㈠ 最早的卵生動物是如何產生的
卵生十有八九是無性生殖或者多性別(三種甚至三種以上)動物進化而來的。低等動物其實很多我們都沒有見過,甚至根本想像不出它們的外形和其它奇特特性。如果你去網路或者書籍裡面找和研究低等動物,你會發現很大一部分低等動物並不是兩性生殖。他們可以分裂,原因可能是細胞的全能性。比如,把蚯蚓切成兩半,它每兩半都可以各長出一條完整的蚯蚓。當然,蚯蚓也許並不是主要靠這樣增加種群數量。但是也反應了自然萬物的多樣性。很多海洋生物還有三種以上性別。不同性別可以互相交配。這個感覺就比較另類。很難想像男人女人以外的人是什麼人。
㈡ 動物是從哪裡來的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歷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1、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
2、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
3、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
4、然後爬行類動物進化為鳥類,成為了恆溫動物,不必進入休眠狀態,最後進化成胎生動物哺乳類動物,而人是哺乳類動物中最高級的動物。
(2)不靠生育的動物是如何出現的擴展閱讀
早期動物
1、最早的海洋動物
地球早期的生命只在有水的環境中生存,最早的海洋動物是無脊椎動物。直到5億年前,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頭甲魚才在海洋中出現。
2、最早的兩棲動物
最早的兩棲動物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脊椎動物,身體還長著尾巴和類似魚鱗的鱗片。它們主要在海洋中生活,有時也會到陸地上行走。
3、早期爬行類動物
最早的爬行類出現在石炭紀,是由兩棲動物進化而來的。它們偏好生活在乾燥的地方,並且快速地擴大活動范圍,地球上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如恐龍。
4、哺乳動物的出現
早期的哺乳動物與爬行類相比,體型小、不強壯。但是,當恐龍和其他爬行類動物滅絕後,哺乳動物就擴大棲息地,逐漸統治陸地,它們的體態也開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
㈢ 世界上有什麼動物是不以生育為目的進行交配的
都是,因為所有生物交配時意識中並沒有要生育的需求,只是因為生物體內荷爾蒙的分泌使其產生了交配行為,
上帝想要控制全世界,只要控制生物體內激素水平就可以了
㈣ 不分雌雄,無性繁殖的動物,它們是怎麼有後代的
很多無性繁殖的動物都是靠著細胞分裂來繁衍後代的,還有的是身體上裝有育兒袋,比如海馬,在雄性海馬的身體上有育兒袋,可以自動繁殖後代。
㈤ 地球上的動物最先是怎樣生出來的滅絕的種類為什麼不會再生
現在,我們人類和動物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已經在越來越惡化,許多野生動物都瀕臨滅絕,我們也會感到非常惋惜,科學家也在研究地球究竟是如何孕育出豐富多彩的動物,同時也想了解如何能讓滅絕的種類再生,但其實是不可能的。那麼地球上的動物最先是怎樣生出來的呢?滅絕的種類又為什麼不會再生了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吧!
一、各種環境成就了動物的生成地球孕育生物的機制是非常神奇的,最開始地球上有一些大分子物質,這些大分子物質自發在表面形成了膜結構,於是,地球上就出現了單細胞生物,這些單細胞生物在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不斷地進化和分化,最終形成了多細胞生物。接著多細胞生物也不斷進化和分化,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最後,各位讀者,您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嗎?歡迎一起在評論區討論一下!
㈥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自然是最為講求平衡藝術的,無性繁殖和有性生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盡管有性生殖比起無性繁殖更為繁瑣復雜,但是它同樣也為物種的延續進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㈦ 既然人和猩猩等動物不能交配繁殖出後代,那憑什麼說人類是猩猩等靈長類進化而來
首先:這是進化論的問題,但是有關進化論又有以下解答,樓主慢慢看以下的吧:
歸結:從生物學分類上:不同種的分類最主要的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能產生穩定的後代(即能產生生孕後代,且後代能繼續生孕),則分為同一類.看這樣的逆否命題,既然人和猿在分類上不一樣,我覺得就不會產生穩定的後代吧!但是產生後代與否可以驗證一下但是不知道誰願意做實驗了!
1. 進化論僅僅是一種理論。它既非事實,也不是科學定律。
許多人在小學時就學過,按等級劃分的話,理論居於中等—它比純粹的假說有把握,但與定律相比又略遜一籌。然而,科學家並不是以此劃分這些術語的。按照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解釋,科學理論是「對自然界的某一方面所作的有充分依據的闡釋,它可以包括事實、定律、推論以及經過檢驗的假說等。」定律是有關自然界的概括性描述,而一種理論無論得到多少證實,都不會使它變成定律。因此當科學家們談到進化論時(或者就這個問題而言,談到原子理論或相對論時),他們並沒有表示對這一理論的真實性有任何異議。
除了進化的理論之外(所謂進化指的是遺傳上的一代勝過一代的概念),人們也可能舉出進化的實例來。美國科學院把「事實」定義為「已經獲得反覆證明的、實際上已被大家公認為『真實』的觀測結果」。化石記錄和不計其數的其他證據證明了有機物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進化的。雖然沒有人直接看到這些變化,但間接的證據既清楚又明確,足以令人信服。
無論哪一門科學,依靠間接證據來說明問題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例如,物理學家不可能直接看到亞原子粒子,因此他們通過觀測粒子在雲室中留下的特有軌跡來證明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學家並沒有因為無法直接觀測而使所得的結論欠缺說服力。
2. 自然選擇陷入了循環論證的怪圈:適者生存,存者即為適者。
「適者生存」是一種有爭論的自然選擇表述方式,實際上更專業的表述方式應採用「生存和繁殖分異率」(differential rate of survival and reproction)這一術語。這種描述法不是給各個物種貼上適應或不適應的標簽,而是描述各物種在既定條件下可能留下多少後代。將一對繁殖迅速的小嘴雀科鳴鳥和一對繁殖較慢的大嘴雀科鳴鳥放到一個食物豐富的島上。在幾代之內,繁殖迅速的鳴鳥就可能把持了大部分食物源。但如果大嘴鳴鳥更容易嗑開種子,那麼優勢就可能轉向這些繁殖較慢的鳴鳥一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Peter R. Grant 在對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雀科鳴鳥所做的一項開創性研究中,觀察到了野生條件下種群此消彼長的變化情況。[參看本刊 1992年 2月號上 Grant所撰的「自然選擇與達爾文的鳴鳥」一文。]
關鍵在於,給物種的適應性下定義可以不參照其生存能力的強弱:鳥的大嘴更適合嗑開種子,不論這一特性是否在給定條件下具有增強生存能力的價值。
3. 進化是不科學的,因為它既不能驗證,也無法推翻。它的種種論斷所涉及的物種變化都無法觀察到,也永遠不可能重現。
這種全盤否定進化論的說法忽視了把進化劃分為至少兩大類—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的若乾重要特點。微觀進化考察的是物種內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這類變化可能是新物種形成的前兆。宏觀進化則研究物種這一層次以上的分類學族群是如何演變的。它的證據通常來自化石資料以及重構各種有機物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 DNA比較。
如今連大多數創世說者都承認,實驗室中的試驗(如對細胞、植物和果蠅所作的研究)以及實地進行的考察(如 Grant對加拉帕戈斯鳴鳥嘴部形狀演變所進行的考察)都證實了微觀進化的存在。自然選擇及其它機制(包括染色體改變、共生和雜交等)都可以促使生物群體發生深刻的變化。
宏觀進化的歷史性研究所涉及的是根據化石和 DNA而不是直接觀測作出的推論。但是,對於歷史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和考古學和進化生物學),科學家仍然可以對假說進行檢驗,看這些假說是否與物理證據相符,是否能對未來的科學發現作出具有檢驗性的預測。例如,進化意味著在人類最早的祖先(距今大約 500萬年)以及解剖結構上最早的現代人類(距今約 10萬年)之間,應該存在一系列其他原始人,它們身上猿的特點越來越少,而人的特點越來越多,這恰好與化石資料完全吻合。但是我們不會(也的確沒有)在侏羅紀(距今約 6500萬年)的地層中找到現代人類的化石。進化生物學的常規研究作出的預測比這精細得多、准確得多,而且研究人員也不斷對這些預測進行檢驗。
創世說者也可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反駁進化論。如果能夠找到資料證明哪怕僅僅一種復雜的生命形式是從無生命物質中自發產生的,那麼我們至少在化石中看到的幾種生物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化而來的。如果曾有超級智能外星人出現並創造了地球上的生命(甚至創造了特定的物種),那麼純粹進化論的解釋將遭受懷疑。但是迄今沒人提出這類證據。
應該指出,把可偽證性當作界定科學的特性這一觀點是哲學家 Karl Popper在 20世紀 30年代提出來的。因為他的思想准則中狹隘的解釋將很多貨真價實的科學研究分支排除在外,直到最近一些年來,他的思想觀點才逐漸被廣義化了。
4. 科學家越來越懷疑進化的真實性。
沒有證據表明進化論的支持者在逐漸減少。隨便翻開任何一期生物學的專業雜志,你都會找到支持並發展進化論研究或者贊同進化是一種根本的科學概念的文章。
與創世說的觀點相反,嚴肅的科學雜志更沒有否定進化的報導。上世紀 90年代中期,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George W. Gilchrist 調查了列入原始文獻的數千種期刊,想要找到關於「神力設計」或創世說的文章。他查遍了數十萬個的科學報告,也沒有發現一篇關於創世說的報告。過去兩年中,由東南路易斯大學的 Barbara Forrest和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的 Lawrence M. Krauss分別獨立進行了同樣的調查,結果也是無功而返。
創世說者則反唇相譏,聲稱思想封閉、頑固排外的科學界拒不接受他們的證據。然而,據《Nature》、《Science》及其他重要雜志的編輯們講,他們幾乎沒有見過有關反對進化論的投稿。有些反對進化論的作者曾在嚴肅的科學雜志上發表過論文。但這些論文極少直接攻擊進化論,也從不旗幟鮮明地舉出創世說的論點。它們最多不過是指出進化論存在某些未解決的問題(這一點並沒有人反對)。簡而言之,創世說者拿不出充足的理由使科學界能夠認真地對待他們的說法。
5. 連進化生物學家彼此間都存在各種分歧,這說明進化論所依據的科學基礎根本不牢靠。
進化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焦點是各種各樣的。例如,物種是如何形成的、進化的快慢、鳥類和恐龍的祖先是否有血緣關系,尼安德特人是否是不同於現代人的獨立物種等各種問題。任何一門學科都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進化論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生物學界仍然一致接受進化論,把進化作為生物界中存在的真實事情和一項指導原則。
遺憾的是,虛偽的創世說者總是斷章取義地引用科學家的話以誇大並曲解他們之間的分歧。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Jay Gould著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間斷平衡模型」(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的創立人之一外,還是進化論最積極的捍衛者和宣傳者。(間斷平衡模型認為,大多數進化都是在地質史上相對短暫的時期內發生的,這樣就可以解釋我們在化石記錄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不過,地質史上的短暫時期可能也有數百代之久。)然而,創世說者卻總是不遺餘力地從 Gould豐富的著作中斷章取義,使人們以為 Gould曾對進化論表示過懷疑。更有甚者將間斷平衡的理論歪曲理解,彷彿間斷平衡會使新物種在一夜之間就脫穎而出,或者使鳥類從爬行動物的卵中產生出來。
如果讀者碰到引用科學權威人士的話語對進化論提出質疑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來看看這段話究竟是甚麼意思。可以肯定,所謂科學家對進化論的攻擊最終被證明是憑空捏造的。
6. 如果人類從猴子演變而來的,那麼為何現在還有猴子?
這種論據司空見慣,反映出提問者對進化論不同程度的無知。第一個錯誤是進化論並沒有告訴我們人是猴子變來的;它只是說人和猴子的祖先相同。
此論據所犯的更深層次錯誤與下面這種問法如出一轍:「如果小孩是成年人生的,那為什麼還有成年人?」新物種是通過從現有物種中分化出來而實現進化的;當某些生物種群與其家族的主要分支隔離開來,並得到充分的變異而使其永遠成為一個與原來物種明顯不同的新物種時,這種分化就產生了。作為母體的物種此後可能無限期地生存下去,當然也可能走向滅絕。
7. 進化論無法解釋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
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但是生物化學家已經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構成生命的其他各種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並實現自我復制的,從而奠定了細胞生化過程的基礎。天體化學分析表明,這類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後隨彗星來到地球上。這一理論或許可以解釋,在地球年輕時的各種條件下,這些生命組成要素是如何出現的。
創世說者有時抓住科學家當前暫時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這一點大作文章,試圖以此全盤否定進化。其實,即使地球上的生命真的通過進化以外的途徑誕生的(如外星人在數十億年前將首批細胞帶到了地球上),不計其數的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研究有力地證明了生命的進化是一個確鑿的事實。
8. 數學的分析表明,像蛋白質這樣復雜的東西隨機產生是不可思議的,更不用說活細胞乃至人類。
機遇在進化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例如通過隨機突變而使物種獲得新的特性),但進化過程並不是靠運氣來產生有機物、蛋白質或其他生命實體的。恰恰相反,自由選擇(應為人知的主要進化機制)通過保留「有益的」(適應性)特徵並淘汰「無益的」(非適應性)特徵而實現非隨機的變化。只要選擇的力度保持穩定,自然選擇就可以推動進化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在出人意料的短期內產生出復雜的結構。
我們用這樣的類比打個比方,將「TOBEORNOTTOBE」這 13個字母組成的序列拿來考慮。假定有 100萬只猴子在鍵盤上胡敲亂按,每隻猴子每秒鍾打出一個像上述序列那樣長的字母序,那麼它們需要敲擊 7.88萬年才可能從 2613 種長度一樣的序列中敲出上面那個字母序列。然而,到了 80年代,美國格倫代爾學院的 Richard Hardison編寫了一個能隨機生成短語的計算機程序,此程序的特點是,如果單個字母恰好位於在短語的既定位置上,那麼該字母就在這一位置上保持下去(實際上也就是選擇更接近於哈姆雷特所說的那句話的短語)。該程序平均只需重復 336次,就能再次產生那句短語,所花時間不到 90秒。更令人稱奇的是,該程序甚至可在 4天半的時間里就將莎士比亞的整部劇作重組一遍。
9. 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必定朝著越來越無序的方向發展。因此,活細胞不可能從無生命的化學物質中進化出來,而多細胞生物也不可能從原生動物進化而來。
這種說法錯在誤解了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如果這種說法站得住腳的話,那麼礦物晶體和雪花應該也屬於不可能成形的物質,因為它們同樣是從無序的組分中形成的復雜結構。
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上是說,一個封閉系統(即不與外界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系統)的總熵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遞減。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常常被說成是「無序」。然而這個術語與慣用的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更重要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允許一個系統的某部分的熵減少,只要該系統其他部分的熵有相應的增加。因此,我們的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可能會變得愈加復雜,因為太陽不斷把熱和光散射到地球上,而太陽內部熱核反應所導致的熵增大足以抵消散射到地球的熵。簡單的有機體可以通過耗用其他的生命形式以及非生命物質而朝著越來越復雜的方向發展。
10. 突變對於進化理論來說必不可少。但是突變只能消除特性,而不能產生新的特性。
恰恰相反,生物學資料已經證明,許多特性是通過點突變(point mutation)產生的(所謂點突變就是在一種有機體的 DNA中確切的位置上出現的變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動物體內調節發育的同源盒結構基因(homeobox)的突變也可以產生復雜的效應。Hox基因決定腿、翼、觸角以及軀體的各部分應該在何處長出來。例如,果蠅的觸角足突變(Antennapedia)使在本該長觸角的地方長出了腿。這些異常的肢體不起甚麼作用,但是它們的存在證明了遺傳基因出現了錯誤,可以產生復雜的結構,而自然選擇可以藉此對這些結構進行試驗,看其是否有用。
此外,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發現了一些比點突變更高級的遺傳變化機制,這些機制擴大了物種新特性出現的途徑。基因內的功能分子可以通過各種新穎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整個的基因也可能意外地在一種有機物的 DNA內被復制,而復制的基因則可以突變成新的具有復雜特性的基因。對多種有機物的 DNA所作的比較表明,血液中的珠蛋白就是以這種方式在數百萬年中進化的。
11. 自然選擇或許能解釋微觀進化,但它無法解釋新物種的起源和生命的高級運轉規則。
進化生物學家對於自然選擇如何產生新物種已經作過廣泛的論述。例如,哈佛大學的 Ernst Mayr建立了一個名為「不重疊分布區」(allopatry)的模型。該模型認為,如果通過地理邊界把某一群體的有機物同其餘群體隔絕開來,那麼它就可能面臨不同的選擇壓力。被隔絕的群體內將逐漸積累起變異的因素。等到這些變異因素積累到相當顯著的地步,以致這個分化出來的群體不可能(或者通常情況下不會)同原始的種群交配而繁殖後代時,該群體就會獨立地進行繁殖,並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直至最終變成一個新物種。
自然選擇是研究得最為詳盡的一種進化機制,但是生物學家也同時考慮了其他各種可能的進化機制。生物學家一直在評估引起物種形成或產生有機物復雜特性的若干不尋常遺傳機制的潛力。美國阿默斯特馬薩諸塞大學的 Lynn Margulis及其他研究人員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某些細胞器(如產生能源的線粒體)是通過古代有機體的共生融合而進化來的。因此,關於進化可能是由自然選擇以外的其他力量所引起的研究,科學界表示歡迎。但是這些力量必須源於自然界,而不能歸功於神秘莫測的創世天使的神力作用,因為這類作用的存在根據沒有得到科學的證明。
12. 沒有任何人看到過新物種的進化過程。
物種形成可能是相當罕見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要花費若干世紀的時間。此外,識別一個處於形成階段的新物種可能比較困難,因為生物學家對於如何界定新物種的概念有時持不同看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定義是 Mayr 提出的「生物物種概念」(Biological Special Concept)。該定律認為,某一物種是由若干獨立繁殖的群體構成的一個確定種群,也就是通常不會或不能在其種群以外進行繁殖的若干種有機體。實際上,這一定義可能很難用於因相距遙遠或地域不同而彼此隔離的有機體,也很難用於植物(更不用說無法繁殖的化石)。因此生物學家通常將有機物的實體和行為特性作為其物種歸屬的線索。
但是,科學文獻中的確存在有關植物、昆蟲及蠕蟲的物種形成報告。在多數這類試驗中,研究人員把有機體置於各種各樣的選擇條件下(以解剖差異、交配行為、棲居地喜好以及其他物種特性為選擇對象),並發現由此而生成了一些不與外界異族物種進行繁殖的有機體種群。例如,新墨西哥大學的 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 George W. Salt證明,如果他們根據果蠅對某種環境的喜好特性來選擇一組果蠅,並將其單獨隔離開來繁殖 35代以上,最終所得的結果是,被隔離的果蠅將拒絕與來自環境完全不同的果蠅交配。
13. 進化論者拿不出任何化石證據證明有過渡動物(如半是爬蟲半是鳥的動物)出現過。
其實,古生物學家早就知曉有關中間化石(即外形介於各種不同的分類群體之間物種的化石)的許多詳盡實例。最有名的化石之一是始祖鳥化石(Archaeopteryx),它既具有鳥類特有的羽毛特徵,又具有類似恐龍的骨骼結構特徵。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大量其他有羽毛的動物化石,它們與鳥化石相似的程度,參差不齊。一系列屆的化石完整地描述了現代馬從小型始祖馬(Eohippus)開始的進化過程。鯨的祖先是在陸地上爬行的四肢動物,而在它們之間的過渡動物則是名為 Ambulocetus和 Rodhocetus的兩種兩棲動物[參看本刊 2002年第 8期 Kata Wong所著的「征服海洋的哺乳動物」一文]。海洋貝殼的化石重現了各種軟體動物在千百萬年間的進化歷程。大約二十多種人科動物(它們並非都是人類的祖先)填補了南方古猿露西(Lucy the australopithecine)和現代人之間的空白。
但創世說者卻對這些化石研究成果視而不見。他們聲稱,始祖鳥並不是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只不過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鳥類,具有某些爬行動物的特徵罷了。創世說者希望進化論者拿出一種匪夷所思、異想天開的怪物,它不能歸入到已知的任何一類種群中。即使創世說者承認某一化石是兩類物種之間的過渡生物,他們可能還堅持非要看到該化石與後兩類物種之間的其他中間化石不可。這類令人惱火的要求可以一個接一個無休止地提出來,而化石記錄始終是不完整的,根本不可能滿足這樣的無理要求。
不過,進化說者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獲得進一步的有力證據。所有有機體都擁有絕大部分的相同基因,但進化論者預見,這些基因的結構及其產物將根據各物種之間的進化關系而分異。遺傳學家所說的「分子時鍾」將記錄這一時間進程。這些分子數據也顯示了各種不同的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關系。
14. 生物在解剖層次、細胞層次和分子層次上均有令人驚異的復雜結構特徵;其復雜性哪怕是只差一點點,它們也將無法正常發揮其功能,對此唯一可能的結論就是,生物是神力設計而非進化的產物。
這種所謂的「設計論據」構成了最近抨擊進化論的核心說法,而且也是創世說者最早使用的論據之一。1802年,神學家 William Paley撰文說,如果某人在地里撿到一塊表,那麼最合乎情理的推論應該是這塊表是有人掉在地里的,而不是靠自然力量形成的。Paley聲稱,由此推知,生物的復雜結構必定也是直接的神力所為。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來反駁 Paley。該書闡述了作用於遺傳特徵的自然選擇力量如何逐步地完善復雜的有機體結構的進化過程。
一化又一代的創世說者以眼睛是一種可能靠進化而形成的結構來試圖駁倒達爾文的觀點。他們認為,眼睛之所以能產生視覺,全憑其各組成部分之間天衣無縫的組合。因此自然選擇不可能傾向於眼睛進化過程中所需要的過渡結構(試問半隻眼睛有甚麼用呢?)。達爾文似乎對創世說者的這種詰難有先見之明,他指出,即使是「不完整」的眼睛也可能有它的好處(如幫助動物轉向有光的方向),因此可以被遺傳下來以待進化過程對其作出進一步的改良。生物學證實了達爾文的分析:研究人員在整個動物王國中都可鑒定出原始的眼睛和感光器官,甚至還通過比較遺傳學研究勾畫出了眼的進化史。(現在看來,在不同的有機體家族中,眼睛是獨立進化的。)
如今鼓吹神力設計的人比其老前輩更加老練,但其論據和目標仍是萬變不離其宗。為了駁倒進化論,他們企圖證明進化論不可能解釋我們所知道的生命,進而堅持認為,唯一站得住腳的替代理論就是,生命是靠一種高深莫測的神力創造出來的。
15. 新近的發現證明,即使在微觀層次上,生命也具有某種不可能通過進化產生的復雜性。
「不可簡化的復雜性」是《達爾文的黑盒子:進化論面臨的生化挑戰》一書的作者,列哈依大學的 Michael J. Behe提出的口號。Behe以捕鼠夾作為「不可簡化的復雜性」的一個通俗例子。捕鼠夾這種器具的特點是,只要有任何零件丟失,它便不起任何作用,而且它的各個零件只有作為一個整體的組成部分才有價值。Behe宣稱,如果說捕鼠夾如此,那麼細菌的鞭毛就更是如此(鞭毛是一種起推進作用的鞭狀細胞器,其功能猶如船舶的舷外發動機)。構成鞭毛的蛋白質如鬼斧神工般巧妙地排列成發動機的部件、方向舵以及工程師可能要求採用的其他種種結構。Behe聲稱,這樣復雜巧妙的布局通過進化上的改良而設計出來的可能性實際上等於零,因此證明了它只能是神力表演的絕技。他對於凝血機制以及其他分子系統也表述了類似的觀點。
然而進化生物學家已經反駁了這類看法。首先,有些鞭毛的構形比 Behe所提到的鞭毛簡單,因此一種鞭毛並不一定需要上述所有組成部分均齊備才能發揮作用。Behe所提到的鞭毛其較高級的組成部分全都可以在自然界的其他地方找到先例,布朗大學的 Kenneth R. Miller及其他研究人員對此已有論述。實際上,整個鞭毛系統與一種名為 Yersinia pestis的細胞器極其相似(鼠疫細菌利用這種細胞器將毒素注射進細胞中)。
關鍵在於,盡管 Behe聲稱鞭毛的各組成系統除了用於推進作用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價值,但實際上這些系統可能具有多種功能,從而有利於鞭毛的進化。因此鞭毛的最終進化過程可能僅僅是通過某種新穎的方式把原先為其他用途進化出來的復雜組成部分重新組合起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 Russell F. Doolittle所做的研究表明,凝血系統看來是通過改良並完善了最初用於消化的蛋白質而進化的,這與鞭毛的進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Behe用來作為神力設計證據的「不可簡化的復雜性」並非真的不可簡化。
另一類復雜性—所謂「特定復雜性」(specified complexity)—是貝樂大學的 William A. Dembski在其著作《設計推理》和《沒有免費的午餐》中提出的神力設計論據的核心。他的論據實質上是說,生物的復雜性是任何盲目的、隨機的過程永遠無法產生的。Dembski聲稱,唯一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某位超人的神靈創造了生命並左右其發展,這一說法與 Paley 200年前的論斷如出一轍。
Dembski的論據有若干漏洞。他暗示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只是隨機產生或神靈設計,這是不正確的。在聖菲研究所和其他地方研究非線性系統與元胞自動機(cellularautomata)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簡單的無向過程能夠產生極其復雜的模式。因此,有機體中所呈現的某些復雜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可能是通過我們幾乎還不了解的自然現象產生的。然而這完全不等於說生物的復雜性不可能自然地產生。
結論—不科學的創世說
「創世科學」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現代科學的核心原則就是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即力求通過觀測到的或可檢驗的自然機制來解釋宇宙。物理學用支配物質與能量的特定概念來描述原子核,並通過實驗對這些描述進行檢驗。只有當實驗數據顯示先前的描述不足以解釋觀測到的現象時,物理學家才會引入新的粒子(如誇克)來豐富其理論。而且,這些新粒子的特性並不能隨便定義(新粒子的界定受到嚴格的約束,因為它們必須能納入到現有的物理學框架中)。
相反,鼓吹神力設計的理論家則搬出各種虛幻莫測的東西,並隨意賦予它們以不受約束的各種能力—總之是,怎樣能解答當前的問題就怎樣說。這樣的答案非但不能促進科學探索,反而會阻擋科學探索的道路(如,如何否定萬能神靈的存在?)。
神力設計說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具有設計能力的神靈是何時介入生命史的?又是怎樣介入的?是通過創造第一個 DNA,第一個細胞,還是第一個人?每一物種都是神力設計的嗎?抑或只有少數早期物種是神力設計的?鼓吹神力設計說的人常常迴避這些問題。他們關於神力設計的說法常常是五花八門,迥然不同,他們也甚至懶得去互相溝通一下以自圓其說。他們採用排除法來進行論證,也就是極力貶低進化論的解釋,將其斥為牽強附會或不完整的理論,從而間示只有以神力設計為基礎的替代理論者是站得住腳的。
從邏輯上講,設計說的鼓吹者完全是在誤導人:即使某種自然主義的解釋有問題,也並不意味著所有這類解釋都應該一棍子打死。此外,他們的論述也沒有使任意一種神力設計說顯得比另一種更合理,實際上就是讓聽眾們自己去作判斷,而某些聽眾在進行這類判斷時無疑會用宗教信仰去取代科學概念。
科學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可以克服無知,為那些一度看來深不可測的難解之謎找到越來越詳盡、合理的答案。有關光的本性、疾病的起源以及腦的機理等問題均是如此。現在進化論正在為破解生命如何形成和發展之謎做著同樣的工作。創世說無論以何種名義作掩飾,都不會為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增添絲毫有價值的東西。
相關文章:
http://www.eliteage.com/more.asp?name=cute&id=4947
http://news.tom.com/1006/3871/200562-2187353.html
http://www.cclw.net/gospel/explore/mdjhl/htm/01.htm
參考資料: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_html/nonsense.htm
㈧ 無性繁殖的動物是什麼
無性繁殖動物有黑鰭鯊、科莫多龍、沙原鞭尾蜥、癭蜂、海葵、草履蟲、水螅、水母、蚜蟲和絛蟲。在地球上,繁衍後代完全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所有的生物都會在需要的時候主動進行繁衍後代,最重要的是繁殖的方式也有很多種。
草履蟲是一種肉眼都滿意捕捉的單細胞生物,它們也是一種會無性繁殖的生物,它們會利用內部自主分裂產生不同的後代。
草履蟲的特點
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最常見的是尾草履蟲,體長只有80~300微米。因為它身體形狀從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隻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蟲。
草履蟲全身由一個細胞組成,身體表麵包著一層膜,膜上密密地長著許多纖毛,靠纖毛的劃動在水裡運動。它身體的一側有一條凹入的小溝,叫「口溝」,相當於草履蟲的「嘴巴」。
㈨ 在人類還沒有誕生之前,動物是怎麼來的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動物是細菌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必須要放大幾百倍我們才能看到他們.實際上這就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我們地球上最早的微生物,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左右,可是現在人們從化石中發現,大概在32億年前的化石中有了細菌,據推算,大概在35億年前,細菌就在我們地球上出現了.而在原生動物和植物上,在地球上什麼時間出現的?在十億年前,那麼細菌在我們地球上是最古老的生物,包括我們人,大概都是細菌的後代.
昆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節肢動物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一個門,而其中的昆蟲綱又是其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綱。
陸生節肢動物是從水生節肢動物進化來的,而節肢動物是最先登陸的動物。
在距今大約5.5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中出現的生命大暴發,出現了大量新的物種,其中就有許多的節肢動物,如三葉蟲,還有許多似蝦非蝦的節肢動物(當時,地球上還沒有如魚這樣的脊椎動物,節肢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這些動物大多是植食性的,但也有以其它動物為食的肉食性的。
在距今大約4.5億年前的奧陶紀,植物開始登陸,很快就從苔蘚類進化為蕨類植物。動物都是隨著食物走的。植物登陸了,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也開始嘗試登陸。首先進行嘗試的就是節肢動物。在此之前,地球陸地上還沒有任何動物。
與當時地球上生存的其它動物相比,節肢動物登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首先,節肢動物體表覆蓋有一層幾丁質外骨骼,既可以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又可以無需藉助水的浮力保持身體的形狀。其次,節肢動物大多數體節上都長有分節的肢(節肢動物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能夠在陸地上支撐身體,並在陸地上移動。節肢動物要在陸地上生存,只要解決兩個大的問題就行了。
一是直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水生節肢動物用鰓呼吸。但在陸地上,鰓變得無用。於是,節肢動物在體節兩側長出氣門和氣管,並連通身體內部器官,靠收縮和舒張體節,使空氣進入身體內部,實現氣體交換,並把廢氣排出體外。
二是在陸地上的繁殖。節肢動物的卵沒有外面的防水層,無法阻止水分蒸發。於是,節肢動物「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把卵產在地下濕潤的土壤中;把卵產在植物表皮以內;把卵產在其它動物體內;把產成一團,再在卵塊外麵包裹一層泡沫狀液體物質;把卵產在水中,讓卵在水中孵化,幼體在水中成長,等等,從而成功解決了陸地生活的繁殖問題。
其它的進化還有,如用於游泳的槳狀肢進化為肢端有鉤的行走肢等。正是通過快速的適應性進化,使節肢動物迅速適應了陸地生活,佔領了陸地,成為當時(乃至今天)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
節肢動物登陸成功後,利用其世代時間短、繁殖能力強等優勢,迅速進化和分化,種類和數量快速增加。其中一類復眼、六足的節肢動物(就是昆蟲)不但進化出極多的種類,還進化出用於飛行的翅膀(昆蟲的翅膀是如何出現的,至今不甚明了),並迅速佔領的天空。
㈩ 生物最初是無性繁殖的 後來怎麼進化出雌雄兩性的
今天的兩性制度應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後 的結果 有的生物有13種性別,有的可以同性 繁殖———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進化過程中 慢慢地出現了性別。從理論上講,一種生物 可以有多種性別。事實上,有種黏液黴菌就 有13種「性別」。但這些多性別的物種很稀 有,大多數物種都只有雌性和雄性兩種性 別。 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有一種蜥蜴,其 種群中不曾發現過一個雄性,雌性不需要精 子來受精,它們的卵在預定的時間分裂,然 後便長成一隻小蜥蜴,而所有以這種方式產 生的蜥蜴都是雌性。性在進化上究竟有什麼 好處?為什麼大多數生物都選擇了兩性的繁 殖方式? 為什麼性別一般只有
雌性和雄性兩種?早在1958年,對現代達 爾文主義的創立有重大貢獻的生物學家羅納 德·費舍爾在他的著作《自然選擇的遺傳學 理論》中,就明確提出了這個問題。但這個 問題在此後40多年的時間內都沒有得到很 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9屆國際 遺傳學大會上,溫哥華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 進化生物學家莎莉·奧托教授發言說:「鳥類 交配,蜜蜂交配,人類也交配,但是卻無人 知曉性別究竟是如何進化的。假如可以創造 出能夠自行繁殖的女性,為什麼還要創造男 性呢?無庸諱言,21世紀的今天,進化生 物學家仍然沒有走出性別進化的迷宮。」 性在進化上究竟有什麼好處?雌性為什 么願意付出這「50%」的代價? 許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樣可 以代代相傳。比如,細菌就是通過最簡單的 方式自我復制———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 成4個,依此類推。通過無性繁殖而產生的 個體,都是完全相同的「復製品」。 在只有兩種性別且雌雄異體的生物中, 一個個體要繁殖後代,就必須要與同種的異 性個體進行交配。性對於生物體本身並不是 一件什麼好事。對於雄性來說,他們要花費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和討好配偶,或為 求偶而戰,弄得傷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險。 對於雌性來說,有性生殖的結果使她們的基 因只能有一半傳給子女,而來自雄性的另一 半未必就很優秀,說不定受騙上當被一個孬 種所勾引。如果她們採用單親無性生殖,她 們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傳下去。至今還有 幾千種生物採用無性生殖,就避免了 那「50%」的代價。但是在現今存在的幾百萬 種動植物中,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採用有性生 殖或者是有性和無性生殖相結合?它們的雌 性為什麼願意付出這「50%」的代價?性在進 化上究竟有什麼好處? 目前流行的觀點認為,有性繁殖帶來了 基因重組,基因重組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變 異,而豐富的變異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 戰。這有點像參加抽獎,單性生殖只是買了 一張彩票,然後把它復印了許多次,復印得 再多也不能增加中獎概率,而有性生殖卻是 買了許多不同號碼的彩票,顯然最有可能中 獎。 兩性的選擇是基因組在「爭斗」過程中進 化妥協的結果? 在兩種性別的個體數目大致相等的情況 下,某一個個體只能有一半的機會遇到異性 的個體,從而在尋找異性個體的過程中往往 要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如果一種生物有很 多種性別,假設有100種,而且這種生物的 個體只要找到與己不同性別的個體就可以進 行交配生殖;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某一個個 體來說,每100個其他個體中就有約99個是 異性個體,從而它可有99%的機會遇到異性 的個體。這樣,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只用較少 的時間和精力就能達到有性生殖的目的。 既然只有兩種性別降低了物種延續的概 率,那生物為什麼大多隻有兩種性別呢?近 年有人提出了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認為這 是基因組「爭斗」的進化妥協結果。 基於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過不 同性別的生殖細胞融合,重新組合起成為一 個整體,來源於不同細胞的線粒體基因組或 葉綠體基因組為了各自的利益、為了更多地 復制,就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可以「消滅」來自 另一個細胞的線粒體或葉綠體的變異。這種 細胞器官的「互相殘殺」將會導致整個細胞的 災難。為了使有性生殖能順利進行,生物進 化必須產生出一種能避免發生細胞內「戰 爭」的方式。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形成只 有兩種性別的有性生殖體系,其中一種性別 放棄把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傳給下一代的機 會,而另一種性別則享有把細胞質的遺傳物 質傳給下一代的權利。 今天的兩性制度,也許正是以前多性制 度垮台之後的結果。 那種有13種性別的黏液黴菌又如何 呢?深入的研究發現,這13種性別並不是 平等的。同樣為了防止線粒體之間的戰爭, 存在著一個等級森嚴的制度:比如說,第 13號的性可以跟任何別性交配,在交配時 只有它能夠遺傳下線粒體基因,其它的性必 須拋棄自己的線粒體;對於第12號的性來 說,只有在跟11號或者低於11號的別性交 配時,才有保留線粒體基因的特權;依次類 推。 可見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兩個以上的 性,反而讓有性生殖變得復雜起來,不如只 有兩性那麼簡單明了。在黏液黴菌中,低一 號的性有時會發生突變,拒絕拋棄自己的線 粒體,其結果是跟與之交配的高一號的性同 歸於盡。如果這樣的造反持續下去,等級森 嚴的制度最終會垮台,性別的種類會越來越 少,直到只剩下兩種性。也許,今天的兩性 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後的結果。 相關鏈接 雌雄分離的進化歷程 早期生物都是單個個體產生新個體,細 胞核進行一次無絲分裂就行。當多細胞生物 的生殖功能紛紛鞏固的時候,由於偶然和必 然的因素,突變或者變異,使得某些多細胞 生物產生了兩套「生殖」組織或器官,就是類 似「雌雄同體」的,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雌 雄同體。 再後來,在同體受精的生物基礎上,發 展成了雌雄同體,但是異體受精。這又是一 個進步。但這個還不是徹底的雌雄分離。 實現徹底的雌雄分離是非常困難的,在 進化的歷程中還在完善,至今沒有停止。雌 雄分離首先得分開,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 性。分開之後,還得保證它們像同一個個體 一樣能非常親密地結合,並產生子代。雌雄 個體可以通過基因來分配,在多染色體個體 中,總有染色體是控制著性別的。那麼,當 染色體分配不同時,就可以產生兩種性別 了。 雌雄分離以後也有一些還保持著原始繁 殖的跡象,比如有些魚的性別是不定的,隨 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性別。紅海中生活的紅 鯛魚以20條左右為一群,其中,只有一條 雄魚,其餘的全都是雌魚。一旦這條雄魚死 去,在剩餘的雌魚中,身體最強壯的一尾便 發生體態變化,鰭逐漸變小,體色變艷,內 部器官也隨之發生變化,成為徹頭徹尾的雄 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