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力量的進化動物如何變得更強

力量的進化動物如何變得更強

發布時間:2022-07-01 02:06:18

❶ 動物是如何進化的(三千字以上)

動物是如何進化的?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
動物起源
、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歷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
多細胞
,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
原生動物
進化為多細胞的
無脊椎動物
,逐漸出現了
海綿動物門

腔腸動物門

扁形動物門

紐形動物門

線形動物門

環節動物門

軟體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

棘皮動物
。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
圓口綱
,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
兩棲動物
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
爬行類

爬行動物
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
陸生動物
。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
陸地上的自然環境多姿多彩,為動物的進化開辟了新的適應方向,爬行動物在陸地出現以後,向各個方向輻射、分化,更高級的鳥類和
哺乳類
應運而生,當哺乳動物進一步往前發展時,人類終於脫穎而出。從爬行類以後出現的動物都屬於
恆溫動物
,具有恆定的體溫,能適應各種各樣復雜的環境。
總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某些
兩棲類
進化成原始的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各類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❷ 動物進化的主要原因什麼

動物進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隨著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逐漸演化出適應各種環境的動物。

❸ 動物是怎樣進化來的

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大約有150萬種,分布於地球上所有海洋、陸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農田、水域以及兩極在內的各個地方,成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般認為動物的祖先是海綿,它們在地球上已生存了5.6億年,距今約5億年左右的海綿化石也已被發現。

兩棲動物,如青蛙、蟾蜍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

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度過童年。

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在陸地出現以後,向各個方向進行分化,導致更高級的鳥類和哺乳類應運而生。當哺乳動物如貓、狗、猿猴、老虎等進一步發展時,人類終於出現了。

總之,動物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某些兩棲類進化成原始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為原始鳥類和哺乳類。各類動物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❹ 社會性動物,例如狗,猴子等,為了更容易獲取食物,通過群居方式增強力量,為何又要

所有的群居生物都有等級分配,否則種族如何繁衍生息下去呢?自然選擇優勝劣汰,其實在動物世界里表現得更加赤裸裸的,好多群居動物,老弱病殘死了,其他成員對其屍體分而食之已經是常態。多勞多得,無用的個體得不到食物,用處小的個體得到少量差的食物。

❺ 為什麼動物幾乎不做力量訓練,肌肉也非常發達

這個是基因的問題,肌肉生長減少了抑制,從而變得更強壯。據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舒爾克博士對男動物和他的母親進行了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突變檢測。只有母親的一個等位基因是空的,而男動物的兩個配子都是空的,這意味著男孩不能產生肌生成抑制素,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男孩從雙親那裡繼承了兩個空配子。

這種基因突變減少了對肌肉生長的抑制,從而使男孩變得更強壯。這種突變的問題只發生在自然界的動物中,人們在發現異常的家畜後,通過雜交獲得穩定純合子的性狀,如著名的比利時藍牛。這種突變會導致肌肉生長抑制素的缺乏,而肌肉生長抑制素會加速藍牛的肌肉生長。除了肌肉纖維,藍牛的肌肉纖維更多是普通正常牛的兩倍肌肉,所以它們也被稱為人類中的二頭肌,其次它們的脂肪含量也低得多。

最後,關於為什麼動物幾乎不做力量訓練,肌肉也非常發達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分析到這里了。

❻ 動物是怎麼變遷的

美麗的地球,生機勃勃,氣象萬千,到處都棲息著數不勝數、各式各樣的動物。有的飛翔於藍天,有的遨遊於深海,有的出沒於密林,有的賓士於原野、沙漠,有的定居在銀妝素裹的南北兩極……大約距今50億年前,地球就誕生了。起初,它是一個熾熱的火球,根本就沒有生命。經過漫長的年代,地球溫度下降了,才開始出現生命。

科學工作者通過長期的地質和生物考察,發現生物是不斷進化的。動物的進化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一步一步地演變來的。開始出現的是最低等的原生動物,它們都是單細胞的,大都生活在水裡。以後慢慢變成多細胞腔腸動物,還不能離開水。後來演變為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一類比一類復雜。環節動物身體開始分節,但沒有附肢,只能蠕動,不能爬行。再經過漫長時期的進化,逐漸變為節肢動物,不但身體分節,還有帶節的附肢,運動很敏捷,有了適應乾燥環境的能力。但那還是無脊椎動物,只是在距今幾億年前,才出現海生脊椎動物。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構造是一類比一類更復雜,生活習性由水生登上陸地,生理機能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人們從脊椎動物身上,也找到了動物進化的證據。比如鳥的翼,蝙蝠的皮膜,鯨魚的鰭,從外形上和功能上看,都很不相同,但是,通過解剖,比較它們的內部構造,卻基本上一致。前肢的骨骼,都有肱骨、前臂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說明它們的祖先是共同的。後來由於生活環境變了,才發生了不同的演變,鳥和蝙蝠的前肢變成了飛翔器官,鯨魚的前肢變成了游泳器官。

動物的進化,有一定的內因與外因,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演變的。動物機體的遺傳與變異是進化的內因,起決定作用,客觀環境則是演變進化必不可少的條件。比如家雞是由原雞變來的,家雞保持了原雞的某些特性,這是遺傳。但產蛋量增多,體重加大,這與原雞又不相同,這就是變異。這種變異是要經過長期選擇的,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人們需要產蛋多、體重大的雞,就把這種雞保存下來,把產蛋少、體重輕的雞殺掉,這樣一代一代地進行定向選擇,選育了優良的雞種。同時,動物生活在自然界里,必須同自然作斗爭。在斗爭中,勝利者就生存下來,失敗者就被自然淘汰了,這就是自然選擇。動物在自然界,就是這樣經過不斷的斗爭、適應,才不斷進化和完善,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動物世界。

地球上自出現哺乳類動物以來,不斷繁衍與進化,部分物種逐步演化出能集各類哺乳動物綜合性之優點的動物類型,這就是靈長類動物。它們先後經歷了樹居生活和穴居生活的不同生存環境,並在樹居生活中建立以半直立式的生存形態,又從站、坐、趴、側、仰的睡眠姿勢里,逐步選擇了以側睡和仰睡這兩種睡眠姿勢為主,逐步實現從原來的四肢行走形態向兩肢行走形式過渡。這一過渡變化過程,就是靈長類動物某些分支逐步進化成為人類的過程。

靈長類動物有猴類和猿類兩大分支。猴類動物是猿類動物的過渡物種。隨著不斷進化,又從猿類分出類人猿和猿人兩種類型。它們都是能直立行走的動物,它們大部分都能利用簡單工具來進行求生存活動。但簡單工具的出現並不能作為猿與人類的區分,它們還處於形成人類的萌芽狀態,是今後進化形成人類的過渡性物種。自從它們能懂得自種食物和自養動物的主動求生存方式的出現,就標志著原始人類的誕生和原始社會的逐步形成,正由於原始人類先後出現了語言和文字,人類可以進行信息溝通,文明成果得以保存下來,並以一代傳一代地傳播發展,人類的文明社會才能得到實現。

究竟人類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至今還說不出一個肯定的數字,但進入第四紀後,人類才開始發展起來,這是毫無疑問的。

早在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一種高級的哺乳動物古猿。這些古猿本來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樹上攀援,但是由於環境變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學會直立行走,手腳分化,視野變得開闊,頭腦也發達,終於能夠製造工具和說話,進化成了人。這種轉變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在第四紀完成的。

第四紀時,幾次出現了世界范圍的氣溫降低,造成一些地區終年為冰雪所封凍,冰川掩蓋的陸地面積,最大時曾達5200萬平方千米,比現在要大3倍多。

人類的祖先為了得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經過難以想像的艱苦歷程,終於克服了環境改變帶來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從只能適應環境到自發改造環境的新路。

在雲南省元謀,找到了150萬~18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時發現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跡。約在50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周口店一帶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許多用火的遺跡。到幾萬年前,那時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對自然界的影響都是無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為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環境的作用,將愈來愈顯現出巨大的威力。

人類的時代同地球歷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說是剛剛開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很短,人類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力量,為時更晚。

沒有得到科學技術武裝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軟弱無力的。而近代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興起,不過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歲老人,那麼人僅僅是在不到半小時以前才獲得了從知識轉化來的巨大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從前需要許多人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只需要少許人花費較短時間就能完成。最初出現的蒸汽機,頂得上幾匹馬幹活,而現代的火箭發動機,則頂得上1000億匹馬幹活。

如果僅把人力作為一種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麼,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學技術便能駕馭自然力,並使之為人類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現在都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了。

❼ 昆蟲為什麼有那麼強的力量

愛情與戰爭 昆蟲的博弈
高新宇
動物復雜曲折的求偶過程一直是動物學家感興趣的研究熱點,昆蟲求婚者花樣繁多的示愛策略,更被看作是一個個設計精巧的博弈模型。將自身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可以說是生命最為重要的任務,而戰勝競爭對手,求得滿意的配偶,順利地完成交配,這個過程對於昆蟲而言,充滿了挑戰和考驗。通過微距鏡頭的捕捉,昆蟲攝影師唐志遠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個昆蟲求愛的浪漫精彩的瞬間。

食蟲虻的彩禮

一根布滿紅銹的鐵絲上,雄性食蟲虻帶著剛剛捕獲的飛螞蟻來向雌虻求愛。雌虻的表情似乎很害羞,而叼著彩禮的雄虻也是同樣的靦腆。用獵物作為彩禮來求婚,是食蟲虻求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儀式。雌蟲若是對這份食物不滿意,便會轉身離開,但如果它接受了這份禮物,雄蟲便可趁雌蟲取食之機與之交配。當然,送彩禮也要掌握時機,曾經觀察到這樣一隻雄性食蟲虻,它抱著捕獲的蒼蠅躲在距雌蟲不遠的角落裡,當看到其他求偶者的彩禮不如它的大時,方才自信地飛出。
然而,當雄虻求愛成功,與雌蟲完成交尾後,這段「婚姻」便就此終止。只要有機會,雄虻便會去向其他的雌蟲獻殷勤。「背叛」對於成熟的雄性食蟲虻來講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它們每天能夠製造千百萬個精子,從理論上講,雄蟲能夠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利用不同的雌蟲繁衍數量眾多的後代。這樣它無疑非常合算,因為它的基因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現實中,食物、繁殖地等資源的分布、求偶競爭的壓力以及其他諸多限制因素雖然很大程度地控制了雄性的交配機會,但是,動物界最為常見的婚配製度仍然是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多數學者認為,一雄一雌的單配偶制度正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制進化而來的。
在一雄一雌的動物類群中,「背叛配偶」的策略卻是得不償失的。偶爾的背叛行為固然能夠得到良好收益,但是長此以往,一旦配偶學會用背叛和欺騙來回報它時,最初的負心者終究要遭受報應。
其實,不同類群、不同性別的昆蟲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早已為自己找到了最為穩定的行為策略,種群內背離這個潛在原則的行為或者個體,終將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這個潛在的原則正是當今動物行為學和理論生態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它被稱為「進化穩定對策」。

樹蟋的情歌

這種翠綠色的昆蟲叫做長瓣樹蟋,它們喜歡藏在樹葉的背面,平時很難被人發現。長瓣樹蟋平時主要以植物的枝葉為食,它和蟋蟀、蟈蟈兒等昆蟲的親緣關系比較近,為了吸引異性,雄蟲可以通過摩擦革質的前翅,發出美妙的鳴聲。
2006年夏天,為了拍攝樹蟋的求偶過程,我和攝影師唐志遠鑽入了繁茂的灌叢中。拍攝時,灌叢中雄樹蟋的鳴聲依然是此起彼伏,它們嘗試著用清脆的鳴聲去打動附近的雌樹蟋。求偶場如同一場優雅而緊張的試音會,唐志遠告訴我,其中的高手往往可以藉助競爭對手的鳴聲作為背景音樂,來烘托自己的演奏。
雖然可以清楚地聽到鳴聲,但是在黃昏的昏暗光線下,我們很難找到拍攝目標。樹蟋與環境的顏色幾乎完全一致,可謂是一種教科書式的保護色。我輕輕扒開枝葉,俯身隨著蟲聲尋去,雖然明明知道自己的眼睛和樹蟋的距離已經不超過30厘米,卻依然找不到它。老唐示意我靜靜等待,不要出聲。幾分鍾後,灌叢中一株毛榛的頂端葉片輕顫,我終於看清一隻雌性的長瓣樹蟋在葉子背面慢慢地爬動,在它不遠處,一隻雄蟲正揚著長長的絲狀觸角,高頻率地摩擦著翅膀,演奏優雅的音樂。雄蟲顯然注意到雌蟲的青睞,它停止了鳴聲,張開翅膀,露出腹部的背面。在雄樹蟋的翅基下,有一些油珠狀的黏性分泌物,這正是求婚者的彩禮——雌樹蟋極為喜愛的食物。雌蟲接受了禮物,也就等於認可了婚事。

姬蜂搶親

在北京的鬧市邊緣,攝影師唐志遠用照片記錄了一組「姬蜂搶親」的過程。2006年4月末的一個上午,老唐約我一起去北沙河拍攝昆蟲,剛剛踏入河畔植被凌亂的荒地,我們便在一株大柳樹上看到了許多姬蜂零零散散地趴在樹幹上。這是一群雄性的馬尾姬蜂,它們的性別非常容易辨認,因為雌蜂腹部末端有著長度遠超過身體的針狀產卵器。
非常巧合,同樣是在這片荒野上,唐志遠曾經拍攝到一對馬尾姬蜂。一隻翹著長長產卵器的雌蜂停留在一旁的樹枝上,它身邊一隻雄蜂懸停飛在空中。忽然,雌蜂將腹部慢慢向上翻轉,隨後將長針狀的產卵器緩緩地插入樹枝上的一個小洞。原來,這只雄蜂正在守護它的妻子產卵。樹枝上的小洞,通常是天牛等鞘翅目昆蟲的保育室,這些昆蟲的幼蟲均為防禦能力較弱的小蠕蟲,它們啃出一條條「隧道」,鑽入樹枝,住在裡面舒適而安全。所謂一物降一物,雌性馬尾姬蜂可以用腹部末端韌性極強的產卵器穿過蜿蜒曲折的蟲孔,刺入甲蟲幼蟲的身體,並將卵產在其中。幼蜂破卵而出後,不用動地方,便可以盡情享受母親為它准備的美餐。當幼蜂經歷了化蛹、羽化的階段後,最終發育成熟。這時,它便可以從內部咬破枝乾的表皮,振翅飛出。
當我們大約3個小時後返回到這里時,老唐再一次仔細地觀察了那棵柳樹上的姬蜂,更為精彩的故事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只見眾多的雄性姬蜂各自用細長的觸角不斷地敲打著樹干,如同探測地雷的工兵。忽然,幾只蜂聚集到一起,像是發現了目標。我們索性停下來,凝神觀看。雄蜂們愈發躁動,「注意樹皮上!」老唐有所發現。果然,雄蜂圍聚密集的樹幹上鼓起一個小的突起,很快,樹皮被咬破,一隻蜂探出了觸角和頭。如同春運期間的火車進站,雄蜂們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用腹部末端去點擊這只正從樹幹上的小孔中努力往外鑽的姬蜂。
謎底已然揭開。雄性姬蜂注目的焦點無疑是一隻剛剛羽化的雌蜂。回想整個過程,雄姬蜂不約而同地搶先於雌蜂2—3個小時羽化,它們鑽出樹干後,便迅速去探測周圍哪裡將要有雌蜂鑽出,然後在第一時間去搶奪交配機會。
正值中午,陽光溫暖地照射在大柳樹上。雌蜂陸陸續續地從樹干中鑽出,老唐的鏡頭下方,一隻雄蜂身手敏捷,它搶佔了最有利的角度,靈活地把腹末的生殖器結結實實地對接在雌蜂的尾部,成為了搶親的勝利者。

婚禮與戰場

一對姬蜂虻朝著一株開花的透骨草款款飛來,在交尾的過程中,雌蟲希望能夠獲取一些花蜜作為食物。
不同於多數夜間活動的飛蛾,一些鹿蛾科的昆蟲往往會選擇在清晨完成交配。蛾類和蝴蝶多是靠化學信號進行遠距離的通訊,當雄蛾感受到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時,便會尋蹤而來。
雄性的白絹蝶剛剛和雌蝶完成交尾,便用角質的分泌物將妻子的腹部末端牢牢包嚴,從而避免其他雄蟲再來騷擾。絹蝶科的蝴蝶在交尾後大多有這樣的行為,昆蟲學家把這個特殊的防禦物稱作臀袋。
趁著雌花螢取食花粉,雄花螢爬到雌蟲身上,希望能夠抓緊時機完成交配。不料,這時另一隻紅色的雄花螢也飛了過來,它收攏翅膀,像疊羅漢一樣停落在這對情侶的背上。面對第三者的挑釁,不知先到的雄蟲將會採取怎樣的對策。
注意,這不是一隻停落在水面上的蜜蜂,而是兩只食蚜蠅在空中懸停著交尾。為了迷惑天敵,食蚜蠅長得很像可以蜇人的蜜蜂,但是它們的後翅退化為短小的平衡棒,所以看上去像是只有一對翅膀。
傍晚的時候,老唐拍攝到這對中華稻蝗。交尾的時候,雌蟲緊緊抓住草葉,雄蟲伏於其上,並用前足抱握住雌蟲觸角的基部。老唐告訴我,一些雄性的蝗蟲為了取悅雌蟲,會不時地用絲狀的觸角或者堅硬的下顎去扣擊雌蟲的頭部。

新郎未必是強者

濕地的上空,蜻蜓們在互相追逐,這樣的場景並非童話中所描繪的「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那般浪漫和簡單,而很可能是幾只雄蜻蜓正在爭奪領域和食物,抑或雌蜻蜓正在努力擺脫求婚者的糾纏。
為了拍攝蜻蜓的求偶行為,我和老唐鑽進了北京沙河鎮附近一片水生植被豐富的濕地。這里可謂是蜻蜓極為理想的繁殖場所,老唐通過相機的取景框不停地環顧著周圍的環境。水面上,各樣的浮水植物為蜻蜓提供了良好的求偶場和交配場,而香蒲等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則是它們監視自己領域的最為理想的「望塔」。此外,復雜多樣的植被群落中還棲息著數量繁多的蚊蟲,它們正是蜻蜓不可或缺的食物。
河面之上,三隻腹部緋紅的雄性旭光赤蜻正在追逐一隻體色略顯暗淡的雌蜻蜓。其中一隻很快便退出了競爭,而另外兩只則難分高下,它們甚至用身體互相撞擊,希望能一舉將對手打入水中。眼看勝負將定,突然弱勢的一方奮起反擊,二者同時沖向高空,幾個轉彎之後,難覓蹤影。這時,早先退出的那隻赤蜻迅速飛回,它用腹部末端夾子狀的肛附器扣住雌赤蜻的頭頂,搶得美人飛回。
關於求偶和繁殖的過程,英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教授在他1976年出版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有著這樣的解讀:雄性在生兒育女的過程中,只需要付出一個精子的代價,而且這個精子可以獲得一個富有營養的大大的卵細胞來作為後代的營養儲備。從懷孕開始,雌性對繁育後代的付出顯然要多得多。況且,雌性一生中的排卵數量極其有限,為了保證有限的卵細胞能夠繁育出優秀的後代,傳播自己的基因,它們必然要對求婚者進行謹慎地挑選。而從雄性的角度來考慮,它們為了爭奪繁殖的機會,肯定就避免不了競爭,甚至是戰斗。
然而,上述蜻蜓的打鬥無形中反映出,在昆蟲的求偶場上,強者未必就是最後的勝者,一味的暴力攻擊也並不是贏得戰斗、獲取雌性芳心的「無敵策略」。經過動物行為學家的觀察總結,習慣於「敵疲我打,敵進我退」的雄性昆蟲,往往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1982年,生態學家史密斯(J. Maynard Smith)創造性地用數學和經濟學中的博弈論(game theory)解釋了進化過程中的求偶競爭和配偶選擇。

那麼,博弈究竟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在一定的環境和規則下,參與者依靠分析對手的信息,從而挑選出能夠獲得最大收益的策略,這樣的過程便可稱為博弈。從字面上來看,「博」可以理解為賭博,「弈」則指的是下棋。很顯然,在一個棋局中,是跳馬還是飛象,我們需要根據游戲規則、根據對手的戰術布局而權衡定奪。反而言之,一步棋走得是對還是錯,還需要等待對手的反應才能揭開謎底。
很多時候,當一隻雄性昆蟲捲入一場激烈的求偶競爭時,它會選擇撤出戰場,並轉移追逐的目標。不難看出,這樣的選擇雖不理想,但卻最為經濟合算。相比於和情敵拼得你死我活而一無所獲,撤退的行為策略不失為明智的上策。

來自:龍源期刊網

❽ 洛克王國力量組如何遺傳厲害的變異寵物

力量組目前沒發現什麼給力的遺傳

反射護盾的火猿 有點用。火猿進化猿主後本身就很給力

現在草系的滿速電貓百級進化給力

❾ 為什麼自然界的動物會進化得越來越兇猛,或防禦力越來越強。。但是人怎麼沒有進化成那樣

首先:自然界的動物會進化得越來越兇猛,或防禦力越來越強。這句話是並不立的。
遠古海洋猛獸:

滄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與著名的霸王龍同屬一個時代,當霸王龍稱霸陸地的時候,滄龍也正在海洋中稱霸。滄龍有很多種類,其中最大的長達18米,生性兇猛,群居。以鯊魚,劍射魚,古海龜,甚至是其他的滄龍為食。如果在白堊紀末期的海洋里,還有比遇到一隻滄龍更危險的事,那就是遇到他們一家子。
平滑側齒龍生活在侏羅紀(1.55億年前——1.45億年前)的海洋里,這是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大最危險的猛獸。最大可長到25米,海洋中任何其他種類的生物都可能成為它的食物。由於平滑側齒龍游泳速度比不上滄龍,相對危險性降低。 平滑側齒龍愛吃鯊魚。
巨齒鯊,從名字上就知道這種生物擁有巨大的牙齒。巨齒鯊生活在距今400萬年前溫暖的海洋里,那時的人類祖先剛學會直立行走。巨齒鯊長達15米,以大型鯨類為食。在冰河世紀到來時,由於鯨類轉移到兩極水域。失去食物的巨齒鯊滅絕了。
(龍王鯨)械齒鯨生活在距今3千6百萬年前的撒哈拉沙漠,不過那時還是溫暖的海洋。械齒鯨長達18米,以其他鯨類和大型鯊魚為食,甚至雖漲潮潛入沼澤以始祖象為食。在聖嬰現象加劇,南極大陸出現冰川後,失去食物的械齒鯨慢慢滅絕。
鄧氏魚,這種滿頭盔甲的變態魚類生活在距今3億6千萬年前的泥盆紀,統治了海洋大約5千萬年。鄧氏魚體長大約9米,體重4到5噸,有兩三頭大象重。鄧氏魚的頭部盔甲大約有5厘米厚。鄧氏魚以其他種類的盔甲魚為食。
杯椎魚龍:杯椎魚龍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那時剛剛出現第一隻恐龍——腔骨龍。長達8米。
鸚鵡螺:鸚鵡螺生活在4億五千萬年前的奧陶紀,長達十米。

遠古陸上猛獸
1.棘背龍: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確定一種有著類似鱷魚大嘴的巨型恐龍頂替了暴龍,成為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大食肉動物。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蒂諾•戴爾•薩索和他的同事們檢測了一個在摩洛哥發現的恐龍嘴化石,經過測量竟長達1米。另外,他們還分析了以前一塊未經確認的恐龍頭骨化石。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頭骨至少有2米左右長。

新發現的恐龍遺骨表明,這種恐龍從鼻子到尾部長達19米,超過8噸重,它的競爭對手暴龍在它面前就像侏儒一樣。這種超級巨獸生活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主要分布在撒哈拉附近的沼澤或者河流中。化石顯示這種超級食肉動物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魚類。這種恐龍也是用後肢行走,在它的背部有兩米多長的脊骨,支撐起它有力的前肢,使它能更有效地捕食獵物。

科學家們在對其頭骨碎片的分析發現,即使《侏羅紀公園3》中的龐然大物——高達44尺的棘龍,比最大的霸王龍還要大也不及它的高大兇悍,怕是只有日本怪獸「哥斯拉」跟它有的一拼。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研究員保羅•巴拉特博士說:「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這種新型恐龍可能比暴龍還要大,從而成為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肉食動物」。

2.恐鱷:
恐鱷(學名:Deinosuchus),是種已滅絕大型鱷,屬於短吻鱷超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恐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巨鱷」,δεινός/deinos意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為「鱷魚」。
恐鱷是史上出現過最大型的鱷類之一,可能會以恐龍為食。目前發現的恐鱷化石主要以頭骨為主。根據近年研究,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鱷的身長估計值,較之前的估計值短。由於恐鱷的化石相當破碎,關於恐鱷的身長,目前有差異相當大的不同估計值。在1954年,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與羅蘭·伯德( Roland T. Bird)估計恐鱷的下顎長度為2米,並與其他大型鱷魚相比較,提出恐鱷的身長為15米。在1999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M. Erickson)與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較短的版本,認為恐鱷的身長為8—10米。2002年,大衛·史威莫(David Schwimmer)提出:生存於北美洲東部的恐鱷,身長為8米,體重為2噸;生存於北美洲西部的恐鱷,身體較大,身長為12米,體重為8噸。
雖然恐鱷的身長有不同的估計值,但它們的體型明顯地大於任何現存的鱷類。即使是其中最小的估計值,其體重仍大於任何現存鱷類。恐鱷被認為是史上最大型的鱷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鱷類包含:白堊紀早期非洲的帝鱷、中新世巴西的普魯斯鱷、中新世與上新世印度的鳥嘴鱷。

3.普魯斯鱷:
普魯斯鱷(Purussaurus)
分類 真鱷亞目
生存年代 新生代早期
生存地點 南美洲
據推測,普魯斯鱷的行動比較緩慢,它主要靠埋伏襲擊一些同樣大型緩慢的龜類、沙加獸類、鈍腳類、嚙齒類(Phoberomys patteroni)以及別的爬行類為生,這些動物在當時的南美非常普遍。
普魯斯鱷的發現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鈍鱷和寬吻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史上最大巨型鱷魚——「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1.5米、牙齒就有6、7厘米長!
根據鱷魚的頭與身長比例,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條普魯斯鱷的身長可達15米,體寬2.7米,重達18噸,比兇猛的霸王龍還要重10噸。而且這條鱷魚的牙齒絲毫沒有老化的現象,估計它還應能繼續生長,直到19至20米長!因為,爬行動物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長幾乎是可以無限地增加的。
普魯斯鱷的滅亡
普魯斯鱷性情狂暴,威力無窮,沒有其它的掠食者堪與它匹敵,它們的對手是
自己的同類。佛瑞利認為,與同類的競爭是普魯斯鱷不斷長大的原因,他分析道,
從普魯斯鱷的巨大身軀,可看出當時的競爭兇殘無比。它們取捨相同食物、地盤與
築巢地點,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樣,同一種屬之間的競爭,龐大的身軀占盡好處。
■普魯斯鱷的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成功,卻導致了衰亡
在鱷魚悠久的歷史中,它不只稱霸於一個世界,它們悠遊在陸上和水中,隨心
所欲捕食。
然而,普魯斯鱷的最大敵手是同類族群,殘酷的競爭促使它們越長越大,然而
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的成功,並導致它們的衰亡。普魯斯鱷變得如此龐大,它們大
得過頭了。大到極端的動物,生活也到了極限。
佛瑞利認為,巨大的體型是一種適應策略,然而再大的個體都會遭逢不測。演
化成特殊類型會面臨一個問題,它們過於依賴環境,環境一旦被破壞,它們就會首
先滅絕。
普魯斯鱷的世界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改變,氣候開始變化,海水退卻,凍結於
極地冰蓋,廣大的湖泊萎縮,產生了亞馬遜河。這種特殊的鱷魚種族,恐怕難以適
應新的世界。佛瑞利認為普魯斯鱷之所以滅絕的原因主要來自環境的變化。
沒有生物可以永生,恐怖的恐鱷與龐大的普魯斯鱷也逃不過自然界的變遷而滅
亡。但是它們的同類卻能生存到今天,這說明鱷類在身體結構上經得起環境的考驗。

4.南方巨獸龍:
1993年阿根廷一個驚人發現, 動搖了暴龍在考古學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學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平原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 原來在遠古的阿根廷曾經存在過一種可怕的怪獸。這種可怕的怪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兩足生物, 體重達到驚人的八公噸。這種恐龍於1995年被命名為南方巨獸龍,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獸龍是侏羅紀最著名掠食恐龍異特龍(躍龍)的後裔, 不過生活年代較後的南方巨獸龍體型卻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獸龍毫無疑問是地球史上最厲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過它們要對付的獵物也絕非容易應付的小型食草恐龍。在差不多時期生活和同一地點(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龍——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食草恐龍。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南方巨獸龍演化到如此龐大的原因。同樣地,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長達1.8公尺, 顎部長滿8吋(20厘米)長的鋒利牙齒。南方巨獸龍的體重達8公噸, 所以它們發展出強大的骨骼及肌肉網路來支撐沈重的身軀, 同時保證它們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長長的尾巴則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轉向的能力。
由於古生物學界已普遍認同暴龍是一種不聰明的恐龍, 所以有理論認為同是巨型肉食恐龍的南方巨獸龍應該也是智力比較低的恐龍, 沒有復雜的行為如社會結構等。不過古生物學家發現緊靠的南方巨獸龍提供了初步證據它們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復雜。它們的智力可能足夠讓它們有較復雜的行為如群居的觀念。現時甚至有推測認為這種強大的恐龍從群居中學會合作獵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學家利用工程學結合出土化石進行研究, 他們以關節最大可承受的運動至靜止狀態力計算出這種恐龍結構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 南方巨獸龍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龍更大。在身長方面, 南方巨獸龍比12公尺長的暴龍長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兩者差不多; 而體重方面巨獸龍也比暴龍重了一公噸。所以我們絕對有足夠證據相信南方巨獸龍的確比暴龍大。不過兩者在歷史中並不可能相遇, 因為兩者年代相隔了3000萬年。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龍。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9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四種獸腳類恐龍之一(另一種是棘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5.鯊齒龍:
目前,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生最新考古發現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食肉類恐龍,它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其身高有雙層巴士那麼高,鋒利的牙齒有香蕉一般大小,這種新物種恐龍生活在0.95億年前的撒哈拉平原。

據了解,在挖掘這具恐龍骨骼時,考古學家還在骨骼殘骸旁近同時發生另外兩個大型食肉恐龍骨骼,很可能這三隻恐龍是在共同尋找食物或者互相廝殺。對於這三具巨型恐龍骨骼的發現,考古專家吃驚不已,他們稱這就像是真實版的「侏羅紀公園」,並意識到需要對恐龍的行為習性進行重新認識。

目前,這種新物種恐龍被命名為「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是由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生史蒂夫?布魯薩特發現的。恐龍的骨骼和牙齒是10年內在非洲尼日挖掘發現的,當時的挖掘者正是史蒂夫的老師世界著名的「恐龍獵手」——保羅?塞里諾博士,然而保羅未完全對這些骨骼進行深入研究,他將這些考古資料交給了自己的學生作為研究課題。

今年23歲的史蒂夫說,「當我證實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大食肉恐龍物種時激動不已,要知道考古界非常罕見地能夠發現體型龐大的恐龍骨骼。」推測這具完整的恐龍骨骼從嘴部到尾部共長46英尺,足部到肩部的高度為14英尺,它共有70顆牙齒,頭部有5英尺長。它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當時地球要比現今還要溫暖,現今的撒哈拉沙漠那時還是一片充滿湖泊和江河的區域。

史蒂夫指出,考古研究中共發現大約10顆牙齒,每顆都有8英寸長,還有頸部、頭骨和顎骨的部分骨骼。這種新物種恐龍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性恐龍,它的身高可達到60英尺,體重可達到9噸。

這只恐龍很可能是與更強大的對手進行搏鬥時死亡的,在同一挖掘地點,考古人員還發現另外兩只恐龍骨骼殘骸,這是24英尺長的皺褶龍,這是一種「面部皺褶」的恐龍物種,擅長角逐捕獵。史蒂夫說,「這與之前的恐龍考古挖掘完全不同,正常來說,像霸王龍這樣的強大食肉恐龍應當是當時恐龍世界的真正霸主,然而看來恐龍世界中還存在著更強大兇猛的恐龍物種。很可能是這三隻大型食肉恐龍在共同圍捕小型獵物,之後它們之間又互相搏殺。」

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這種恐龍的確非常罕見,其中一具恐龍骨骼是於上世紀20年代在埃及挖掘發現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具保存在德國慕尼黑的恐龍化石在炮火中被毀掉,另一具此類恐龍的骨骼發現於10年前的摩洛哥。

6.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將獵物撕裂成牙簽大小。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7.帝鱷: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就是「鱷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只生存在水中的鱷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2米,重達10噸,比現在 人們所能見到的最大鱷魚還要大10-15倍。而且,這只鱷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堊紀,是當時最兇猛的食肉動物之一。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這樣的鱷魚在恐龍橫行的遠古時代,有時竟捕食恐龍為餐。那麼,它是如何來捕食恐龍的呢? 研究人員發現,與許多生活在淺海中的古代鱷魚不同,這種爬行類鱷魚以河流為家。當時,陸地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無數河流縱橫交錯,遍布其間。而這種鱷魚就棲息在這些寬闊的河流中。每當恐龍感到飢渴,到河邊飲水時,就是鱷魚捕殺恐龍的最好時機。
這類鱷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著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裡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恐龍一樣巨大的獵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每當恐龍到河邊喝水的時候,鱷魚就把十幾噸重的身體藏在水下,水面上只露一雙眼睛。然後,它慢慢接近獵物,伺機發動突然襲擊。用這種方法,許多恐龍轉瞬之間就成為它的盤中美餐,有時,巨型恐龍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厄運。
除此之外,鱷魚的皮膚上還長有一層片狀骨質「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像樹的年輪一樣標志著鱷魚的年齡,而且能保護鱷魚在捕食獵物時免受傷害。
事實上,早在1964年,法國科學家就曾在尼日挖掘到一塊此類鱷魚的頭蓋骨化石。之後,由保羅·塞雷諾率領的芝加哥大學的考古隊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類似的化石。但這些殘缺的化石僅僅提示研究人員——這樣的鱷魚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發現則表明,此類鱷魚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鱷魚。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當時,這種鱷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8.玫瑰馬普龍:
馬普龍(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馬普龍與它們的近親南方巨獸龍非常類似,它們的身長超過12.2米,重量超過3公噸馬普龍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間,由一群阿根廷與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團隊,在一個包含至少7個不同個體的骨床中所挖掘出來;該地屬於Rio Limay群的烏因庫爾組(Huincul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森諾曼階。在2006年,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推測這個骨床可能是許多屍體堆積而成,是某種掠食者陷阱,也許能提供馬普龍行為的線索。目前已知的其他獸腳類骨床包括: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異特龍骨床、亞伯達省的阿貝力龍骨床、以及蒙大拿州的懼龍骨床。
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否定他之前所提出的假說,他在一個會議上提出這個化石集合處,可能顯示馬普龍以群體獵食,共同圍捕大型獵物,例如巨大的蜥腳下目阿根廷龍。如果這個假設屬實,這骨床將是除了暴龍以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群體獵食的第一個大量證據;但仍不確定馬普龍是以有組織的群體獵食(類似狼),還是以隨機聚集的方式獵食。烏因庫爾組的沉積環境被解釋成淡水水道沉積層,有短暫或季節性河流的乾旱或半乾旱環境。在缺乏化石的烏因庫爾組中,這個骨床的存在顯得相當有趣。
體長40英尺,體重大約6噸,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物種。由於考古學家在遺址處同時發現幾具玫瑰馬普龍骨骼殘骸,認為可能數只玫瑰馬普龍圍攻捕殺了一隻體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其體長100英尺,當玫瑰馬普龍一起向阿根廷龍進攻時,龐大的阿根廷龍倒下還未斷氣時肢體就被這些殘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馬普龍生活在1億年前,它比霸王龍要大,甚至體型還超過了其較年長的同胞物種——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它們的牙齒窄而鋒利像刀片一樣,有利於撕咬獵物。其骨骼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玫瑰馬普龍與人比較

9.異特龍:
(屬名:Allosaurus)又稱躍龍或異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於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它們的頭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它們的下顎也可以前後滑動。顎部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它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公分。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徵。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里遜組最常見的大型掠食者,並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它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異特龍經常被認為採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它們可能採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顎來撞擊獵物。
第一個可明確歸類於異特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發現。異特龍具有復雜的分類歷史,過去曾有許多種最初被歸類於異特龍,但現在被分類於個別的屬。最著名的種是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異特龍在20世紀中長期被名為腔軀龍,直到在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大量的化石後,異特龍才成為常用的名稱,並成為最廣受研究的恐龍之一。
異特龍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亞也發現了可能的化石。異特龍的化石是美國猶他州的州化石。由於異特龍是最早被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所以長期以來吸引了一般大眾的注意,並出現在數個電影與電視節目中。

10.特暴龍: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 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嘆。要談到特暴龍, 就先要從幾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 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一種當時最龐大, 最兇猛的食肉恐龍, 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01年, 不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 推斷出暴龍乃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在二十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 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二十世紀末期, 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 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不過, 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 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 不過, 到了白堊紀末期, 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2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saurus, 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為止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 相信跟暴龍一樣, 是十分兇猛的巨型食肉恐龍, 體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 約10公尺長,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約4公尺, 重6、7公噸, 嗅覺靈敏, 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這個品種在7500萬至6500萬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 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 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 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

現代有什麼動物比它們更兇猛?
進化成哪樣不是由動物決定的,動物的進化都是隨機的。因為遠古的兇猛動物的進化不能適應自然選擇,所以被淘汰了。

人是進化最成功的物種,雖然沒有強悍的身體,卻有統治其它所有兇猛動物的力量!

❿ 動物的進化原理

是自然選擇,包括兩個方面,一、動物在遺傳過程中會產生變異,即後代和父輩
有大的差異,但動物生活環境不變時這差異會使動物生活困難。二、環境的劇烈變化。即環境的突變使動物生活很不方便,但後代的一些變異恰好比較適應
新的環境,於是這樣的後代的種群中越來越多,最後這些變異的特徵就成為這個種群的遺傳特徵。這時,動物就進化成了新的動物。

閱讀全文

與力量的進化動物如何變得更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