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大神進,生產者是指什麼呢,通俗一點,還有怎麼看營養級
自養生物都處於食物鏈的起點,共同構成第一營養級(生產者)。
所有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的動物都處於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營養級。
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
依此類推,還會有第四營養級和第五營養級。
❷ 什麼叫做生物中的營養級
中國有句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蝦子吃泥巴。」很好地描述了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物吃與被吃的關系。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也反映了叢林生態系統內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在自然界生存斗爭中,一切動植物彼此之間都存在吃與被吃的復雜關系。正是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一條鏈條,人們把它稱為食物鏈。
從植物和動物的最初出現到今天,這種提供食物和取得食物的連鎖關系,基本上沒有改變,營養物質通過食物鏈在不同的生物之間流動。農田裡,蝗蟲吃莊稼、青蛙吃蝗蟲、蛇吃青蛙、老鷹吃蛇就是食物鏈的一個典型例子。在人們生活的空間里,有許多這樣的食物鏈。
按照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食物鏈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捕食性食物鏈,以植物為起點,由植物到小動物,再到大動物,後者捕食前者。植物→昆蟲→青蛙→蛇→鷹,就屬於這種類型。
二是寄生性食物鏈,以大動物為基礎,小動物寄生在大動物身上。如跳蚤寄生在動物身體上,跳蚤體內有原生動物寄生,原生動物又成為細菌的宿主,而細菌上又可能寄生病毒。大動物→寄生動物→原生動物→細菌→病毒,就屬於這種類型。
三是腐生性食物鏈,動植物死亡之後被細菌和真菌分解,能量直接從生產者或各級死亡的動植物殘體流向分解者。腐爛碎屑被消耗分解,最終釋放出二氧化碳、礦物鹽類等,也稱為分解鏈。植物殘體→蚯蚓→線蟲類→節肢動物,就屬於這種類型。
在自然界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有這樣的食物鏈,它們構成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和流動的「命脈」。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叫營養級,任何一種生物都屬於一定的營養級。
太陽能是以光能的形式進入生態系統的,被綠色植物(屬生產者)吸收轉化為化學能後,貯存在植物體內,以有機質形式供植物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所以,綠色植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基礎,位於食物鏈的開端,是第一營養級;草食動物屬第二營養級,盡管蝗蟲和田鼠很不相同,但它們都是草食者,處於同一營養級;青蛙吃蝗蟲,貓頭鷹捕食田鼠,它們是第二級消費者,占據第三營養級;蛇吃蛙是第三級消費者,占據第四營養級;吃蛇的鷹是第四級消費者,占據第五營養級。由此可見在生態系統中,通過食物的關系,能量由植物→草食動物→肉食動物,有次序地一步步流動,每一步或每一環節就是一個營養級,因此,食物鏈也稱營養鏈。最後,由細菌和真菌等分解者把動植物屍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在分解過程中,把能量釋放到環境中。
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並不限於簡單的直線形式,許多動物在食物鏈上不只佔有一個位置,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動物,而它們又能被不同的消費者所食用。因此,食物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交織、相互連結,形成復雜的多方向的食物網結構。有些鏈甚至能從一個洲伸延到另一個洲,例如通過飛鳥,就能構成這種洲際食物鏈。DDT是一種殺蟲劑,原在溫帶和熱帶國家中使用的,但科學家卻在南極企鵝的脂肪組織中發現了DDT。雖然其傳播方式還不太清楚,但這一事實突出地表明,在全球范圍內,生物圈系統已被連成一個巨大「網路」。
食物鏈網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結構,它是生態系統長期發展形成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網也越復雜,生態系統也越穩定。
研究食物鏈網各營養級的能量流動,利用天敵來捕食、制約、消滅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危害,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在生態系統中,營養級和食物鏈的環節並不是無限制地增多的。從生產者到頂部消費者的食物鏈長度,已知尚沒有超過五級的。這種情況主要是由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規律所決定的。
生態系統運動的重要能源是太陽能。據分析,進入大氣層的太陽能只有1%左右被綠色植物所利用。太陽能進入生態系統後,又通過食物鏈、食物鏈網,在生態系統中開始流動起來。
綠色植物所獲得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草食動物利用。因為綠色植物的根系、莖桿和果殼,以及枯枝落葉等部分組織,往往不能被草食動物所採用,即使已被草食動物採食的食物,也有不能被消化而作為糞便排出體外的部分。由於這些原因,草食動物利用的能量,一般僅為綠色植物所含總量的1/10左右。同樣道理,肉食動物所利用的能量,一般為草食動物總能量的1/10左右。
這就不難看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是越來越細,所能供養的動物數量也應該越來越少。一般來說,能量沿著綠色植物→草食動物→一級肉食動物→二級肉食動物逐級流動,而後者所獲得的能量大體等於前者所含能量的1/10,這就是說,在能量流動過程中,約有9/10的能量被損失掉。關於這種數量關系,人們稱為「1/10定律」。這一定律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學者林德曼於1942年創立的。
有趣的是,人們在研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鏈網的結構時,把每個營養級有機體的生物量、能量及個體數量,按營養級的順序排列起來,繪製成圖,竟與埃及金字塔的形狀相似。於是,人們把「1/10定律」也稱做「能量金字塔」定律。
1/10遞減律的意義不僅向人們提示了能量在生態系統流動中存在著嚴格的數量關系,而且它又向人們提示,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的有機體之間,必須保持嚴格的數量關系才能保持生態平衡,尤其是居於能量金字塔頂部的捕食者的個體數量不能很大,而且個體數量必須保持動態恆定。這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
所謂生態平衡,首先是生物數量上的相對平衡,因此,為了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必須保持各生物物種的相對數量。
人類居於能量金字塔的最頂端,按理個體數量不應該很大。然而世界人口還在快速增長,使得地球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
人類又是最典型的雜食動物,幾乎能從每一個營養級中攝取食物,因此,食物鏈與人類休戚相關。如果食物鏈受污染,那麼就要危及人類的生存,這就是各國關注農葯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
❸ 營養級是什麼
營養級是指生物在生態系統食物鏈中所處的層次。生態系統的食物能量流通過程中,按食物鏈環節所處位置而劃分不同的等級。
自養生物所固定的能量和合成的有機物質是生態系統中最初有機營養源,稱為初級生產。沿著食物鏈,這些能量和營養逐級傳遞。
在食物鏈中距離初級生產距離相等的不同物種的組合稱為生態系統該距離級別的營養級。營養級可分為:由無機化合物合成有機化合物的生產者,直接捕食初級生產者的初級消費者(次級生產者);
捕食初級消費者的次級消費者,以下順次是三級:初級消費者以及分解這些消費者屍體或排泄物的分解者等級別。
從生產者算起,經過相同級數獲得食物的生物稱為同營養級生物。但是在群落或生態系統內其食物鏈的關系是復雜的,除生產者和限定食性的部分草食性動物外,其他生物大多數或多或少地屬於兩個以上的營養級,同時它們的營養級也常隨年齡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3)如何判斷動物營養級擴展閱讀:
為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動態,對生物作用類型所進行的一種分類,是由R.L.Lindeman(1942)提出的。營養級可分為:
一營養級
作為生產者的綠色植物和所有自養生物都處於食物鏈的起點,共同構成第一營養級。
二營養級
所有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的動物都處於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營養級。
三營養級
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
依此類推,還會有第四營養級和第五營養級。
❹ 怎樣知道食物鏈中動物營養等級
基本簡介編輯本段回目錄
食物鏈食物鏈是一種食物路徑,食物鏈以生物種群為單位,聯系著群落中的不同物種。
食物鏈中的能量和營養素在不同生物間傳遞著,能量在食物鏈的傳遞表現為單向傳導、逐級遞減的特點。
食物鏈很少包括六個以上的物種,因為傳遞的能量每經過一階段或食性層次就會減少一些,所謂「一山不能有二虎」便是這個道理。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並且在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歸納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
名稱來源編輯本段回目錄
食物鏈食物鏈一詞是英國動物學家埃爾頓(C.S.Eiton)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如果一種有毒物質被食物鏈的低級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雖然濃度很低,不影響草的生長,但兔子吃草後有毒物質很難排泄,當它經常吃草,有毒物質會逐漸在它體內積累,鷹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質會在鷹體內進一步積累。
因此食物鏈有累積和放大的效應。美國國鳥白頭鷹之所以面臨滅絕,並不是被人捕殺,而是因為有害化學物質DDT逐步在其體內積累,導致生下的蛋皆是軟殼,無法孵化。一個物種滅絕,就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其物種數量的變化,因此食物鏈對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鏈內角色編輯本段回目錄
食物鏈鏈內關系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用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自養生物,這種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細菌(如硝化細菌),它們同樣也能夠以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為第一性生產,因此它們就是初級生產者或第一性生產者,其產生的生物量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生產者的活動是從環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陽光能或化學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為主)。因此太陽輻射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的輸入到生態系統中轉化為化學能力即生物能,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動中唯一的能源。
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的動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區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兩大類。食草動物稱為第一級消費者,它們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這一類動物如一些昆蟲、鼠類、野豬一直到象。食草動物又可被食肉動物所捕食,這些食肉動物稱為第二級消費者,如瓢蟲以蚜蟲為食,黃鼠狼吃鼠類等,這樣,瓢蟲和黃鼠狼等又可稱為第一級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動物的大型食肉動物如狐狸、狼、蛇等,稱為第三級消費者或第二級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如獅、虎、豹、鷹、鷲等猛獸猛禽,就是第四級消費者或第三級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費者,根據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製造食物,所以屬於生產者。而雜食類消費者是介於食草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之間的類型,既吃植物,又吃動物,如鯉魚、熊等。人的食物也屬於雜食性。這些不同等級的消費者從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營養級」。
❺ 營養級如何劃分的 生產者屬於第幾營養級啊
營養級劃分為三級,分別是:
1、一營養級:作為生產者的綠色植物和所有自養生物都處於食物鏈的起點,共同構成第一營養級。
2、二營養級:所有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的動物都處於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營養級。
3、三營養級: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
生產者屬於一營養級。
(5)如何判斷動物營養級擴展閱讀:
由捕食關系構成的食物鏈中,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這一規律可以轉化為同化有機物的傳遞量來進行比較。
由於食物鏈(捕食鏈)中沒有分解者,所以分解者不佔營養級。一個食物網中,同種生物可能佔有不同的營養級。重金屬被生物體吸收後難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營養級越高重金屬含量越多。
❻ 怎麼分辨第幾營養級,在不同食物鏈的有不同的營養級,比如說
在不同的食物鏈是生物所處的營養級別是不同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沿食物鏈去數,在每條食物鏈中第一個環節就是第一營養級,第二個環節就是第二營養級,依次類推。像上面的情況,鳥分別屬於第二和第三營養級。
❼ 可將動物營養等級分為幾級
自養生物都處於食物鏈的起點,共同構成第一營養級。所有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的動物都處於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營養級。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依此類推,還會有第四營養級和第五營養級。
由於能量通過各營養級流動時會大幅度減少,下一營養級所能接收的能量只有上一營養級同化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間,所以食物鏈不可能太長,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也不會太長,一般只有四、五級,很少有超過六級的。
❽ 如何判定生物在食物鏈是第幾營養級
首先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然後沿食物鏈往後數,數到第幾就是多少營養級了.
❾ 關於營養級的 最高營養級是什麽在一條生物鏈中,怎麼判斷最高營養級的動物是第幾營養級的
1.指某一食物鏈中頂級捕食者的所處的營養級即為最高營養級.
2.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按食物鏈順序計數,經過幾個營養級到達最高營養級,最高營養級就是幾級.
❿ 營養級的定義
自養生物都處於食物鏈的起點,共同構成第一營養級。所有以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為食的動物都處於第二營養級,即食草動物營養級。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依此類推,還會有第四營養級和第五營養級。
由於能量通過各營養級流動時會大幅度減少,下一營養級所能接收的能量只有上一營養級同化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間,所以食物鏈不可能太長,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也不會太長,一般只有四、五級,很少有超過六級的。
一般來說,營養級的位置越高,歸屬於這個營養級的生物種類、數量和能量就越少,當某個營養級的生物種類、數量和能量少到一定速度,就不可能再維持另一個營養級的存在了。
從生產者算起,經過相同級數獲得食物的生物稱為同營養級生物,但是在群落或生態系統內其食物鏈的關系是復雜的,除生產者和限定食性的部分食植性動物外,其他生物大多數或多或少地屬於2個以上的營養級,同時它們的營養級也常隨年齡和條件而變化。例如:寬鰭鱲(Zacco platypus)同時以昆蟲和藻類為食;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隨著其生長,從次級消費者變為初級消費者:在苗種階段為動物食性,隨著個體發育而轉為植物食性兼雜食性。仔魚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及其它小型甲殼類,一直持續到溯河洄遊。在游進河川行程中,攝食器官發生演變,攝食逐步改為低等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