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捕殺野生動物,多年後會不會泛濫成災
不捕殺野生動物的話,多年後野生動物並不會泛濫成災。其實就是現在也是不可以捕殺野生動物的,因為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很多動物的生存環境都遭到了破壞,當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遭受破壞之後,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之後,野生動物的繁衍也就出現了困難,從而導致野生動物的滅絕。
畢竟竹子對於大熊貓來說,是比較難消化的,而且因為纖維素比較多,所以其中的營養物質其實不是很多,因此大熊貓需要長時間的進食,來保證自己的能量供應,所以大熊貓除了吃之外就是睡了。
不過,因為人類的活動,導致很多的竹林都消失了,當大熊貓失去了食物來源之後,其實大熊貓也就面臨著滅絕。雖說現在的大熊貓已經得到了人類的保護,但是大熊貓的數量還是非常少的,而且那些沒被人類保護起來的動物,其實也正在慢慢的減少。
⑵ 從現在開始,所有人不捕殺野生動物,多年後會不會泛濫成災
只能說部分的野生動物可能在短期內泛濫,像澳大利亞的兔子和野貓一樣,但是由於人類群體數量的龐大,對資源的索取量就很恐怖,這會壓制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還是那句話,生物活著需要什麼?物質和能量。而如今的地球上,人類對物質和能量的索求是很恐怖的,隨著人類人口數量的增加,人類占據了原本的大片的原始叢林、草原等等,用於耕種、畜牧等產業,這就造成了對野生動物生活環境的壓縮,像以往的大熊貓之所以瀕危一是因為它們本身就繁殖困難,二是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由於開山耕種、道路建設等,使得大熊貓的棲息地被割裂,將其分裂成幾個小的群體,就會使大熊貓可能面臨近親繁殖的危險,那會導致它們的種群質量迅速下降。
可以說有人類的存在,其它的野生動物很少有全球泛濫的可能,只可能是在少數國家的少數地區泛濫,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十分深遠,而現在的全球變暖的趨勢也被認為和人類有關,在這些背景之下,野生動物打又打不過人類,不滅絕艱難地生存就很難了,根本無法和人類競爭。
⑶ 導致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分別是什麼
自然原因包括:自然災害、物種自身。人為原文包括:人為破壞、環境污染、亂捕濫獵、過度開墾。
一、自然原因
1、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導致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長江流域罕見的洪災,使許多棲息於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區的野生動物蒙受了滅頂之災。
2、物種自身
物種特化和遺傳衰竭,往往是導致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內在原因。某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某種特定的棲息環境而產生了特別的習性(包括食性),使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其他環境,最終落得「不適者被淘汰」的結局。如大熊貓特化為主要以竹為食,一旦失去其現有棲息地或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無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現生存危機。
一些野生動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受到生活力減退和遺傳力衰退的威脅,導致其種群數量難以恢復而趨於瀕危。如朱䴉,現存數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再加上處於人類的半飼養狀態,個別適應於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會逐步丟失,進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
二、人為原因
1、人為破壞
人類為發展經濟砍伐森林、圍湖圍海造田、過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間接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動物,特別是獸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最主要的棲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緊隨其後的開荒種地以及草原過度放牧,既占據了野生動物固有的家園,又將野生動物人為地分割成許多孤島狀的小種群,使得它們的生存繁衍遭到極大的影響。
圍湖造田和佔用灘塗是導致水禽、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瀕危的主要原因。濕地、湖泊以及沿海灘塗被大量開發成工農業用地後,使依賴於此的動物喪失了棲息地、繁殖地而瀕於滅絕。如揚子鱷,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上億年,由於棲息地的喪失,野生種群快要絕跡了,有關部門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個體實施再引進工程,但苦於無地而不得不坐等揚子鱷野生種群滅絕。
2、環境污染
20世紀以來,由於農葯、鼠葯、化肥、煤炭、石油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工業「三廢」和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體,野生動物健康受到損害,繁殖力日漸低下,許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適於水生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態位較高的野生動物因為食物鏈的關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連。
3、亂捕濫獵
亂捕濫獵是造成許多物種瀕危的直接原因。龜鱉類、蛇類、鷹隼類、藏羚羊、觀賞鳥類和蛙類是獵捕最為嚴重的幾類動物。龜鱉肉、蛇肉和田雞腿的美味、野鳥的動聽歌聲和艷麗身姿、獵隼活體和藏羚羊絨的國際黑市等,均招徠了上述動物的捕殺之禍,致使其野外資源量銳減,不少已處於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
4、過度開墾
因人類過度放牧和開墾,使草原沙化愈加嚴重。野山羊、黃羊等草原生物的數量也在銳減。
(3)野生動物多少年成災擴展閱讀:
動物滅絕
近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以千計,其中自16世紀以來滅絕的鳥類約150種,獸類約95種,兩棲爬行類約80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統計的數字表明:現在,5%~20%的脊椎動物和樹木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而且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
在過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科學家認為,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CITES公約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多邊物種保護協議,目前共有160個成員國。其宗旨是通過各締約國政府間的合作,加強貿易控制來切實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確保野生動植物種的持續利用不會因國際貿易而受到影響。現在每年約有50萬宗貿易是按照CITES制定的標准、要求和程序進行的,公約保護了不少於5000種動物和25000種植物。
CITES在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最有成效的環境保護公約之一。
⑷ 如果人類不捕殺野生動物,多年後野生動物會泛濫到威脅人類嗎
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並不是直接捕殺,而是人類侵佔了它們的地盤,導致野生動物大量滅絕。所以即使我們不捕殺野生動物,多年之後野生動物也不會泛濫成災,而是仍然會面臨滅絕危險。
大熊貓的瀕危之路
大熊貓在我國屬於珍稀保護動物,國寶的形象深入人心,即使是深山老林中的農民,也知道不能捕殺大熊貓,很多村民遇到大熊貓還會做到不打擾它們,讓它們自行離開。
從亞馬遜雨林的大火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我們沒有直接捕殺森林中的動物,但所有的動物都要為人類的行為而買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倡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森林的原因。
其實,亞馬遜雨林並不是孤立的案件,地球上生態系統改變的事情正在發生,比如:北極地區溫度升高,導致浮冰減少,使得北極熊面臨滅絕風險。
想要徹底保護動物,並不僅僅是不濫捕濫殺,而是要保護它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它們的家園。
⑸ 所有人不捕殺野生動物,多年後會不會泛濫成災
近幾年來,人們意識到了捕殺野生動物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不可逆轉的危害,加上國家已經出台相關的政策禁止人類捕殺野生動物,對野生動物加以保護。因此人類很少再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進行捕捉。於是有人就開始想了,從現在開始,如果人類都不捕殺野生動物的話,經過很多年之後,野生動物會不會因此泛濫成災呢?根據相關的自然知識,我們可以知道盡管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再捕殺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它們經過很多年之後也不會泛濫成災。因為我們的大自然本來就有自己的調節功能,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好每一個物種的數量。
三、綜述准確來說,在人類不幹預野生動物的情況下,野生動物也不會出現泛濫成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