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草在動物體內如何消化

草在動物體內如何消化

發布時間:2022-07-01 12:42:12

⑴ 草食動物的消化代謝過程急~!

食草動物從植物中獲取營養。植物組織很難消化。為了幫助消化,食草動物有其特殊的適應性變化。
首先,他們的消化系統中有大量的特殊菌。這些菌可以把植物組織分解成動物可以吸收的營養。
第二,許多食草動物會第二次咀嚼他們的食物:先吃下食物,讓它們暴露在消化道的特殊菌下。第二次的咀嚼令植物組織分解的更加細小,轉化成更多的營養。

我們知道牛和羊反復咀嚼他們的食物。牛咽下他們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到達他們胃中富含特殊菌的一個特別的場所。這些特殊菌幫助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會從胃中倒退回嘴裡。這就是所謂的反復咀嚼他們的食物。動物會咀嚼這些已被反復咀嚼過的食物,再一次的咽下它們,再去到消化道的其他場所,在這些場所營養被吸收

⑵ 馬屬動物沒有前胃,它吃的草是怎麼消化的

消化大部分發生在馬的小腸。
如果展開,馬的消化道長約30米。絕大部分是小腸,大約有15-21米長,大結腸有3-3.7米長,最多可以容納70多升的半液體物質。大結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盲腸中分解的纖維素中的碳水化合物。這段腸道中彎曲和轉折比較多,是嵌塞這種絞痛最常見的發病部位。
馬的整個消化過程平均在36-72小時之間。

⑶ 食草動物消化食物的原理

草類含有的纖維素和果膠等多糖,人類體內沒有轉化多糖的酶;而食草動物一般是雙胃,前面一個相當於食物儲藏袋,後一個胃才是用於消化食物,有反芻行為,一般在休息時候可將食物吐出再反復咀嚼,細嚼慢咽,胃內分泌的消化酶可以消化纖維素,以澱粉酶為主,胃壁結構分為4層,胃的蠕動能力較強。

⑷ 食草動物的消化吸收過程及其消化液的成分。

食草動物從植物中獲取營養。植物組織很難消化。為了幫助消化,食草動物有其特殊的適應性變化。
首先,他們的消化系統中有大量的特殊菌。這些菌可以把植物組織分解成動物可以吸收的營養。
第二,許多食草動物會第二次咀嚼他們的食物:先吃下食物,讓它們暴露在消化道的特殊菌下。第二次的咀嚼令植物組織分解的更加細小,轉化成更多的營養。

我們知道牛和羊反復咀嚼他們的食物。牛咽下他們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到達他們胃中富含特殊菌的一個特別的場所。這些特殊菌幫助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會從胃中倒退回嘴裡。這就是所謂的反復咀嚼他們的食物。動物會咀嚼這些已被反復咀嚼過的食物,再一次的咽下它們,再去到消化道的其他場所,在這些場所營養被吸收。
它的消化液的成分主要有:纖維素酶

⑸ 食草動物的消化道都比較什麼

食草動物的消化道都比較長。

食草類動物,它們的牙主要是為了把草從地面上把它切斷,然後摩擦把植物粉碎,但是食肉的動物,它們的門牙就幾乎沒有什麼用,他們是為了撕扯動物和吞食動物,所以他們的犬齒就比較發達,他們的嚼的方式也不同,一種是旋轉的嚼,一種是上下的嚼。

之後食物來到胃裡,食草動物的胃非常的多,有的就是用來消化的,有的就是用來儲存的,而且它裡面,有很多的消化酶,來分解粗纖維,而食肉動物的話,他們就需要分泌泌酶腺體,來消化其中的蛋白質和油脂食肉動物的胃就有一個。

為之後就到了小腸和大腸了,食草類動物了,腸子非常的長,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全部吃素食,然而植物比較難消化,所以他們才有很多的胃,所以腸子也很長,然而食肉動物,他們的腸子就比較短了,他們從未就開始大量的消化,到了小腸就主要是吸收了,大腸幾乎就沒有吸收了,他們的腸子不像是食草動物,很光滑。

植食性

植食性是指生物交互作用之一,通常指動物以植物為食的現象。幾乎找不到一種植物是不被動物所取食的,而在動物中,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都有許多專門以吃植物為生的種類。

動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而食物鏈的其他環節都有賴於這一環節的存在,可見一切動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食。

⑹ 食草動物的消化過程

食草動物從植物中獲取營養。植物組織很難消化。為了幫助消化,食草動物有其特殊的適應性變化。
首先,他們的消化系統中有大量的特殊菌。這些菌可以把植物組織分解成動物可以吸收的營養。
第二,許多食草動物會第二次咀嚼他們的食物:先吃下食物,讓它們暴露在消化道的特殊菌下。第二次的咀嚼令植物組織分解的更加細小,轉化成更多的營養。

我們知道牛和羊反復咀嚼他們的食物。牛咽下他們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到達他們胃中富含特殊菌的一個特別的場所。這些特殊菌幫助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會從胃中倒退回嘴裡。這就是所謂的反復咀嚼他們的食物。動物會咀嚼這些已被反復咀嚼過的食物,再一次的咽下它們,再去到消化道的其他場所,在這些場所營養被吸收。

⑺ 草在牛體內是怎樣代謝為牛奶的

草(纖維素) -------------------------------------- 1
→進入消化道被微生物消化成葡萄糖 ---------------- 2
→G被微生物轉化為揮發性脂肪酸 ------------------- 3
→被牛吸收(淋巴循環)進入肝臟 -------------------- 4
→轉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 -------------------------- 5
→DNA中基因表達時蛋白質合成產生機體組織蛋白 ----- 6
→奶牛泌乳--------------------------------------- 7
就是這個思路
1.草中主要含有纖維素,還有果膠,無機灰分等
有纖維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於水及一般有機溶劑。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有機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花的纖維素含量接近100%,為天然的最純纖維素來源。一般木材中,纖維素佔40~50%,還有10~30%的半纖維素和20~30%的木質素。此外,麻、麥稈、稻草、甘蔗渣等,都是纖維素的豐富來源。
纖維素是D-葡萄糖以β-1,4糖苷鍵組成的大分子多糖,分子量約50000~2500000,相當於300~15000個葡萄糖基。分子式可寫作(C6H10O5)n。
2.草被牛採食進入消化道被微生物消化成葡萄糖
瘤胃是反芻動物的第一胃。食草動物反芻時,食物從此處返回口中.瘤胃位於腹腔左側,幾乎占據整個左側腹腔,在它前側部是瘤胃前庭,經噴門與食道相通
瘤胃內容物:瘤胃水含量較高,平均可達85~90%;干物質含量較低,平均為10~15%
瘤胃PH值:比較穩定,在5.5~7.5之間
瘤胃溫度:由微生物發酵產生,維持在38.5~40°C
瘤胃中含有纖毛蟲等微生物將草降解,瘤胃微生物(liuweiweishengwu)共生在牛、羊、鹿和駱駝等反芻動物瘤胃中的細菌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的總稱。數量極多。反芻動物可為它們提供纖維素等有機養料、無機養料和水分,並創造合適的溫度和厭氧環境,而瘤胃微生物則可幫助反芻動物消化纖維素和合成大量菌體蛋白,最後進入皺胃(真胃)時,它們便被全部消化,又成為反芻動物的主要養料。瘤胃內容物中,通常每毫升約含1010個細菌和4×106個原生動物。經統計,如1頭體重達300公斤的肉用牛,它的瘤胃容積約為40升,可含4×1014個細菌和4×1010個原生動物。瘤胃微生物除有細菌和原生動物外,還能見到酵母樣微生物和噬菌體。常見到的細菌有纖維素消化菌〔如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albus)〕、半纖維素消化菌〔如居瘤胃擬桿菌(Bacteriodesruminocola)〕、澱粉分解菌〔如反芻月形單胞菌(Selenomonasruminantium)〕、產甲烷菌〔如反芻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ruminantium)〕等三四十種。常見到的原生動物主要是纖毛蟲,纖毛蟲體的大小約為40~200微米,數量一般為20~200萬/毫升。種類可分為全毛蟲和寡毛蟲兩大類。全毛蟲有原口等毛蟲(Isotichaprostma)、腸等毛蟲(Isotichaintestinalis)、厚毛蟲(Dasytricharuminantium);寡毛蟲有囊狀內毛蟲(Entodiniumbursa)、貪食內毛蟲(E.vorax)、尖尾內毛蟲(E.caudatum)、有齒雙毛蟲(Diplodiniumdenticulatum)、多泡雙毛蟲(Polyplastronmultivesticulatum)、家牛雙毛蟲(Eudiplodiniumtauricum)、細硬甲蟲(Ostracodiniumgracile)、無尾前毛蟲(Epidiniumecaudatum)和有尾頭毛蟲(Ophryoscolexcaudatus)等。
纖維素酶的組成與功能
纖維素酶根據其催化反應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內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glucanohydrolase或endo-1,4-β-D-glucanase,EC3.2.1.4),來自真菌的簡稱EG,來自細菌的簡稱Cen、外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cellobilhydrolase或exo-1,4-β-D-glucannase,EC.3.2.1.91),來自真菌的簡稱CBH,來自細菌的簡稱Cex) 和β-葡聚糖苷酶(β-1,4- glucosidase,EC.3.2.1.21)簡稱BG。內切葡聚糖酶隨機切割纖維素多糖鏈內部的無定型區,產生不同長度的寡糖和新鏈的末端。外切葡聚糖酶作用於這些還原性和非還原性的纖維素多糖鏈的末端,釋放葡萄糖或纖維二糖。β-葡萄糖苷酶水解纖維二糖產生兩分子的葡萄糖。真菌纖維素酶產量高、活性大,在畜牧業和飼料工作中主要應用真菌來源的纖維素酶。
2.纖維素酶降解纖維素的機理研究
纖維素酶反應和一般酶反應不一樣,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纖維素酶是多組分酶系,且底物結構極其復雜。由於底物的水不溶性,纖維素酶的吸附作用代替了酶與底物形成的ES復合物過程。纖維素酶先特異性地吸附在底物纖維素上,然後在幾種組分的協同作用下將纖維素分解成葡萄糖。
1950年,Reese等提出了C1-Cx假說,該假說認為必須以不同的酶協同作用,才能將纖維素徹底的水解為葡萄糖。協同作用一般認為是內切葡聚糖酶(C1酶)首先進攻纖維素的非結晶區,形成Cx所需的新的游離末端,然後由CX酶從多糖鏈的還原端或非還原端切下纖維二糖單位,最後由β-葡聚糖苷酶將纖維二糖水解成二個葡萄糖。不過,纖維素酶的協同作用順序不是絕對的,隨後的研究中發現,C1-Cx和β-葡聚糖苷酶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水解天然纖維素。若先用C1酶作用結晶纖維素,然後除掉C1酶,再加入Cx酶,如此順序作用卻不能將結晶纖維素水解。
3.G被微生物轉化為揮發性脂肪酸
秸稈類粗飼料主要在瘤胃內消化,代謝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有認為水牛瘤胃內VFA水平較高是由於纖維素消化力較強
稻草纖維素消化率與TvFA濃度的關系:反自動物維持生命活動及生產的能量主要來自VFA「』。瘤胃是飼料消化和產生VFA的主要器官,瘤胃中產生的VFA可滿足動物機體的大部分能量需要。本試驗第一,二期水牛日糧中稻草佔90一100腸,而稻草主要由細胞壁構成(85.9腸),含有較多的纖維素(54.7腸),因而瘤胃對纖維素的消化較大程度上決定著稻草的利用和產生VFA的數量。因此,纖維素在瘤胃中被消化的程度可作為稻草利用率的一項主要指標。但纖維素消化率的測定繁瑣、費時,而瘤胃TVFA濃度可快速測定,若TVFA濃度與纖維素消化率之間存在相關性,便可依TVFA濃度估測纖維素的消化率,從而間接地估計
4.被牛吸收(淋巴循環)進入肝臟
VFA的肝臟代謝
進入門靜脈的大多數VFA被肝臟吸收。除乙酸外,VFA在肝臟的吸收量佔60~84%。因此門靜脈VFA的凈吸收量為80%~100%。通常穿過肝臟的乙酸有個凈釋放量(Reynolds,1995),但在綿羊和肉牛乙酸也有一個小的單向的吸收(Kristensenand Harmon,2004b)。在凈基礎上,肝臟丁酸的吸收不能解釋乙酸的釋放;因為當考慮乙醯乙酸的吸收時3-羥基丁酸的釋放比丁酸的吸收高得多。因此肝臟釋放的大部分3-羥基丁酸一定是從血液吸收的脂肪酸如NEFA或酯化的脂肪酸(Bell,1980)。奶牛肝臟吸收丙酸門靜脈凈流量的0.93。然而,內臟中丙酸的凈流量隨門靜脈的吸收增加而增加(Berthelot等,2002;Majdoub等,2003)。短期的試驗表明,瘤胃丁酸吸收量的增加可減少丙酸的肝臟排出。用閹牛試驗發現,瘤胃丁酸吸收量增加使丙酸內臟釋放量從0.08增加到0.22(Kristensen and Harmon,2004a)。丙酸是反芻動物生成葡萄糖的底物(Danfar等,1995)且丁酸吸收的突然增加可能不僅為生酮作用提供底物,而且通過從肝臟到外周組織轉變丙酸的代謝也影響葡萄糖的動態平衡。肝臟葡萄糖的產量與飼料採食量(Reynold,1995)和產奶量(Danfar,1994)有關。然而,丙酸肝臟吸收量並不直接反映出肝臟葡萄糖的產量。給閹牛飼喂丙酸鈉發現所增加的葡萄糖有不能挽回的損失率,雖然丙酸是生糖的,且可大量變成琥珀酸,但不是都生成葡萄糖(Steinhour and Bauman,1988),其轉變效率只有0.4。無數研究報道,甚至當丙酸可利用性在處理間的差異與肝臟葡萄糖釋放量是相當時,綿羊、閹牛或奶牛灌注或飼喂丙酸並不影響肝臟葡萄糖釋放或葡萄糖不可挽回的損失(Kriste-nsen and Harmon,2004b Lemosquet等,2004)。肝臟中丙酸吸收量增加並不影響生糖氨基酸的吸收(Savary-Auzwloux等,2003)。肝臟糖庫的變化也不能對此做出解釋(Lemosquet等,2003)。Lemosquet等(2004)研究指出,在灌注14d期間,肝臟積累肝糖應該是多於14kg。因此,目前如果只估計生糖底物和葡萄糖的平衡,不可能說明肝臟中丙酸的吸收增加。如果所有丙酸被代謝成琥珀酸,通過丙酮酸脫氫酶催化丙酮酸脫羧形成乙醯CoA,由於肝臟中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乙醯-CoA,從而激活丁醯酶並抑制丁酸脫氫酶,因此推測在肝臟中存在丙酸的另一條代謝途徑,否則已存大量氨基酸並不能被現有奶牛肝臟營養平衡理論解釋。在丁酸代謝中,肝臟的作用與丙酸的代謝有很大的區別。與丙酸相比,不僅丁酸的排出低,而且吸收的丁酸只有25%釋放到門靜脈。有人假設,丁酸在瘤胃上皮細胞代謝的主要原因是丁酸逃離肝臟,因此避免丙醯CoA和丁醯CoA的混合。把丙酸和丁酸的代謝分入
不同的組織,它可能保證在兩種組織中更多的同質底物庫。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解釋可說明在瘤胃上皮細胞中VFA的不同代謝,肝臟中代謝情況還不知道,但驚奇的是,肝臟對丙酸的親合力高,對丁酸相對低,對比戊酸長的脂肪酸也高。甚至對非酮體奶牛,肝臟釋放出的3-羥基丁酸也比丁酸多。盡管瘤胃上皮細胞代謝丁酸的3/4,但它只釋放在內臟產生3-羥基丁酸的一半(Reynolds等,2003)。通過肝臟釋放3-羥基丁酸的碳源是可能的,除丁酸外,從門靜脈血吸收的還有乙醯乙酸(Lomax等,1983)和中長鏈脂肪酸(Bell等,1980)。綜上所述,肝臟是丙酸、支鏈VFA和比丁酸長的脂肪酸代謝的最重要場所。乙酸由肝臟產生,丁酸主要由腸道上皮細胞代謝。以飼料評價體系為基礎的營養成分中所有VFA的代謝盡管VFA佔ME的大部分,但目前的飼料評價體系還不能清晰地說明VFA可利用性和代謝過程。然而,憑借多瘺管奶牛及已有VFA知識,要獲得胃腸道VFA的組成和數量是可能的。對瘤胃發酵和復雜的中間代謝的認識還有待今後深入研究。在實際應用中,為了滿意地描述VFA對反芻動物的利用性和營養成分供應及中間代謝的相互作用,采
用NBFE體系或者能測量或者能預測大量至關重要的瘤胃變數。由於反芻動物瘤胃發酵的復雜和這個體系的動態變化,一個有吸引力的策略可能是把NBFE體系建立在通過瘤胃感應器配備無線電傳送在合適的時間預測和調控瘤胃參數模型的基礎上(Sievers等,2004)。只要模型准確預測或調控VFA產量沒有滿意的答案,NBFE體系就不能描述以營養成分為基礎ME的最大成分。還有在中間體系內,需要模擬營養供應變化所產生的代謝結果。只要我們不能確立肝臟的碳源,我們就會
忽視內部器官重要營養成分的交換,因此我們很難從血液到牛奶和肉途經中模擬主要營養成分的相互作用。
5.轉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
轉氨基作用 指的是一種氨基酸alpha-氨基轉移到一種alpha-酮酸上的過程。轉氨基作用是氨基酸脫氨基作用的一種途徑。其實可以看成是氨基酸的氨基與alpha-酮酸的酮基進行了交換。
結果是生成了一種非必需氨基酸和一種新的alpha-酮酸。反應由轉氨酶和其輔酶磷酸吡哆醛催化。磷酸吡哆醛是維生素B6的衍生物。人體內最重要的轉氨酶為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它們是肝炎診斷和預後的指標之一。
體內大部分氨基酸都可以參與轉氨基作用,例外:賴氨酸,脯氨酸和羥脯氨酸。鳥氨酸(Ornithine)的δ-氨基也可通過轉氨基作用被脫掉。
舉例: alpha-酮戊二酸 + 丙氨酸 = 谷氨酸 + 丙酮酸 (反應可逆)
這樣生物體內就可以自我合成某些氨基酸了。
轉氨基作用 transamination 不經過氨,而把氨基從一個化合物轉移到其他化合物上的反應過程。是布朗斯坦和克里茨曼(A.E.Braunstein與M.G.Kritzmann,1937)提出的。在生物體內通常為以磷酸吡哆醛為輔酶的轉氨酶(氨基轉移酶)所催化,此反應一般是可逆的,反應中間產物是磷酸吡哆胺。(1)通常在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間發生α位的氨基轉移。此反應是生物體內以谷氨酸、天冬氨酸為中心進行多種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及氨基酸與糖或脂肪的中間代產物的相互轉化的重要反應。在缺乏氨基酸氧化酶的高等動物中,首先進行轉氨酶所催化的反應(Ⅰ),再以谷氨酸為媒介,在谷氨酸脫氫酶催化的反應(Ⅱ)中生成氨,在進行氨基酸氧化脫氨的同時,通過逆反應參與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也有以丙氨酸為氨基供體的轉氨酶。(2)谷氨酸、天冬氨酸等的氨基酸的醯胺基也能直接作為氨基供體,但這時被轉移的是α-氨基,而醯胺基則作為氨波游離出來。(3)在動物的肝臟、微生物中發現鳥氨酸、r-氨基丁酸、β-丙氨酸等的。ω-氨基轉移到α-酮酸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除α-酮酸外,醛類也能成為氨基受體。鳥氨酸特別在脯氨酸—鳥氨酸—谷氨酸的相互轉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已證明這些
6.DNA中基因表達時蛋白質合成產生機體組織蛋白或者乳清蛋白
一、mRNA與遺傳密碼
[編輯本段]
1. mRNA是蛋白質合成的直接模板
原核生物一個mRNA帶有功能相關的幾種蛋白質的編碼信息,稱多順反子(幾個基因的復本);真核生物一個mRNA一般只帶一種蛋白質的編碼信息,稱單順反子。mRNA的生成要經加工,尤其是真核生物細胞,這就造成mRNA的序列和DNA序列間沒有完整的一對一的關系。遺傳密碼(genetic code)是規定mRNA的核苷酸序列翻譯成多肽鏈氨基酸序列的一套法則,也就是mRNA的核苷酸序列和多肽鏈氨基酸序列的共線性關系。
2. 遺傳密碼是三聯體密碼
20世紀中葉,數學推算編碼20種氨基酸所需的鹼基最低數是3(43=64),密碼子(codon)應是三聯體(triplet),即mRNA的序列以三個核苷酸為一組。
1961年Crick及其同事通過研究噬菌體基因的移碼突變推測三聯體密碼子是非重疊、無標點的。Nirenberg等用人工合成的mRNA在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系統中尋找氨基酸與三聯體密碼子的對應關系。Khorana和他的同事用化學合成結合酶促反應,合成含有2、3、4核苷酸重復序列的多聚核苷酸,以此為模板找出各氨基酸的密碼子。技術上的突破來自人工合成的三核苷酸能與對應的氨醯-tRNA一起結合在核糖體上,由此確定絕大多數密碼子。1966年全部64個密碼子破譯,其中AUG編碼甲硫氨酸,又是起始密碼;UAA、UAG、UGA3個是終止密碼,不編碼氨基酸;還有 61個編碼一特定的氨基酸。
3. 遺傳密碼特點:①連續性,指密碼子必須按5′→3′方向三個一組讀碼框往下閱讀,無標點、不重疊、不跳格。正確的讀碼框的確立是由核糖體識別在編碼序列開頭處的起始密碼AUG;②簡並性,是指同一種氨基酸有兩個或更多密碼子的現象。編碼同一氨基酸的密碼子稱為同義密碼子,通常只在第3位鹼基上不同,這樣可減少有害突變。密碼子第3位鹼基與tRNA反密碼子不嚴格遵從鹼基配對規律(擺動鹼基配對),如tRNA反密碼子第一位的I(由A轉變而來)可與mRNA密碼子第3位鹼基U、C、A形成配對,U可對應A、G,因而密碼子第3個位置又稱擺動位置;③通用性,即所有生物基本共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線粒體以及少數生物基因組的密碼子有變異(如在酵母、哺乳動物、果蠅中,AUA = Met而非Ile,UGA=Trp而非終止碼。)

二、tRNA與氨基酸的轉運
[編輯本段]
1. tRNA是轉運氨基酸的工具
具備倒L型三級結構的tRNA由氨醯合成酶催化氨基酸共價連結到3′端,形成氨醯-tRNA,需要 ATP。tRNA與蛋白質合成有關的位點至少有4個,即①3′端CCA上的氨基酸接受位點;②反密碼子位點;③識別氨醯-tRNA合成酶位點;④核糖體識別位點。
2. tRNA第二套密碼系統
氨醯-tRNA合成酶具有絕對專一性,對L-氨基酸、tRNA兩種底物能高度特異識別。大腸桿菌丙氨酸tRNA的氨基酸接受臂上的G3?U70鹼基對決定負載Ala的專一性。精氨酸-tRNA(A20),異亮氨酸-tRNA(G5?G69),酵母苯丙氨酸-tRNA(G20,G34,A35,A36)。由於氨基酸和tRNA正確結合,而tRNA又和mRNA、核糖體准確配對,這就確保遺傳信息傳遞的穩定。氨醯-tRNA合成酶與t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和tRNA分子中某些鹼基或鹼基對決定著攜帶專一氨基酸的作用組成tRNA分子第二套密碼系統。

三、核糖體與肽鏈裝配
[編輯本段]
1. 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部位(或稱蛋白質合成的分子工廠)
1950年P.Zamecnik將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氨基酸注射到小鼠體內,經短時間後,取出肝臟,製成勻漿,離心,分成核、線粒體、微粒體及上清液組分,發現微粒體中的放射性強度最高,再處理微粒體,將核糖體從內質網中分離出,發現核糖體的放射強度比微粒體高7倍。
2. 核糖體的組成和結構
有70S和80S兩種,均由大小不同的兩個亞基組成。70S核糖體存在於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其30S小亞基含有一個16S rRNA和21種不同的蛋白質(稱S蛋白),50S大亞基含有一個23S rRNA、5S rRNA和34種蛋白質(L蛋白)。80S核糖體存在於真核細胞,其40S小亞基含有一個18S rRNA和34種S蛋白,60S大亞基含有28S rRNA、5S rRNA、5.8S rRNA各一分子和49種L蛋白。在通常情況下,核糖體的大小亞基游離於細胞質基質中,只有當小亞基與mRNA結合後,大亞基才與小亞基結合形成完整的核糖體。
核糖體上有兩個tRNA結合的位點:A位點是氨醯tRNA結合位,P位點是肽醯tRNA結合位。50S亞基上有一個GTP水解位點,為氨醯-tRNA移位提供能量;兩亞基接觸面空隙有結合mRNA的位點,還有與起始因子、延伸因子、釋放因子及各種酶相結合的位點,mRNA和合成的新生多肽鏈通過外出孔進入膜腔。

四、有關的酶和蛋白因子

除了以上提到的氨醯-tRNA合成酶和L蛋白、S蛋白外,重要的酶還有轉肽酶、轉位酶等;在肽鏈合成的起始、延伸和終止過程有許多蛋白因子參與。起始因子(initiation factors,IF),包括IF1、IF2、IF3;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s,EF),有EF-T,EF-G;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s,RF),包括RF1、RF2。
7.奶牛泌乳
乳腺分泌乳汁稱為泌乳。授乳給幼兒稱為哺乳。泌乳是各種激素作用於巳發育的乳腺而引起的。乳腺的發育除營養條件外還需要雌性激素(動情素和孕激素)的作用,春期以後由於這些激素分泌增多,所以可加速乳腺發育。妊娠時,血中雌激素濃度增高,加上腦垂體激素的協同作用,乳腺的發育更加顯著。分娩後,腦垂體前葉分泌的生乳素、促腎上腺皮質素、生長素等作用於已發育的乳腺,從而引起乳汁分泌。泌乳的維持需要吮乳刺激。通過神經經路,經丘腦下部作用於腦垂體前葉,促進上述激素分泌,同時使後葉釋放催產素。催產素到達乳腺,使包圍產生乳汁的乳腺胞細胞的肌上皮細胞收縮,以促進排乳。如果乳腺不將乳汁排出,則乳房內壓升高,乳腺細胞的分泌機能將出現障礙。

牛奶營養成份
每100克牛奶含水分87克,蛋白質3.3克,脂肪4克,碳水化合物5克,鈣120毫克,磷93毫克,鐵0.2毫克,維生素A14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4毫克,維生素B20.13毫克,尼克酸0.2毫克,維生素C1毫克。可供熱量69千卡
牛奶的化學成分很復雜,至少有100多種,主要成分由水、脂肪、磷脂、蛋白質、乳糖、無機鹽等組成。一般牛奶的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為:
水分:87.5%
脂肪:3.5%
蛋白質:3.4%
乳糖:4.6%
無機鹽:0.7%
組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其中有8種是人體本身不能合成的,這些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我們進食的蛋白質中如果包含了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這種蛋白質便叫作全蛋白。牛奶中的蛋白質便是全蛋白。
牛奶中的無機鹽也稱礦物質。牛奶中含有Ca2+、Mg2+、K+ 、Fe3+ 等陽離子和PO43-、SO42-、Cl-等陰離子;此外還有微量元素I、Cu、Zn、Mn等。這些元素絕大部分都對人體發育生長和代謝調節起著重要作用。鈣是人體中含量最高的無機鹽,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人體中90%的鈣集中在牙齒和骨骼上。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鈣,同樣孕婦及成人、中老年人,也需要補充鈣質,缺乏鈣會影響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發育,導致佝僂病。大自然中的鈣是以化合態存在的,只有被動、植物吸收後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鈣,才能更好地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牛奶中含有豐富的活性鈣,是人類最好的鈣源之一,1升新鮮牛奶所含活性鈣約1250毫克,居眾多食物之首,約是大米的101倍、瘦牛肉的75倍、瘦豬肉的110倍,它不但含量高,而且牛奶中的乳糖能促進人體腸壁對鈣的吸收,吸收率高達98%,從而調節體內鈣的代謝,維持血清鈣濃度,增進骨骼的鈣化。吸收好對於補鈣是尤其關鍵的。故"牛奶能補鈣"這一說法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牛奶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與許多動物性蛋白膽固醇較高相比,牛奶中膽固醇的含量較低,(牛奶:13毫克/100克;瘦肉:77毫克/100克)。值得一提的是,牛奶中某些成分還能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的數量,使得牛奶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網上有很多這類資料,自己可以多找找。。。

⑻ 為什麼牛羊等可以消化草而人不能消化蔬菜

其實大多數動物的身體是可以消化草的(馬牛羊雞鴨),不過草的營養含量單一,自然界中的動物(如小鳥)都是吃草籽,因為草滿足不了營養的消耗,以前在朝鮮爆發過飢荒,那時的人們就是考吃草維持,現在農業很發達,實際上白菜,油菜等等嚴格意義上也是草,是人們經過多年總結出,並加以培育的更有營養的草,稱之為「菜」

⑼ 動物的胃是怎麼把草重組成肉的

首先搞清楚,動物不是靠胃把草從組成肉的。是靠整個消化系統,包括腸子什麼的。

然後,動物吃了草以後,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然後被身體吸收,再組成蛋白質什麼的,就是肉啦。

⑽ 食草動物的消化特點

首先區別在牙齒,食草動物沒有發達的犬齒,它們的臼齒非常發達。食肉動物正好相反,犬齒發達,用來撕裂肉食。
其次區別在胃。食草動物有著發達的多室的胃,也就是胃分成好幾個房間,用來存放消化到不同程度的食物,如牛是先將草簡單咀嚼就囫圇吞下,存於胃之某室中,待休息時,在將這部分食物重新運至口中細細咀嚼,這就是反芻。食肉動物沒有上述的結構和行為。
食草動物的腸非常長,盲腸發達,因為植物比較難消化。食肉動物的腸一般比較短,盲腸也不發達。

閱讀全文

與草在動物體內如何消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