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腔腸動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形態:身體呈輻射對稱,身體只有上下之分,沒有前、後、左、右之分,這是對水中固著生活和漂浮生活的一種適應,以便獲取周圍更多的食物。
結構:身體結構簡單,體壁有兩胚層,有原始消化腔有口無肛門:體壁由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構成。
功能:腔腸動物的骨骼主要為外骨骼,具有支持和保護功能,上皮還具有像神經一樣的傳導功能,
腔腸動物所排出的刺絲具有粘著及捕食功能。
(1)腔腸動物如何撲食擴展閱讀:
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形成天然堤埠,能穩固海岸。但在海底的暗礁,則會影響船隻航行。
2、珊瑚礁可以製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築材料。珊瑚也可作觀賞及裝飾用。
3、部分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腸動物的刺絲囊對人體有傷害性,甚至可導致死亡。
『貳』 腔腸動物的捕食方式是什麼
腔腸動物動物界的一門,又被稱為刺胞動物。腔腸動物(Coelenterata)門是比海綿動物稍高等的後生動物。體壁內、外兩胚層間,有一層非細胞質的中膠層。水和食餌以及不消化的殘屑經頂端的大孔(口)出入於內腔(腔腸)。口的周圍環生一定基數或其倍數的觸手。外胚層及觸手上有一種特殊的刺細胞,能翻出刺絲,放射毒素,用以捕食與襲擊敵害。通常可分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一體一形、一體兩形或一體多形。除行有性生殖外,盛行裂體和出芽的無性生殖(很多種類形成樹枝形群體),有明顯的世代交替現象。種類很多,一般分為水螅蟲綱、缽水母綱、珊瑚蟲綱、櫛水母綱四綱。少數種類可供食用(如海蜇),骨胳充工藝雕刻用材和珍貴裝飾用品(如紅珊瑚)。
分為有刺胞類(水螅綱、缽水母綱、珊瑚綱)和無刺胞類(櫛板類或櫛水母類)2個亞門,前者有刺細胞,後者有粘細胞;由於後者完全不具水螅型,所以也可把兩者各作為獨立的門,即有刺胞動物門(Cn-idaria,或狹義的腔腸動物)和有櫛板動物門(Ct-enaria,或櫛水母門Ctenophora)。一般認為成體仍保持著原腸胚的形態。身體僅由外胚層和內胚層所構成,無中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充有瓊質樣的膠質,稱為膠質層,(有人把散在其中的遊走細胞看作為中胚層性的細胞)。由內胚層形成的原腸即為腔腸。內胚層細胞司消化作用進行細胞內消化。原口可成為成體的口。
腔腸動物大約有1 萬種,有些生活在淡水中,但多數生活在海水中。這類水生動物身體中央生有空囊,因此整個動物有的呈鍾形,有的呈傘形,分為水螅型(口朝上)和水母型(口朝下)。腔腸動物的觸手十分敏感,上面生有成組的被稱為刺絲囊的刺細胞。如果觸手碰到可以吃的東西,末端帶毒的細線就會從刺絲囊中伸出,刺入獵物體內,麻痹或殺死獵物。結構簡單,有口無肛門。
『叄』 腔腸類動物的簡單介紹
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又稱刺胞動物門。除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活,大多數在淺海,有些在深海,現存種類大約有11000種。
腔腸動物在動物界中的地位
腔腸動物是後生動物的開始, 所有其他後生動物都是經過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
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的特徵
(1)輻射對稱
輻射對稱即通過身體的中心軸有許多切面可以把身體分成相等的兩部分。
是一種原始的對稱方式,適應固著和漂浮生活,定向運動能力差。
一些種類(例如珊瑚綱)已經發展出兩輻射對稱。
兩種基本的結構類型,即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sa)。
(2)二胚層,原始消化腔
腔腸動物是真正的二胚層動物(內、外胚層) 。
在兩個胚層之間有中膠層。
體內的腔,即胚胎發育中的原腸腔, 兼有消化和循環的作用,又稱消化循環腔。
有口無肛門。口為原口,有攝食和排遺的功能。
兼有細胞內消化和細胞外消化。
(3)有組織的分化
上皮組織占優勢,由它形成體內外表面,並分化為各種細胞,包括:上皮肌肉細胞(簡稱皮肌細胞)、腺細胞、間細胞、感覺細胞、刺細胞等。
(4)刺細胞
刺細胞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一種攻擊和防衛性細胞。
分布在外胚層細胞中,以口區、觸手上最多,但在缽水母綱及珊瑚綱的內胚層上也有大量分布,以幫助捕食。
每一個刺細胞有一囊狀的刺絲囊,囊中有毒液及盤繞的刺絲,刺細胞外側常有一刺針,能接受刺激,受刺激時刺絲連同毒液能立即射出,使對手麻醉或死亡。
(5)神經網
動物界里最簡單最原始的神經系統。
沒有神經中樞,神經沖動的傳導一般是不定向的,被稱為擴散神經系統。
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比較慢。
(6)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指的是在動物的生活史中,無性世代與有性世代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現象。
水螅綱和缽水母綱的大部分種類存在世代交替現象。營固著生活的水螅體為無性世代;營自由生活的水母體為有性世代。水螅體以無性生殖(出芽或橫裂)產生水母型個體,水母體以有性生殖的方式產生水螅型個體。兩種世代有規律的相互交替。
珊瑚綱的全部種類以及水螅綱、缽水母綱的少數種類一生只有水螅型或者水母型,但是也具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只是二者並不交替進行。
(7)多態現象
水螅綱中有許多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含有營養體與生殖體兩種形態與機能完全不同的個體,這種現象稱為二態現象。
群體中假如包括兩種以上不同形態與機能的個體,則稱為多態現象。
其生物學意義是群體中個體之間的勞動分工,通過群體中個體的形態分化來擔任不同的生理機能,使得群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腔腸動物的主要分綱
水螅綱(hydrozoa)
缽水母綱(Scyphozoa)
珊瑚綱(Anthozoa)
水螅綱(hydrozoa)
本綱動物絕大多數海產,少數生活在淡水中。腔腸動物的淡水種類均屬於本綱。單體或群體生活。大部分種類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或同時存在於群體中形成二態或多態,或交替出現形成世代交替;少數種類只存在水螅型或水母型。
常見種類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藪枝蟲(Obelia)、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鉤手水母(Gonionemus)、僧帽水母(Physalia)等。
缽水母綱(Scyphozoa)
本綱動物全部海產。生活史主要階段是單體水母,水母型構造比水螅水母復雜,水螅型不發達或完全消失,且經常以幼蟲的形式出現。
代表種類有各種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Aurelia)、海蜇(Rhopilema)。
珊瑚綱(Anthozoa)
珊瑚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 全部海產。
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復雜, 身體為兩輻射對稱。
常見種類如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 )、細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腔腸動物的系統發生
腔腸動物是真正多細胞動物的開始。
從其個體發育看,一般海產的腔腸動物都經過浮浪幼蟲階段,由此可推測:最原始的腔腸動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纖毛、外形象浮浪幼蟲的動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群體鞭毛蟲,細胞移入後形成原始二胚層動物(原始的水母型),發展成腔腸動物。
在現存的腔腸動物中,水螅綱無疑是最低等的一類,因為其水螅型與水母型的構構都比較簡單,生殖腺來自外胚層。缽水母綱水螅型退化,水母型發達,結構較復雜。珊瑚綱無水母型,只有結構復雜的水螅型。後兩綱的生殖腺又都來自內胚層,因此認為,缽水母綱和珊瑚綱可能起源於水螅綱,沿著不同的途徑發展而來的。
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些種類有食用價值,有些可治療疾病。
毒素可作為新的葯物開發研究。
可用於地質學和油氣勘探。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境之一,為其他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種環境。
仿生學,例如模擬水母的感覺器—觸手囊的風暴預告儀器,能提前15小時作出准確預告。
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實驗材料,用於探討發育和進化等問題。
觀賞價值。
有些種類刺細胞分泌的毒液對人的危害較大,可造成嚴重創傷。
有些缽水母對漁業生產有害。
『肆』 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1、身體呈輻射對稱,有的為兩輻射對稱
2、兩胚層和原始消化腔
3、細胞出現原始的組織分化
4、網狀神經系統(擴散或散漫神經系統)
5、特有的刺細胞
6、水螅型和水母型
7、有性和無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現象,海產種類有浮浪幼蟲期
(4)腔腸動物如何撲食擴展閱讀:
腔腸動物舉例:
水螅(學名:Hydra),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褐色,口周圍有觸手,是捕食的工具,體內有一個空腔。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包含有無芽體(Bud)、精巢(Testes),多見於海中,少數種類產於淡水,附著在池沼,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
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 fusca),綠水螅(H. viridis)。水螅一般很小,只有幾個毫米,需要在顯微鏡下研究。很多科學家著重研究它們為什麼老化速度極慢。
『伍』 腔腸動物的生活習性
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 又叫刺胞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除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活,大多數在淺海,有些在深海,現存種類大約有11000種。 腔腸動物在動物界中的地位 腔腸動物是後生動物的開始, 所有其他後生動物都是經過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 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的特徵 (1)輻射對稱 輻射對稱即通過身體的中央軸有許多切面可以把身體分成相等的兩部分。 是一種原始的對稱方式,適應固著和漂浮生活,定向運動能力差。 一些種類(例如珊瑚綱)已經發展出兩輻射對稱。 兩種基本的結構類型,即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sa)。 (2)二胚層,原始消化腔 腔腸動物是真正的二胚層動物(內、外胚層) 。 在兩個胚層之間有中膠層。 體內的腔,即胚胎發育中的原腸腔, 兼有消化和循環的作用,又稱消化循環腔。 有口無肛門。口為原口,有攝食和排遺的功能。 兼有細胞內消化和細胞外消化。 (3)有組織的分化 上皮組織占優勢,由它形成體內外表面,並分化為各種細胞,包括:上皮肌肉細胞(簡稱皮肌細胞)、腺細胞、間細胞、感覺細胞、刺細胞等。 (4)刺細胞 刺細胞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一種攻擊和防衛性細胞。 分布在外胚層細胞中,以口區、觸手上最多,但在缽水母綱及珊瑚綱的內胚層上也有大量分布,以幫助捕食。 每一個刺細胞有一囊狀的刺絲囊,囊中有毒液及盤繞的刺絲,刺細胞外側常有一刺針,能接受刺激,受刺激時刺絲連同毒液能立即射出,使對手麻醉或死亡。 (5)神經網 動物界里最簡單最原始的神經系統。 沒有神經中樞,神經沖動的傳導一般是不定向的,被稱為擴散神經系統。 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比較慢。 (6)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指的是在動物的生活史中,無性世代與有性世代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現象。 水螅綱和缽水母綱的大部分種類存在世代交替現象。營固著生活的水螅體為無性世代;營自由生活的水母體為有性世代。水螅體以無性生殖(出芽或橫裂)產生水母型個體,水母體以有性生殖的方式產生水螅型個體。兩種世代有規律的相互交替。 珊瑚綱的全部種類以及水螅綱、缽水母綱的少數種類一生只有水螅型或者水母型,但是也具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只是二者並不交替進行。 (7)多態現象 水螅綱中有許多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含有營養體與生殖體兩種形態與機能完全不同的個體,這種現象稱為二態現象。 群體中如果包括兩種以上不同形態與機能的個體,則稱為多態現象。 其生物學意義是群體中個體之間的勞動分工,通過群體中個體的形態分化來擔任不同的生理機能,使得群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腔腸動物的主要分綱 •水螅綱(hydrozoa) •缽水母綱(Scyphozoa) •珊瑚綱(Anthozoa) 水螅綱(hydrozoa) 本綱動物絕大多數海產,少數生活在淡水中。腔腸動物的淡水種類均屬於本綱。單體或群體生活。大部分種類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或同時存在於群體中形成二態或多態,或交替出現形成世代交替;少數種類只存在水螅型或水母型。 常見種類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藪枝蟲(Obelia)、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鉤手水母(Gonionemus)、僧帽水母(Physalia)等。 缽水母綱(Scyphozoa) 本綱動物全部海產。生活史主要階段是單體水母,水母型構造比水螅水母復雜,水螅型不發達或完全消失,且常常以幼蟲的形式出現。 代表種類有各種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Aurelia)、海蟄(Rhopilema)。 珊瑚綱(Anthozoa) 珊瑚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 全部海產。 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復雜, 身體為兩輻射對稱。 常見種類如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 )、細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腔腸動物的系統發生 腔腸動物是真正多細胞動物的開始。 從其個體發育看,一般海產的腔腸動物都經過浮浪幼蟲階段,由此可推測:最原始的腔腸動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纖毛、形狀象浮浪幼蟲的動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群體鞭毛蟲,細胞移入後形成原始二胚層動物(原始的水母型),發展成腔腸動物。 在現存的腔腸動物中,水螅綱無疑是最低等的一類,因為其水螅型與水母型的構構都比較簡單,生殖腺來自外胚層。缽水母綱水螅型退化,水母型發達,結構較復雜。珊瑚綱無水母型,只有結構復雜的水螅型。後兩綱的生殖腺又都來自內胚層,因此認為,缽水母綱和珊瑚綱可能起源於水螅綱,沿著不同的途徑發展而來的。 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些種類有食用價值,有些可治療疾病。 毒素可作為新的葯物開發研究。 可用於地質學和油氣勘探。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境之一,為其他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種環境。 仿生學,例如模仿水母的感覺器—觸手囊的風暴預報儀器,能提前15小時作出准確預報。 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實驗材料,用於探討發育和進化等問題。 觀賞價值。 有些種類刺細胞分泌的毒液對人的危害較大,可造成嚴重創傷。 有些缽水母對漁業生產有害。
親,請採納哦~
這樣可以么?
『陸』 水螅等腔腸動物身體較小 它們如何捕獲獵物呢
水螅以水生之小動物為食,而刺囊細胞的刺針先受到刺激,刺囊細胞因受到刺激而釋出刺囊,刺入獵物體分泌毒液,把食物麻醉。麻醉後的食物再利用觸手將食物放入口,然後吞入消化循環腔中,內層細胞進行消化工作,最後體內獲得養分。
『柒』 腔腸動物的進化特徵體現在哪些方面
腔腸動物才是真正後生動物的起點。所有的後生動物都是經過腔腸動物階段的進化而發展起來的。因此腔腸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體呈輻射對稱:多孔動物的體型多數是不對稱的,從腔腸動物開始,體型有較固定的對稱形式,本門動物的體型一般為輻射對稱。這種體型只有上下的差別,無左右之區分。這是腔腸動物對水中固著或漂浮生活的一種適應。有些腔腸動物如海葵已出現了兩輻射對稱體型,這是由輻射對稱向兩側對稱發展的一種過渡體型。說明動海綿動物體型也是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逐漸發展的。
2、出現了原始的消化腔:從腔腸動物開始,出現了內、外兩個胚層,兩胚層間有由內、外胚層分泌的中膠層。由內、外胚層圍成的腔道,是來自胚胎發育的原腸腔。它與海綿動物的中央腔不同,具消化功能。可進行細胞外和細胞內消化。與高等動物腸的功能相似。因此,這種原始的消化腔又兼有循環作用,可以把消化後的營養物質輸送到動物體各部,故又稱之為消化循環腔。
3、開始有簡單的上皮肌肉組織等的分化:腔腸動物在細胞分化的基礎上,開始分化出簡單的原始上皮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等。腔腸動物出現了皮肌細胞。皮肌細胞是組成內、外胚層的主要細胞。它既是表皮細胞,有保護功能,又是肌肉細胞,有伸縮功能,起肌肉樣作用。初步具有上皮、肌肉組織樣的雙重功能。
4、具刺細胞和刺絲囊:刺細胞和刺絲囊是腔腸動物特有的捕食、抗敵武器,也是本門動物分類的依據之一。刺細胞多產生於外胚層,由間細胞形成的。刺細胞向外的一端有刺針,內有細胞核和刺絲囊。刺絲囊有各種形狀,種類也較多。據研究,腔腸動物的刺絲囊約17種。其中水螅具四種。即穿刺刺絲囊、卷纏刺絲囊和兩種粘性刺絲囊。穿刺刺絲囊呈囊袋狀,囊內有中空的刺絲。當刺針受到刺激時,刺絲隨即從囊中向外拋出,把毒汁注入敵害或捕獲物體內,使之麻醉或死亡。卷纏刺絲囊可纏繞被攻擊物體上的刺毛,使其不易逃跑。而兩種粘性刺絲囊則可分泌粘性物質幫助捕食或運動。
5、腔腸動物一般都具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基本形態:這兩種基本形態在生活史中交替出現,是世代交替形成的。而世代交替是適應水中生活方式的結果。水螅型適應水中固著生活,身體呈圓筒狀,一端有用作固著的基盤,另一端是口,口周圍有觸手。有的種類如珊瑚類的基盤和體壁的外胚層還可分泌鈣質或硅質骨骼。水母型適應水中漂浮生活,體呈圓盤狀,其突出的一面稱外傘,凹入的一面稱下傘。下傘中央有一懸掛的垂管,管的末端是口,口進去是消化循環腔。傘緣有觸手和感覺器官,下傘緣有向內突入的環狀薄膜,稱環膜。若將水母型沿其橫軸向上翻轉180度,使下傘向上,則兩種形態的結構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水母型較扁平,中膠層較厚,在傘緣有神經環、平衡囊或觸手囊。這些特點是與水母型適應水中漂浮生活緊密相關的。這兩種基本形態有的種類如水螅類同時具有,有的種類如缽水母類水螅型退化或無,水母型發達;有的種類如珊瑚類則只有水螅型,而沒有水母型。
6、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腔腸動物在中膠層近外胚層的一側,分布有許多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具形態上相似的突起,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疏鬆的神經網,構成了最原始的散漫神經系統或稱擴散神經系統。這些神經細胞又與內、外胚層的感覺細胞和皮肌細胞相聯系,這樣感覺細胞接受刺激,神經細胞司傳導,皮肌細胞司動作,它們互相結合組成了神經肌肉體系。這個體系對外界的各種刺激(物理的、化學的、機械的或食物的)都能產生有效的反應。並藉此進行捕食、避敵和調節整體的活動。除神經網外,有的種類如水螅綱的水母型和缽水母綱在其傘緣還形成了神經環。但本門動物沒有神經中樞,神經傳導的方向不固定,傳導的速度很慢,比人慢千倍以上。這都說明腔腸動物神經系統的原始性。
腔腸動物的感覺器官各種類間差異很大,構造繁簡不一。有的種類如水螅僅是感覺細胞;有的種類如海月水母為結構復雜的平衡囊或觸手囊。囊內有鈣質平衡石,囊上有感光的眼點,囊下面的緣膜上有感覺細胞和纖毛。另外在整個感覺器上還有兩個司嗅覺的嗅窩。
7、生殖和世代交替:腔腸動物的生殖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方式。無性生殖與海綿動物相似,為出芽生殖,即母體的部分體壁向外突出形成芽體。芽體生成後,脫離母體而成為新個體,有的芽體長大後,不脫離母體而成復雜的群體。有的種類如海葵的無性生殖連有基盤碎裂(即基盤在移動時留下的小塊,在固著物上再生成小海葵)或以身體縱裂的方式產生新個體。
有性生殖的種類多是雌雄異體,也有少數為雌雄同體。生殖腺由間細胞分化而成。有的種類如水螅類來源於外胚層,有的種類如缽水母類和珊瑚類來源於內胚層。雄性生殖腺成熟時,把精子排入水中,隨水流進入雌體內進行體內受精或精、卵均排人水中,在體外受精。雌雄同體的種類仍是異體受精。受精卵經過卵裂、囊胚期到腸胚期,發育成體表長滿鞭毛的浮浪幼蟲或稱纖毛幼蟲。這種幼蟲生活一個時期後沉入海底,附在固體物上,再發育成新個體。在水螅型和水母型同時具備的種類,水螅世代可用無性生殖方式產生水母型,水母世代長大成熟後,又以有性生殖方式產生水螅型。生活史中的這種現象,稱為世代交替。
此外,腔腸動物無專門的呼吸和排泄器官。呼吸作用是借體內、外表面的細胞與周圍的水進行氣體交換來維持的。即從細胞表面周圍的水中得到氧,又把二氧化碳同時排人水中。因其消化循環腔內的水不斷流動,又與外界水周而復始的循環,腔內的水始終含有較多游離的氧,可供體內表面細胞呼吸之用。排泄作用也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代謝產生的廢物由體壁表面的細胞排入周圍的水中或排入消化循環腔的水中,然後經口排出體外。
『捌』 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主要特徵:
1、肌肉與運動:
刺胞動物很少能做主動的移位運動,運動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特別是水螅型。運動是由表皮肌肉細胞中肌原纖維的收縮所引起。例如水螅的身體可做伸縮運動,伸展時體長可達15~20mm,收縮時體長僅0.5mm,這種伸縮是爆發式的,每5~10分鍾左右爆發一次,主要是由外皮肌細胞的縱行肌原纖維的收縮所引起。
2、取食與消化
刺胞動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殼類、多毛類甚至小的魚類為食。由於食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引起水螅類動物伸長觸手,並放出刺絲囊以纏繞、麻痹、毒殺捕獲物,再將食物送入口中。
3、呼吸與排泄
刺胞動物沒有專門的呼吸及排泄器官,由於身體是由兩層細胞圍繞胃循環腔所組成,並通過口使胃腔與外界相通,實際上體壁的兩層細胞均與外界環境接觸,所以呼吸與排泄作用可以由體壁細胞直接獨立進行。
4、神經傳導及感官
刺胞動物是最早出現神經結構的多細胞動物。神經結構原始,是由雙極神經元、多極神經元及神經纖維聯合成神經叢或神經網,一般位於外表皮細胞基部肌肉層之外,呈網狀分布。
(8)腔腸動物如何撲食擴展閱讀:
刺胞動物不僅有細胞分化,而且開始分化出簡單的組織。刺胞動物的體壁由外胚層、內胚層和兩層細胞之間的中膠層構成。外胚層有4種細胞:上皮肌肉細胞、腺細胞、間細胞、刺細胞。
在水螅類分布於表皮層中,特別是在口區、觸手等部位,在缽水母及珊瑚類除了分布於體表及觸手外,消化腔的胃絲、隔膜絲上也有大量的分布以幫助捕食。刺細胞是一種特化了的上皮肌肉細胞,核位於基部,細胞頂端具一個刺針,伸出體表,其超微結構相似於鞭毛;刺的基部也有基粒。
刺細胞內有一刺絲囊,囊的頂端為一蓋板,囊內為細長盤卷的刺絲。當刺針或刺細胞受到刺激時,刺絲囊由刺細胞中被排出,同時刺絲也由刺絲囊外翻出來,形成不同長度的刺絲,用以捕食及防衛。
實驗證明刺絲囊的排放機制是由機械刺激及化學刺激的聯合作用所引起,單獨地使用其中任何一種刺激並不引起排放。外界刺激作用於刺細胞,引起刺絲囊由周圍細胞質中吸收水分,改變囊壁滲透性,刺細胞隨之收縮,增加了刺絲囊內的壓力,刺絲沖破蓋板外翻出來而引起了排放。
『玖』 水螅的形態、捕食、消化、運動、呼吸、生殖是怎樣的
水螅屬於腔腸腸動物,它的形態是透明的有很多的觸手,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溪流,通過觸手上面的一些毒素來捕食,它的消化比較簡單,裡面有一些消化腔。運動的話是沒有眼睛的所以通過輻射對稱的方式,生殖的話是出芽生殖。
『拾』 扁平動物和腔腸動物如何獲取食物
扁形動物主要是寄生,消化管結構簡單,直接吸食寄主現成養料為主。腔腸動物自由生活,主要通過觸手、刺細胞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