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愚字代表什麼生肖
愚是生肖「虎.兔」
愚五行屬木:五行屬木的生肖為:十二生肖寅虎的性格缺點
1、頗具叛逆性往往過於自信無法與他人協調變通,喜歡獨來獨往,經常表現極瑞性。2、缺乏浪漫
情調,對待妻子也使用獨裁手腕,缺乏愉快的家庭生活。3、相識雖廣但都無法深交,固執己見,為達目的
不擇手段,專橫霸道,喜歡刺激,自我意識強。4、投資方面喜歡短期內即能回收者。過長時則不感與趣。
5、鄉村家畜生產時不讓肖虎者看,因為他的磁場會令畜母感到不安而會吃踔幼子以示抗拒。
愛情上:喜歡沉浸在戀愛中,男性較重視實際行為,不太會說甜言蜜語,也不會裂造浪漫氣氛,而
在行為上散發出一種獨特吸引人的魅力,會引起女性的關注和母愛的發揮,所以和這種男性進行交往一定要
有包容心和無正的母愛。而女孩子則會散發出一種令人遐思的儀態,不拖泥帶水。重義氣,充滿自信之
美,如果能以好朋友之道相處,則比較能相處長久,如果貪圖他們的美色,則將會吃不完兜著走,應該以欣
賞他們的才華為出發點。
十二生肖卯兔的性格優點
1、心思細密,個性溫柔體貼體人。2、有語言天才與犀利的口才,頗受人歡迎。3、個性善變,相
當保守,頭腦冷靜。4、喜愛平穩無波的愛情生活。5、善交際為人和氣,話題豐富談笑風生,風度翩翩,處
事謹慎。厭惡與人爭執,帶有能化敵為友的柔和氣質。6、0型血的兔豪放有膽,作風- -但顯露出來就變得勇
敢果決。7、無論男女都是主張家庭至上。8、肖免者很講究美觀,家庭飾置和陳設都很優雅生性好客,禮貌
周到富同情心,樂於助人。9、屬兔的人似乎都是心腸善良慈悲,平時不很堅持自己之主張。他們絕不會輕
易動怒,因為他們心地仁厚。
十二生肖聊兔的性格缺點
1.有博愛及眾的傾向及大眾情人時心態,易生感情糾紛。
2.缺乏思慮決斷力,常因多情失敗。
3.表面好好先生且凡事唯唯是諾,然而內心卻相當頑固。
4.大都不甘生活過於單調乏味,會不斷裂造生活情趣,但對事物不善深入鑽研。
5.凡事過於謹慎不願向人吐露心事,具有逃避現實的傾向,過於保守而失去機會。
6.女性多愁善,溫柔纖弱。
愛情上:談戀愛的方式給人的感覺好像帶著朦朧的面紗-樣,擅長理性的思考,喜歡在羅 曼蒂克和
貴的地方約會。個性溫柔浪漫,情感細密且豐富,但有時候會表現出猶豫不決。和他們交往必須表現出寬
容的胸襟,並多鼓勵他們表達情感和意見。男性有挑剔的毛病,適合不拘小節的妻子,女性在婚後,如果經
濟許可很少出外工作, -切以家庭為重
㈡ 「禺狨王」讀什麼音
拼音:yù róng wáng
禺狨王,《西遊記》中七大聖之一。七大聖中位列第六位,稱驅神大聖。孫悟空在花果山遍訪英豪之時,結識了禺狨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結拜為兄弟。
西遊記中孫悟空結義七兄弟,皆號大聖,後來猴子取經路上明裡提出的只有大力牛魔王一人,諸如獅駝國三怪亦是猴子結義兄弟的一說皆是現在的謬傳,又假悟空者,為六耳獼猴.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
猴子兄弟其中又有一獼猴王,號通風大聖,號通風者,以意會之,多是此意,猴子這位兄弟相來也是六耳獼猴一屬.又有猴子打死六耳,世間絕此一種,可見六耳獼猴世間止此一隻.他們當初七兄弟聚義,老大號稱「平天大聖」,牛魔王。
老二號稱復海大聖,蛟魔王。老三即是岳鵬,混天大聖鵬魔王。老四自稱移山大聖,獅駝王。老五通風大聖,獼猴王,就是<西遊記>中訛傳被老七殺死的六耳獼猴。老六驅神大聖,犭禺狨王。他就是當年最小也是最狂妄的那個齊天大聖——孫悟空。岳鵬的結拜兄弟。
這一別數千年,都沒有來往。如今才有兩個兄弟,自當年七大聖分散後首度會岳鵬感覺到了———移山大聖,獅駝王·樂獅駝的存在。心情激動,澎湃不已的岳鵬也不再管其他,
㈢ 禺人的生肖是什麼動物
愚人的生肖是猴、龍、鼠、狗,馬等這幾個動物,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研究研究這幾個生肖在愚人方面的本事。
1、猴
生肖猴的朋友天生聰明機敏,性格活潑、幽默,能讀懂別人的內心。一到愚人節,生肖猴的朋友愚人的對象很多,同學同事或好友親朋,愚人節無論看到准,就會愚一下, 愚起人來,臉色一本正經,語氣是那麼的沉穩,讓當事人無法識破,身邊有屬猴的朋友,愚人節時可要注意。
4、狗
生肖狗的朋友純真、率直,忠心耿耿,具正義感,做事認真。由於平時生肖狗的人安穩踏實,愚人節那天會出其不意,一副老實忠心的樣子去愚人,讓別人難分真假,一不小心就會生肖狗設計的圈套中。
5、馬
生肖馬的朋友思維敏捷,性格獨立性格比較活潑,多才多藝,擅語言表達,說話比較大方,愚人起來,偽裝的口吻表達比較到位,故能成功的愚著別人,得逞之後,生肖馬會一臉得意,然後尋找下一個要愚的目標。
㈣ 《山海經》等古書中的禺是什麼動物
「禺」《說文解字》:「禺,母猴屬。」清代段玉裁注引郭璞《山海經》注說:「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
㈤ 禺公移山是什麼動物
魚🐠
㈥ 禺狨王是猴子還是大象禺狨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根據史料記載,禺狨王是一種猴子。禺狨王的的名字是源於古籍,其中對於“禺”和“絨”都有記載,其外表也和《西遊記》中對於禺狨王的記錄相符。
而禺狨王是大象這種謠傳是源於一本網路小說《獅駝國》,這本書寫的是西遊記中路過獅駝嶺的一章,但是在書中卻將獅駝嶺中的三兄弟寫成了當時七大聖中的三人,但是事實上這一點與《西遊記》原著是相悖的,可以被輕易推翻,可見確實是一種謠傳。
㈦ 「犭禺狨王」怎麼讀
「犭禺狨王」讀作yú róng wáng
禺狨王,《西遊記》中七大聖之一。七大聖中位列第六位,稱驅神大聖。孫悟空在花果山遍訪英豪之時,結識了禺狨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結拜為兄弟。
禺狨,其實就是一種金絲猴。 禺,母猴屬,頭似鬼。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亦曰沐猴。——《說文》。有獸焉,其狀如禺而自耳。——《山海經》。郭璞註:「禺似獼猴而長,赤目長尾。」狨:【集韻】獸名。禺屬。其毛柔長可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狨生山南山谷中,似猴而大,毛長,黃赤色。」既然是禺屬,又叫禺狨,應該是金絲猴。
其餘六人分別是:平天大聖牛魔王,復海大聖蛟魔王,混天大聖鵬魔王,移山大聖獅駝王,通風大聖獼猴王,齊天大聖美猴王。
㈧ 禺猴是什麼猴
禺 yù 〈名〉 1:本義:獸名,一種猴 . 禺,母猴屬,頭似鬼。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亦曰沐猴。——《說文》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自耳。——《山海經》。郭璞注:「禺似獼猴而長,赤目長尾。」 2: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猴。 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這種東西善於奔跑,所以人吃了這種東西,能跑的快) 以下請看: --------------參考資料------------------------------- 狌狌是長相很象獼猴(禺)但是長著一雙白色耳朵的動物,而且這種動物有一種特點,就是時而是四肢著地爬行,時而人立行走。還認為人如果吃了這種動物,就會變得健走。 招搖山是整部《山海經》的第一座山。《南山經·鵲山·招搖山》對招搖山的描述如下: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耳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糓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糓,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上鹿下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招搖山是起始於西海的鵲山山脈的最西端,是在西海邊上的第一座山。這座山被記載的唯一的獸類就是狌狌。據《南山經》的記載,狌狌是長相很象獼猴(禺)但是長著一雙白色耳朵的動物,而且這種動物有一種特點,就是時而是四肢著地爬行,時而人立行走。《南山經》還認為人如果吃了這種動物,就會變得健走。 排除「食之善走」這個特點之外,可以很直觀的感覺到這種叫狌狌的動物,其實就是和猴子有很相似的特點,或者說有很近的血緣關系的一種動物。說到這里,我想不必我再去敘述,大家都能想到,這種動物就是猩猩--狌狌的音就是猩猩,而且,狌狌二字其實就是猩猩二字的古體。 《山海經校注》當中對於招搖山的註解當中對於狌狌的註解是:「王念孫雲:『類聚獸部引作有獸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類聚是一本書,全名是《藝文類聚》。珂,則是指給《山海經》做校注的袁珂。在我的印象當中,袁珂是一個很了解上古文化的學者,編寫了很多關於上古文化的書籍。他在這里也指出,狌狌,其實就是猩猩。而在《海內南經》當中,晉朝的郭璞也有註解說:(狌狌),或作猩猩,字同耳。郭璞,晉朝時候的聞喜地方的人,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著作有《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爾雅注》、《楚辭注》、《上林子虛賦注》等等,傳說他還寫了《玄中記》。他對《山海經》的註解是十分早的一個版本。他都說了,狌狌就是猩猩,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懷疑的,狌狌,就是猩猩。 《高級漢語詞典》當中對於猩猩的解釋是: 猩猩 [orangutan] 一種大型的素食性樹棲類人猿,產於婆羅州和蘇門答臘的低溫沼澤地帶森林內,體型約有大猩猩的三分之二大,特徵是耳朵小,皮膚棕色,長而稀疏的紅棕色毛,很長的臂,臉、手、足裸出。 這里我們就可以發現很多《高級漢語詞典》中對於猩猩的描述在《山海經》當中並沒有描述,比如素食性,比如樹棲。這些是可以理解的,在生產力都相對來說十分低下的那個時代,《山海經》作者能把猩猩描述到如此地步應該說是很詳細的了。 那麼,我們再來參考幾條關於獼猴的解釋: 獼猴:rhesus monkey;macaque。印度產的一種淺褐色獼猴屬的猴,性格活潑好鬧,常被飼養在動物園,多用為醫學實驗。(《高級漢語詞典》) 獼猴:哺乳動物,猴的一種,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黃色,面部微紅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為食物。古亦稱「母猴」、「沐猴」。(《國際標准漢字大字典》) 而在英文的各類詞典當中,我們也注意到了對於獼猴的英文單詞macaque的解釋當中有這樣的一條: macaque:Any of several short-tailed monkeys of the genus Macaca of southeast Asia, Japan, Gibraltar, and northern Africa. (《美國傳統詞典》) 翻譯出來就是:任一種短尾獼猴,屬猴子,生活在東南亞、日本、直布羅陀和北非。 好了,我們就引用這么幾條。對於引用的這幾條,我們注意到《高級漢語詞典》當中說獼猴是印度產的;而《美國傳統詞典》則說獼猴生活在東南亞、日本、直布羅陀和北非。不管獼猴到底產於什麼地方或者到底生活在什麼地方,不重要(再者,筆者本人也不是動物學家),重要的是,我們發現這兩個描述當中似乎認為獼猴產於南亞、東南亞。 而《國際標准漢字大字典》中則提供了一條信息,就是獼猴古稱「母猴」、「沐猴」。 關於母猴、沐猴,我個人最熟悉的有下面幾個內容: 其一,《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二》: 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必三月齋,然後能觀之。燕王因以三乘養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今知王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故以三月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無以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問之,果妄,乃殺之。冶人又謂王曰:「計無度量,言談之士多棘刺之說也。」 一曰:燕王征巧術之人,衛人諸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台下之冶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因逃。 其二,曹操《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 其三,說文「攫」字解雲:「大母猴也,善攫持人。」 其四,項羽曾被罵說「楚人沐猴而冠」。 其五根據《漢語成語大辭典》有以下幾條關於沐猴: 【沐猴而冠】 獼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 常用來諷刺依附權勢、竊據名位之人。 【沐猴衣冠】 同「沐猴而冠」。 【土龍沐猴】 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我在這里引用這么多關於獼猴的東西,目的不是論證獼猴到底如何如何,而是為了說明獼猴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切實存在的東西,不管它現在是生活在印度也好,東南亞也好,總之,我們中國的古人是見過這種東西的,而且這種東西在中國的歷史上除了猴子的本意之外還衍生出來了沐猴而冠之類帶有明顯貶義的內容。不過,這也正好驗證了《高級漢語詞典》對於獼猴活潑好動的本性的描寫--如果不是曾經有獼猴得到人類的帽子並嘗試學人一樣把它戴到頭上,很難想像古人們是如何想像得出「沐猴而冠」這么一種狀況出現的。 返回到猩猩。 猩猩,長得象獼猴,時而爬行,時而人立行走,這些都是可以理解,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讓人想像到猩猩的內容。但是,食之還善走的描述卻有些莫名其妙了。 食之善走,我個人認為未必是真實的。吃了就會非常健走,這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是有些不可理解的,就如同我們說人吃豬肉會變得長相如同豬一樣不可理解--沒有科學根據啊。 但是我們也幾乎都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猴子是多動的,想必是古人帶有這樣的美好願望,希望能象猴子一樣有很快的速度。所以,古人在描述猩猩的時候,就把這種願望也描述進去了:食之善走。 另外,《山海經》當中對於猩猩的描述還有其他幾處: 《海內南經》:氾林方三百里,在狌狌東。 《海內南經》: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海內南經》: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海內南經》: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海內經》:有窫窳,龍首,是食人。有青獸,人面,名是曰猩猩。 關於氾林、犀牛、窫窳,此處都不做討論,我們討論的是猩猩這種東西突然在這里多出來一項特異功能:知人名。 《山海經校注》原文當中對於《海內南經》狌狌知人名的註解有: 1.珂案:南山經雲:「招搖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亦此狌狌傳說之異聞也。 2.珂案:淮南子氾論篇雲:「猩猩知往而不知來。」高誘注雲:「猩猩,北方獸名,人面,獸身,黃色。禮記(曲禮上)曰:『猩猩能言,不離走(今本作禽--珂)獸。』見人狂走,則知人姓字:此知往也。又嗜酒,人以酒搏之,飲而不耐息,不知當醉,以禽其身,故曰不知來也。」後漢書西南夷傳雲:「哀牢出猩猩。」李賢注引南中志雲:「猩猩在此谷中,行無常路,百數為群。土人以酒若糟,設於路。又喜屩子,土人織草為屩,數十量相連結。猩猩在山谷,見酒及屩,知其設張者,即知張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罵雲:『奴欲張我!』舍之而去。去而又還,相呼試共嘗酒。初嘗少許,又取屩子著之。若進兩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屩子相連不得去,執還內牢中。人慾取者,到牢便語雲:『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對而泣。」此所謂「狌狌知人名」也。 3.郭璞雲:『周書(王會篇)曰:「鄭郭狌狌(今本作都郭生生--珂)者,狀如黃狗而人面(今本作若黃狗人面能言--珂)。」頭如雄雞,食之不眯(上二語系王會篇說奇干善芳詞而誤入郭注者,系衍文--珂)。今交州(州,宋本、毛扆本作趾,藏經本作阯,孫星衍、郝懿行均校阯--珂)封溪出狌狌,土俗人說雲,狀如豚而腹(宋本、藏經本作復(復),郝懿行雲:一本作後(後)--珂)似狗,聲如小兒啼也。』珂案:水經注葉榆河雲:『(封溪)縣有猩猩獸,形若黃狗,又狀貆純。人面,頭顏端正,善與人言,音聲麗妙,如婦人好女。對語交言,聞之無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斷谷,窮年不厭。』謂此也。 其中第一條是袁珂的註解,他的註解實質上沒有解釋出任何情況,只是模糊的說,猩猩知人名是招搖山上也有的怪獸猩猩的另一個傳說的異聞罷了。 但是第二、第三條註解則顯得有很多意思了。 為了更多的了解這兩條註解當中引用的古文的意思,我特意翻閱了手頭上的可以找到的書籍: 我翻閱了《淮南子》,在《氾論訓》中找到了原文:「猩猩知往而不知來,乾鵠知來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同樣,在《禮記》當中的《曲禮》中,也找到了一段原文:「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而第三條註解當中引用《水經注》則是在《水經注》卷三十七原文。 先不去管猩猩是如何知人名的,我們注意到這兩條註解當中的許多說法都認為猩猩是會說話的。《曲禮》如是,《水經注》亦如是。如果說《曲禮》是很早之前的書籍,迷信的色彩還相當嚴重,但是《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則是以嚴謹出名的,如果不是他的嚴謹,我想《水經注》也就不會出現了。 但是令人費解的事情就出現在了酈道元的《水經注》當中。酈道元也說猩猩是會說話的,而且是音聲麗妙,對語交言,聞之無不酸楚。這是一段很奇怪的描述。我們猜想,關於猩猩的描述如此怪異,大約是因為酈道元到了封溪縣聽當地百姓如此描述而未親見吧。 轉回來,就是猩猩知人名了。這個猩猩知人名是相當難以理解的。從李賢對《後漢書·西南夷傳》的註解來看,倒是說的很詳細,可是詳細歸詳細,仍然沒有把猩猩知人名的原因說清楚。我們唯一可以看出來的,就是猩猩相對於其他動物而言是聰明了很多的。但是聰明也只是很少的一個部分,我們看,猩猩在見到人們的設局之後便知道是設局要抓捕它們,因此大跳大鬧的離開;然而很不聰明的一面也馬上出現了:去而又還--終究是禁受不住酒食的誘惑。但是說猴子喜歡鞋子,則是另一個讓我感到疑問的事情。猴子喜歡鞋子似乎是有根據的,因為很多資料都說猴子喜歡模仿人。但是猴子喜歡鞋子,為什麼就沒有很多資料說,也沒有很多資料說猴子喜歡衣服、帽子呢?因此,在這里,我想猴子喜歡不喜歡某種人類衣飾其實並不重要,而應該說猴子是喜歡模仿人吧。猴子因為喜歡模仿人,在吃的醉了,就拿了鞋子來穿,結果被串在一起的很多鞋子套住了,人來抓了,便都跑不了了,只好被人抓回去,關在「牢」里。這個牢,不見得就是我們經常想到的土牢,也許只是一種籠子也說得過去。但是猩猩還是有些聰明的,知道人要殺它們,在人對他們說你們自己推選一個長得肥的出來受死吧的時候,竟然也會相對而泣。 因此,我覺得說猩猩會說話、知人名其實都是虛假的,而《山海經》當中如此的描述,應該是為了描述猩猩比一般的動物聰明。我們知道,《山海經》成書時間很早,那個時代的形容詞還是相對十分匱乏的。如果這樣去想,我覺得說猩猩知人名是一種為了表示猩猩聰明而描述出來的一種特異功能,也未嘗不可。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了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海內南經》當中對於氾林、犀牛、窫窳的描述,分別用了猩猩知人名為參考坐標。這是一個很特殊也很有趣的現象。為什麼要拿猩猩知人名作為參考坐標呢?如果說我為了描述這一系列的地點、事物,我也可以用氾林作參考、也可以用窫窳作參考,或者《海內南經》當中的其他幾樣臨近的事物,如蒼梧山、丹陽、建木等等,何必非要用猩猩知人名呢? 我們讀了《山海經》之後就會知道,《山海經》沒有一個絕對坐標,不能按照我們現代的數學上的坐標分布來分析,因此,描述某一處的幾樣事物的時候,選取一個參考坐標是必然的--這也貫穿了整部《山海經》。 原文當中有夏後啟之臣孟塗司神於巴的記載,夾在犀牛和窫窳的記載中間,因此我們大約可以推測《海內南經》對於此處的描述是古代巴蜀地區,那麼我想,古代巴蜀多半是一個存在大量猴子(猩猩)的地區,多到人們一說到猩猩,就能夠想到說的就是這里。久而久之,巴蜀地區猴子多的情況被很多人接受,因此用猩猩知人名的地方來代替巴蜀地區也就是基本可以理解的了--就如同我們現在說洛陽是牡丹之鄉,這種關系應該是相同的。那麼,用猩猩知人名來作參考,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從多方的考證來說,《山海經》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山經和海經不是同一個時期內完成的,這個觀點也是筆者認同的,我們在後面的文字裡面也會有所分析。僅僅從《海內南經》的描述當中,我們見到了「夏後啟之臣孟塗司神於巴」,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說《海內南經》這一部分是在夏朝之後成書的。其中,至少夏後啟之臣孟塗司神於巴這一段是在夏之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