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苗臨床試驗需要多久,分為幾個階段
時間主要取決於臨床試驗的進展,疫苗的臨床試驗一共分為四個階段。
這次研製疫苗各個專家真的是非常辛苦,每個環節不僅是認認真真,而且還是加班加點,不敢耽誤一秒的時間。為科學家的精神點贊。他們是我們安全的守護者。感謝他們的奉獻精神。
2. 新葯從研發到臨床到上市,這過程中分別所需要的時間是多長
最少五年,沒有上限。
臨床和審批的時間是一定的,而研發出成果則很難預測時間,現在一般出成果都要十年左右。
3. 一款西葯從研發到正式擁有臨床需要幾個步驟大約時間多久謝謝
一種新的活性化學實體臨床前研究(實驗室及動物試驗)約3.5年,進入臨床試驗,一期(20-80名健康志願者,1年左右),二期(100-300例患病志願者,2年左右),三期(1000-3000例患病志願者,3年左右),FDA審批大概2.5年,所以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原研葯從研發到上市,大約10-12年時間,上市後仍需要做上市後的臨床驗證,過程約需數億至數十億美金,而帶來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的,1個重磅品種的年銷售額常可達到數十億美金。至於國產葯,呵呵,搶仿而已,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新葯,立項到申報,中間做個一期臨床(生物等效和葯代葯動),1年左右。呵呵,國內的情況,你懂的......
4. 葯品的臨床試驗要做幾期
葯品的臨床試驗為分1、2、3、4期。其中1、2、3期的臨床試驗要在葯品正式上市之前完成。而4期臨床試驗,是在上市之後再進行的。臨床試驗主要用於研究葯品的葯效與風險,為上市審評時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簡單說,一種葯品從開始研製,需要先經過動物試驗,確認安全之後才能進入人體試驗階段。1期臨床試驗的目的,主要是進行安全性評價。因為葯物作用於人體,所以要求安全第一。同時也會考察葯物在人體的代謝情況和排泄途徑。
當1期臨床試驗確認葯品的安全性後,就會進入2期臨床試驗。這一階段主要是對葯物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同時更深入地觀察安全性。在2期臨床試驗中,對葯物療效進行評價,確定具體的給葯劑量。
在1期臨床試驗確定了安全性,2期臨床試驗確定了有效性之後,就會進入3期臨床試驗。這個階段是葯品上市前最重要的階段,會採用更大的樣本量(要求大於300例),更長的觀察時間(通常要1~3年),進一步驗證葯品的作用和安全性,評價利益與風險關系,為葯品正式上市的審評提供充分依據。
4期臨床試驗為新葯上市後由申請人進行的應用研究階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廣泛使用條件下的葯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評價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與風險關系以及改進給葯劑量等。
臨床試驗要符合倫理要求
臨床試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符合倫理要求,就是說參加試驗的是人,必須尊重他(她)的人格,參加試驗必須符合參加試驗者的利益,在這種前提下,試驗才能做。
而且在試驗期間,參加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不再繼續進行試驗,他(或她)的選擇,包括醫生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權干涉。總之,精心設計、操作的臨床試驗,是提高人類健康,尋找新的治療葯物和方法的,最快最安全的途徑。
5. 動物實驗在正式開始前預試期的長短一般為多少天
和您的正式實驗的長短有關系,一般梯度為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24個月,具體還是要看您的指導原則
6. 新研製的葯物多久能應用到臨床
扣除實驗室階段。報國家葯監局批准後一期臨床(動物試驗)!然後二期臨床(人體試驗),投放市場!一般五到十年!
7. 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的關系
關於從動物實驗到Ⅰ期臨床試驗——安全之路?——TGN1412Ⅰ期臨床試驗的慘痛教訓的原因,關於從動物實驗到Ⅰ期臨床試驗——安全之路?——TGN1412Ⅰ期臨床試驗的慘痛教訓的相關知識。 2007年1月27日,來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和Babraham研究所的學者報告,人體的記憶T細胞可能是2006年3月造成抗CD28人源化單克隆抗體(TGN1412)Ⅰ期臨床試驗悲劇的原因。
抗CD28人源化單克隆抗體——TGN1412Ⅰ期臨床試驗災難性意外是2006年醫葯行業的熱點新聞。對此,英國成立的獨立專家小組(ESG)曾召開過10多次會議,並於2006年12月7日發布了最終研究報告。英國葯物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也將於2007年2月6日召開研討會以探討從TGN1412事件中吸取的教訓。對這一事件的回顧與分析無疑有助於人們更深入的思考葯物試驗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次臨床試驗,使受試者命懸一線
2006年3月13日,8名健康志願者在一家合同研究組織(CRO)的安排下於倫敦Northwick Park醫院接受TGN1412首次用於人體的Ⅰ期臨床試驗。TGN1412屬於單抗葯物的一員。大多數單抗的作用機制是拮抗某一生理反應,而TGN1412恰恰相反,該葯能與T細胞上CD28受體結合,並能夠單獨激活T細胞,使T細胞增殖分化,進一步激活體內免疫系統。該葯物擬應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白血病的治療。
6名接受葯物注射的志願者在葯物注射後90分鍾內都出現嚴重的全身炎症反應,在輸注葯物12~16小時內病情加重,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而全部被轉入重症監護病房(ICU)接受治療。在接受葯物注射24小時內,志願者們出現意想不到的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耗竭。經搶救,6名志願者無1例死亡,但反應最嚴重的Ryan Wilson,在ICU住院治療3個多月後,因葯物不良反應導致腳趾和手指缺血壞死而接受全部足趾切除術和3個手指部分切除術(見圖)。而安慰劑組的2名志願者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事件發生後,國際各知名醫學雜志,如NEJM, Nature, BMJ, Lancet等紛紛就此事件發表大量評論文章,大多數學者認為,該事件將可能對葯物臨床試驗產生深遠的影響。
動物實驗安全,人體試驗就安全嗎?
ESG最終報告指出,沒有證據提示TGN1412在葯物生產、儲存等過程存在問題。本次臨床試驗葯物稀釋和輸注過程也不存在差錯,儲存於Parexel公司冰箱內的葯物沒有檢測到污染。TGN1412 50 mg/kg應用於獼猴也未觀察到不良反應,而本次臨床試驗的劑量低於該劑量的1/500。在靈長類動物試驗中,TGN1412導致CD4+ 和CD8+ T細胞一過性升高,血清IL-2、IL-5、IL-6中度升高,但沒有出現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
志願者的血清檢測發現,在用葯後1~4小時,多種前炎性細胞因子TNF-?琢、IFN-?酌、IL-10、IL-6、IL-4、IL-2水平顯著上升,變化最顯著的TNF-?琢、IFN-?酌升高超過5000U;所有志願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在用葯後8~16小時幾乎耗竭;這是典型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
眾所周知,細胞因子就是免疫系統調兵遣將的「命令」。可以想像,細胞因子出現如此突然、巨大的水平波動,帶給體內淋巴細胞的是如何混亂和危急的命令,千軍萬馬(淋巴細胞)全部被激活,攻擊體內的各個系統和器官,導致受試者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於淋巴細胞在短時間內全部被激活並遊走到組織器官內導致炎症反應,而骨髓造血系統在短時間內又無法產生大量淋巴細胞,所以造成外周血淋巴細胞耗竭。
英國學者對人體試驗與動物實驗結果差異的新解釋
2007年1月25日,來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和Babraham研究所的學者在法國一個移植會議上提出,人體的記憶T細胞(實驗動物體內不存在)可能是造成TGN1412Ⅰ期臨床試驗志願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關鍵因素。
大約50%的人體T細胞是記憶細胞,即它們在人的一生中因感染和疾病等因素曾經被激活。然而,動物模型,比如用於TGN1412臨床前研究的動物,卻沒有這么多數量的記憶T細胞,這是因為為了預防感染,這些動物一直被置於無菌環境下飼養。
CD28是激發T細胞反應的重要分子,而TGN1412就具有強烈激發CD28的能力。研究者將記憶T細胞的表面分子CD28激活後注射到健康小鼠體內,這些細胞馬上從血液遊走到多個器官內,包括腎臟、心臟和腸道;而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這些細胞不應該出現於這些部位。
主持該研究的倫敦帝國學院免疫系的 Marelli-Bern博士解釋道:「TGN1412在動物模型中相對安全,但應用於人體後卻導致了嚴重不良反應。我們的研究提示,這是因為人類記憶T細胞失去方向感而遊走到他們不應該去的幾個區域,導致了組織損害。」
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試驗,路在何方?
這樣的悲劇也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人們對人類免疫系統的認識還存在很多盲點,而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也經常出現相左的結果。那麼,我們現有的臨床試驗體系是否安全可靠?為了防止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應該如何設計臨床試驗?從動物實驗到人體試驗,路該如何走?
ESG根據調查結果並廣泛征詢了專家意見後提出22條關於如何改善首次用於人體葯物的Ⅰ期臨床試驗安全性建議。主要關注如何計算首次應用的葯物劑量、如何給葯;不同研究組織和醫葯公司應共享有關葯物臨床試驗不良反應(特別是未發表的)、失敗的葯物試驗等資料;特殊葯物,例如作用於人體生理過程的生物葯物,在進行研究之前應徵求獨立專家的意見等。
目前臨床試驗主要由研發葯物的醫葯公司、組織臨床試驗的CRO公司、實施試驗的醫療基地三方協調運作完成。很多學者批評現有臨床試驗運作過於商業化,醫葯公司出於利益驅動想盡早將葯物推向市場。
在該事件中,TGN1412是TeGenero的首個產品,從生產到進入臨床試驗才2年多時間,從MHRA批准TGN1412進入臨床試驗到試驗開始總共才45天。ESG指出,雖然臨床前動物實驗沒有發現嚴重不良反應,但不能因此估測出一個TGN1412用於人類的安全劑量,葯物的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論證。實施臨床試驗的研究者沒有受到良好培訓,志願者對可能發生的危險也了解不足。媒體和公眾都指責MHRA為了吸引醫葯公司到英國進行臨床研究而放寬了葯物臨床研究的審批。從而使一家僅有15名雇員、風險資本驅動的德國小公司不在本國進行臨床試驗,卻轉而選擇英國。
學者們呼籲,應該建立一個更加透明的臨床試驗體系和文化氛圍;對於可能影響人類免疫系統的葯物,醫葯公司應與免疫研究院和專家多加溝通、多方論證。
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病人數量,巨大的市場,以及相對低廉的葯物試驗費用,已經吸引了眾多的醫葯公司到我國進行葯物臨床試驗。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一個重要臨床試驗基地,面對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眾多CRO公司,如何做到既不給葯物試驗設置障礙,又可以保障受試者的安全,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8. 葯品的動物實驗一般需多長時間
這個時間就很不一定了,幾個月、幾年、十幾年都有可能。
動物實驗中主要觀察葯物的兩大方面,即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和機體對葯物的作用。
動物實驗的第一階段主要研究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動物實驗將回答葯物在整體上是否有效以及效應規律,觀察毒性和不良反應如何,觀察葯物在不同劑量下的安全性的大小等一系列問題。在葯理學研究中,把這種研究葯物如何對機體(動物和人體)起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學科,歸屬於葯物效應動力學的研究范圍。
第二階段必須解決另一個問題,即機體對葯物的作用--機體是如何吸收,轉運,代謝和排泄葯物的。在葯理學研究中歸屬於葯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范圍。專家們需要知道,在何時,何處,機體會對葯物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及其作用規律。例如有多少葯物可以從給葯部位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葯物如何從血液中被運到特定的組織和細胞;發揮療效後的葯物是原封不動地被排出體外或是被機體分解代謝,在哪裡被代謝分解和分解成什麼?代謝分解產物對機體會產生什麼作用或毒性;最後,葯物及其分解代謝產物是如何被機體排出體外的。
根據葯品種類不同,動物實驗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很多時候動物實驗還會直接宣布葯物需要重新開發,所以動物實驗是一個很反復的過程。
9. 新葯研發從臨床三期到上市大概要多久
新葯研發從臨床三期到上市大概需要十五年左右,新葯研發從臨床三期到上市需要經歷以下流程:
一、臨床前研究
1、研究開發(一般2-3年)
實驗室研究,尋找治療特定疾病的具有潛力的新化合物
A、葯物靶點的發現及確認
這是所有工作的起點,只有確定了靶點,後續所有的工作才有展開的依據。
B、化合物的篩選與合成
根據靶點的空間結構,從虛擬化合物庫中篩選一系列可匹配的分子結構,合成這些化合物,它們被稱為先導化合物。
C、活性化合物的驗證與優化
不是所有先導化合物都能符合要求,在這個階段需要通過體外細胞試驗驗證,初步篩選出活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並根據構效關系進行結構優化,這些化合物稱為葯物候選物。
同時也存在一個化合物對目標A靶點沒有作用,卻有可能對其他的B靶點、C靶點有非常好活性的情況,暫且不表。
2、臨床前實驗(一般2-4年)
這一階段目的,一是評估葯物的葯理和毒理作用,葯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情況(ADME)。二是進行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穩定性等研究(CMC)。
第一部分的實驗需要在動物層面展開,細胞實驗的結果和活體動物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會有很大的差異。這一步的目的是確定葯物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第二部分需要在符合GMP要求的車間完成。
A、葯理學研究
包括:葯效學、葯動學
B、毒理學研究
急毒、長毒、生殖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情況
C、制劑的開發
總不能弄點化合物就直接往嘴裡倒吧,制劑開發是葯物應用的一個重要環節。比如有的葯口服吸收很差,就需要開發為注射劑。有的葯在胃酸裡面會失去活性,就需要開發為腸溶制劑。
有的化合物溶解性不好,這也可以通過制劑來部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的需要局部給葯,就需要通過制劑開發成霧化劑、膏劑等。
二、臨床試驗審批InvestigationalNewDrug(IND)
三、臨床試驗(一般3-7年)
人體試驗共分三期:
Ⅰ期臨床20-100例,正常人,主要進行安全性評價。
Ⅱ期臨床100-300例,病人,主要進行有效性評價。
Ⅲ期臨床300-5000例,病人,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評價。
因為Ⅰ-Ⅲ期臨床在整個葯物研發過程中非常重要,我們重點講一下這部分。
傳統意義上,新葯的臨床研究分為I/II/III期,後來II期有分成IIa和IIb(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腫瘤葯物研究),接著出現了0期研究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腫瘤葯物的研發)。然後又有人提出,0/I期為早期臨床研究,IIa為中期臨床研究,IIb和III期為晚期臨床研究。
這種分類,其實我覺得在兩個方面對我們進行臨床研究設計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1、分期是和研究目的相關的,不同的目的,可以分到不同時期與階段的。
2、不同時期與階段的臨床研究,往往對應於一定的研究框架設計。
(9)從動物試驗到臨床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葯物三期臨床試驗:
葯物臨床試驗分為I、 II、 III、 IV期。III期臨床試驗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其目的是進一步驗證葯物對目標適應症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評價利益與風險關系,最終為葯物注冊申請的審查提供充分的依據。
試驗一般應為具有足夠樣本量的隨機盲法對照試驗。只有在試驗獲得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時,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批准產品上市。III 期臨床試驗的病例數應當符合統計學要求和最低病例數要求。III 期臨床試驗的最低病例數(試驗組)要求為300例。
I期臨床試驗為初步的臨床葯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觀察人體對於新葯的耐受程度和葯代動力學,為制定給葯方案提供依據。
由於是首次在人體上進行葯物實驗,因此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對葯物的安全性和及在人體的耐受性進行研究,考察葯物副反應與葯物劑量遞增之間的關系,二是考察葯物的人體葯物動力學性質,包括代謝產物的鑒定及葯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
II期臨床試驗為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其目的是初步評價葯物對目標適應症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為III期臨床試驗研究設計和給葯劑量方案的確定提供依據。此階段的研究設計可以根據具體的研究目的,採用多種形式,包括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
本期臨床研究重點在於葯物的安全性和療效。應用安慰劑或已上市葯物作為對照葯物對新葯的療效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對葯物療效的影響進行研究;確定III期臨床試驗的給葯劑量和方案;獲得更多的葯物安全性方面的資料。
III期臨床試驗為治療作用確證階段。其目的是進一步驗證葯物對目標適應症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評價利益與風險關系,最終為葯物注冊申請的審查提供充分的依據。試驗一般應為具有足夠樣本量的隨機盲法對照試驗。
本期試驗的樣本量要遠大於比前兩期試驗,更多樣本量有助於獲取更豐富的葯物安全性和療效方面的資料,對葯物的益處/風險進行評估,為產品獲批上市提供支撐。
10. 正常情況下。疫苗生產,測試的周期是多久!
試驗多久其實是沒有定論的。
正常情況下,一種新型疫苗的研發周期可能在10-15年,有時甚至更長。這樣可以讓研究人員充分了解這種疾病及其病原體,並確保針對這種疾病的疫苗是安全的。
在轉向人類之前,該配方將在動物身上進行測試,以檢查安全性和有效性。動物模型和細胞培養模擬人類系統。一旦進入生命系統,疫苗可能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動物模型提供了關於人類系統如何對疫苗做出反應的關鍵信息。臨床前階段可能需要 1-2 年。
三個臨床試驗由兩個特徵分開:樣本量和是否使用安慰劑。樣本大小很重要,因為更大的樣本意味著更可靠的數據和更可靠的結果。在疫苗中使用安慰劑有助於確定疫苗是否有效顯著比正常的鹽或糖溶液更好,或者比過去的疫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