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什麼是靈長類動物

什麼是靈長類動物

發布時間:2022-06-21 12:51:55

1. 什麼是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動物,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個目,目前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主要分布於世界上的溫暖地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 ,最小的是倭狨 ,體重只有70克。靈長類動物比同等大小的其他哺乳動物發育較慢,相應的,成熟較晚,但有更長壽命。靈長類動物的移動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兩肢、四肢行走,樹間跳躍,樹叢中擺盪(如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也有許多不同的社會體系。有些物種偏向獨居,其他的則是一夫一妻,還有的則是在最多有一百個成員的社會中過著群居生活

2. 什麼叫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即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個目。現生的靈長類從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樹猴、狐猴和眼鏡猴、猴、猿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人是從猿發展分化來的,因此人在動物界的位置也屬於靈長類。靈長類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

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其自然棲息地有限,主要是在新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從來沒有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上的大多數島嶼生存。然而,從大約5千5百萬年前開始,最早的靈長類動物也生活在北美和歐洲。

(2)什麼是靈長類動物擴展閱讀

靈長目的體型變化很大,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千克,最小的靈長類動物是西馬達加斯加落葉林中最近被重新發現的小鼠狐猴,該種動物頭部和身體的長度為6.2厘米,尾部長度為13.6厘米,平均重量為30.6克;或貝氏倭狐猴體重只有30克。

靈長目動物的眼睛在臉的前面,有眉骨保護眼窩。視覺敏銳,類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許多原猴沒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動物短,嗅覺退化。

靈長目動物的腦相對於自身體重顯得大而且重,並且很復雜。大部分靈長動物上下頜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於中間的叫門齒,之後是犬齒。犬齒之後是前臼齒,最後是臼齒。靈長目動物四肢會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個趾頭,接近人類特徵。

3. 什麼是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是具有靈性的最高等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中最進步的一類,我們人類也是靈長類的一員。狐猴、懶猴、眼鏡猴、獼猴、狒狒、猩猩和長臂猿都是此類動物。

在這類動物中,有的外觀和人類相似,有的完全不象,智慧的高低也很大,人類的大腦最發達,智慧最高。

靈長類的共同特點:第一指(趾)與其他四指(趾)對握,能夠抓取東西,全部或部分的指(趾)上有扁平的指(趾)甲,上下肢可以彎曲,面部短,鼻子小,兩眼靠後,視線朝前,能形成立體圖像,牙齒發達,交流時能發出聲音,有面部表情,大腦發達。

生物電波就是活的生物發出來的電波,像是人本身就有腦電波;還有美國有一個專門接收外星生物電波的一個地方哦,還有比如,有時候會說某些人到處放電什麼的,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生物電波?

呵呵,愛情是不是也是種神奇的生物電波?因為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人類的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 。還有第六感啊什麼的,不過現在科學還沒有證明它確實存在哦,所以這個我也知道,關於這方面還有很多物理學家正在研究呢。

不過現代我們現在已經仿照生物電波,做出了一些儀器也打著生物電波的招牌。比如有些美容的儀器,我也不知道叫什麼,像是光一打一打,會響,啪啪啪的,專門去斑凈白的那樣。

4. 靈長類動物是指什麼

靈長類動物,在生物學中屬哺乳綱的靈長目,種類包括狐猴、叢猴、眼鏡猴、猿等、還有最後發展出的人類。除了現在遍布全球的人類,多數靈長類動物居住在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靈長類的動物共有11科約51屬180種。

1、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主要分布於世界上的溫暖地區;靈長類中除人類外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 ,最小的是倭狨 ,體重只有70克。人類屬於靈長目動物。

2、靈長目動物的眼睛在臉的前面,有眉骨保護眼窩。視覺敏銳,類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許多原猴沒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動物短,嗅覺退化。靈長目動物的腦相對於自身體重顯得大而且重,並且很復雜。大部分靈長動物上下頜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於中間的叫門齒,之後是犬齒。犬齒之後是前臼齒,最後是臼齒。靈長目動物四肢會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個趾頭。

3、靈長目的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跖行性。長臂黑猩猩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

4、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雄性的陰莖呈懸垂形,除人類和蜘蛛猴外多數具陰莖骨,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

5. 靈長類動物是指什麼

靈長類動物一般指靈長目。

靈長目是目前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主要分布於世界上的溫暖地區。該類動物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它趾(指)對握。除人類外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最小的是倭狨。

(5)什麼是靈長類動物擴展閱讀

現生的靈長類從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樹猴、狐猴和眼鏡猴、猴、猿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人是從猿發展分化來的。因此,人在動物界的位置也屬於靈長類。

靈長類是有胎盤類中最高等的一類,它和有胎盤類的基幹——食蟲類的親緣關系非常密切。在七千萬年前白堊紀時出現一類原始食蟲類,從原始食蟲類適應輻射分化出許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即向靈長類方向發展。

絕大多數靈長類都棲息在樹上,這一點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同。在樹上生活對於靈長類來說是不同尋常的。它們腳下沒有土地可支撐,因此必須用四肢抓握樹干。與此相適應,它們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動物的爪子逐漸轉變為每個手指都能夠單獨活動的手;最後,拇指還能夠與其餘的各個手指對握。

6. 什麼是靈長類

白堊紀末期的動盪摧毀了恐龍世界的繁華,同時也宣告了中生代的終結,地球的歷史從此進入了孕育智慧文明的新生代。新生代的第一個時期是第三紀,這是哺乳動物的時代,也是人類的始祖靈長類形成與發展的時代。

早在爬行類動物剛剛脫離兩棲類動物之時,它們中的一部分便走上了另外的進化之路,開始向哺乳類動物的方向發展。自石炭紀晚期開始,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既不同於爬行類又不屬於哺乳類的動物群體。其中,有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的盤龍類,也有生存於二疊紀中晚期與三疊紀的獸孔類。獸孔類化石在我國出土較多,二齒獸、肯氏獸、水龍獸、付肯氏獸等都有發現。知識點獸孔類

獸孔類是哺乳類的祖先。從哺乳動物最古老的祖先盤龍目開始,直到哺乳類,獸孔類就是從其中的盤龍科分化出來的。

像哺乳類那樣,獸孔類在頭骨的顳區有一個顳孔。在大多數獸孔類種內,牙齒分化成像哺乳動物的門齒、短劍狀的大犬齒及一系列研磨用的頰齒。然而下齶在構造上是爬蟲類式的,由七塊骨頭組成而不是像哺乳類那樣由一塊組成。在進步的獸孔類類型中,獸孔類口腔頂部有一塊像哺乳類那樣的骨質硬齶。著名的獸孔類旁枝是食草的二齒獸類,它們仍有上犬齒,但其他牙齒被角質喙替代了。到了晚三疊紀、侏羅紀仍有一些獸孔類,但大多數已經滅絕,或已演化為原始的哺乳類。

真正的哺乳類動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與侏羅紀。與爬行類動物相比,它們具有四大優勢:第一,腦容量的增加與大腦皮層的發展,使它們對外界的反應能力大大增強。大腦是心理活動與感官的中樞。大腦的發達,直接促進了哺乳類動物心理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四肢及各種感覺器官的強化,使它們的活動空間與活動范圍空前擴展。第二,哺乳類動物基本上都是胎生與哺乳,較之爬行動物之卵生,其後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而且在哺乳的條件下,對於後代的影響與訓練也與日俱增,這十分有利於哺乳動物一代優於一代的後天進化。第三,哺乳動物都是內熱的恆溫動物,亦即它們可以自行調節體溫,從而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尤其是對於氣候與溫度變化的適應性大大增強。第四,較之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更為靈活、敏捷。頸椎的進化,使其頭部可以自如地轉動。脊椎與肋骨的進化,使其四肢與胸腹之間更為協調。四肢並用的奔跑成為哺乳動物的一大特色,無論是躲避敵害,還是捕獲獵物,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最早的哺乳類還比較原始,主要有三錐齒獸類、對齒獸類、古獸類、多尖齒獸類以及柱齒獸類,其中柱齒獸類仍保留著爬行動物卵生的特性。不過,它們與介於爬行類與哺乳類之間的那些動物的因緣關系,現在還無法明了。

白堊紀晚期的動盪,使恐龍和相當一批海中與陸上的動物遭到滅頂之災,但哺乳類動物以其強化的適應能力生存了下來,而且在浩劫之後的地球上少了恐龍這樣的天敵,它們便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大陸新的主人,在進入新生代之前的演化中,古老而原始的哺乳動物陸續消亡,三錐齒獸類、對齒獸類與古獸類早在白堊紀早期便已滅絕,只有多尖齒獸類自侏羅紀延續到第三紀的始新世。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即卵生的柱齒獸,雖然它是原始哺乳動物中的原始型,還保有著相當多的爬行動物色彩,但恰恰是這一類卵生的哺乳動物延續了下來。目前,澳大利亞的鴨嘴獸和針鼴都是其餘續。當然,它們也沒有過大的發展與繁盛。

自白堊紀步入新生代的哺乳動物的主體是古獸類的兩個分支,即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到目前為止,地球上95%以上的哺乳動物屬於有胎盤類;另外的5%以有袋類為主,如北美的負鼠,澳大利亞的袋鼠、袋兔、袋熊等;當然,也還有個別的卵生哺乳動物。

最早的有胎盤類出現在白堊紀時代,是食蟲類小型動物,現存的刺蝟是其直系後裔。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是有胎盤類動物的直接或間接祖先。新生代之初的古新世,是胎盤類動物的初步發展階段,其化石相對較少,種類也很稀疏,而且不同種類之間的界限也不是那麼明確。比如,在我國出土的獸化石便似兔似猴又似刺蝟:其骨骼尤其是身軀與四肢更像兔;其生活習性與大腦結構又像靈長類,尤其像靈長類中的樹鼯;其頭骨與牙齒則近似於食蟲類的刺蝟。因此,它有時被歸於食蟲類,有時又被歸於靈長類,後來人們乾脆把它列為獨立的「目」,即亞獸目。

古新世之後的始新世開始於6 000萬年前,這是各種哺乳動物的大爆發時代。現存的各種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是這一時期完成了其創世的過程,迅速發展與繁榮起來。

在這一時期,馬的祖先始祖馬已經出現。不過,此時的馬只有狐狸那麼大,適於在灌木叢中奔走。到距今3 500多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身高半米、與羊大小相當的中馬,也叫「漸新馬」。到距今2 500萬年的中新世,出現了草原古馬,大小如驢。到1 200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了近似於現代馬的上新馬。第四紀之初,現代馬最終形成。

在這6 000萬年中,其他哺乳類動物也都走過了漫長而殊途的進化之路:與馬同屬奇蹄類動物的還先後興起過雷獸、貘、犀牛和爪獸;屬於偶蹄類動物的有豬、河馬、駱駝、牛、鹿、羚羊、羊等;屬於長鼻類動物的則是各種各樣的象類動物,先後有始祖象、古乳齒象、乳齒象、恐齒象、鏟齒象、劍齒象、毛象、猛獁象以及現代的亞洲象與非洲象;屬於肉食動物的有狗形類與貓形類兩大類別,前者包括狗、熊、熊貓、浣熊、貂、狼獾、獾、臭鼬、水獺等,後者包括靈貓、虎、獅、劍齒虎、鬣狗等。

實際上,哺乳類動物的成長初期一直處於夾縫中,雖然古豬中被稱作巨豬的一支生活得還算瀟灑。

巨豬在生物學分類中,屬於豬形亞目早期演化的一個旁支,並不是現在豬的直系祖先,出現於距今4 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生活在北美和歐亞一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巨豬的體型就發展到今天的野牛那麼大,因此有了「巨豬」之稱。它們除個體巨大外,頭骨占身體的比例在哺乳動物中可以算非常大。

巨豬的構造很特別,在顴弧前外側、下頜骨結合部有一對長大的骨質突起,而在它們的下頜側部也有一些奇怪的突起,頭部其他地方也往往布滿這樣的「骨瘤」。巨豬的四肢比現代的豬要長,而且比較粗壯;犬齒很大,善於撕咬獵物。

在當時,巨豬是成功的獵食者,有名的動物霸主,居於食物鏈頂端。自從在始新世中期崛起後,它們在世界上橫行了將近2 000萬年,在距今2 330萬年開始的中新世才滅絕。

雖然有巨豬的異軍突起,但在遠古時代,哺乳動物大多數時間里都生活在爬行動物及其後裔的威脅中。不僅有恐龍、不飛鳥先後稱霸地球,蛇類也一直是哺乳動物的殺手。

靈長類是哺乳動物中最為進步的一個類別,根據生物學的分類,它又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亦即低等靈長類與高等靈長類)。低等靈長類即原猴亞目,包括鼩、狐猴、瘦猴和眼鏡猴四個次目。高等靈長類即猿猴亞目,包括闊鼻猴和狹鼻猴兩個次目。闊鼻猴又分絹毛猴和卷尾猴兩科;狹鼻猴則分為獼猴超科和人猿超科,前者包括了疣猴科和獼猴科,後者包括了猿和人。關於靈長類演化的研究多是在這一體系之上進行的。

關於靈長類的起源,長期以來,人們多認為樹棲是靈長類起源的源頭所在,應當到最早的樹棲動物中去尋找最早的靈長類。但是,近數十年來,又有人認為靈長類最初是在灌木叢中捕食的小動物,在這種生態環境中,發展了手和眼的協同動作、抓握能力、雙眼視覺等,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靈活的樹棲動物。

最早的靈長類化石迄今尚未發現。一般說來,靈長類產生於白堊紀是沒有問題的,現在已經發現的較早的靈長類化石是美國蒙大拿州東部最晚白堊紀地層中的珀加托里猴。

先看看關於低等靈長類的演化。原猴類出現在北美與歐洲大陸分離前。在北美和歐洲的始新世堆積中,發現了大量類似於狐猴的化石,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歐洲的兔猴和北美的北狐猴,其中北狐猴有可能演化為高等靈長類。另外,在始新世還出現了北美的恐猴和法國的尼古魯猴,它們應當是原猴類另一亞目眼鏡猴的祖先,也有可能演化為高等靈長類。至於高等靈長類是由狐猴類還是由眼鏡猴類的祖先演化而來,尚無法確定。現生的眼鏡猴類似乎比現生的狐猴類較與高等靈長類接近,可是化石記錄表明,始新世的北狐猴與最早漸新世的高等靈長類有若干明顯的形態上的聯系。

關於高等靈長類的進化,近年來的各種研究已經表明,所有的高等靈長類都與各種現生原猴不同,也就是說高等靈長類應當是從與現生原猴沒有密切關系的原猴演化而來的。

闊鼻猴次目只有一個超科,即卷尾猴超科。關於它們的化石記錄不多,發現於南美和牙買加的漸新統、中新統和更新統地層中,但它們與現生的卷尾猴又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系,似乎不能作為任何現生卷尾猴的祖先。

狹鼻猴類的化石發現較多,最早的化石發現於埃及法尤姆的漸新世地層中,有傍猴亞科與森林古猿亞科兩個類別:前者包括獼猴、中猴等,是現生舊陸猴的祖先;後者包括了漸新猿、風神猿、原上猿與埃及猿等,是現生猿類和人類的祖先。

7. 什麼是靈長類動物包括哪些動物

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個目,共14科約51屬560餘種。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

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

人類也是靈長類的一員,狐猴、懶猴、眼鏡猴、獼猴、狒狒、猩猩和長臂猿都是此類動物。

(7)什麼是靈長類動物擴展閱讀

靈長類是有胎盤類中最高等的一類,它和有胎盤類的基幹——食蟲類的親緣關系非常密切。在七千萬年前白堊紀時出現一類原始食蟲類,從原始食蟲類適應輻射分化出許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即向靈長類方向發展。

靈長類與食蟲類基本親緣關系最好的證據是現在分布在中國西南、海南島、東南亞的東方樹鼩。它的身體大小如松鼠,有一長吻和長尾。腦較大,嗅區小,眼眶和顳區之間有一骨隔開。大拇指(趾)和大腳指(趾)與其他的趾有點分開。

它的特點介於食蟲類和靈長類之間,但更接近於靈長類。東方樹鼩的食料中除食蟲以外已有一部分是食「果實」。早期靈長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的食料可能已由食「蟲」逐漸改變食「果實」到食多種多樣的「雜食」。食性的改變在靈長類的進化歷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8. 什麼叫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是具有靈性的最高等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中最進步的一類,我們人類也是靈長類的一員。狐猴、懶猴、眼鏡猴、獼猴、狒狒、猩猩和長臂猿都是此類動物。

9. 什麼是靈長目動物

靈長目動物是哺乳綱的一目,目前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該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的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靈長目動物的眼睛在臉的前面,有眉骨保護眼窩。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動物短,嗅覺退化。靈長目動物的腦相對於自身體重顯得大而且重,並且很復雜。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雄性的陰莖呈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

靈長目動物大多是社會性動物。它們的生活和遷徙都是成群結隊進行的。其規模大小根據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在群體中,有一隻雄性成年的個體是整個群體的領導者。

10. 靈長類動物是什麼

靈長類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靈長類動物是哺乳綱的1個目,共14科約51屬560餘種。
靈長類動物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現生的靈長類動物從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樹猴、狐猴和眼鏡猴、猴、猿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人是從猿發展分化來的。因此,人在動物界的位置也屬於靈長類。
靈長類動物是有胎盤類中最高等的一類,它和有胎盤類的基幹——食蟲類的親緣關系非常密切。在七千萬年前白堊紀時出現一類原始食蟲類,從原始食蟲類適應輻射分化出許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即向靈長類方向發展。
靈長類與食蟲類基本親緣關系最好的證據是現在分布在中國西南、海南島、東南亞的東方樹鼩。它的身體大小如松鼠,有一長吻和長尾。腦較大,嗅區小,眼眶和顳區之間有一骨隔開。大拇指(趾)和大腳指(趾)與其他的趾有點分開。它的特點介於食蟲類和靈長類之間,但更接近於靈長類。東方樹鼩的食料中除食蟲以外已有一部分是食「果實」。早期靈長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的食料可能已由食「蟲」逐漸改變食「果實」到食多種多樣的「雜食」。食性的改變在靈長類的進化歷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從某方面說靈長類的身體結構是最不特化的動物。不特化才有條件向更高級的進化方向發展。
靈長類的四肢很靈活,保留五趾的形式,大拇指(趾)與其他指(趾)分開,便於攀援和執握物體。靈長類的腦顱很大;眼也很大,具有雙眼立體視覺的能力;眼眶與顳區之間有一骨隔開,在進步的靈長類中眼睛完全在被封閉的眼眶之中。這些特點在靈長類的進步過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新生代六千萬年前古新世時,靈長類從原始樹鮑向著不同方向發展,產生了原始狐猴和眼鏡猴。到了五千萬年始新世晚期時又從原始狐猴進化輻射產生了原始的猴和猿類。到1一2千萬年前中新世又從當時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發展,到大約三百萬年前終於出現了最早能製造工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類。
現在的狐猴只限於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及其附近島嶼。但在古新世時的狐猴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美洲有哈普魯猴、更猴等。我國始新世的藍田狐猴。現在的眼鏡猴僅分布於馬來亞、菲律賓、婆羅洲、西里伯等地;但在始新世時分布於我國的眼鏡猴有黃河猴、秦嶺盧氏猴等。 
現生猿猴類可分闊鼻猴類和狹鼻猴類。闊鼻猴類也稱新大陸猴類,主要分布於南美、中美以及墨西哥。狹鼻猴類(包括狹鼻猴、猿、人)也稱舊大陸猴類,主要分布於舊大陸。獼猴分布於印度和我國華南一帶,但在地史上獼猴化石在中國華北更新統地層中常有發現。 
猿類有分布於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和分布於亞洲東南部的猩猩和長臂猿。這些猿類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在身體內部的結構上都與人相似。這說明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最原始的猿類出現於三千多萬年前的漸新世時期。到了一、二千萬年前中新世時出現許多活躍的古猿。古猿中的一支後來下地向人的方向發展而成為人類。已知和人類關系最近的古猿有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發現的臘瑪古猿。這種古猿犬齒較小,齒弓近拋物線形,頜骨從面部突出的程度較小;總之,形態與人最為接近中國雲南開遠小龍潭煤礦中發現的一千萬年前的森林古猿牙齒化石及非洲肯亞一千多萬年前地層中發現的肯亞古猿也可能屬於從猿向人過渡的類型。古猿中其他幾支繼續在樹上生活或很久以後再下來,後來發展成為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長臂猿大概是從更早的漸新世的一種猿類發展來的。而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靈長類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