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動物都種種瀕臨滅絕
不論何種動物,只要每一代不能繁殖出足夠的後代,不能與這種動物的死亡數字相平衡,那麼這種動物就會逐漸滅絕。我們從岩石中的化石遺留下的證據中可以辨別出來,自從地球上有生命時開始,在若干個百萬年中,有很多動植物的物種已經逐漸地滅絕了。任何一種生性過於特殊化以致於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特性的動物,或者是任何一種必須與一種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而又更加強大的動物相競爭的動物,它們的命運都將是滅絕,這是個很自然的演化過程。由於最近幾百年來各項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驚人的速度大量殺死了某些種動物,或以驚人的速度徹底改變了這些動物的生存的自然環境,致使這些動物不能生育繁衍出足夠的後代,人類已經消滅了或已經接近於消滅了某些種動物。 可以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說明自然生態環境已經被迅速地改變了,亞馬遜河流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為在這些地區以及和這些地區相類似的地區,自然界的植物已經被砍伐凈盡,許多種動物將完全有可能滅絕。一大批一大批的動物被當作食品而遭獵殺。北美洲的野牛就是因為捕獵而接近於滅絕的物種之一。這些動物的數量非常龐大,以致於獵手們意識不到這些動物會有滅絕的危險。但即使是把這種動物行將滅絕的危險已經廣泛地公諸於眾,偷獵對獵人們財務上的回報是非常巨大的,以致獵人們選定了對這些物種行將滅絕的危險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這類態度已經導致了獵人為了獲得毛皮、獲得象牙或者僅僅是為了用作裝飾品就去獵殺動物。與此稍有不同的是,那些旅遊觀光客錯殺動物是為了留作戰勝獵物的紀念品。像獅子、老虎之類雄偉的動物在世界有些地區已經滅絕了。然而要注意到,有時人們殺死了動物是由於人們害怕,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大貓科的動物就是這樣被殺死的。有時殺死一些動物是希望減少一些數目,以便有助於這種動物能生存下去。據說殺死了一批加拿大的海豹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利用海豹皮只是一種副產物而已。 許多人都關心動物及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滅絕,一種保存遭受滅絕威脅的物種的辦法就是把這些物種搬進動植物園裡面去,並讓這些動植物在那裡生息繁衍下來。假如這種動物能存活下來,假如獵手們不再殺死它們,那麼等將來它們繁衍出足夠的後代之後,總會有這樣的機會,總有一天會讓它們的大自然的環境中去!另一種在自然環境中保護動物的辦法,就是創建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園並設置禁止漁獵野生動物監督官來看護這些動物。但是野生動植物園范圍很廣大,禁止漁獵野生動物監督官人手又很少,偷獵野生動物的獵人們的偷獵決心都很大。1980年初監督官與獵手們發生了沖突。獵手們都裝備有現代化的武器,結果有數人在沖突中死亡。 在大自然當中或在接近於大自然的環境當中,欣賞野生動植物,真是一大賞心樂事,況且這種旅遊觀光業也能為國家或地方增加收入。各種動物都依然是我們的資源--但卻是一種不同形式的資源。 世界12種瀕臨滅絕動物 1.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蘇門答臘虎 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裡海虎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3.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說什麼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4.奧里諾科鱷魚:南美洲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生態環境變壞的影響,被漁民大量捕殺。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7. 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泰國豬鼻蝙蝠 10. 夏威夷蝸牛 11.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12.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2. 為什麼會有動物
因為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需要動物的存在.
假如地球上不存在動物,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只有植物存在的世界裡,植物始終會因為過度繁殖而導致生存環境惡化及不足然後導致滅絕的,但動物的存在就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了,因為動物的存在可以控制植物的過度繁殖,從而達到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榮海王
3. 為什麼動物一生都只想著吃
因為這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的本能。對於動物來說,能解決溫飽就是最幸福的事。也是能讓它們存活於世的本能。並且動物的智商並不是很高。他們也不需要想其他沒用的。只要讓他們吃飽就可以。
4.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動物
進化出來的
最初的時候,起源於海洋中,都只是單細胞生物,然後出現了一些能夠產生氧氣的微生物,逐漸的改變了大氣的成分,而且地貌也在逐漸的變化,海水退去,陸地露了出來。然後有些生物繼續留在了海(水)里,就是今天的魚,然後一部分上岸了,就是今天的動物。然後還有一部分天天在樹上跑來跑去,滑翔之類的逐漸變成了鳥類了。都是進化的結果。實際情況比我說的復雜的要多的多的多。復雜到我們無法想像。
至於為什麼那部分魚類會上岸,主要原因我覺得應該是競爭壓力,因為那個時候,水中的競爭壓力勢比會很大,會有很多種族都處於劣勢,這個時候他們必須想辦法活下去,然後就逐漸的到淺水區生活,然後逐漸的上岸,然後逐漸的完全脫離水體,然後逐漸的適應陸地環境,而且失去魚類特徵,然後逐漸的演變出來各種動物。
5. 世界上為什麼要有動物
(1)動物出現是應為為了成為消費者,沒有動物,就無法分解植物所製造的有機物,進而缺少無機物,缺少無機物,植物就無法製造有機物,進而導致惡性循環,使整個生態系統崩潰,進而無法產生高級智慧生物——人類。但我們的地球存在人類,所以以人類的眼光看,這個地球存在人,所以有動物。
(2)動物是生態進化的一個必然選擇,是應營養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
(3)動物是自然選擇而產生的結果。
6. 為什麼有動物
因為有水,而且有炭原素氫原素等,經過己億年的變化就又了生命,在進化成了動物再以後成了現在的了
7. 為什麼有動物
從生物進化史看,動物是從原始吞噬性的單細胞生物進化來的。
在原始細胞生物出現後,分化成了兩類,一類進化出利用陽光能量和簡單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能力,這就是光合作用,其結果是進化為植物。另一類則進化出依靠吞噬其他單細胞生物獲得有機物的能力。這類生物現在還有,就是如變形蟲等的單細胞原生動物。
這類原生動物先是一大堆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簡單的細胞團。但這類細胞團有一個問題,就是只有最外層的細胞能夠接觸到其他單細胞生物,並靠吞噬它們獲得營養,位於內部的細胞就無法獲得營養了。於是,這種細胞團就形成了一些中空管道,讓含有其他單細胞生物的水或其他液體流經這些管道,從而讓內外層細胞都能獲得營養。這就是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如現在的海綿類動物,叫多孔類動物。這類動物的身體只有內外兩層細胞,不能移動,只能在淺海底行固著生活。如下圖。
再然後,就是腔腸動物,也是一根管子,但在管子口上,長出了一些能夠自由運動的枝狀體,可以在水中捕捉細小的其他生物,然後送到口中。如現在的水螅、珊瑚蟲等。這類動物已經有了初步的口。
再然後,身體中的細胞更多了,分為了多層(由雙胚層進化為三胚層),細胞的分化也更加嚴格。一部分細胞形成口;一部分形成內體腔,專門進行食物的消化;一部分細胞專門管身體的運動,最終形成肌肉;還有一層表層細胞形成與外部隔離的膜,兼有呼吸功能。在身體內部的細胞之間,有體液不停地流動,把營養物質輸送到每個細胞,又把這些細胞產生的廢物送離細胞。這類動物有:線形動物、紐形動物,以及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等。
再然後,某些環節動物的各個體節上長出了肢狀物,專門用於身體的移動,這就是節肢動物了。昆蟲就是進化最成功的節肢動物。
一些環節動物在長出肢的同時,背部神經外圍形成了分節的保護體,這就是脊椎的原型,脊椎動物就出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是魚類。
在距今約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魚類開始嘗試登上陸地,用於呼吸的鰓消失,體內進化出肺,進化為兩棲動物。陸地上開始出現了脊椎動物(此前,陸地上只有無脊椎動物)。
再然後,兩棲動物進化為爬行動物,其代表就是中生代生存了1.6億年的恐龍。
在恐龍還在地球上橫行時,一些小型爬行動物體表長出毛發,能夠保持體溫,還改變了產卵的習性,讓卵在體內孵化並發育,然後才產出;幼體由母體用乳汁喂養,進化為哺乳動物。
在恐龍滅絕後,在大型爬行動物的陰影下生存了幾千萬年的哺乳動物終於獲得了大發展的好時機,進化出形形色色的哺乳動物,其中一類原始靈長類動物進化成了現在的人類。
8. 為什麼會有動物
起源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歷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