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動物繁殖快,可以五代同堂
正常情況下,一隻母兔繁殖周期是44——48天,也就是從配種後30天的孕期,到生產後14天到18天的時候再次配種,這樣話兔子的一個繁殖周期就在44-48天左右。
兔子的壽命是5~12年,兔子4個月就成年了,這個時候不宜馬上進行交配,容易造成母兔早產和難產等。因此建議在6個月大以後進行配種。兔子沒有固定的發情時間,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但應注意避開高溫和低溫的季節,以保證幼仔的成活。
公兔和母兔交配前應分開飼養,以保證雙方的身體都很健康。交配時將其放入同一籠內,公兔會騎在母兔身上交配,成功交配後公兔會從母兔身上摔倒,重復3交左右基本就交配成功了。交配成功後,母土的乳房和肛門會明顯紅腫,30天後便產下小兔。
家兔繁殖一年四季都行這是從兔的生理上說的!但在我們實際當中還是會受到不同季節季溫度及光照和母兔的身體狀況而受影響!因為不同季節溫度、日照、營養狀況等的都會有很大的差別差存在,其中公兔的精液和母免的發情、受胎、產仔數和仔兔成活率均有一定不同程度的影響。
Ⅱ 哪種動物的繁殖能力是最快的
旅鼠從春到秋均可繁殖,繁殖力極強,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產9仔,一年多胎,且其雌雄比例占約3:1,但在早春時的比例約1:1。雄性的染色體只有xy一種形式,但雌性有xx,x'x和x'y等三種型態,其中x'y有較高的生殖潛能.旅鼠是北極所有動物中繁殖力最強的,它們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個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並且開始生育。讓我們來計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對旅鼠從3月份開始生,假使它們一年中共生了 7胎,每胎12隻,一共就是84隻,這是它們的第二代,也就是兒子和女兒。再假設每胎都是6公6母,則為6對。20天後,第一胎的6對開始生育,每胎12隻,一下子就可生出72隻,一共可以生6胎,則為432隻。40天後,第二胎的6對也投入了生育大軍,它們一共可以生 5胎,若每胎12隻,則為360隻。以此類推,那麼,它們的孫子和孫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隻。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後,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對也開始繁殖了,它們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隻,共可生5胎,為2160隻。還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總數為15120旅鼠只小老鼠。照這樣推算下去,第五代為90720隻,第六代為326592隻,第七代為635184隻,第八代,也就是這一年的最後一批為559872隻。你看看,從 3月份的兩只,到8月底9月初就會變成1647086隻的龐大隊伍!就是由於氣候、疾病和天敵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幾乎還有82萬只。密度竟能達到每公頃有250隻之多。這堪稱旅鼠的第一大奧秘。 世界上產卵最多的動物 一隻家雞一年能下200—300多個蛋。但是,如果拿這只雞和其他動物按照下蛋的多少來評比的話,母雞充其量只能得3—5分就滿不錯了,如果和動物世界產卵競賽冠軍翻車魚一次產卵三億粒相比較,母雞下那幾個蛋,就真不值一提了。為什麼動物下蛋有多有少?翻車魚產出這成億的卵,如果都孵化成魚,豈不會充塞海洋泛濫成災嗎?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原來,一種動物下蛋的多少並非憑它們自己的「意願」決定的,而是在生物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只有那些能夠在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保持後代有一定成活率的種類,才能不被自然淘汰,繁衍到現在。它們有的象翻車魚(產卵三億粒)、鰻魚(產卵一千萬粒)、胖頭魚(產卵五十萬粒)、黃花魚(產卵三十萬粒);兩棲類中的青蛙(產卵八千粒)、癩蛤蟆(產卵一萬粒);爬行類中的海龜(產卵二百粒),它們下了蛋後就任其自然地孵化成長。如此眾多的蛋或幼小動物沒有保護地散布在大自然中,經過一場暴風驟雨,一陣洶涌的波濤或者是酷暑嚴寒的襲擊之後,它們中間的一部分便成為大自然的犧牲品,有的成了那些肉食性魚、蛙、蜥蜴、鳥、獸的美味佳餚。最後能夠成長到繁殖年齡的就寥寥無幾了。所以,雖然翻車魚產卵多達三億粒,可是活下來的子孫僅僅百萬分之幾,這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永遠也不會充塞海洋了。上述這些動物是以產大量的卵來保證一定數量的後代存活下來;而那些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完善繁殖機能和護卵習性的種類,相對的產卵就少。如小海鯰將卵含在口中孵化,它就只產50粒卵;鼠鯊卵成熟了卻留在母體內孵化成小魚後再產出(卵胎生),它們的卵一般都不多,僅產3—5粒或20一30粒。兩棲類中的負子蟾每年只產50一100粒卵,放在背上由皮膚形成的小坑中孵化。大娃娃魚會將產下的300粒裝在膠質帶中的卵纏繞在身上,而到爬行類、鳥類由於繁殖機能日趨完善,它們產下的卵包在堅硬或柔韌的卵殼內,小胚胎沉浸在羊膜內的羊水中發育成長,具有很好的保護結構。所以,象蛇、蜥蜴和各種鳥類、下蛋一般只有幾個到幾十個,如壁虎產2個蛋,蛇產十幾個蛋,鳥類產2個到20幾個蛋,並且其中凡有護卵和撫育後代習性的種類如鴿子下蛋就只有2個,野雞下10幾個蛋。到哺乳動物的繁殖機能就達到了十分完善的地步,它們的卵(蛋)再不受外界環境的直接影響,卵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營養、氧氣和保持最適宜的溫度。胎兒出生後,母親又供應營養豐富的乳汁和給於「無微不至」的保護愛撫。和前面所提的幾類動物相比,哺乳類一般產仔是一年一胎(1—4隻或6隻),甚至數年才一胎一仔。如大象是數年產一仔,哺乳類繁殖最多的鼠類也不過一胎四、六或十幾只。其中小老鼠理論上的繁殖數量年產仔總數可達一萬五千隻,主要是由於它每年可產仔六至七胎,當年幼仔又可繁殖之故。總體來看,可以說凡是產卵越多(或產仔越多)的動物,它們在動物進化的系統中,是處於後代成活率低,抵抗自然界能力低下的種類。相反,產卵(或產仔)少的動物則是屬於在進化系統中,具備完善繁殖、撫育後代能力,後代成活率高的高級種類。至於家禽和家畜中的雞、鴨、豬等與它們野生的親屬相比較要高得多,那是由於人工選育的結果,則另當別論。
Ⅲ 繁殖最快的是什麼動物
繁殖最快的是什麼動物
繁殖最快的動物應該是鼠和兔,
因為老鼠是每個月一抱崽子,兔子也有月月兔之說
Ⅳ 什麼動物繁殖最快
應該是蚜蟲吧,以棉蚜為例: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4-5天就能繁殖一代。作「母親」的生下「女兒」才4-5天就做起「外婆」起來了,所以他們經常是六七代同堂。一隻棉蚜蟲一年能繁殖二三十代。有人估計,一隻孤雌胎生的棉蚜自6--11月中旬的150天內,如後代都存活,那可達到672623338074292603508個。如果這些蚜蟲平鋪起來,相當於地球面積的1.3倍。在自然界中,蚜蟲上述驚人的繁殖數字並不存在,否則我們將被蚜蟲「埋掉」了。
Ⅳ 世界上什麼動物繁殖最快。
旅鼠 北極旅鼠是北極分布最廣的食草動物,在這小小動物身上呈現出的造化和神秘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 旅鼠是北極所有動物中繁殖力最強的,它們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個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並且開始生育。讓 們來計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對旅鼠從3月份開始生,假使它們一年中共生了 7胎,每胎12隻,一共就是84隻,這是它們的第二代,也就是兒子和女兒。再假設每胎都是6公6母,則為6對。20天後,第一胎的6對開始生育,每胎12隻,一下子就可生出72隻,一共可以生6胎,則為432隻。40天後,第二胎的6對也投入了生育大軍,它們一共可以生 5胎,若每胎12隻,則為360隻。以此類推,那麼,它們的孫子和孫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隻。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後,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對也開始繁殖了,它們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隻,共可生5胎,為2160隻。還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可以生出6480隻小老鼠。照這樣推算下去,第五代為25920隻,第六代為93312隻,第七代為279936隻,第八代,也就是這一年的最後一批為559872隻。你看看,從 3月份的兩只,到8月底9月初就會變成 967118隻的龐大隊伍!就是由於氣候、疾病和天敵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幾乎還有50萬只。密度竟能達到每公頃有250隻之多。這堪稱旅鼠的第一大奧秘。 2.旅鼠的自 暴露之謎 當旅鼠的數量急劇地膨脹,達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頃有幾百隻之後,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東跑西顛,吵吵嚷嚷,且停止進食,似乎是大難臨頭,世界末日就要到來似的。這時的旅鼠不再是膽小怕事,見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敵面前它們都顯得勇敢異常,無所畏懼,具有明顯的挑釁性,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真是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更加難以解釋的是,這時候,連它們的膚色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由灰黑變成鮮艷的桔紅,使其變得特別突出。所有這些奇怪的現象加在一起,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釋是,它們為了干方百計地吸引貓頭鷹、賊鷗、灰黑色海鷗、粗腿禿鷹、北極狐甚至北極熊等天敵的注意,以便多多地來吞食消耗它們,與自殺沒有什麼區別。這就是旅鼠的第二大秘密。 3.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 當旅鼠的數量實在太多,而天敵數量總是有限,無論怎樣地暴露自己都收效甚微。因此它們會顯示出一種非常強烈的遷移意識,聚集在一起,漸漸地形成大群,開始時似乎沒有什麼方向和目標,到處亂竄,就像是出發之前的亂忙,正在准備似的。但是後來,不知道是誰下了命令,也不知誰帶頭,它們卻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盪盪地出發了。往往是白天休整進食,晚上摸黑前進,沿途不斷有老鼠加入,而隊伍會愈來愈大,常常達數百萬只,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赴後繼,沿著一條筆直的路線奮勇前進,決不繞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地跳將下去,直到被洶涌澎湃的波濤所吞沒,全軍覆沒為止。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 網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內斯」的「美文」《浩盪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約》,轉自《讀者》2005年第15期,據說是一位挪威癌症病人在追隨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頓悟了生命的真諦:無須畏懼死亡,因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內容和文筆看,不像是翻譯作品,當是某個國內作家的假冒之作,裡面繪聲繪色地描繪自己跟蹤目睹數百萬只旅鼠為了物種的利益,在浩浩盪盪的長途跋涉之後集體跳海自殺的場面,其實是從國內介紹「旅鼠之謎」的科普文章改編而來。 傳說,當旅鼠數量達到頂峰時,它們就會自發地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只留下少數同類留守並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迪斯尼在1958年拍攝的記錄片《白色荒野》中,就記錄了旅鼠成群結隊地遷徙、最終跳海自殺的場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說。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影響深遠,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動人傳說在西方家喻戶曉。 不過那部記錄片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並不產旅鼠。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向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隻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著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後就出現了成千上萬只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後,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到懸崖下的河中淹死的場面。不料旅鼠卻不願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後,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製造了跳海自殺。 旅鼠的數量為什麼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是一個還沒有定論的生物學課題,可能與天敵、食物、氣候、季節等因素有關系。例如,一個很明顯的但還未得到證實的解釋是,旅鼠數量的劇增破壞了植被,出現食物匱乏,導致大批旅鼠被餓死。然後植被開始回復,出現了新一輪的循環。實際上這並非旅鼠特有的現象,在嚴酷條件下生存的其他一些小動物,其種群數量也會出現類似的周期性變化。 雖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專家們在這一點是一致的:旅鼠不會集體自殺。在旅鼠數量劇增,當地的食物變得稀少時,旅鼠和其他動物一樣,會向其他地方擴散。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擴散,有一部分會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裡安置下來。但隨著後來者越來越多,有些就會試圖游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近年來也有些專家試圖從旅鼠自身的變化解釋其數量減少之謎。例如,隨著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間出現了更多的社會交流和壓力,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出現變化,從而使其繁殖力下降,變得更有攻擊性。在群體密度過大時,旅鼠的反應不是犧牲自己,而是更傾向於攻擊其他旅鼠,乃至出現自相殘殺。 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神話不會像旅鼠從天而降的神話那樣輕易消失。不管專家們如何澄清,這個神話會一直被當成一個科學事實、做為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奇觀流傳下去。畢竟,對許多人來說,一個美麗的謊言勝過冷酷的事實。 北極旅鼠的生活 警覺地注視周圍的動靜 旅鼠是一種極普通、可愛的小動物,常年居住在北極,體形橢圓,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長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兩眼閃著膽怯的光芒,但當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它也會勃然大怒,奮力反擊。愛斯基摩人稱其為來自天空的動物,而斯堪的納維亞的農民則直接稱之為「天鼠」。這是因為,在特定的年頭,它們的數量會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將,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雖為哺乳動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在北極的3月份,當北極狐為求偶而發出的粗啞尖叫聲打破了寧靜的苔原帶時,旅鼠早已產下了第一窩仔,並在雪下忙於撫養其新生的子女。趕上好年頭,一隻母旅鼠一年可生產6~7窩,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後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記錄是出生後14天便可交配),經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窩小旅鼠,每窩可生11個,據此速度,一隻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萬只後代,確實令人驚嘆不已! 與高度繁殖力相適應,旅鼠為了補充繁殖時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驚人,一頓可吃相當於自身重量兩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廣,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幾乎所有的北極植物均在其食譜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們戲稱旅鼠為「肥胖忙碌的收割機」。 旅鼠的天敵頗多,像貓頭鷹、賊鷗、雪鶚、北極狐、北極熊等均以旅鼠為食。一對雪鶚和它們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隻旅鼠。甚至於草食性的馴鹿,也會對旅鼠大開殺戒,用蹄將其踩死,然後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們感興趣的還是旅鼠及其天敵具有周期性的數量波動。每隔3~4年,旅鼠數量會劇增,並且通常僅持續一年的時間便開始下降。調查結果證明,有些年份在北極狐的胃中可發現整窩旅鼠,說明北極狐是從雪下將旅鼠挖出來的。旅鼠數量的增加,給北極狐的繁殖提供了絕好的條件,這時100%苔原地區的狐狸洞都有北極狐居住,每窩平均產仔8隻;當旅鼠數量降低後,北極狐食物來源嚴重不足,不得不以營養價值低的食物為食,雌狐體質下降,不懷孕,即使懷孕,生出的幼狐體弱多病,不久便會死亡。這樣,連續1~2年的時間,北極狐的數量便會急劇降低。雪鶚主食旅鼠,情況也是如此,當旅鼠數量增加時,雪鶚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而當旅鼠數量降低後,大量的雪鶚由於飢餓,被迫南遷。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見到這種雪鶚的大量遷入,而在兩次遷入之間,很少見到雪鶚。 變成桔紅色的旅鼠,以便吸引天敵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進行少量繁殖,使其數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變。只有到了豐年,當氣候適宜和食物充足時,才會齊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數量急劇增加,一旦達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頃有幾百隻之後,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旅鼠突然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東跑西顛,吵吵嚷嚷且永無休止,它們停止進食,似乎是大難臨頭,世界末日就要來臨。這時它們便一反常態,不再是膽小怕事,見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敵面前都面不改色,無所畏懼,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真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連它們的毛色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便於隱蔽的灰黑變成目標明顯的桔紅,以便吸引天敵的注意,來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們。與此同時,還顯出一種強烈的遷徙意識,紛紛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處亂竄,像是出發前的忙亂,接著不知由誰一聲令下,則會沿著一定方向進發,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總是它們最終的歸宿。有趣的是,當它們進行這種死亡大遷移時,總會留下少數同類看家,並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使其不至於絕種。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