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魚類和軟體動物門是一個平行的嗎
肯定不是一個平行的,魚是脊椎動物,而軟體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❷ 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哪個更高級
節肢動物更高級
動物界中最大的類別,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的動物統稱,包括一百多萬種無脊椎動物,幾乎佔全部動物種數的84%。成員多樣。兩側對稱的無脊椎動物,體外覆蓋著部分由幾丁質組成的表皮,能定期脫落,表皮是保護裝置,起外骨骼的作用,為肌肉提供附著面。肌序復雜,有的特化以操縱飛行和發聲。附肢的外骨骼具關節,因而稱節肢動物。有許多特殊的感覺器;體腔退化而代之以血腔;神經系由背面的腦和一對腹神經索組成。已記述879,000種以上,其中約86%是昆蟲。據估計,總數有1,000萬種以上。分成四個亞門∶
1. 三葉蟲亞門(Trilobita):三葉蟲類(Trilobites),在約5.7億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的海洋中占優勢,在2.8億年前的二疊紀滅絕;體卵圓形,背腹扁平,分頭、胸和尾節三部分;縱分為三葉。長3.5∼75公分。
2. 單肢亞門(Uniramia):頭部有觸角、大齶和小齶。胸部附肢單肢或雙肢。腹部有的與胸部不分,具附肢;或與胸部分開,附肢有或無。(1)燭綱(Pauropoda):極小的多足類。兩對附肢變為口器,8∼11對步足。觸角4節(極少6節),末端分枝,並有多節的長鞭。體長最多為1.9公釐。(2)倍足綱(Diplopoda):體窄長的多足類,腹部各節由兩節合成,每節有兩對足和氣孔。頭有大齶;小齶癒合成齶唇;有時有單眼;觸角短,錘形;胸部是4個單節,生殖孔在第3節。體長0.3∼28公分。(3)唇足綱(Chilopoda):體窄長的多足類,有許多明顯的腹節,各有一對足,第一腹節的附肢變為毒齶;生殖孔在末節。體長約0.5∼26.5公分。(4)綜合綱(Symphyla):小型多足類,有3對口器,12對步足和一對後紡器,生殖孔在第4軀干節。體長最多為8公釐。(5)彈尾綱(Collembola):昆蟲狀小節肢動物,分布廣。口器外齶式;觸角通常4節;眼簡單;3個胸節有足;腹部6節,有分叉的彈器;通常無氣管;無馬氏管(malpighian tubule)。體長最多5公釐。(6)昆蟲綱(Insecta):三對附肢形成口器;頭由6節組成,有一對觸角,常有側眼和中眼;胸部3節,各有一對足,在第2、3節有的具翅;腹部由11節組成,成蟲無附肢;生殖孔在後。體長0.25公釐到33公分。
3. 甲殼亞門(Crustacea):多數性;鰓呼吸;外骨骼堅固;有觸角、大齶。
4. 有螯亞門(Chelicerata):前體部無觸角,但有鉗狀的螯肢和觸肢(或稱腳須); 胸部有單肢型步足;腹部如有附肢,則高度特化。(1)肢口綱(Merostomata):大型海產種類,有書鰓(gill book); 前體部完全被背甲覆蓋;後體部有一長刺。(2)蛛形綱(Arachnida):前體部與後體部以一窄的腹柄相連,或兩部癒合。前體部有螯肢、觸肢和四對步足;後體部通常無附肢。以書肺(lung book)、氣管(或兩者都有)呼吸,開口在後體部。生殖孔在後體部第2節的腹面。體長0.25公釐到18公分。(3)海蜘蛛綱(Pycnogonida〔Pantopoda〕):海產;頭部有管狀吻和三對附肢;胸部非常窄,由4節組成,各有一對足;腹部小瘤狀;無呼吸器及體節排泄器。體長0.2∼6公分。
與節肢動物親緣關系未定的有爪類(onychophores)、緩步類(tardigrades)和五口類(pentastomids)。
節肢動物在陸地、海水和淡水中都很常見。海水中小型甲殼動物是浮游動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其他無脊椎動物、魚和鯨的食物。陸地上昆蟲占優勢,作為害蟲或給作物傳粉,都有重要經濟意義。蜘蛛、蜱蟎、蠍和其他蛛形類也生活在陸上。盡管發展了有效的殺蟲葯,昆蟲和蜱蟎仍在世界各地威脅人和動物的生活。傳播瘧疾、黃熱病、立克次體病、鼠疫、絲蟲病等,毀壞穀物、木材和食品。多足類生活在潮濕場所,經濟意義並不大。
節肢動物的堅硬外骨骼影響身體大小,只有水生種類能長得大一些,因為水能支持一部分體重。例如已滅絕的廣鰭類長1.8公尺,現存的甲殼類有的更大,巨螯蟹可達6.4公斤重,兩鉗展開相距3.8公尺。甲殼類外殼高度鈣化使體加重而有利於底棲生活。陸生種類不大∶最大的昆蟲和蜘蛛不超過100公克;最小的是某些寄生蜂和蟎類,長不到0.25公釐,結構雖復雜,重量卻小於一個大細胞的細胞核。深海蟹(Ethusina abyssicola)存在於超過4,000公尺的深處,而跳蟲(彈尾類)和跳蛛(蜘蛛類)見於埃佛勒斯峰6,700公尺以上的高處。彈尾類和甲蟎能在南極洲定居。許多節肢動物是體內、外的寄生蟲。
節肢動物身體分區∶有的分頭和軀幹部;有的分頭、胸、腹三部;有的分頭胸部(前體部)和腹部(後體部)。有的體節在胚胎發育時已合並。頭胸部共同覆蓋的外骨骼叫做背甲(頭胸甲)。附肢的各部分排成一條直線的稱單肢型,分叉的稱雙肢型。附肢變異為用於游泳、步行、呼吸、生殖,或作為感覺器和口器;蜘蛛的紡器也是腹部附肢變成的。昆蟲的翅不像其他動物(鳥、蝙蝠、翼手龍、飛蛙、飛魚)的翅那樣由肢體變來。許多昆蟲的兩對翅能像一對翅那樣動作。有的類群各側的前、後翅有鬃或葉相連。有的昆蟲的一對翅不用於飛行,如雙翅目的後翅退化為平衡棒,它有許多控制飛行的感覺器。
節肢動物絕大多數為雌雄異體。生殖孔的位置各類不同∶蜈蚣和昆蟲在靠近體的後部,甲殼類在胸部後端,馬陸、燭、綜合類在靠近頭部,蛛形類在身體中部附近。精子通常在精莢內傳給雌體。最簡單的情況,蛛形類如避日蛛、節腹蛛和某些蟎類的精莢是一個黏的精子團,雄體靠附肢(螯肢、觸肢或足)的幫助而傳送精莢。蠍、偽蠍、無鞭蠍、有鞭蠍、裂盾蛛和某些蟎類的精莢結構復雜、棒狀。交配時有婚舞,雄體將精莢固著在地上,並使雌體來到放置精莢的地方,精子得以進入雌生殖孔內。蜘蛛靠觸肢器傳送;節腹類的第3對步足的跗節和後跗節改變也起同樣的功能。也有的營孤雌生殖、卵胎生或多胚生殖(一個受精卵形成幾個胚胎)。
大多數甲殼類和許多多足類的胚胎的體節數少於成體。相反,許多有螯類在胚胎發育時形成許多節。有的類群直接發育,有的孵出時為幼蟲,不同類群的幼蟲也有不同。激素控制體色的變化、生長、蛻皮、變態和發育。有的具毒腺,用於捕食、消化。在某些膜翅類中,毒腺與產卵器或螫針相連;幼蟲的毒腺與刺或剛毛相連。有的腺體產生難聞的氣味。除單眼或復眼外,還有觸覺毛,或有嗅覺、味覺、聽覺和感受內部刺激的感官,還有感受濕度和溫度的。在昆蟲翅的附近有測定表皮張力的鍾形感受器。蜘蛛足的琴形器能感受網的震動,區別雄蛛在網上彈絲和獵物在網上掙扎之不同。節肢動物與多毛綱(Polychaeta)環節動物(annelid worm)有許多相似點,一般認為這兩類由一共同祖先演化而來。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種類繁多,從深海到高山均有分布,有的甚至出現了可以飛翔的翅,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目前已知的節肢動物超過120萬種,大約占動物界已知總數量的84%。比較常見的有各種蝦、蟹等水生的節肢動物,也有蜘蛛、蜈蚣、昆蟲等陸生的種類。
節肢動物是一種長形、扁平、一段一段的、以腐肉為食的動物,其每一段有兩只腳。演化於希留利亞紀,約有一萬種生物仍存活在今日。節肢動物和蜈蚣即為眾所周知的多足綱節肢類動物。
節肢動物(Arthropod)
有節肢和外殼的無脊椎動物,它們的殼會雖著成長過程脫換。三個主要的種類是蜈蚣、千足蟲、昆蟲類,蜘蛛??子類和甲殼類。這三種種類的祖先在寒武紀時期已經發展建全。
節肢動物(Arthropoda)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品動亦最繁多,約佔全部動物品種的百分之八十五.對環境的適應力特強,生存地方包括海水、淡水、高山、空氣、土壤,甚至是動物及植物的體內及體外。
節肢動物也叫節足動物。是一類身體由很多結構各不相同、機能也不一樣的環節組成的動物。通常可分為頭、胸、腹等3部分,但有些種類胸部和頭部合在一起,也有些種類胸部和腹部沒有分化,還有些種類全身癒合,不分頭、胸、腹。節肢動物身體表面有由幾丁質生成的堅厚的外骨骼。一般每個體節上都有著一對分節的附肢,又叫節肢。節肢的運動極其靈活,主要用於爬行和游泳。節肢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種類最多,占已知動物的85%,達100多萬種,而且每種的數目多得驚人。在節肢動物里,昆蟲占其總數的80%。甲蟲又占昆蟲的87%例如一個蜂群,總數可達5萬多個。節肢動物身體的分化,以及身體變化的多樣性,使它獲得了高度的適應性,幾乎在地球上任何空間都可以找到節肢動物。常見的有蜈蚣、蝦、蟹、蜘蛛以及各類昆蟲等。
分類
現生的節肢動物,除已滅絕的三葉動物亞門外,傳統上根據有無觸角而分成2個亞門。無觸角的叫有螯動物亞門,因第1對口後附肢是取食用的螯肢而得名,包括鱟、蠍、蜘蛛、蜱蟎等;有觸角的叫有顎動物亞門,其第1對口後附肢是大顎,包括昆蟲綱、甲殼動物,蜈蚣和馬陸等。但現在大多數動物學家認為有顎動物亞門是人為的組合,所包括的類群之間並無親緣關系。因此,節肢動物門應該分成4個亞門:已滅絕的三葉動物亞門、現存的螯肢動物亞門、甲殼動物亞門和單枝動物亞門。三葉動物亞門表現出最原始的特徵,均生活在海洋中。除觸角外,其餘各體節均有雙枝型附肢。螯肢動物亞門的肢口綱和蛛形綱頭部的附肢。書鰓和書肺為同源,說明兩綱比較接近。甲殼動物亞門過去作為一個綱即甲殼綱,因有大顎而被認為可能與多足綱、昆蟲綱同源,但甲殼動物具2對觸角且有其他各門所沒有的無節幼體期,應為單獨起源。單枝動物亞門與上述起源於海洋的亞門不同,似乎由陸地上演化而來,有觸角和大顎,附肢基本上為單枝型,因而得名。
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一)發達堅厚的外骨骼
(二)高效的呼吸器官――氣管
(二)高效的呼吸器官――氣管
(四)異律分節和身體的分部
(五)分節的附肢
軟體動物門(Mollusca)無脊椎動物,是除昆蟲外歧異最大的類群,約75,000種。體制的差異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徵∶體柔軟而不分節,一般分頭-足(有的頭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質)和內臟-外套膜(由背側的內臟團、外套膜及外套腔組成)兩部分。背側皮膚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體外的石灰質殼(有的退化成內殼或無殼)。無真正的內骨骼。體內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擴張的靜脈竇)。血腔血功能如液體骨骼,用以維持身體的緊張度。血內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細胞。血液中含血藍蛋白(腹足綱及頭足綱)。口的肌肉含肌紅蛋白。真正的體腔退化為生殖腔和圍心腔。體表一般有纖毛或黏液。口內有齒舌。齒舌是多數軟體動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質齒板組成,形似銼刀,用於幫助攝食。常有大型消化腺體。有櫛鰓,表面具纖毛,用以激動水流(在雙殼類有助於濾食水中食物顆粒)。排泄器官為腎。海生種類排泄氨或尿素,陸生腹足類排尿酸。雌雄同體或異體。頭足綱及部分腹足綱體外受精,雌雄同體者則異體受精。有數對神經節。最大的軟體動物大王烏賊腕展開達12公尺(40呎),最小的是僅長1公釐的螺類。軟體動物分布於各種生境,如海水、淡水、陸地(尤其是林地,甚至乾燥地區)。某些腹足綱是其他動物的內寄生物,軟體動物有重要經濟意義。許多水生種類,尤其是蛤、牡蠣、扇貝和貽貝都可供食用,可進行捕撈或養殖。陸生的大蝸牛屬(Helix)在歐洲用作佳餚。許多貝殼或珍珠可用作裝飾品,船蛆等則危害碼頭和木船。有些淡水螺是寄生蠕蟲的中間宿主。
軟體動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烏賊、章魚、鸚鵡螺和已經絕種的菊石與箭石。它在嘴附近有長觸手以攫取獵物,移動方式為利用虹吸作用噴水前進。
軟體動物(Mollusca)是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門。軟體動物是三胚層、兩側對稱,具有了真體腔的動物。軟體動物的真體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層所形成的體腔。身體柔軟,一般左右對稱,某些種類由於扭轉、屈折,而呈各種奇特的形態。通常有殼,無體節,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層皮膚自背部折皺成所謂外套,將身體包圍,並分泌保護用的石灰質介殼。呼吸用的鰓生於外套與身體間的腔內。水陸各地都有分布。包括雙神經綱(如石鱉)、腹足綱(如鮑、蝸牛);掘足綱(如角貝)、瓣鰓綱(如蚶、牡蠣)、頭足綱(如烏賊、鸚鵡螺)等。
體腔動物之一門。屬原口動物,真體腔類,端細胞干。腹足類由於內臟塊的扭轉成為二次的左右不對稱,而其它各綱的體制均為左右對稱。身體由頭(瓣鰓綱無)、足和內臟塊構成。內臟塊的表皮延伸而形成外套膜,包裹著身體的主要部分。它與內臟塊之間的空間為外套腔,內有鰓,消化器官的末端和排泄器官開口於此。全無體節構造。體內不規則之空隙為血腔。真體腔因間充質發達而變窄,僅形成圍心腔、腎管的內腔和生殖腺的內腔(生殖腔)。頭部有眼等感覺器和口。作為運動器官的足,肌肉為平滑肌,這與其運動緩慢有關。墨囊壁上有斜紋肌。外套膜向外分泌貝殼。在不同綱中貝殼的數目和形狀各異。消化管長,口腔內一般有齒舌和唾腺。中腸腺開口於胃。一般有本鰓1對,相應地心臟為2心耳1心室。但在頭足綱中具2對本鰓的種類則有4個心耳。腹足綱因內臟塊扭轉,有的只有一個本鰓(心臟為1心耳1心室),也有的種類本醒全部消失而為外套鰓所替代。陸生腹足綱中之肺螺類,其部分外套膜已演變成肺。為開放式血管系,呼吸色素多為血藍蛋白。蚶、扁卷螺等則有血紅蛋白。排泄器以腎管(鮑耶納氏器)為主,但也有具凱勃氏器的種類(瓣鰓類)。神經系為特殊類型,除食管上的1對頭神經節外,還具有側神經節、足神經節和臟神經節各1對。每對同類神經節由橫神經聯系,頭神經節與其它神經節由縱神經相聯系。雌雄同體或異體。在牡、船蛆和鮑等,見有性的轉換。除頭足類外,均行螺旋式卵裂,經擔輪幼蟲期和面盤幼蟲期;但頭足類之卵裂為左右對稱型,直接發育。
【主要特徵】
軟體動物的形態結構變異較大,但基本結構是相同的。身體柔軟,具有堅硬的外殼,身體藏在殼中,藉以獲得保護,由於硬殼會妨礙活動,所以它們的行動都相當緩慢。不分節,可區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體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貝殼。足的形狀像斧頭,具有兩片殼,如牡。
人們推測原軟體動物出現在前寒武紀,生活在淺海,身體呈卵圓形,體長不超過1cm,兩側對稱,頭位於前端、具一對觸角,觸角基部有眼。身體腹面扁平,富有肌肉質,形成適合於爬行的足。身體背面覆蓋有一盾形外凸的貝殼(shell),保護著整個身體。貝殼最初可能僅由角蛋白形成,稱為貝殼素(conchiolin),以後在貝殼素上沉積碳酸鈣,增加了它的硬度。貝殼下面是由體壁向腹面延伸形成的雙層細胞結構的膜,稱外套膜(mantle)(或pallium),它具有很強的分泌能力,貝殼即由外套膜所形成。外套膜下遮蓋著內臟囊。身體後端、足的上方與內臟囊之間出現了一個空腔,即為外套腔(mantle cavity),它與外界相通。外套腔中有許多對行呼吸作用的鰓,以及後腎、肛門、生殖孔的開口。
原軟體動物鰓的結構可能相似於現存腹足類的鰓,它是由一個長的鰓軸向兩側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鰓絲所組成,這種鰓稱為櫛鰓(ctenidium)。鰓軸是由外套膜或體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經,鰓絲的前緣(即腹緣)具有幾丁質的骨棒支持,以增加鰓的硬度。鰓在外套腔的兩側分別由背、腹膜固定了位置,因此鰓將外套腔分成了上、下室。水由外套腔後端的下室流入,經鰓絲表面及上室流出外套腔,鰓絲前緣及表面滿布纖毛,由纖毛的擺動造成水在外套腔中的流動。鰓軸上具有兩個血管,背面的為入鰓血管(afferentblood vessel),腹緣的為出鰓血管(efferent blood vessel),血液由入鰓血管流向出鰓血管,也由鰓絲表面的微血管直接由背緣流向腹緣,這樣血流的方向正好與鰓表面的水流方向相反,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氣體交換。
原軟體動物像許多現存種類一樣,不僅鰓的表面布滿纖毛,其外套膜及皮膚(包括足部皮膚)部分布有纖毛,這些纖毛的擺動造成水流不斷的經過,以有利於氣體的交換及捕食,所以在原軟體動物中皮膚的呼吸作用是很重要的。足部的纖毛運動與肌肉的收縮還聯合構成身體的運動。 原軟體動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取食淺海岩石上生長的藻類。具有與現存軟體動物相同的取食結構。口位於頭的前端,口後為口腔(buccal cavity),口腔後端有一袋形齒舌囊(ralasac)。齒舌囊的底部是一條可前後活動的膜帶,膜帶上分布有成行成排、整齊排列的幾丁質細齒,齒尖向後,膜帶及齒構成齒舌(rala),齒舌囊的底部有齒舌軟骨(odontophora),齒舌和軟骨上附著有伸肌(protractor muscle)和縮肌(retractormuscle),靠肌肉的伸縮、軟骨和膜帶可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由於取食的磨損,前端的細齒逐漸老化丟失,膜帶後端可以不斷分泌補充新齒,其替補的速度在許多軟體動物是每日數排。這種齒舌的結構在大多數現存軟體動物中是存在的。 口腔的背面有一對唾液腺的開口,其分泌物可以滑潤齒舌,並將進入口中的食物顆粒粘著在一起,形成食物索,食物索經食道進入胃。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內壁的一側具有幾丁質板,稱胃楯(gastric shield),相對的一側形成許多細小的嵴與溝,溝中具有纖毛,稱為篩選區(sorting region)。胃的後半部分成囊狀,稱晶桿囊(style sac),因其中有一膠質棒狀結構,稱晶桿(crystalline),晶桿囊的內壁也有褶皺及纖毛,也形成纖毛溝。食物在口腔中被粘液粘著形成食物索後,不斷地進入胃內,依靠胃酸作用(現存種類胃液的pH值一般是5—6)除去食物索的粘滯性,使索中的食物顆粒游離,同時靠胃篩選區內的纖毛作用對食物進行篩選,將細小的食物顆粒經胃上端的消化腺管送入消化腺中,消化腺是食物進行胞內消化及吸收的場所;較大的食物顆粒在胃內被進行胞外消化;未能消化的食物經胃壁的褶皺而進入腸道,由腸道再進行部分的消化作用,最後在腸道中形成糞粒。肛門開口在外套腔後端,糞粒的形成減少了對外套腔的污染,糞粒可由水流排出體外。 原軟體動物的體腔位於身體的中背部,它包圍著心臟及部分腸道,所以實際上代表著圍心腔與圍臟腔。心臟包括前端的一個心室及後端的一對心耳,由心室通出的動脈經過分枝形成小血管,最後在進入組織間隙形成血竇,再經血竇匯集成靜脈,經過腎、鰓等血液流回心耳及心室,此為開放式循環。血液中包含有變形細胞及呼吸色素,其呼吸色素主要是血藍素(hemocyanin)。
排泄器官為後腎,位於圍心腔兩側,後腎的一端與圍心腔相通稱為內腎口(nephrostome),一端與外界相通,稱為外腎孔(nephridiopore)。圍心腔接受由心臟及圍心腔腺體釋放出的代謝產物,隨圍心腔液由腎口進入到腎臟,腎臟具有一定重吸收的能力,它將有用的鹽類回收,無用的廢物變成尿,經外腎孔、外套腔再排出體外。
原軟體動物的神經結構很簡單,圍繞著食道形成一神經環,由神經環分出兩對神經索,腹面的一對稱足神經索(pedal cord),支配足部的肌肉收縮;背面的一對稱內臟神經索(visceral cord),支配內臟及外套的運動。根據對現存軟體動物的推測,其感官可能也包括一對眼,一對位於足內的平衡囊(statocyst),及一對嗅檢器(osphradia),它位於下鰓膜上,是一種化學感受器。
生殖系統包括一對生殖腺,位於圍心腔前端中背部,雌雄異體,沒有生殖導管,精子或卵成熟後釋放到圍心腔,因為生殖腺腔也是體腔的一部分,所以生殖細胞經圍心腔,再經過腎臟排到體外。受精作用發生在海水中,原軟體動物的胚胎發育可能十分相似於現存軟體動物,也進行典型的螺旋卵裂,囊胚孔形成口,經原腸胚後便形成了擔輪幼蟲(trochophore)。擔輪幼蟲呈梨形,具有典型的口前纖毛輪(prototroch),在口的上部環繞身體,卵裂時的第一個四集體都位於頂端,頂端還有成束的纖毛。擔輪幼蟲不僅出現在軟體動物,也出現在環節動物。
原始的種類發育中僅經過擔輪幼蟲,大多數現存的軟體動物擔輪幼蟲時期很短,其後進入面盤幼蟲期(veliger larva)。面盤幼蟲時出現了足、殼、內臟等結構。推測原軟體動物沒有面盤幼蟲期,它由擔輪幼蟲失去口前纖毛輪、變態為成體,並開始在海底營底棲生活。
【身體的劃分】
軟體動物的身體一般可分為頭、足和內臟團三個部分。
①頭部
位身體的前端。運動敏捷的種類,頭部分化明顯,其上生有眼、觸角等感覺器官,如田螺、蝸牛及烏賊等;行動遲緩的種類頭部不發達,如石鱉;穴居或固著生活的種類,頭部已消失,如蚌類、牡蠣等。
②足部
通常位於身體的腹側,為運動器官,常因動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態各異。有的足部發達呈葉狀、斧狀或柱狀,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運動功能,如扇貝等;固著生活的種類,則無足,如牡蠣;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於頭部,為捕食器官,如烏賊和章魚等,稱為頭足;少數種類足的側部(即側足parapodium)特化成片狀,可游泳,稱為翼或鰭,如翼足類(Pteropoda)。
③內臟團(visceral mass)
為內臟器官所在部分,常位於足的背側。多數種類的內臟因為左右對稱,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狀,失去了對稱形,如螺類。
外套膜(mantle)
為身體背側皮膚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個內臟團。外套膜與內臟團之間形成的腔稱外套腔(mantle cavity)。腔內常有鰓、足以及肛門、腎孔、生植孔等開口於外套腔。
外套膜由內外兩層上皮構成,外層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貝殼,內層上皮細胞具纖毛,纖毛擺動,造成水流,使水循環於外套腔內,藉以完成呼吸、排泄、攝食等。左右2片套膜在後緣處常有一二處癒合,形成出水孔(exhalant siphon)和入水孔(Inhalant siphon)。有的種類出入水孔延長成管狀,伸出殼外稱為出水管和入水管。
貝殼(Shell)
體外具貝殼為軟體動物的重要特徵,因此研究軟體動物的學科又稱貝類學(Malacology)。大多數軟體動物都具有一二個或多個貝殼,形態各不相同。有的呈帽狀;螺類為螺旋形;掘足類為管狀;瓣鰓類為瓣狀。有些種類的貝殼退化成內殼,有的無殼。貝殼有保護柔軟身體的功能。
貝殼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鈣和少量的殼基質(conchiolin或稱貝殼素)構成,這些物質是由外套膜上皮細胞分泌形成的。貝殼的結構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一層為角質層(periostracum),很薄,透明,有光澤,由殼基質構成,不受酸鹼的侵蝕,可保護貝殼。中間一層為殼層(ostracum),又稱稜柱層(primatic layer)占貝殼的大部分,由角狀的方解石(cacalcite)構成。最內一層為殼底(hypostracum),即珍珠質層(peral layer),富光澤,由葉狀霰石(aragonite)構成。外層和中層為外套膜邊緣分泌形成,可隨動物的生長逐漸加大,但不增厚;內層為整個套膜分泌而成,可隨個體的生長而增加厚度。珍珠就是由珍珠質層形成的。當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異物侵人刺激,受刺激處的上皮細胞即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間結締組織中,陷入的上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地將核包位逐漸形成珍珠。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00多年,我國就有淡水育珠的記載(書經.禹貢篇),廣西合浦育珠自古就很有名,採摘開始於漢代。
角質層和稜柱層的生長非連續不斷的,由於食物、溫度度等因素影響外套膜分泌機能,故貝殼的生長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貝殼表面形成了生長線,表示出生長的快慢。
❸ 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哪個更高級
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和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由上可知,節肢動物高級一些.
軟體動物:貝類、蝸牛、烏賊
節肢動物:蝦、蟹、昆蟲
比較可知,節肢動物更「聰明」,當然就高級了
❹ 智商最高的魚、昆蟲、鳥是什麼
鳥:烏鴉
魚:如果不算海豚和章魚那就只有中華鱘了
昆蟲:蟑螂
❺ 如何區分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
最簡單的舉例區分
甲殼動物(身體有殼的):蝦,蟹,
軟體(身體沒殼,所以背殼,身體軟):蝸牛,各種螺類。
魚類(。。):就是魚啊。
具體的
甲殼動物--就是節肢動物門中的甲殼綱,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各種蝦和蟹,至於具體到什麼種類那就參考專門的動物學資料吧。
軟體動物--1.腹足類,包括蝸牛、蛞蝓(黏黏蟲)、各種螺類如田螺、海螺(注意:鮑魚也屬此類);2.雙殼類,包括蛤蜊、河蚌、牡蠣、扇貝等等;3.頭足類,就是魷魚、章魚、八爪魚一類。
魚類--就是魚啊,這跟其他幾類動物應該區別很明顯吧,最大的區別當然在於魚屬於脊椎動物,有骨頭,而其他的都是無脊椎動物,沒有骨頭(貝殼不是骨頭)。當然有幾點常識肯定得知道的:黃鱔是魚不是蛇、鯨魚海豚是獸不是魚。
望採納~
❻ 地球上脊椎動物第二大類群是()A.軟體動物B.節肢動物C.魚D.
體內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屬於脊椎動物,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屬於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根據結構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順序分為五個綱,即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脊椎動物中第一大類群是魚綱,大約有22000多種魚類,超過其他各種脊椎動物數目的總和;脊椎動物中第二大類群是鳥類,在自然界中的鳥類有9021種.
故選:D
❼ 烏賊為軟體動物最高等類群,表現在哪些方面
頭足類是軟體動物中最高等的類群。它們有一對非常發達的大眼睛,視力極好。而且大多數游泳速度很快,有「海洋火箭」之稱。常見的有烏賊和章魚.
❽ 軟體動物比環節動物高級嗎請舉例比較說明。
軟體動物比環節動物高級
上面對於無脊椎動物進化關系已經給予了說明,下面我說下兩者的特徵
環節動物
1真體腔的形成
真體腔的形成在動物進化上的意義:
▲腸壁外附有肌肉,使腸道蠕動。消化道在形態和功能上進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強。
▲消化功能加強→同化功能加強→異化功能加強→排泄功能加強,排泄器官從原腎管型進化為後腎管型。
▲真體腔形成過程中殘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統,從環節動物開始出現循環系統。
2身體分節
身體分節是高等無脊椎動物進化的重要標征。
3出現剛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4閉管式的循環系統
環節動物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第一次出現循環系統,但已是一種高級形式的閉管式循環系統,血液始終在血管中流動。
5鏈索狀神經系統
6皮膚呼吸
7排泄器官為後腎管型
軟體動物
1身體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
2具有貝殼和外套膜
3真體腔極度退化
4出現專職的呼吸器官——鰓
5具開管式血液循環
心室→動脈→血腔(血竇)→靜脈→心耳→心室。
❾ 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腔腸動物在結構上和魚最大的區別是
魚具有脊索——脊柱結構。其他幾種沒有。
❿ 生物學 硬骨魚和軟骨魚有什麼區別 到底哪個更高級一些
軟骨魚鯊魚等由軟骨而不是硬骨構成骨骼的魚類,稱為軟骨魚。體內骨骼全部由軟骨組成,體外被盾鱗或無鱗。具奇鰭或偶鰭。體內受精,卵胎生或卵生,大多為海生種類。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石炭、二疊紀漸趨繁盛,一直穩定發展,直至現代。 硬骨魚在泥盆紀中期,一些更為進步的硬骨魚類出現了。它們骨骼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質。頭骨的外層由數量很多的骨片銜接拼成一套復雜的圖式,覆蓋著頭的頂部和側面,並向後覆蓋在鰓上。鰓弓由一系列以關節相連的骨鏈組成;整個鰓部又被一整塊的骨片——鰓蓋骨所覆蓋。因此,它們在鰓蓋骨的後部活動的邊緣形成鰓的單個的水流出口。它們的噴水孔大為縮小,甚至消失。大多數硬骨魚類由舌頜骨將頜骨與顱骨——舌接型的方式相關聯。硬骨魚比較高級,原始的硬骨魚類具有機能性的肺,但大多數後來的硬骨魚類的肺轉化成了有助於控制浮力的鰾。從總體上說,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裡的動物沒有任何一類取得了像硬骨魚類這樣的進化成功。即使是那些高度發展了的最完全的水生無脊椎動物,例如各種各樣的軟體動物以及中生代期間發展地很復雜的菊石類,也遠遠達不到硬骨魚類對水生生活的那種適應程度。硬骨魚類已經占據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種生態位,從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從大陸深處的小小池塘到各類湖泊、從淺淺的海灣到浩瀚大洋中各種深度的水域,到處都有硬骨魚類在漫遊。硬骨魚類各個物種之間體形大小上的差別也很懸殊,有些小魚永遠長不到1厘米以上,而鮪魚可以長得非常巨大。硬骨魚類身體的形狀和生態適應類型也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魚類無論是物種數量還是個體數量都遠遠超過許多其它脊椎動物的總和。因此,硬骨魚類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水域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