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列動物中,食性為雜食動物的是() A.棕熊 B.大熊貓 C.獅子 D.鹿
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是草食性動物;以動物為食的動物是肉食性動物;即吃草又吃肉的動物屬於雜食性動物.
鹿以植物為食,獅子以動物餵食.棕熊和大熊貓以植物和動物為食,屬於雜食性動物.
故選A B
⑵ 哪些動物可以殺死棕熊或灰熊單打的有哪些
灰熊是棕熊的一個亞種,也就是一種棕熊。
成年的棕熊沒有天敵,即在它們的生活圈中沒有能夠獵殺其成年個體的動物。
不過經常有動物和它們搶東西吃,比如狼、烏鴉、一種叫紅尾狂(上面一個狂字下面一個鳥字)的鷹。在搶的過程中有時會引起爭斗,但由於搶棕熊東西的動物都比棕熊靈活,所以很難出現有誰死傷的現象。曾經有人見到過阿拉斯加狼與棕熊爭斗雙方都受傷的事,但這種情況不多見。
科迪亞克棕熊能達到750kg重,身高達到3m,比北極熊還大,是食肉目動物中體型最大的。
⑶ 在動物界,東北虎是否有吃熊的能力
動物界中常說老虎是百獸之王並非瞎傳,不了解的人經常拿獅子和老虎來進行比較,常常因為爭奪誰才是陸地上真正的百獸之王而不顧事實依據的瞎編亂造。從體重來說成年雄獅也比不上一頭成年的正常體重的東北虎,成年雄獅的總體體重是少於東北虎的,而動物界體型往往是生存的一大要素,其次搏擊能力,東北虎是獨居或者三兩只一起行動,而獅子往往成群,體力戰鬥技巧肯定比不了,非要我說的話,東北虎強於獅子。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些見解,而且自然界的弱肉強食並非這么容易就分析的出來的,但是東北虎確實有能力吃熊。
⑷ 誰知道熊的天敵是什麼啊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的天敵在其他地區應該算沒有,則美國東區的天敵是人類;美洲黑熊的數量大約是50萬只,可算穩定。只有在美國東部地區的黑熊瀕臨絕種。
棕熊: 棕熊算沒有天敵,因為它們對於那些本身無法應付、捕獵的動物,它們都避免接近、靠近。
眼鏡熊:眼鏡熊的天敵是人類;盡管它是頗為溫順的動物,很少主動攻擊,發怒也沒有殺人記錄,但這樣還被人類捕殺。因為它們的肉、皮毛、血液和骨骼都能賣錢。
北極熊: 虎鯨是北極熊的天敵;因虎鯨出現會造成北極熊的威脅,而且虎鯨也會捕食北極熊。
懶熊: 老虎、豹和狼是懶熊的天敵;因老虎、豹和狼行動相當的敏捷,相對於懶熊的動作則是較為緩慢的。
馬來熊: 人捕獵活動和棲息地的消失是馬來熊的天敵;主要原因是山林的砍伐、濫砍。
亞洲黑熊: 亞洲黑熊的天敵是人類;因為獵捕活動、砍伐樹木以及農業活動的增加,都導致它的全球數量逐漸的減少。取而代之的人類就是亞洲黑熊的天敵了
⑸ 我就想知道,蘇聯動物志里到底有沒有雄虎捕殺公棕熊的
關於東北虎(西伯利亞虎)和東北棕熊的沖突:東北虎偶爾會捕食熊,熊在老虎食譜里佔有一定的地位。
而在蘇聯動物志里包括很多西伯利亞虎殺死北極熊的例子。
不過只有在冬天得不到足夠食物的東北虎有時會襲擊北極熊。
1959年冬天,一頭西伯利亞虎殺死了在一頭帶仔成年雌北極熊,並吃掉了小熊和母熊;1956年3歲年輕公虎殺死並吃掉了一頭棕熊;1961年一頭棕熊被虎殺死並吃掉;1957年母虎殺死一頭棕熊和它的三歲幼仔。成年虎是沒有天敵的,但是在很罕見的情況下會由於野牛襲擊受傷致死。1913年一頭成年公虎殺死了大棕熊。1981年一頭體型大的棕熊跟蹤一隻公虎,最後倒反被公虎殺死並吃掉了,而相反的一個例子發生在1960年的阿林地區,棕熊成功殺死了母虎,並吃掉了它。食物的匱乏才上演了這樣的悲劇。因此,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東北虎和它們生存的環境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⑹ 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和草食性動物有哪些
1、肉食性動物有:
虎鯨、鯊魚、老虎、豺、地鼠、蝙蝠、青蛙、螳螂、蜻蜓、蜘蛛、海葵、鱷魚、美洲豹、蜘蛛、蜈蚣、狼、豺、鷹、隼、蛇、獅等。
2、雜食性動物有:
大熊貓、豬獾、北美浣熊、野豬、狒狒、黑猩猩、狐猴、懶猴、長臂猴,眼鏡猴、獼猴等。
3、草食性動物有:
牛、羊、鹿、駱駝、羊駝、河馬、馬、白犀牛、兔類、袋鼠、天竺鼠、豪豬、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陸龜、蚱蜢、黑犀牛、長頸鹿科、象、樹懶、無尾熊、毛蟲、潛葉蟲等。
(6)哪個動物吃棕熊擴展閱讀
肉食性動物以捕捉其他動物為食料,如鯊以捕捉其他魚類為食,鷹、獅等禽獸以其他獸類、鳥、蛇、魚及昆蟲等動物為食料。在生態系統中,肉食動物通常屬於次級或以上級別的消費者。
動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營養效果高;肉食性動物大都具有捕獲獵物的特殊的行動器官、敏捷運動所必需的肌肉和骨骼、大的嘴、銳利的牙齒和爪以及敏銳的感覺等特點。
動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而食物鏈的其他環節都有賴於這一環節的存在,可見一切動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食。
動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動物把整個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動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導致植物死亡,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為食,但大部分的動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營養器官,因此不會對植物造成重大損害。
⑺ 什麼動物喜歡吃什麼
1、棕熊喜歡吃各種根莖、塊莖、草料、穀物及果實等,尤為喜吃蜜,動物包括螞蟻、蟻卵、昆蟲、嚙齒類、有蹄類、魚和腐肉等。
棕熊(學名:Ursus arctos):亦稱灰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體量135-545千克,雌性體重80-250千克。頭大而圓,體形健碩,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厘米;顏色各異,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厘米。
食肉動物
主要以肉類食物為主的一類動物,英文名稱:carnivore,肉食類動物,亦稱Meat-eater。
四肢強勁,靈活性非常強,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臼齒。上裂齒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兩個大齒尖在咬合時像尖銳的刺刀,可將韌帶、軟骨切斷。大齒異常粗大,長而尖,頗鋒利,起刺穿作用。野外攻擊性強,速度快。
植食性動物
植食性(Herbivorous Character):生物交互作用之一,通常指動物以植物為食的現象。幾乎找不到一種植物是不被動物所取食的,而在動物中,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都有許多專門以吃植物為生的種類。
動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而食物鏈的其他環節都有賴於這一環節的存在,可見一切動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食。
⑻ 北極熊和科迪亞克棕熊,誰是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呢
關鍵還是看個體了,這兩種動物的平均體型都差不多,大約都有400公斤到500公斤左右,如果論最大個體的話,北極熊要大一些,曾經有一隻北極熊其中可以達到一噸,雖然這只北極熊已經被射殺了,但是它的標本依然保存完好,而棕熊的最大個體也就是七八百公斤左右,如果按戰鬥力來算,這兩種熊的性格都是比較兇猛的,可能北極熊更要兇猛一些,因為北極熊主要以肉食為主,而棕熊還是雜食類動物。
而北極熊依然還是地地道道的陸地食肉霸主,北極熊平均個子也就300~500公斤,和棕熊基本上不相上下,最大的一隻北極熊有1000公斤左右,現在已經製成了標本,但是北極熊是純肉食性動物,因為它生活在北極,根本沒有別的食物可以選擇,所以北極熊只能靠捕殺其他動物生存下來,比方說捕殺白鯨或者是捕殺海豹等等,所以北極熊的性格也比棕熊要兇猛得多。
⑼ 北極熊和科迪亞克棕熊,誰是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
網上流傳一個說法,說阿拉斯加棕熊比北極熊還要大,是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這是真的嗎?
北極熊和現代棕熊都是古棕熊的後代,分化不過幾十萬年。但它們的形態結構還是有些區別的,北極熊腦袋小,脖子長,身體長,肩峰突出不明顯,屁股大;而棕熊腦袋大,脖子短、身體短、肩峰突出非常顯著。因此,北極熊體長占絕對優勢,而大亞種棕熊則在頭骨大小、肩高方面與北極熊有一較之力。
大不意味著強,強不意味著生存更好,希望大家不要糾結於這些動物哪個大。有關北極熊和棕熊的演化關系、競爭關系和各自的生存現狀,動物志今後將一一發文介紹,敬請關注。
參考文獻
Charles C. Schwartz, Sterling D. Miller and Mark A. Haroldson (2003). Grizzly bear. In Wild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Bi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Second edition) (Second edition)
Steven C. Amstrup (2003). Polar bear. In Wild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Bi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Second edition) (Second edition)
Leland P. Glenn (1980).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wn Bears on the Central Alaska Peninsula.
A. E. Derocher (1991).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logy of polar bears in western Hudson Bay
A. E. Derocher and é. Wiig (2002). Postnatal growth in body length and mass of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at Svalbard
Eric V. Regehr, Steven C. Amstrup and Ian Stirling (2006). Polar Bear Population Status in the Southern Beaufort Sea
Karyn Rode and Eric V. Regehr (2010). Polar bear research in the Chukchi and Bering Seas: A synopsis of 2010 field work
Karyn Rode, et al. (2013). Variation in the response of an Arctic top predator experiencing habitat loss: feeding and reproctive ecology of two polar bear pop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