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遠古時代的動物有多少種類

遠古時代的動物有多少種類

發布時間:2022-07-03 03:01:30

Ⅰ 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在動植物的大類方面積累了寶貴的分類知識,而且,對於動植物還有進一步的比較精細的分類。

古人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古老的傳統動植物分類認識,區分出大獸和小蟲,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傳說很早以前,龍門還沒有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口。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於是,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讓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至今天,黃河鯉魚的額頭上還長著黑疤。

宋代陸佃的訓詁書《埤雅·釋魚》記載:「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意思是說,魚躍龍門,越過去就成為龍,只有鯉魚也許能這樣。

遠在人類社會初期,古人在從事最簡單的採集、漁獵的生產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學會辨別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動物和植物。

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要把周圍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類的想法,並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對動植物加以分類,是人類認識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對農牧業的生產和醫葯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以後,我國古代生物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它的主要標志,就是出現了一些有關動植物方面的著作。《禹貢》和《山海經》中都有文字記述各地的物產,其中主要是動植物。《山海經》不僅著錄各地動植物的名稱,而且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並記錄它們的用途。

用草、木、蟲、魚、鳥、獸來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這一分類認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出來。

《爾雅》大概從戰國時期起就已經開始匯集,到西漢才告完成,是一部專門解釋古代詞語的著作。書中有《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篇,專門解釋動植物的名稱。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動物,最末一篇主要講家養動物。從它的篇目排列次序來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動植物的分類認識,就是分植物為草、木兩類,分動物為蟲、魚、鳥、獸4類。

《爾雅》各分篇比較細的動植物分類認識,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觀實際。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植物分類的樸素、自然的認識。這一樸素的分類方式,起源由來已久,流傳也比較廣。

根據殷墟甲骨卜辭中有關動植物名稱的文字來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實踐中,就已經把某些外部形態相似的動物或植物聯系起來,以表示這類動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態相異的動物或植物相比較,以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異性。如:繁體字的雉、雞、雀、鳳文字,都從「佳」形,有羽翼,表示它們同屬鳥類。

甲骨文中關於蟲類名稱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蟲類的分類認識。例如,蟲、蠶都從「蟲」形,表明它們同屬蟲類。谷類植物都是草本,生長期短,適宜於農業栽培,是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甲骨文中有關谷類名稱的有禾形,表明它們同屬一類,都是草本植物。

也許當時人們對各種魚類還沒有嚴格區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沒有反映各種魚類名稱的文字。各種魚類都用形來表示,以示它們同屬一類。所以,可以說,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魚、鳥、獸的分類認識的雛形。

《爾雅》中的分篇,正是應用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分類方式。從每篇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清楚地表明,人們對每一類的分類認識是相當明確的。

《釋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種植物的名稱,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蔥蒜類,《釋草》中說:「蒮,山韭。茖,山蔥。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蔥、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明它們是一類的。而韭仍蔥、薤、蒜等植物,在現在的分類學上認為是同一屬的,稱「蔥蒜屬」。

《釋木》中的幾十種植物名稱,都是木本植物。這說明人們把植物分為草本和木本兩類,和現在分類學的認識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類,《釋木》中說:「桋,赤栜;白者栜。」顯然,把栜分為赤、白兩種,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類,反映我國古代已經有「桋樹屬」的概念。其他如桃李類、松柏類、桑類、榆類、菌類、藻類、棠杜類等,不一而足。

《釋蟲》所包含的80多種動物名稱中,絕大多數是節肢動物。其餘是軟體動物。

比如蟬類,《釋蟲》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動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示它們同屬一類。這些不同種類的蟬,在現代分類學上屬同翅目蟬科。

又如甲蟲類,《釋蟲》中說:「蛣蜣,蜣蜋。蠍,蛣。蠰,嚙桑。諸慮,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輿父,守瓜。」把這些名稱排列在一起,顯然是認為它們同屬一類。

蛣蜣就是現在的蜣螂,屬鞘翅目金龜子科。蠍又名蛣,是一種甲蟲的幼蟲。蠰一名嚙桑,可能是現在的嚙桑,屬鞘翅目天牛科。

諸慮和嚙桑同類,是甲蟲的一種。蜉蝣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的一種,名叫雙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當是現在的金龜子,屬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蟲一類的昆蟲,屬鞘翅目金花蟲科。

古人把這些甲蟲排列在一起,列為一類,可知他們已經有甲蟲類的概念。甲蟲在現在分類學上是鞘翅目的總稱。

《釋魚》所列舉的動物名稱有70多種,種類比較復雜,其中以魚類為主,其次是兩棲類、爬行類、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

如果按照《爾雅》中「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的概念,把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歸入蟲類,那麼《釋魚》所包含的動物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也就是所謂冷血動物。

《釋鳥》列舉的動物大約90多種,除蝙蝠、鼯鼠應列入獸類外,其餘都屬鳥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鳥類。

《釋獸》列舉的動物名稱大約有60多種,都屬獸類,和現代分類學上的獸類同義。

在《釋獸》、《釋畜》篇中,有「寓屬」、「鼠屬」、「齸屬」、「須屬」、「馬屬」、「牛屬」、「羊屬」、「狗屬」、「豕屬」、「雞屬」等名稱。從各屬所包含的內容來看,這里的「屬」,和現代分類學上「屬」的定義不盡相同。

比如,「馬屬」所包含的動物有馬、野馬,也有良馬,還有按毛色變異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的馬達40種之多,大抵是家馬和野馬兩類,相當於現代分類上的馬科。

再如,「鼠屬」所包含的動物有10多種,大多屬現代分類上的嚙齒目。其他如「雞屬」,基本上和現代分類學上的雉科同義。

《爾雅》中的動植物名稱,在排列上是略有順序的,從它的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古代比較精細的分類認識。

古人在蟲、魚、鳥、獸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動物概括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動物分類認識的又一發展。

根據和《考工記》差不多同時期的《周禮·地官》、《管子·幼官篇》、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和漢初的《淮南子·時則訓》中的有關記載,大獸所包含的5類動物不是別的,而是羽、毛、鱗、介、裸。

羽,這類動物的形態特徵是「體被羽毛」。《考工記》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張開,眼睛細小,頸項長,身體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屬」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鳥類。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類的動物稱為毛獸,也是因為它們「軀體被毛」的緣故。這類動物實際上是傳統分類認識中的獸類。

鱗、介兩類是從古老的傳統分類的魚類中分化而來的。鱗,是因它「體被鱗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魚類和爬行類。《考工記》認為小頭而長身,團起身體而顯得肥大,這正是「鱗」的形象描述。

介,是傳統分類認識中魚類的另一部分,就是龜鱉類。這類動物的軀體包裹在骨甲裡面,古人稱它為「介獸」。

至於裸屬,根據大量事實證實,指的是人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人科動物。在古人看來,人的體外沒有羽、毛、鱗、介等附屬物,所以稱為「裸」,意思是裸體的,就是人。

上述5類動物在現代分類學上都同屬脊椎動物,因此「大獸」的含義自然也和現代分類學上的「脊椎動物」一詞同義。

小蟲之屬,是以動物的外部形態結構、行動方式以及發聲部位來區分的。

據《考工記》記載:骨長在外的,骨長在內的,倒行的,側行的,連貫而行的,紆曲而行的,用脖子發聲的,用嘴發聲的,用翅膀發聲的,用腿部發聲的,用胸部發聲的,這些都是小蟲類。

小蟲之屬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蟲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無脊椎動物。比如,體外有貝殼的軟體動物,以兩翅摩擦成聲的昆蟲等。這是我國古代傳統分類認識的一次飛躍。

綜上所述,我國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有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區分,又把動物分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生物學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

Ⅱ 遠古時代的生物有哪些他們的習性都如何

COPY一個三葉蟲的~~

三葉蟲(Trilobita),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而後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積岩中才能發現它那美麗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細的傾聽,還能聽到那2億年前大海的波濤聲和那有關三葉蟲的久已失傳的故事。多嚮往那個遙遠而美麗,空曠而寧靜的年代。多喜愛那個原始而單純,頑強而壯麗的生命!從失落於2億年前的三葉蟲,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並非是為了完成某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僅僅是一種展現,是對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那種狀麗現象的展現,盡管是曇花一現的閃現。我贊美三葉蟲,那個曾經是如此壯麗而頑強的生命。如果將地球年齡比作一本共有4500頁的厚書,則三葉蟲出現於第4000 到4300頁之間,佔300頁,大約3億年的時間。 而人只是出現於最後一頁。人的發展能持續多少頁?有三葉蟲長嗎?不管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我們來無所顧及地思考一切,盡一切可能地展現自己吧

其他的如 恐龍 珊瑚 三葉蟲 長毛象 劍齒象 腫骨鹿等等,你自己看著寫吧!

Ⅲ 遠古時代每個世紀都有什麼代表性動物啊

動物最早出現在元古代(20.0——5.7),代表動物為單細胞動物,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此後在寒武紀(距今5.7——5.0億年前)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甚至最原始的脊索動物海口魚和昆明魚等出現,三葉蟲繁盛。奧陶紀(5.0——4.25)貝類繁多,低等脊椎動物甲胄魚出現,三葉蟲為優勢動物。志留紀(4.25——4.05)三葉蟲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原始魚類興起。泥盆紀(4.05——3.45)三葉蟲衰退,魚類興盛,昆蟲和原始兩棲類出現。石炭紀(3.45——2.80)兩棲類發展,爬行類出現,昆蟲繁盛。二疊紀(2.80——2.48)三葉蟲滅絕,昆蟲興盛,兩棲類衰退,爬行類漸起。以上從寒武紀到二疊紀即為古生代,此後為中生代。三疊紀(2.48——2.13)爬行類恐龍興起,無尾兩棲類發展。侏羅紀(2.13——1.44)恐龍興盛,始祖鳥等原始鳥類出現。白堊紀(1.44——0.65)恐龍衰退至滅亡,鳥類興盛,原始哺乳類出現,靈長類興起。至此中生代結束,此後為新生代,應該不算遠古了,樓主還要嗎?

Ⅳ 遠古時代,兩棲類爬行動物

兩棲動物分為三類,兩個已經滅絕,現存一類包括三目。 迷齒亞綱Labyrinthodontia(滅絕)
殼椎亞綱Lepospondyli(滅絕)
滑體亞綱Lissamphibia
無足目Apoda(或稱蚓螈目Gymnophiona):170種
有尾目Caudata:350種,如娃娃魚
無尾目Anura:3,700種,如青蛙,蟾蜍迷齒亞綱:最古老的兩棲動物,早期兩棲動物的主幹,生存於泥盆紀到白堊紀,其中包括爬行動物的祖先。 殼椎亞綱: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動物,僅生存於石炭紀和二疊紀。 滑體亞綱:叢三疊紀延續到現代,包括所有現存的兩棲動物,分為無足目、有尾目和無尾目。 無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無足而形態習性均似蚯蚓的兩棲動物,可能歷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僅為新生代,現代分布於澳洲以外的熱帶地區。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於南美洲。 魚螈科Ichthyophiids:較原始的蚓螈,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是我國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於印度,介於進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間。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於赤道非洲的進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進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分布於熱帶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島嶼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於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終生有尾的兩棲動物,幼體和成體區別不大,包括各種鯢和蠑螈,出現於侏羅紀,現在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特別是北美洲,其次是東亞和歐洲,可分為原始的隱鰓鯢亞目和進步的蠑螈亞目。 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於東亞的原始的有尾兩棲動物。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2屬3種,即北美的隱鰓鯢(美洲大鯢)和中國和日本各一種大鯢。 小鯢科Hynobiidae:8屬30餘種,包括小鯢、北鯢、山溪鯢等,主要分布於東亞,北可到北極圈,西到伊朗,我國種類特別豐富。 蠑螈亞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於北美洲的進步的有尾兩棲動物,其中部分成員是高級類型還是原始類型尚不明確。 鰻螈科Sirenidae:特產於北美洲,身體細長,沒有後肢。 兩棲鯢科Amphiumidae:特產於北美洲,生體細長似鰻,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歐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終生有外鰓的水生兩棲動物。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產於北美洲的穴居蠑螈,其中有些種類可終生保持幼體特徵,生活於水中。 陸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產於北美洲的穴居蠑螈,與鈍口螈比較相似。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亞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少數分布於歐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僅有的有尾亞目。 蠑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廣泛的有尾兩棲動物,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也見於北非和北美。 無尾目Anura:包括各種蛙和蟾蜍,幼體和成體區別甚大,僅蝌蚪有尾。出現於三疊紀,現代絕大多數兩棲動物均屬此類,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豐富,其次是非洲。無尾目可分為始蛙亞目和新蛙亞目,或進一步將始蛙亞目劃分為始蛙亞目、負子蟾亞目和鋤足蟾亞目。對於科的劃分也有一些不同意見。 始蛙亞目Archaeobatrachia 滑跖蟾科Leiopelmatidae:最原始的無尾目,包括紐西蘭的滑跖蟾和北美洲的尾蟾,二者有時列為單獨的科。 盤舌蟾科Discoglossidae:我國最原始的無尾目,包括鈴蟾和盤舌蟾,二者有時列為單獨的科。 負子蟾亞目Pipoidea: 負子蟾科Pipidae:原始的無尾目,包括南美洲的負子蟾和非洲的爪蟾。 異舌蟾科Rhinophrynidae:僅以墨西哥的異舌穴蟾為代表,有時被並入負子蟾科。 鋤足蟾亞目Pelobatoidea 鋤足蟾科Pelobatidae:包括鋤足蟾和角蟾,二者有時列為單獨的科,其中角蟾在我國特別豐富。 合附蟾科Pelodytidae:在歐洲和高加索地區各有一種,有時被並入鋤足蟾科。 新蛙亞目Neobatrachia 細趾蟾科Leptodactylidae:兩棲動物的最大一科,包括多種似蛙和蟾蜍的動物,分布於南美洲。 龜蟾科Myobatrachidae:分布於大洋洲,是細趾蟾在大洋洲對應的成員。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分布於塞席爾群島,分類地位不定,可能與龜蟾有一定親緣關系。 沼蟾科Heleophrynidae:分布於非洲最南部,分類地位不定,可能與龜蟾有一定親緣關系。 雨蛙科Hylidae:兩棲動物的第二大科,分布廣泛的樹棲蛙類,多數分布於美洲,其次是大洋洲,其中大洋洲的成員有時單列為一科。 附蛙科Centrolen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樹棲蛙類。 疣蛙科Allophrynidae:南美洲的小科。 短頭蟾科Brachycephalidae:南美洲的小科,體型微小。 達爾文蛙科Rhinodermidae:南美洲的小科。 多指節蟾科Pseudidae:南美洲的小科,即著名的不合理蛙,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蛙類,以毒性強烈著稱。 蟾蜍科Bufonidae:分布廣泛的大科,但不出現於澳洲、馬達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島嶼。 蛙科Ranidae:分布最廣泛的兩棲動物,幾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達到北極圈,而在澳洲則只出現在最北方。 樹蛙科Rhacophoridaae: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的樹棲蛙類,形態習性接近雨蛙,但親緣關系接近蛙科。 非洲樹蛙科Hyperoliidae:非洲及附近島嶼的樹棲和路棲蛙類。 節蛙科Arthroleptidae:非洲的蛙類,有時被並入蛙科。 姬蛙科Microhylidds:一大科分布廣泛的小型蛙類,包括兩棲動物中最多的屬。

Ⅳ 遠古時代的動物資料(種屬,外形,滅亡的原因)

奧帕賓蟲

在大約5.3億年前,具有堅硬身體部分(例如殼或骨骼)的早期動物開始出現。它們仍然只能在海洋中活動,這些動物包括甲殼類動物、珊瑚、海星、海綿體和軟體動物。到那時,已經出現了許多種類的生命體。這次生命的「爆炸」發生在寒武紀開始的時候。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科學家發現了伯吉斯頁岩化石,化石勾畫出了寒武紀時期動物的大概模樣,這些動物生活在溫暖的淺海中。對於我們所熟悉的現代生命體形狀來說,那時的確有許多長相奇特的生物。其中就有奧帕賓蟲,它長著五個蘑菇狀的眼睛,還有一條長長的、用來捕獲獵物的緊閉的「噴嘴」。

匹喀蟲
一種伯吉斯頁岩動物化石對我們來說。可能尤其重要。它就是匹喀蟲,以附近的匹喀山命名。這種小的蠕蟲狀動物身上長著一個硬條,這個硬條貫穿它的整個身體,雖然這並不完全是脊骨,但卻非常相似。它也有排成V形的片狀肌肉,幾乎和現代魚的肌肉一樣。匹喀蟲可能是脊椎動物的最早祖先。魚、爬行類動物、鳥類和像人類一樣的哺乳動物,都屬於脊椎動物。最近,在中國發現的化石表明,在5.3億年前,有鰓但沒有下顎的魚就已經開始在海洋中游動了

畸心蛤
在寒武紀時期的所有動物中,最大最兇狠的是60厘米長的畸心蛤,它名字的意思是「奇特的蝦」。它有一個像斗篷一樣的身體,兩只長在柱形物上的大眼睛,還有一對鉗子狀的手臂

靈考利蟲
sorry

艾舍亞蟲
sorry

跳蟲
跳蟲:昆蟲綱,彈尾目,跳蟲科。

形態特徵

跳蟲終生無翅,仔蟲酷似成蟲,大多數種類分布於溫帶及極區,跳蟲是一種小型的無翅昆蟲,它們之所以能跳,是靠腹部下力的彈器抵住所棲息的地面,再騰空躍起。向前跳躍的距離可達身長的15倍,在其腹部第四或第五節的這對彈器不用時,可將之把在第三腹節下方的攫器下,在腹部第一節的下方還有一根腹管。這類昆蟲通常都是體軀柔軟,腹部節數不超過六節,眼不發達,足的脛節,附節癒合成脛附節,尖端有爪,除非是有敵物接近或是受到侵擾,爪尖往往只是用來協助移動而已,在栽培作物上為害根、莖、葉或幼苗。

聖蛤
sorry

翼蟲
sorry

維瓦西亞蟲
維瓦西亞蟲是帽子形狀的,長著兩排匕首樣的「刀刃」。
長頭龍

長頭龍因頭長而得名,迄今所發現的最長的長頭龍頭骨有2.7米長。長頭龍體長可達10米,身體質量可達10噸。它有4個大大的鰭、強壯的頜、巨大的頭和短而尖的尾巴,吻部又長又尖,嘴裡長滿利齒。在1.1億~9800萬年以前,長頭龍生活在大洋洲附近的海域。在水中游泳時,長頭龍靠尾巴左右擺動以推動身體前進,四肢則用來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安第斯達科龍

最近,發現了一種兇猛的海洋怪物的化石。這種海洋怪物在1.35億年前曾經橫行於太平洋海域,研究人員根據一部科幻電影中怪物主角的名字,給它起了一個綽號——「哥斯拉」。它的學名是「安第斯達科龍」,是現代鱷魚的遠親。安第斯達科龍沒有腳,長著鰭狀肢,還有像舵一樣的尾巴,以及一個形似食肉恐龍的腦袋。

海中蛇頸龍

在9500萬~9300萬年前北美大陸附近的海域,生活著一種海中蛇頸龍,它的獨特之處是有一個6米長的脖子和3米長的尾巴,而它的軀幹部分也只有3米。海中蛇頸龍的長脖子就像吸塵器的長管子,能把獵物吸入口中;它的長脖子還增加了頭部與身體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它的隱身功能。海中蛇頸龍的腦袋相對較小,嘴裡長有可怕的利齒。魚或烏賊一旦被吸進去後,就會被恐頭龍的牙齒擋住而無法逃離,而被吸進的水卻可以方便地吐出。海中蛇頸龍長著4條鰭狀肢,每條的長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高度,這讓它游動起來十分有力。海中蛇頸龍喜歡把石頭吞入胃中,這些石頭不但能讓它順利沉入海底,而且還能幫助消化食物。

泰曼魚龍

2004年,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距今2.09億年前的大魚龍化石,體長居然達21米,刷新了最長魚龍化石的紀錄。魚龍具有鰭狀構造與流線型的頭,外形和現代的海豚極為相似,它的體型適合游泳,游泳速度非常快。大魚龍是魚龍中體型最大的品種,體長一般在6米以上。地球歷史上眼睛最大的動物是泰曼魚龍,在它的頭部兩側有一對圓圓的大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而現代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也才15厘米。泰曼魚龍的嘴巴長而尖,上下頜上各長著一長排錐狀的牙齒。泰曼魚龍的獨特之處是,可以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者一片漆黑的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泰曼魚龍的潛水本領也很出眾,可以在600米以下的深海里待上20分鍾左右。

無齒龍

在遠古海洋中還有一種像大海龜的無齒龍,它的身體又寬又平,生活在2.25億年前歐洲大陸附近的海域,它的體長約為1米。無齒龍看上去非常像今天的海龜,所以它又叫「礫甲龜龍」。事實上,它與海龜沒有多少親緣關系,屬於一種古生盾齒龍。無齒龍的背部和腹部都覆蓋著骨質甲片,可以保護它抵禦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和海中其他食肉動物的攻擊。無齒龍雖然沒有牙齒,但它的上下頜演化成兩片硬喙,有些像鴨嘴,可以啃下岩石上的水生貝殼類動物,並用來碾碎食物。

巨頭幻龍

令魚兒膽顫心驚的「海洋殺手」是巨頭幻龍,它們有點像鱷魚,滿嘴長滿了釘狀尖牙。巨頭幻龍主要生活在歐亞地區的海域里,它身長4米,出現於2.3億年前,是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動物之一。巨頭幻龍天生是水棲動物,它們有時喜歡到沙灘上來曬太陽。到了繁殖季節,母幻龍也像海龜一樣拖著沉重的身體到沙灘上來產卵。

瘤龍

一種身上長滿疙瘩的瘤龍曾經在地球各地的海洋中肆無忌憚地橫行霸道,它是一種最早在北美發現的巨型滄龍,體長有13米左右,光是腦袋就有1.8米長。這種怪物在海里橫沖直撞,捕食所有可以吃的東西,所向無敵。分析瘤龍胃部殘余物的化石,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甚至包括小滄龍和蛇頸龍。雖然瘤龍的生存年代比較短,在白堊紀後期(距今8500萬~7300萬年前)出現後不久又滅絕,但是,瘤龍是那個時期最重要且分布最廣的食肉動物,它們的化石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

Ⅵ 遠古動物有哪些

三葉蟲、頭甲魚,恐龍、始祖鳥、華夏鳥、孔子鳥、 巨齒鯊、猛獁象、劍齒虎、鏟齒象、原始人 = = 希望能幫到你= =

Ⅶ 遠古時期有什麼動物全面一點啊.所有的哦

各種恐龍(如翼龍、暴龍,長頸龍等)、鱷魚、長毛象、中華鱘、以及大多數鱉類和鳥類(比如珠繯),爬行類中的蜥蜴等
現在還可以看到的遠古動物還有,鱷魚 鯊魚 鱷龜 科莫多龍 象龜等等

Ⅷ 遠古動物有哪些

澳大利亞的野狗很有名的,不過種類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Ⅸ 遠古時期有哪些動物!詳細

蜻蜓尺寸超過老鷹

據悉,《與怪物同行》中的明星級怪物名叫Meganeura的巨型蜻蜓,它的翅膀翼展有0.7米,就像是一隻老鷹,它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飛行昆蟲。

記錄片顯示,古生代還生活著一種背上長著帆狀鰭、模樣極像恐龍的可怕生物——Edaphosaurus,它像河馬一般大,盡管它的模樣和人類沒有絲毫相像之處,但卻是人類在地球上最遙遠的「親戚」。

烏龜體形巨如犀牛

記錄片中還出現了一種名叫Scutosaurus的巨大烏龜,它像犀牛一樣龐大,喜歡成群結隊行走,用響亮的吼叫聲互相交流。就像現代的烏龜親戚一樣,這種史前巨龜也是素食主義者——它們只對美味的植物感興趣。盡管模樣可怕,但卻不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威脅。

除此之外,古生代最可怕的怪物還包括一種可以長到3.5米長的巨型爬蟲動物Dimetrodon,它是地球上大型爬蟲動物的開端。古生代的食肉「怪物」還有一種叫做Hyneria的大魚;一種可以長到3米高的掠食怪獸Gorgonopsid;一種有人頭那麼大的蜘蛛。

Ⅹ 遠古時代的生物

石器時代歸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海洋動物 不論是海生動物還是陸地動物,上新世的動物已經相當現代化了,陸地動物還有些原始。最早的類人的動物在上新世末出現。 哺乳動物 在北美洲,嚙齒目動物、乳齒象和鏟齒象類,負鼠依然昌盛,而有蹄類動物則變少,駱駝、鹿和馬的數量降低。犀牛、貘和爪獸類滅絕。食肉動物中鼬鼠家族種類增多,兩只雷獸為贏得配偶和領地而斗很成功。樹懶、雕齒獸和犰狳等沿巴拿馬地峽從南美洲進入北美洲。 在歐亞大陸上嚙齒動物繁榮,而靈長目的分布范圍減小了。象、鬣齒獸和劍齒獸屬動物在亞洲繁盛。蹄兔從非洲進入亞洲,馬的分布減少了,而爪獸類和犀牛相當成功。牛和羚羊也很繁盛,一些駱駝從北美洲進入亞洲。鬣狗和早期的劍齒虎出現。 在非洲有蹄類動物最多,靈長目動物繼續它們的進化,上新世末期南方古猿出現。嚙齒動物和象的數量增加,牛和羚羊不斷有新的種類出現,後來它們的種類和數量多於豬的種類和數量。早期的長頸鹿出現了,駱駝從北美洲經過亞洲進入非洲。馬和現代的犀牛出現。食肉動物有熊、犬科動物、鼬鼠、貓科動物、鬣狗和香貓。在這么多競爭者的壓力下鬣狗開始成為腐食動物。 白堊紀後北美洲的動物首次重新進入南美洲,北美洲的嚙齒動物和靈長目動物與南美洲的類似動物混合。南美洲的滑距獸、雕齒獸、樹懶和小的犰狳比較成功。 在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哺乳動物依然是有袋目動物,其中包括食草的袋熊、袋鼠和雙門齒目動物。肉食的有袋動物有袋狼和袋獅,嚙齒動物進入澳洲,蝙蝠也很繁榮。單孔目的今天的鴨嘴獸出現了。在海洋中鯨是最大的哺乳動物。編輯本段海洋 除鯨外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還有海牛、海豹和海獅。

閱讀全文

與遠古時代的動物有多少種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