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年是什麼動物
年是古代虛擬的動物
B. 哪個動物年高望重
慵懶陽光下,一隻「大狗」正好奇地打量著鏡頭,一切看起來歲月靜好。不過,當它張開嘴巴,就有什麼不對勁了——它嘴巴張開的幅度之大,甚至能讓人聯想到鱷魚或《超級馬里奧》里的食人花。
沒錯,它其實不是什麼「大狗」,而是一隻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
作為最具傳奇性的已滅絕動物之一,袋狼有著已知哺乳動物之中最大的口裂角度,以及一個與真實身份很不搭的名字:我們叫它「袋狼」,而英文里常稱呼它為「塔斯馬尼亞虎」(Tasmanian Tiger),但它既不是狼也不是虎,而是袋鼠和考拉的同類,滅絕前曾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
▲ 灰狼(左)與袋狼(右)的骨架非常相似。 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真要說的話,袋狼和狼最後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 1.6 億年前雙嵴龍與華陽龍們橫行的侏羅紀時代,親緣關系甚至比人和鯨的關系還要疏遠得多。袋狼與狼的相似性,不過是「趨同進化」的巧合結果。
上面這段視頻錄制於 1933 年的博馬里斯動物園(Beaumaris Zoo),而在 3 年後的 9 月 7 日,最後一隻已知的袋狼正式宣告死亡,據推測此後可能有一小群袋狼在野外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但如今可以確定的是,這一物種已經告別了歷史舞台。
▲ 可能是因為神情抑鬱,這張照片的主角常常被誤認為是最後一隻圈養袋狼,但實際上照片拍攝於 1928 年,而這只袋狼在次日就因病死亡。圖片來自: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
袋狼滅絕 85 年後的 2021 年,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和聲音檔案館(NFSA)委託法國團隊對當年拍攝的視頻修復上色,將近 200 個小時的工作後,這段彩色視頻才出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得以一窺這種曾大受世界各地動物園歡迎的知名動物的鮮活模樣。
滅絕:人類時代的常態
袋狼滅絕的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不過毫無疑問,來自澳洲野犬的競爭壓力和人類的捕獵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
由於威脅到了當地牧羊人的利益,公司、政府和個人一度紛紛獎勵獵殺袋狼的行為,在某段時間內,獵殺一隻袋狼能換來半英鎊到 1 英鎊的獎勵(1900 年 1 英鎊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 78 英鎊)。直到 1936 年,政府才意識到問題,推出了正式的保護法案——但袋狼也正是在這一年宣告滅絕。
▲ 被漁網纏住的加灣鼠海豚,由於漁業活動的傷害,其個體數量僅剩 10 只左右。
袋狼當然不是在人類影響下滅絕的第一個物種:在它之前,渡渡鳥、旅鴿、極樂鸚鵡、塔斯馬尼亞鴯鶓和無數被人類祖先吃光的史前動物都已經告別歷史,甚至連塔斯馬尼亞土著人都在袋狼滅絕前 70 年就被趕盡殺絕;而在它之後,白鰭豚、北白犀、華南虎、隱䴉、平塔島象龜和加灣鼠海豚們正排著隊拿著滅絕的號碼牌……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展,物種滅絕的狀況還在繼續惡化。
比如,在《我們星球上的生命》里,知名自然紀錄片製片人大衛·愛登堡爵士指出,全球昆蟲數目在短短 30 年間已經減少了 1/4,德國失去了 75% 的飛蟲,波多黎各近 90% 生活在樹冠里的昆蟲和蜘蛛都已經消失。
▲ 全球物種面臨著較高的滅絕風險。圖片來自:IPBES
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布的 《全球評估報告》,今天全球物種滅絕速度比過去一千萬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幾十倍至數百倍,並且仍在加速。自 1500 年以來,在人類行為驅使下已有至少 680 種脊椎動物滅絕,且目前正面臨著滅絕威脅的物種平均比例達到總數的 25%,體型大、生長緩慢、生境特化的物種(如大猩猩、鯊魚、熱帶硬木樹種和大型貓科動物)尤其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少數外來入侵物種正在以強大的生命力擠佔地方特有物種的生存空間,導致許多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減少,不同地區之間的生態群落組成開始變得相似(均質化),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在變得像城市綠化帶一樣單調。
我們有可能復活滅絕動物嗎?
時至今日,每年依然有 200~2000 個物種走向滅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
人類當然有辦法減緩這一趨勢,比如停止破壞動植物棲息地、預防引進侵略物種、治理污染等;但很明顯,我們對此不太上心。說到底,消失的物種離我們的生活太過遙遠,而每時每刻都有很多其他迫在眉睫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處理。
「滅絕動物」這個詞,與其說會喚起我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關注,不如說更容易讓人聯想起飛奔的猛獁象和霸王龍,畢竟前者拍出來會是叫好不叫座的自然紀錄片,而後者拍出來則會是票房 16 億美元的《侏羅紀世界》。
▲《侏羅紀世界》劇照
不過,復活滅絕物種確實不只是電影與游戲的題材。基於被科幻作品激起的幻象以及對新技術應用的期待,還真有人嚴肅考慮過將滅絕動物們重現於世: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一技術,就可以部分彌補物種滅絕帶來的遺憾,甚至讓一些對生態有著重要意義的物種重生,進而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農業產量。
那麼,復活滅絕物種這個想法靠譜嗎?
好吧,想要復活那些消失的物種,首先要得到它們的 DNA,這事說難也不難:DNA 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分子,半衰期可長達 500 年。不過,這個時間與地球漫長的生物史相比幾乎不值一提。
一般認為,經過百萬年的降解後,提取 DNA 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這就排除了我們未來哪天被奔跑的霸王暴龍吃掉的可能性。不過,滅絕時間距今較近的猛獁象、劍齒虎、渡渡鳥、旅鴿乃至尼安德特人在理論上仍然可以被復活。
微生物污染也是個大問題。事實上,在生物樣本中提取的大部分 DNA 都不屬於原主,而屬於在遺骸上繁殖的微生物。
一個例子是,古人類學者曾嘗試從一具 4 萬年前的田園洞人遺骨上提取 DNA,結果發現裡面只有 0.02% 屬於屍骸的主人,其餘都是微生物們的「遺產」。即使藉助一些近年來幫助分子人類學突飛猛進的新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一問題,想要完整修復出滅絕動物的基因組在當前還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即使提取到了相對完整的 DNA,也不代表可以 100%「復活」滅絕物種。
▲ 復活猛獁象的技術方案。 圖片來自:PA Media
真正的「生物復制」需要活細胞,而滅絕動物顯然提供不了;但「曲線救國」還是可行的: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能將滅絕動物的基因與它們現存近親物種的基因融合,再植入到近親物種體內,讓它們作為「代理孕母」生下改造後的物種。用這個方法自然得不到血統純正的猛獁象,但至少可以得到一隻長得很像猛獁象的亞洲象。
考慮到生物復制,也就是「去滅絕」(de-extinction)的難度太高,短時間內無法實現,那至少還有一種更容易取得成功的方法,那就是通過人工選育,將現存物種選育成已經消失的同類亞種。
在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就是斑驢的復活。早在 1883 年滅絕的斑驢模樣獨特,就像是只有前半身有斑紋的斑馬,它曾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物種;但南非博物學家萊因霍爾德·勞(Reinhold Rau)分析標本發現它只是草原斑馬的一個亞種,那麼,讓斑驢重現於世理論上就是可能的了——只要選育出後半身沒斑紋的斑馬就是了。
用萊因霍爾德·勞的話來說:「斑驢之所以是斑驢,因為它看起來就是那樣,而如果你能繁殖出一種動物看上去就是那樣子,那它們毫無疑問就是斑驢。」
▲ 19 世紀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和經「斑驢計劃」培育的斑驢。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The Quagga Project
正因如此,他在 1987 年牽頭發起了 「斑驢計劃」,致力於選育出長得像斑驢的斑馬。到 2013 年,選育出來的第五代斑馬已經褪去了後半身的斑紋,換句話說,人類已經重新創造出了「斑驢」。
復活滅絕物種,不如保護現存生物
復活滅絕物種的計劃聽上去很不錯?那一定是沒有花你的錢。
正如批評者們所說的,物種「去滅絕」在經濟上顯然不是什麼好主意。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官網的說法,目前世上有超過 4 萬個物種面臨著滅絕威脅,與其花大錢去復活消失的物種,不如將資金投入到保護現存物種的工作中。畢竟,復活一個物種的花費,完全可以用來挽救多得多的現存物種。
▲ 此時此刻,還有許多像華南虎一樣等待拯救的物種。 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即使在生態上,應不應該嘗試復活物種也是個未知數。這些物種畢竟離開歷史太久了,它們真的能適應現在的地球生態嗎?再說,我們只能復活個體,而無法復活代代相傳的技能,沒有父母的教導,那些重生的動物真的能學會捕食和野外生存嗎?即使它們真的能活下來,又應該將它們安置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如果適應得太好,它們會不會變成強大的入侵物種?
更何況,只復活一個物種是不夠的。依據生態學家本·諾瓦克(Ben Novak)的觀點,如果一隻復活的滅絕動物永遠是動物園里的動物,那麼它就不應該被復活。若想要復原一個物種在生態中的角色,就有必要復制一整群有著足夠高基因多樣性的個體,而這又會加強對計劃經濟可行性的詰難。
有如此多問題等待解決,就註定了復活滅絕物種在今天只能是空想和噱頭。考慮到人們想要復活的都是恐龍、猛獁象、渡渡鳥等「明星物種」,而不是聖誕島伏翼蝠(Pipistrellus murrayi)和留尼汪島陸龜(Cylindraspis indica)等真正有可能在生態中起作用的滅絕物種,不難想到人們想要復活物種更多是出於對過去錯誤的懊悔,而不是基於對今日生態的考量。
顯然,澳大利亞政府機構為袋狼的視頻重新上色,更多也是為了喚醒我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不讓更多物種遭遇袋狼的命運,而不是讓我們嘗試將袋狼帶回這個世界。只復活少數幾只袋狼,將它們關在動物園供遊客觀賞,然後在人們對其的興趣消失後任由它們再滅絕一次,只不過是讓歷史的悲劇重復上演。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與其將希望寄託於不確定的物種復活計劃,不如抓緊時間,去保護那些尚未滅絕的物種
C. 年代表什麼動物
「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最怕紅,「年」闖入某村,巧遇穿紅衣,燃竹竿取暖者,「噼拍」爆炸有聲,紅光閃耀,「年」驚竄奔逃。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D. 我國農歷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種動物輪流代表年號,如果公元3年是豬年
(2000-3)÷12=1997÷12=166組.............5年
所以公元2000年是第五個動物屬年,是蛇年
E. 去年是哪個動物年
你這個問法有點問題,應該是動物生肖年,而不是動物年,去年是十二生肖最後一個生肖,亥豬年。
F. 今天幾月幾號啊什麼動物年
10月19號,兔年
G. 年是什麼動物
「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H. 「年」是什麼動物
年獸,別稱年魔、夕、年、歲,中國遠古時期民間神話傳說中的惡獸,和過年除夕、春節有關。
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
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
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這個關於年的傳說可說條理清晰、有章可循。
(8)哪個動物年擴展閱讀:
年獸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深山密林之中,每到除夕就要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I. 什麼動物,年曾傷人放爆竹
年,傳說據說是一種的怪物。但實際上「年獸」一說並不存在於上古傳說,出處來源難以考證。可能是近代才出現在民間故事及各種媒體中,並廣泛流傳。民間傳說:古時,有怪獸名曰「年」,形若獅子而獨角。定時出現傷害人畜,人們苦無制服之法。一次,「年」闖入某村,巧遇穿紅衣,燃竹竿取暖者,「噼啪」爆炸有聲,紅光閃耀,「年」驚竄奔逃。於是人們認識「年」性,每逢「年」出時,家家戶戶閉門家居,貼紅聯,燃爆竹以驅「年」。「年」果不再來。人們慶幸過了「年關」,敲鑼打鼓,互稱「恭喜」,從此有了「過年」。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
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里。由於冬季在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了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挨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里。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里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鍾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等。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J. 2006年是什麼動物年啊
對,去年是金狗年,今天是金豬年,都是很難得碰到的,所以很多人都選這個時候結婚,要個金狗娃娃,金豬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