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會發光的動物
每到夏日的夜晚,那星星點點的螢火蟲總會給孩子們帶來極大的樂趣。在世界上能發光的動物有很多種,而海中尤其多,比如章魚、烏賊、磷蝦、火體蟲等。
在這些發光動物中,最為奇特的,要算是光臉鯛。這種魚生活在紅海和印度洋中,身長0.07米至0.1米。這種魚發出的光十分強,在離它18米的地方就能夠發現。這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發光動物中亮度最強的一種。
海洋里還有一些棘皮動物,如海星、海蛇尾、海膽、海百合等,也都是能夠發光的動物,但它們本身不能發光,需要藉助於一定的條件。有的靠摩擦發光,有的靠分泌黏液來發光。
B. 閃閃發光。是什麼動物
螢火蟲。
螢火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均能發光。螢火蟲幼蟲的發光被認為具有警戒、恫嚇天敵的作用,而成蟲被認為利用閃光進行種的辨認、求偶及誘捕。通常,雄螢在空中飛行過程中發出特異性的閃光,雌螢發出回應信號,雄螢藉此發現並定位雌螢。
雌螢閃光的持續時間和間隔時間都具有物種特異性,因此可以向雄螢提供物種信息、性別信息和地點信息等。而在同種螢火蟲雄性競爭中,自然選擇壓力使雄性螢火蟲在交配前的求偶儀式越來越復雜,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雌螢並不是簡單地選擇閃光亮度最強的雄螢,雄性個體大小,移動速度及交配守衛姿勢等因素也決定著雌螢對雄螢的選擇。
(2)什麼動物會發光擴展閱讀:
螢火蟲發出光的顏色是由其體內熒光素的結構及熒光素與熒光素酶相互作用的方式所決定的,螢光光譜具有種特異性,不同種類螢火蟲的光譜不同。大多數螢火蟲發出黃綠色螢光,夜晚中黃綠光所包含的信息容易被同種螢火蟲所接收。在信號傳遞中,黃綠光能盡量減少損耗從而提高信號接收的效率即信噪比。
螢火蟲的閃光模式包含了許多子參數,如雄螢特異性閃光模式(Maleflash-pattern)、雄螢特異性閃光間隔(Maleflash pattern interval)、雌螢回應時間(Female response delaytime)和雌螢閃光時間(Female flash length)。不同螢火蟲的閃光信號差異非常大,同種螢火蟲不同行為具有不同的閃光信號。研究發現只有在Photinus pyralis雄螢閃光2s時發出一個模擬的回應閃光,才能引誘到雄螢。Photinus scintillans的雌螢只對間隔為0.13~0.16s的閃光做出回應,而對間隔為0.20~0.34s的閃光並不回應。
C. 會發光的動物有哪些它們是怎樣發光的
螢火蟲.我就知道這一個,呵呵,想必你也知道. 電鰻等深海魚類,螢火蟲 會發光的植物沒聽說過…… 許多深海魚類\螢火蟲\某種扣甲等. 當然,有曾發現發光的柳樹根部,但實際上是一種發光菌寄生造成. 發光動物 photogenic animals,luminousanimals具有生物發光能力的動物。在動物界的分布是分散而無系統,涉及的門類有:原生動物(夜光蟲、Pyrocystis、發光放射蟲);腔腸動物(線形美螅、仙游水母、燐海鰓Pennaluta phosphorea、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obesa Moroff、燐瓜水母);紐形動物(燐紐蟲);環節動物(燐沙蠶、發光蚯蚓);軟體動物(殼斗海筍 Pholadidea ponita、發光海牛、橙海牛、發光蝸牛、螢烏賊 Watasentia scintillans、雙喙耳烏賊Sepiola briostrata Sasahi);甲殼類(發光性橈足類10多種、赫氏海螢Cypridina hig-endorfi);多足類(發光蜈蚣);昆蟲類(螢科昆蟲數十種、螢叩頭蟲);外肛動物(棘膜苔蟲Acan-thodesia serrata);棘皮動物(發光性陽遂足6種);原索動物(柱頭蟲Balanoglossidae、燐火體蟲Pyrosoma atlanticum、紐鰓樽Salpa);魚類(亮烏賊 Etmopteus lucifer、裸鰮Diaphus coeruleus、日本松球魚Monocentris japonica、提燈 Cory-nolophus reinhardii等200種以上)等(除上述外,還有蛙和守宮也有能自己發光的物質)。發光的形式和發光裝置,因種類不同而異。發光有由自身產生發光物質而自己發光的一次發光,以及由共生者相互依賴的共生發光或發光共生(德Leuchtsymbiose),即二次發光。這兩種發光是有區別的。共生或寄生的發光,主要是由於發光細菌的發生和寄生,但也有因游沙蠶的附著而使Crateromorpha(海綿的一種)發光,以及由於燐紐蟲的寄生使柄海鞘發光的例子。許多寄生發光的魚類的發光,是連續性的發光,而自身發光動物的發光,常常是間歇性的發光;發光細胞對外界刺激(夜光蟲、海仙人掌)和神經刺激(螢蟲、螢烏賊)的反應,可出現瞬間性的閃光,平時則維持低光度的光亮。發光的神經控制,對螢蟲等則是與雌雄求偶(信號刺激)的閃光作用有密切關系。發光在夜行性動物、深海動物、洞穴動物中是很多的,但發光的生物學意義卻不十定都很清楚,就發光烏賊來說,有雌雄引誘說、外敵防禦說、恐嚇說等不同的學說;深海魚類,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在頭上高高掛著可動性的「觸手」,其頂端的發光器能一明一暗地發光,提燈就說是這種例子,對此有兩種學說,即獵物誘惑和暗中照明。 發光動物 photogenic animals,luminousanimals具有生物發光能力的動物。在動物界的分布是分散而無系統,涉及的門類有:原生動物(夜光蟲、Pyrocystis、發光放射蟲);腔腸動物(線形美螅、仙游水母、燐海鰓Pennaluta phosphorea、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obesa Moroff、燐瓜水母);紐形動物(燐紐蟲);環節動物(燐沙蠶、發光蚯蚓);軟體動物(殼斗海筍 Pholadidea ponita、發光海牛、橙海牛、發光蝸牛、螢烏賊 Watasentia scintillans、雙喙耳烏賊Sepiola briostrata Sasahi);甲殼類(發光性橈足類10多種、赫氏海螢Cypridina hig-endorfi);多足類(發光蜈蚣);昆蟲類(螢科昆蟲數十種、螢叩頭蟲);外肛動物(棘膜苔蟲Acan-thodesia serrata);棘皮動物(發光性陽遂足6種);原索動物(柱頭蟲Balanoglossidae、燐火體蟲Pyrosoma atlanticum、紐鰓樽Salpa);魚類(亮烏賊 Etmopteus lucifer、裸鰮Diaphus coeruleus、日本松球魚Monocentris japonica、提燈 Cory-nolophus reinhardii等200種以上)等(除上述外,還有蛙和守宮也有能自己發光的物質)。發光的形式和發光裝置,因種類不同而異。發光有由自身產生發光物質而自己發光的一次發光,以及由共生者相互依賴的共生發光或發光共生(德Leuchtsymbiose),即二次發光。這兩種發光是有區別的。共生或寄生的發光,主要是由於發光細菌的發生和寄生,但也有因游沙蠶的附著而使Crateromorpha(海綿的一種)發光,以及由於燐紐蟲的寄生使柄海鞘發光的例子。許多寄生發光的魚類的發光,是連續性的發光,而自身發光動物的發光,常常是間歇性的發光;發光細胞對外界刺激(夜光蟲、海仙人掌)和神經刺激(螢蟲、螢烏賊)的反應,可出現瞬間性的閃光,平時則維持低光度的光亮。發光的神經控制,對螢蟲等則是與雌雄求偶(信號刺激)的閃光作用有密切關系。發光在夜行性動物、深海動物、洞穴動物中是很多的,但發光的生物學意義卻不十定都很清楚,就發光烏賊來說,有雌雄引誘說、外敵防禦說、恐嚇說等不同的學說;深海魚類,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在頭上高高掛著可動性的「觸手」,其頂端的發光器能一明一暗地發光,提燈就說是這種例子,對此有兩種學說,即獵物誘惑和暗中照明。
D. 什麼動物會發光
十大會發光動物:
1.在深海黑暗之處,一些動物能夠自己產生光線,其中夏威夷短尾烏賊(學名為「Euprymna scolopes」)就是其中一種,它們能夠與發光細菌「Vibrio fischeri」形成共生關系,它在一個特殊的光器官內寄宿著這些細菌,可以控制照明強度和方向。但是該器官能夠形成更多的光線,它所產生的神經信號能夠感受到光線存在,並且其內部裝載的蛋白質能夠探測到光線。這個光線器官事實上是一對原始眼,裝配著自己的「虹膜」和「透鏡」。看上去就像這種烏賊裝配著活生生的一對「可視手電筒」。
2.發光蟲是一種生活在歐洲的普通蟲子,它的學名叫做「Lampyris noctiluca」,是一種Lampyris屬熒光蟲物種。當這些甲蟲不使用翅膀時,就會折疊起來。雌性發光蟲的體型通常是雄性的兩倍,可達到25毫米,但是它們並沒有翅膀,而雄性發光蟲卻長著翅膀。雌性會釋放光線,而雄性卻不會。
3.一些動物能夠使用它們的生物發光性進行「尖叫」尋求幫助,一旦這種動物被掠食者捕獲,它們通過身體釋放顯眼的光線,希望能夠引起更大、更可怕的掠食者的注意,從而使當前的掠食者放棄獵物逃離現象。這種學名叫做「Atolla wyvillei」的水母又叫做「警報水母」,身體可呈現令人驚異的光線。
4.在日本的雨季,一種能在黑暗中發光的蘑菇在和歌山地區生長發芽,這種蘑菇的學名叫做「Mycena lux-coeli」,是在伐倒的栗樹上生長發芽,在其生長過程中一種涉及發光天然色素的化學反應,使這種蘑菇能夠形成可怕的綠色。它的頂部直徑可生長至2厘米,但是由於它傾向於脫水反應,它們在雨季停後只能存活幾天時間。
5.或許我們知道關於月亮表面的事情要多於地球海洋,每天我們都會發現一些新物種,在所有海洋的中等深度都會生存著一種叫做「Bathocyroe fosteri」的微型葉狀櫛水母。該物種非常廣泛地分布在大西洋中部海脊區域,它的體長有兩英寸長。由於這種物種十分脆弱,直到1978年才發現它的存在,當時是從潛水區域進行採集的,它們能夠釋放出藍色和綠色冷光。
6.水晶果凍水母的學名是「Aequorea victoria」,是一種發光水螅蟲類水母,也可以稱為是水螅水母,它主要生存於北美洲西海域。或許多數人未曾聽說過這種奇特水母的存在,但是它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海洋生物。在這種生物體內首次發現了鈣活性蛋白質和綠熒光蛋白質(GFP),並進行了首次克隆實驗。
7.通過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所有生物必須生產和最終處理體內的垃圾。燈籠蘑菇能夠排出其中的垃圾,其中這些垃圾物質中包含著熒光素酶。熒光素酶是一種通常用於生物體發光性的酶物質(或者通過存活有機物噴射光線),比如:熒火蟲體內就存在著熒光素酶。它們是一種黃色至橙色的蘑菇,看上去非常像可食用的蘑菇。
8.腰鞭毛蟲是一種大型群居性原生生物,多數是海洋浮游生物,但是他們也存在於淡水環境中。它們的最大特徵是長著兩個鞭毛,一個鞭毛束縛著細胞體,而另一個鞭毛拖曳著細胞體。許多腰鞭毛蟲存在於珊瑚叢中,具有共生關系。一些腰鞭毛蟲被列為蟲黃藻,另外一些大數量腰鞭毛蟲可使海水變得紅色,這種現象就是「赤潮」。
9.螢火蟲可以點亮自己的身體,它們通過點亮身體來吸引配偶,它們腹部包含著一些特殊細胞,可以發出光亮。
10.冷光扇菇分布區域較廣,是一種闊葉樹根腐生生物,但北美洲東部比西部生長著更多的冷光扇菇。這種扇菇非常堅韌,它風干之後經雨水浸泡又會恢復,它就像許多硬柄類蘑菇一樣。據稱,這種冷光扇菇可當作一種止血劑。
E. 世界上會發光的動物叫什麼
發光動物 photogenic animals,luminousanimals具有生物發光能力的動物。在動物界的分布是分散而無系統,涉及的門類有:原生動物(夜光蟲、Pyrocystis、發光放射蟲);腔腸動物(線形美螅、仙游水母、燐海鰓Pennaluta phosphorea、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obesa Moroff、燐瓜水母);紐形動物(燐紐蟲);環節動物(燐沙蠶、發光蚯蚓);軟體動物(殼斗海筍 Pholadidea ponita、發光海牛、橙海牛、發光蝸牛、螢烏賊 Watasentia scintillans、雙喙耳烏賊Sepiola briostrata Sasahi);甲殼類(發光性橈足類10多種、赫氏海螢Cypridina hig-endorfi);多足類(發光蜈蚣);昆蟲類(螢科昆蟲數十種、螢叩頭蟲);外肛動物(棘膜苔蟲Acan-thodesia serrata);棘皮動物(發光性陽遂足6種);原索動物(柱頭蟲Balanoglossidae、燐火體蟲Pyrosoma atlanticum、紐鰓樽Salpa);魚類(亮烏賊 Etmopteus lucifer、裸鰮Diaphus coeruleus、日本松球魚Monocentris japonica、提燈 Cory-nolophus reinhardii等200種以上)等(除上述外,還有蛙和守宮也有能自己發光的物質)。發光的形式和發光裝置,因種類不同而異。發光有由自身產生發光物質而自己發光的一次發光,以及由共生者相互依賴的共生發光或發光共生(德Leuchtsymbiose),即二次發光。這兩種發光是有區別的。共生或寄生的發光,主要是由於發光細菌的發生和寄生,但也有因游沙蠶的附著而使Crateromorpha(海綿的一種)發光,以及由於燐紐蟲的寄生使柄海鞘發光的例子。許多寄生發光的魚類的發光,是連續性的發光,而自身發光動物的發光,常常是間歇性的發光;發光細胞對外界刺激(夜光蟲、海仙人掌)和神經刺激(螢蟲、螢烏賊)的反應,可出現瞬間性的閃光,平時則維持低光度的光亮。發光的神經控制,對螢蟲等則是與雌雄求偶(信號刺激)的閃光作用有密切關系。發光在夜行性動物、深海動物、洞穴動物中是很多的,但發光的生物學意義卻不十定都很清楚,就發光烏賊來說,有雌雄引誘說、外敵防禦說、恐嚇說等不同的學說;深海魚類,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在頭上高高掛著可動性的「觸手」,其頂端的發光器能一明一暗地發光,提燈就說是這種例子,對此有兩種學說,即獵物誘惑和暗中照明。
F. 動物發光之謎:有哪些動物會發光
1、螢火蟲
螢科(Lampyr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花螢總科的一科,通稱「螢火蟲」,廣東話也有稱為「打火蟲」。
該科昆蟲小至中形,長而扁平,體壁與鞘翅柔軟。頭小,前胸背板發達,蓋住頭部。眼半圓球形,雄性的眼常大於雌性。在額的前方,兩眼之間具觸角1對,觸角左右相接近,11節,鋸齒狀,雄性為櫛齒狀或扇狀。上顎彎曲,貫穿有溝。
雄蟲—般有鞘翅,蓋住腹部和後翅。雌蟲常無翅,但黃螢屬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細短毛,鞘翅緣折基部寬。前足基節圓錐形,有亞基節;中足基節圓筒狀,兩基節左右接近;後足基節橫闊形。足細長,無特殊膨大的部分,跗節5節。腹部7~8節,第6、7節有發光器,能發黃綠色光。
2、櫛水母
櫛水母是一小群外形類似水母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由於沒有刺囊細胞(Euchlora rubra 例外,有刺細胞,無黏細胞),櫛水母並不屬於刺細胞動物。櫛水母的身體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在其半透明的身體上分布著八行櫛板。
櫛板上覆蓋著短短的、毛發一樣的纖毛,盡管這些纖毛在不停地運動,但是櫛水母並不擅長游泳,它們只能靠水流的能量「隨波逐流」地前進。透明的身體使櫛水母在白天幾乎處於「隱形」狀態,而在夜晚,它們則會發出柔和的生物光。
3、光瞼鯛
光瞼鯛是溫帶、熱帶的小型發光魚類,體長不到10厘米,側扁的身體呈長橢圓形 。這種魚一般生活在170多米深的海水中,只是夜間捕食時才游到上層水中。光瞼鯛的發光本領勝過任何生物,在夜間,人們大約從15米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
光瞼鯛的發光器生在眼下,能永遠發光。因為光瞼鯛沒有真正的眼瞼,只有一層類似眼瞼的黑色皮膚褶膜,這層膜升起來把發光器遮住,「燈」就熄滅了;這層膜翻下去,發光器出來,「燈」又亮起來。這層膜的升降,決定著光瞼鯛這盞「燈」的亮和滅,猶如手電筒的開關。
4、螢火魷
螢火魷(學名:Watasenia scintillans),又名螢魷或螢烏賊,為武裝魷科下的一個物種,屬於只有本身的螢火魷屬。它是一種非常小的魷魚,通常有3英寸(7.6厘米)長。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樣可以發光,這些光可用來引誘獵物。螢火魷多分布於日本海及日本四國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
5、鮟鱇
鮟鱇(ānkāng),俗稱結巴(jiébā)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Lophiiformes)、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G. 會發光的動物有那些
螢火蟲和電鰻電鰩
1、安康魚,又名蛤蟆魚、老頭魚、丑婆等。魚綱,安康目,安康科。
2、安康魚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體前半部平扁,圓盤形,尾部細小。體長50厘米以上。背紫褐色,腹面淡色。頭大,口寬,牙尖銳,口內有黑白斑紋。胸鰭寬大,臂狀。背鰭最前3鰭棘分離,第一棘頂端有皮瓣(也叫皮質穗),瓣內寄生著一些發光的細菌,安康魚的嘴巴很大,而且牙齒是犬齒狀,頭頂上又有一根釣竿,這根釣竿不時會發出星星的閃光來引誘小魚.象一隻懸掛明燈的釣魚桿。安康為近海底層魚類,常潛伏不動,以背鰭第一棘的皮瓣為釣餌,誘捕那些趨光的魚蝦類,安康魚基本上是吃等食的,美味總是送到它的口邊。
3、在海上捕撈的安康魚,通常都是雌魚,一般見不到雄魚。這是因為雄魚在出生不久,個體很小時就寄生在雌魚的身體上,大多已同雌魚結為一體,但仔細觀察,仍可辨出雄魚的體形。雌雄如此親密無間,這在動物界中是比較罕見的。但也有極個別單獨生活的雄魚,據說有人在冰島外海捕撈的雄安康體重僅為雌安康的千分之一。
4、安康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安康的其它品種有黃安康,背為黃褐色,口內白色,無黑色斑點,產於東海北部、黃海及渤海。因安康魚頭大、身小,內臟比重大,出肉率低,故一般都採取解體加工,而不採用整體冷凍。
還有光瞼鯛,龍頭魚,燈眼魚,光頭魚等等,很多的。
有些鯊魚也能發光。角鯊發生的光是一種強烈的綠色磷光,是從散布在皮膚里的許多發光器官中發出的。有一種鯊魚,死去幾小時後還能發光。
一些硬骨魚類,具有更高級的發光系統,它們的身體兩側有幾排發光球。印度洋里有一種燈眼魚,在眼的下邊,有一個很大的發光器官長在一個能活動的短柄上,就像一個能提來提去的燈籠。不用時,這盞「燈」可以縮進去,藏在眼睛下面的一個囊里。
還有燈魚,它的發光器官數目不多,但發出的光卻很強烈,如同耀眼的寶石、閃光的珍珠,鑲嵌在腹側。
生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的相嘗魚,全身有700多個發光點,發著白光。形形色色的發光魚,發光的集團不同,發光的器官不同,發出的光色也不同。這些魚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發光細胞,或是發光器內有發光細胞。
世界上有不少會發光的魚,這種發光的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發光魚」、另 一類是「它發光魚」。 �
美國的光頭魚就是自發光魚。它頭部背面扁平,全部為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蓋,好似「探照燈」。光頭魚沒有眼睛,發光器就能起視覺的作用。光頭魚有一套奇特的捕食本領,人們稱它為「奇異的漁夫」。它們常常把自己隱蔽起來,張著巨口等待時機,伸出鰭上的長絲慢慢擺動,絲末端的發光器好像游動的小蝦一般。好奇貪吃的小魚以為是一頓美餐,紛紛追逐而來,剛要去吃,發覺上當受騙,想脫身為時已晚,反而成了光頭 魚的一頓美餐。 �
美國的一位生物學家曾在一個夜晚將一個最靈敏的光度計放在海底270米處,發現 光頭魚發光的亮度比白天時還要明亮得多。
在紅海和印度洋的閃光魚則是「它發光魚」。閃光魚只有七八厘米長,它發出的光 也十分明亮,在水下距離魚10多米處潛水員就能見到它。由於這種魚的閃光能使潛水員 在水底看清手錶上的時間,所以潛水員常把它捉住放入透明的塑料袋裡,作為水下照明 之用。 �
閃光魚,也叫「光臉魚」,還叫「燈眼魚」。它有一層暗色的「眼瞼」,附貼在發光器的下面,好像電燈開關一樣,一會兒上拉,遮住了發光器官,熄了光;一會兒又下拉,露出了發光器官,閃出了光。其實這種魚自身並不會發光,是一種滋生在它頭部的數以千計的特殊細菌發出的光。這些細菌借著汲取魚血里的營養和氧氣賴以生存,另一方面則散發出光能。所以即使在閃光魚死後一段時間,這些細菌仍能繼續發光。
H. 大自然中能發光的動物,除了螢火蟲,還有什麼嗎
原生動物發光放射蟲);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燐沙蠶、發光蚯蚓);軟體動物(殼斗海筍、發光海牛、橙海牛、發光蝸牛、螢烏賊
、雙喙耳烏賊;;棘皮動物;原索動物(柱頭蟲、燐火體蟲、紐鰓樽)
I. 哪些動物能發光它們又是怎樣發光的呢
一些海洋動物可發光,如水母、深海魚類、烏賊等;昆蟲中的螢火蟲可發光。 海洋動物依靠色素發光,螢火蟲體內有熒光酶,被ATP激發可發光,是一種冷光源。
J. 什麼動物晚上會發光
1、螢火蟲
螢科(Lampyr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花螢總科的一科,通稱「螢火蟲」,廣東話也有稱為「打火蟲」。
該科昆蟲小至中形,長而扁平,體壁與鞘翅柔軟。頭小,前胸背板發達,蓋住頭部。眼半圓球形,雄性的眼常大於雌性。在額的前方,兩眼之間具觸角1對,觸角左右相接近,11節,鋸齒狀,雄性為櫛齒狀或扇狀。上顎彎曲,貫穿有溝。
雄蟲—般有鞘翅,蓋住腹部和後翅。雌蟲常無翅,但黃螢屬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細短毛,鞘翅緣折基部寬。前足基節圓錐形,有亞基節;中足基節圓筒狀,兩基節左右接近;後足基節橫闊形。足細長,無特殊膨大的部分,跗節5節。腹部7~8節,第6、7節有發光器,能發黃綠色光。
2、櫛水母
櫛水母是一小群外形類似水母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由於沒有刺囊細胞(Euchlora rubra 例外,有刺細胞,無黏細胞),櫛水母並不屬於刺細胞動物。櫛水母的身體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在其半透明的身體上分布著八行櫛板。
櫛板上覆蓋著短短的、毛發一樣的纖毛,盡管這些纖毛在不停地運動,但是櫛水母並不擅長游泳,它們只能靠水流的能量「隨波逐流」地前進。透明的身體使櫛水母在白天幾乎處於「隱形」狀態,而在夜晚,它們則會發出柔和的生物光。
3、光瞼鯛
光瞼鯛是溫帶、熱帶的小型發光魚類,體長不到10厘米,側扁的身體呈長橢圓形 。這種魚一般生活在170多米深的海水中,只是夜間捕食時才游到上層水中。光瞼鯛的發光本領勝過任何生物,在夜間,人們大約從15米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
光瞼鯛的發光器生在眼下,能永遠發光。因為光瞼鯛沒有真正的眼瞼,只有一層類似眼瞼的黑色皮膚褶膜,這層膜升起來把發光器遮住,「燈」就熄滅了;這層膜翻下去,發光器出來,「燈」又亮起來。這層膜的升降,決定著光瞼鯛這盞「燈」的亮和滅,猶如手電筒的開關。
4、螢火魷
螢火魷(學名:Watasenia
scintillans),又名螢魷或螢烏賊,為武裝魷科下的一個物種,屬於只有本身的螢火魷屬。它是一種非常小的魷魚,通常有3英寸(7.6厘米)長。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樣可以發光,這些光可用來引誘獵物。螢火魷多分布於日本海及日本四國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
5、鮟鱇
鮟鱇(ānkāng),俗稱結巴(jiébā)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Lophiiformes)、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