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先秦作品中,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是哪部作品的藝術特點
是《詩經》的藝術特點。《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回環往復,節奏舒捲徐緩。
《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復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詩經》中的重章,許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來表現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
如《周南·芣莒》(周代人們採集野生植物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謠,作者已經不可考),三章里只換了六個動詞,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個過程。
復沓回環的結構,靈活多樣的用詞,把采芣苡的不同環節分置於三章中,三章互為補充,在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一唱三嘆,曼妙非常。以《周南·芣莒》為例,可以看出其藝術特色:
《周南·芣莒》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譯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採得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
(1)一唱三嘆哪個藝術作品擴展閱讀:
《詩經》的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
《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准確,表明詩人具體細致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如《芣莒》,將采芣莒的動作分解開來,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
「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貯之而執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於帶間也。」(朱熹《詩集傳》卷一)六個動詞,鮮明生動地描繪出采芣莒的圖景。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
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
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詩經
B. 春夜洛陽城聞笛一詩中詩人運用一唱三嘆的藝術手法強調思鄉之情的句子是什麼
春夜洛陽城聞笛一詩中詩人運用一唱三嘆的藝術手法強調思鄉之情的句子是:何人不起故園情
第四句的藝術手法是反問。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一二句的笛聲為三四句抒情做鋪墊埋伏筆
第一句中「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暗」字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可謂是一字傳神。
第二句採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它的表達效果是: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
第四句採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是從誰家飄出的悠揚笛聲呢?它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念故鄉的愁情?
C. 《詩經》中一唱三嘆的藝術手法有什麼妙用,請舉例說明之
「一唱三嘆」是一種詩歌藝術表現手法,即詩詞中迴旋往復,重章疊唱,
讓人不斷詠唱,給人以繞梁三日之感。
這種重章疊唱的手法源於《詩經》。
又叫重章疊句,是指文學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語句重復出現的一種表現手法。作用在於加深印象,渲染氣氛,深化詩的主題,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如《詩經》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疊句在《詩經》中表現得猶為突出。這首《蒹葭》中,詩中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變化之中又包含了穩定,語義的往復推進,朗朗上口,其音樂性也顯露無遺。
D. 在先秦作品中,「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是哪部作品的藝術特點
開篇明義,「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的藝術特點。
《詩經》產生於先秦時期,是詩,樂舞相結合的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就體例來說,《詩經》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劃分為風、雅、頌三類,《墨子·公孟》記載:「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可見,詩三百篇最初都是可以入樂的。
《詩經》一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反映了先秦時代的社會風貌,傳達出詩經時代人的日常生活和豐富情感,並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先河。同時,它諸多優美而精湛的表現手法,充分展示了《詩經》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句來表達思想感情,使詩歌在音律上和修辭上都收到了美的效果,增加了詩的音樂美,表達出細膩的情感。同時,重章疊句的形式也隨時提醒著讀者,這些詩原本是唱來聽的,而不僅僅是寫來看的。
《詩經》是中國文學光輝的源頭,它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手法被眾多的詩篇所使用。《詩經》通過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藝術手法,將詩意反復遞進,層層深入,以此渲染意境,深化主題,加強抒情,並使詩歌充滿音樂的美感,達到了音樂感染力與文字表現力相得益彰的雙重藝術成就。
E. 在先秦作品中,「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是哪部作品
對於先秦的作品概括為《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當然,還有其他諸子百家寫的那些文章。
全詩兩章字句大體相同,只是把「七」易為「六」「吉」易為「燠」。「七」和「六」在這里是虛數,只是為了說明衣裳之多;「吉」同「燠」,皆為暖和美好之意。從全詩來說,把相同的句式和意思重復一遍,可以達到一唱三嘆、盪氣回腸的藝術效果。
F. 崑曲表演"一唱三嘆"是什麼意思
崑曲音樂曲調旋律優美典雅,演唱技巧規范純熟。贈板的廣泛應用、字分頭腹尾的發音吐字方式及流麗悠遠的藝術風格使崑曲音樂獲得了「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詳見: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145
韻母包括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例如:普通話中「娟」(juān),由聲母j、韻頭ü、韻腹a、韻尾n和陰平聲調組成。
崑曲吐字比較緩慢,要將韻頭韻腹韻尾都依次發清楚,故雲「字分頭腹尾」,一唱三嘆的效果由此而來。
G. 《關雎》《蒹葭》都運用了()的形式,一唱三嘆,增強了詩歌的()和(),形成()的美
相同點:《關雎》和《蒹葭》都屬於《詩經》中的「國風」,都是當時的民歌;都運用了「興」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反復詠唱;在語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而是富於變化;都使用了雙聲疊韻詞,富於聲韻美。
不同點:《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表現了對愛情和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素、健康明朗、熱烈濃郁;《蒹葭》一詩則含蓄委婉地抒發了對「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全詩充滿難言的惆悵和傷感。《關雎》敘事線索明晰,畫面形象可見;《蒹葭》意境含蓄,場景朦朧,情感韻味更加濃郁。
H. 什麼是詩歌中的一唱三嘆
一唱三嘆 ( yī chàng sān tàn )
解 釋 唱:同倡。一個人歌唱,三個人跟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朴。後轉用來形容詩詞婉轉而含義深刻。
一唱三嘆」本是周代清廟祭祀時樂歌的演唱方式,宋人將之用於詩歌批評中,形容詩歌的平和雅正、淡而有味的特徵,既與作品的表現手法、抒情方式、章法結構、語言表達等因素有關,又和作家的個性氣質、學識修養緊密相連。「一唱三嘆」還常被用於描繪讀者欣賞詩歌時的情緒感受,有時也指一種不拘泥於詩歌字面之意而能通過反復涵詠、吟唱來體會其內在風神韻味的接受方式。
I. 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是哪部先秦作品
是《詩經》的藝術特點。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回環往復,節奏舒捲徐緩。
《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復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詩經》中的重章,許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來表現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
(9)一唱三嘆哪個藝術作品擴展閱讀:
《詩經》的藝術成就:
一、朴實自然的藝術風格
《詩經》作品以樸素自然的寫實風格為基調,主要表現為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和真率地表達思想感情。無論是積極干預時政的怨刺詩,抒寫民間疾苦的徭役詩,還是來自生活的婚戀詩、農事詩、愛國詩,大都緊貼現實,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實的生活和願望,是他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詩經》中的作品,很少虛幻的描寫,抒情敘事都有很強的寫實性,產生出真實自然的藝術效果,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藝術精神。
二、賦、比、興表現手法
關於賦、比、興的含義,朱熹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描寫,如《豳風·七月》幾乎通篇都用賦的手法進行描述。
比,就是打比喻,對事物加以形象的比況。興,即是起興或發端,一般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用一兩句話寫一下周圍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詠的對象,興還可以起到聯想、象徵、烘托氣氛的作用。
三、疊章結構和四言句式
章節回環復沓是《詩經》作品篇章結構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所謂復沓,就是指一首詩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這些章節的對應位置上更換少數字詞,反復地詠唱。這種結構形式便於記憶和傳唱,起到加強抒情的效果
四、生動的語言與和諧的韻律
首先,動詞、形容詞使用精當准確。其次,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格,使作品異彩紛呈。《詩經》的用韻有隔句押韻、句句押韻、句尾韻、句中韻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