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物中的奇異現象
大馬哈魚能回到故鄉產卵。
變色龍的皮膚能夠隨著周圍環境色的改變而相應改變
公海馬生養小寶寶
會發電的魚 失去視覺的魚——盲之鯉
青蛙自己脹破肚皮。 怪吧!
快要下雨時,燕子低飛。
下雨時,燕子紛紛外出,在空中盤旋
大象記憶力高強。央視節目和「動物世界」里都曾有報道過大象復仇的現象
烏龜長大成熟後總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去產卵。 怪吧!它們何苦如此!
部分魚類靠鼻子聞,沿著河流回到出生地產卵。
② 動物的奇異現象有哪些
1、鸚鵡不僅「學舌」——語言能力相當6歲小孩
鸚鵡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動大腦的帶羽毛的「錄音機」,只知機械地重復。但過去30年的一些研究發現,鸚鵡不僅只會「學舌」,而且還具備某種復雜的語言處理能力。鸚鵡的語言能力其實十分突出,能以類似4歲至6歲小孩的熟練程度從事某種語言處理任務。
鸚鵡似乎能掌握「相同」和「不同」,「大」與「小」,「有」與「沒有」等概念。也許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鸚鵡還能以一套新奇的方法將標簽和符號組合起來。
4、「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魚類雌雄同體令人驚
由於陸地上的動物個個充滿了靈性,讓人琢磨不透,結果讓我們輕易便忘記了一些最怪異的活動總是發生在深不可測的海底世界。相比任何陸地脊椎動物,海洋生物中雌雄同體性(hermaphroditism)的奇怪現象則更為普遍。
5、「互相幫助共同發展」——小雞其實不自私
科學家曾認為只關心自己死活的自私動物看作是進化的結果,但這種認識顯然是一個誤區。在「同胞」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的利他主義有助於同其具有類似的基因材料的存活。研究發現,小雞在餵食時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喳喳聲,不斷練習這種「親緣選擇」。
③ 動物的奇異現象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動物竟同人一樣會自殺,甚至集體自殺。目睹動物自殺的慘狀,人們不由為之發出嘆息。
鯨魚「自殺」
鯨,俗稱鯨魚。其實,稱魚非魚,乃是海洋中的一種哺乳動物。然而這種動物似乎最容易對生活產生厭倦。自古以來,人類就注意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常有單獨或成群的鯨魚,冒險游到海邊,然後在那裡拚命地用尾巴拍打水面,同時發出絕望的嚎叫,最終在退潮時擱淺死亡。
據記載,遠在1783年,曾有18條抹香鯨沖往歐洲易北河口,在那裡待死。次年,在法國奧迪艾尼灣又有32條抹香鯨擱淺。18世紀,一些航海家在塔斯發現可怖的鯨魚墳場,一堆堆的腐屍和白骨散布在海灘上,呈現一片凄慘景象。
世界上第一個記錄鯨魚擱淺現象的,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直率地告訴人們:「鯨究竟為什麼會擱淺?我無法回答這一難題。」古代的著名學者普盧塔赫卻把鯨魚擱淺現象解釋為「集體自殺」。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鯨魚不可能具有人類那樣豐富的感情,再說鯨魚一旦擱淺後,往往顯得驚恐,甚至發出悲慘的求救聲。
大王烏賊神秘死亡
1976年10月,在美國科特角灣沿岸遼闊的海灘上,突然涌來成千上萬只烏賊,它們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地游向海岸,擱淺而亡,屍體布滿了沙灘。人們目睹了這番情景,採取了各種辦法來救援,卻毫無效果。
事態並沒有到此結束。11月,烏賊集體死亡事件又沿著大西洋海岸向北蔓延。有時,一天死亡的烏賊竟達10萬只之多!如果按每隻烏賊平均重340克計算,每天就要損失成萬噸的烏賊。這場巨禍一直延續了兩個多月,直到12月中旬,才告終止。
近幾年來,在英國、冰島、丹麥、挪威、芬蘭、日本、紐西蘭等國沿海也發現了成批已死或半死的大王烏賊,成了海鷗的口中之物。
鼠貓自盡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曾經發生過自然界最悲慘、最奇異的景象:成千上萬只旅鼠從各路接踵而來,愈聚愈多。它們離開苔原帶的家鄉,踏上征途。為了越過河流、湖泊,它們蜂湧地躍進水中,往往整群滅頂。那些殘存的旅鼠,繼續前進。
在挪威峽灣中航行的人們曾發現,有數以百萬計的旅鼠墜海,密密層層寬達三四公里。這還是旅鼠群中的一個支群。船隻航行了15分鍾,好容易才穿過鼠群。它們多數都溺死了,只有少數僥幸者才活著爬上了岸邊的小島。近幾百年來,旅鼠跳海幾乎每隔三四年就發生一次。
1868年,在挪威海上航行的一艘輪船,突然擱淺了,船長在水手們的呼喊中登上船橋。啊!這不是觸礁,是海面上黑壓壓的一片蠕動著的旅鼠,層層疊疊,是它們把輪船的通路給堵塞住了。
鼠類集體自殺絕無僅有。1980年以來,在沿以色列、敘利亞停火線的黃金高原上,也發生過多起田鼠集體跳崖自殺的現象。
1953年,在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俁灣旁的水俁鎮上,還出現了鼠的天敵——貓跳海自殺的現象。1963年,日本新瀉阿賀野川流域又出現了大批的「自殺貓」。到次年8月,當地90%以上的貓都「自殺」了。
老虎卧軌
誰能相信,與貓同屬一科的老虎,竟也會自殺。據印聯社報道,印度北部森林過去8個月中,先後有15隻老虎死去。據當地一位政界人士說:這些老虎看來是自殺身亡的。老虎的水性很好,但偏偏就有8隻老虎落水淹死,1隻老虎「卧軌自殺」,很不尋常。另外,4隻落入陷阱而死,2隻讓農民毒死,1隻在同另1隻老虎爭斗時被咬死。
牛馬跳崖
在法國東南部一個牧場里,曾經發生過一起牛群集體跳崖的奇事。當時牛群正在吃草,突然有50頭牛發瘋似的從25米高的陡峭懸崖往下跳,結果有36頭當場死亡。其餘10幾頭跌在同伴的屍體上,才免於一死。據在場牧人說,牛群在跳崖之前,沒有反常現象。
無獨有偶,我國也發生過氂牛集體跳崖的事件。1985年1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89頭氂牛到山頂吃草,突然有一頭氂牛從陡峭懸崖跌下去,緊接著一頭又一頭,所有氂牛全部跳崖造成82頭死亡,其餘的7頭4條腿全部骨折。氂牛集體自殺跳崖,該縣在此之前已發生過5次,這次死亡頭數為歷史之冠。
一般說來,由頭羊率領的羊群,有時會盲目亂跳跌落懸崖,但牛群沒有領頭的,也是不會輕易跳崖的。所以,牛群集體自殺仍是個謎。
1986年8月4日,雲南大理市郊有6家農民的10匹馬,在離村子的五六公里的山坡上放牧時,突然群馬狂奔,從75度左右的斜坡往下沖,緊接著,一匹接一匹地,毫不猶豫地從山岩上往下跳,結果當場摔死7匹,重傷3匹。據畜主反映,事前幾天,馬群無任何異常反應。
鳥兒撲火
印度的阿薩姆邦北卡恰爾縣賈廷加村,每年8—10月,都會發生成千上萬只各種飛鳥集體自殺的怪事,自殺的地點就在賈廷加村到火車站之間的地段上。
在沒有月亮卻有霧的夜間,千萬只鳥飛離森林,湧向賈廷加村,向那裡各種各樣的亮光撲去。在電桿或有電燈的地方碰撞喪生。有些傷而未死的鳥,既不飛走,也不進食,直到死亡。還有的鳥在空中盤旋,最後精疲力盡掉下來摔死。尤其在風雨交加的夜裡,前來自殺的鳥就更多。
我國雲南也有類似鳥兒撲火的現象。每年中秋節前後,在洱源縣的鳥吊山、新平縣的青龍打雀山、富寧縣的鳥王山,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一年一度鳥兒從西北飛向東南,宛如百鳥齊會。過去,每逢這個時節,在細雨蒙蒙的夜晚,各族人民手持竹竿,肩荷木柴,到這些山崗燃起篝火,捕捉前來撲火的鳥兒。這時候,眺望遠山,到處繁星點點,時隱時現,各種鳥兒驚叫聲響徹夜空。雲南人民叫這種集會為「鳥吊會」。
位於新疆天山深處的巴音布魯克鎮上空也曾發生過成千上萬只野鴨、大雁、天鵝等在路燈周圍盤旋飛撲的現象。有些尚未熄燈的住宅的窗戶被飛鳥撞得砰砰直響,一直鬧騰到黎明才逐漸停息。
天亮後,人們在路燈附近的一些院落里,發現了許多死鳥和受傷的鳥,一些疲憊不堪的鳥還在地上掙扎。
自殺的原因
動物為什麼會自殺,甚至集體自殺呢?科學家們經過多年探索,發現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大類:氣候異常與環境污染。
例如鯨類自殺就是由於太陽黑子活動異常造成的;而大王烏賊的自殺又同因厄爾尼諾現象造成海洋水溫升高有關;鼠、貓、牛、馬、鳥和蠍子的自殺則都同大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有關。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環境保護對於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
④ 動物的奇異現象有哪些
藍鯨集體自殺。1985年12月23日新華社報道,在我國福建省福鼎縣秦嶼灣有12條抹香鯨集體自殺。對此現象人們以擬人手法稱為自殺,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因鯨魚決無自殺的本意,應該說是擱淺死亡。國際著名鯨類行為學家格麗特·克林諾斯卡把鯨的「自殺」現象稱作鯨的擱淺。那麼,鯨魚為什麼會集體擱淺死亡呢?目前還是眾說紛壇,主要有以下6種說法:
1.地形論。荷蘭學者范、希·杜多克認為,鯨擱淺可能與海岸地形氣象條件有關,因為它們多發生在坡度平緩的海岸。當鯨向這里發射超聲波信號時,其回聲信號會失真,使它根本探測不出深水的位置,從而導致迷途。可是近年來研究證明,坡度平緩的海岸並不引起回聲信號的混亂。擱淺的鯨群多發生在坡度平緩的海岸處是事實,這是因為在其他地形如海峽或懸崖峭壁等處不可能擱淺。因此地形的影響缺乏說服力。
2.失常論。有人認為鯨群可能受到意外的刺激而倉惶出逃,或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擊或人的騷擾而有意登陸擱淺的。
3.向導論。有些人認為有些鯨喜歡群聚,群中常有某個成員充當領導,整個群往往隨其一起游泳,一起覓食,也一起逃跑。當「頭頭」因病或遇害而上岸擱淺時,整群鯨也就隨之同歸於盡。
4.返祖論。一般都承認鯨是由陸生祖先演變而來的,而在其由陸生到完全水生的漫長歷史演變過程中,它們的祖先一定出現過許多中間類型,即水陸兩棲生活。當它們在水裡遇到不利情況時,就逃上陸地,尋找安全之處躲避風險,久而久之便形成鯨的一種習性。故有人提出一種假說,認為鯨擱淺是遵循其祖先所確立的道路所致。
5.病因論。現在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病因上。鯨之所以離水上岸,主要是由於病魔纏身,身體虛弱不堪,無力駕馭風浪,隨波逐流被海水推上海岸,或是有意爬上海岸尋求喘息之機。因為在這里它不必每喘一口氣都要掙扎著浮出水面。
6.攝食論。有人認為鯨的近岸攝食習性對其擱淺有一定的影響。當魚和烏賊徊游近岸或產卵生殖時,鯨群也跟蹤而來。由於嘴饞貪吃,戀食忘返,造成退潮後擱淺。
現在,人們正急切盼望動物行為學家們盡早徹底解開鯨類動物「自殺」之迷,看看鯨有什麼難處和苦衷從而自尋短見。這無論從生態上,從研究動物習性上,還是從資源保護上都有很大意義。
⑤ 動物一些奇異現象的觀察
鯨魚「自殺」
鯨,俗稱鯨魚。其實,稱魚非魚,乃是海洋中的一種哺乳動物。然而這種動物似乎最容易對生活產生厭倦。自古以來,人類就注意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常有單獨或成群的鯨魚,冒險游到海邊,然後在那裡拚命地用尾巴拍打水面,同時發出絕望的嚎叫,最終在退潮時擱淺死亡。
鯨類也會出現這種現象集體擱淺自殺,其原因主要有幾種說法1局部地區磁場異常,導致鯨類無法辨別方向,2人類的海洋活動的噪音導致鯨類無法辨別方向,3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引發鯨類的病變,導致鯨類無法辨別方向,4因為驚嚇或追逐食物(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魚類資源匱乏)而誤入淺灘。
個人認為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鯨類的集體擱淺自殺。
回答完畢
⑥ 動物的奇異現象有哪些
變色龍的皮膚能夠隨著周圍環境色的改變而相應改變。
電鰻能發電。公海馬生養小寶寶。 貓的眼睛在夜裡能看見東西。
狗的鼻子很靈敏。 母螳螂結婚後要吃掉公螳螂。
螞蟻之間碰碰觸角就能傳遞信息。
壁虎斷掉尾巴逃走;海星拋出內臟逃走;蚯蚓斷了還能活。
信鴿可以找回家。 很多動物能預測地震。
食人蝶、食人蟻。 很多生物長得特能偽裝。
烏龜長壽。 蝙蝠的超聲波;青蛙用皮膚呼吸。有些動物會使用工具。
⑦ 有奇異現象的動物有什麼
□雲雲大千[自然界動物種類之謎]
放眼大自然,從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如同島嶼一般的龐然大物藍鯨,自然界大約生存著150多萬種動物。科學家們把這150多萬種動物統分為恆溫動物及冷血動物。
當我們在寒冷的冬天撫摩小貓、小狗時,會有一種熱乎乎的舒服感,這是因為小貓、小狗等哺乳類動物具備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可以在環境溫度的不斷變化中,保持自身體溫的相對恆定,所以通常被稱為恆溫動物或溫血動物。而當我們用手去觸摸魚、蛙、蛇等兩棲、爬行類動物時,我們會感到冷冰冰的,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的體溫是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些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或冷血動物。
動物壽命的長短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列如能否找到食物、會不會患病等等,但每種動物似乎都有一個與生具來的生理時鍾,控制衰老過程。海龜和陸龜的新陳代謝過程緩慢,顯然是最長壽的動物。1766年在塞席爾群島捕獲的一隻陸龜,經驗定為世界上最長壽的。當時的人將這只吉祥之物贈給駐模里西斯的法國部隊。152年後,這只陸龜從陽台墮下摔死。至於它被捕獲時的年歲,就沒有人知道了。
人類能夠控制環境,而且懂得治病,所以創下哺乳動物長壽的記錄。鯨的壽命幾乎及得上人類;有一尾長須鯨相信活了80多歲。(從鯨的蠟質耳墜上長出的環圈樹木可知其年齡。)人類飼養的大象可以或到六七十歲,野生象的壽命則可能短一些。至於鳥類,有可靠資料顯示,一些英武和天鵝可以活到70歲以上。
動物的血液一般都是紅色的,這是因為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血蛋白是紅色的,血紅蛋白含有紅色的鐵元素。但是,並非所有的動物血液全是紅色的,比如鱟。鱟的血液中含有銅元素,所以鱟的血液是藍色的。還有河蚌等動物,其血液都是透明無色的。自然界的動物有些是沒有四肢的,像低等無脊椎動物魚的四肢是鰭,胸鰭是它的前肢,起轉換方向的作用,腹鰭是它的後肢,起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高等脊椎動物的四肢都很有力,能靈活自由地運動與奔跑,像虎、豹等。鳥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她們的四肢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鳥類的後肢,也即是雙腿越來越有力量,而它們的前肢已經演變成了可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了。
□波濤中的帝王[動物「巨無霸」之謎]
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是藍鯨,體長90英尺以上,體重則從來沒有人稱量過。鯨生活在水中,體重由海水承浮,因而可以長得那麼龐大。同樣龐大的陸上動物,除非生來就笨重得寸步不移,否則必須把自己壓扁。另一方面,要在陸上覓取足夠事物維持這么龐大的軀體,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藍鯨的身體長達30米左右,體重能達到170噸,張開大嘴可以吞掉足球場的門框。它們生長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海域中。藍鯨的龐大軀體使他整天處於覓食狀態,一隻成年藍鯨每天要吃下4噸重的食物。如果它沒有吃飽,便會潛入大海三四十米處,去搜尋食物,當它到水面來換氣時,會從鼻孔噴出10多米高的水柱。藍鯨不僅身體龐大,是海洋中的「巨無霸」,其游泳能力也堪為好手。它的尾部寬闊平扁,在水中可以自由靈活地擺動,起著撥動身體前進及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藍鯨的游速可達時速27公里,當它游動時,宛如浪濤中的一道藍色閃電,極為美麗。
藍鯨是在冬季繁殖的,懷孕期比人類要長,約12個月才能生下小鯨。幼鯨出生後,也是嬰兒界的小「巨無霸」,身體可達7米多長,體重可約6噸。而且幼鯨長得極快,一天就可以增重100公斤,平均每一分鍾就能長出75克的重量來,可謂是「一日不見,當刮目相看」了。幼鯨一般到7個月大後,便不再吃奶,開始食用大海中的各種生物。
藍鯨的壽命約30年左右。藍鯨的脂肪可以製造肥皂,鯨肉可以提煉膠水,鯨肝可以生產各種維生素,可謂渾身是寶。正因為這樣,才使人類大肆濫捕藍鯨,使之瀕臨了滅絕的境地。
現存最大的陸上動物是雄性的非洲象,肩高12尺,重8噸。不過參觀過博物館的人都知道,恐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上動物。從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推斷,著名的雷龍全長70尺。科學家估計,這類吃素的恐龍在生時約重30噸。一種素食的恐龍身體更龐大,高40尺,體重可能達80噸。其他尚未知悉的恐龍有些可能更龐大。長頸鹿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長頸鹿體態優雅,皮毛斑斕,神情雍容端莊,最受小朋友們喜愛。長頸鹿一般體高5至6米,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長頸鹿之所以在演化的進程中越來越高,是緣於它喜嗜枝尖嫩葉的習慣,它最愛吃的是合歡樹樹尖的新芽。一隻成年鹿每天要進食30多公斤的事物,平均壽命為30年左右。
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其中最大的鴕鳥可高達2.8米左右,體重約160公斤。鴕鳥兩腿碩長,粗壯有力,善於奔跑,適應於沙漠黃員中生活。鴕鳥跑動時,一步就可邁出七八米,時速可以高達70公里,比駿馬的速度還快。鴕鳥是雜食類動物,以食植物種子、漿果及小動物為主,多群居。
娃娃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娃娃魚體態肥胖,頭部寬扁,體長可達1.8米左右,體重可近50公斤。娃娃魚喜歡生活在溪流之中,海拔200至1600公尺的山區小溪多見。娃娃魚的學名為中國大鯢,因其叫聲恰似嬰兒啼哭,故有了「娃娃魚」這個稱謂。娃娃魚自身沒有調節體溫的能力,每當冬季來臨,它們便進入冬眠期,在水潭或洞穴內棲身,直至第二年3月份方出來覓食。
□飛翔中的傳奇 [沒翎毛的動物會飛之謎]
人們常用「飛禽走獸」一詞來形容鳥類和獸類,但這種說法有時卻並不一定準確,因為有些鳥類並不會飛,如鴕鳥和企鵝等;同樣也有些獸類並不會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類,而蝙蝠同樣不會像一般陸棲獸類那樣在地上行走,卻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因為只有長有翅膀的動物才真正會飛,而哺乳動物中只有蝙蝠長有翅膀。所有其他會飛的哺乳動物,包括鼯猴、鼯鼠,都只會滑翔而已。這些動物不能持久飛行,只能向下滑降,利用特殊的滑翔翅膜減慢下降的速度。
鼯猴又叫貓猴,滑翔的本領最高。這種身軀極瘦的鼯猴產於東南亞,只有家貓般大小,頸長,頭部像狗。滑翔翅膜從頭後部沿身軀兩側聲,延至長尾末端,由薄薄一層革質的皮構成。鼯猴從樹上高處跳下,能滑翔數百碼。降落在樹幹上時,帶斑紋的毛皮和樹皮的顏色渾然一片,簡直像隱了身一般。母鼯猴在樹間滑翔時,小鼯猴會卧附母體一起滑翔。
澳洲的結指鼠(那個字打不出來,是一個「鼠」字的最後一筆裡麵包著一個「兒」字)是最細小的滑翔哺乳動物,最小的只長六寸,尾巴佔了長度的一半。結指鼠屬於有袋動物,幼兒就在袋中哺育。鼯鼠沒有翅膀,前後腿間長出的薄膜卻可以幫助它在樹間滑翔。鼯鼠飛躍時,利用尾部做舵校正方向。降落時,提起尾部和身體,猶如一片落業般徐徐降下。鼯鼠滑翔的距離多半頗短,但有時也可滑翔150多尺遠。
對大部分人來說,看到鼯鼠的機會畢竟不多。雖然一些中空的樹干內也許會藏有數十隻鼯鼠,但因為它們晝伏夜行(同類的松鼠都在日間活動),所以實在難得一見。
歐洲和北美洲的鼯鼠,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在樹間一點也不顯眼,加上它們習慣夜間活動,因此不易看見。東南亞有些鼯鼠卻是毛色最鮮艷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品種甚至有鮮紅色的斑紋。鼯鼠中最巨型的可長達十英尺(包括毛茸茸的尾巴在內)。
在東南亞的叢林中,為逃避西醫捕殺而展翅飛行的昆蟲可能發現天敵仍然尾隨不舍,因為那可能是條俗稱飛龍的飛蜥。飛龍凌空撲出,豎起身體兩側的長肋骨,展開褶皮變成翅膀,斜斜滑下,有時滑翔五十尺或以上。飛龍還可扭動身體左右滑翔。
⑧ 動物奇異現象有哪些
蟾蜍發生自殺式爆炸,將內臟彈出幾米高的地方。 可能是某種未知病毒,或者是污染水源的某種真菌,還有可能是蟾蜍為了對抗這一地區近來出現的大量烏鴉而產生的防禦機制.
⑨ 動物中還有哪些奇異的現象
動物的奇異現象 在哺乳動物中,父母在很長的時間里照看孩子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亞洲麝鼠有一種特別古怪的方法讓孩子們整齊地排列起來。帶著一大家子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這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為了防止掉隊,每個孩子都要咬住前面一個尾巴上的毛,一個緊跟一個。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就是一個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媽媽到哪裡,孩子就跟到哪裡。但是一旦媽媽和孩子們走散了,這一隊的幼子就會抓住任何經過此地的正在運動著的東西。它們抓東西時的耐力和體力驚人。在整個隊伍向前行進的時候,孩子們一個挨一個抓得緊緊的,甚至在空中也是如此。 我們會看到自然界生物捕食的種種奇異手段。海底從來都不寂靜,大部分噪音來自於一種毫不起眼的小生物——鼓蝦。鼓蝦爪子相互拍擊產生的聲音不但可以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而且還是一種能致敵於死地的武器。這些小蝦就是它的獵物。爪子就是鼓蝦的聲波武器,只要在一定距離內拍打爪子,產生的聲波就能把獵物擊昏。首先,它的爪子像手槍一樣扣上扳機。然後就是開火。效果是令人震驚的。在爪子劈啪作響的瞬間,產生了一連串的氣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氣泡爆裂的瞬間,可以達到太陽的溫度。 母螳螂吃公螳螂,補充營養 鰹鳥和鵜鶘長著強有力的雙翼,呈魚雷狀,廣泛布於世界各地。鵜鶘飛翔數百公里,尋找魚群的位置。它仔細搜索著任何蛛絲馬跡。鵜鶘會採取一系列驚人的舉措,把氣動力學、協調性和對時機的准確掌相結合,將自身轉變為威力強大的武器。無論從哪裡開始俯沖,最終的入水速度有多快,入水的時機總是一成不變,這個時刻為撞擊發生前的八百二十毫秒。俯沖時,鵜鶘吸入大量的氣體。位於胸部和頸部的氣囊膨脹,就像轎車的安全氣囊,保護著鵜鶘。它的頭骨就像鋼盔,這樣鵜鶘擁有了完整的撞擊保護裝置。面對如此兇悍的對手,魚類的防禦不堪一擊。 我們的目光從導彈轉向破解保險的大師。在馬達加斯加的森林裡,指猴搜著隱藏在樹干里的獵物。它裝備著自然界最為光怪陸離的器:一根瘦弱、纖細的手指。每當需要破解、進入獵物的巢穴,這根手指就變成了萬能鑰匙。指猴用手指敲擊樹干,探察是否在中空的部位,是否有物體在其中移。每次敲打之後,指甲輕輕地滑過乾的表面。科學家認為指猴也在探測微波的振動。指猴之所以能這么做,是因為它手指十分纖細,能夠發生諧振現象。可使它形象地刻畫樹干內部的狀況。它的耳朵較大,極為靈活。可以捉細小的聲響,輔助手指處傳來的微弱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