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為何能用智慧征服比自己強壯的動物
現在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都有人登頂。7000米級的山峰有一半沒有人登頂。 6000米級和5000米級的山峰有上萬座,有人登頂的不超過15%。所以問「哪些」,真的不好回答。如果覺得這個答案難以接受,去四川西部看看就會明白。另個,真正登山的人,不會用「征服山峰」這個詞眼,被征服的只有自己。
Ⅱ 誰知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常想,要是每個人都會在成年早期突然失明、失聰幾天,也許是好事。漆黑會令人更珍惜視力;靜寂則能讓人明白聽到聲音是多麼美妙。
我經常問視力正常的朋友看到些什麼。最近,我問一位剛去過樹林散步的朋友,在樹林里看見什麼?「沒什麼特別的。」她答。
「怎麼可能呢?」我心想,「在樹林里走了一個小時,怎麼可能沒見到值得注意的東西?」我雖然失明,但憑著觸摸,也能發現數之不盡的有趣事物。我能感到樹葉柔嫩而對稱,又喜歡用手撫摸白樺光滑的樹干,或松樹粗糙的樹皮。春天時我順著樹枝摸過去,希望找到個新芽,找到大自然從冬眠醒來的徵兆。有時,如果運氣好,我只須把手輕搭在一棵小樹上,便能感受到高歌小鳥的喜悅。
我常渴望能見到這些事物。既然光憑觸摸已得到那麼大的樂趣,那麼,能看見就必然可發現更多更精彩美麗的東西。因此,我常想像,假如我有三天時間視力正常,最盼望看見什麼? 我會把這三天分為三部分。第一天,我要看看每一個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謝他們讓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我設法子用「心靈之窗」——眼睛去洞察朋友的內心世界;我自小就只能用指尖去「看」人家的臉,只能覺察歡喜、悲痛,以及其他明顯的情緒變化。我須借觸摸朋友的臉去認識他們。 視力正常,便一下子能看到眼前的人微妙的表情變化、肌肉的輕顫、手的擺動,從而更容易了解對方,那是多麼令人愉悅的事啊。
但是,你可曾用眼去看過朋友的內心世界?你看人時,是否總是隨便看看,僅僅記得住一些外在的特徵?譬如,你能准確描述五位好朋友的相貌嗎?我做過試驗,問一些男人可知道妻子的眼珠是什麼顏色。那些男人大部分都面露尷尬或困惑的神情,承認不知道。
啊,要是我有視力,哪怕只不過三天,要看的東西多得很!第一天我會很忙碌。我要把所有好朋友都請來,細看他們的臉,銘記他們種種源自內心的漂亮的外在特徵。我還會把眼光落在嬰兒的臉上,捕捉那種充滿渴望、天真無邪的美——人一旦成長,這種美就盪然無存了。我也會去找一些書讀一讀,這些書都是別人給我朗讀的,讓我從而明白了一些深邃的人生道理。我還要看看兩頭忠心愛犬的眼睛,一隻是嬌小的蘇格蘭犬,另一隻是壯碩的大丹狗。下午我會到樹林里去散步,讓眼睛盡情享受大自然之美。我還會祈求上天賞賜一個五彩繽紛而壯觀的日落讓我看看。當晚,我想我一定捨不得入睡。
第二天我會黎明即起,望著黑夜漸漸轉變為白天。好好欣賞那動人心弦的奇景。我會滿懷敬畏,靜看太陽用燦爛光芒喚醒沉睡的大地。這天我要匆匆瀏覽地球的過去與現在,看看人類發展的歷程。我會去歷史博物館,在那裡我會看到濃縮了的地球史——各人種和動物留下的生活痕跡。我也會看到巨大的遠古動物如恐龍、乳齒象等的化石;在人類憑智慧征服動物世界之前,這兩種動物曾主宰地球。然後我會去參觀藝術博物館。我曾經摸過埃及古尼羅河流域的神鵰像,對這些雕像頗為熟悉。我也摸過希臘巴特農神廟中楣的復製品,感受過雅典武士沖鋒陷陣的動感。我尤其喜愛荷馬那滿面皺紋並有大鬍子的雕像,因為我知道他明白失明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第二天,我會細看人類製作的藝術品,希望藉此探索人類的心靈。我要親眼看看我以前靠觸摸而認識的各種事物。更妙的是,壯麗的繪畫世界會在我面前敞開。可惜我只能看到表面。藝術家曾告訴我,想深入並真正了解藝術,首先必須培養出鑒賞力,必須從經驗而學會如何欣賞線條、構圖、造型和色彩。我要是視力正常,一定會投身此令人神往的研究工作,這該是多麼令人開心的妙事啊!
第二天傍晚我會在劇場或電影院里度過。我渴望看到由真人扮演而風度翩翩的哈姆雷特,也渴望看到身穿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花花綠綠服飾的胖武士福斯塔夫。過去我無法欣賞到有節奏動作之美。我只能從地板的震動去感覺音樂的節拍,大約領略韻律帶來的喜悅,但是對於俄羅斯芭蕾舞蹈家巴甫洛娃的優美舞姿,就只能想像。我想像她的舞姿一定悅目無比,是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景象。我曾從大理石雕像約略體會這種美;既然靜態的美已如此可愛,親眼見到動態的美,就更叫人激動了。
翌晨我會再次早起迎接黎明到來,急於發掘新的喜悅、新的美感。今天是第三天,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於奔波營生的人群中。紐約市市區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首先,我會站在熱鬧的街角望著其他人,試圖從他們的舉止動作和面部表情,去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看到笑容,我會開心;看到堅決的眼神,我會引以為榮;看到痛苦神色,我會同情。我會沿著第五大道漫步,游目騁懷,雙眼不聚焦於任何物體,而只是見到一片流淌不息、千變萬化的色彩。我相信,婦女衣服顏色形成的斑斕彩雲一定蔚為奇觀,讓人百看不厭。不過,我要是視力正常,或計也會像大多數女人一樣過於注重款式,忽略了整個色彩的絢麗。離開第五大道,我會去游覽紐約市,包括貧民區、工廠,以及孩子愛去的公園。我前往移民聚居的地區,不用出國就領略到異國風情。我會一直睜大眼睛,將一切幸福和痛苦景象都看個仔細,希望可以助我深入了解別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視力正常的第三天就要結束了。在這最後一天的晚上,在這餘下的幾小時里,盡管也許還有很多嚴肅問題亟待我擠出一點時間去看看,我大概還是會跑進劇場去看一出熱鬧的滑稽劇,好幫助我了解人類喜劇的真諦。午夜來臨,永恆的黑暗又再把我重重包圍。在那短短三天里,我當然無法看盡我想看的事物,但一直等到黑暗再次降臨,我才明白實在有太多東西來不及看。 要是你知道自己三天之後就失明,你爭取時間去看的事物,也許跟我在上面所簡述的不一樣,但我確信,萬一你真的不幸遇上這種命運,你想要看的東西——定和以往的截然不同。你會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很珍貴,眼睛會把視野內所有東西一一仔細觀賞。然後,你終於真正看到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我想給有視力的人一個忠告:彷彿你明天就要失明,好好運用眼睛吧。對其他感官也應該這樣。你要好好聆聽人類悅耳的說話聲、鳥兒的啁啾、交響樂團氣勢盛大的音樂,彷彿你明天就要失聰。要仔細觸摸每一件物體,彷彿你明天就要失去觸覺。要細嗅花的芬芳、細嘗每一口食物,彷彿你明天就再也沒有嗅覺和味覺。 讓每一種感官都充分發揮功能吧,大自然賜予人類各種感覺能力,人類才能體驗這個世界的歡樂與美,所以你應非常感激、喜悅。 不過,我相信,在各種感覺中,最令人開心的一定就是視覺。
Ⅲ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好詞好句
好詞
偏僻、感慨、百讀不厭、薔薇、茯苓花、慰藉、百鳥啁啾、蒙昧、蜷伏、清晰、鍥而不舍,孜孜不倦,堅持不懈,頑強不屈,不屈不撓,執著追求,孜孜以求,持之以恆,日雕月琢,繩鋸木斷,偏僻、感慨、百讀不厭、薔薇、茯苓花、慰藉、百鳥啁啾、蒙昧、蜷伏、清晰,噩夢、銘刻、蠕動、筋疲力盡、乖乖、無精打采、蔓藤、編輯、咿咿呀呀、亞拉巴馬州、愁腸滿腹、顧慮重重、孜孜不倦、截然不同、企盼、繁花似錦、恩惠、築巢、繁衍、遷徙、冥思遐想、遨遊、摹仿、期期艾艾、莎士比亞、紫羅蘭
好句
「我們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懷才不遇,而且我們的躊躇,猶豫。將自己定位為某一種人,於是,自己便成了那種人。」
人要在失去之後才會發覺擁有的珍貴
"我活著,我快樂"
假如,只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去看大自然。大自然裡面生機勃勃,鳥語花香,我在那青翠的大森林裡面快樂的奔跑,玩耍。玩累了,就躺在綠色的草地上休息。中午,太陽散發出了金色的光芒。使我感覺熱乎乎的。黃昏,那可愛又機靈的小動物們...
光明,一個令人神往的詞語,擁有了光明,就能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假如我是一位盲人,什麼都看不見,假如某一天我擁有了只能持續三天的光明,而不是一生的話,這是多麼悲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絕不會像大多數人一樣去名山勝水遊玩,去領略這大好河山,但我也不會坐在家裡打發時間,無所作為.所有的盲人肯定想在第一時間看見自己的父母,而我卻不,我要靜下心來,看我身邊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比如說太陽的每一次起落,各種各樣的花卉和小草,月亮的每一絲銀輝和溫暖的太陽光,.我不想看太多精彩的事物,因為等到黑暗的到來,我會過度的懷念它們.還是讓我靜靜地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奇跡,花兒的綻放到凋謝,天空白雲的變幻莫測……我還要看顏色到底是怎麼樣的,是不是如人們所說的那樣鮮艷奪目.在我的世界裡只有黑色,那麼單調,那麼孤獨,那麼冷清.當大自然宣布黑夜降臨時,我會用我的大腦深刻地記錄下這擁有光明的第一天.
在第二天,我要看我一直渴望看到的印刷字體的書籍,我要看許多許多的書,讓這些無窮無盡的知識在我腦海里回盪.還有一天我就要回到無邊的黑暗中了,我要走向大街,走向擁擠的人群,我要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感到溫暖.我會用筆來記錄下擁有光明的第一天.
第三天,也就是最後一天,多麼美好的一天!我將在這一天中去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我要充分利用這最後一天,我要盡情享受這快樂而又短暫的時光.可能我會去看書畫展覽,可能我會去劇院看電影,可能我會去看花展……我要在黑暗來臨前好好輕松一下.
這三天中的最後一刻終於到來了,我要仔細地看他們每一個人,每一張臉,然後深深地把他們的模樣刻在腦海里,儲存在我的記憶中.或許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我最該乾的一件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一定會這么度過三天,當然,這只是假如,但我也會珍惜這一點一滴、分分秒秒的光明.擁有著光明的人們,為擁有這美好的光明而感到驕傲吧!讓光明永遠陪伴我們大家!
「當你為沒有一雙漂亮的鞋子而哭泣時,你該為你有一雙可以穿鞋子的腳而感謝。」有視覺的人,他們的眼睛不久便習慣了周圍事物的常規,他們實際上僅僅注意令人驚奇的和壯觀的事物。然而,即使他們觀看最壯麗的奇觀,眼睛都是懶洋洋的。
第一天,將會是忙碌的一天。我將把我所有親愛的朋友都叫來,長久地望著他們的臉,把他們內在美的外部跡像銘刻在我的心中。
我也將會把目光停留在一個嬰兒的臉上,以便能夠捕捉到在生活沖突所致的個人意識尚未建立之前的那種渴望的、天真無邪的美。
在我一生漫長的黑夜裡,我讀過的和人們讀給我聽的那些書,已經成為了一座輝煌的巨大燈塔,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靈的最深的航道。
在能看見的第一天下午,我將到森林裡進行一次遠足,讓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麗之中,在幾小時內,拚命吸取那經常展現在正常視力人面前的光輝燦爛的廣闊奇觀。
有視覺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我將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壯麗的曙光全景,與此同時,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這些能夠觸摸的藝術品對我來講,是極有意義的,然而,與其說它們是供人觸摸的,毋寧說它們是供人觀賞的,而我只能猜測那種我看不見的美。我能欣賞希臘花瓶的簡朴的線條,但它的那些圖案裝飾我卻看不到。
Ⅳ 再塑生命的題目好處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倫.凱勒
我常想,要是每個人都會在成年早期突然失明、失聰幾天,也許是好事。漆黑會令人更珍惜視力;靜寂則能讓人明白聽到聲音是多麼美妙。
我經常問視力正常的朋友看到些什麼。最近,我問一位剛去過樹林散步的朋友,在樹林里看見什麼?「沒什麼特別的。」她答。
「怎麼可能呢?」我心想,「在樹林里走了一個小時,怎麼可能沒見到值得注意的東西?」我雖然失明,但憑著觸摸,也能發現數之不盡的有趣事物。我能感到樹葉柔嫩而對稱,又喜歡用手撫摸白樺光滑的樹干,或松樹粗糙的樹皮。春天時我順著樹枝摸過去,希望找到個新芽,找到大自然從冬眠醒來的徵兆。有時,如果運氣好,我只須把手輕搭在一棵小樹上,便能感受到高歌小鳥的喜悅。
我常渴望能見到這些事物。既然光憑觸摸已得到那麼大的樂趣,那麼,能看見就必然可發現更多更精彩美麗的東西。因此,我常想像,假如我有三天時間視力正常,最盼望看見什麼? 我會把這三天分為三部分。第一天,我要看看每一個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謝他們讓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我設法子用「心靈之窗」——眼睛去洞察朋友的內心世界;我自小就只能用指尖去「看」人家的臉,只能覺察歡喜、悲痛,以及其他明顯的情緒變化。我須借觸摸朋友的臉去認識他們。 視力正常,便一下子能看到眼前的人微妙的表情變化、肌肉的輕顫、手的擺動,從而更容易了解對方,那是多麼令人愉悅的事啊。
但是,你可曾用眼去看過朋友的內心世界?你看人時,是否總是隨便看看,僅僅記得住一些外在的特徵?譬如,你能准確描述五位好朋友的相貌嗎?我做過試驗,問一些男人可知道妻子的眼珠是什麼顏色。那些男人大部分都面露尷尬或困惑的神情,承認不知道。
啊,要是我有視力,哪怕只不過三天,要看的東西多得很!第一天我會很忙碌。我要把所有好朋友都請來,細看他們的臉,銘記他們種種源自內心的漂亮的外在特徵。我還會把眼光落在嬰兒的臉上,捕捉那種充滿渴望、天真無邪的美——人一旦成長,這種美就盪然無存了。我也會去找一些書讀一讀,這些書都是別人給我朗讀的,讓我從而明白了一些深邃的人生道理。我還要看看兩頭忠心愛犬的眼睛,一隻是嬌小的蘇格蘭犬,另一隻是壯碩的大丹狗。下午我會到樹林里去散步,讓眼睛盡情享受大自然之美。我還會祈求上天賞賜一個五彩繽紛而壯觀的日落讓我看看。當晚,我想我一定捨不得入睡。
第二天我會黎明即起,望著黑夜漸漸轉變為白天。好好欣賞那動人心弦的奇景。我會滿懷敬畏,靜看太陽用燦爛光芒喚醒沉睡的大地。這天我要匆匆瀏覽地球的過去與現在,看看人類發展的歷程。我會去歷史博物館,在那裡我會看到濃縮了的地球史——各人種和動物留下的生活痕跡。我也會看到巨大的遠古動物如恐龍、乳齒象等的化石;在人類憑智慧征服動物世界之前,這兩種動物曾主宰地球。然後我會去參觀藝術博物館。我曾經摸過埃及古尼羅河流域的神鵰像,對這些雕像頗為熟悉。我也摸過希臘巴特農神廟中楣的復製品,感受過雅典武士沖鋒陷陣的動感。我尤其喜愛荷馬那滿面皺紋並有大鬍子的雕像,因為我知道他明白失明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第二天,我會細看人類製作的藝術品,希望藉此探索人類的心靈。我要親眼看看我以前靠觸摸而認識的各種事物。更妙的是,壯麗的繪畫世界會在我面前敞開。可惜我只能看到表面。藝術家曾告訴我,想深入並真正了解藝術,首先必須培養出鑒賞力,必須從經驗而學會如何欣賞線條、構圖、造型和色彩。我要是視力正常,一定會投身此令人神往的研究工作,這該是多麼令人開心的妙事啊!
第二天傍晚我會在劇場或電影院里度過。我渴望看到由真人扮演而風度翩翩的哈姆雷特,也渴望看到身穿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花花綠綠服飾的胖武士福斯塔夫。過去我無法欣賞到有節奏動作之美。我只能從地板的震動去感覺音樂的節拍,大約領略韻律帶來的喜悅,但是對於俄羅斯芭蕾舞蹈家巴甫洛娃的優美舞姿,就只能想像。我想像她的舞姿一定悅目無比,是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景象。我曾從大理石雕像約略體會這種美;既然靜態的美已如此可愛,親眼見到動態的美,就更叫人激動了。
翌晨我會再次早起迎接黎明到來,急於發掘新的喜悅、新的美感。今天是第三天,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於奔波營生的人群中。紐約市市區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首先,我會站在熱鬧的街角望著其他人,試圖從他們的舉止動作和面部表情,去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看到笑容,我會開心;看到堅決的眼神,我會引以為榮;看到痛苦神色,我會同情。我會沿著第五大道漫步,游目騁懷,雙眼不聚焦於任何物體,而只是見到一片流淌不息、千變萬化的色彩。我相信,婦女衣服顏色形成的斑斕彩雲一定蔚為奇觀,讓人百看不厭。不過,我要是視力正常,或計也會像大多數女人一樣過於注重款式,忽略了整個色彩的絢麗。離開第五大道,我會去游覽紐約市,包括貧民區、工廠,以及孩子愛去的公園。我前往移民聚居的地區,不用出國就領略到異國風情。我會一直睜大眼睛,將一切幸福和痛苦景象都看個仔細,希望可以助我深入了解別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視力正常的第三天就要結束了。在這最後一天的晚上,在這餘下的幾小時里,盡管也許還有很多嚴肅問題亟待我擠出一點時間去看看,我大概還是會跑進劇場去看一出熱鬧的滑稽劇,好幫助我了解人類喜劇的真諦。午夜來臨,永恆的黑暗又再把我重重包圍。在那短短三天里,我當然無法看盡我想看的事物,但一直等到黑暗再次降臨,我才明白實在有太多東西來不及看。 要是你知道自己三天之後就失明,你爭取時間去看的事物,也許跟我在上面所簡述的不一樣,但我確信,萬一你真的不幸遇上這種命運,你想要看的東西——定和以往的截然不同。你會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很珍貴,眼睛會把視野內所有東西一一仔細觀賞。然後,你終於真正看到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我想給有視力的人一個忠告:彷彿你明天就要失明,好好運用眼睛吧。對其他感官也應該這樣。你要好好聆聽人類悅耳的說話聲、鳥兒的啁啾、交響樂團氣勢盛大的音樂,彷彿你明天就要失聰。要仔細觸摸每一件物體,彷彿你明天就要失去觸覺。要細嗅花的芬芳、細嘗每一口食物,彷彿你明天就再也沒有嗅覺和味覺。 讓每一種感官都充分發揮功能吧,大自然賜予人類各種感覺能力,人類才能體驗這個世界的歡樂與美,所以你應非常感激、喜悅。 不過,我相信,在各種感覺中,最令人開心的一定就是視覺。
Ⅳ 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主題班會(台詞)
一、活動目的:通過這次活動,引導學生關心自己生活的環境,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習慣,鼓勵人人爭做環保小衛士,使他們自覺地用行動來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二、活動准備:
1、通過廣泛閱讀報刊雜志、藉助豐富的網路資源搜集環境污染的圖片資料;
2、自己編寫環保童謠,繪制環保宣傳畫,用廢品製作環保手工藝品,學唱一首有關環保的歌曲。
三、活動過程
(一)宣布主題班會開始
張:原以為你是那麼寬廣,不在乎帶走一片蔭涼;
魯:原以為你那麼堅強,沒想到你的眼淚在流淌。
張:地球,我們唯一的家園,讓我們愛你到地久天長!
魯:地球,我們的母親,讓我們盡情沐浴你的陽光!
張:我們剛剛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知道地球是一個極可愛又容易破碎的星球,也知道了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
魯: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家園正在遭受破壞,地球上的空氣、水、土壤等等正在受到嚴重的污染,這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為了共建我們的綠色家園,
合:《讓環保走進我們的生活》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環保小品表演
魯:大森林裡的動物聚集到一起了,它們在干什麼呢?請欣賞小品《動物法庭》。
張:看完小品,我們明白了,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家園里,我們在一起,互利互惠,長期共存,缺一不可。
魯:所以,保護地球也應該保護動物,熱愛大自然也應該熱愛動物!
(三)回顧環保活動
張:說到這讓我想起了今年五月,華中里小學老師來我校傳經送寶時,我們曾參加過的那次尋找小動物的尋寶活動。
魯:是啊,那次活動給人的印象很深刻。我相信同學們也都還記得。有哪位同學願意說一說你參加那次活動的感受和體會。
(學生自由發言)
魯:當時的情形已經被拍了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那張照片吧。
(看華中里老師和希小學生一起送小鳥回家的照片)
張:你們做得真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其實,保護環境就是要愛護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我們學校為了提高我們的環保意識,培養我們良好的環保習慣,曾開展了很多活動。哪位同學說說看,你曾參加了哪些活動?
(學生自由發言)
(四)環保知識知多少
魯:大家參加的環保活動真多啊!為了考察大家對環保知識的了解情況,我們特地准備了幾道搶答題。請聽題:
1、眼睛勞累了,看一看(B)色對眼睛有好處。
A.紅色 B.綠色 C.黃色
2、為保護藍天,我們在出門時,應該(C)
A.盡量選擇乘坐舒適的交通工具
B.使用私人車
C.盡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減小「白色污染」我們應該(A)
A.自覺地不用、少用難降解的塑料包裝袋
B.亂扔塑料垃圾
C.盡量使用塑料製品
4、隨著綠色消費運動的發展,全球已逐漸形成一種(B)的生活風尚
A.追求時尚 破壞環境
B.保護環境 崇尚自然
C.保護環境 盲目消費
5、21世紀是(C)世紀
A.科技 B.經濟 C.環保
6、選無磷洗衣粉(B)
A.保護衣物 B.防止污染 C.保護雙手
7、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C)定位環境日
A.4月5日 B.5月5日 C.6月5日
8、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B)所形成生物系統的邊界圈與大自然邊界圈相互關系、影響。
A.人類、動物 B.人類、動物、植物 C.動物、植物
9、一節1號電池能十一平方米的土地永遠失去利用價值,一粒扣式電池可污染(C)
A.1立方米水 B.1000立方米水 C.6萬立方米水
10、當前人類社會面臨六方面的嚴重環境問題之一:(B)
A.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B.生態環境惡化與新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
C.新資源開發的問題
(五)我為環保支支招
張:大家知道的環保知識真多呀,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組環保資料。
(看大屏幕上出示的環保資料)
張:從剛才的圖片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近幾年,我們的環境狀況越來越糟。持續的乾旱或暴雨,頻頻光顧的沙塵暴,被污染的空氣和海洋,不再蔚藍的天空......這都是我們人類不愛護環境,不善待自然帶來的惡果。
魯:應該說,環保的話題很多,人們要為環保所做的事也很多。那麼,我們,一個小學生又能為環保做些什麼呢?那就讓我們用我們的行動來說話吧。
張:請把你們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好方法告訴大家。(自由交流)
我可以節約每一張紙;我可以愛護花草樹木;我可以節約用水(生活用水重復使用:洗菜洗手的水攢起來沖廁所。洗衣的水可以用來拖地,拖完地還可以沖廁所);我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我可以把用過的電池收集起來送到收集點;我可以不亂扔廢棄物。我可以盡好自己的義務,做到一日三掃。我可以勇敢阻止破壞環境的行為。......
(童謠展示:誦讀兒歌;變廢為寶手工秀展示;環保宣傳畫......)
(六)誦讀環保公益廣告
魯:剛才大家談得非常好,說的都是自己能夠做到的一些小事,但都確實對環保有益,這說明我們已經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為了讓我們把這種意識更深的刻在腦海里,下面我們一起誦讀一組環保公益廣告詞。(齊聲朗讀)
——水是生命之源,請節約每一滴水,如果人類不節約水,那麼最後一滴水將是人們的眼淚。
——天空是小鳥的家,河流是魚兒的家,地球是我們的家。
——把綠色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綠色流入人們心中。
——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愛護環境,保護地球,讓我們用雙手共同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七)活動小結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鏈接: https://pan..com/s/1op1cTPa3oA7twQLiYSPiCA
Ⅵ 海倫凱勒擁有光明的3天分別想干什麼
第一天我會很忙碌。我要把所有好朋友都請來,細看他們的臉,銘記他們種種源自內心的漂亮的外在特徵。我還會把眼光落在嬰兒的臉上,捕捉那種充滿渴望、天真無邪的美——人一旦成長,這種美就盪然無存了。我也會去找一些書讀一讀,這些書都是別人給我朗讀的,讓我從而明白了一些深邃的人生道理。我還要看看兩頭忠心愛犬的眼睛,一隻是嬌小的蘇格蘭犬,另一隻是壯碩的大丹狗。下午我會到樹林里去散步,讓眼睛盡情享受大自然之美。我還會祈求上天賞賜一個五彩繽紛而壯觀的日落讓我看看。當晚,我想我一定捨不得入睡。
第二天我會黎明即起,望著黑夜漸漸轉變為白天。好好欣賞那動人心弦的奇景。我會滿懷敬畏,靜看太陽用燦爛光芒喚醒沉睡的大地。這天我要匆匆瀏覽地球的過去與現在,看看人類發展的歷程。我會去歷史博物館,在那裡我會看到濃縮了的地球史——各人種和動物留下的生活痕跡。我也會看到巨大的遠古動物如恐龍、乳齒象等的化石;在人類憑智慧征服動物世界之前,這兩種動物曾主宰地球。然後我會去參觀藝術博物館。我曾經摸過埃及古尼羅河流域的神鵰像,對這些雕像頗為熟悉。我也摸過希臘巴特農神廟中楣的復製品,感受過雅典武士沖鋒陷陣的動感。我尤其喜愛荷馬那滿面皺紋並有大鬍子的雕像,因為我知道他明白失明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第二天,我會細看人類製作的藝術品,希望藉此探索人類的心靈。我要親眼看看我以前靠觸摸而認識的各種事物。更妙的是,壯麗的繪畫世界會在我面前敞開。可惜我只能看到表面。藝術家曾告訴我,想深入並真正了解藝術,首先必須培養出鑒賞力,必須從經驗而學會如何欣賞線條、構圖、造型和色彩。我要是視力正常,一定會投身此令人神往的研究工作,這該是多麼令人開心的妙事啊!
第二天傍晚我會在劇場或電影院里度過。我渴望看到由真人扮演而風度翩翩的哈姆雷特,也渴望看到身穿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花花綠綠服飾的胖武士福斯塔夫。過去我無法欣賞到有節奏動作之美。我只能從地板的震動去感覺音樂的節拍,大約領略韻律帶來的喜悅,但是對於俄羅斯芭蕾舞蹈家巴甫洛娃的優美舞姿,就只能想像。我想像她的舞姿一定悅目無比,是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景象。我曾從大理石雕像約略體會這種美;既然靜態的美已如此可愛,親眼見到動態的美,就更叫人激動了。
翌晨我會再次早起迎接黎明到來,急於發掘新的喜悅、新的美感。今天是第三天,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於奔波營生的人群中。紐約市市區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首先,我會站在熱鬧的街角望著其他人,試圖從他們的舉止動作和面部表情,去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看到笑容,我會開心;看到堅決的眼神,我會引以為榮;看到痛苦神色,我會同情。我會沿著第五大道漫步,游目騁懷,雙眼不聚焦於任何物體,而只是見到一片流淌不息、千變萬化的色彩。我相信,婦女衣服顏色形成的斑斕彩雲一定蔚為奇觀,讓人百看不厭。不過,我要是視力正常,或計也會像大多數女人一樣過於注重款式,忽略了整個色彩的絢麗。離開第五大道,我會去游覽紐約市,包括貧民區、工廠,以及孩子愛去的公園。我前往移民聚居的地區,不用出國就領略到異國風情。我會一直睜大眼睛,將一切幸福和痛苦景象都看個仔細,希望可以助我深入了解別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視力正常的第三天就要結束了。在這最後一天的晚上,在這餘下的幾小時里,盡管也許還有很多嚴肅問題亟待我擠出一點時間去看看,我大概還是會跑進劇場去看一出熱鬧的滑稽劇,好幫助我了解人類喜劇的真諦。
Ⅶ 能把毒蛇當辣條的蜜獾,為何不被毒蛇毒死呢
蜜獾雖然是平頭哥,在動物界也是以兇猛出了名的動物,但在人類看來,蜜獾依舊是十分的渺小。我們對動物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但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依舊是我們需要不斷堅持的重要工程。
Ⅷ 觀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簡單闡述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
19世紀,在英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發現了一套轟動全世界的生物進化理論,他的名字叫達爾文。
1831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貝格爾」號戰艦的環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區整整航行了5年,對熱帶與亞熱帶動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836年回國以後,達爾文主要從事科學實驗與著述。他根據對生物界大量的觀察與實驗,認為物種的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代加強,反之則被淘汰。歸納起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大動盪、大爭論後,漸漸被科學界所接受。在以後的歲月里,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他們認為,人類是古猿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在萬物更迭交替變化中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理論,從其他學科,比如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現代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等學科中尋找到了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人們推測地球生物進化的總模式是: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動物——猿猴類動物——人類。馬克思十分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認為,在由猿到人的進化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代一般認為,人類是由古猿中的一支進化而來的,古猿早在3000多萬年以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體形較現代猿類小。考古學通常講的「臘瑪古猿」,大約生活在1400萬一1000萬年前,身高僅1米多一點,體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謂的「南方古猿」,大約生活在距今500萬—100萬年以前。我們人類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來的。大約200萬—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脫離了古猿類,朝著人類的方向演化。根據化石發現,現在一般將人類脫離古猿後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猿人階段,大約開始於距今200萬—300萬年以前,這時的猿人會製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腦量大約在630—700毫升,會狩獵。晚期猿人化石發現較多,我國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尚尼亞發現的利基猿人,都是這個時期的化石代表。這時的猿人已經很接近現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較多樣化,有用於狩獵和劈裂獸骨的砍砸器,用來剖剝獸皮和切割獸肉的刮削器。最有進步意義的是,此時的猿人已經懂得了使用火,並知道如何長期保存火種。猿人階段一般認為到大約30萬年前結束。
第二階段是占人階段,或稱早期智人階段。我國已經發現的馬壩人(廣東)、資陽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這一時期發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徵是腦量進一步增大,已經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腦結構比猿人復雜得多,其打制的石器也比猿人規整,有石球和各種尖狀的石器,能人工生火,開始有埋葬的習俗,並且不知是為了遮羞還是為了保溫,已經開始穿所謂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體。並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體質也開始了分化,出現明顯差異。古人生活於大約20萬一5萬年前。
第三階段為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以前,新人化石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打制的石器相當精緻,器形多樣,各種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並且出現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會製造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大約在皿萬年以前,已經出現了磨製石器。新人又稱克魯馬努人,這是因為1868年,在法國西南部克魯馬努地區的山洞裡發現了5具骨架,這些骨架與現代人已經很難區分,但比現代人高大。據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約在3.1萬—4萬年以前,被認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國發現的柳江人(廣西)、山頂洞人(北京)化石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不可否認,這個進化體系的完善,許多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維護生物進化論的過程中,不少社會學家,尤其是一些哲學家也作出了許多貢獻。由於這些傑出人物的努力,生物進化論成了當今世界不可動搖的理論之一。
但是,無論有多少人來維護它,它始終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而且是世界眾多假設中的一種,我們應該始終牢記一句話,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他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既然是假設,那麼就應該允許別人有探討的餘地,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觀點。一味地用一種假設去排斥其他假設,這是不科學的,本身是對馬克思精神的嘲笑。
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自然,人類就不能呼吸空氣,如果沒有自然,人類就不能飲水,那麼,人類就將滅絕,我們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由自然脫胎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並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系處理得不好,特別是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此外,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如果人類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然規律,恰當地把握住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能不斷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強人類對自然的適應能力,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對自然界更深層次的本質聯系尚未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一定層次上的某種聯系尚未把握住的情況下,改造自然,其結果要麼自然內部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類社會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破壞,因而受自然的報復也就在所難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誡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恩格斯還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變成沙漠為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系,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首先必須確立大自然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住規律,並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其次,必須走出「人類中心」的誤區,建立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共處和協調發展的關系。科學證明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同時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人類的認識正確與否、能否得到完善和發展,一點也不能離開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即實踐),尤其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是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聯系,在當今世界變革的大潮中,新出現的諸如「大科技觀」、「持續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等等,就是對「人類中心論」的否定。其三,必須全方位的探討自然的價值。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即在評價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不僅要考慮從自然中所得,還要考慮如何回報自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
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一個生態系統,尤論是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復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包括水、大氣、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水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興水利、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思路、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