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發明是受動物啟發的
雷達聲納發明是受動物啟發的。
哈佛大學的機器人蜜蜂項目於2013年首次亮相,目前仍在持續研發當中。它的核心來源一個簡單的想法,並且受昆蟲世界的影響而設計,它其實是一架微型無人機。它重175毫克,這個重量要比一枚硬幣還輕14倍,這個微型機器人相當精緻。
動物發明特點
翼展使其成為最小的基於昆蟲的人造裝置,為了設法實行完美的飛行,可能需要超過12年的時間才可完成研究。它將藉助亞毫米級構建元素,設計人員不得不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完成研發諸如旋轉電機、齒輪、螺母和螺栓之類的構件。
由於表面張力引起的力大約是機器人重量的10倍,科學家們增加了一個微小的可燃火箭。該發明的最終目的是使微型機器人能夠成群地運行。
他們還必須設計一種方法,以使其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以克服湍流對小物體的巨大影響,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種可以每秒超過120次拍打翅膀的人造肌肉系統。起初,機器人可以起飛、飛行和著陸,但是現在它們可以粘在水面,在水下游泳,甚至可以潛入水中或從水中跳出來。
② 生活中有哪些發明到動物的啟發
受動物啟發的發明有很多,如雷達是根據蝙蝠發明的,防彈武器是根據甲蟲發明的,電子蛙眼是受青蛙眼睛啟發發明的,受電魚啟發發明了伏特電池等。
蝙蝠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可以通過喉嚨發出超聲波然後再依據超聲波回應來辨別方向、探測目標的。有一些種類的面部進化出特殊的增加聲納接收的結構,如鼻葉、臉上多褶皺和復雜的大耳朵。
氣步甲炮蟲自衛時,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 「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雙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雙氧水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 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出。
這種原理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美國軍事專家受甲蟲噴射原理的啟發研製出了先進的二元化武器。這種武器將兩種或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中,炮彈發射後隔膜破裂。
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人們也受電魚的啟發發明了伏特電池。
③ 哪些發明受動植物啟發而產生的
受動物啟發的發明有很多:
1、潛水艇外形:潛水艇外形模仿了鯨魚,可以減少在水中行進的阻力,又可減小噪音,同時增加隱蔽能力;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是模仿了魚鰾的來工作的。
2、電子蛙眼: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發明了電子蛙眼。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3、雷達:蝙蝠是利用「超聲波」在夜間導航的。
4、「復眼」數碼相機: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復眼結構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復眼」數碼相機。
5、飛機的發明源於人類對飛行的嚮往和對鳥類的研究,近代由於空氣動力學以及機械學的發展,人們漸漸懂得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是由於鳥類的翅膀形狀,氣流流過翅膀上表面的速度比流過下表面的速度快,導致下翼面受到的向上的氣流壓力大於上翼面受到的向下的氣流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並由此製造了飛機。
6、聲納是利用超聲波來進行測距和定位的設備。
④ 哪些發明是受動物的啟發製造出來的對此你有何了解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其實很多發明都是從動物身上獲得的啟示,這個就不得不感嘆我們古人的智慧了。善於觀察,善於從周圍的事物當中去獲得一些啟示,來進行科學技術的發明,我們生活當中從動物身上獲得啟示發明的東西很多。下面我們就來舉幾個例子。
首先我們所常見的潛水艇,潛水艇的外形其實工就是根據鯨魚的外形來設計的,就是從鯨魚的身上獲得的啟發,因為鯨魚它是流線型外形特點,然後科學家們據此推測,這種流線型的外形在水中所受的阻力會更小一點,因此在潛水艇的發明當中,採用了流線型的這種設計,這種啟發就是從鯨魚身上獲得的。
我們現在的很多發明,從動物身上獲得的啟示是非常多的,這些都來源於對動物的觀察和一顆探究之心,所以還是要注意觀察的。
⑤ 人類有哪些發明是受動物的啟發的
1、潛水艇外形模仿了鯨魚,工作原理模仿了魚鰾;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發明了電子蛙眼;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製造了雷達;「復眼」數碼相機的發明受到了昆蟲復眼結構的啟發;飛機的發明源於對鳥類的研究;聲吶是運用了海豚的水下迴音定位原理發明的;防毒面具的發明受到了野豬的啟發。
仿生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人們研究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工作的原理,並根據這些原理發明出新的設備、工具和科技,創造出適用於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仿生學也被認為是與控制論有密切關系的一門學科,而控制論主要是將生命現象和機械原理加以比較,進行研究和解釋的一門學科。
2、潛水艇的外形是模仿鯨魚的外形,可以減少在水中行進的阻力,又可減小噪音,同時增加隱蔽能力;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是模仿了魚鰾的來工作的。
3、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發明了電子蛙眼。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
4、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5、蝙蝠是利用「超聲波」在夜間導航的。蝙蝠的喉頭發出一種超過人的耳朵所能聽到的高頻聲波,這種聲波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迅速返回來,蝙蝠用耳朵接受了這種返回來的超聲波,使其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引導蝙蝠飛行。
而雷達正是運用了這一特性,科學家藉助仿生原理,人類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製造出了雷達,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復眼結構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復眼」數碼相機。這種相機半球狀排列著180個顯微透鏡,使其具有160度的視野,能夠同時聚焦物體的不同深度。
6、人類眼睛和所有相機都是使用單個透鏡聚焦光線至一個光敏組織或者材料物質上,這種排列能夠製造高解析度圖像,但是復眼卻能提供與眾不同的優勢,它可以產生全景視角,呈現顯著的深度感官。
7、飛機的發明源於人類對飛行的嚮往和對鳥類的研究,近代由於空氣動力學以及機械學的發展,人們漸漸懂得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是由於鳥類的翅膀形狀,氣流流過翅膀上表面的速度比流過下表面的速度快,導致下翼面受到的向上的氣流壓力大於上翼面受到的向下的氣流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並由此製造了飛機。
8、海豚擁有「水下聲吶」,使用頻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聲波的喊叫聲進行「迴音定位」,產生一種十分確定的訊號探尋食物和相互通迅。人類運用這種原理發明了「聲吶」。聲吶是英文縮寫「SONAR」的音譯,其中文全稱為:聲音導航與測距,是一種利用聲波在水下的傳播特性,通過電聲轉換和信息處理,完成水下探測和通訊任務的電子設備。
9、當野豬聞到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後,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氣味對鼻子的刺激。而泥土被野豬拱動後其顆粒就變得較為松軟,對毒氣起到了過濾和吸附的作用。由於野豬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賜予它的「防毒面具」,所以它們能在一戰中的氯氣浩劫中倖免於難。
科學家從中得到啟示,根據泥土能濾毒的原理,選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質,又能使空氣暢通的木炭,1g的木炭總面積可達100-150平方米,於是設計製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豬嘴形狀的防毒面具。
⑥ 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受到動物啟發呢能舉三個例子。
蝙蝠是利用「超聲波」在夜間導航的。蝙蝠的喉頭發出一種超過人的耳朵所能聽到的高頻聲波,這種聲波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迅速返回來,蝙蝠用耳朵接收了這種返回來的超聲波,使其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引導蝙蝠飛行。而雷達正是運用了這一特性,科學家藉助仿生原理,人類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製造出了雷達。
⑦ 生活中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
1、蝙蝠、海豚與聲納
聲納從發射器中發射出可穿越水和空氣的低頻率聲音脈沖,聲音脈沖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到接收裝置。根據聲音脈沖的傳播速度與回聲傳回的時間,就可測得魚障礙物之間的距離。人類正是根據蝙蝠和海豚的回聲定位原理發明了聲納。
2、潛艇與「鯨背效應」
現代核潛艇能夠在水下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冰下發射導彈需要破冰漂浮,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每20到60分鍾,鯨魚將浮出水面呼吸(稱為「噴氣機」),潛艇專家從這個靈感,因此提出在命令潛艇的頂部平台殼牌和上層建築,加強材料強度,在模仿的外觀的鯨魚,如期實現「鯨魚效應」當打破僵局。
3、響尾蛇與熱成像攝像機
響尾蛇可利用它天生的紅外線感知能力發現四周的獵物,熱成像攝像機利用的就是這一原理。
4、蝴蝶與衛星控溫系統
當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在太空中運行的地球衛星的溫度可高達200℃;在陰影區域,衛星的溫度降至-200℃,因此衛星上各種復雜的儀器很容易被烘烤或冷凍。後來,科學家從蝴蝶身上獲得靈感,解決了這個問題。
原來蝴蝶的身體表面長著一層小鱗片,這些鱗片起著調節體溫的作用。每當陽光直射時,當溫度上升時,鱗片自動打開,以減少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熱量的吸收;而當外界溫度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貼近體表,使陽光直接照射到鱗片上,從而將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科學家為人造衛星設計了一種看起來像蝴蝶鱗片的溫度控制系統。
5、蜘蛛網與鎧甲
生物學家研究過蜘蛛絲,發現它的強度是同樣大小的鋼絲的五倍。
受此啟發,英國劍橋PA科技有限公司嘗試生產像蜘蛛網這樣的高強度纖維,可以編織或製成復合材料,用作防彈衣、防彈車、坦克、裝甲車等的結構材料。穿上這種盔甲,不僅減輕了重量,還提高了性能,而且經久耐用。
⑧ 生活中有哪些發明是受了動物的啟發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發明,是受了動物的啟發,進而創建了仿生學理論。較早而具體的例子有:
1、人們模仿魚類的形體發明了船,並且以木槳仿鰭劃船。相傳早在大禹時期,人們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游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改成櫓和舵,增加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段。
2、人們模仿鳥兒展翅在空中飛翔發明了飛行器。據《韓非子》記載,魯班用竹木作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然而人們更希望仿製鳥兒的雙翅使自己也飛翔在空中,於是設計和製造了撲翼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飛行器。
3、模仿蝙蝠能用耳朵與嘴「看東西」發現了超聲波。蝙蝠發出聲音信號的頻率超出人耳的聽覺范圍,蝙蝠對目標的定位方法與人們用超聲波回波定位的方法相同,從而發明了雷達和聲納。
4、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特電池。伏特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作「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受到動物的啟發,人們把生物體看成是一種具有特殊能力的機器,或者把生物體比作一個自動化的工廠,它的各項功能都遵循著力學的定律,它的各種結構協調地進行工作,它們能對一定的信號和刺激作出定量的反應,從而有更多的發明創造。
⑨ 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
1、機器人蜜蜂:Robobee
哈佛大學的機器人蜜蜂項目於2013年首次亮相,目前仍在持續研發當中。它的核心來源一個簡單的想法,並且受昆蟲世界的影響而設計,它其實是一架微型無人機。它重175毫克,這個重量要比一枚硬幣還輕14倍,毫無疑問的是,這個微型機器人相當精緻。
Robobee的30毫米的翼展使其成為最小的基於昆蟲的人造裝置,為了設法實行完美的飛行,可能需要超過12年的時間才可完成研究。它將藉助亞毫米級構建元素,設計人員不得不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完成研發諸如旋轉電機、齒輪、螺母和螺栓之類的構件。
他們還必須設計一種方法,以使其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以克服湍流對小物體的巨大影響,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種可以每秒超過120次拍打翅膀的人造肌肉系統。起初,機器人可以起飛、飛行和著陸,但是現在它們可以粘在水面,在水下游泳,甚至可以潛入水中或從水中跳出來。
由於表面張力引起的力大約是機器人重量的10倍,科學家們增加了一個微小的可燃火箭。該發明的最終目的是使微型機器人能夠成群地運行,然後在作物授粉、搜救、監視任務當中發揮作用。
2、飛蛾眼睛靈感:抗反射膜
飛蛾已經進化出了許多巧妙的適應性,使得它們能夠更好的生存下來,而科學家們也正在從它們身上獲得靈感來開發新技術。
特別的是,它們的眼睛上有一層防水塗層,使得它們在晚上仍能看見東西,這是自然界中反射力最小的表面之一。這意味著掠食者在夜間幾乎看不見它們,但這在很多方面是有用的。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這種塗層的納米結構,並將其用於太陽能電池上,通過捕獲更多的太陽輻射從而提高效率。如今,它也被用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數字設備上,這可以讓我們在陽光下,也能夠更好的看見屏幕上的圖像和文字。
在測試中,這些塗層表面只反射了0.23%的光,而典型的智能手機的屏幕所佔比例是4.4%。因此,利用這項技術,實際上可以消除眩光問題。這意味著,無論你身處何處,都可以輕松的看到屏幕上的東西,根本無需笨拙的調整設備的角度。
3、霧姥甲蟲的靈感:收集露水的水瓶
在納米比亞沙漠發現的一種甲蟲被稱為霧姥甲蟲,它被發現生活在一個極其乾燥的環境中,所以它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取水方式。在清晨,當沙丘被霧氣覆蓋的時候,甲蟲會爬到高處,並以一種能促使露水聚集起來供它飲用的方式來安置自己。
一大清早,當霧氣籠罩著沙丘的時候,霧姥甲蟲就會爬到高處,然後用自己的身體來收集露水,以供自己飲用。而設計師採用了這一點,創造了一種可以收集露水的水瓶。
該發明可以幫助乾旱環境中的人們更為方便的獲取水源。這個設備是由不銹鋼製成的,因而要比周圍的空氣更冷,這會導致水冷凝並收集在上面。它的表面不平整,可產生較大的表面積,使水分聚集在周圍,並全部引導至過濾器,並防止污染物進入基座。設計師希望在缺乏水的環境中大力推廣它,使人們更容易收集到淡水。
4、昆蟲的眼睛靈感:facetVISION相機
隨著配備強大攝像頭的智能手機的普及,攝影技術也正在發生改變,而且是變得越來越好。智能手機的大部分厚度是由相機鏡頭的大小決定的,通常不小於5毫米。但如果它能減少到只有2毫米呢?
一個設計師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昆蟲眼睛構造發明的相機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它被稱為facetVISION相機,它實際是由135個小鏡頭組成的。
這些鏡頭所捕獲的圖像會被組合在一起創建一個圖像,這就像蒼蠅等某些昆蟲的眼中所發生的一樣。毫無疑問,隨著昆蟲世界帶來的進一步啟發,微電子技術將變得越來越小,體積將變得更小。
5、寄生蠅為靈感發明的微型天線
有一種小型寄生蠅,叫做Ormia ochracea,其寄生率極高,而且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聽覺。雌性寄生蠅已經發展出一種特別的寄生能力,通過傾聽雄性蟋蟀的鳴叫,然後在它們身上產卵,從而有效地跟蹤它們。不幸的是,對蟋蟀來說,當卵孵化時,它們的幼蟲會把寄主當作第一餐而吃掉。
而科學家們則在這項能力當中獲取了靈感,並一直在研究這種聽覺能力。他們創造了一種天線設計,用來區分來自精確方向的信號。設計微型天線非常困難,而寄生蠅的聽力和頻率則為科學家們提供的解決方案。如今這種天線的原型已經製作完成,如果項目成功,則可以帶來一個微型天線的全新領域,從而縮小日常設備的大小。
⑩ 科學家從哪些動物身上得到了啟示發明了什麼
1.蝙蝠和雷達
蝙蝠有種本領叫做「回聲定位」。人們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原理發明了雷達。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成功一種「蝙蝠拐杖」,這種特殊的拐杖能發出一種人耳聽不見的聲吶波,通過震動的強弱,幫助盲人探測障礙物的遠近。
2.蝴蝶和防偽紙幣
蝴蝶翅膀上有很多很小的下凹的小坑,小坑底是黃色的,而坑的斜坡上是藍色的,當陽光照射在蝴蝶翅膀上的時候,由於發生光的折射作用,人眼看到的蝴蝶翅膀就是綠色的。根據這個現象,人們在紙幣或信用卡上也設置了許多小坑,這樣,無論假幣有多麼逼真,都難逃光學設備的「法眼」。
3.蒼蠅和照相機
蒼蠅的復眼觀察物體比我們人類還要仔細和全面。每秒鍾閃爍60次的日光燈,你也許根本無法察覺,可是蒼蠅卻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地看出來。美國人根據蒼蠅復眼的原理發明了「蠅眼」航空照相機,天文學也有一種叫做「蠅眼」的光學儀器,是根據蒼蠅復眼的結構設計的。
4.海蜇和順風耳
人們模擬海蟄感受次聲波的器官,設計成功精確的「水母耳」儀器,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
(10)哪些發明是受動物啟發的擴展閱讀
仿生是高科技的代名詞,它是指運用尖端的科學技術,來模仿生物的各種官能感覺和思維判功能,更加有效地為人數服務。各國都在不遺餘力地加大在仿生學方面的研究。可以說,仿生學研究程度的高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