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史前動物為什麼那麼大

史前動物為什麼那麼大

發布時間:2022-06-20 03:56:36

❶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都巨大

史前動物大的原因:遠古時期地球還是一塊陸地,一般來說,陸地越大,資源越豐富,動物體型也越大,有一個關於恐龍的介紹,同一種恐龍,在大陸上生存的體型就大,而在另一個島嶼上生存的,個頭就小了很多。同時那時候的氣候很適宜草木生長,能支持大型素食動物的生長需求,有了大型的吃草的動物,自然可以供應大型肉食動物。滅絕的原因是地球的氣候大變化,火山海嘯,大陸板塊漂移,冰河時期等等長很長牙齒的虎叫做劍齒虎,長這么長的牙是為了殺死獵物,因為劍齒虎生存的時期,動物體型都太大,為了生存

❷ 史前動物為什麼體型都那麼大,是什麼因素決定的

如果要談論我們想像中的史前動物,我們或許會想到高大的霸王龍、巨大的海底生物、甚至對史前環境也有著類似的幻想:遍地蒼天樹木、巨大的花朵下不知隱藏著怎樣的生物……而反觀現代,現存的動物種類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高大,即使最高的長頸鹿站在我們面前,我們或許也會認為這樣的高度也算正常,更不要說更矮些的老虎、鬣狗。可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而現代動物的體型都很一般呢?

當然含氧量只是環境因素,更早時期的生物之所以會擁有更大的體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們自身的呼吸系統。對越低級的生物來說,呼吸系統就越不完善,這是導致節肢動物體型變大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含氧量的提升對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起不到太大改善,所以我們只能判斷,恐龍擁有比現代哺乳動物更加高效的呼吸系統,不然它們很容易將自己憋死。這樣來看,效率更高的呼吸系統應該是進化的結果,但不是恐龍長得更大的原因。

其實物競天擇,地球上物種總量越多,就越容易誕生體型更大的個體,但體型越大又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最終導致自身的運動方式越來越困難,也更加不容易捕獲食物,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很多體型很大的動物都是食草性的。不過太大的體型對自身行為或許是不利的,畢竟我們也看到了,現代並沒有太多體型巨大的生物,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巨大的體型並不是生物進化的最優選擇路線。

❸ 為什麼遠古時期的動物長得那麼大

遠古時代,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准,而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科學家猜測這有可能與當時的大氣含氧量有關,昆蟲是通過它們身體上的氣孔系統來「呼吸」的。氣孔連著氣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著更多層的越來越小的氣孔,由此把氧氣送到全身。

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

石炭紀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濃度高達35%,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貝爾納等人發表的一項古氣候研究肯定了這個猜測。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今的21%要高很多。

高濃度氧氣環境中,大個頭的昆蟲就有進化上的優勢,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對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也發現,在更冷和氧氣含量更高的水體中,那裡的生物體積也更大。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有的果蠅在高氧環境中體型增大,有的並沒有。但在氧氣含量高、氣壓也高的環境下,接受試驗的果蠅生活到第五代,身體尺寸增長了20%。這是因為較高的大氣壓會使氧氣更多地進入昆蟲體內。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學與工程學院的大衛-比爾頓博士參與了這項研究,他說:「史前時期,更高水平的氧氣通過對它們的幼蟲產生影響,可能助長了巨型昆蟲的進化,很多已經滅絕的龐然大物都要經歷水棲幼蟲階段,這可能並非偶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上,比爾頓及其聯合論文作者威爾克-威爾伯克在文章中指出,水棲昆蟲幼蟲對氧氣水平的起伏波動,比在空中呼吸的陸棲成蟲更敏感。

該研究主要於石蠅,它稱,蜻蜓、石蠅和蜉蝣等水棲幼蟲直接從水裡獲得氧氣,而水體里的氧氣遠比空氣里的少。而且幼蟲從水裡獲取氧氣的效率也遠比在空中呼吸的成蟲更低。科學家稱,因此它們可能對可用氧氣的變化更敏感,氧氣塑造昆蟲體型大小的作用,或許對水棲幼蟲尤為重要,它決定了昆蟲身體生長的上限。

❹ 為什麼史前動物身體這么大拜託各位大神

史前巨型生物所處的環境,氧氣濃度很高,而生物的基因和當時的條件都有利於史前生物變大,而現在動物普遍變小就是氧氣含量較低,無法供應大型史前生物的生存。

大家在觀看史前生物時會發現他們都很大,就以恐龍舉例,恐龍是冷血動物,而冷血的大小跟當時的氣溫成正比。

史前時期,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當時的大氣沒有現在的厚,而太陽比現在照射到地球的能量更強,氣溫比較高同時氧氣含量也高,都利於大型生物的生長需要,而如果把恐龍拉到今天這個環境,估計會因為含氧量較低而窒息而死。

而史前生物恐龍其基因並不如現在完全,恐龍時代的動物們身體里缺少抑制細胞生長的繁殖基因,就像現在的鱷魚和恐龍同屬一個時代,鱷魚只要不死,身體細胞一直在生長,但因為氣溫,氧氣含量等各方面因素,鱷魚長不到史前那麼大了。

(4)史前動物為什麼那麼大擴展閱讀

恐龍是史前時期出現的大型生物。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里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❺ 為什麼史前動物都這么大

為什麼史前動物例如乳齒象、長毛象還有許多恐龍都這么大呢?這始終是一個謎團。長期以來,人們將其大型尺寸歸因於環境因素。另一個被廣泛認可的解釋是科普法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動物進化,生物會變得越來越大。人們認為史前動物是在幾千年的大滅絕期間進化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它們變得越來越大。當下一次大滅絕發生時,巨大的動物滅絕了,新的、更小的動物取代了它們,再逐漸變得越來越大,直到下一次大滅絕發生。

超級龍是一種陸地動物,這使得它免於成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事實上,45噸的超級龍在目前最大的動物藍鯨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藍鯨估計身長約有89-98英尺,我們很難在水下測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它的體重可達150噸。它們的進水性能夠增加他們的浮力,這使得比超級龍還要重三倍的藍鯨的身體不會崩潰。

❻ 史前生物為什麼體型那麼大

為什麼遠古的生物那麼龐大,現在的物種都那麼小下面是我自己思考的一點點結論,希望對你有幫助。第一,體型大往往意味著耗能大,這樣對食物的需求也大,一旦鬧飢荒,先餓死的肯定是個頭大的,個頭小的吃一點就可以了,而個頭大的總是不夠吃。第二,生態學上有所謂「伯格曼法則」,簡單說就是溫度越低,生物生長就越慢,成熟期就越遲,壽命越長,個頭越大(僅在同種或相近種類中比較才成立)。所以冰河時代的猛獁象個頭比現在的非洲象亞洲象都要大很多。當然恐龍時代的氣溫還是很高的,這個另外解釋。第三,恐龍體型大,在最開始是它們稱霸地球的原因之一。恐龍的稱霸,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是當時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爬行動物(比它們高等的鳥類、哺乳類尚未出現),在結構和功能上比其他種類的生物更勝一籌,另一方面,它們巨大無比的體型使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沒有天敵。當時是一個靠蠻力取勝的時代,誰的力氣大,誰的拳頭硬(比喻說法,恐龍的那個不能算是拳頭),誰就能取勝。但後來由於尚不十分清楚的原因導致恐龍滅絕,鳥類和哺乳類迅速進化,進入了一個由神經系統取勝的時代。我們的神經系統最發達,所以我們人類現在最厲害。第四,為什麼現在的昆蟲也沒有遠古那麼大呢?因為昆蟲的循環系統是開管式的,就是說昆蟲的血液不是在血管里流動的。最早的循環系統是開管式的,因為血管還沒有進化出來,後來到環節動物(以蚯蚓為代表動物)時出現了閉管式循環,也就是出現了血管。本來昆蟲比環節動物高等,也應該用閉管式循環的,但是閉管式循環給昆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就是一旦昆蟲的胳膊腿什麼的斷了,就會導致大出血,然後死亡(想想我們人類就是用的閉管式循環,一旦有人把你的胳膊或腿給鋸了,你就會失血過多,然後拜拜)。之所以會失血過多,是因為閉管式循環的血壓比較高(這個跟流體力學有關,不解釋)。所以後來昆蟲就逐漸又進化成了開管式循環。開管式循環的血壓低,所以要是把蚊子螞蟻的腿扯下來,它們一般不會死掉的。但是開管式循環的弊病是循環效率低,要是還像原來那樣的大個頭,那氧氣是絕對不夠用的,所以昆蟲就變小了。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人為什麼不像昆蟲那樣也進化成個頭小、開管式循環的呢?因為我們有很好的內骨骼,胳膊腿不是那麼容易斷,沒有必要。當然,遠古也有很小的動物。實際上,在恐龍稱霸的後期,小型的鳥類和哺乳類已經開始慢慢萌芽了,但是由於恐龍的稱霸佔據了大部分的生態位(生態位簡單說就是各種資源),它們一直沒能迅速發展起來。後來恐龍突然滅絕,騰出了大量的生態位,給鳥類和哺乳類的發展創造了空間,所以鳥類和哺乳類就迅速發展起來了。

❼ 為什麼史前動物比現在動物大很多

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出現了很多巨型節肢動物。

那個時候的蚊子就比現在的蚊子大3~5倍;蜘蛛像盆栽吊蘭一樣大;蜻蜓甚至接近1米長,與現代老鷹大小相近;千足蟲可達1.55米,像條長蛇;巨型蠍子的體長可達2.4米;而巨型蜈蚣的體長達2.6米,看起來都像條鱷魚了。

這類巨型昆蟲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5000萬年,在二疊紀的晚期就消亡了。


史前巨型昆蟲,其主要的促成原因和當時空氣的含氧量有很大關系。

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二疊紀時期,地球上的平均溫度比較高,但更重要的是大氣中的含氧量更高。

當今時代的大氣含氧量為21%,而史前二疊紀時期最高達35%左右。

由於節肢動物都沒有肺,它們主要依靠體表的呼吸孔完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當然,巨型昆蟲的成因不僅僅只和氧氣含量有關,那個時候的氣壓也比現在要高,可以保證有足夠的空氣進入昆蟲體內,這也保證了昆蟲的軀體可以長得特別巨大。


總的來說,當代最大的動物並不比任何史前時期的動物小,且海洋哺乳動物還處於史上最大時期。

所以說,人們認為現代的動物比史前的動物更小,只是現代的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更小,而不能以偏概全。

❽ 為什麼史前動物大多巨大

史前的確存在過許多大型的動物,這種現象是由環境決定的,也就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早期的生物,是一些積聚的有機質與外界發生交換而形成的,後來這些生物衍生出兩種類型,一種是有生命活動,無應激反應,我們稱之為植物,另一種是既有生命活動,又有應激反應,我們稱之為動物。
早期的地球環境不同於現代,不僅僅是大氣成分、地表溫度、自轉公轉特性、天體引力等不同,地球的本身也不同,年輕的地球內力作用活躍,地震、海嘯、造山等等,都比現今強烈而頻繁。特定的氣候物候環境,決定了一些身體巨大的動物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另外,從動物的進化規律來看,往往是隨著某一類動物的日趨繁盛,個體也日益龐大,事實上,如今的哺乳動物一樣存在大象和鯨類這些巨無霸。

閱讀全文

與史前動物為什麼那麼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