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細胞培養時多久才可以翻轉

動物細胞培養時多久才可以翻轉

發布時間:2022-06-12 06:50:34

A. 動物細胞核移植過程中,卵母細胞是怎麼去核的

動物自然受精的過程中,本是由卵細胞受精,然後發育成個體,因而卵細胞中包含了發育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而卵細胞又是由卵母細胞減數裂而來的,因而卵母細胞中也包含了發育所需要的基本營養,並且還未分化,具有全能性。而核雜交是要改變原有受體動物的遺傳物質,改用供體動物的遺傳物質,因而需要將卵母細胞去核。

B. 無脊椎動物進化歷程

不是這樣的,初中學生教材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實際動物進化並不是這樣的。不要太相信教材。比如教材說恐龍是由於造山運動滅亡的,但如今被證明並且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地球。現知全世界約有150多萬種動物,歸納為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和多細胞的後生動物兩大類。後生動物的種類超過原生動物的幾十倍,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動物的細胞僅有不同的分化,如多孔動物(海綿動物);另一類動物的細胞有分工,可組成完全固定的組織和器官系統,除多孔動物以外的多細胞動物均屬此類。此外,多數動物學家,習慣上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而將整個動物界劃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如此劃分並不太科學,確切說應將動物區分為無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兩大類。

現存150多萬種動物,絕大多數均屬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僅占較小部分,它是脊索動物門的一個亞門。動物學家近年趨向於把無脊椎動物分成31門。國外有人還將西德格雷爾(Grell)教授於1971年建立的扁盤動物門(Placozoa)和近年丹麥克里斯廷森(Kristensen)建立的鎧甲動物門(Loricifera)包括在內,把無脊椎動物分為33門。盡管動物物種千差萬別,一般認為它們都是同一祖型的分支後代,有著一定遠近的親緣關系,是漫長的歷史發展產物。

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所有動物既可「區分」為個別物種(體現歷史的間斷),又可「歸納」為大小的類群(體現歷史的連續),二者都是分類學的基本內容。物種是分類的基本單元,是人們認識動物、區分動物的單位;從歷史觀點分析,類群不論大小,必有其從無到有的起源過程和縱橫兩個發展過程,一方面是多樣化(種類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復雜化(機體水平的提高)。由於生存條件變化或其他原因,引起一些動物的結構發生復雜化,或產生新器官,或舊器官的結構變得更為復雜;又由於器官的相關變異,一些器官發生變化而引起另一些器官也發生變化。此外,動物過渡到固著生活方式或寄生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單向的特化過程,即一些器官發展了,另一些器官卻劇烈地退化。因此,進化過程不單純是動物結構的不斷發展,而是既有進化改變又有退化改變的復雜過程。

現存動物是從古代動物發展來的,它們除具有從共同祖先保留下來的特徵外,還發展了其祖先所沒有的、適應新的生存條件的特徵。不僅在成年動物,而且在其一生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發生新的進化變異。動物界的各種類群都是從共同祖先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一般認為,動物界和植物界均來自共同的祖先。具有色素體的既能自養、又能異養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最原始的動物,而一般以植物或以其他動物為養料的異養型動物則發生較晚。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可能是原始鞭毛蟲(Proflagel-late)。現存原生動物中的鞭毛綱(Flagellate)動物可能是由這種原始鞭毛蟲進化而來,並從它發生出現代原生動物門(Protozoa)的其他各綱。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但單細胞動物如何進化到多細胞動物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人認為多細胞動物來自原始的多核纖毛蟲,當它們的細胞質進行分裂並包圍每1個核時,便形成了具有纖毛的多細胞實生體;但大部分動物學家認為,多細胞動物是由群體鞭毛蟲進化而成的。原始群體鞭毛蟲雖仍屬原生動物,但細胞間彼此已有了一定的聯系,如現存的團藻,已有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分化,細胞間借原生質橋相聯,群體中的個體已失去獨立生活能力。因此,像團藻那樣的生物被看成是由單細胞動物進化到多細胞動物的過渡形態。

生存在海洋中營寄生生活的微小中生動物(Meso-zoa),是最簡單、實心的原始多細胞動物。由於它細胞核內的DNA含有23%的鳥嘌呤和胞嘧啶,近似於原生動物而低於扁形動物,因此,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是介於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之間的類型。

多孔動物門(Porifera)是很古老的類群。由於它具有領細胞,與原生動物門的領鞭毛蟲極為近似。因此人們認為它由原始領鞭毛蟲進化而來。不過它很早就從多細胞動物的主幹上分出;又因它在胚胎發育中有翻轉現象,所以多孔動物便成為動物進化中的1個特殊的盲枝,稱為側生動物(或翻轉動物),而其他所有的多細胞動物,統稱為真多細胞動物或真後生動物(Eu-metazoa)。

真多細胞動物首先發展出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它是典型具有消化腔的兩胚層動物,可能來自與浮浪幼蟲相似的祖先實球蟲,由它發育成原始水母型,再發育成固著的水螅型和復雜的、自由游泳的水母型。而櫛水母動物門(Ctenophora)是自由浮游的動物,與水母類有相似性,體型基本上仍屬輻射對稱,但兩側輻射對稱已較明顯。從結構上看,它有些特殊,如不具刺細胞,而具有中胚層原基等。近年,多數動物學家主張把它列為獨立的門。

當動物過渡到爬行生活時,便引起頭端的分化和兩側對稱、中胚層的發展。從原始三胚層動物發出來的進化分枝中,原口動物(Protostomia)和後口動物(Deuterostomia)兩枝,在結構與功能上都顯示出許多重要的進步特徵。凡成體的口由原腸胚期的原口(胚孔)發育而來的動物,統稱為原口動物。屬於原口動物的除了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顎口動物門、輪蟲門、線蟲門、線形蟲門、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等較大的門外,還有一些小的門。

原口動物中的最原始的一門,是無體腔的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可能是先由浮浪幼蟲祖先進化到最原始的無腸目,而營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顯然是由營自由生活的種類,經過共生、外寄生,最後再進化到內寄生(如絛蟲綱)的,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改變,如消化系統趨於退化(吸蟲綱),甚至完全消失(絛蟲綱)等。數目很少的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也屬無體腔動物。它不僅具有肛門和發達的頭神經節,而且還具有初級的閉管式循環系統等。此外,它還具有扁形動物門的一些特徵,如具有纖毛上皮、原腎管等,可能是來自營自由生活的扁蟲。1972年建立的顎口動物門(Gnathostomulide)也是無體腔動物。口位於腹面,無肛門;雖然還沒有體腔,但間質已很少,具有單層的纖毛上皮細胞。在進化上,它們與扁形動物和假體腔動物似乎都有親緣關系。

假體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持續到成蟲時形成的,並非由中胚層形成,在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無體腔膜包圍。假體腔動物中的7個門(輪蟲門、腹毛動物門、線蟲門、線形蟲門、棘頭動物門、動吻動物門和內肛動物門)不是一個自然類群,各門除都具有假體腔外,其他的差異較大。因此,它們的親緣關系較難確定,僅輪蟲門和腹毛動物門可能同扁形動物門有較密切的關系。假體腔動物在進化上雖比無體腔動物高級,但它們沒有再進一步向前發展,也是進化中的一些盲枝,是介於無體腔動物和真體腔動物之間的類群。

原口動物中的軟體動物門(Mollusca)開始出現真體腔,它的真體腔是以裂腔法形成的,但不發達,僅存在於圍心腔、腎臟和生殖腺腔等處。由於軟體動物為螺旋卵裂,並具有擔輪幼蟲,說明軟體動物可能來自擔輪幼蟲型的祖先。又因擔輪幼蟲在形態上與海產的扁形動物的牟勒氏幼蟲相似,以及最原始的軟體動物還保留有梯狀神經,這都標志著它與扁形動物可能有親緣關系。來源於原口動物原始類型最進化的分枝,是身體分節的環節動物門(Annelides)以及由它發展出來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低等環節動物也是螺旋卵裂,也具有擔輪幼蟲,這都與軟體動物相似,說明它們具有共同的起源。但環節動物出現了分節現象和附肢,真體腔更為發達。此外,還出現了閉管式循環系統和鏈狀神經,這些特徵都比軟體動物更為進步。環節動物與軟體動物雖起源於共同的祖先,但它們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由於附肢分節並進一步復雜化,動物體的結構水平提高很多,結果產生出種類最多和適應范圍最廣的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是原口動物進化發展的頂點,身體分節並具有外骨骼保護;分節的附肢、發達的肌肉和鏈狀神經等,使得結構靈活有力。它們無疑是來自環節動物,但起源是單源還是多源,動物學家都還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已滅絕的三葉蟲最原始,由它分出1枝進化到有螯亞門,1枝進化到甲殼綱;另有一些相似於現生的原始節肢動物如櫛蠶(Peripatus),由它們分出1枝進化到多足綱,另1枝進化到昆蟲綱。但有人認為,環節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節肢動物的祖先,節肢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沿著3個主要方向即三葉蟲亞門、有螯亞門(劍尾目和蛛形綱)和有顎亞門(甲殼綱、多足綱和昆蟲綱)進化而來的。由此而認為,節肢動物是多源起源的。3個分枝的發展沿著同律分節變為異律分節的途徑進行,不但形態上發生改變,而且有的生活方式也由水生過渡到陸生。昆蟲綱無疑是節肢動物門的高級代表。

螠蟲門(Echiuridea)與星蟲門(Sipuncalida)很相似,如螺旋卵裂、具有擔輪幼蟲、無體節、體腔不分隔、後腎管同時具有生殖管的作用等。不同的是,星蟲的翻吻(introvent)與螠蟲的吻並非同源,星蟲無剛毛和分節的痕跡。曳鰓動物門(Priapulida)具有真體腔,幼蟲期相似於成蟲期。有關它的進化地位,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附肢具有爪的有爪動物門(Onychophora),體型微小不超過1毫米的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和營寄生生活的五口動物門(Pentastomida),是由環節動物的祖先很早就分出的3枝,但在進化水平上都已超出了環節動物門。它們都屬於節枝動物的近親。從原始三胚層動物還產生3個不同類型的小分枝,它們從寒武紀就已出現,如肛門開口在觸手冠之外的外肛動物門(Ectoproct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和帚蟲門(Phoronida)。3個類群都營固著生活,具有真體腔、後腎和觸手冠。但在進化上彼此間有無直接的親緣關系,尚未能完全確定,僅一致承認它們是位於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之間的類型。過去曾把內肛動物門與外肛動物門合並為苔蘚動物門(Bryozoa),但前者為假體腔動物,後者為真體腔動物,現今多數動物學家都認為兩者應獨立成為兩個門。

凡原腸胚期的原口成為成體的肛門,而與原口相對的一端,重新開口成為成體的口的動物,統稱為後口動物。它們以腸腔法形成中胚層,具有由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神經系統呈索狀或管狀;具有真體腔。後口動物包括毛顎動物門、棘皮動物門、須腕動物門、半索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的體壁結構、消化道和無體腔膜等特徵都與原口動物相似,是後口動物中的1個特殊分枝。其餘後口動物是由與現存的棘皮動物幼蟲相似的羽腕幼蟲祖先發展而來的。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的多數代表動物是輻射對稱的(次生現象,幼體是兩側對稱),這與過渡到固著或很少活動有關,在進一步的進化發展中,有些動物又重新形成了兩側對稱。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過去曾一直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後口動物,但自1970年發現有分節並具有剛毛的尾節種類後,有人認為它們與環節動物門的多毛綱有關。因此,須腕動物門的進化位置尚有爭議。由於半索動物(如柱頭蟲)僅有雛形的脊索(口索),雖有1條不完善的背神經管和鰓裂,但尚有腹神經管,其幼蟲又與棘皮動物海星的幼蟲極為相似。因此,目前未將它放在脊索動物,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位置。從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中可以看到,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由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多細胞;由兩胚層到三胚層;由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身體由不分節到有體節;由無附肢到有附肢,再到分節附肢;體腔由無體腔到假體腔,再到真體腔等,這一切演變都有利於動物能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的水陸生活條件,各類動物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雖然原口動物在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後口動物是整個無脊椎動物的主幹,由它進化到更高級的脊索動物。

多數動物學家認為脊索動物門(Chordata)起源於棘皮動物。至於脊索動物的祖先可能是原始無頭類,它特化為2個分枝,即營固著生活的尾索動物(如海鞘)和趨向於水底生活的頭索動物(如文昌魚)。文昌魚體內具有1條脊索、中空的背神經管和鰓裂。由原始無頭類的主幹演化出原始有頭類,即脊椎動物的祖先。高等動物的脊索和鰓裂只存在於胚胎期。脊索動物門包括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脊索動物的進化歷程是,從原始無頭類演變成原始有頭類;由無頜類(化石甲胄魚、圓口類)演變成有頜類(魚類祖先);從水生生活到陸生生活;從無羊膜類到有羊膜類;從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淡水水域中出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甲胄魚),古生代的志留紀和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盾皮魚類、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從志留紀起,就先後出現,但盾皮魚在泥盆紀末期就已絕滅,而軟骨魚和硬骨魚至今仍繁生在各種水域中。兩棲類在泥盆紀時出現,在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為極盛時期。石炭紀末期,由原始的兩棲類進化發展出爬行類。到了中生代,整個自然界幾乎被爬行類所佔據,所以常稱中生代是「爬行類時代」。當前,一般認為爬行類很可能起源於兩棲動物迷齒類中的石炭螈類,特別是該類中的蜥螈形類。

在距今1.4億多年前的晚侏羅紀,出現了最早的鳥類。鳥類起源於爬行類。到新生代第三紀,鳥類的種類顯著增多,主要由於具有恆定體溫,減少對環境的依賴性,又由於適應飛翔的生活方式,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引起了特化,逐漸發展成現代的鳥類。哺乳類(獸類)也起源於爬行類(獸孔類)。到了7000萬年前,即新生代的開始,哺乳類由於在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一系列進步性特徵,因此,哺乳類便取代了爬行類而在動物界佔了優勢地位,所以常稱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

動物學家把現代生存的動物,根據它們的進化的歷史,人為地構成1個系統樹。系統樹下部的分枝代表古老動物;它們保持固有的原始結構。系統樹末端的分枝,是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從主幹上分出來的。當構建動物界的系統樹時,不僅要考慮到現代成年動物和化石成年動物的結構,以及它們周圍的環境條件,而且還要考慮到它們個體發育的特點。只有這樣全面考慮,才能使系統樹更接近於實際情況。
寫了這么多,多給些分好嗎

C. 原代培養的細胞原代培養

一、原理
將動物機體的各種組織從機體中取出,經各種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劑(常用EDTA)或機械方法處理,分散成單細胞,置合適的培養基中培養,使細胞得以生存、生長和繁殖,這一過程稱原代培養。
二、儀器、材料及試劑
儀器:培養箱(調整至37℃),培養瓶、青黴素瓶、小玻璃漏斗、平皿、吸管、移液管、紗布、手術器械、血球計數板、離心機、水浴箱(37℃)
材料:胎鼠或新生鼠
試劑:1640培養基(含20%小牛血清),0.25%胰酶,Hank』s液,碘酒
三、操作步驟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將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頸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鍾(時間不能過長、以免酒精從口和肛門浸入體內)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帶入超凈台內(或將新生小鼠在超凈台內)解剖取組織,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滌三次,並剔除脂肪,結締組織,血液等雜物。
3.用手術剪將組織剪成小塊(1mm3),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轉移至小青黴素瓶中。
4.視組織塊量加入5-6倍體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鍾,每隔5分鍾振盪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細胞分離。
5.加入3-5ml培養液以終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劑)。
6.靜置5-10分鍾,使未分散的組織塊下沉,取懸液加入到離心管中。
7.1000rpm,離心10分鍾,棄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沖散細胞,再離心一次,棄上清液。
9.加入培養液1-2ml(視細胞量),血球計數板計數。
10.將細胞調整到5×105/ml左右,轉移至25ml細胞培養瓶中,37℃下培養。
細胞分離的方法各實驗室不同,所採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膠原酶,透明質酶等)。
(二)組織塊直接培養法
自上方法第3步後,將組織塊轉移到培養瓶,貼附與瓶底面。翻轉瓶底朝上,將培養液加至瓶中,培養液勿接觸組織塊。於37℃靜置3—5小時,輕輕翻轉培養瓶,使組織浸入培養液中(勿使組織漂起),37℃繼續培養。
四、注意事項
1、自取材開始,保持所有組織細胞處於無菌條件。細胞計數可在有菌環境中進行。
2、在超凈台中,組織細胞、培養液等不能暴露過久,以免溶液蒸發。
3、凡在超凈台外操作的步驟,各器皿需用蓋子或橡皮塞,以防止細菌落入。
五、無菌操作的幾個注意事項
1、操作前要洗手,進入超凈台後手要用75%酒精或0.2%新潔爾滅擦試。試劑等瓶口也要擦試。
2、點燃酒精燈,操作在火焰附近進行,耐熱物品要經常在火焰上燒灼,金屬器械燒灼時間不能太長,以免退火,並冷卻後才能夾取組織,吸取過
營養液的用具不能再燒灼,以免燒焦形成碳膜。
3、操作動作要准確敏捷,但又不能太快,以防空氣流動,增加污染機會。
4、不能用手觸已消毒器皿的工作部分,工作檯面上用品要布局合理。
5、瓶子開口後要盡量保持45°斜位。
6、吸溶液的吸管等不能混用。
附:Hank』s液配方:
KH2PO4 0.06g,Nacl 8.0g,NaHCO3 0.35g,KCl 0.4g,葡萄糖1.0g,Na2HPO4·H2O 0.06g,加H2O至 1000ml
註:Hank』s液可以高壓滅菌。4℃下保存。

D. 早期教育

呵呵,早教主要是家庭教育的 那些課程只是輔助 先做好家庭的,再去那些輔助的吧 關於早教書籍網上都很多 你挑幾本看看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建議你看早教開山鼻祖的傑作 學習裡面的原則和基本 卡爾威特的教育 卡爾·維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六國語言,並且通曉了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歌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他父親把小卡爾長到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一本書,這就是《卡爾·維特的教育》。這是關於早期教育書籍中非常著名而且很權威的一本書。據說哈佛女孩劉亦亭的媽媽就是照著這本書培養出了哈佛女兒的。 他的一些基本教育思想如下: 1 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有某種智力發展最佳時期的。這個最佳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千萬不要錯過。幼兒在三歲以前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要盡量的早教孩子語言。老卡爾主張從孩子出生15天大就開始灌輸詞彙,在孩子剛會辨別事物時就教他說話。方法可從身邊的實物開始。比如身體各個部位,室內的器具,院子里的花草等等,總之見到什麼就教什麼,也要教他動詞和形容詞,使他的詞彙漸漸豐富起來。當孩子稍微聽懂話了,就天天給他講故事。講完後,還要讓孩子復述。 下面這個教育關鍵期一覽表不是這本書里的,是我以前攢的資料: 附: 教育關鍵期一覽表 教育關鍵期: 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的關鍵期 8-9個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關鍵期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次關鍵期 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如按要求取物品及說出個數等); 3-5歲是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拉提琴3歲開始,彈鋼琴5歲開始) 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3-8歲是學習外國語言的關鍵期; 3歲和青少年時期是培養獨立性的兩個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成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5-6歲是掌握詞彙的關鍵期; 5歲左右是掌握數的概念的關鍵期; 9-10歲是孩子行動由注重後果過渡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 幼兒階段是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1、2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小學3、4年級,初高中是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記憶的黃金時代; 初中階段是意義記憶的關鍵期。 2他認為性格決定能力。如果一個人的性格開朗直爽,那麼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交往活動范圍廣泛,就有走入各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如果性格孤僻,他的交往就只會在狹窄的范圍中,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就一直處於關閉狀態,從某個方面說性格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3 他的教育理想:從來不想把孩子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天才,只想讓孩子能夠接近一個完美的人,只是想讓他的一生在充滿情趣和幸福之中度過,僅此而已。 4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育絕不使用填鴨式教育。不能強迫教育這是他主張的教育的一大法則。不管教什麼,首先必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喚起孩子興趣的最好辦法是用游戲的方式進行。 5 教孩子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替孩子做太多事,會使孩子失去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更嚴重的是過分地為孩子做事,實際上等於告訴孩子他什麼也不會做是個低能兒,必須依靠父母,否則就不能生活。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就會無所適從,會到處尋找幫助,獨立意識更無從談起。這實際是害了他們。 不過,我覺得它只能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和努力的方向,遇到具體的孩子具體的情況,還有做具體分析和不同的操作,但是借鑒他的一些基本教育思想,還是很有指導意義,這讓我們有了一個對自己教育行為進行評價和批判的標准。

E. 原代細胞培養實驗原理步驟哪裡有

原理 將動物機體的各種組織從機體中取出,經各種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劑(常用EDTA)或機械方法處理,分散成單細胞,置合適的培養基中培 養,使細胞得以生存、生長和繁殖,這一過程稱原代培養。

操作步驟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將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頸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鍾(時間不能過長、以免酒精從口和肛門浸入體內)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帶 入超凈台內(或將新生小鼠在超凈台內)解剖取肝臟,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滌三次,並剔除脂肪,結締組織,血液等雜物。
3、用手術剪將肝臟剪成小塊(1mm2),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轉移至小青黴素瓶中。
4、視組織塊量加入5—6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鍾,每隔5分鍾振盪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細胞分離。
5、加入3—5ml培養液以終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劑)。
6、靜置5—10分鍾,使未分散的組織塊下沉,取懸液加入到離心管中。
7、1000rpm,離心10分鍾,棄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沖散細胞,再離心一次,棄上清液。
9、加入培養液l—2 ml(視細胞量),血球計數板計數。
10、將細胞調整到5×105/ml左右,轉移至25ml細胞培養瓶中,37℃下培養。 上述消化分離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該方法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分離不同細胞。細胞分離的方法各實驗室不同,所採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 膠原酶,透明質酶等)。
(二)組織塊直接培養法 自上方法第3步後,將組織塊轉移到培養瓶,貼附與瓶底面。翻轉瓶底朝上,將培養液加至瓶中,培養液勿接觸組織塊。入37℃靜置3—5小時,輕 輕翻轉培養瓶,使組織浸入培養液中(勿使組織漂起),37℃繼續培養。

F. 傳代細胞的培養步驟

1、附著型胞(adherentcell)

(1)吸掉舊培養液。

(2)用D-PBS洗滌細胞一至二次。

(3)加入trypsin-EDTA溶液(1ml/25cm2,2ml/75cm2),37℃作用數分鍾,於倒立顯微鏡下觀察,當細胞將要分離而呈現圓粒狀時,吸掉trypsin-EDTA溶液。(若不移去trypsin-EDTA,則在trypsin-EDTA作用後,加入適量含血清之新鮮培養基終止trypsin作用,離心後再吸掉上清液。

(4)輕拍培養瓶使細胞自瓶壁脫落,加入適量之新鮮培養基,以吸管上下吸放數次以打散細胞團塊,混和均勻後,依稀釋比例轉移至新的培養瓶中,以正常培養條件培養。

2、懸浮型細胞(suspensioncell)

(1)吸出細胞培養液,放入離心管中,離心1000rpm5分鍾。

(2)吸掉上清液,加入適量之新鮮培養基,混和均勻後,依稀釋比例轉移至新的培養瓶中,以正常培養條件培養。

3、融合瘤(hybridoma)

有些hybridomacell需培養三天以上才會產生抗體,若是更換培養基,則可能會失去抗體。因此繼代培養不需離心後更換培養基,直接添加新鮮培養基稀釋細胞濃度即可。若體積太大,可傾斜放置,或分殖至新培養瓶中。

(6)動物細胞培養時多久才可以翻轉擴展閱讀:

傳代方法:

1、懸浮生長細胞傳代

多採用離心法傳代。1000轉/分,20-30秒後去上清。沉澱細胞加新培養液後再混勻傳代。亦有直接傳代 法,即懸浮細胞沉澱在瓶壁時,將上清培養液去除1/2-1/3,然後用吸管直接吹打形成細胞懸液再傳代.

2、半懸浮生長細胞傳代(Hela細胞)

此類細胞部分呈現貼壁生長現象,但貼壁不牢,可用直接吹打法使細胞從瓶壁脫落下來,進行傳代。

3、貼壁生長細胞傳代

採用酶消化法傳代。常用的消化液有0.25%的胰蛋白酶液。

G. 談培養的實驗原理是什麼

原理 將動物機體的各種組織從機體中取出,經各種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劑(常用EDTA)或機械方法處理,分散成單細胞,置合適的培養基中培 養,使細胞得以生存、生長和繁殖,這一過程稱原代培養。

操作步驟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將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頸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鍾(時間不能過長、以免酒精從口和肛門浸入體內)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帶 入超凈台內(或將新生小鼠在超凈台內)解剖取肝臟,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滌三次,並剔除脂肪,結締組織,血液等雜物。
3、用手術剪將肝臟剪成小塊(1mm2),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轉移至小青黴素瓶中。
4、視組織塊量加入5—6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鍾,每隔5分鍾振盪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細胞分離。
5、加入3—5ml培養液以終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劑)。
6、靜置5—10分鍾,使未分散的組織塊下沉,取懸液加入到離心管中。
7、1000rpm,離心10分鍾,棄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沖散細胞,再離心一次,棄上清液。
9、加入培養液l—2 ml(視細胞量),血球計數板計數。
10、將細胞調整到5×105/ml左右,轉移至25ml細胞培養瓶中,37℃下培養。 上述消化分離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該方法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分離不同細胞。細胞分離的方法各實驗室不同,所採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 膠原酶,透明質酶等)。
(二)組織塊直接培養法 自上方法第3步後,將組織塊轉移到培養瓶,貼附與瓶底面。翻轉瓶底朝上,將培養液加至瓶中,培養液勿接觸組織塊。入37℃靜置3—5小時,輕 輕翻轉培養瓶,使組織浸入培養液中(勿使組織漂起),37℃繼續培養。

H. 細胞膜的研究歷史

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1)膜脂
磷脂、膽固醇、糖脂,每個動物細胞質膜上約有109個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質膜上約有5x106個脂分子。
(2)膜蛋白
細胞膜蛋白質(包括酶)膜蛋白質主要以兩種形式同膜脂質相結合:分內在蛋白和外在蛋白兩種。內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與磷脂的疏水部分共價結合,兩端帶有極性,貫穿膜的內外;外在蛋白以非共價鍵結合在固有蛋白的外端上,或結合在磷脂分子的親水頭上。如載體、特異受體、酶、表面抗原。佔20%~30%的表面蛋白質(外周蛋白質)以帶電的氨基酸或基團——極性基團與膜兩側的脂質結合;佔70%~80%的結合蛋白質(內在蛋白質)通過一個或幾個疏水的α-螺旋(20~30個疏水氨基酸吸收而形成,每圈3.6個氨基酸殘基,相當於膜厚度。相鄰的α-螺旋以膜內、外兩側直鏈肽連接)即膜內疏水羥基與脂質分子結合。理論上,鑲嵌在脂質層中的蛋白質是可以橫向漂浮移位的,因而該是隨機分布的;可實際存在著的有區域性的分布;(這可能與膜內側的細胞骨架存在對某種蛋白質分子局限作用有關),以實現其特殊的功能:細胞與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等。(Frye和Edidin1970年用發紅光的鹼性芯香紅標記人細胞同用發綠光熒光素標記膜蛋白抗體標記離體培養的小鼠細胞一起培養,然後使它們融合,從各自分布,經過37℃40min後變為均勻分布。光致漂白熒光恢復法,微區監測)
細胞膜上存在兩類主要的轉運蛋白,即:載體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載體蛋白又稱做載體(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轉運器(transporter),能夠與特定溶質結合,通過自身構象的變化,將與它結合的溶質轉移到膜的另一側,載體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驅動,如:各類APT驅動的離子泵;有的則不需要能量,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運輸物質,如:纈氨酶素。通道蛋白與與所轉運物質的結合較弱,它能形成親水的通道,當通道打開時能允許特定的溶質通過,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運輸溶質。
(3)膜糖
膜糖和糖衣:糖蛋白、糖脂
細胞膜糖類主要是一些寡糖鏈和多糖鏈,它們都以共價鍵的形式和膜脂質或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這些糖鏈絕大多數是裸露在膜的外面(非細胞質)一側的。(多糖-蛋白質復合物,細胞外殼cell coat)單糖排序上的特異性作為細胞或蛋白質的「標志、天線」—抗原決定簇(可識別,與遞質、激素等結合。ABO血型物質即鞘氨醇上寡糖鏈不同。131AA+100糖殘基)。
細胞膜的基本特徵與功能
細胞膜把細胞包裹起來,使細胞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此外,細胞所必需的養分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出都要通過細胞膜。所以,細胞膜的這種選擇性的讓某些分子進入或排出細胞的特性,叫做選擇滲透性。這是細胞膜最基本的一種功能。如果細胞喪失了這種功能,細胞就會死亡.。
細胞膜除了通過選擇性滲透來調節和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外,還能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幫助細胞從外界環境中攝取液體小滴和捕獲食物顆粒,供應細胞在生命活動中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細胞膜也能接收外界信號的刺激使細胞做出反應,從而調節細胞的生命活動。細胞膜不單是細胞的物理屏障,也是在細胞生命活動中有復雜功能的重要結構。
生物膜結構的共同特徵:
鑲嵌性:磷脂雙分子層和蛋白質的鑲嵌面;或按二維排成相互交替的鑲嵌面;
蛋白質極性:膜內在性蛋白質的極性區突向膜表面,非極性部分埋在雙層內部;
流動性:膜結構中的蛋白質和脂質具有相對側向流動性;
相變性;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脂質分子的晶態和液晶態是互變的;
更新態:在細胞中,膜的組分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
不對稱性:膜中各組分的排列是不對稱的。
通透性
膜的流動性(membranefluidity)
膜的流動性(membrane fluidity)
膜的流動性是指構成膜的脂和蛋白質分子的運動性。膜的流動性不僅是膜的基本特性之一, 也是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膜的流動性一般是指膜脂脂肪酸烴鏈部分的運動狀態即膜脂質流動性。通過膜脂質流動性的改變可反應出細胞膜的功能狀態及膜受損傷的程度 。
■ 流動性的表現形式
● 膜脂的運動方式
脂的流動是造成膜流動性的主要因素,概括起來,膜脂的運動方式主要有四種。
① 側向擴散(lateral diffusion);
② 旋轉運動(rotation);
③ 伸縮運動(flex);
④ 翻轉擴散(transverse diffusion), 又稱為翻轉(flip-flop)。
● 膜蛋白的運動 由於膜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較大,同時受到細胞骨架的影響,它不可能象膜脂那樣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運動形式:
① 隨機移動 有些蛋白質能夠在整個膜上隨機移動。移動的速率比用人工脂雙層測得的要低。
② 定向移動 有些蛋白比較特別,在膜中作定向移動。例如,有些膜蛋白在膜上可以從細胞的頭部移向尾部。
③ 局部擴散 有些蛋白雖然能夠在膜上自由擴散,但只能在局部范圍內擴散。
細胞膜功能
(1)分隔形成細胞和細胞器,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相對穩定的內環境,膜的面積大大增加,提高了發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
(2)屏障作用,膜兩側的水溶性物質不能自由通過;
(3)選擇性物質運輸,伴隨著能量的傳遞;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應、細胞識別、電子傳遞等。
(5)物質轉運功能:細胞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是通過細胞膜的磚運動功能實現的,其主要轉運方式有以下四種。
1)單純擴散:脂溶性物質有膜的高濃度側向低濃度側的擴散過程,稱為單純擴散。
2)易化擴散:非脂溶性物質在膜蛋白的幫助下,順濃度差或電位差跨膜擴散的過程,稱為易化擴散。易化擴散的三個特點:1、特異性:記憶中離子通道或載體一般指轉運一種物質。2、飽和性:即當背後鑽雲物質增加到一定限度時,轉運量不再隨之增加,這是由於離子通道或載體的數量有限的緣故。3、競爭性抑制:記憶中離子通道或載體同時轉運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時,一種物質濃度增加,將削弱對另一種物質的轉運。
單純擴散和易化擴散都是順濃度差進行的,細胞本身不消耗能量,均屬於被動轉運。
3)主動轉運:離子或小分子物質在膜上「泵」的作用下,被逆濃度差或逆電位差的跨膜轉運過程,稱為主動轉運。主動運輸需要消耗大量熱量。
4)入胞和出胞作用:是轉運大分子或團塊物質的有效方式。物質通過細胞膜的運動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的過程,稱入胞。包括吞噬和吞飲。液態物質入胞為吞飲,如小腸上皮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固體物質入胞為吞噬,如粒細胞吞噬細菌的過程。出胞是通過細胞膜的運動從細胞內派到細胞外的過程。細胞的代謝產物及腺細胞的分泌物都是以出胞作用完成的。
(6)細胞膜的受體功能:受體是細胞識別和結核化學信息的特殊結構,其本質是蛋白質。
補充:
細胞是物質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最小單元(且不論病毒),深度分析細胞的能量流動有助於了解 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 根本區別。
細胞膜的發現
17世紀中葉以後的2個世紀中,細胞學說的發展史已經大體完成。但是唯獨對細胞膜的認識還要推遲兩個世紀。
1855年,耐格里發現色素透入已損傷和未損傷的植物細胞的情況並不相同。他便通過細胞的滲透特性去研究它的「邊界」(他首次把細胞「邊界」稱為「質膜」)。耐格里和克拉默(Cramer)一起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發現細胞具有敏感的滲透特性,它的體積可以隨著周圍介質的不同滲透強度而改變。當細胞外面的溶質滲透強度大時,細胞就變小;溶質滲透強度小時,細胞就變大。耐格里提出,細胞與環境之間正是通過這種「邊界」發生關系的。耐格里在試驗中還發現這樣的情況:把麗藻屬(Nitella)長導管細胞的一端放入水溶液內,另一端放進糖溶液,細胞內含物發生了傳動障礙。在水中一端的細胞汁液流向糖溶液中的一端,並帶著所有可移動的粒子。可是,原先已知的事實表明,蒸騰作用和滲透壓加在一起也不足以將液體壓到植物的上部,這兩種力無法解釋植物汁液流動的方向。因而耐格里認為,不得不假設有一股其他的力量,它們在縱壁,更可能在橫壁上。這種力量加大了細胞溶液從下往上的流向。此外,德國植物生理學家普費弗(W.Pfeffer)對植物細胞的滲透行為進行了大量的試驗,並於1897年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細胞是被質膜包被著的;第二,這層質膜是水和溶質通過的普遍障礙。同時,很快又發現,細胞膜這個屏障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一些物質可通過它,而另一些物質幾乎完全不能通過。1899年,英國細胞生理學家奧弗頓(C.Overton)發表一系列關於化合物進入細胞的觀察結果,他發現分子的極性越大,進入細胞的速度越小,當增加非極性基團(如烷基鏈)時,化合物進入的速度便增加。奧弗頓的結論是,控制物質進入細胞的速度的細胞膜是脂肪性物質,其中含有固醇和其他脂類。因此,當時確立了有一層脂質的膜圍繞著細胞的認識。到1925年,戈特(E.Gorter)和格倫德爾(F.Grendel)又提出脂質膜具有雙分子層的概念。
其實,學者們對膜的狀況的認識都還是假設,他們都未能觀察到細胞膜。雖然這個時期組織標本的固定和染色方法有了進展,甚至出現相差顯微鏡和干涉顯微鏡,但仍分辨不出細胞膜來。即使最好的光學顯微鏡也無法達到這個目的。1930—1950年,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當應用這項技術來研究細胞時,才發現細胞的邊界膜是一個固體結構的實體,從而證實了細胞膜的存在。電鏡觀察表明,細胞遠不是一個具有核和一些漂浮在原生質膠凍中的線粒體口袋,而是一個有膜包被著的許多膜的聚集體。50年代初期,帕拉德(G.E.Palade)和波特(K.R.Porter)稱這種廣泛的細胞內膜系統為內質網。早期的電鏡工作所者觀察到的細胞內的各種膜與「有軌電車軌道」和「鐵路軌道」的圖式大體相似。

I. 草酸銨結晶紫染液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活體細菌著色檢測的適宜條件。方法 將金黃色葡萄球菌、黃色微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稀釋濃度為5×107菌落形成單位/毫升 (Colony forming unit,CFU/ml)。 經不同濃度與作用時間的結晶紫(Crystal Violet , CV)著色細菌洗滌後,保存於甘油磷酸緩沖液。採用平皿傾注法測取細菌的CFU。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2%CV染色時,細菌CFU無顯著性差異(P>0.05),染料大於此濃度染色時,CFU有差異性(P<0.05)。染色時間在3min內CFU無顯著性差異(P>0.05)。30%甘油磷酸鹽緩沖液保存著色活體細菌,在48h內活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60h後有差異性(P<0.05)。結論 實驗方法適用於活體細菌顯色法的形態學檢測。
結晶紫活體細菌染色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LIVING BACTERIA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Lu Dongming,Yang Dawu, Zhong Zhiqun, Li Yanjun
Qingha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 appropriate condition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living bacteria staining. Methods The cultur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Micrococcus flavus, Escherichia coli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centrifugally washed.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is 5×107 colony forming unit/milliliter(CFU/ml) diluted by normal saline(NS). The four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preserved in the glycerophosphate buffer after being dyed and laved by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nd acting time of crystal violet. In order to know 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staining solution concentration, acting time, and glycerin buffer fabrication upon the bacterial survival rate, and two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One was observed by the microscope, the other was put into the culture dish.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bacterial CFU wa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dyed by 2% crystal viole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ye-solution was higher than 2%, there showed the difference (P<0.05). In 3 min dyeing time, CFU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tained living bacteria preserved in the 30% glycerophosphate buffer within 48h have not show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while after 60h,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quite suitable for the morphological detection of the living bacteria.
Key Words Crystal Violet Living bacteria Staining
染色法著色滅活菌是細菌形態學檢測的常用方法,廣泛應用於臨床實驗室。而活體細菌的著色檢測有實際應用價值。為此我們首次通過苯胺染料結晶紫染色細菌,探討活體細菌著色的最佳濃度和染色時間,並對細菌保存液加以改進,旨在為活體細菌染色的形態學檢測建立方法。 1.1 材料
1.1.1 實驗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質控菌種, 轉種於青海省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黃色微球菌(實驗室自備)。
1.1.2 主要試劑與器材:CV染料配製;稱取CV 2.0 g、2.5 g、3.0 g和3.5 g分別溶於95%無水乙醇10 ml ,加入90 ml 0.8%草酸銨溶液,制備成不同濃度的染液。 30%甘油磷酸鹽緩沖液配製:純甘油30 ml,1%磷酸鈉溶液70 ml,硫代硫酸鈉10 mg。5×107 CFU/ml麥氏細菌比濁管 購自青海省醫葯公司。營養瓊脂培養基購自上海生物製品所。CX21型Olympus生物顯微鏡,日本產;SPE-250BS型細菌生化培養箱,上海產。
1.2 方法
1.2.1 實驗細菌分組與處理:將金黃色葡萄球菌,黃色微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制備成菌液,經NS離心(4000r/min 10min)洗滌3次。根據文獻[1]用NS配製各細菌濃度(5×107CFU/ml)。實驗組每種細菌各分4株,均以8ml分裝於10ml試管內, 離心(4000r/min 10min)留取細菌沉澱物0.5 ml,加入染液0.5 ml 染色。設CV為2.0%、2.5%、3.0%和3.5%濃度染色組。經離心洗滌後,加入30%甘油磷酸鹽緩沖液8 ml保存備用。對照組不加染液以同樣方法操作。
1.2.2 指標檢測: CV濃度和染色時間與細菌存活率及甘油磷酸鹽緩沖液對細菌活力影響測定,均採用平皿傾注法。細菌動力檢測採用(懸滴法)鏡下觀察。
1.2.3 統計學方法:兩組實驗數據以均數±標准差(x±S)表示,組間比較採用方差分析和Dunnett檢驗。 2.1 結晶紫耐性實驗結果(見表1~2)
2%濃度染色細菌3 min時活性不減,與對照組相比CFU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革蘭氏陽性菌染料濃度>2.5%、陰性菌>3.0%、染色時間>4 min染色時,細菌CFU有差異性(P<0.05)。 表1細菌在不同濃度CV著色時的活性比較結果 註:*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2%CV不同著色時間的細菌存活率比較結果註:*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甘油磷酸鹽緩沖液對細菌活性影響(見表3~4)
甘油濃度50%時CFU有差異性(P0.05)。而由30%甘油磷酸鹽緩沖液所保存的著色細菌在48 h內其活性無顯著性變化(P>0.05),60 h後有變化(P<0.05)。表3不同甘油濃度的磷酸鹽緩沖液對著色菌活性影響比較結果( 註:*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430%甘油緩沖液保藏著色菌的存活率比較結果 註:*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 (P<0.05). CV是分子量為408da的人工苯胺染料,分子中有色基團通過正電荷的助色基團與細菌胞漿中帶負電荷的多相膠體成分靜電親和而著色,高濃度結晶紫可抑制細菌代謝的重要酶蛋白,成為導致細菌著色後滅活的重要因素[2]。故著色細菌的活性與染料濃度、染色時間密切相關。我們通過結晶紫染料耐性實驗表明,將2%CV著色革蘭陽性菌的葡萄球菌和黃色微球菌與革蘭陰性菌的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染色3 min並保存於改良的30%甘油磷酸鹽緩沖液中。 著色細菌鏡下觀測保存液中其細菌胞漿色澤均勻、動力及活性在48 h內無顯著性差異(P>0.05)。 適用於實驗室活體細菌染色法的形態學檢測,以及活體細菌色澤標記的生物學研究。
實驗中發現著色細菌60 h後對染料有不同程度的脫色作用(著色細菌色澤逐漸變淡,細菌保藏液色澤變濃),我們認為是活體細菌通過胞吐作用外排染料的結果,這可能也是著色細菌得以存活的重要機制。其原因為著色的活體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改變了細菌胞漿內等電點,使著色染料與胞漿中多相膠體成分解離所致。
GENMED結晶紫細胞群落染色試劑盒產品說明書(中文版)
主要用途
GENMED結晶紫細胞染色試劑是一種旨在使粘附生長的單細胞層細胞(群落)攝取結晶紫染料而獲得細胞繁殖密度定量信息的廣譜染色材料和權威而經典的技術方法。該技術由大師級科學家精心研製、成功實驗證明、頂級雜志推薦的。其適用的細胞是呈單細胞層(Monolayer)生長的人體和動物細胞。產品嚴格無菌,即到即用,性能長期穩定,細胞著色率100%。
技術背景
結晶紫也可稱之為龍膽紫。當它溶解後,可以被活細胞攝入。同時可以使DNA、蛋白質、脂肪著色。染色顯示細胞核呈藍色,細胞質呈粉紅色。肉眼顯示整個細胞呈深藍色。在分光光度計或酶標儀上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以評價細胞生長繁殖情況。
產品內容
GENMED清理液(Reagent A) 毫升
GENMED染色液(Reagent B) 毫升
GENMED溶解液(Reagent C) 毫升
產品說明書 1份
保存方式
GENMED清理液(Reagent A)保存在4℃冰箱里,其餘的保存在室溫下;GENMED染色液(Reagent B),避免光照,有效保證1年
用戶自備
封口膜:用於密封培養板後長期保存
顯微鏡:用於觀察細胞染色情況
分光光度計:用於定量檢測細胞生長繁殖情況
實驗步驟
1. 小心抽掉多孔細胞培養板里的培養液
2. 輕輕加入適量的GENMED清理液(Reagent A)到每個培養孔里(見下表) 多孔培養板 容量 3. 小心抽去清理液
4. 加入適量的GENMED染色液(Reagent B)到每個培養孔里(見下表) 多孔培養板 容量 5. 在室溫下靜置 分鍾
6. 抽去GENMED染色液(Reagent B)
7. 重復實驗步驟 和 三次,培養孔顯示粉紅色
8. 抽去所有液體,倒置培養板在紙巾上,使其吸干培養孔里的殘存液體
9. 肉眼或顯微鏡觀察:細胞核呈藍色,細胞質呈粉紅色。整個細胞呈深藍色
10.用封口膜密封培養板,在室溫下長時間保存
11.如果重新啟封觀察,發現樣本乾枯或收縮,只需加上適量的GENMED清理液(Reagent A)則可
12.如果需要定量測試,加上適量的GENMED溶解液(Reagent C)(見下表) 多孔培養板 容量 13.輕輕搖動培養板,直到GENMED溶解液(Reagent C)均勻分布
14.在室溫下,孵育 分鍾
15.即刻放進分光光度計測讀,波長為 nm
注意事項
1. 本產品為250次(24孔板)、500次(48孔板)、1000次(96孔板)操作
2. 細胞染色前後的清洗過程中,小心操作,以免將細胞沖洗掉,而影響定量分析
3. 在細胞清洗過程中,可以將培養板整個翻轉,一次性傾倒其染色液和清洗液
4. 本公司提供系列細胞繁殖檢測試劑產品
質量標准
1. 本產品經鑒定性能長期穩定
2. 本產品經鑒定效果滿意,細胞固著力強,著色率100%

閱讀全文

與動物細胞培養時多久才可以翻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