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夜光蟲屬於原生動物門哪個綱

夜光蟲屬於原生動物門哪個綱

發布時間:2022-07-13 21:06:59

1. 平潭島藍眼淚的成因

PS:每年的藍眼淚出現季節也剛好是平潭島的旅遊旺季,這時候的民宿經常都是爆滿的,想要看藍眼淚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周預定民宿,到時候可以直接問下老闆這段時間有沒有藍眼淚出現。入住的時候要提醒老闆,晚上要是有藍眼淚一定要提醒你們前往,要不然到時候錯過就可惜了。藍眼淚是靠緣分才能看到的,希望看完小白寫的攻略能讓你成為那個有緣人吧!

2. 動物發光之謎:有哪些動物會發光

1、螢火蟲

螢科(Lampyr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花螢總科的一科,通稱「螢火蟲」,廣東話也有稱為「打火蟲」。

該科昆蟲小至中形,長而扁平,體壁與鞘翅柔軟。頭小,前胸背板發達,蓋住頭部。眼半圓球形,雄性的眼常大於雌性。在額的前方,兩眼之間具觸角1對,觸角左右相接近,11節,鋸齒狀,雄性為櫛齒狀或扇狀。上顎彎曲,貫穿有溝。

雄蟲—般有鞘翅,蓋住腹部和後翅。雌蟲常無翅,但黃螢屬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細短毛,鞘翅緣折基部寬。前足基節圓錐形,有亞基節;中足基節圓筒狀,兩基節左右接近;後足基節橫闊形。足細長,無特殊膨大的部分,跗節5節。腹部7~8節,第6、7節有發光器,能發黃綠色光。

2、櫛水母

櫛水母是一小群外形類似水母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由於沒有刺囊細胞(Euchlora rubra 例外,有刺細胞,無黏細胞),櫛水母並不屬於刺細胞動物。櫛水母的身體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在其半透明的身體上分布著八行櫛板。

櫛板上覆蓋著短短的、毛發一樣的纖毛,盡管這些纖毛在不停地運動,但是櫛水母並不擅長游泳,它們只能靠水流的能量「隨波逐流」地前進。透明的身體使櫛水母在白天幾乎處於「隱形」狀態,而在夜晚,它們則會發出柔和的生物光。

3、光瞼鯛

光瞼鯛是溫帶、熱帶的小型發光魚類,體長不到10厘米,側扁的身體呈長橢圓形 。這種魚一般生活在170多米深的海水中,只是夜間捕食時才游到上層水中。光瞼鯛的發光本領勝過任何生物,在夜間,人們大約從15米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

光瞼鯛的發光器生在眼下,能永遠發光。因為光瞼鯛沒有真正的眼瞼,只有一層類似眼瞼的黑色皮膚褶膜,這層膜升起來把發光器遮住,「燈」就熄滅了;這層膜翻下去,發光器出來,「燈」又亮起來。這層膜的升降,決定著光瞼鯛這盞「燈」的亮和滅,猶如手電筒的開關。

4、螢火魷

螢火魷(學名:Watasenia scintillans),又名螢魷或螢烏賊,為武裝魷科下的一個物種,屬於只有本身的螢火魷屬。它是一種非常小的魷魚,通常有3英寸(7.6厘米)長。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樣可以發光,這些光可用來引誘獵物。螢火魷多分布於日本海及日本四國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

5、鮟鱇

鮟鱇(ānkāng),俗稱結巴(jiébā)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Lophiiformes)、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3. 浮游生物(赤潮)可以吃嗎

不能
赤潮的元兇—夜光蟲

夜光蟲是一類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鞭毛綱、腰鞭毛目。它們在夜間由於海水波動的刺激能發光,因而得名。夜光蟲的身體為圓球形,直徑為1毫毛左右,顏色發紅,細胞質密集於球體的一部分,其內有核,其他部分由細胞質放散成粗網狀,在網眼間充滿液體。有兩根鞭毛,一根較大,稱為觸手,另一根較小。它的繁殖為分裂法和出芽法兩種,後者在身體表面生出很多小的個體,脫離母體後發育成新的個體。例如閃光夜光蟲身體的直徑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個個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細胞膜、網狀分散的細胞質、濃密的細胞核、一根細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質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動的觸手。因其體內含有許多擬脂顆粒,故受到機械刺激時能發光。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蟲和其他一些腰鞭毛蟲(如裸甲腰鞭蟲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近年來由於灘塗海水養魚、養蝦的不斷發展,在飼養過程中投下了大量高營養的飼料,那些未被吃完的殘料溶於水中或沉下海底,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加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破壞了水中浮游生物的平衡,大量的工農業和生活污水不斷排人海洋,基於這些原因使海域中營養物質含量不斷提高,這樣為形成赤潮的原生動物大量繁殖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果持續乾旱少雨、水溫偏高,使得各種條件如水溫、溶氧量、pH值等符合之後,腰鞭毛蟲類的原生動物就迅猛繁殖,形成了赤潮。

赤潮又叫紅水,俗稱臭水。赤潮發生後,平靜的海面常呈現大面積斑塊或帶狀的變色現象。赤潮生物爆發性繁殖或聚集,覆蓋海面,引起海水變色,遮住陽光,造成水體缺氧,產生大量的粘液粘住魚鰓,以及產生有害氣體和毒素,這樣使海中魚類因見不到陽光,呼吸不到氧氣而窒息,以及中毒而導致大量死亡。入夜船隻劃過水面時,船槳會泛起火星而船尾則拖著長長的光帶,海浪撞擊海岸也會有鱗光閃閃的浪花。幾天之後,大量死亡的魚、蝦、貝類等會腐爛發臭,常常使人咳嗽不止、鼻眼刺痛、難以忍受,有時還會危及人的生命。

在我國沿海,赤潮生物有近130種。平時,一個海灣可能有多種赤潮生物,但不一定都發生赤潮。富營養化雖是赤潮發生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只有種種因素,適於某種或某些赤潮生物爆發性繁殖時,才發生赤潮。 近幾年,赤潮在我國有發生早、次數多、面積廣、危害大的趨勢。據報導,1970年以前,我國有文字記載的赤潮有3次。但是,1988~1991年間卻發生了80餘次,而且危害之重、范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造成了海產養殖業的大面積減產和大量的經濟損失。這種情況已引起我國各有關方面的重視,並且列為重大攻關課題進行研究。其實,只要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生態條件,抑制夜光蟲等大量繁殖或用葯物殺死它們,或做好預測預報,就完全可以防止赤潮的發生。
參考資料:

4. 平潭島藍眼淚的成因是什麼

2019年4月26日至28日期間的藍眼淚就連龍鳳頭海濱浴場都能看到,而且量級非常的大,是藍眼淚出現這幾年都少見的。小白在五一期間回家後才從老媽的口中了解到,那幾天白天不僅是南風天而且還是大霧天氣,這才導致了這次的藍眼淚大爆發。而五一期間每天都是北風天,這就已經大大降低了藍眼淚出現的概率了,再加上天氣跟溫度都不是很適合,藍眼淚在20度左右的天氣最容易出現,所以五一期間沒有出現藍眼淚也是在小白的預料當中。

小貼士:藍眼淚其實是一種微生物,而且是自帶熒光的生物,還被稱為「海熒」。因為它的身體中含有發光腺這種比較少見的構造,再加上海浪的拍擊以後就隨之產生了藍色的光。藍眼淚被沖上岸以後,只能生存大概幾十秒的時間,可以說是曇花一現,一旦光芒消失了也就意味著它生命的終結。

5. 下列不屬於原生動物的是() A. 眼蟲 B. 衣藻 C. 阿米巴變形蟲 D. 夜光蟲

ACD、夜光蟲、瘧原蟲、阿米巴變形蟲等都屬於原生動物,一種海生單細胞生物.身體呈球果狀,直徑約40~50微米,有明顯的縱溝和橫溝,橫溝上部稱上錐或上殼,下部稱下錐或下殼,ACD不符合題意;
B、衣藻是單細胞生物,但不是動物,B符合題意;
故選:B

6. 寄生魚類 原生動物

寄生鯰魚
編輯本段
寄生鯰魚(Vandellia cirrhosa)是一種生長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的魚,屬於鯰形目,毛鼻鯰科。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成體小於10毫米,最大長度6英寸,體色透明,體形細長,因此很難在水中被發現。其鰓蓋上有成束棘刺,以寄生方式生存:通常鑽入大魚的鰓中,用棘鉤住,吸食魚血,如果有人在水中裸泳,會被其鑽入尿道。而一旦發生,只能通過手術取出,有時如果來不及救治會致人於死。而會鑽入尿道的原因,據說是因為人尿中有類似魚鰓中的化學物質,從而吸引了寄生鰱。寄生鯰的名聲另人談虎色變,程度有時甚至超過食人魚,被稱為「吸血鬼魚」。
寄生鯰魚是亞馬遜地區最讓人害怕的魚。亞馬遜河裡面有很多讓人害怕的怪物,但是寄生鯰魚是比起它們一點也不遜色。但是這種淡水寄生魚讓人害怕的地方並不在它的大小。相反,它看上去象鰻魚一樣小,近乎於透明,在水裡根本就很難發現它。但是這正是讓人更加害怕它的地方。一些人說它是亞馬遜地區最讓人害怕的東西,原因它能發現孔並且鑽進去,然後在裡面搞破壞。一旦它進入了某些器官,它就開始吸食宿主的血,然後越長越大。據說有個男的在亞馬遜河裡面撒尿,一條六英寸的鯰魚順著他的尿道鑽了進去,然後在裡面呆了幾天,最後那男的不得不做了手術,把自己的小弟弟切掉了,這是真的,它已經成了都市奇聞的明星。
最讓人害怕的寄生鯰魚:在所有的寄生鯰魚裡面,最讓人害怕的也許就是ASU寄生鯰魚了。它是一種非常貪婪的小魚。它在進入器官後,就會用自己的圓形的嘴和鋒利的牙齒吞噬血肉,然後留下一個奇怪的洞,就像是子彈打穿的樣子。它會吃掉你的器官,從里向外地全部吃掉。人們在亞馬遜發現了人類的屍體中有上百條這樣的怪物。科學家和法醫已經證實在這種鯰魚攻擊的時候,受害人可能還是活的,但是卻不能反抗。

參考資料:
1.
寄生鯰魚寄生鯰魚(Vandellia cirrhosa)是一種生長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的魚,屬於鯰形目,毛鼻鯰科。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成體小於10毫米,最大長度6英寸,體色透明,體形細長,因此很難在水中被發現。其鰓蓋上有成束棘刺,以寄生方式生存:通常鑽入大魚的鰓中,用棘鉤住,吸食魚血,如果有人在水中裸泳,會被其鑽入尿道。而一旦發生,只能通過手術取出,有時如果來不及救治會致人於死。而會鑽入尿道的原因,據說是因為人尿中有類似魚鰓中的化學物質,從而吸引了寄生鰱。寄生鯰的名聲另人談虎色變,程度有時甚至超過食人魚,被稱為「吸血鬼魚」。

2.
寄生鯰魚是亞馬遜地區最讓人害怕的魚。亞馬遜河裡面有很多讓人害怕的怪物,但是寄生鯰魚是比起它們一點也不遜色。但是這種淡水寄生魚讓人害怕的地方並不在它的大小。相反,它看上去象鰻魚一樣小,近乎於透明,在水裡根本就很難發現它。但是這正是讓人更加害怕它的地方。一些人說它是亞馬遜地區最讓人害怕的東西,原因它能發現孔並且鑽進去,然後在裡面搞破壞。一旦它進入了某些器官,它就開始吸食宿主的血,然後越長越大。據說有個男的在亞馬遜河裡面撒尿,一條六英寸的鯰魚順著他的尿道鑽了進去,然後在裡面呆了幾天,最後那男的不得不做了手術,把自己的小弟弟切掉了,這是真的,它已經成了都市奇聞的明星。

3.
最讓人害怕的寄生鯰魚:在所有的寄生鯰魚裡面,最讓人害怕的也許就是ASU寄生鯰魚了。它是一種非常貪婪的小魚。它在進入器官後,就會用自己的圓形的嘴和鋒利的牙齒吞噬血肉,然後留下一個奇怪的洞,就像是子彈打穿的樣子。它會吃掉你的器官,從里向外地全部吃掉。人們在亞馬遜發現了人類的屍體中有上百條這樣的怪物。科學家和法醫已經證實在這種鯰魚攻擊的時候,受害人可能還是活的,但是卻不能反抗。

原生動物
編輯

原生動物(protozoan)是原生生物界中較為接近動物的一類真核單細胞生物。[1]與原生動物相對,一切由多細胞構成的動物,稱為後生動物。原生動物形體微小,最小的只有2~3微米,一般多在10~200微米,除海洋有孔蟲個別種類可達10厘米外,最大的約2毫米。原生動物生活領域十分廣闊,可生活於海水及淡水內,底棲或浮游,但也有不少生活在土壤中或寄生在其它動物體內。原生動物一般以有性和無性兩種世代相互交替的方法進行生殖。
目錄
1簡介
2單細胞生物
▪ 種群現狀
▪ 分布范圍
3基本分類
▪ 概述
▪ 鞭毛綱
▪ 肉足綱
▪ 孢子綱
▪ 纖毛蟲綱
4生長繁殖
5人際關聯
1簡介編輯
本門動物也簡稱原蟲。除本門動物外的其它所有動物全部統稱為後生動物。這是動物界最原始的一門,由單細胞所組成,故有時也稱它們為單細胞動物。一些種類如右圖的眼蟲你甚至無法調解這樣的爭論,植物學家們要將它們算作是植物,理由是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學家們則堅持說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能運動,且像真正的動物那樣進食。由於它們太微小了,人們通常只能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們。此類動物在地球的其它三個圈裡都有分布,數量之巨大概僅次於線蟲和蟎了。[2]

2單細胞生物編輯
種群現狀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亞界的物種統稱,包括一大群單細胞的真核(擁有明確的細胞核)生物。原生動物是最簡單的生物之一。雖然構成一個亞界,但它們相互之間並不一定有親緣關系。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它們並非屬於一個自然的類群,而只是將一大批生物體集合起來而已。已經記述的原生動物計有65,000多種,其中一半以上為化石。
分布范圍
原生動物無所不在,從南極到北極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棲地中都

眼蟲
可發現其蹤影。大部分肉眼看不到。 許多種類與其他生物體共生,現存的原生動物中約1/3為寄生物。因為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和新的生化和遺傳學技術提供了越來越多知識,有助於人們認識各種原生生物物種和類群之間的關系,也因而常常證明以前的分類是不正確的,並使原生動物的分類需要經常修正。

單細胞動物(6張)
3基本分類編輯
概述
原生動物(protozoan)是一類缺少真正細胞壁,細胞通常無色,具有運動能力,並進行吞噬營養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它們個體微小,大多數都需要顯微鏡才能看見。
原生動物分布廣,生活於淡水、海水及潮濕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種類營寄生生活。已經記錄的原生動物約有50000種,其中約有20000種為化石種。對於原生動物的分綱動物學家是有爭論的,為方便起見,一般將其分為:鞭毛綱(Mastigophora),肉足綱(Sarcodina),孢子綱(Sporozoa)和纖毛綱(Ciliata)。

原生動物(5張)
鞭毛綱
一、代表生物 眼蟲(Euglena)
·(一)生境與形態
生活在有機物質豐富的水溝、池沼或緩流中。溫暖季節可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綠

原生動物
色。體呈綠色梭形,長約60μm,前端鈍圓,後端尖。在蟲體中部稍後有一個大而圓的核,生活時是透明的。體表覆以具彈性的、帶斜紋的表膜(pellicle)。
·(二)表膜的結構
經電子顯微鏡研究,表膜即質膜或稱三分質膜(tripartieplasmalemma)。表膜是由許多螺旋狀的條紋聯結而成,每一個表膜條紋的一邊有向內的溝(groove),另一邊有向外的嵴(crest)。一個條紋的溝與其鄰接條紋的嵴相關聯(似關節)。眼蟲生活時,表膜條紋彼此相對移動,可能是由於嵴在溝中滑動的結果。表膜下的粘液體(mucusbody)外包以膜,與體表膜相連續,有粘液管通到嵴和溝。粘液對溝嵴聯結的「關節」可能有滑潤作用。表膜覆蓋整個體表、胞咽、儲蓄泡、鞭毛等。使眼蟲保持一定形狀,又能作收縮變形運動。
·(三)運動與鞭毛
體前端有一胞口(cytostome).向後連一膨大的儲蓄泡(reservoir),從胞口中伸出一條鞭毛(flagellum)。鞭毛是能動的細胞表面的突起。鞭毛下連有2條細的軸絲(axoneme)。每一軸絲在儲蓄泡底都和一基體(basalbody)相連,由它產生出鞭毛。基體對蟲體分裂起著中心粒的作隊。從一個基體連一細絲(根絲體rhizoplast)至核,這表明鞭毛受核的控制。
鞭毛最外為細胞膜,其內由縱行排列的微管(microtubule)組成。周圍有9對聯合的微管(雙聯體doublets),中央有2個微管。每個雙聯體上有2個短臂(arms),對著下一個雙聯體,各雙聯體有放射輻(radialspokeS)伸向中心。在雙聯體之間又有具彈性的連絲(links)。微管由微管蛋白(tubulin)組成,微管上的臂是由動力蛋白(dynein)組成,具有ATP酶的活性。實驗證明,鞭毛的彎曲,是由於雙聯體微合彼此相對滑動的結果,如圖所示,在彎曲的內、外側放射輻的間隔不改變

原生動物
,彎曲是由於彎曲的外側微管和放射輻對於彎曲內側的微管和放射輻的相對滑動。一般認為臂能使微管滑動(很像肌肉收縮時,橫橋在粗、細肌絲間的滑動),臂上的ATP酶分解ATP提供能量。眼蟲借鞭毛的擺動進行運動。
·(四)感光與眼點
眼蟲在運動中有趨光性,這是因為在鞭毛基都緊貼著儲蓄泡有一紅色眼點(stigma),靠近眼點近鞭毛基都有一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線,稱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眼點是由埋在無色基質中的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的小顆粒組成的。也有人認為是由胡蘿卜素(carotene)組成的,或是由B一紅蘿卜素與血紅素組成的。眼點呈淺杯狀,光線只能從杯的開口面射到光感受器上,因此,眼蟲必須隨時調整運動方向,趨向適宜的光線。過去有些學者認為,眼點是吸收光的「遮光物』(lightabsorbingshade)),在眼點處於光源和光感受器之間時,眼點遮住了光感受器,並切斷了能量的供應,於是在蟲體內又形成另一種調節,使鞭毛打動,調整蟲體運動,讓光線的連續地照到光感受器上。這樣連續調節使眼蟲趨向光線。眼點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於綠色鞭毛蟲,這與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的營養方式有關。
·(五)營養
在眼蟲的細胞質內有葉綠林(chloroplast)。葉綠體的形狀(如卵圓形、盤狀、片狀、帶狀、星狀等)、大小、數量及其結構(有無蛋白核及副澱粉鞘)為眼蟲屬、種的分類特徵。眼蟲主要通過葉綠素在有光的條件下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類,這種營養方式(與一般綠色植物相同),稱為光合營養(phototrophy)。製造的過多食物形成一些半透明的副澱粉粒(Paramylumgranule)儲存在細胞質中。副澱粉粒與澱粉相似,是糖類的一種,但與碘作用不呈藍紫色.副澱粉粒是眼蟲類特徵之一,其形狀大小也是其分類的依據。在無光的條件下,眼蟲也可通過體表吸收溶解於水中

原生動物
的有機物質。這種營養方式稱為滲透營養(osmotrophy)。
·(六)水分調節
眼蟲前端的胞口是否取食固體食物顆粒還有異議。但是已肯定經過胞口可以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在儲蓄泡旁邊有一個大的伸縮泡(contractilevacuole),它的主要功能是調節水分平衡。收集細胞質中過多的水分(其中也有溶解的代謝廢物)。排入儲蓄泡,再經胞口排出體外。
·(七)呼吸
眼蟲在有光的條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進行呼吸(氧化)作用,呼吸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來進行光合作用。在無光的條件下,通過體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
·(八)生殖
眼蟲的生殖方法一般是縱二分裂,這也是鞭毛蟲綱的特徵之一。先是核進行有絲分裂,在分裂時核膜不消失,基體復制為二,繼之蟲體開始從前端分裂,鞭毛脫去,同時由基體再長出新的鞭毛,或是一個保存原有的鞭毛,另一個產生新的鞭毛。胞口也縱裂為二,然後繼續由前向後分裂,斷開成為2個個體。
在環境不良的條件下。如水池乾涸.眼蟲體交圓,分泌一種膠質形成包囊,將自己包圍起來。剛形成的包囊、可見有眼點,綠色,以後逐流變為黃色,眼點消失,代謝降低,可以生活很久,隨風散布於各處。當環境適合時,蟲體破囊而出,在出囊前進行一次或幾次縱分裂。包囊形成對眼蟲度過

原生動物
不良環境是一種很好的適應世(很多原生動物都能形成包囊)。多年來用眼蟲進行基礎理論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不僅對遺傳變異理論的探討有意義,而且對了解有色、無色鞭毛蟲類動物間的親緣關系,對了解動、植物的親緣關系都有重要意義。前幾年也有用眼蟲作為有機物污染環境的生物指標,用以確定有機污染的程度,另外眼蟲對凈化水的放射性物質也有作用。
二、鞭毛綱的特徵及重要類群
·(一)重要特徵
1、一般身體具鞭毛。以鞭毛為運動器,鞭毛通常有1~4條或稍多。少數種類具有較多的鞭毛。
2、營養方式:光合營養(植物性營養),也稱自養;滲透營養(osmotrophy)(腐生性營養);吞噬營養(phagotrophy)(動物性營養)。滲透營養和吞噬營養也稱異養。
3、繁裂:無性繁殖一般為縱二分裂,有性繁殖為配子結合或整個個體結合。在環境不良的條件下一般能形成包囊。
·(二)重要類群
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2個亞綱:
1、植鞭亞綱(phytomastigina):一般具有色素體能行光合作用,自由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種類很多,形狀各異,眼蟲即用於此亞綱。
盤藻(Gonium)):盤藻一般由4個或16個個體排在一個平面上如盤狀。每個個體都具二根鞭毛,有纖維素的細胞壁,有色素體,每個個體都能進行營養和繁殖。
團藻(Volvox):它是由成千上萬的個體構成,排成一空心圓球形,每個個體排列在

原生動物
球的表面形成一層,彼此有原生質橋相連。個體之間有分化,大多數為營養個體,無繁殖能力;少數的個體有繁殖能力,一個個體細胞可形成一個卵,另一個個體細胞可形成很多精子。由精卵結合發育成一新群體。也有少數生殖細胞在春天開始進行孤雌生殖形成子群體。團藻對分析和了解多細胞動物的起源問題很有意義。
夜光蟲(Noctiluca):屬腰鞭毛目,由於海水波動的刺激,在夜間可見其發光,因而得名。蟲體為圓球形,直徑有1mm左右,顏色發紅,細胞質密集於球體的一部分,其內有核,其他部分由細胞質分散成粗網狀,在網眼間交流液體。有2根鞭毛,一根大(又名觸手),一根小。繁殖有分裂法和出芽法,後者在蟲體表面生出很多小個體,脫離母體後發育成新個體。如果這類動物繁殖過剩密住在一起時,可以使海水變色,稱為赤潮,這對漁業危害很大。除了夜光蟲外,溝腰鞭蟲(Gonyaulaxspp.)、裸甲腰鞭蟲(Gymnodiniumspp.)大量繁殖時也能引起赤潮。還有不少淡水生活的鞭毛蟲能使水污染,如鍾罩蟲(Dinobryon)、尾窩蟲(Uroglena)、合尾滴蟲(Synura)等。但是大多數的植鞭毛蟲是浮游生物的組成部分,是魚類的自然餌料。
2、動鞭亞綱〔Zoomastigina〕:無色素體,其營養方式是異養的。有不少寄生種類,對人和家畜有害。
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是一種很小的鞭毛蟲,寄生於人體的有3種。在我國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蟲(L.donovani),它能引起黑熱病,又名黑熱病原蟲。其生活史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寄生在人體(或狗),另一階段寄生在白嶺子體內。黑熱病主要靠白嶺子傳染。
一個被感染的白蛉子,在其消化道內有很多活動的利什曼原蟲稱為前鞭毛體(promastigote=鞭毛體mastigote=細滴型leptomonad),體梭形(長約15~25um)。當白蛉子叮人時,將原蟲注入到人體,主要在人體內臟的巨噬細胞內發育,鞭毛消失呈一種圓形或橢圓形的小體(約2~3um)稱為無鞭毛體(amastigote=利杜體leishman-Donovan=利什曼型Leishmanial)。這種

原生動物
不活動的無鞭毛體在巨噬細胞里以巨噬細胞為營養),長大,不斷地進行繁殖。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當繁殖到一定數量時,巨噬細胞破裂,這樣無鞭毛體出來又侵入其他的巨噬細胞,如此引起巨噬細胞的大量破壞和增生使肝脾腫大,發高燒貧血,以至死亡。死亡率可達90%以上。解放前,全國黑熱病患者較多。主要流行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為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在各流行區建立專門的防治機構,發動群眾從治病、消滅病犬和白蛉子三方面進行防治。現已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控制了黑熱病的流行。
錐蟲(Trypanosoma):多生活於脊椎動物的血液中,其形狀與利計曼原蟲基本相似,只是基體向後移至體後端,鞭毛由基體發出後,沿著蟲體向前伸與細胞質拉成一波動膜。其運動主要靠波動膜及鞭毛,波動膜很適合於在粘稠度較大的環境中運動。錐蟲廠泛存任於各種脊椎動物中,從魚類、兩棲,一直到鳥、哺乳類的馬、牛、駱駝、甚至人,都有錐蟲的寄生。
寄生於人體的錐蟲能侵入腦脊髓系統,使人發生昏睡病,故又名睡病蟲,這種病只發現在非洲,我國還沒發現。在我國發現的錐蟲個要危害馬、牛、駱駝等。對馬危害較重,引起馬蘇拉病,使馬消瘦、體浮腫發熱,有時突然死亡。
隱鞭蟲(Cryptobia):如鰓隱鞭蟲(C.branchialis)寄生於魚鰓。被害的魚常常離群獨游於水面,或靠近岸邊,體色暗黑,不久即死亡。預防主要是注意清塘和選擇優良的魚種下塘。在魚病發生的季節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等進行預防和治療。
披發蟲(Trichonympha):生活在白蟻腸中與白蟻為共生關系。白蟻以木質纖維為

原生動物
食物,但是消化纖維素是靠這些鞭毛蟲的作用。
領鞭毛蟲(Choanoflagellates):自由生活。在領鞭毛蟲體前端鞭毛基部,有一領狀結構圍繞著鞭毛,它是由細胞質突起形成(見海綿動物的領細胞),後端有一柄,常附於其他物體上營固著生活。如雙領蟲(Diplosiga);營群體生活的如原綿蟲(proterospongia),是一個疏鬆的群體,外周為領細胞,里邊為變形細胞,埋在一團不定形的膠質中。對於了解海綿動物與原生動物的親緣關系有意義。另一類鞭毛蟲既有鞭毛又有偽足,稱為變形鞭毛蟲(Mastigamoeba),這類動物對探討鞭毛類與肉足類的親緣關系有意義。

7. 發光的蟲子有哪些

易雲科技了解到發光的蟲子有以下十種

  1. 螢火蟲

    螢火蟲的光色有黃、紅和綠三種顏色。雄螢腹部有兩節發光,雌螢只有一節。亮燈是耗能活動,不會整晚發亮,一般只維持2至3小時。


8. 夜光蟲的球形直徑有1mm.請問,單細胞這么大,那麼豈不是它的物質交換效率太低了。不利於生存。夜光蟲

夜光蟲 夜光蟲(Noctiluca)是一類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鞭毛綱、腰鞭毛目。它們在夜間由於海水波動的刺激能發光,因而得名。夜光蟲的身體為圓球形,直徑為1毫毛左右,顏色發紅,細胞質密集於球體的一部分,其內有核,其他部分由細胞質放散成粗網狀,在網眼間充滿液體。有兩根鞭毛,一根較大,稱為觸手,另一根較小。它的繁殖為分裂法和出芽法兩種,後者在身體表面生出很多小的個體,脫離母體後發育成新的個體。例如閃光夜光蟲身體的直徑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個個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細胞膜、網狀分散的細胞質、濃密的細胞核、一根細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質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動的觸手。因其體內含有許多擬脂顆粒,故受到機械刺激時能發光。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蟲和其他一些腰鞭毛蟲(如裸甲腰鞭蟲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閱讀全文

與夜光蟲屬於原生動物門哪個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