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幾級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為兩級。野生動物可以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各省、市、自治區的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九條中規定:
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劃分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種,並在其他條文中規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們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
(1)瀕危動物等級歸哪個部門管擴展閱讀
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中華鱘、雲豹、亞洲象、梅花鹿、藏羚羊、中華沙秋鴨、丹頂鶴等80餘種。
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小熊貓、馬鹿、黃羊、雪兔、巨松鼠、天鵝、鴛鴦等120餘種。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頒布把對於這些野生動物的保護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如果有人違反相關法規,例如捕殺或倒賣名錄內所列的野生動物,將受到法律的懲處。
⑵ 野生保護動物歸哪個部門管
法律分析:陸生野生動物歸林業部門,水生野生動物歸漁政部門。國務院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因此,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陸生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關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人民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第七條 國務院林業草原、漁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草原、漁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⑶ 國家保護動物分幾個等級
國家保護動物分為兩個等級。
國家保護動物分為兩個等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劃分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種,並對其保護措施作出相關規定。非該法律條文許可情況下,不能對國家保護動物進行捕獵、殺害、買賣。
相關規定
國家保護動物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為依據,以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為認定者的國家重點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
另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還包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附錄二的野生動物。
⑷ 生物的瀕危等級是怎麼劃分的
Mace-Lande物種瀕危等級定義了8個等級:1)滅絕:如果1個生物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列為滅絕。2)野生滅絕:如果1個生物分類單元的個體僅生活在人工栽培和人工圈養狀態下,列為野生滅絕。3)極危:野外狀態下1個生物分類單元滅絕概率很高時,列為極危。4)瀕危:1個生物分類單元,雖未達到極危,但在可預見的不久將來,其野生狀態下滅絕的概率高,列為瀕危。5)易危:1個生物分類單元雖未達到極危或瀕危的標准,但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其在野生狀態下滅絕的概率較高,列為易危。6)低危:一個生物分類單元,經評估不符合列為極危、瀕危或易危任一等級的標准,列為低危。7)數據不足:對於1個生物分類單元,若無足夠的資料對其滅絕風險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評估時,可列為數據不足。8)未評估:未應用有關IUCN瀕危物種標准評估的分類單元列為未評估(如下表)。Mace-Lande物種瀕危等級中的低危又分為3個亞等級:1)依賴保護:該分類單元生存依賴對該分類類群的保護,若停止這種保護,將導致該分類單元數量下降,該分類單元5年內達到受威脅等級。2)接近受危:該分類單元未達到依賴保護,但其種群量接近易危類群。3)略需關註:該分類單元未達到依賴保護,但其種群數量接近受危類群。1.2 CITES附錄等級 1973年,為了控制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暑了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到1994年底,126個國家簽署了該公約。 CITES管制的國際貿易野生動植物物種分別列入CITES附錄1、附錄2和附錄3。相對IUCN瀕危物種等級標准,CITES附錄標准相對寬松。列入附錄1,附錄2和附錄3的瀕危物種是根據其生物學現狀和貿易現狀決定的,稱之為Berne標准。列入附錄1的瀕危物種標准與IUCN瀕危物種等級中的瀕危等級標准相同;列入附錄2的瀕危物種標准與IUCN瀕危物種等級中易危等級標准相似,近年來,CITES在致力於修訂CITES附錄標准,但是修訂工作面臨著技術困難和政治矛盾。CITES附錄1標准 根據CITES公約,「附錄1應包括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當1個物種滿足下列標準的一項時,被認為有滅絕的危險:1)野生種群小,並種群具有下列特徵之一:①依據觀察、推測或估計種群數量或棲息地面積下降和質量下降;②僅存在1個單個種群;③在1個或多個生活史階段,大多數個體集中在某一亞種群內;④種群數量出現大幅度波動;⑤物種的生物學特徵或行為學特徵可能導致物種容易滅絕。2)野生種群分布面積狹域,如①物種的棲息地破碎或物種的個體僅在極少數地點發現;②物種分布面積大幅度縮小或亞種群數大幅度波動;③由種群生物學或行為(包括遷徙)導致物種高度易危;④依據觀察、推測或估計,種群分布面積、亞種群數目、個體數、棲息地面積或質量以及個體的生殖能力呈下降趨勢。3)野外種群數量下降,如物種的棲息地面積或質量下降,由於人們的商業開發、病原體、競爭者、寄生物、捕食者、雜交和外來引入種的作用以及毒素和環境污染物影響,個體生殖能力下降。4)5年內該物種種群現狀很可能出現以上所列標准中的一項或多項。CITES附錄2標准 根據CITES公約,「附錄2應包括所有那些目前雖未瀕臨滅絕,但如對其貿易不嚴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能變成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列入附錄2的物種不一定是目前瀕臨滅絕的物種,只要有跡象表明某一物種可能滅絕,則應將其列入CITES附錄2。例如:1)除非1個物種的貿易受到嚴厲控制,否則該物種的生存將會受到威脅。2)人們已知、推測或估計得出,對1個物種的商業利用已經長時間超出可永久維持的水平,或者,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可能威脅其生存的水平。根據CITES公約,CITES附錄2還應包括為了有效管制CITES附錄1物種的貿易國際,而必須加以管理的其它物種。當1個物種滿足下列標准之一時應列入附錄2:1)1個物種標本與列入CITES附錄2或附錄1的某一物種的標本非常相似,即使專家也難以區分。2)1個物種所隸屬的分類單元中的大多數種類被列入公約附錄2或附錄1之中,該物種也必須列入附錄2,以有效地控制其它種類的標本貿易。CITES附錄3標准 根據CITES公約,「附錄3應包括任一成員國認為屬其管轄范圍內,應進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開發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員國合作控制貿易的物種」。2 國家標准一個國家對其生物資源擁有主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立法保護野生生物資源。各國對瀕危物種保護等級的劃分標准不一致。有時,等級劃分標准不是公開的。2.1 美國瀕危物種法案瀕危物種等級 1973年美國總統里根簽署了美國瀕危物種法案。根據該法案,如果1)1個物種的棲息地正在受到破壞;2)1個物種受到過度的開發;3)由於捕食和疾病,物種的數量下降;4)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足以保護這種物種;5)存在其它危及物種生存的自然或人為因素。美國內務部部長可以根據美國魚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建議將1個物種列為瀕危物種。美國瀕危物種法案的物種瀕危等級分為「瀕危」和「受脅」兩大類。如果1個物種在它的分布區面臨滅絕的威脅,則列為瀕危物種,如果l個物種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面臨滅絕,則列為受脅物種。1個物種一旦被列為瀕危或受脅,美國瀕危物種法案要求為該物種制定1個恢復計劃,執行這個恢復計劃,直到該物種恢復到成功地脫離瀕危或受脅狀態為止。從1973年開始,美國每年大約有40個物種被列為瀕危或受脅物種,僅18個物種從瀕危降為受脅,或完全從瀕危物種名錄剔除。2.2 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瀕危物種等級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級 中國動物紅皮書的物種等級劃分參照1996年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中國的國情,使用了野生滅絕(Ex)、絕跡(Et)、瀕危(E)、易危(V)、稀有(R)和未定(I)等等級(汪松,1998,汪松等,1998)。中國植物紅皮書參考IUCN紅皮書等級制定,採用「瀕危」、「稀有」和「漸危」3個等級。1)瀕危:物種在其分布的全部或顯著范圍內有隨時滅絕的危險。這類植物通常生長稀疏,個體數和種群數低,且分布高度狹域。由於棲息地喪失或破壞、或過度開采等原因,其生存瀕危。2)稀有:物種雖無滅絕的直接危險,但其分布范圍很窄或很分散或屬於不常見的單種屬或寡種屬。3)漸危:物種的生存受到人類活動和自然原因的威脅,這類物種由干毀林、棲息地退化及過度開採的原因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被歸入「瀕危」等級。1988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使用了兩個保護等級。中國特產稀有或瀕於滅絕的野生動物列為一級保護,將數量較少或有瀕於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列為二級保護動物。由於科學研究、引種馴化等目的需要獵捕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需要經過國家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准。由於科學研究、引種馴化等目的需要獵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需要經過省級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准。3 關於物種瀕危等級的思考物種瀕危等級是一個科學問題。由於物種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各個生物類群生物學特徵的差異,人們對物種的分布現狀和數量,乃至物種生物學的知識欠缺,導致了確定物種瀕危等級的困難。但是,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一個是,能否用一個標准來劃分不同的生物類群?物種瀕危等級如何與保護優先序掛鉤?3.1 物種瀕危等級的科學標准 人們一直期望建立一個客觀的評價物種瀕危等級的標准。Mance-Lande物種瀕危標準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影響較為深遠的物種瀕危標准。這個標准提出以後,經過反復的討論修改。但是,ManceLande物種瀕危標准在實際應用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不同的動物類群能否應用同一瀕危標准尺度的問題。例如,按照Mance-Lande物種瀕危標准,如果1個物種的個體數目少於200時,物種為瀕危。這一條標准對哺乳動物來說成立,但是對於魚類來說,200尾魚顯然數量太少,有些魚類的數量少於幾萬條時即為瀕危。對不同生物類群物種的棲息地面積,也很難用同一棲息地面積標准來測試物種是否瀕危。Mance-Lande物種瀕危標准中假定,當1個物種的成熟個體死亡率高時,物種的滅絕概率亦高。這一假定只對那些「K-對策」物種適用,而對那些「r-對策」物種不適用。因為「K-對策」物種的種群數量穩定在環境負載量上下,而「r-對策」物種的種群數量存在較大波動。另外,對於那些具有高生長速率、高繁殖潛力、性成熟早的物種而言,成熟個體死亡率高並不意味著物種的滅絕概率高。即使這些物種的成熟個體死亡率高,也不能將這些物種定為瀕危。有時,為了利用生物資源,常常需要從種群中捕獲成熟個體,如人們常常捕撈有些魚類50%以上的成熟個體。按Mance-Lande物種瀕危標准,規定這些被捕撈的魚類為受脅物種。事實上,對於繁殖力高的物種,經過較長時間的捕撈,不一定危及其生存。因此,我們應當繼續探討瀕危物種等級標准。3.2 瀕危物種保護的優先序 物種的瀕危等級與物種保護優先序是掛鉤的。如我國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包括一些中國特有物種、孑遺物種和亞種,如大熊貓、白暨豚、華南虎和朱䴉等。瀕危物種保護受經費的制約。有限的資源應優先投入到一些應優先受到保護的物種。那麼,哪一些瀕危物種優先列為受保護物種呢?於是,人們提出了物種保護的「優先序」。但是,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上圖所示的一個分類系統中,有6個假想的物種:A、B、C、D、E和F。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測度這些物種之間的進化特有性。物種F代表的信息量等價於物種A、B、C、D和E的總信息量,應當受到優先保。Erwin(199)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應當重點保護生物系統進化樹上的那些「分枝末梢」,以保存生物的進化潛力。生物系統進行樹上那些代表古老、孑遺生物的分枝已經停止了進比,如圖中的E,因而,這些分枝失去了保護的價值,我們應當更重視分枝α的保護。以靈長類為例,兩種不同的觀點反映了不同的保護對策。依照第一種觀點,我們應當投入相等的資源來保護靈長類進化樹上的每個分枝,而依照Erwin的觀點,我們應當將資源更多
⑸ 瀕危動物等級的劃分標准
法律分析:瀕危動物是指所有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從廣義上講,瀕危動物泛指珍貴、瀕危或稀有的野生動物。包括以下兩種標准:
1、兩級法。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劃分的標准,它是根據物種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資源數量、瀕危程度以及是否為中國所特有等多項因素綜合評價、論證而制定的。
I級:指中國特產稀有或瀕臨絕滅的野生動物。
II級:指數量稀少,分布地區狹窄,有絕滅危險的野生動物。
2、等級法。
無危:雖然存在威脅但是並不影響生存。並不是指該物種受到的關注少,而是威脅不嚴重,不用過分關注的意思,例如:台灣藍鵲、狼。
近危:當一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瀕危或者易危標准,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後,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脅等級;例如:小頭睡鯊,兔猻。
易危:在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例如:環尾狐猴、大白鯊、北極熊。
瀕危: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滅絕的機率很高。例如:藍鯨、麋鹿、大熊貓
極危: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例如:姬豬、桑島麂羚。
野外滅絕:只生活在栽培、圈養條件下或者只作為自然化種群(或種群)生活在遠離其過去的棲息地時,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野外滅絕。例如:單峰駱駝、台灣梅花鹿。
滅絕:如果有理由懷疑一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滅絕。例如:袋狼、渡渡鳥、台灣雲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第十條 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國家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科學評估後制定,並每五年根據評估情況確定對名錄進行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⑹ 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幾級
分為兩級。
《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九條: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劃分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種,並在其他條文中規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們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已於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林業部、農業部發布施行。
國家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6)瀕危動物等級歸哪個部門管擴展閱讀
國家保護動物的種類
哺乳類
短尾猴、獼猴、藏酋猴、豺、黑熊、小熊貓、石貂、黃喉貂水獺、小爪水獺、斑林狸、大靈貓、小靈貓、草原斑貓、荒漠貓、叢林貓、猞猁、兔猻、金貓、漁貓、
河麂、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駝鹿、斑羚、藏原羚、鵝喉羚、鬣羚、黃羊、盤羊、岩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鰭足目(所有種)、鯨目(除一類外其它鯨類)、狼(不含非其亞種的物種)、穿山甲
爬行類
尖吻蝮、金環蛇、球蟒、平胸龜、三線閉殼龜、綠海龜、凹甲陸龜、雲南閉殼龜、蠵龜、大壁虎、山瑞鱉、地龜、太平洋麗龜、玳瑁、棱皮龜
兩棲類
貴州疣螈、大涼疣螈、細痣疣螈、鎮海疣螈、細瘰疣螈、虎紋蛙、大鯢
魚類
黃唇魚、松江鱸魚、克氏海馬魚、胭脂魚、唐魚、金線䰾、大理裂腹魚、花鰻鱺、川陝哲羅鮭、秦嶺細鱗鮭、文昌魚、多鱗白甲魚(多鱗鏟頜魚)
⑺ 動物保護歸哪個政府部門管
動物保護歸當地林業部門(林業局)管,在有些地方,農業和林業是合並辦公的(農林局)。別人用孔雀賺錢除了工商和治安,別的部門通常不會管,因為如今的孔雀都是人工養殖的,不是野生動物了,不算違法。
一、保護動物
由於人類破壞、棲息地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危物種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在工業社會之前,鳥類平均每300年滅絕一次,哺乳動物平均每8000年滅絕一次。然而,自工業社會以來,地球物種的滅絕速度已經超過自然滅絕速度1000倍。世界上八分之一的植物、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九分之一的鳥類、五分之一的爬行動物、四分之一的兩棲動物和三分之一的魚類都瀕臨滅絕。因此,保護動物刻不容緩,全世界都在呼籲保護動物。動物保護的核心內容是禁止虐待和殘害任何動物,禁止獵捕和捕食野生動物。
二、滅絕的原因
所有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只要條件不變,它們就能長期生存。即使有擴散或減少,這個過程也是緩慢而漸進的。人類活動的加劇打破了這種永恆的平衡,導致了物種的滅絕,其中自然災害也是部分原因。退化和破碎化,人類可以在短時間內夷平山丘,分流河流,百年內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干預導致了突然的環境變化,這導致許多物種失去了——依賴的家園環境而滅絕,這種狀況還在繼續。在瀕危脊椎動物中,67%的物種受到環境喪失、退化和破碎的威脅。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正在大規模消失。
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棲息地,而保護棲息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
⑻ 物種瀕危等級的等級體系
新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瀕危標准體系:
1、滅絕:如果具有確鑿證據證明一個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絕滅。
2、野生滅絕:如果已知一個分類單元只生活在栽培、圈養條件下,或者只作為被自然化後的種群生活在遠離其過去棲息地時,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野生絕滅。
3、極危:當一個分類單元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幾率非常高,即符合極危標准中的任何一條標准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極危。
4、瀕危:當一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標准,但是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幾率很高,即符合瀕危標准中的任何一條標准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瀕危。
5、易危:當一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或瀕危標准,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其野生種群絕滅的幾率較高,即符合易危標准中的任何一條標准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易危。
6、低危:通過評估被不符合極危、瀕危或易危等級中的任何一個等級的分類單元。列為低危的分類單元可以再三個亞等級,即依賴保護,接近受危和需要予關注。
7、數據缺乏: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料來直接、間接地根據一個分類單元的分布和種群狀況來評估其絕滅的受危程度時,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數據缺乏。
8、未評估:如果一個分類單元未經應用本標准進行評估,剛可將該分類單元列為未評估。 當一個分類單元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幾率非常高$ 即符合以下標准(一~五)中任何一條標准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極危。
一:種群數以以下任何一種形式減少.
1、根據(或特別由於)以下任何一方面資,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種群數減少至少達80%:(1)直接觀察;(2)適合該分類單元的豐富度指數;(3)佔有面積、 分布區的縮小和 或棲息地質量的衰退;(4)實際或者具有開發潛力;(5)由於引進的外來生物、 雜交、 疾病、 污染、 競爭者或者寄生生物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2、根據(或特別由於)以上(2)(3)(4)或(5)任何方面的資料,顯現出或者猜測在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取更長的時間)內,該分類單元將減少至少達80%。
二:估計一分類單元的分布區少於100平方公里或者佔有面積少於10平方公里,該估計符合以下條件中的任何兩條:
1、嚴重分割或者已知只有一個地點
2、觀察、 推斷或者設想以下任何一方面持續衰退:(1)分布區;(2)佔有面積;(3)棲息地的面積、 范圍和 或質量;(4)地點或亞種群的數目;(5)成熟個體數。
3、以下任何一方面發生極度波動:(1)分布區;(2)佔有面積;(3)地點或亞種群的數目;(4)成熟個體數。
三:估計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並符合以下任何一條標准:
1、預計今後3年或者一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成熟個體數將持續減少至少達25%,或者
2、觀察、設想或者推斷成熟個體數和種群結構以以下任何一種形式持續衰退: (1)嚴重分割( 例如. 估計沒有一個亞種群的成熟個體數超過50);(2)所有個體都存在於一個亞種群中。
四: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50。 當一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標准,但是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幾率很高達,即符合以下標准(一~五)中任何一條標准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瀕危。
一:種群數以以下任何一種形式減少:
1、根據(或特別由於)以下任何一方面資,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種群數減少至少達50%:(1)直接觀察;(2)適合該分類單元的豐富度指數;(3)佔有面積、 分布區的縮小或棲息地質量的衰退;(4)實際或者具有開發潛力;(5)由於引進的外來生物、 雜交、 疾病、 污染、 競爭者或者寄生生物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2、根據(或特別由於)以上(2)(3)(4)或(5)任何方面的資料,顯現出或者猜測在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取更長的時間)內,該分類單元將減少至少達50%.
二:估計一分類單元的分布區少於5000平方公里或者佔有面積少於500平方公里,該估計符合以下條件中的任何兩條:
1、嚴重分割或者已知只有 個地點
2、觀察、 推斷或者設想以下任何一方面持續衰退:(1)分布區;(2)佔有面積;(3)棲息地的面積、 范圍和 或質量;(4)地點或亞種群的數目;(5)成熟個體數。
3、以下任何一方面發生極度波動:(1)分布區;(2)佔有面積;(3)地點或亞種群的數目;(4)成熟個體數。
三: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0並符合以下任何一條標准:
1、預計5年或者二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成熟個體數將持續減少20%至少達,或者
2、觀察、 設想或者推斷成熟個體數和種群結構以以下任何一種形式持續衰退:(1)嚴重分割 (例如:推測沒有一個亞種群的成熟個體數超過250);(2)所有個體都存在於一個亞種群中。
四: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
五:定量分析表明今後 年或者五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野生絕滅的幾率至少20%。 中國動物紅皮書的物種等級劃分參照1996年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中國的國情,使用了野生滅絕(Ex)、絕跡(Et)、瀕危(E)、易危(V)、稀有(R)和未定(I)等等級。中國植物紅皮書參考IUCN紅皮書等級制定,採用「瀕危」、「稀有」和「漸危」3個等級。1)瀕危:物種在其分布的全部或顯著范圍內有隨時滅絕的危險。這類植物通常生長稀疏,個體數和種群數低,且分布高度狹域。由於棲息地喪失或破壞、或過度開采等原因,其生存瀕危。2)稀有:物種雖無滅絕的直接危險,但其分布范圍很窄或很分散或屬於不常見的單種屬或寡種屬。3)漸危:物種的生存受到人類活動和自然原因的威脅,這類物種由干毀林、棲息地退化及過度開採的原因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被歸入「瀕危」等級。
1988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使用了兩個保護等級。中國特產稀有或瀕於滅絕的野生動物列為一級保護,將數量較少或有瀕於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列為二級保護動物。由於科學研究、引種馴化等目的需要獵捕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需要經過國家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准。由於科學研究、引種馴化等目的需要獵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需要經過省級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准。 物種的瀕危等級與物種保護優先序是掛鉤的。如我國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包括一些中國特有物種、孑遺物種和亞種,如大熊貓、白暨豚、華南虎和朱䴉等。瀕危物種保護受經費的制約。有限的資源應優先投入到一些應優先受到保護的物種。那麼,哪一些瀕危物種優先列為受保護物種呢?於是,人們提出了物種保護的「優先序」。但是,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上圖所示的一個分類系統中,有6個假想的物種:A、B、C、D、E和F。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測度這些物種之間的進化特有性。物種F代表的信息量等價於物種A、B、C、D和E的總信息量,應當受到優先保。
Erwin(199)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應當重點保護生物系統進化樹上的那些「分枝末梢」,以保存生物的進化潛力。生物系統進行樹上那些代表古老、孑遺生物的分枝已經停止了進化,如圖中的E,因而,這些分枝失去了保護的價值,我們應當更重視分枝α的保護。以靈長類為例,兩種不同的觀點反映了不同的保護對策。依照第一種觀點,我們應當投入相等的資源來保護靈長類進化樹上的每個分枝,而依照Erwin的觀點,我們應當將資源更多地投入猩猩類的保護。按照Erwin的觀點,那些孑遺物種是不同值得保護的。
保護生物學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有關瀕危物種的等級劃分,物種的保護優先序與物種瀕危等級之間的關系,人們仍在深入研究之中。在這個領域,將不斷地有的新的理論和新的發現。 國際物種瀕危等級新標准正式通過後國際上尚未產生出一套應用新標准制定的紅皮書或紅色名錄, 據了解,這方面的嘗試或試探性的工作早已啟動,哺乳動物的食肉目已經有了一個根據新標准制定的名錄初稿,並且認為新標準是可行的。
為了同國際接軌,無論從物種保護出發,還是為了執行國內法規或履行國際義務,國內有關方面應該首先認真研究國際瀕危物種等級劃分的新標准,同時,結合我國對瀕危物種有關資料和信息的實際掌握情況,研究新標准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必要時也不排除在參考該新標準的基礎上,另行制定出一套既同國際接軌,又適用於我國國情的瀕危物種分級標准。
與新標准有關的各項工作可歸納如下:
1、我國及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及紅色名錄的制定或修訂;
2、根據國家野生動物法及實施條例對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修訂;
3、國際瀕危物種公約附錄有關我國種類的修訂案;
4、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優先項目的修訂;
5、瀕危物種保護行動計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