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發布時間:2022-04-02 18:14:16

❶ 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能否成為「救市稻草」?

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以千萬元的價格成交,價格高嗎?一件古代書畫價格,價格幾百萬元人民幣,價格低嗎?從今年開始,藝術品交易市場開始猛推當代藝術作品,你賣200件,我就推出兩個專場甚至更多,當代藝術品市場是否真的已經開始火熱了呢?人們對於當代藝術的審美水平是否真的高了呢?幾個問題都是值得人們思考的話題,透過熱鬧的表面,藝術品市場火熱的背後是否有著某種刻意的引導力量呢?記者就此問題,今天將專門展開分析。當代藝術搶占市場主導地位?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書畫的市場反映開始走下坡路,許多本應賣得很好的作品居然無法正常成交,許多大拍賣公司的成交率也開始下滑。但是,許多老闆們並不願意正視這一現實,更是不肯承認藝術品市場存在的「泡沫之說」,盡管事實已經出現,但大家仍然固執地解釋:現在只是調整期,過去的速度發展太快了,更有人開始拋出另類解釋——現在是調整期,更是藏家入市的好機會。

另一個事實是,從今年開始,藝術品出現了更多的當代藝術作品,其價格更是一路走高,大走猛超中國古代書畫的市場老大地位勢頭。許多拍賣公司不惜推出兩至多個當代藝術專場,更多的開始在各自的圖錄中為當代藝術家們開始「樹碑立傳」,總體形式是:今天當代藝術迎來了好時候。

一落一漲,兩個狀況雖然都屬於正常的市場反應,但如果結合到一起來看,不難讓人產生疑問:兩者變化是否有著某種聯系呢?

有人就持這種觀點,書畫藝術品經過多年的積累,在市場的地位絕對屬於老大。但是隨著假貨、次貨的大量出現,再加上假拍等假象的伴生,許多藏家已經對傳統書畫產生了厭倦心理。同時,隨著政策的變化,曾經一擲千金瘋狂購買中國書畫的煤老闆們開始低調,這也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從而使書畫市場的快速度出現「點剎」。但錢還是要賺的,香港乃至歐洲的藝術品市場給中國的拍賣市場帶來了一絲生機,隨著幾名當代藝術家或幾幅作品在國外的認可,「抓住當代藝術」立即成為國內拍賣行的寶貴商機。於是,不惜花大本錢力挺當代藝術家。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當代藝術當今表現好,不是說它們的水平不好,也不是說它們不該賣高價。但是這一變化來得太快,超出了人們的適應能力。讓人不得不產生聯想:中國傳統書畫市場是否出了問題,那些年富力強,具有很漫長創作生涯的藝術家的作品憑什麼一下子賣那麼貴?人們的鑒賞水平提高了?

從中國傳統書畫的市場推出量的縮減,到當代藝術作品的增加,再到確實有些當代作品出現破天荒的高價,人們似乎看到:現在有許多人開始喜歡上了當代藝術作品,無論寫實的還是抽象的。

事實是否如此呢?記者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雖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也能反映出一些市場觀點來。記者走訪了數十位包括圈內記者、行業資深人士及老的藏家,其中多位表示並不喜歡當代藝術品,有的表示看不懂當代藝術品,就連一位美國的記者也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並未到達巔峰。

也許記者訪問的群體屬於小眾,可能大眾都開始學會欣賞當代藝術作品。但去年為何沒有如此高的欣賞水平呢?前年為何沒有?人們都知道,藝術欣賞是需要有時間的積淀的,至少需要有專業的藝術細胞,難道這些都能在短短一年內就得到提升嗎?

當代藝術火熱的背後難以掩蓋的虛火

綜合多方人士的意見,記者得到了一個答案:因為中國傳統書畫的下滑,導致當代藝術作品趨熱,這期間必然有市場的引導力量在起作用,而且起了不小的作用。一個人賣,兩個人賣,到大家都賣當代藝術作品,足以給人一個現象:當代藝術品現在很火熱。有人認為賣方市場在市場推廣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是,回頭看看中國書畫的發展軌跡,也不難看出:正是因為全部拍賣行都在猛推中國書畫時,才使中國書畫迅速到達一個高位,但是很快就到了低谷。現在又在猛推當代藝術,前景如何?會不會步中國書畫遭遇的後塵呢?

總體結論是:不能否定當代藝術作品的價值,但要想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需要一定時間,不能以「填鴨式」的強行推廣方式來灌輸某種思想,不能再以贏利、投資為主導思想,否則,當代市場必然會面臨「大起大落」的局面。

王明明:要理性看待市場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先生曾在中國拍賣協會舉行的一次論壇中談到,從改革開放到現在,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當今畫家來說,趕上了一個歷史上前所未有、最好的時機。如何冷靜地面對市場,對於當今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王明明的看法是,畫家應該理性面對市場。藝術家應該用平常心來對待市場,絕對不可以急於求成。最近一段時間來,當代藝術品市場非常火爆,而且價格逐年攀升。

「不能因為市場好了就自己沖昏頭腦。」王明明認為,市場好了對於畫家是一個沖擊,會導致很多畫家急功近利,會導致許多畫家浮躁。而前輩藝術家們,雖然以畫畫為生,但當時很潦倒。依自己看,一個藝術家發財是偶然,受窮是必然的。但有的人畫畫不怎麼樣,可財發得很厲害,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首席記者 楊玉峰

❷ 如何鑒賞藝術

  1. 欣賞藝術不可淺嘗輒止,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復雜的、特殊的心理活動,包括對欣賞對象的感覺、知覺、理解、思考以及聯想、想像等認識過程,同時包括與認識過程相伴隨的主觀方面的感受情緒和情感活動;

  2. 在這種欣賞過程中,感受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只有有了准確、敏銳、充分的感受,才能把握藝術作品在感情形式和形象上的特點,從而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獨特的印象。藝術欣賞者對藝術品的第一個印象,也稱「藝術的初感」,非常重要;

  3. 因為它對人的感覺器官是一種新鮮的刺激,感受最為敏銳和深刻。有時候欣賞者一聽某一首歌曲就喜歡上了,看到某一幅畫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就是這個道理;

  4. 然而,藝術欣賞又不能滿足於「藝術的初感」。真正的藝術欣賞並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領略以盡的。不少藝術品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接觸到它的真諦的。所以首先,它需要欣賞者對審美對象的穩定注意。

❸ 如何欣賞當代藝術:藝術標准不單一

梅蘭竹菊(裝置) 傅中望
梅蘭竹菊(裝置) 魏光慶
近日,湖北美術館因「雕塑2012」和「再水墨」這兩個在業內受到好評的展覽而被網友吐槽,筆者看了網友們的評論也是開懷大笑,覺得很可愛也很有才,但是作為在美術館工作了5年的職員,忍不住想要做一點回應,幫助大家以輕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作品。
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單一的形態模式。以往,我們普通大眾對藝術品的認識都止於繪畫、工藝品,認為美的、技藝精湛的才是藝術,大眾熟悉和習慣的是唯美、具象寫實的藝術風格,追求的也是審「美」體驗和視覺享受。我相信這是每一個走進美術館的老百姓的觀展期待。
然而現在,藝術已經不再僅僅是「美」的享受和創造,有一部分藝術偏重於思想的啟發和創造,是對思維定式的挑戰,對日常經驗和觀念認識的更新,也不再單一地追求「經典」,有時甚至企圖顛覆經典,打破傳統,反叛權威,挑戰常規,擺脫政治的、社會的、歷史的、時代的各種束縛。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藝術,有時候是不美的,甚至是非正常形態的,也許是抽象的、變形的、誇張的、醜陋的,甚至也無法用單一標准去劃分界定,這讓大眾覺得匪夷所思。因為他們從中既看不到「美」,也看不到技術,這些以往適用的藝術評判標准失效了,他們對審美享受的期待也落空了,所以他們很苦惱自己怎麼看不懂藝術了,最後只好不奢求理解這些「高深」的藝術了。
其實這是大家對藝術的理解走入了一個誤區,為什麼藝術一定要是美的?為什麼大家迫切想知道作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就不能探尋一下自己可以從那些不美、不懂的作品中獲得什麼?能不能喚起你內心的思考或情感的漣漪,與你的閱歷、經驗、記憶、情感等等找到對應、呼應?以這次湖北美術館館長傅中望在公共空間曬衣服的作品為例,首先這件作品帶給了我們思考的突破:「這也是藝術?」「藝術還可以這樣?」其次,這件作品喚起我們對於一個城市的時代記憶:「江城人民過去就是這樣生活的!」再次,這件作品不是草率的,通過網路徵集的衣物都真實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原貌,並且晾起的衣服厚的、薄的、長的、短的、亮色的、暗色的、內衣、外衣都搭配考究,錯落有致,自然好看,有氣勢、有用心。
再以藝術家魏光慶的《梅蘭竹菊》裝置作品為例,衛生間里的面盆是洗手、洗臉的,浴缸是清洗身體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面盆和浴缸裡面的水都是黑的,你是能夠洗干凈還是越洗越黑、越洗越臟?藝術家違背常理的設計,恰恰是其用心所在。牆上掛的「梅蘭竹菊」是一種君子氣節的標榜,而從其下面流出的水卻是黑水,如果聯系一下社會現實,你是不是可以找到些許微妙的對應呢?是不是會佩服這位藝術家的一針見血和他的言說技巧呢?
還有藝術家張羽的《指印》作品,有網友追問其意義,「既不是馬賽克也不是格子,而是指印。」對於這樣一整面的指印也成為藝術,大家深感迷惑。可是大家如果細看每個指印之間,它們是有關系的、有講究的,是有形式美感和節奏感的,再看整體效果也是清新淡雅的,有一種清心寡慾的禪意隱隱浮現。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藝術家用手指一點點、一天天地蘸墨汁在宣紙上輕輕按下指印,如果不是心平氣和、內心舒展又虔誠干凈,可能營造出的畫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而這種日復一日的重復,其單調、乏味、消解意義的行為卻成就了一番凈化和禪境。那麼身處現代社會的你從中收獲了什麼呢?
自畢加索的立體繪畫、杜尚將小便池命名為《泉》展出、安迪·沃霍爾機器生產式的復制,已經將藝術語言、藝術形式都進行了革新,他們對藝術的「倒行逆施」為我們不斷拓展了藝術的邊界,也有力地打開了思維的局限,這也正是現代藝術之於現代社會的意義之所在。只是我們的大眾還沒有形成這樣的認識,還處在藝術審「美」的初級階段。大家在欣賞藝術品的時候,也沒有形成以自己為主導、探尋自己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什麼、想到什麼的習慣。其實我們在面對藝術品的時候,根本沒多大必要去在意藝術家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只要我們能從中感受、從中思考,收獲我們自己能夠收獲的,理解我們能夠理解的,這就足夠了。也許讓我們想起一段往事、一次特別經歷,亦或是一種莫名的觸動。(曾 靜)(作者為湖北美術館館員)

❹ 在哪裡可以賞析到當代藝術大師的藝術欣賞

戴帆(DAI FAN),極富挑戰性的建築設計師與前衛藝術家,以紐約和北京為基地展開工作,曾榮獲亞洲設計大獎、環球設計大獎等幾十個頂級獎項,他推出了中國設計史上第一個理論體系「超解放主義—21世紀的新設計宣言」,網路上面有這方面的信息。

❺ 結合中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特點談如何欣賞當代油畫.300字

藝術在產生之初 是為了紀念與記錄當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邁進 藝術逐漸淪為宗教與政治的附屬物 與其說附屬物 倒不如說是二者之間相互影響 促成了當代藝術的發展 在15世紀時 藝術是純粹的宗教附屬品 但經過文藝復興時期 宗教與政治反而大力推動了藝術的發展 在精神方面 得以解放 得以半脫離
西方美術主要強調人文思想 強調藝術是精神的產物 在東方 藝術主要被看做一種生產
在當代自由思想充斥的社會中看待當代油畫 應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覽無余是有難度的 看待作品 角度往往比距離更重要
在古典時期 往往被抬高的是藝術作品 藝術家是不存在的 如 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 只知其物 不聞其藝術家 斷臂的維納斯 等等 舉不勝舉
當今社會 當代藝術 更多的是去解讀藝術家 與藝術家的思想
由此看來 對於藝術本身 追根溯源 是有必要的

❻ 如何看待當代藝術

藝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的存在。人類是偉大的動物,造就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和名詞,藝術便是其中之一,我想正因為人的個體不同,也就使得藝術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一件藝術品,有的人喜歡,有的人厭惡,那麼我們就不能評價這件藝術品的優劣,這就是為什麼有各種藝術形式之分的原因。

對於當代藝術,人們的看法也不一樣,有人認為藝術也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有人認為藝術應該秉持自己的風格,其實,創意總是來自 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我們還是不能苛求藝術一定要以某種形式發展,我還是贊成當代藝術的多元化,有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藝術,同樣,有不同的藝術才能滿足不同的人的精神需要,這是一種緣分。

❼ 如何欣賞藝術

欣賞藝術品的前提是要有藝術修養,欣賞水平的高低和藝術修養有直接的關系,說白了,就是藝術知識的積累有多少。

所以首先是要多看書,多掌握相關的知識。比如看花瓶,是否是贗品,你就要了解花瓶收藏方面的知識,如何鑒別花瓶的年代、仿品的特點等等,書店有很多書可買、網上有很多資料可查。看蒙娜麗莎,首先要了解油畫,了解作者,甚至了解油畫的歷史,等等。

每個人的欣賞水平不盡相同,但是具有相近教育水平、相同文化背景、相似成長經歷的人群,或許會具有大概相當的欣賞力。進一步說,這樣的群體或許也會有趨同的價值觀。

藝術品,是指人工製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

❽ 什麼是當代藝術,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走進美術殿堂,我們往往會非常失望,因為那些著名的藝術家,哪怕是畢加索畫的作品,我們都看不懂,看不懂嘴上還不敢輕易說出來,心裡苦極了!

這個時候您可千萬別著急,當代藝術雖然以反精英藝術為精神,但是它本身卻是精英藝術的一部分。精英藝術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為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服務的藝術。過去以油畫為代表的藝術在西方是專門為有錢人服務的,所以它是精英藝術。但今天油畫不能算作精英藝術,雖然大眾未必能夠買得起這樣的作品,但是,受眾決定作品的屬性,當一種藝術被人們所接受的時候,它就不再是屬於小眾精英的專利,換句話來說,它成了大眾藝術。

表現主義畫派是怎麼回事?

當代藝術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你真的看不懂。

以前的藝術,比如肖像畫,不一定要有觀念,不就是一個人像嗎,像,生動就好。可是相機出現以後,人的能力很難跟機器去比,雖然有一些高水平的藝術家可以做到畫得跟真的一樣,但是這樣的畢竟少。如此,一張照片和一張栩栩如生的肖像畫相比,後者存在的意義就變成了作品中的筆觸感、保存的時間性、不可復制性等。有些藝術家開始考慮作品的筆觸感,這就產生了表現主義藝術,梵高是最典型的。

怎麼欣賞印象派畫作?

印象派是怎麼回事呢,你想啊,寫實的畫像都很清晰,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到底事物有沒有一個可見的邊緣?或許沒有,真實的物理空間只有光,沒有光的地方什麼也沒有,那麼光就成了物體存在的一個根本,所以把事物按光的特性來表現就對了,於是有了印象派,眯上眼睛,你會看到七彩的陽光穿過你的指縫進入你的眼瞼。

什麼是真正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真的很不立體。可是人家本來也不叫立體主義,畢加索那會兒叫它方塊主義。

畢老爺子那個時代,西方的繪畫已經畫得很立體了,怎麼辦?再這樣畫下去,是沒有辦法在藝術史上留名的。那就給傳統的方法找茬。以前的寫實的確很立體,可那是障眼法,你用手去摸就知道—平的。畢加索告訴你什麼叫立體,他在畫面上粘了一小塊木頭,真的立體了,這是一個突破,從沒有人在畫面上把東西做得這么「立體」的,不過畢加索這么一搞不得了,後來的畫家就什麼東西都拿到畫面上粘了,什麼麻繩、車輪、鐵片等都有,它們不講故事,只告訴你立體的真相。然後這一脈再走下去,把畫布也扔了,叫裝置。

❾ 陳詩宇:如何欣賞現代美術

許多人都對現代美術作品感到困惑和憤怒:「為什麼現代美術作品中有那麼多不明所以的隨機圖形?這難道不是畫家隨便亂塗的嗎?這有什麼藝術價值?小孩子也能畫成這樣啊?難道就是因為藝術家有名氣,塗兩筆就是藝術作品了?這有什麼技術含量啊?」
很明顯,提出這樣問題的邏輯是:這么兩三筆,我也能畫出來,那麼畫家和普通人有什麼差距?
而憤怒在於:連我都畫得出來的作品,居然賣價這么高?但是如果是我來畫,就是廢紙一張,這太不公平了!而且這么簡單的畫面,那些畫家一天就能畫好多張,這有什麼意義啊?這不是明擺著搶錢嗎?憑什麼讓這種破爛東西賺錢!這是公然的騙子!這個社會怎麼了?!
這次,我採取一種順應你心情的方式來為你解答。
既然你認為這樣的作品一般人都能畫出來,我建議你完全可以試試,是否能夠完整臨摹一幅抽象派美術作品?臨摹得一分一毫不都差?比如下面這幅蒙德里安的作品。你知道這幅畫價值連城,所以你完全可以仿作一下,來證明自己有沒有製作價值連城的能力。你必須使用和蒙德里安一樣的作畫工具,也就是僅僅是顏料、畫筆和畫紙/布。

蒙德里安的作品
對於一個沒有受過美術訓練的人而言,這顯然非常困難。即便允許你使用標尺畫直線,你也會因拿不準線條起點的位置而猶豫,更因為控制不住畫筆而使顏色總是漫過邊界而傷腦筋。更麻煩的是這種紅色和紫色,可能不在你的顏料管里,你得想辦法去調出這種顏色來。然後你還要花大量時間糾結水和顏料的比例以免讓色彩顯得太單薄。
你開始發現,完成這樣一幅作品肯定不是你原來「想像的那樣簡單」。
如果線條不是這樣規整,你就更抓狂了。你陷入這些你眼中「混亂線條」的定位里,並對准確調出豐富的色彩束手無措。估計你花上一周時間也完成不了下面這張康定斯基的作品,並做到完全一致。
好在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也不是你想像中的「一天就能畫好多張」。他們大概用了和你差不多的時間,甚至比你所花更長的時間,去完成這樣一幅作品。

康定斯基的作品
於是你說:嗯,這么說來,這些畫作在技術上還是有些勁道的。好吧,我承認畫家比我會畫直線和曲線。但是這種構圖算什麼呢?就這么幾根線條,幾塊顏色,既不像豬又不像鴨,這畫的到底是什麼呢?要是不拘泥於臨摹,我也能隨便塗幾筆,取名無題,掛在牆上展出了。
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麼恭喜你,你剛開始學習如何去欣賞藝術作品。
在這里,我要強調的也就是這句話:欣賞藝術作品時,永遠都要思考藝術家為什麼要這樣表達。
我還要澄清你的一個誤解。你以為這些藝術家跟你一樣不會畫畫嗎?並不是這樣的,你可能認為一幅人體素描「很顯功力」,你也看到了有許多人在街邊販賣人像速寫,二十塊一幅。你要知道,你在美術館里看到的任何作品的創作者們的素描功底都不遜於街邊速寫。當然,如果找他們給你畫人像速寫,肯定不止二十塊一幅了。不僅如此,大多數中國美術生在寫實畫作方面也相當扎實。對於一個經過四年美術專業訓練的人而言,畫出一張讓你驚嘆「好像照片啊」的畫來簡直是小菜一碟。
你要相信藝術家們永遠比你要會畫畫。你所能想到的繪畫,大多已經被他們實踐過了。
於是你得思考,既然這些藝術家們能夠去描繪人物、風景、建築等等你所熟悉的對象,為什麼他們不這么做?他們為什麼要採用這樣不同尋常的方式?
藝術不是模仿。這句話在藝術界幾乎是常識,但是你不一定能很快意識到。你喜歡按一般人的認識以及你原來的口味去品評畫作。有時候你會有點個人的審美感,比如你對藍色很敏感,那麼那些以藍色表達為主的作品就會讓你有所思。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這種思路擴寬,以便我們欣賞更多的畫作呢?我再來告訴你四個常識。
第一,顏色在繪畫里是平等的。
為什麼要偏愛鮮艷的色彩而忽視深色呢?為什麼認為朦朧的淡色無法塑造鮮明的形象呢?為什麼認為白色的空間是毫無意義的呢?有的畫家喜歡在深色區徘徊,在你眼裡是不是就是一團泥巴呢?而且,這樣的畫家很有可能喜愛用褐色畫雲朵,用深到發紫的紅色畫街道,用介於泥巴和煤炭之間的顏色來畫人的面部。你能否看出這些顏色的區別呢?你是否會因為整幅的深色而忽略上面的幾抹亮色呢?或者會因為整個畫面的清麗而抱怨那幾筆難看的深色?
請不要歧視任何一種顏色,更別說是顏色區了。當然許多藝術家會有對顏色的偏愛,但那不是你的權力。既然是你在試圖學習和觀賞藝術家的作品,就請仔細地看深色區和淺色區的區別,請看藝術家偏愛什麼顏色,請看主體色彩之外的環境色,請仔細地觀察。(別只顧著看到那些常色,廣告商才會喜歡用鮮艷色彩吸引小孩子呢!)
一個合格而深刻的藝術家,會為他畫面上的一切色彩負責。並且,抽象派藝術會對此更為負責,因為他們不必順從現實的色彩,只顧著在構建自己的話語世界。如果你真的想問他們:「為什麼這里有一團莫名其妙的黃色?」相信我,如果是一位友善而富於激情的藝術家,他說不定會就此唾沫橫飛地回答半個小時。
第二,線條在繪畫里也是平等的。
你以為這一條與上一條類似嗎?不,並不是。這一條比上一條要困難多了。因為許多人都能說出色彩的不同,卻無法理解和解釋線條的不同。我想說,既然你知道文檔中的加粗是表示強調的意思,你就應該了解繪畫中的線條處理也有各種不同的意義。
再次強調,藝術不是模仿,我們不生產一模一樣的字體。花樣字體本身也是借鑒了一些藝術思維。我們要讓整個畫面表現藝術家眼裡的美感,或者是情緒、思想、事件等等,我們當然要採取不同的線條。這里有幾個問題,你可以在欣賞線條造型明顯的作品時好好思索一下:
為什麼畫面的這個位置有這根線條?
為什麼這根線條這么粗/細?
為什麼這里是彎/直的?
為什麼這跟線條這么平滑/粗糙?
為什麼這根線條是這個顏色的?
為什麼這一塊是用線,而那一塊是用面?
欣賞畫作有時候就是幾個簡單的角度而已,並非許多人想的那樣神秘莫測。有些人看到別人評論畫作時,一會「XX主義」,一會「XX風格」,一會「意境」,一會「符號」,就覺得內涵深刻高不可攀,常人不能理解。我建議,在你開始學習欣賞美術作品時,不妨先從上面這些簡單的問題和回答中累積經驗,過了一段時間,你就能夠摸到那些「XX主義」的門道了。切忌一開始就從「XX主義」或「XX風格」入手,這樣你會錯過太多具體作品的精彩之處了。
一個合格而深刻的藝術家,會為他畫面上的一切線條負責。線條之所以為線條,都是有來源的。我們來舉個例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梵高,他的繪畫非常注意線條的使用,他並不是一個熱愛立體面的畫家。下面是他的一副自畫像。你可以觀察到整幅畫幾乎都是由短促有力的線和點組成,圍繞著人物形成一個圈。梵高一生創作過許多自畫像,業內認為這些短促的線條是他精神狀態的一種表現,越是臨近他自殺時的作品,這種線條特徵就越明顯。如果你有幸看過梵高的原作,那麼你就會欣賞到這些短促用力留下的油畫顏料的形狀,像是化石一樣保存了梵高當時的情緒。(是的,你可以想像一下你用筆使勁往畫布上戳的心情)

梵高的自畫像之一
線條十分重要,線與線交錯形成二維面,它是繪畫之所以成為二維藝術的基石。同樣線條也是所有三維藝術的基石,只不過在整體的框架下,面更能影響到三維藝術的大局。如果你看不懂線,你就幾乎與「造型」一詞無緣,於是你便完全搞不懂「這畫的到底是什麼」。
扯一點專業思維,「畫的到底是什麼」就是造型,造型造的是什麼,純粹就是看線條的組合。因此倘若你對具體的線有所觀察,你就應該不至於對這個問題毫無想法。一根線,可能是一根鉛筆、一根樹枝、一條路、一根電線、地平線、牆的轉折線、某行文字的下劃線……線不會來的那樣離譜,如果你的思維更開闊一點,你也能體會到藝術家用線表達的憤怒、沮喪、困惑、恐懼……下面這張最近引起公眾注意的盧西奧·豐塔納的《ConcettoSpaziale, Attese》。畫面非常簡潔,就是在紅色的畫布上有幾道刀割破的痕跡。你可以明顯注意到,整幅畫只有兩個元素:紅色的背景,筆直的黑色的割破線條。這兩個元素代表什麼呢?紅色,可能是激情,也可能是憤怒;割破,可能是一種突破,也可能是一種暴力。割破的角度並不整齊,但也不凌亂,可能具備理性的控制。不管如何解讀,你都能抓到「紅色」和「割破」這兩個明顯的關鍵詞。你沒辦法繞開這兩個元素,這是作品對我們想像的限制,也是給我們提供的空間。

盧西奧·豐塔納的極簡主義作品
網上現有業內對這幅作品的解讀是:
作品的副標題是義大利文attesa和attese,分別是義大利語中的等待和期望的動詞和名詞形式,據說意義是觀者原本「期望」看到一個正常畫面的想像空間,但豐塔納一刀毀掉了這個「期望」。藝術家封塔納(1899-1968)最為人知的藝術貢獻在於其一系列「割破的」畫布。他因此成為極少主義的始祖。1949-1950年間,封塔納開始刺穿其畫布,他說,「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自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了。」封塔納同時也將其視為一種喚出的無限,聲稱「我創造了無限的一維。」
第三,藝術家們在創作時幾乎不考慮觀賞者的意見。
剛好近來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現代詩多半是些表達得不知所謂的語句組合,卻還是那麼多人去寫?「這個問題當然是大膽坦誠地表現了提問者的無知無畏,在許多詩歌愛好者看來應該是很欠揍的。這個問題下面有許多精彩的回答,都可以借鑒到本文開頭那個問題上。鏈接在這 http://www.hu.com/question/20785495/
不過我覺得最需要強調的是這句話:「對於詩人來說,讀者是(最)不重要的。」
同樣,對於現代藝術家們,觀賞者也是最不重要的。你絲毫不用顧慮你的想法會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家是一群埋頭描繪自己內心的人,他們創造個人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思想。當你開始指責他們胡塗亂抹時,很遺憾你又錯過了一次學習新的藝術語言的機會。
說真的,每次我看到那些對現代藝術表示抗拒的人,我都覺得他們個人的表達也真的很程式化。換句話說,沒有絲毫新意,還在不斷抵制新意,表面上是在維護傳統的話語權,實際上是在展現他們的腦子有多麼匱乏。特別是一些作品,在許多人看來早已能夠接受,在另一些人看來仍然如洪水猛獸。比如上面所引用的蒙德里安的色彩構成,已經成為服飾家居建築時尚的流行元素之一,不少人都對其中的平衡美感有所感知,但仍然有些人認為這樣的作品「毫無技術含量」,我便不能不懷疑這些人的審美智商低於平均水平了。
第四,對藝術作品的解讀沒有標准答案。
這句話放在這里,是要警示那些總是對標准答案有強迫症的人。他們有兩種表現,一是特別怯於表達觀點,總覺得自己對作品的看法不夠「正確」,非常擔心自己的看法不符合那幅畫下面的小標牌上的文字;另一種則是特別能指點江山,總覺得一類作品是藝術標桿,無上崇高,而其餘的都很荒謬,荒謬到應該從這個世界上被抹消。
唉,完全不知道這些人在固執什麼。說了嘛,藝術家是完全不會考慮你的想法的,你的想法是完全不會影響藝術家以及藝術產業的。沒人給你的藝術水平打分,你幹嘛那麼在意其他說法啊?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但是也別想著要維護什麼,根據什麼,堅持什麼。如果你有條可理,可以順著一種思路理解。解讀與解讀之間沒有正誤之分,只有高低之別,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地表達出你的解讀。
對於平常人而言,美術館是一個學習和提高自己審美水平的地方,是一個做思維訓練的地方。美術館是一個社會教育的場館,一個沒有美術基礎的人進來,應該是跟進入圖書館一樣的心態,絕不應該在沒有仔細閱讀完一本書之前對此擅作評價,不是么?
你最大的固執,應該發揮在對一件具體藝術作品的解讀上。你應該像鑽研一道數學題一樣去解讀一件你中意的藝術作品。你應該堅持採納多方意見,擺脫你對一件作品的困惑,而不是堅持認為「我看不懂這件作品」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這種自以為是的行為的愚蠢程度就跟諱疾忌醫一樣。
目前看來,大多數人看不懂作品的緣故,只有兩種:一是藝術品有高度,解讀者思維不夠高度;二是藝術品沒什麼高度,解讀者有標准答案強迫症。介於目前國內當代藝術都沒什麼高度,所以第二種情佔了大多數情形。
現代藝術本來就有「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的口號,藝術家們最喜歡的就是把生活和藝術放在一起。欣賞者們也完全可以跟隨這樣的號召,去親近那些被藝術家們從神壇上拉下來的藝術。藝術作品是個人的,從個人到個人,由個人創造,也由個人解讀。所以只要解除你的標准答案強迫症,相信你很快就能開始欣賞現代藝術作品。

閱讀全文

與如何欣賞當代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