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物有同性戀么
有的!
動物界同性戀普遍存在,其實不難在生物學機制方面找到答案,因為自然界最原始的繁殖形式是無性繁殖,目前許多生物還存在著生殖的特殊形式,如蟾蜍等的精巢內常有卵子存在,稱為偶然性的雌雄同體。」不僅如此,作為地球上高等的生物,兩性高度分化的人,也同樣會帶著「原始的印跡」:任何男性都要分泌雌激素,每個女性都會產生雄激素,黃誠說,另外,男性在胚胎期還有分化成兩種性別的潛能。「人的胚胎發育階段性別還未分化時,胚胎中都會有一種稱之為米勒氏管的結構,正常情況下,如果XY染色體存在,就會分泌一種叫做米氏管抑制素的化學物質,抑制雌性器官的發育,使個體產生正常的雄性器官。當米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時,個體則會長成一個外表是雌性,但染色體卻是XY的人,男性在胚胎期有著分化成兩種性別的潛能。」新聞鏈接資料顯示,現已發現有「同性戀」的動物種類已佔動物物種總量的20%。其中,洪堡企鵝會與同性夥伴保持6年以上的關系;雄灰雁間的這種關系更可維系長達15年,以雁的壽命而言,這幾乎是一生的戀情,而熊甚至會與同性一道來撫育下一代,而撫育的小熊往往是撿的甚至是偷來的。
② 動物同性戀的總述
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是指已被記錄的人類以外的動物 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行為的跡象;這些跡象包括性交、愛撫、愛慕行為、擇偶傾向及幼兒監護行為。加拿大生物學家布魯斯·貝哲米在1999年發表了一分有關檢閱接近1,500個動物物種同性戀行為的文獻,涉及物種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對其中500個物種又有更詳細的著墨。 動物性行為在同物種之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形式,而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思至今還沒被人類完全了解,因為大部分物種本身也未被研究透徹。貝哲米說道:「動物王國中同性、雙性及非交配性行為的普及性與多樣性都遠超大部分科學學派和社會人士所願意接受的程度。」挪威動物學家Petter Bøckman就批評過往動物學家在遇上動物同性性行為時都會出於懼怕觸犯人類社會的禁忌而無視或歪曲其觀察結果。
對於反對同性戀權利(LGBT運動)的宗教及社會團體而言同性戀在自然界的存在也是個富有爭議性的題材,因為這些觀測和研究成果會引起同性戀在人類社會自然而發的合理性爭論,亦反駁了中世紀基督教將同性戀列為「違反自然界的罪(拉丁文:peccatum contra naturam / peccatum Sodomiticum / 所多瑪罪,即雞奸罪)」。當尚無明確證據時,有些評論就稱同性戀是違反自然的,因為動物不會有同性戀行為。 當出現明確證據時,便提出以動物的行為來解釋人類道德觀念是不適當的。
據最新出版的美國《內分泌學》雜志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稱,研究者發現在羊群中存在著同性戀公羊,而且這些同性戀羊腦部控制性生活的區域比異性戀羊的要小,被其他腦功能區擠占。
③ 什麼動物界也有gay
動物們之間同性戀有很多,想不到吧。動物與人一樣擁有著智慧和感情,它們要是認真起來,不管同性還是異性,一樣愛,還有它們完全不受道德的約束,反而更加自由自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世界十大同性戀動物吧!
作為人類最密切的近親物種,倭黑猩猩在性追求方面一點也不害羞。這種愛好和平的動物幾乎都是雙性戀,它們解決沖突的原則是,「要做愛,不要戰爭」。它們交配的頻率很高,而且交配時發出肆無忌憚的叫聲,同性之間交配也是如此。大約三分之二的同性性行為發生於雌性之間。
雌性獼猴似乎更容易結合成關系密切的一對,而且是一夫一妻關系,即在某段時期內一隻雌性獼猴只有一隻同性伴侶。不過,在一個繁育期內,一隻雌性可能會先後與數只同性結成性伴侶。雄性獼猴也有同性戀現象,不過他們在完成交配後會馬上離開對方,就像人類社會的一夜情。
長頸鹿也是一種常見的同性戀動物。在交配前,兩頭雄性會將自己長長的脖子與對方靠在一起開始親昵動作。這種示愛行為有時會持續一個小時。相關研究顯示,每20頭長頸鹿中就有一頭會對同性表示這種親昵行為。在很多情況下,長頸鹿的同性戀行為比異性戀更普遍。
對於寬吻海豚來說,同性交配與異性交配的頻率幾乎相同。雄性寬吻海豚一般都是雙性戀,但它們都會經歷完全同性戀時期。
同性戀現象在雄性美洲野牛之間也很普遍,甚至雄性同性交配比異性交配更常見,這主要是因為雌性一年只與雄性交配一次。在交配季節,雄性有時一天要與同性交配數次。大約有55%的年輕雄性有過同性交配的經歷。
在繁育的季節,一些雌性羚羊每小時會與同性交配數次。在野生環境中,大約有9%的這種動物存在同性戀現象。在求愛時,追求者會悄悄地溜到同性身後,然後擡起前蹄,將其他雌性夾到身下,開始交配的前戲。
在每年的交配期內,大約有20%天鵝夫妻是由同性戀組成的。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天鵝家庭,一對同性戀夫妻甚至會保持多年。
雄性海象直到四歲時才會性成熟。在此之前,它們只懂得同性交往。稍微年長一點的雄性海象是典型的雙性動物,它們除了在繁育期內與雌性交配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內都與同性交配。它們在水中相互擁抱,腹部在相互摩擦,甚至睡覺時都呆在一起。
④ 有哪些動物界是同性戀
灰雁是一類忠於愛情的動物,它們一生通常只與同一隻灰雁組成伴侶。令人詫異的是,20%的雄性灰雁都是同性戀。在動物王國,同性戀現象普遍存在。這一看似不利於物種延續的行為,為何在不同的物種中頻繁出現?這一行為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對於個體及種群有著怎樣的意義?
事實上,不僅是灰雁,還有數百種動物也存在同性戀的現象。這令一些動物學家困惑不解:生殖是演化的驅動力,大多數動物都需要依靠兩性間的結合來產生後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性戀對於物種的繁衍而言,似乎是非常不利的。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現象在動物界普遍存在。
⑤ 動物的世界也會存在同性戀嗎
聽說黑天鵝排在首位~動物界的同性戀是指成年的同性動物之間發生的求偶行為或性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不僅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同性戀現象,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黑猩猩、黑天鵝、美洲野牛、日本短尾猴等都是典型的同性戀動物。
這個是度娘說的,但是我覺得,在動物界的話,不是我歧視它們沒有愛情,而是我覺得它們更多的是因為生理需要和自然法則,自然而然而已,發生同性交配並不是同性戀,如果說是問有沒有同性行為,我很明確說有,但是如果升華到同性戀的話,這個真不能肯定,他們因為自然發展法則最後發展成這樣子,也有的是因為雌性少,一輩子或許只見過同性,所以生理需求的解決全是靠同性,並不是因為愛呀?~我看過動物界的豹子在配偶死後抑鬱絕食的,這種連人類都羨慕的愛情,我知道有,還有狼族首領配偶死後,自己的孩子還因為某些原因也死了,一度也抑鬱了,最後抑鬱致死,這些明顯的重感情的動物我覺得愛情可能存在,但是似乎還沒有聽說過同性動物間的愛情。還有的動物是因為在成年後生殖系統才發育完全,所以只前都是處於雙性戀狀態,所以動物界同性間行為很普遍。
⑥ 動物同性戀
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是指已被記錄的人類以外的動物[3] 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行為的跡象;這些跡象包括性交、愛撫、愛慕行為、擇偶傾向及幼兒監護行為。加拿大生物學家布魯斯·貝哲米在1999年發表了一分有關檢閱接近1,500個動物物種同性戀行為的文獻,涉及物種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對其中500個物種又有更詳細的著墨。[1] 動物性行為在同物種之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形式,而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思至今還沒被人類完全了解,因為大部分物種本身也未被研究透徹。貝哲米說道:「動物王國中同性、雙性及非交配性行為的普及性與多樣性都遠超大部分科學學派和社會人士所願意接受的程度。」挪威動物學家Petter Bøckman就批評過往動物學家在遇上動物同性性行為時都會出於懼怕觸犯人類社會的禁忌而無視或歪曲其觀察結果
⑦ 在動物界當中,是否也會出現同性戀的現象
眾所周知,人類中有很多同性戀。同樣,動物和昆蟲中也有同性戀,且非常普遍。實際上,關於動物之間同性戀行為的數據非常少,但這並不是因為它沒有發生。盡管動物一直在從事同性戀行為,但由於對同性行為持保守的社會態度,科學家們一直隱瞞著這一信息。研究員喬治·默里·萊維克,在南極發現了阿德利企鵝的同性戀行為。
對其他鳥類的研究表明,同性交配是對雄性數量不足的一種反應,如果性別比例相等,這種現象會更加罕見。換句話說,如果有足夠的雄性,雌性信天翁可能不會選擇與其它雌性配對。而果蠅,同性戀的發生是因為它們無法區分性別。它們會嘗試與任何其他果蠅交配,無論是雄蠅還是雌蠅。過了一段時間,它們學會了辨認雌性的氣味,然後和雌性交配。在美洲野牛、臭鼬或大象的例子中,人們觀察到雄性和雌性都與同性求愛和交配。就長頸鹿而言,十分之九的交配發生在雄性之間。矮黑猩猩形成母系社會,在那裡60%的性關系發生在女性之間。在獅子中,觀察到的交配有8%是在雄性之間,而在狗身上,大量的研究證實了同性戀行為模式的存在。
研究表明,多達85%的女同性戀伴侶是在西部海鷗種群中發現的。而且他們也不是唯一的一個。鴿子、禿鷹、朱鷺、蜥蜴、綿羊、獼猴、鬣狗、蒼蠅、蜻蜓和無數其他動物物種正在挑戰同性戀是「非自然」的觀念。同性戀者、異性戀者、雙性戀者,動物並不真的在乎這些標簽,它們非常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愛。
⑧ 什麼動物界也有gay
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是高度混交的動物,從異性戀到同性戀都有。它們頻繁的交配被認為是鞏固彼此的聯系,消除沖突。
獼猴
同性戀在獼猴之中也是經常會發生的,尤其是雌性的獼猴之間。不過在獼猴之中還是一夫一妻的方式,只有在雌性獼猴發情期間它們才會跟另一隻雄性的獼猴結成伴侶。發情期結束後就立刻離開對方。相比較來說,同性保持親密的關系長久一些。
天鵝
在每年的交配期內,大約有20%天鵝夫妻是由同性戀組成的。一對同性戀夫妻甚至會保持多年。有時,一對雄性會找一隻雌性來交配。當雌性產下卵後,這對同性戀父親會將雌天鵝趕走,然後自己孵卵。還有的時候,它們直接佔領雌天鵝的窩,然後收養雌天鵝的後代。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73793903624190
⑨ 弱弱的問…動物界里有沒有同性戀的
動物的同性戀是指成年的同性動物之間發生的求偶行為或性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不僅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同性戀現象,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
據最新出版的美國《內分泌學》雜志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稱,研究者發現在羊群中存在著同性戀公羊,而且這些同性戀羊腦部控制性生活的區域比異性戀羊的要小。這是否就說明了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是天生的呢?
專家認為,動物界中同性戀行為是廣泛存在的,可以說是很正常的。
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納德·洛倫茲曾經觀察過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經常有兩只雄性的大雁關系特別好,它們經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纏繞著脖子,交嘴(接吻),發展到最後就會互相爬跨。在一個籠子里,一隻雄斑鳩會對另一隻雄斑鳩點頭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為。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動物行為研究的李春旺說,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他們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
李春旺認為,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動物一般都有季節性發情期,這個時候動物個體已經發育成熟,能量的積蓄過程已經完成,受到體內性激素的刺激,會產生沖動,表現出求偶行為和交配行為。
但是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種群里或是等級序列非常嚴格的種群里,優秀的雄性動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動物的青睞,比如,到了交配季節,鹿群中雄鹿就要比較誰的蹄子大,誰的體格強壯;野雞就會看誰的羽毛更漂亮;山雀則比較誰的叫聲更悅耳動聽……
雌性動物選擇了那些優秀的雄性個體與之交配,剩餘的「單身漢」找不到配偶,沒有資格參與到繁殖群體中去,只能是發生同性爬跨行為,來釋放體內積累的能量。
「同性爬跨」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只要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往往就可以誘導同性戀行為發生。
有研究人員利用斑鳩做過這樣的實驗,雄斑鳩到了發情季節,就會對籠子里的雌斑鳩表現出發情行為,如果你把雌斑鳩移走,放進一隻母雞,很快它就會對母雞表現出求偶行為。如果連母雞也沒有,它甚至會對一堆抹布求偶。由此可以看出,雄斑鳩在沒有求偶對象時,對另一隻雄斑鳩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李春旺也提到了,動物園中人工飼養的鴕鳥,到了繁殖期,對身邊的鴕鳥不理不睬,反而把飼養員當做求愛對象。這都說明動物的性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動物同性戀行為不僅僅是天生的,也有社會環境的影響。
李春旺說,動物的同性戀選擇大部分是臨時的,當身邊有異性個體出現時,它們會立刻扔下同性去追逐異性。
但是也有一些動物形成同性戀伴侶後,即使異性出現了也不會改變初衷。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里,養著兩只雌性的紅嘴相思鳥,它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相互為對方細心地梳理羽毛,投喂黃粉蟲時,其中的一隻常常最先飛抵食槽,用它的喙啄起小蟲,但並不急於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著另一隻前來共享,儼然一對恩恩愛愛的小情侶。
後來為了讓它們繁殖後代,放進了一隻雄性紅嘴相思鳥,不料竟然遭到這對姐妹合力痛擊,被打得縮在角落求饒,最後只好將其移走了事。
動物的同性戀行為對物種繁衍沒有好處,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意義。
李春旺解釋說,動物的同性性行為有的時候只是一種學習行為。比如年幼的靈長類動物在游戲時有時會發生一些爬跨行為。這時候它們還只是亞成體,還未成熟,沒有發育成熟的性器官,也沒有足夠的性激素的刺激,它們之間的爬跨不是一種性行為,只是小動物們在模仿成年動物之間的一種行為。但是這種學習對於動物以後的繁殖行為是十分有用的。
還有的同性性行為是為了緩解社群壓力,相互之間表示友好。社群動物中的個體常常發生對抗性沖突,尤其是同性動物之間,例如倭黑猩猩就是一種容易激動的動物,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爭斗,可是它們爭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發生的還快,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性行為。
兩只同性間互相摩擦生殖器,而異性間則發生真正的交配行為,它們以這種行為來示好、平息爭斗,以減少家族和自己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有著維持動物種群穩定的作用。
同性戀行為及其環境誘導
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動物都有同性戀行為現象被發現。5%的加州雌鷗之間會結下不解之緣,雙宿雙匕,護然一對夫妻的樣子。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納德·洛倫茲曾經觀察過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經常有兩只雄性的大雁關系特別好,它們經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纏繞著脖子,交嘴(接吻),發展到最後就會互相爬跨。在一個籠子里,一隻雄斑鳩會對另一隻雄斑鳩點頭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為。
哺乳動物中這樣的現象就更多了,有10%的公山羊到了發情季節,對來自母山羊溫情脈脈的挑逗尤動於衷,反而對其他的公山羊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倭黑猩猩間的同性戀行為表現為同性爬跨。
動物界中這些形形色色的同性戀行為,似乎很是令人迷惑不解。其實,你只要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往往就可以誘導同性戀行為發生。在斑鳩實驗中,雄斑鳩到了發情季節,就會對籠子里的雌斑鳩表現出發情行為,如果你把雌斑鳩移走,放進一隻母雞,很快它就會對母雞表現出求偶行為。如果連母雞也沒有,它甚至會對一堆抹布求偶。這樣,雄斑鳩在沒有求偶對象對另一隻雄斑鳩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這時候的母雞、抹布及另一隻雄斑鳩就成了這只雄斑鳩求偶的取代對象。但這種求偶行為的對象是會得到修正的,往往在雌斑鳩再出現後,這只雄斑鳩立馬會扔下抹布去追逐雌斑鳩。有的動物形成同性戀伴侶後,即使異性出現了也不會改變初衷。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里,養著兩只雌性的紅嘴相思鳥,它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相互為對方細心地梳理羽毛,時而前南咕咕竊竊私語,時而卿卿喳喳合唱,投喂黃粉蟲時,其中的一隻常常最先飛抵食槽,用它的詠啄起小蟲,但並不急於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著另一隻前來共享,嚴然一對恩恩愛愛的小情侶。後來為了讓它們繁殖後代,放進了一隻雄性紅嘴相思鳥,不料竟然遭到這對姐妹合力痛擊,被打得縮在角落求饒,最後只好將其移走了事。
同性戀行為的功能
生命進化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漫長過程,能保留至今的生命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們一般認為從性行為的最終功能——生殖來說,同性交配無法產生後代,是一種浪費的行為模式,可是這種現象在動物界廣泛存在至今,就必、然有一定的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意義。這里僅僅介紹同性戀行為常見的幾種生物學功能:
l. 技能訓練 動物間同性性行為的生物學意義,或許在於是一種性技能的訓練。年幼的靈長類在游戲時有時會發生一些爬跨行為。研究表明,在幼年時期的同性爬跨行為比成年時要多得多,這也許是由於幼體未到成熟期,還沒有發育成熟的性器官,沒有足夠性激素的刺激,它們之間的爬跨不是一種性行為,而僅僅是一種「游戲」。小傢伙們是在模仿成年動物之間的行為?幼年時期的同性性行為也許是一種性技能的訓練吧。
2.攻擊抑制 社群動物中的個體間常常發生對抗性沖突,因此自然選擇保留了抑制沖突的行為方式,其中交換禮物(食物或樹枝之類的物品)、對唱山歌、合唱共舞、互理毛發(羽毛)、乃至擁抱(靈長類)、交嘴(鳥類)等等一系列類似求偶動作的修好禮行表現最為常見。動物間的爭斗通常以同性居多,動物發生性行為的本質也許不僅是為了繁殖後代,還可能是一種個體間結合的手段。倭黑猩猩是一種容易激動的動物,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爭斗,可是它們爭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發生的還快,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性行為。兩只同性間互相摩擦生殖器,而異性間則發生真正的交配行為,它們以這種行為來示好、平息爭斗,以減少家族和自己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有著維持動物種群穩定的作用。
3.能且釋放(緩解緊張)在交配季節,一些雌少雄多的種群里或是在等級序列非常嚴格的種群里,雌性動物會選擇那些具有優秀基因的雄性個體與之交配,剩餘的單身漢往往因為找不到配偶,又受到附近異性交配的刺激而互相之間發生同性性交行為,就像上面提到的雄斑鳩在沒有雌斑鳩的情況下會對母雞甚至抹布求偶,取代對象的存在是發生同性性行為的基礎。動物通過對取代對象做出求偶行為或性行為,可以釋放體內積累的動作特異勢能(即表現某一動作之前的內部待機狀態程度),以緩解自身的緊張狀態。
4.聯盟效應 季節性繁殖的物種,在交配期雄性動物為爭奪配偶權,常發生象徵性或殊死性的爭斗以形成新的等級序列。勝者往往會對失敗者做出爬跨行為,向弱者「示強」,這屬於一種性侵犯的爬跨。在猴群中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實力不夠強大者之間常會依靠互相爬跨的舉動示好結為聯盟,以增加與雌性交配的機會。因為兩個單身漢聯合在一起就很有可能打敗一個比它們任何一個都強大的對手,當強者被「聯盟」打得精疲力盡時,其中的一隻就會拖住強者,讓另外一隻去與雌性交配;下一次,它們可以交換角色,使兩者都得利。這樣的情況在鳥類中也不罕見。
同性戀產生的進化機制
有性生殖並非從來就有的,而是進化的產物。生物界先有無性生殖,後有有性生殖。最簡單的無性生殖是細胞的一分為二,無性生殖存在著沒有遺傳物質的改變,不能適應變化劇烈的環境的缺點。有性生殖的出現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有性生殖是由無性生殖進化而來的,在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出現的過渡性狀及行為會不會給我們某些啟示呢?
有性生殖即通過配子的結合(結合兩配子的遺傳物質)產生合子,從而產生下一代的生殖方式。最原始的有性生殖是同配生殖,即兩種形態結構及大小都相同的生殖細胞(這里實際上就是沒有雌雄之別)結合產生合子,這是不是讓我們聯想到了同性戀呢?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化後,出現了較大的配子與較小的配子結合,這又讓人們聯想到了卵細胞和精子的結合。在這里,較大的配子相當於卵細胞,提供產生合子的一半遺傳物質和供合子生長所需的較多的營養物質;較小的配子提供另一半遺傳物質,同時也供合子生長所需的較少的營養物質。當這個較小的配子遇到更小的配子時,它又會表現出相對的雌性行為。注意,這里的兩個細胞並沒有性別上的分化,而只是大小上的分化,這就是相對性別的現象。在高等生物類群中自然不乏相對性別的行為表現,就像一隻較弱小的雄猩猩在另一隻強壯的猩猩面前就相對的表現出.了雌性,而樂意與強壯的猩猩接近,甚至發生同性性行為。生命的進化真是妙不可言,自然選擇規律總是在幫助生物們選擇那些最適合它們生存和發展的方式,於是,有性生殖的最高級形式——卵配生殖出現了。有性生殖的兩種配子以兩種高度特化的細胞形式存在,即卵子和精子。有性生殖使生物能夠保持一定的基因改變頻率,能夠最快的適應突然變化的環境,在個體上則表現出了結構分化、功能分工以及生殖效率的更加提高。
生命發展早期的地球是一個日新月異、滄海桑田的世界,有性生殖的出現無疑是生物至今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手段。先進的高等生物已發展成了高度分化的兩性世界,可是在一些動物中仍然保留著無性生殖的痕跡,這些為我們研究同性戀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眾所周知,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兩性高度分化的動物。人類的第23對染色體(即性染色體)的不同,決定了人的性別。男性是xy染色體,女性為X染色體。受精卵發育到一定時期,有xr染色體的受精卵發育個體中出現了睾丸,有。染色體的受精卵發育個體中則出現了卵巢。可是,人的最終性別並不僅是由染色體決定的,還取決於胚胎發育時期一些化學物質的分泌。在胚胎發育階段性別還未分化時,胚胎中都會有一種稱之為米勒氏管的結構,正常情況下,如果是。染色體,米勒氏管則發育成正常的雌性器官;如果睾丸存在,就會分泌一種叫做米勒氏管抑制素的化學物質,抑制雌性器官的發育,使個體產生正常的雄性器官。當米勒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時,個體則會長成一個外表是雌性,而染色體是xy的人。也就是說,男性在胚胎期有著分化成兩種僂別的潛能。人如此高等,在結構上尚且能留下兩性器官的蛛絲馬跡,更不用說其他的生物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性格發展,以及變化莫測的行為發育了。
即使在兩性生殖的許多高等動物世界里,生殖的形式也不僅僅是一種,有些種類還發生了特殊的生殖方式,這些生殖方式也可能為同性戀行為現象的發生提供了誘導基礎。如果一個個體能產生兩種配子,這種情形就被稱為雌雄同體,常見於扁形動物的渦蟲類,環節動物的寡毛類,軟體動物的腹足類及少數瓣鰓類。脊椎動物中的緝魚、鮮魚和螃照等的精巢內常有卵子存在,稱為偶然性的雌雄同體。雌雄同體者除少數可自體受精外,絕大多數需異體受精。
而一些硬骨魚類,它們的同一生殖腺的不同部分產生卵子和精子,並可自體受精。還有一些魚類,生命的早期為一種性別,而另一時期則變為相反性別。如一種熱帶產的妒魚早期為雌性,後期轉變為雄性。淡水產的黃鱔,從胚胎到第一次成熟產卵都是雌性的,產卵過後卵巢逐漸轉化為精巢,產生精子,直到老死都為雄性。這就是動物界中存在的性逆轉現象。關於性別轉變的原因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濕度引起的,有的認為與營養條件有關,還有人提出雄性先熟現象,認為雄性生殖細胞小,發育需時短,所以雄性比例高,但黃鱔性逆轉現象則反駁了雄性先熟假說。這些假說都不太完善,很難圓滿解釋性變的種種現象。
近來有科學家做了有關同性戀老鼠的實驗,科學家選取一隻帶有明顯同性戀傾向的雌性老鼠,對它進行檢測,發現它生殖內分泌失調並且雌性激素偏低。給它注射一定量的雌二醇後,這只老鼠就樂意接受雄性老鼠的親近和性行為了。而科學家們給一隻原本性慾很強的雌性老鼠體內注射事兒帶團後,雌性老鼠則變得逐漸對雄性老鼠失去了興趣,卻與身邊的雌性老鼠纏綿起來。實驗證明,激素的失調很有可能引起同性戀行為。
動物世界的進化過程是非常漫長與復雜的,在這一過程中,動物的種種生理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潛意識的行為仍然保持著,隨著意識活動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現象必然會受到許多意識因素的介人,從而使同性戀行為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還有待我們去深人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