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動物壽命最短
新陳代謝、疾病、環境等許多未知因素的變化決定了動物的壽命,其中世界上壽命最短的十大動物分別是蜉蝣,鱗皮鼬蟲,雄蜂,螞蟻,家蠅,蜻蜓,家鼠,變色龍,食蚊魚,天竺鼠,家兔,之前小編為大家講解過世界上十大壽命最長的動物,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十大動物
一、蜉蝣
它們的生命只持續24小時,也被稱為「一天昆蟲」,因為它們的壽命最短。事實上,一些家庭成員在幾個小時內就去世了。在這短暫的生命周期內,它們會組成團體一起跳舞。
二、鱗皮鼬蟲
它們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微生物之一,生命周期僅限於三天,身體結構呈透明,隨水流游泳。雄性和雌性都有生殖器官,最大尺寸為3毫米。
三、雄蜂螞蟻
它們只有3周的生命周期,是蟻群的雄性成員。它們總是懶洋洋的,從不工作。雄蜂螞蟻一旦與雌性交配就會很快死亡,因此,它們在其較短的生命周期內對蟻群的存在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家蠅
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在你的房子里發現的昆蟲之一,其壽命僅限於4周的短時間內。在較短的生命周期內,每隻雌性產卵多達1000個。
五、蜻蜓
世界上有5000種不同的物種,最高壽命可達四個月。但是大部分的物種都活不了那麼長時間,因為它們很快就會被對手吃掉。強風和其他惡劣的氣候條件也阻止它們以幼蟲的形式出現,也不能在寒冷的條件下活得更久。
六、家鼠
家鼠的平均壽命為一年,但是和貓一樣,中毒也會在任何時候結束它們的生命,家鼠在其生長階段也容易出現許多健康問題。
七、變色龍
產於馬達加斯加北部和東部,最長壽命只有一年。由於壽命較短,它們表現出快速的交配行為。快速的顏色變化是這一物種最顯著的特徵,因此,它們可以很容易地融入自然環境,食物主要包括粗食和蠕蟲。
八、食蚊魚
食蚊魚是原產於美國的淡水魚之一,它們最長壽命只能活兩年。雌魚的體形也略大於雄魚,食蚊魚的壽命要比生活在鹽水中的魚長,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能生活在鹽水中。
九、天竺鼠
天竺鼠是一種可愛的、身體發達的、群居的動物,原產於南非。可悲的是,它們的壽命被限制在4年的短期內。天竺鼠極容易受到一系列疾病的影響,對它們來說,適時的檢查也是必須的。
十、家兔
生活在世界各地,家兔平均壽命為8-12歲,脂肪沉積和子宮癌是影響家兔的主要疾病,雌兔比雄兔更容易患上這些疾病。如果沒有適當的食物和水,它們可能很快就會死去。
B. 十二生肖最短命的動物
雞的壽命是最短的。
十二生肖裡面,除了雞和蛇之外都是哺乳動物。雞屬於鳥類,較哺乳動物而言壽命較短。蛇是爬行類,但是較鳥類壽命長。龍是中華名族的象徵,也不存在於現實,不作考慮。但是神話中龍的壽命是很長的。
所以按科學的角度來說,雞的壽命是最短的,一般是3-5年。
(2)哪個動物較短擴展閱讀: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十二生肖-網路
C. 十二生肖中,最短命的動物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十二生肖裡面,除了雞和蛇之外都是哺乳動物。雞屬於鳥類,較哺乳動物而言壽命較短。蛇是爬行類,但是較鳥類壽命長。龍是中華名族的象徵,也不存在於現實,不作考慮。但是神話中龍的壽命是很長的。所以按科學的角度來說,雞的壽命是最短的。一般是3-5年。
D. 12生肖的動物命最短的是什麼動物
你好,我認為12生肖的動物命最短的是鼠。因為家鼠的壽命好像只有兩年左右,如果不算人為的原因,那麼我認為鼠的壽命是最短的。
E. 生命最短的動物是什麼
生命最短的動物應該是「蜉蝣」,朝生暮死!只有幾個小時的生命,有的連太陽落山都沒見過就死了~不過在生物界中,它還不算是最短命的!南美洲亞馬遜河的王蓮花只有半個小時,開花後就凋謝了!小麥的花生命只有5~30分鍾左右!還有一些寄生蟲和細胞更短!
F. 最短的動物是什麼
熊蟲,最小的體型只有50微米(男人的精子長度有70微米),最大的也只有1.4毫米。
生物學上還有種說法世界上最小的動物是H39(沒有名字只有編號),但我個人認為那種單細胞生物(還有草履蟲,巴倍蟲這些都非常非常小)不應該算入通常意義上動物的行列。
G. 12生肖的動物命最短的是什麼動物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十二生肖裡面,除了雞和蛇之外都是哺乳動物。雞屬於鳥類,較哺乳動物而言壽命較短。蛇是爬行類,但是較鳥類壽命長。龍是中華名族的象徵,也不存在於現實,不作考慮。但是神話中龍的壽命是很長的。
H.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動物是什麼啊
蜉蝣,一隻成年蜉蝣只能存活一天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脊椎動物:蝦虎魚,這種珊瑚礁魚最多能活59天
最短命的植物
種子植物中最短命的,要算沙漠中生長的一種叫「短命菊」的植物。沙漠中長期乾旱,這種植物的種子在早春稍有雨水濕潤的情況下,就趕緊萌芽生長,開花結實。整個一生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三四個星期
I. 壽命比較短的動物,浮游有
蜉蝣是一類原始而美麗的昆蟲,起源於石炭紀,距今至少已有2億年的歷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全世界已知約30-50種,我國已知約36種。蜉蝣體形細長,體璧柔軟。復眼發達,單眼3個。觸角短,剛毛狀。口器咀嚼式,但上、下顎退化,沒有咀嚼能力。翅膜質,翅脈網狀。前翅很大、三角形。後翅退化,明顯小於前翅。翅脈原始,休息時翅豎立在背後面。雄蟲前足延長,用於在飛行中抓住雌蟲,以利於交配。腹部末端兩側著生1對長的絲狀尾須,一些種類還有1根長的中尾絲。蜉蝣成蟲常在溪流、灘湖附近活動。根據其對水域的適應與要求,可用於檢測水域的類型和污染程度。一生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4個時期,是昆蟲中唯一有2個具翅成蟲期(亞成蟲與成蟲)的類群。蜉蝣變為亞成蟲後還要脫皮成為成蟲,而亞成蟲形似成蟲,但體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須短,不如成蟲活躍,這種特殊的發育過程被稱為「原變態」。蜉蝣的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淡水棲息地,濾食水中藻類及顆粒食物,或是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水生的稚蟲要在數星期至1年,或更長的時間內經歷10~50次的蛻皮才能進入蜉蝣特有的陸生、有翅、亞成蟲階段。亞成蟲隨後經過蛻皮,變成成熟的成蟲。亞成蟲及成蟲不飲不食,壽命極短,只能存活數小時,多則幾天,它們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用於交配,故有「朝生暮死」之說[2]。
蜉蝣
形態特徵
蜉蝣目通稱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狀,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體形較小或中等,細長,體壁柔軟。頭部小,觸角短,剛毛狀。復眼發達,雌性的復眼常左右遠離;雄性的復眼常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復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於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單眼3個。口器為咀嚼式,因成蟲不取食,沒有咀嚼能力,上顎退化消失,下顎也退化,常有下顎須。胸部以中胸最大,亞成蟲和成蟲都能夠在空中飛行。成蟲體壁薄而有光澤,常見為白色和淡黃色。有翅一對或兩對,飛行時振動頻率很小。前、後胸小而不顯著,翅有兩對,呈三角形,脆弱,膜質,多為前翅大,後翅小,亦有後翅退化者,休息時豎立在身體背面。蜉蝣翅脈相及翅的關節不發達,翅脈最為原始,翅脈極多,多縱脈和橫脈,呈網狀。翅的表面呈摺扇狀。足細弱,僅用於攀附。跗節1一5節,末端有爪1對。腹部11節,第11節僅存窄環形背板。雄性第10節後緣有1對由前足延長形成的抱器,3一4節,少數1節,用於在飛行中抓住雌蟲。在其內側有二對短小簡單的陽莖。雌性生殖孔1對,開口於第7、8腹節之腹面。卵巢按節排列。兩性生殖孔均成對。腹末有1對分節的長絲狀尾須,第11節背板常延長形成中尾絲。尾須和中尾絲細長多節,與纓尾目昆蟲相似[1]。
蜉蝣稚蟲有兩種比較特化的體制:
扁平型和魚型。前者以扁蜉科(Heptageniidae)為代表,蟲體扁平,即蟲體寬度遠大於身體的背腹厚度。蜉蝣稚蟲的棲境為方便起見,可將水環境分成兩類,一類為靜水區,一類為流水區。靜水區以湖泊和池塘為代表。進一步可以將靜水區光補償深度以上的區域分成三類,分別為靜水水體中、底質表面以及底質中[1]。
共6張
長尾蜉蝣
物種危害
由於很多種蜉蝣對缺氧和酸性環境非常敏感,因此一個地區的蜉蝣數量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地區環境污染的標尺。北美和歐洲多地的酸雨曾殺死了蜉蝣棲息地的幼蟲,使當地魚群的數量也隨之減少―因為蜉蝣幼蟲是魚群的主要食物。1675年,偉大的荷蘭生物學家簡·旺麥丹對一種蜉蝣做了詳盡的描述,當時這種蜉蝣在荷蘭的數量很豐富,但是現在,整個西歐都找不著這種蜉蝣的蹤跡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蟲對環境污染的極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為鑒定水體質量的重要標准[1]。
生活習性
幼期(稚蟲)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兩季,從午後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蟲進行「婚飛」,雌蟲獨自飛入群中與雄蟲配對。產卵於水中。卵微小,橢圓形,具各種顏色,表面有絡紋,具粘性,可附著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蟲期數月至1年或1年以上,蛻皮20~24次,多者可達40次。成熟稚蟲可見1~2對變黑的翅芽。兩側或背面有成對的氣管鰓,是適於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類,秋、冬兩季有些種類以水底碎屑為食。常在靜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潛掘,或在急流中吸附於石礫下棲息。稚蟲充分成長後,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或植物莖上,日落後羽化為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已具發達的翅,但體色暗淡,翅不透明,後緣有明顯的緣毛,雄性的抱握器彎曲不大。出水後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經24小時左右蛻皮為成蟲。這種在個體發育中出現成蟲體態後繼續蛻皮的現象在有翅昆蟲中為蜉蝣目所僅有。這種變態類型特稱為原變態。大部分蜉蝣幼蟲的生活重心就是進食:一部分是濾食動物,用前腿和口器上的剛毛收集懸浮的食物;一部分則食植物或其他生物碎屑,它們像鏟土機一樣從岩石或其他表面上刮食藻類;有少數則專司捕食。成蟲不進食,壽命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說法。蜉蝣成蟲在其短暫一生中負責交配,繁衍後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