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的簡介
馬,Equus caballus(Linnaeus,1758),馬科馬屬的一種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
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原產於中亞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紀後,才被歐洲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外形特徵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矮馬僅高60厘米。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
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
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
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著睡覺的。
(1)馬是哪裡的動物擴展閱讀:
文化
1、生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對應的地支是午。
2、姓氏
馬姓是常見的中文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民族也有不少馬姓人士。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是由穆罕默德姓漢化而來(也有人認為是由法蒂瑪轉化而來),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姓馬。
3、畫馬藝術
馬一直以來被視為力與美的結合,不單是擔任騎乘或負重的工作,阿拉伯人以馬為真主的恩賜,值得人的崇拜與愛護。畫馬藝術更是歷久不衰,屹立不搖。
4、商標或標志
跑車名牌法拉利、保時捷等的廠徽是一匹躍起的駿馬。福特汽車公司所推出的福特野馬跑車則是一匹奔跑的駿馬。
5、傳說中的名馬
赤兔馬、的盧馬、絕影、爪黃飛電、松風、白龍馬、昭陵六駿
6、擺件
唐三彩常以「馬」作為造型。
馬有「一馬當先」、「縱橫馳騁」的意義,視為功名、事業向上的象徵,常作為企業家辦公室的擺設。
馬字有一詞「馬上」表示「立刻、即時」的意思,因此人們常利用諧音搭配成擺設,如馬背上有蒼蠅作「馬上贏」、馬背上有錢作「馬上有錢」等,常作為商店、收銀台的擺設。
Ⅱ 中國的馬起源於哪裡
在中新世(距今約2330萬年~距今約530萬年)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布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到了上新世(距今530萬年~距今180萬)初期,出現了上新馬。
到了全新世(11500年前至現在)時,北美的馬類動物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中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距今約260萬年至1萬年)的三門馬以及現在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
現代馬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中國是世界馬文化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30 多個 。
中國的馬主要有蒙古馬、哈薩克馬、伊犁馬、三河馬、河曲馬等。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
哈薩克馬,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伊犁馬,別名天山「天馬」,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區,中心產區在昭蘇、特克斯、新源、尼勒克,鞏留等縣。伊犁馬是我國著名的優良培育品種之一。
三河馬,是俄羅斯後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
河曲馬亦稱喬科馬,原產中國甘肅、青海、四川3省交界處,黃河上游第一河曲處,故名。河曲馬史稱「南番馬」,據史料記載,這種馬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以青、甘、川三省交界處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瑪曲縣、四川若爾蓋為主要產地。因其分布區處在黃河河曲地帶,1954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正式定名為「河曲馬」。河曲馬在我國戰爭史上戰功赫赫。漢朝時,朝廷為改良中原地區的馬種,曾引西域的優良馬種汗血馬放牧於青海一帶,這些馬的後代為漢朝征討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在蒙古大軍南征大理時,忽必烈指揮大軍在水草豐美的河曲地帶大量牧養軍馬。
河曲馬、三河馬、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
Ⅲ 馬是什麼動物
哺乳類動物,四足,草食,擅長奔跑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Ⅳ 馬的祖先是什麼動物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它們的身體只有狐狸那麼大。頭骨小,牙齒構造簡單,齒冠低。前足4趾著地,後足3趾著地。背部彎曲,脊柱活動靈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大約過了1000多萬年,到漸新世時才出現了漸新馬(中馬)(Mesohippus Marsh)。體大如羊。前後足均有3趾,中趾明顯增大。頰齒仍低冠,臼齒齒尖已連成脊狀。仍生活在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又過了1000多萬年到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 Leidy)。前後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著地行走,側趾退化。身體已有現代的小 始祖馬馬那樣大。四肢更長,齒冠更高。背脊由弧形變為硬直,由善於跳躍變為善於奔跑。臼齒有復雜的連脊和白堊質填充,表明食料已從嫩葉轉為乾草。草原古馬已從林中生活轉為草原生活,高齒冠臼齒適於碾磨乾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獸襲擊。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現了上新馬(Pliohippus),身體更大,齒冠更高,前、後足中趾更為發達,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現了真馬(Equus Linnaeus),身體達到現代馬的大小,中趾充分發達,趾端成為硬蹄,牙齒除齒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皺更為復雜,反映出對賓士於草原和嚼食乾草的高度適應。在中新世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布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上新世和更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還擴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種類不久即歸於絕滅。到全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也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我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門馬(Equus samenensis)以及現在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現代馬則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類在中、上新世時曾分別出現過幾個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安琪馬(An-chitherium V.Meyer);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三趾馬(Hipparion 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馬(Hippidium)等,表明馬的進化不是直線發展的。 馬歷史上有些古生物學家根據馬的進化趨勢(身體體積由小到大、趾數由多到少、齒冠由矮到高)就認為,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的。
Ⅳ 豬、馬、牛、羊,分別屬於那科的動物
豬屬於豬科,馬屬於馬科,牛屬於牛科,羊也屬於牛科。
馬、驢、騾子同屬於馬科,牛和羊同屬於牛科。所以馬、牛、羊、驢、騾子不是一科的。
(5)馬是哪裡的動物擴展閱讀:
1、牛科(Bovidae)
該科動物的角中空,不分叉,固定不脫落;為放牧或吃嫩葉的動物,常見於東、西半球的草原、灌叢地或沙漠地區;多數品種成大群生活;肩高差別很大,從25厘米高的羚類到2米高的美洲野牛,約有138種(包括家牛、綿羊、山羊),其中有些種類對人類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2、馬科
馬科是奇蹄目中的一科,史前種類曾經非常繁盛及多樣化,現僅存馬屬一個屬。雖然如此,馬科動物依然是現存奇蹄目動物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最為人們所熟悉的。
史前馬科曾廣泛分布於美洲、歐亞大陸和非洲,其中,美洲一直被視為馬科的演化中心。現代馬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成員包括馬、驢和斑馬,大多數野生種都處於瀕危狀態。
3、豬科(Suidae)
偶蹄目豬形亞目的一科。是分布於舊大陸的豬型動物,是豬形亞目中現存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
Ⅵ 關於動物馬的資料
馬的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很長,尺骨和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頰齒高冠;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
喜歡群居,通常由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它們的後代組成。每個種群都有明確的活動范圍,並以每天5-10公里的速度遷移。野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為食,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
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在進食之後常互相清理皮膚,輕輕地啃舐對方的耆甲、肩部、背側、臀部等。有時也進行自身護理,比如打滾、自我刷拭和驅散蚊蠅等。野馬藉助聲音、氣味和抿耳、刨地、啃拭等行為進行交流。
(6)馬是哪裡的動物擴展閱讀:
歷史上有名的馬:
1、赤兔馬
赤兔馬,本名「赤菟」(身體大紅色,像老虎一樣兇猛的神駒。兔取菟字意思,解釋為老虎。說為相馬的兔頭實為菟頭,即虎頭。)乃是馬中的皇者,非超凡之人不可馭。為呂布之坐騎,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贈與關羽。
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三國志》中有關赤兔馬的記載,但是何以稱為赤兔馬卻沒說。於是,後人就認為,「赤」是說其毛色,「兔」是跑得快如兔子。其實這是誤解。
2、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原產於土庫曼。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汗血寶馬是土庫曼的國寶,並將其形象繪制在國徽和貨幣上。
在古代文學著作中,汗血寶馬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來說,馬的極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過200多公里。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 經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
Ⅶ 馬來源於哪裡
原蹄獸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始祖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Ⅷ 馬屬於動物什麼科
馬屬於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
馬科是奇蹄目中的一科,史前種類曾經非常繁盛及多樣化,現僅存馬屬一個屬。雖然如此,馬科動物依然是現存奇蹄目動物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最為人們所熟悉的。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 ,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馴化:
近幾年發表在《Science》上關於哈薩克北部博泰(Botai)文化的大量證據表明:馬至少是於距今5000年前的銅器時代在歐亞草原區被馴化。最早馴化馬的目的可能有3個:一是存留多餘的捕獵馬作為食物來源,二是使役和射騎,三是用於祭祀或觀賞。
Ⅸ 想知道馬是什麼科動物
屬於「馬科」。
在分類學上,馬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
馬科的第一個物種是始祖馬,它也被認為是馬的祖先,它只有如今的狗那麼大,起源於5700萬年前的北美洲,當時是始新世。始祖馬分化出了許許多多的支系,它們和同時期的偶蹄目選擇完全不同的進化路線,牛和羊就是典型的偶蹄目。
始祖馬的後代都善於奔跑,而偶蹄目則更善於吃草,代表技能就是:反芻。現代馬的祖先正是依靠著「奔跑」,快速地在全世界范圍內擴散,以至於馬在自己的發源地美洲都滅絕了,但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分支。
心理特質
馬的膽子很小,隨時保持警戒狀態。馬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像鞭炮)嚇到,很怕飄忽不定的東西,如汽球、旗幟等,也很怕細長的東西,如竹竿、雨傘等。
馬具有很好的記憶力,也很好奇,但是理解力很差。在訓練調教馬匹時,要充分了解並運用馬的這些心理特質,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