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上有袋類動物有哪些
有袋類是哺乳類動物中的一種,其特徵是早產,早產兒會待在母體之育兒袋裡吸奶長大。該類動物以其口袋狀之育兒袋得名。育兒袋是一層覆蓋乳頭的皮膚。現今存活的此類動物如袋鼠、腹鼠和無尾熊。 編輯本段特徵 雌性有袋類擁有用來撫育幼獸的育幼袋,且擁有兩條共用開口的陰道,分別通往子宮內不同部位;而雄性則通常擁有一具純粹用來輸送精液的分岔陰莖。不論雄性或雌性,廢物都是經由一種稱為泄殖腔的構造來排放。 懷孕中的雌性會在子宮內長出卵黃囊以供給胚胎營養。而胚胎在發育早期約4到5周就會出生,之後爬行到母親的育幼袋內,並吸取位於袋內的乳頭。數周之後,幼獸將可暫時或永久性地離開育幼袋。 比起胎盤動物,有袋類較早將幼獸產出,且沒有發展出用來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攻擊的胎盤構造。雖然早產且體型小的幼獸在生存上有較大的危險,但如此一來也減少了懷孕時的風險,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節里懷有大型胎兒。 由於出生後的幼獸必須爬行到母親的乳頭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時,它們的前肢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更加完全。而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類的行動范圍較胎盤類小的原因。有袋類的前肢必須發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盤類一樣發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鰭、蹄或是翅膀。 編輯本段出現和分布 恐龍滅絕的一千萬五百年後, 新生代初期, 經過隕石浩劫, 恐龍的位置順理成章地讓給哺乳類動物。 有袋類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主演分布在大洋洲,此外美洲也有少數。距今約5000萬年前, 澳洲和南極洲分開, 被遼闊的海洋和其他陸地隔開, 自此踏上了隔離演化的道路: 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帶,不過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可能遍布於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它們是哺乳類中一個古老的類群,隨著高等哺乳動物-真獸類的興起,在生存競爭上處於劣勢,特別是成為食肉類動物的捕食對象,使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形成一個「世外桃源」,孤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不僅食肉類等高等哺乳動物未能侵入,而且氣候環境等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使得有袋類動物能夠幸運地生存至今,並且由於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了類似於高等哺乳動物的各種生態類群,如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等食肉類動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類似於鹿、羊和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袋鼠;生活方式類似於旱獺、松鼠、野兔等嚙齒類或兔類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為研究動物的適應輻射和進化趨同的重要地區,並被稱為「活化石的博物館」。 澳州的動、植物都獨立發展。由於完全沒有種族上的來往, 基於環境適應的考慮, 當地的動物開始發展出有育兒袋的特徵,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類動物。簡單點來說, 有袋類動物是隔離演化的產物。澳州的有袋類動物總共有二百五十多種,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過幾百萬年, 但由於種族老化, 五萬年前只是餘下一個品種。 其他著名的有袋類動物還有: 袋鼠、袋熊、無尾熊等等, 有袋類動物在澳洲生存幾千萬年, 它們並沒有外來的敵人, 因為幾千公里闊的大海洋已經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動物分開。有袋類動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為生的, 由於沒有外來的敵人, 唯一能夠抑制它們數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約長一公尺, 特徵是它的背後有15~20條像老虎的斑紋。 後獸次亞綱中唯一的一個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堊紀起源於古獸類祖先後即經歷了大發展,在全世界廣泛分布,與原始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處於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競爭著。但是隨著新生代的來臨,有胎盤類開始顯示出更加強勁的進化優勢,使得有袋類在大部分的大陸區域內大大衰退並最終滅絕。 編輯本段有袋類動物的世外桃源 然而在兩個地區里,有袋類在與世界其它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里繼續生存著。 一個地區是澳大利亞,在白堊紀或白堊紀末期在有胎盤類還沒有來得及侵入時就與亞洲大陸完全分開。由於沒有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類得以充分發展並產生了廣泛的適應輻射(像光線四射般地進化從而佔領各種生態龕),產生了肉食性的袋鼬類及植食性的袋兔類和雙門齒類。直到今天,有袋類仍是澳大利亞占優勢地位的哺乳動物;袋狼、袋獾等食肉動物追逐著各種袋鼠,扮演著與亞洲大陸腹地的狼、獾以及各種鹿類和牛羊類相似的生態角色。 負鼠--一種現生的美洲有袋類 另一個地區是南美洲,在第三紀早期由於地峽斷裂而與北美洲隔離。在隔離之前,它庇護了一個包括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類的動物群。在隔離之後,因為進步的有胎盤類沒有機會從北美大陸進入,有袋類得以繼續進化發展,成為遺留下來的原始有胎盤類後裔的有力競爭者。它們一直相當成功地生活到第三紀結束,那時候南美洲又一次通過地峽與北美洲聯結起來,高度進化了的有胎盤類從北方入侵,激烈的競爭造成了絕大多數有袋類和原始的土著有胎盤類的滅絕。 有袋類在其它地區的發展是有限的。在第三紀的早期和中期,它們曾經生活在歐亞大陸,但是後來就從這些地區消失了。 編輯本段類別 有袋類動物,以沒有真正的胎盤,出生時幼獸發育不全,需要在育兒袋內撫育後代為特徵。現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有並且非常繁盛。現存的有袋類可以分成美洲的負鼠()、新袋鼠(鼠),大洋洲的袋鼬(包括袋鼬、袋狼和袋鼴等)、袋狸和袋貂(包括袋鼠、袋貂和袋熊等)5大類, 編輯本段幼兒的生活 有袋類動物的育兒袋中也有乳頭,幼兒也是吃奶長大的。由於有袋動物的幼兒出生時樣子非常不成熟(譬如袋鼠的初生幼仔像一條粉紅色的肉蟲),所以從進化學的角度看,它們比普通胎生動物更低級原始。 袋鼠 編輯本段科 現生的有袋目動物共有237種左右,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於南美洲的部分地區,負鼠科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其餘均分布於大洋洲。 在有袋類動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珍獸,它的形象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以致於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關於它的英文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在18世紀,英國的一個航海家率領船隊第一次來到大洋洲,當他們看到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o)。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編輯本段袋鼠科 袋鼠科是有袋類的典型動物,共約有52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新幾內亞及附近若干島嶼,並被引入到紐西蘭,大多數種類陸棲,只有樹袋鼠樹棲。生活於森林灌叢地帶的灰大袋鼠和生活於草原地帶的赤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種類,它們的身長約為1.5米,尾長約為1.2米,體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若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夜行性,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小群活動,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產1-2仔,孕期約為33天。 編輯本段其他 自從歐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亞,又引進了許多新的動物,很多種有袋類動物的原始生活狀態被破壞了,受種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已有6種小型袋鼠滅絕。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的加劇,對今後有袋類的生存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目前有袋目中共有約17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7種被列入附錄II。對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如果不嚴加保護,這個在獸類演化上十分獨特,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類群,終將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增加,而迅速地減少或滅絕。
㈡ 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的是什麼動物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
㈢ 世界上有哪些有袋動物
有袋目是後獸亞綱現存的唯一一個目。根據門齒數目的多少可分為3個亞目: 多門齒亞目 包括大多數的有袋目動物,分布在澳洲、南美和北美,有陸棲的、樹棲的和水棲的種類。大都為食蟲和食肉的類型。其特徵是:上頜每側有4—5枚門齒,下頜每側有3—4枚門齒,犬齒強大,臼齒具尖銳的突起。例如負鼠科的負鼠,袋鼬科的袋鼬等。 新袋鼠亞目 種類和數量均不多,分布在南美,棲於山地森林中,營夜間生活,以蟲為食。已知的有2屬,即新袋鼠和Orolestes。 雙門齒亞目 分布在澳洲,營陸棲或樹棲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類型。特徵是:上頜門齒每側有1—3枚,下頜每側有1枚,犬齒形小或退化,臼齒具鈍的疣狀突,適於研磨草料。後肢的第二趾與第三趾癒合,稱並趾。重要的科有:袋貂科、大袋鼠科。後一科的典型代表為:大袋鼠、灰袋鼠、袋熊、袋貂及已滅絕的袋狼、袋獅、雙門齒獸等。 如果你關注其中的哪個種類,發消息告訴我,我送你一張圖。
㈣ 有育兒袋的動物有哪些
育兒袋的動物有袋鼠、考拉、袋獾、樹袋熊。
萌萌的小動物從媽媽的袋子里鑽出來是不是可愛極了,育兒袋對於幼小的動物而言,就是一個保溫袋,胎兒在發育早期就移入育兒袋內,在袋內口含乳頭繼續發育,對於早期的幼童時期的動物,育兒袋對於他們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亞擁有著全世界最多的有袋動物,世界上現有240種左右的有袋動物,其中有170種左右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說起育兒袋,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袋鼠,但是除了袋鼠還有很多。
袋鼠是有袋哺乳動物的一種,小袋鼠剛出生時不到3厘米長,然後就在母體內呆一段日子。小袋鼠生下來就能憑著直覺爬向母親的腹袋,然後小袋鼠很快便能找到育兒袋中垂下的乳頭,於是緊緊地含入口中。這樣幾個星期之後,小袋鼠在母乳的滋養下漸漸長大了,渾身長滿了毛,耳朵也長全了,睜開了眼睛,把頭探出了育兒袋。在之後的幾個月里,小袋鼠就能在袋外玩耍了,遇到微信再回到育兒袋中。直到小袋鼠長到六個月後,育兒袋已裝不下它,它才漸漸地自己吃草,吃植物,開始自力更生了。
考拉,考拉萌萌噠的樣子是不是使你迷惑呢,在考拉出生後的一年內都是在育兒袋中生活的。在育兒袋生活的這段時間,小考拉都是採用半流食物質,半流食物質是從盲腸中產生的。而後,小考拉漸漸長大,爬出了育幼袋,才會到達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
樹袋熊擁有育兒袋的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樹袋熊的幼崽在出生後就在育幼袋生活,直至六個月後才慢慢爬出育幼袋。
㈤ 什麼是有袋目動物
像袋鼠或考拉那樣的長有育兒袋的哺乳動物是有袋目動物。世界上有袋目動物約有280種,其中75種是生活在美洲的負鼠,其餘種類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周圍的島嶼上。有袋動物目靠吃昆蟲、樹葉、肉類為生,它們生活在多種多樣的環境里,從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樹上、地面,都有它們生存的痕跡。有袋目動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負鼠只有13天。它們生下的幼崽很小,沒有毛發,像粉紅色的小蟲子,幼崽穿過母親身上的軟毛爬進育兒袋,在那裡它們以奶為食,直到長大離開為止。
有袋動物
袋鼠、樹袋熊一類的動物被稱做有袋目動物,或有袋哺乳動物。有袋動物區別於其他哺乳動物的是它們幼仔的生長發育方式。幼小的、未發育的完全幼仔一生下來,便蠕動著爬進媽媽腹部毛絨絨的小袋裡,然後選中一個乳頭吮吸乳汁。這個小袋給了什麼也看不見,還沒長出毛的幼仔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它得以成長發育。有袋動物主要生活在森林裡或草地上,其中許多較小的動物只有夜間出來活動。
㈥ 有袋動物有哪些
袋鼠,考拉,負鼠…… 有袋類動物是哺乳綱後獸亞綱所有動物的總稱。世界上現有240種左右的有袋動物,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其中有170種左右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如袋鼠,樹袋熊等,澳大利亞是名副其實的「有袋類動物之國」。另外,有70種左右的有袋動物生活在南美洲的草原地帶,如負鼠等。
㈦ 什麼是有袋類動物,請各舉兩個例子,說明它們的習性特點
有袋類動物 後獸次亞綱中唯一的一個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堊紀起源於古獸類祖先後即經歷了大發展,在全世界廣泛分布,與原始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處於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競爭著。但是隨著新生代的來臨,有胎盤類開始顯示出更加強勁的進化優勢,使得有袋類在大部分的大陸區域內大大衰退並最終滅絕。 然而在兩個地區里,有袋類在與世界其它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里繼續生存著。 一個地區是澳大利亞,在白堊紀或白堊紀末期在有胎盤類還沒有來得及侵入時就與亞洲大陸完全分開。由於沒有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類得以充分發展並產生了廣泛的適應輻射(像光線四射般地進化從而佔領各種生態龕),產生了肉食性的袋鼬類及植食性的袋兔類和雙門齒類。直到今天,有袋類仍是澳大利亞占優勢地位的哺乳動物;袋狼、袋獾等食肉動物追逐著各種袋鼠,扮演著與亞洲大陸腹地的狼、獾以及各種鹿類和牛羊類相似的生態角色。 另一個地區是南美洲,在第三紀早期由於地峽斷裂而與北美洲隔離。在隔離之前,它庇護了一個包括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類的動物群。在隔離之後,因為進步的有胎盤類沒有機會從北美大陸進入,有袋類得以繼續進化發展,成為遺留下來的原始有胎盤類後裔的有力競爭者。它們一直相當成功地生活到第三紀結束,那時候南美洲又一次通過地峽與北美洲聯結起來,高度進化了的有胎盤類從北方入侵,激烈的競爭造成了絕大多數有袋類和原始的土著有胎盤類的滅絕。
㈧ 袋鼠有幾種種類
袋鼠有五種種類:
1、紅袋鼠: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 下。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2、大赤袋鼠: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
3、東部灰大袋鼠:東部灰大袋鼠雖然沒有紅大袋鼠著名,但是東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見的。生活在較為肥沃的地區。
4、西部灰大袋鼠:西部灰大袋鼠是三種袋鼠中最小的一種:成年雄性的體重為54千克(119磅)。生活於澳洲西南海岸和達令河盆地。
5、麝香袋鼠:體長僅15~20厘米,尾巴長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它們在熱帶雨林已生活2000多萬年。
㈨ 有袋哺乳動物有哪些
有袋動物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亞及附近島嶼的草原和雨林中。它們的肚子上有一個敞口的育兒袋。有袋動物包括植食性的袋貂、袋熊和袋鼠三大類;還有肉食性的的袋狼、袋獾。食肉的有袋動物已經瀕於滅絕。袋獾屬於肉食有袋動物,它們的頭部巨大,血盆大口中長有42顆鋒利的牙齒,可以一口吞下獵物。它們一般晝伏夜出,並且總是單獨活動。袋獾通常以腐屍為食,除此之外,還吃一些鳥類、蜥蜴等。
樹袋熊胖胖的身體上長著兩只直立的圓耳,看起來像個可愛的毛絨玩具熊,很招人喜愛。樹袋熊的手非常靈巧,能靈活地在樹上玩耍。帚尾袋貂是一種夜行性有袋動物,常年生活在樹上,毛色從淺灰白色逐漸變成近於黑色。它們的尾巴很長,十分適合抓攥,因此能利用尾巴懸吊在樹枝上。它們主要的食物是樹葉和樹皮,有時也會偷食其他動物產下的卵。袋狼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食肉動物。外形很像狗,攻擊性極強,一般在晚間活動。袋狼的生活習性至今沒人清楚,因為它們於1933年就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滅絕了。負鼠是生活在美洲的有袋動物,當地人稱其為「美洲袋鼠」。負鼠性情溫順,在夜間捕食昆蟲、蝸牛等無脊椎動物。負鼠大部分時間都會生活在樹上,行動非常小心。袋鼯也是一種有袋動物,並且身體兩側還長有翅膀。它們可以從高樹上跳下來,滑翔落地。小袋鼯剛剛出生時要躺在媽媽的育兒袋中,被媽媽呵護著成長。袋熊的四肢非常強壯,並長有鋒利的爪子,擅長挖掘泥土。袋熊主要的食物有植物的根、球莖和樹皮等。
袋鼠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它是有袋目動物中最大的一種。大多數袋鼠喜歡生活在乾旱的地方,白天在陰涼的地方休息,晚上才出來尋找食物。剛出生的小袋鼠在媽媽的育兒袋中生活,幾個月後才可以離開育兒袋獨自生活。袋鼠的尾巴中長著尾骨,由軟骨和脂肪、肌肉組成。袋鼠的尾巴是一種強有力的生存工具,它能夠為袋鼠提供平衡,與後肢一起支撐身體,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在奔跑時袋鼠還可以改變奔跑方向以保持身體平衡。
袋鼠的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異常,它們便迅速逃離險境。如果遇到異常強大的敵人而無法脫身時,它們會突然轉過身,飛快地繞過敵人,向反方向逃去。
袋鼠長著發達的後肢,因此擅長跳躍,一跳能達6~8米遠,真可謂是「跳遠健將」。它們的奔跑速度甚至能夠達到65千米/小時,猶如一輛中速行駛的汽車。它們跨出的步子相當於兩輛汽車的長度。
袋鼠是澳大利亞國徽上的一個標志,它象徵了優雅與力量。在澳大利亞國際航班的客機上,總是畫有一隻奔跑著的袋鼠,此外,把袋鼠的形象作為商標在澳大利亞也是極為常見的。
㈩ 除了袋鼠,生物界古往今來還存在什麼有育兒袋的生物
說起澳大利亞,就不得不提有袋動物,因為那裡真的是有袋動物的天堂。有袋動物是哺乳綱後獸亞綱動物的總稱,從身材高大的袋鼠,到常年待在樹上的考拉,再到擅長挖洞的袋熊和袋狸,世界上的有袋動物多達240種,其中有170種就源自澳大利亞。可以說,如果哺乳動物沒有袋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源自澳大利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