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動物的習性 愛吃什麼 喜歡干什麼
鱉、泥鰍、青蝦、龍蝦、牛蛙、塘角魚、河蟹的生活習性
1、甲魚的生活習性
鱉是變形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於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於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後,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鱉場或養鱉池地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 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格的鱉混養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殖中常採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2、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營底本生活喜生活於淤泥較厚的靜水中。棲息於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軟泥的地方。由於生活於光線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觸須來尋找食物。泥鰍可生活在溶氧極小的水或淤泥中,除進行鰓呼吸外,還可用皮膚和腸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當水溫高、氣壓低或密度過大、水中溶氧不足時,可躍出水面吞吸空氣,行腸管呼吸。泥鰍的適宜生活水溫為20-30℃。當水溫過高或過低,以及天旱水淺時,往往潛入泥層度過不良環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氣候惡劣等原因外,幾乎不到水的中、上層活動、冬季池水乾涸時,鑽入軟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膚濕潤,並行腸呼吸維持生命。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體、水絲蚓、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質等。幼體階段捕食動物料,然後轉為雜食性,成鰍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水溫在15℃以上時,食慾逐漸增加,上升到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生長迅速。一旦超過32℃,食慾則減退。平時多在夜間攝食,生殖期間則在白天,而且雌魚攝食明顯增加。
3、青蝦的生活習性
青蝦生活在淡水,且能適應低鹽度的水域。水質要求中性或偏鹼性。青蝦在水溫上升時,在沿塘邊、河岸淺水處活動,秋冬季向深水處移動,由於深水的溶氧、餌料生物條件的影響,青蝦很少進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蝦適應的潛伏深度為1-1.5米。青蝦的游動能力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叢中攀緣爬行。白天喜隱蔽,晚上出來活動覓食。越冬期間則潛伏於水底的石礫、泥穴、樹枝或草叢中,清明前後出來活動。
青蝦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不同。幼體孵出後,從第一次蛻皮到第八、九次蛻皮的階段為幼體發育期,總的時間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蛻皮1次,每蛻一次皮,蝦體即長大一次,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機碎屑和單細胞藻類,特別是藻中的絲狀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著性藻類,其他還包括水中的無節幼體和昆蟲幼蟲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黃和豆漿。經4-5次蛻皮的幼體,即可投喂煮熟的魚肉或其他切碎的動物性飼料。仔蝦階段後為幼蝦階段(變態結束到性成熟前),生活習性轉入底棲。每隔7-11天蛻皮1次,這一階段為35-45天。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蟲、蠕蟲、動物屍體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軋碎貝類、魚蝦、蠶蛹等動物性飼料及豆餅、米糠、水草、菜葉等植物性飼料,包括魚粉、蝗蚓、蠅蛆、小蛤等,植物性飼料則包括豆餅、豆渣等。青蝦成蝦特別喜食糖糟。在飼料不足時,青蝦會自相殘殺。
青蝦貪食,生長快,適口的飼料投入後,2-3分鍾即能充滿全胃,但總的攝食強度取決於水溫。一般3月份,當水溫達14℃時即開始攝食,4-10月攝食強度最大,12月進入越冬階段,即很少攝食,只在氣溫回升時少量攝食。
4、龍蝦的生活習性
紅螯螯蝦的生理適應性較強,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溫,卵和幼體除外。棲息的水體為河流、湖泊、水庫和池塘。白天潛伏在水體可陷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節所有的蝦白天都顯得十分活躍。試驗證明,紅螯螯蝦能夠在水溫11℃的條件下生存,在水溫5℃的條件下存活3周,但如長期生活在水溫為9℃的條件下,會產生大量死亡。該蝦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會打洞,據觀察,在較軟的池底泥中越冬過程中,這種蝦會打洞。
紅螯螯蝦耐低溶氧能力較強,如水中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濕微水狀態下,亦能存活較長時間,在養殖或越冬過程中,常發現紅螯螯蝦出現在堤埂上。幼體和懷卵蝦則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則會導致幼體和卵胚的死亡。故在養殖過程中溶氧一般不應低於4毫克/升,在孵化過程中溶氧量還應高一些。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有機碎屑、水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卵、蛹、螺、蚌和魚肉等。人工飼養中,適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飼料均可攝食。
紅螯螯蝦從稚蝦生長到成蝦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將發生多次蛻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剛孵出的稚蝦,每次蛻殼的時間間隔較短,在1-2天蛻殼1次,隨著身體的長大,蛻殼間隔的時間也就延長。在蛻殼期間,該蝦最容易受敵害生物或同類侵食,是該蝦引起死亡的危險期,若在此期間人為捕捉、搬動、水質差或缺氧則易於死亡。
5、牛蛙的生活習性
牛蛙屬變溫動物,一生經過產卵,卵孵為蝌蚪,生活於水中,後經完全變態成為幼蛙,開始兩棲生活。牛哇喜棲於溝塘邊,若水面長有浮水植物,則伏於水上,將頭露出水面,遇驚擾便潛入水中。牛蛙常常是幾只或幾十隻群居共棲,在適應環境後,一般不再遷移。每年4月-9月,牛蛙開始抱對產卵,受精卵3-4天孵化為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為為幼蛙後,過著水陸兩棲生活。冬季水溫降到10℃以下時,牛蛙躲藏於洞穴或淤泥中,進入冬眠。待氣溫回升到10℃以上,又出來覓食。
牛蛙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在自然條件下,蝌蚪的生存的 水溫為2-35℃;最適於生長發育的水溫為23-25℃;水溫超過35℃蝌蚪便陸續死亡,溫度低於15℃時、蝌蚪不攝食;水溫低於9℃時便進入冬眠狀態。成蛙攝食、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 0-30℃,最適溫度為25-30℃。秋季水溫降至18℃以下時,食慾與活動減弱;15℃以下停止攝食;9-10℃開始冬眠。當水溫超過32℃時,活動和攝食明顯減弱,水溫超過35℃時,牛蛙陸續死亡。
牛蛙皮膚沒有防止水份蒸發的保護組織,因此不能長時間離開水,在乾燥的空氣中或日曬過 久均能造成牛蛙死亡。皮膚的溫度直接影響牛蛙的生殖、排卵,蝌蚪的生長、發育需在水中進行,因此水是牛蛙不能缺少的生態需要。牛蛙一般具畏光性,晝伏夜出,喜歡棲息在有利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向陽環境。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喜歡弱光,更喜歡藍光。
牛蛙蝌蚪以有機屑及浮游動物等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陸生動物為食。捕食時,選擇安全、僻靜和餌料豐富的淺水處,或陸地上,耐心等待,當發現被捕食對象活物時,則以猛撲的方式跳躍捕捉。在離蛙較遠時,則輕輕爬向目標,伺機捕捉。在餌料缺乏時,牛蛙有大吃小的現象。
6、塘角魚的生活習性
塘角魚也叫革鬍子鯰:頭部扁平,頭後側扁,魚體光滑無鱗。體色深灰色或黑色,體兩側具有灰黑色蝕狀斑塊,胸腹部白色。口寬、橫裂、齒利,口稍下,有觸須4對,上下吻各2對。上下頜和犁骨上密生絨毛狀細齒。
原產非洲尼羅河流域,喜溫怕寒,適宜生長和水溫為18-32℃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32℃,15℃以下攝食量很少,生長慢。當水汩降至臨界7℃時則會凍死。
生活在水的下層,夜間活動敏捷,攝食旺盛。由於革鬍子鯰魚具有樹枝狀(又稱珊瑚狀)的鰓上呼吸輔助器官和皮膚呼吸功能,能夠生存於一般魚類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淺水和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其體表保持濕潤,離開水幾天仍能生存。由於革鬍子鯰的胸鰭外緣有一根堅硬粗壯的硬刺,能在陸地上爬行,它能越過障礙物,從一個魚池遷移到另一個魚池。它的四對口須頗長,且能靈活轉動。
革鬍子鯰是以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貪食,且一次吃飽,具有群聚爭食的習性。
7、螃蟹的生活習性
自然生長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隱居。在食物豐盛、飽食時,它們為躲避敵害,常常營穴居生活。沒有穴居條件時,它們便躲在石礫或草叢中隱居。河蟹通常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時,它們常隱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晝伏夜出,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時安於定居,一旦成熟,便棄穴離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長,在海水中繁殖。蟹苗進入淡水後,一般在餌料豐足的河灣、湖泊中生活18個月左右,性腺逐漸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開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區產卵,這就是生殖洄遊。交配後的雌蟹不久便可產卵,卵一串串貼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積在腹部,直到孵出幼體。這類蟹稱「抱卵蟹」。河蟹一次可產數萬至百萬粒卵,並且能產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經過4個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達90%左右。剛孵出的幼體很小,形狀像水蚤,稱蚤狀幼體。蚤狀幼體經過五次蛻皮,大約35天就長成蟹苗(大眼幼體),蟹苗再蛻一次皮,成幼蟹。剛脫殼的蟹稱軟殼蟹,它無力攝食和防敵,1-2天後殼才漸硬,這時才漸漸活動,脫殼後蟹體顯著增大。河蟹繁殖後,身體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的食性很雜,它葷素均吃,並且喜歡吃魚、蝦、螺、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早等動物性食物,也殘食受傷或剛蛻殼的同類,抱卵蟹在飢餓時還取卵當食。在自然環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為水草,所以植物食性為主。
河蟹十分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在食物豐富時可以吃得很多,而沒有食物時,幾天甚至一個月不吃,也不至餓死,這是因為在飽食後,會把多餘的營養貯存在肝臟中,剛脫殼的「軟殼蟹」就是預先貯存的營養來維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間,才停止或減少攝食。
河蟹不僅貪食,而且有搶食好鬥的習性。為了爭搶一頓美餐,經常會互相殘殺。
B. 各種小動物吃什麼
1、大熊貓
大熊貓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2、蜥蜴
大多數蜥蜴吃動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種昆蟲。壁虎類夜晚活動,以鱗翅目等昆蟲為食物。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也可以小鳥,其他蜥蜴為食物。巨蜥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由於大多數種類捕吃大量昆蟲,蜥蜴在控制害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為蜥蜴是有毒動物,這是不對的。全世界6000種蜥蜴中,已知只有兩種有毒毒蜥,隸屬於毒蜥科,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3、鯉魚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恆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
4、刺蝟
刺蝟是雜食性動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種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為生。家庭飼養可以自配飼料,以肉類下腳,糧食及副產品,青菜等按比例配合飼養。另外,毛毛蟲,甲蟲,蝸牛,蚯蚓等小動物和水果也可喂養。以樹葉,青草等。夜行性。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小鼠,鳥卵,小蛇等。
5、山羊
山羊的覓食力強,食性雜,能食百樣草,對各種牧草、灌木枝葉、作物秸稈、菜葉、果皮、藤蔓、農副產品等均可採食,其採食植物的種類較其他家畜廣泛。在飼草匱乏的情況下,山羊覓食力較強。在荒漠、半荒漠地區,牛不能利用的多數植物,山羊也能有效利用。山羊的採食時間大多集中在白天,日出時開始採食,但並不連續採食,而是在每天的一定時間內攝食量大,而在其他時間進行反芻、休息。
C. 什麼動物愛吃什麼這樣的造句什麼動物愛吃什麼造句
熊貓愛吃竹子;老虎愛吃肉.
D. 什麼和什麼動物愛吃什麼
小狗和小貓都愛吃肉
小牛和小羊都愛吃青草
E. 有哪些動物都喜歡吃什麼
交嘴雀-吃松子啄木鳥--吃蟲子猛獸吃肉--- 禿鷲食腐-- 蛇吃鼠類,小鳥 蛙類 蛋了狐狸吃小型動物水鳥吃魚馬牛羊吃草獴吃蛇吃蟹雞吃籽粒食蟻獸吃螞蟻熊貓吃竹子地下害蟲吃根莖顏樹吃地下昆蟲知了吸食樹木的汁液蚊子吃血小蝦吃浮游生物兔子吃草和塊根水獺吃貝類考拉吃桉樹葉河馬吃水草 .
F. 各種動物愛吃什麼食物
1、大熊貓
大熊貓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2、蜥蜴
大多數蜥蜴吃動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種昆蟲。壁虎類(Gekkonids)夜晚活動,以鱗翅目等昆蟲為食物。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鳥,其他蜥蜴為食物。巨蜥(Varanus)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
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由於大多數種類捕吃大量昆蟲,蜥蜴在控制害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為蜥蜴是有毒動物,這是不對的。全世界6000種蜥蜴中,已知只有兩種有毒毒蜥,隸屬於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3、鯉魚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恆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
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
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里,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4、貓頭鷹
貓頭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並將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發、幾丁質等殘物渣滓集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餘。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了解它們的食性。
5、虎
通常捕食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各種野鹿、野羊、野牛、野豬、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類動物,偶而亦捕食野禽,秋季亦採食漿果和大型昆蟲等。
每次食肉量為17 - 22千克,體形大的每頓可達30千克,然後6天里不用吃肉。有時也捕捉各種小動物,像鳥類、猴子、魚等等。為了幫助消化,它們也會偶爾啃點草。有時飢餓之極虎也會捕食人類家畜。
G. 動物喜歡吃什麼
習性 刺蝟仔刺蝟</B>是雜食性動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種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為生。家庭飼養可以自配飼料,以肉類下腳、糧食及副產品、青菜等按比例配合飼養。另外,毛毛蟲、甲蟲、蝸牛、蚯蚓等小動物和水果也可喂[1]養。 刺蝟年產仔1-2胎,每胎3一6仔。刺蝟適應能力強,疾病較少,沒有傳染性疾病,只要飼養管理和衛生措施得當,刺蝟是很少得病的,主要疾病是腸炎、皮癬、寄生蟲等,一般用人類相應的葯物就可治療。由於刺蝟性格溫順,不會隨意咬人,動作舉止憨厚可愛,深得少年兒童的寵愛,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家庭寵物。 提起刺蝟,這可是咱們北京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相識了。每到夏秋的傍晚,無論是平房小院、樓群綠地、公園小徑,甚至在樓梯間、落葉堆,到處可以看見這些小刺球忙活覓食的身影。但是有誰知道,這位人類古老的老鄰居已經是世界級的瀕危物種。作為北京市保護野生動物,普通刺蝟成為了136種二級保護動物中的一員受到了法律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長耳刺蝟在野生環境自由生存的刺蝟會為公園、花園、小院清除蟲蛹、老鼠和蛇,是不用付薪水的園丁。當然,有時難免也會偷吃一兩個果子,這只是說明它餓極了。刺蝟是一種長不過25厘米的小型哺乳動物,嘴尖,耳小,四肢短。雖然身單力薄,行動遲緩,卻有一套保護自己的好本領。刺蝟身上長著粗短的棘刺,連短小的尾巴也埋藏在棘刺中。當遇到敵人襲擊時,它的頭朝腹面彎曲,身體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鋼刺般的棘刺,宛如古戰場上的「鐵蒺藜」,使襲擊者無從下手。刺蝟扒洞為窩,白天隱匿在巢內,黃昏後才出來活動,嗅覺靈敏,以昆蟲和蠕蟲為食,也吃幼鳥、鳥蛋、蛙、蜥蜴等,偶爾也食農作物。刺蝟每年4月開始婚配生育,一年一胎。初生幼仔背上的毛稀疏柔軟,但幾天後能逐漸硬化變為棘刺。入冬後,進入冬眠,要足足睡上五個月,才肯重新出來活動。刺蝟是異溫動物,它們不能穩定地調節體溫,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蝟屬在各地都有冬眠現象。分布在阿拉伯、撒哈拉沙漠的沙漠蝟進行夏眠;其親緣種印度蝟在斷絕糧水的飼養條件下能活4至6周,大耳蝟在印度也有冬眠期。刺蝟都有忍耐蟄伏期體溫和代謝率降低的能力,以此度過寒冷、炎熱或食物短缺的困難時期。 刺蝟是一種性格非常孤僻的動物,喜安靜,怕光、怕熱、怕驚。因此,家養刺蝟時,舍宜建在院內一側、牆根等僻靜處。先用磚砌圈,圈牆高1米左右。然後根據飼養刺蝟的數量在圈裡壘一間5~10平方米的小房舍,房舍頂部和四周密封,不漏雨水。一旦脫離野生環境被人類當成寵物飼養,也就等於下達了對它的「死亡通知書」。記者曾經采訪過許多養過小刺蝟的人,除了其中把它放生的兩人外,其餘的刺蝟都是很快就死去了。所以,一般情況下,刺蝟會遠離人類的活動區域,喜歡把窩做在郊野荒地的邊緣或溪流邊上。隨著北京這幾年房地產開發的迅猛發展,大量的市民住到了郊區,強行成為了野生刺蝟們的鄰居。如果和刺蝟們狹路相逢,市民該怎麼辦呢?下面就分四季說明一下和刺蝟如何和平共處。 編輯本段四季習性 黑龍江刺蝟春季冬眠結束,刺蝟醒來,當氣溫上升到10℃時,刺蝟會感到非常口渴,急切地尋找水源。此時遇到它們千萬不要好心喂牛奶,因為這樣會導致死亡。此時比尋找食物更緊要的是尋找配偶。母刺蝟在接受求偶前,公刺蝟要在她周圍耗上幾小時之久,此後,他就完成了使命。母刺蝟開始尋找安全清靜的地方作為自己和30天後即將出生的小刺蝟的巢穴。如果您在後院堆放的木料堆附近發現了刺蝟的行跡,就請您暫時推後春季大掃除,因為這里很可能已經成為了母刺蝟的產房。 夏季小刺蝟出生了。它們全身有100多根刺,出生後前兩周無視力。小東西由母乳喂養4-8周。而後,母刺蝟教授如何覓食。兩個月後,母刺蝟停止照顧幼刺蝟,讓它們獨立生活。成熟的刺蝟平均每餐進食40克食物。大約90%的小刺蝟壽命不到一年。如果您想對養育幼子中的刺蝟媽媽提供幫助,可以在它們出沒的地方撒些貓糧、狗糧,千萬不要拿牛奶、咸麵包和有調料的食品給它們。 秋季刺蝟主要精力放在覓食上。每晚可吃掉200克食物。成年刺蝟體重可達2.5公斤。它們用小樹枝和雜草來營造冬眠的巢穴。有時它們的巢穴有50厘米的隔層。它們也能在木製樓梯下或其他人造場所睡眠。 冬季刺蝟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6℃,在這種情況下,刺蝟是世界上體溫最低的動物。呼吸1-10次/分鍾。枯枝和落葉堆是刺蝟最喜歡的冬眠場所。此時人們如果焚燒落葉,將是刺蝟的滅頂之災。冬眠中的刺蝟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蝟如果過早地醒來會被餓死的。
H. 什麼動物愛吃水果蔬菜
猴子、猩猩、倉鼠、犀牛、果蝠等動物都愛吃水果。
1、猴子
猴子是三種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的成員,靈長目是動物界的種群,猴子一般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猴並沒有形成一個「自然群組」,現存並所知的有262種猴。
2、猩猩
猩猩也叫人猿,靈長目人科的一屬,與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有尾巴,能用手或腳拿東西。
主要吃果實(比如榴槤、紅毛丹、木菠蘿、荔枝、芒果、倒捻子、無花果)、嫩枝、花蕾、昆蟲、蔓生植物;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脊椎動物。香蕉、樹葉和嫩枝、無脊椎動物、富含礦物質的泥土、脊椎動物、種子、樹木或者藤蔓植物的樹皮、喝樹洞裡面的水、蜂蜜、白蟻等。
3、倉鼠
中國有8種倉鼠。除分布於中亞地區的小倉鼠外,臼兩頰均有頰囊,可將食物暫存口內,搬運到洞內貯藏,故又稱腮鼠、搬倉。眼小 ,耳朵被毛,耳殼顯露毛外。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兼吃植物嫩莖和葉,果實,偶爾也吃昆蟲。
4、犀牛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
I. 什麼動物和什麼動物愛吃什麼
這個題目很大范圍,可以有很多種答案啊,比如牛和羊愛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