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傳說的動物有哪些如獨角獸、九尾狐之類的。
我的空間有很多的
異獸:
白澤
號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玩笑)。不過能說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鑒(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封神榜?)。絕對神獸中的No.1。
《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化蛇
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存在象《3×3隻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
人面馬身(人頭馬?),有虎紋,生鳥翼(人頭飛馬?),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
《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蟄人,有毒,能殺人。
《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精煉?提純?),可作兵器。
《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
山神,人臉猴身,(一手)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
《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臟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干凈)。
《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
一足鳥,招大雨。(估計只是能預見天氣)
《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
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利用價值很高,呵呵)
《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
《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蟄獸獸死,蟄樹樹枯。(玄蜂升級版?)
《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
《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鴿子的異種?)
《洞冥記》有載。
腓腓
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高級寵物?)
《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哮天犬
《封神傳》第四十七回:趙公明被三人裹住了。雷震子是上三路,黃天化是中三路,楊戩暗將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怎見得好犬:仙犬修成號細腰,形如白象勢如梟。銅頭鐵頸難招架,遭遇凶鋒骨亦消。《董永沉香合集�6�1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雲:「妖精回身往外跑,二郎一見著了忙,回手撒開哮天犬,咬在妖精左膀上;咬的妖精把原形現,原來便是斧一張」。此所寫之二郎 ,乃「斧劈桃山」之「楊二郎 」,哮天犬乃助其收伏「斧子大王」之神犬。舊時灌縣二王廟二郎神塑像之旁,亦有蹲犬之銅鑄像,雲即哮天犬。參見「二郎」、「楊戩」、「二郎溝」。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說,另行說明,不歸此處)
《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中國古代傳說的幻獸和魔神(4)】
應聲蟲
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語?)
《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
《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2. 古代動物有哪些
我國古代用作為吉祥物的動物很多:
(一) 12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分別是當年的吉祥物,例如明年是鼠年,現在商店已經有許多以鼠的形象做的工藝品、玩具、「老鼠嫁女」年畫出售了。
(二)四靈
龍、鳳(鳳凰)、麟(麒麟)、龜
(三) 四方神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方。
(四) 其他動物
1,魚:魚諧音余,在圖畫尤其是年畫中表示年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等。
2,蝙蝠:蝠諧音福,畫五隻蝙蝠稱「五福臨門」;五隻蝙蝠一個桃子叫「五福捧壽」;上面蝙蝠下面海浪叫「福如東海」。
3,喜鵲:喜鵲站在梅花樹上叫「喜上眉(梅)梢」。
4,蜘蛛:蜘蛛俗稱「喜蛛兒」,蛛絲上吊著蜘蛛叫「喜從天降」。
5,金蟾:俗話說「三條腿的蛤蟆難找」,三條腿的蛤蟆就是金蟾,劉海找到了三條腿的蛤蟆就成了神仙。畫一個小男孩逗弄一隻三條腿的蛤蟆叫做「劉海戲金蟾」。
6,梅花鹿:諧音為祿。蝙蝠、梅花鹿、桃子、喜鵲表示福、祿、壽、喜。
7,白頭翁:白頭翁是一種小鳥,因頭頂為白色故名。也是長壽的象徵。畫一隻白頭翁和牡丹花叫做「富貴白頭」。
8,馬:鞍諧音安,馬、元寶、瓶子、馬鞍合稱「馬報平安」。
9,猴子、蜜蜂:猴子騎馬,上有蜜蜂,叫「馬上封候」。
10,丹頂鶴:又稱仙鶴,是長壽的象徵,常與松樹搭配而成松鶴圖。
11,鴛鴦:夫妻和美的象徵。
12,老虎:表示健康、威猛,常用作小男孩的飾物。
13,獅子:表示祥瑞。
14,孔雀:美的象徵。
3. 遠古(史前)有哪些動物名字與介紹,盡量多些
帝王鱷(Sarcosuchus) 它是地球史上最大的鱷魚,大約有一輛公車的長度。它大約生活在1.1億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單單它的頭骨的就有6英寸(1.8米左右)。跟現今社會里鱷魚一樣是一個很可怕的動物,只是這個比現在的要大很多很多 。 梅爾維爾鯨(Livyatan Melvillei) 猛獸梅爾維爾鯨的大小與現今的抹香鯨差不多,生存與1300萬年前。雖然現在的抹香鯨主要以魷魚為食,但是看梅爾維爾鯨的牙齒就知道,它具有更大的食慾,它一般以大型食肉魚類甚至是以不同種的鯨魚為食。
4. 古代的動物有什麼
科氏驚異蟲(Kodymirus) koh--di-mie-ruhs 名稱含義:「科迪姆的奇跡, 以捷克地質學家 奧代隆·科迪姆的名字命名 時代:5.7億年至5.36億年前 化石產地:捷克共和國 大小:體長15厘米 也許是迄今所發現的節肢動物最古老的成員.節肢動物包括現生的螃蟹和許多其他帶殼的海洋動物,還包括昆蟲、蜘蛛、蜈蚣、蠍子和千足蟲。 地衣殼形蟲(Lichenoides) lie-kin-oi-dees 名稱含義:「地衣樣的」,因為它的外殼甲片表面很粗糙 時代:5.36億年至5.18億年前 化石產地:歐洲。北非、美國 大小:體長5厘米。 一類巳絕滅的類似海百合的原始動物. 擬油櫛蟲(Oenoides) Oh-le-noi-deez 名稱含義:「肘狀的」 時代:5.36億年至5.18億年前 化石產地:世界各地 大小:體長7.5厘米 三葉蟲類的成員,它一直延續到 3億午後的恐龍時代. 微網蟲(Microdictyon) mie-kroh-dik--tee-ahn 名稱含義:「微小的網」,因為它的身體表面具有網狀鱗甲 時代:5.36億年至5.18億年前 化石產地:加拿大、中國 大小:體長7.5厘米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發現的標本顯示,它的奇怪的甲片是一種有足的蠕蟲狀動物身體上的甲板。 皮卡蟲(pikaia) pie-kie-yuh 名稱含義: 以靠近化石產地加拿大的阿伯塔省的皮卡峰命名 時代:5.3億年前 化石產地:加拿大西部 大小:體長5厘米 這種動物看起來可能不怎麼有趣,但它卻很重要.它背上的一條微弱的痕跡使人聯想到它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 多須蟲(Sanctacaris) sank--tuh-kair-uhs 名稱含義:「神聖的螃蟹」科學家給它起綽號 「聖誕老人蟹」,因為它的頭周圍有許多爪 時代:5.36億年至5.16億年前 化石產地,加拿大西部 大小:體長10厘米 頭扁平。體寬、具槳狀鰓的游泳動物。與布爾吉斯頁岩中的許多化石不同,這種動物似乎與許多現代生物有關。它可能是鱟、蜘蛛和蟎的祖先。
5. 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在動植物的大類方面積累了寶貴的分類知識,而且,對於動植物還有進一步的比較精細的分類。
古人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古老的傳統動植物分類認識,區分出大獸和小蟲,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傳說很早以前,龍門還沒有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口。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於是,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讓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至今天,黃河鯉魚的額頭上還長著黑疤。
宋代陸佃的訓詁書《埤雅·釋魚》記載:「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意思是說,魚躍龍門,越過去就成為龍,只有鯉魚也許能這樣。
遠在人類社會初期,古人在從事最簡單的採集、漁獵的生產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學會辨別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動物和植物。
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要把周圍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類的想法,並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對動植物加以分類,是人類認識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對農牧業的生產和醫葯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以後,我國古代生物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它的主要標志,就是出現了一些有關動植物方面的著作。《禹貢》和《山海經》中都有文字記述各地的物產,其中主要是動植物。《山海經》不僅著錄各地動植物的名稱,而且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並記錄它們的用途。
用草、木、蟲、魚、鳥、獸來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這一分類認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出來。
《爾雅》大概從戰國時期起就已經開始匯集,到西漢才告完成,是一部專門解釋古代詞語的著作。書中有《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篇,專門解釋動植物的名稱。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動物,最末一篇主要講家養動物。從它的篇目排列次序來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動植物的分類認識,就是分植物為草、木兩類,分動物為蟲、魚、鳥、獸4類。
《爾雅》各分篇比較細的動植物分類認識,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觀實際。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植物分類的樸素、自然的認識。這一樸素的分類方式,起源由來已久,流傳也比較廣。
根據殷墟甲骨卜辭中有關動植物名稱的文字來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實踐中,就已經把某些外部形態相似的動物或植物聯系起來,以表示這類動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態相異的動物或植物相比較,以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異性。如:繁體字的雉、雞、雀、鳳文字,都從「佳」形,有羽翼,表示它們同屬鳥類。
甲骨文中關於蟲類名稱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蟲類的分類認識。例如,蟲、蠶都從「蟲」形,表明它們同屬蟲類。谷類植物都是草本,生長期短,適宜於農業栽培,是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甲骨文中有關谷類名稱的有禾形,表明它們同屬一類,都是草本植物。
也許當時人們對各種魚類還沒有嚴格區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沒有反映各種魚類名稱的文字。各種魚類都用形來表示,以示它們同屬一類。所以,可以說,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魚、鳥、獸的分類認識的雛形。
《爾雅》中的分篇,正是應用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分類方式。從每篇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清楚地表明,人們對每一類的分類認識是相當明確的。
《釋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種植物的名稱,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蔥蒜類,《釋草》中說:「蒮,山韭。茖,山蔥。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蔥、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明它們是一類的。而韭仍蔥、薤、蒜等植物,在現在的分類學上認為是同一屬的,稱「蔥蒜屬」。
《釋木》中的幾十種植物名稱,都是木本植物。這說明人們把植物分為草本和木本兩類,和現在分類學的認識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類,《釋木》中說:「桋,赤栜;白者栜。」顯然,把栜分為赤、白兩種,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類,反映我國古代已經有「桋樹屬」的概念。其他如桃李類、松柏類、桑類、榆類、菌類、藻類、棠杜類等,不一而足。
《釋蟲》所包含的80多種動物名稱中,絕大多數是節肢動物。其餘是軟體動物。
比如蟬類,《釋蟲》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動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示它們同屬一類。這些不同種類的蟬,在現代分類學上屬同翅目蟬科。
又如甲蟲類,《釋蟲》中說:「蛣蜣,蜣蜋。蠍,蛣。蠰,嚙桑。諸慮,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輿父,守瓜。」把這些名稱排列在一起,顯然是認為它們同屬一類。
蛣蜣就是現在的蜣螂,屬鞘翅目金龜子科。蠍又名蛣,是一種甲蟲的幼蟲。蠰一名嚙桑,可能是現在的嚙桑,屬鞘翅目天牛科。
諸慮和嚙桑同類,是甲蟲的一種。蜉蝣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的一種,名叫雙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當是現在的金龜子,屬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蟲一類的昆蟲,屬鞘翅目金花蟲科。
古人把這些甲蟲排列在一起,列為一類,可知他們已經有甲蟲類的概念。甲蟲在現在分類學上是鞘翅目的總稱。
《釋魚》所列舉的動物名稱有70多種,種類比較復雜,其中以魚類為主,其次是兩棲類、爬行類、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
如果按照《爾雅》中「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的概念,把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歸入蟲類,那麼《釋魚》所包含的動物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也就是所謂冷血動物。
《釋鳥》列舉的動物大約90多種,除蝙蝠、鼯鼠應列入獸類外,其餘都屬鳥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鳥類。
《釋獸》列舉的動物名稱大約有60多種,都屬獸類,和現代分類學上的獸類同義。
在《釋獸》、《釋畜》篇中,有「寓屬」、「鼠屬」、「齸屬」、「須屬」、「馬屬」、「牛屬」、「羊屬」、「狗屬」、「豕屬」、「雞屬」等名稱。從各屬所包含的內容來看,這里的「屬」,和現代分類學上「屬」的定義不盡相同。
比如,「馬屬」所包含的動物有馬、野馬,也有良馬,還有按毛色變異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的馬達40種之多,大抵是家馬和野馬兩類,相當於現代分類上的馬科。
再如,「鼠屬」所包含的動物有10多種,大多屬現代分類上的嚙齒目。其他如「雞屬」,基本上和現代分類學上的雉科同義。
《爾雅》中的動植物名稱,在排列上是略有順序的,從它的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古代比較精細的分類認識。
古人在蟲、魚、鳥、獸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動物概括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動物分類認識的又一發展。
根據和《考工記》差不多同時期的《周禮·地官》、《管子·幼官篇》、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和漢初的《淮南子·時則訓》中的有關記載,大獸所包含的5類動物不是別的,而是羽、毛、鱗、介、裸。
羽,這類動物的形態特徵是「體被羽毛」。《考工記》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張開,眼睛細小,頸項長,身體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屬」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鳥類。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類的動物稱為毛獸,也是因為它們「軀體被毛」的緣故。這類動物實際上是傳統分類認識中的獸類。
鱗、介兩類是從古老的傳統分類的魚類中分化而來的。鱗,是因它「體被鱗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魚類和爬行類。《考工記》認為小頭而長身,團起身體而顯得肥大,這正是「鱗」的形象描述。
介,是傳統分類認識中魚類的另一部分,就是龜鱉類。這類動物的軀體包裹在骨甲裡面,古人稱它為「介獸」。
至於裸屬,根據大量事實證實,指的是人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人科動物。在古人看來,人的體外沒有羽、毛、鱗、介等附屬物,所以稱為「裸」,意思是裸體的,就是人。
上述5類動物在現代分類學上都同屬脊椎動物,因此「大獸」的含義自然也和現代分類學上的「脊椎動物」一詞同義。
小蟲之屬,是以動物的外部形態結構、行動方式以及發聲部位來區分的。
據《考工記》記載:骨長在外的,骨長在內的,倒行的,側行的,連貫而行的,紆曲而行的,用脖子發聲的,用嘴發聲的,用翅膀發聲的,用腿部發聲的,用胸部發聲的,這些都是小蟲類。
小蟲之屬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蟲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無脊椎動物。比如,體外有貝殼的軟體動物,以兩翅摩擦成聲的昆蟲等。這是我國古代傳統分類認識的一次飛躍。
綜上所述,我國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有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區分,又把動物分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生物學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
6. 古代參與作戰的動物有哪些
古代被人類馴服用來參戰的動物種類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傳說黃帝就率領百獸大軍,進攻蚩尤的九黎部落。在真實歷史上,確實參戰過的動物有:
1、馬。這不用說的,人類很早就馴化馬,把馬作為載具,無論在古代中國,還是阿拉伯、歐洲、東南亞、南亞,騎兵都是古代重要兵種。
2、牛。牛通常作為農耕勞動力,當古代爆發戰爭的時候,也會用牛運輸糧草輜重,甚至有時會用牛作戰。相傳戰國後期,齊國名將田單就以火牛陣,大破燕軍,一舉扭轉了齊國行將滅亡的命運。
3、象。中國古代的南漢和元朝,還有印度和東南亞,都曾經大規模使用象兵,大象面對馬匹,有明顯優勢,生物面對比自己大的動物,會本能害怕,而且大象吼叫聲和奔跑的巨大轟鳴聲,會嚇怕馬,導致對方戰馬亂跑,陣型大亂,摔下不少人。瘋狂奔跑的大象,就像一群銳不可當的坦克,氣勢嚇人,象背又高,騎馬的比較難砍到騎象的,而騎象的則比較容易捅到騎馬的,大象還會瘋狂踩踏踩死對方人馬。
4、駱駝。以駱駝為載具和戰具,駱駝騎兵在中亞、阿拉伯、北非沙漠地區特別盛行,駱駝極耐炎熱和乾旱,鼻孔能開閉,足有肉墊厚皮,不怕火熱沙子,眼睫毛厚,能阻擋風沙。駱駝極其耐渴耐餓,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3周,沒有食物可生存一個月之久。一旦遇上水草,就能把水分和營養盡量多存儲於駝峰。雙駝峰駱駝比單駝峰的,更高大,更耐餓,負重更多。一般駱駝的速度 14.5~16公里/小時 。阿拉伯駱駝適應深深的沙土地和酷熱的天氣。它能馱運400磅(180公斤)重的貨物每天走上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連續走4天;用於比賽的駱駝速度可達每小時8英里(13公里)。沖刺速度可達40英里/時,長途持續速度可達25英里/時。在發情季節,公駝追趕母駝或追逐騎馬人的速度,遠遠超過平時的速度,每小時可達70~80公里,一般的駿馬根本趕不上它。在沙漠地區,駱駝的優勢遠比馬大。
5、信鴿。鴿子很早就給人類馴化,作為通訊工具,相傳我國楚漢相爭時,被項羽追擊而藏身廢井中的劉邦,放出一隻鴿子求援而獲救。五代後周王仁裕(公元880-956年)在《開元天寶遺事》著作中辟有「傳書鴿」章節,書中稱:「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可見我國唐代已利用鴿子傳遞書信。另外,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時,也是利用信鴿來傳遞信息。
6、熊貓。據說五千年前,黃帝就調教出一批大熊貓為之助戰,熊貓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兇殘的,體型相當大,尖牙利爪,掌力驚人,而且奔跑速度比人還快,進入其五米范圍內,就會受到大熊貓的攻擊。馬匹看到熊貓都會嚇跳跳。據說夏朝商朝都有過專門訓練熊貓作為戰場殺手的官方國防機構。
7、蛇。聽說古代蠻族作戰,會向敵軍拋散大量毒蛇,以樂器指揮毒蛇攻擊敵軍,並在箭頭塗上蛇毒,射殺敵軍。
8、鷹。馴化鷹助戰,以北方游牧民族和狩獵民族比較常見,據說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就專門飼養了這樣一隻戰鷹,高空飛翔偵察,目遠千里,每每救其於危難之中,有次成吉思汗迷在荒山野嶺,口渴難耐,看到有口泉想去喝,結果戰鷹硬是啄他,不讓他喝水,他一氣之下砍死了鷹,但又奇怪鷹為何這么堅持阻止他喝水,他就往上走,發現那有條死毒蛇和散落鷹毛,才知道剛才發生過激烈搏鬥,泉水有毒。成吉思汗極其後悔,發誓不在生氣的時候,亂做決定。二戰時候,納粹德國就使用鷹來消滅盟軍的信鴿。
9、驢和騾。在崎嶇難行山地,別說古代人,就是現代美軍,依然要使用大量的驢子和騾子來運輸補給,雖然驢和騾子跑得不快,負重也不如馬,當勝在便宜,耐力強。
10、軍犬。古代訓練軍犬,主要用來搜捕和偵察,現代功能就遠遠豐富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聞,德、法、英等國用於戰爭的軍犬達數萬條以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蘇聯的一條軍犬破獲了300多個重大案件。
11、犀牛。包括古代中國和印度,都曾經馴化過一小部分犀牛用於作戰。當由於犀牛實在太過野性難馴,又嫌不夠聰明,吃得又多,成本太高,作戰效果也不好,最後基本都是放棄的。中國後來基本是用犀牛皮做皮甲,據說相當厚實,屬於皮甲中高級貨,中等程度護具,可以很好防禦箭矢和刀劍。非洲衣索比亞、空桑帝國的人曾經嘗試過馴服犀牛作戰,但顯然效果很糟糕。古印度也曾經驅趕犀牛作戰,但犀牛遲鈍,又膽小,容易發瘋,很容易反過來沖亂自己陣型,最後都是乾脆放棄的。
12、老虎、豹子等等。《後漢書》第一卷:「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像之屬,以助威武。」
13、斑馬。據說古代非洲,還有後來的英國人,都曾經馴化過斑馬為戰騎,但僅有寥寥數只成功,原因很簡單,就是斑馬太野性難馴,經常把人摔下來,還特喜歡死咬住不放。要說速度也不行,時速才40公里,耐力也比不上馬,短時間爆發力還可以,當跑一兩百公里就真不行了。斑馬比較接近驢,體型比較小,前胸較窄,關節也不夠靈活,負重也不夠強。最讓人頭疼的是斑馬還是個話癆,整天叫個不停,睡覺都沒法睡。如果你騎著斑馬去夜襲敵營,你還沒有到,就因為斑馬的拚命叫喊而讓敵人發現了。當驢使也不行,斑馬太難馴化,很難給它上套,它還容易發瘋亂跳,不但摔人,還特喜歡咬人,也毫無家族觀念,一旦有事就各自跑,很難飼養,兩只斑馬放一塊,都會互相撕咬斗爭, 但在野外求生的時候,卻會暫時互相幫助,但一有危機仍會各自跑。
14、羊。羊,偶爾拉個車,但是主要作用是被吃。羊也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來源,趕著一群羊當軍糧可比專門用運輸隊運軍糧輕松多了。一般涮著吃。
15、羊駝。羊駝,原產南美洲,性情溫順,通人性,被印加人廣泛地用作馱役工具,印加人出征時的羊駝運輸隊聲勢極其壯大。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拉車的勵志動物。
16、蜂類。包括蜜蜂和胡蜂等等。主要是蜜蜂和胡蜂(馬蜂),被蟄過的人都懂這些昆蟲多可怕。第三次米特里達梯戰爭中,本都王國在通道里釋放蜂群,迫使羅馬工兵全部撤出。甚至直到18世紀,哈布斯堡軍隊還曾使用蜜蜂在貝爾格萊德戰役中對抗土耳其人。美洲的瑪雅人更是有專門的「擲蜂兵」,無孔不入的蜂群讓全副武裝的西班牙士兵也叫苦不迭。
17、蠍子。蠍,大鉗與毒刺,加上一大群蠍子爬行的密集恐懼症效果都可以讓敵方士兵嚇尿了,一隻毒性夠強。羅馬皇帝塞維魯在圍困帕提亞城市哈特拉時就曾被其特殊關照過——他的軍隊遭遇了從天而降的蠍子雨,幾乎全軍覆沒。
18、老鼠。鼠,鼠類天生具有靈敏的嗅覺,經過訓練後,可以精確識別TNT的細微氣味,用於掃雷工作時,僅需20分鍾就可完成人類探雷工5天的工作量,甚至比排雷犬還好使——因為它們很輕,踩到地雷也不會爆炸。
19、海豚,海豚智商極高,易於馴化。自身能發出接受超聲波的海豚是一台活的聲吶,經過訓練後可以准確找到水中的水雷並放置標記,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法奧半島周圍的海水渾濁不清,潛水兵很難發現水雷。但是如果不清理航道中的水雷,人道主義救援船隻就無法通過。最終,美軍依靠海豚部隊完成了這片海域的排雷工作。
20、海獅,跟海豚一樣的幹活,也是美軍用得最多,美軍對海洋生物情有獨鍾?
21、蛞蝓,俗稱鼻涕蟲,早期的芥子氣警示裝置。一戰中,美軍實驗發現,蛞蝓能覺察到空氣中含量為1000~1200萬分之一的芥子氣濃度,並表現出明顯的異常,讓戰士還有足夠的時間穿戴防毒面具(威脅人類生命的界限是400萬分之一)。
22、馴鹿。寒帶特有動物,瑞典國王查爾斯十一世試過組建馴鹿騎兵,但並未投入實戰。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嘗試過使用「戰鹿」,然而也沒有投入實戰。如果真的大規模使用估計會有滿場都是聖誕老人的感覺。
23、蝙蝠。蝙蝠,在二戰時期,美軍將蝙蝠打包在一個箱子里,並在它們身上安裝小型的引爆裝置,投落在日本上空。當箱子打開時,蝙蝠會尋到樹木和谷倉作為棲息地,從而引起爆炸——然而後來美國人發現直接用轟炸機快多了。
24、豬。豬,為了應對迦太基的戰象,機智的羅馬人把豬身上塗上油脂,點燃後放出,全身是火的豬滿場亂跑,對大象會造成極大的刺激,使得大象失控,效果拔群。而且打完後還有烤豬肉吃。
25、螢火蟲,一戰中,螢火蟲被廣泛運用於夜間照明,在紙面上爬行的螢火蟲可以照亮附近的字,方便夜間閱讀,同時也不會被敵方發現。都是西方車胤。
26、火雞,西班牙內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大約1200名國民衛隊士兵受困於修道院;亟需食物、葯物和彈葯等物資,但只能通過空運實現供給。降落傘不夠用,國民衛隊飛行員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把物資綁在火雞身上。火雞不斷拍打翅膀,飛行高度逐漸降低,可以運送易碎的物資。此外,實現降落傘的功用後,火雞還是受困人們歡迎的食物。
27、貓,主要負責賣萌取悅士兵。別笑,在戰爭年代,有隻貓作伴可以有效穩定士兵情緒,尤其是常年不著地的海軍,養貓幾乎是傳統之一。另外美國曾經試圖給貓戴耳機培養它做間諜,結果這只貓出門就被車撞死了。
7.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有哪些
【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是四靈之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朱雀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朱雀】
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浴火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青龍
【青龍】
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
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又有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鍾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鍾格外響亮。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第八兒是負屓: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鳳凰】
鳳凰(Chinese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麒麟】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2、比喻才能傑出的人。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
【檮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泄漏的產物。
【獬豸】
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白澤】
黃帝巡遊至東海,遇之,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
《軒轅本紀》 、 《抱朴子(極言)》 、 《瑞應圖》有載。
【鬼車】
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此疑為個例)
《三國典略》 、 《嶺表錄異》 、 《正字通》 、 《古風》有載。
【鑿齒】
人形獸,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盾(應有一定智能)。曾為羿於壽華之野射殺。
《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 、 《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橫公魚】
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吼】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
《偃曝餘談》有載。
【重明鳥】
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摶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或一年來數次,或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
為此鳥的形象,放在明戶之間,則魑魅之類,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現在,都刻木像、造銅像或畫圖像,故現在畫雞於門上。
【畢方】
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海外南經》:「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只有一隻腳。」而《淮南子.汜論訓》中說,木生畢方。因而有說畢方是木精所變的,而形狀是鳥、一足、不食五穀。《在文選.張衡〔東京賦〕》中說:「華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而《韓非子.十過》中說:「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畢方並害。袁珂說華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吧有訛火」。《駢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徵。《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於青邱之澤。」大風即大鳳。《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玫,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
【饕餮】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 《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雲:「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 《路史•蚩尤傳》 ),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附:狍鴞: 《山海經•北次三經》 :「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註:「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鴿子的異種)
《洞冥記》有載。
【腓腓】
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高級寵物)
《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說,另行說明,不歸此處)
《神異經(西荒經)》 里的混沌,就是被人類醜化了的混沌。 它把混沌說成是一隻象狗又象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有腿卻不能走,空有一個肚皮卻沒有五脹六肺,且德行極壞,遇著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蠻勁去抵
【應聲蟲】
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語?)
《續墨客揮犀》 、 《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稱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
【贔屓】
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狴犴】
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貔貅】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 天庭。 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螭吻】
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椒圖】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
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睚眥】
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傳說形如獅,喜煙好坐,佛主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夔】(kui)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隻 以上是第一隻 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 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 所以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麼神奇了。
【禺疆】
「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
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將它殺死。
【禍斗】
「禍斗」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斗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斗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斗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虛耗】
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郁。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
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為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三足烏】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烏,人們敬仰太陽,三足烏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烏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後羿將所有三足烏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烏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化蛇】
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
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
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 《神異經(西荒經)》 、 《國語(魯語下)》 、 《訴異記》有載。
【火鼠】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臟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干凈)。《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
一足鳥,招大雨。 《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
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山海經》:「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蟄鳥獸則死,蟄木則枯。」
【鉤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並封】
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盪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 《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 《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 《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馬交】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媼】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 《搜神記》 、 《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九嬰】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 《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 《楚辭(離騷)》有載。
【奚鼠】
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為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發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
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 《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天狗】
傳說中神獸名。可禁凶害。其說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 :「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三角獸】
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 :「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發,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九尾狐】
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 :「(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 :「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九嬰】
傳說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註:「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山犭軍】
亦稱「hui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 :「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角端】
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宋書·符瑞志下》 :「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燭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於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產生晚於女陰崇拜時代。
《山海經.大荒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參閱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楚辭.天問》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 :「北有寒山,逴龍赦只。」
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淮南子·地形訓》 )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①)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 ,行南時大 ,行北時嚴殺。(《易緯乾坤鑿度·卷上》)
《海外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諸說大同小異,顯系本自《海外經》和《大荒經》 。
【土螻】
字面意思常被誤認為一種蟲子,其實它是一種凶獸,形狀似山羊,四角,能吃人。
《山海經》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
【諦聽】
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
8. 想請教一下 古代動物 名稱都叫什麼
玉京子是蛇的一種,是喜歡冰寒,頭長金角的
巨蛇
,名叫玉京子
老虎叫做大蟲
天鵝叫做鴻鵠
狗為叫做犬
豬叫做豕
烏龜為黿,鼉(玄武是神獸,假的)
公犀牛叫犀
母犀牛叫兕
大型
兩棲動物
,
爬行動物
一般都叫蛟
鳳凰的形象其實是來源於鴕鳥。因為鴕鳥生活在炎熱乾燥的環境里,才有「鳳凰乘
火精
以自養,能
浴火重生
」的說法。
9. 中國古代的吉祥動物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吉祥動物:
龍——吉祥神物,民族象徵
鳳凰——百鳥之王,女性代表
麒麟——麒麟送子狀元郎
虎——百獸之王,鎮祟辟邪
豹——君子豹變韜略深
獅——獅舞綉球喜氣濃
象——太平有象多吉祥
鹿——宜祿宜壽路路順
馬——馬上飛鴻報平安
羊——三陽開泰多吉祥
蟾蜍——月魄之象,金錢之徵
(9)古代的動物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吉祥物歷史來源:
中國的祖先創造了龍、鳳、麒麟等等吉禽瑞獸,而且賦予這些東西一種象徵的內容及意義,去滿足人們內心祈福的心理需求,民間流傳的吉祥物形形色色,不勝枚舉。
但是大多是象徵平安吉祥的動物或象形的圖。比如龍,鳳凰,喜鵲等等。從生肖的角度來說,每一個生肖都可以為吉祥物,而現在董易林吉祥物很多也是從從生肖的角度來設計,只是在設計的意義上更加深遠而已;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平安而且快樂,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用以祈求萬事順利的象徵物,而這些嚮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的事物,我們便稱他為[吉祥物]。
就是中國最早代表人類精神文化的吉祥事物「吉祥物」,而且至今在中國仍然是吉祥物設計應用的主要圖像,因為它們更能代表五千年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