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鱘是魚類還是哺乳動物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裡,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幾天不動。據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魚就往上游;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中華鱘在長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達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生殖季節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鱘魚卵受精後被江水沖散並粘附在江底的石頭上,一星期後孵出幼苗。幼魚隨江水漂游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達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發育,待長大後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後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鱘魚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華鱘的懷卵量為30-130萬粒,但產出的卵有90%以上被銅魚、黃顙魚等魚類吃掉,能夠活下來的那一點點都是掉在石頭縫里的。不過小中華鱘生命力很強,一旦孵出小魚苗,就會趕緊往水面上漂,然後游到水很淺的地方,似乎知道產卵有危險,能夠長大成熟再回來繁殖的個體只佔出生總數的2-3%。 中華鱘為肉食性魚類,在長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已處於易危狀況。同時,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
2. 中華鱘是什麼動物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是硬骨魚綱鱘科的魚類。常見個體體長0.4-1.3米,體重50-300千克;最大個體體長5米,體重可達600千克。
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物種學史: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中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紀(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鱘魚是魚類中最瀕危的類群之一。
3. 中華鱘是哺乳動物嗎
中華鱘當然是魚類了,不知道樓主從哪得到中華鱘是哺乳動物的映像的呢? 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 分類: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 水裡的哺乳動物應該是鰭腳目和鯨目的動物。
4. 中華鱘屬於什麼類動物
白鰭豚生活在水中,胎生哺乳,屬於哺乳動物;中華鱘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屬於魚類;揚子鱷營爬行生活,卵生,屬於爬行動物;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幼兒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可見A符合題意.
故選:C
5. 我國特有的中華鱘和白鰭豚終身生活在水中.中華鱘用鰓呼吸,卵生;白鰭豚用肺呼吸,胎生.它們分別屬(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所以中華鱘具有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白鰭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是恆溫水生哺乳動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體內有膈;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