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杜洪毅:什麼是藝術評論
前些日子,有人讓我為某畫家寫篇文章,卻沒有安排見面交流,只讓參考網路上的資料來撰寫。當時自己也不知怎想的,竟然應承下來。可真要入手工作時,才發覺根本就無法在大腦中建構起這位畫家及其作品的完整形象,下筆到半途就無以為繼,最後只得擱置。經過此事,使自己不得不認真反思,究竟什麼才是藝術評論?應該如何開展評論?評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個人理解是,藝術評論是指針對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現象、藝術事件等對象開展文字上評判與論述。與我們寫時評一樣,藝術評論的基礎也應該是建立在對所評論對象的深刻理解上。比如要對某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評論,就必須與藝術家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對原作細仔研究,並從不同維度了解其文化背景、思想理念、創作風格等。然後才能在大腦中建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形象來,並以此為據開展工作。寫評論不是寫現代八股文,不是按某種套路拿一堆華麗的詞彙堆起來去忽悠人。如果你一篇文章成了通稿,改改名字隨便往哪位畫家身上套都適合,那還叫什麼藝術評論?針對具體對象進行的評論,必須是獨特唯一的,換到任何一個位置都不行才對!
現在有人大言不愧的把藝術評論說成是藝術批評,可其滿篇文章只堆砌華藻溢美之辭。事實上,批評雖屬於評論的范疇,但評論卻絕對不會等同於批評,兩者間的邏輯關系是萬萬不能弄錯的。前面說了,評論是指評判與論述,也可叫評價,分正面的評價和反面的評價。只有針對對象進行反面的評價時,才能叫做批評或批判。在當前國內市場環境下,大概沒有哪個當世藝術家願接受負面評價的,評論家們大概也少有去做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最多隻有不針對個人的批判,或者有人為自己出名專去找名人說事)。明明是一篇正面宣傳稿件,卻硬說是藝術批評,難道不是件搞笑的事情么?
當然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的藝術評論,其最終都應具有極積建設意義才對,應該是對促進文化進步有所助益。即便最尖銳批判,其終極價值也應該是建設性的。當然,具有建設意義的藝術評論,不應該是只會博引旁征、倒賣華而不實的專業術語。而應該以自己對評論對像的理解為基礎,經過大腦獨立思考,以通俗易懂、符合基本推理邏輯的文本語言來進行論述。評論(包括時評、藝評、書評等),是一種思維性的工作,不是用來賣弄高超文學修辭技巧,不是用以炫耀你淵博的學識,而應是思想尖鋒上的探尋游弋。
對於正面性、帶宣傳性的評論,也許現在會有很多人質疑其合理意義,甚至有人以專制的口氣說不該允許為其不認可的藝術家寫評論。我們應該明白的是,當代社會文化生態本來就呈現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藝術領域更是如此。對於當代藝術家,誰的作品更優秀,誰對文化進程更具極積意義,這不是任何當代人說了算的,而是有待後人去評價。凡是存在的事情必是合理的,必也是有其自身合法價值。當代任何一位藝術家,無論其知名度如何,必然有其自身存在意義。對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評論,不是去論證其歷史價值,而是讓讀者更好的理解其作品的當下意義。同時,一篇具有極積意義的評論,本身還具有對藝術家鼓舞與激勵的作用,用以激發其創作更優秀的作品。為此可知,當代藝術評論對藝術發展起到某種程度上的推動作用,而並非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沒有意義。
在一個社會文化極度多元化的時代,對任何概念的理解本身是非常多元的,不能對任何人作任何形式的強求。但,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是:任何一個文化事業的參與者,其所作所為都應該具有極積的建設意義,否則不如……不說了。
『貳』 我需要一篇《三國演義》的藝術評論
《三國演義》
讀《三國演義》一書,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叄』 編導的影評怎麼寫
A.在看影片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做筆記,多記錄,寫作時候才能從中挑選你可以用到的細節。思考、羅列感動你的地方、你認為值得寫的角度,梳理影片的內容和思想,在此基礎上確定中心論點。確定影評的題目、評述的角度、中心論點,以及分論點、論述方式,找出各自的論據。
B.在全面、整體地把握影片主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影評的論點,以下的論證就要圍繞這一論點而闡發。影評中心論點的提出,可以遵循一定的範式:影片通過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反映了什麼樣的現象或者表達了什麼樣的觀點。可以設置一個主標題,直接概括自己的論點;還可以在主標題之外設置副標題,主標題是對論點的概括,副標題則表明論述的角度或說明。一般來說,影評都有副標題。
C.評論文章的主體部分,在這一部分中,應當對提出的論點展開充分的論述。在論述中,應當把每一部分的分論點視作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小議論文,即首先提出該分論部分的論點,這一論點同時又是總論點的分支論點。繼而,應當設置論據,採用影片中對於分論點最有說服力的材料,加以佐證。接著,應進行論證。要對總論點進行層層剝離式的剖析。應基於文章的總論點展開論述,旨在對於總論點進行清晰、透徹的辨析。可以以總論點為基點,找到一個切入點,區分和設置不同的層次,呈現為層層遞進的態勢。然後,論者可以依層次進行論述,每個層次均應視作一個相對完整和獨立的部分,均應有每個層次的論點,均應設置論據,並進行論證。其論點、論據與論證的要求與分析法類同。
D.分析之後的綜合,既呈現為對於各分論的集中與概括,同時又應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個新的結論。這一結論既應與文章的總論點相呼應、相吻合,同時又應在前者基礎上有所深化和提升。或者論者還可由此引發開來,得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義,使人獲得更多的啟示。演繹之後的結論,既是對於論題的剖示,也是對於文章總論點的應和。演繹式寫作的層次遞進,其最後的層次可能就是結論。也可以在完成演繹之後,繼續有所深化和提升,得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義,這些都可由論者根據需要去把握。
E.應把字體寫得工整、清晰,給改卷老師留下良好的卷面印象,盡量避免錯別字。寫完之後如果還有剩餘時間,再仔細檢查一遍是否有錯別字,是否存在語句不通等問題,然後加以修改。建議不要進行整段大改。
『肆』 美術作品分析怎麼寫
1、首先,分析作者的時代背景
2、從畫派或者繪畫手法來分析作者的技法
3、分析畫作內容所表達的時代含義與文化信息
4、總結畫作的總體意義
設計作品可以分為造型和色彩。此外貫穿於作品之中的還有設計者如何運用構圖,以及對形式美的表現。更重要的還有作品的中的創意,以及作品本身的內涵和設計者自身修養的體現。
就畫面的表現而言,造型和運用色彩的能力是最為重要的。作者對於點線面大小,聚散,空間的安排,畫面的分割,特別還有畫面中不同元素之間節奏,韻律的重復和變化都是很重要的。當然構圖學的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
繪畫作品的鑒賞和設計很相同,區別並不是很大。因為設計是高度的概括和提煉,因此畫面中相對的概括和提煉的能力就繪畫而言更較突出。其他的大致相同,簡而言之,就是畫面要在視覺上然人們產生共鳴,更要在精神上給人們以收獲。
美本身也是有歷史局限性的。但是部分偉大的作品,其中的美似乎是永恆的。這種永恆則與主題、語言相關聯。主題過於狹隘的基本與永恆的美告別了。但不論具體的主題為何,只要這種主題可以引發闡釋或者誤讀,從而形成一個更廣范圍的主題,則他就不是狹隘的。然而這種誤讀和闡釋必須通過語言的正確應用才能表現出來。我們看《馬拉之死》,即使我們不知道馬拉是誰,我們通過死亡這個主題,通過大衛的語言,從中感受的悲壯是不容質疑的。如果我們為小布希畫一個《美國總統小布希肖像》,即使小布希再英俊、畫家功利再高深,只要我們無法從「小布希」的神態中看到一種根深於人性的東西,這幅畫就不具有永恆的美。如此,我們總是強調一種詩性的語言。唯有這種不精確的、易誤讀的、具有象徵的、易演繹的語言才可以勝任永恆之美的下層支撐。
拓展資料
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美術作品包括純美術作品和實用美術作品。
其中純美術作品,是指僅能夠供人們觀賞的獨立的藝術作品,比如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畫、鋼筆畫等。實用美術作品,是指將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具有使用價值的物體相結合,物體藉助於美術作品的藝術品位而兼具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比如陶瓷藝術等。
近現代名畫家的一些美術作品有:西方的畢加索《亞威農的少女》 、《格爾尼卡》、《夢》,梵高《星夜》、《向日葵》,中國近現代的齊白石《蝦》、《不倒翁圖》、《花卉》、《花卉草蟲十二開冊頁》,徐悲鴻《巴人吸水圖》、《奔馬圖》、《九方皋》、《田橫五百士》,《傒我後》張大千《山水》、《仕女》、《黃山松》、《四屏大荷花》,吳冠中《北國風光》、《長江萬里圖》、《獅子林》,朱宣咸《夜》、《旭日紅梅》、《迎風》、《今天是兒童節?!》,陳丹青《西藏組畫》,陳逸飛《黃河頌》、《古橋》、《踱步》、《大提琴手》等。
(資料來源:網路:美術作品)
『伍』 朱非的藝術評論
煮字生涯豈為名——姜壽田記朱非書法
其為古越龍山集團所書 碑記,大字深刻,端謹遒深、骨里謹嚴,具廟堂之氣。非斤斤於摹顏擬歐者矣。其行書取法王羲之、米芾、黃山谷、趙孟頫。脫略韻度,而一歸於正大。作為書聖故地生於斯長於斯的書家,朱非於書法一道無疑有大期許、大敬畏,因而於書他首重古范,而未敢懈怠泛濫,以宗古自許,而不憚貽字匠之譏。對他的書學立場、觀念人們自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可月旦藏否,但他對書法的敬畏和宗仰卻體現出一個書家的價值擔當,此乃可貴也歟。
釀字記——陶晉榮記朱非的書法藝術
劉勰《文心雕龍》雲: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 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先生於是亦潛心於楷法「反幢」,改側鋒為中鋒;易方角為圓角,變無我為有我;寫楷如寫行,寫歐字而不囿於歐。於是筆歌墨舞,雍容大度、渾然天成,使楷書具有了行書的靈動、行書的氣韻。這是高級「釀字師」的水準,更是書家追求的境界,推為越中楷法第一,當無異議。《古越龍山碑》是釀酒集團的標識,也是朱非先生楷書之代表作。
『陸』 誰能幫我寫一篇800字的關於漢代青銅器的藝術評論
青銅器的藝術魅力表現在王個方面: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緻的紋飾、風格多樣的銘文書體。
中國的青銅工藝,始於夏代。最興盛的時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兩代的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代表。戰國晚期,青銅器開始由盛轉衰。到了漢代,青銅器已逐漸失去了禮器的意義,造型也基本擺脫了商周青銅器神秘、厚重的風格,顯得靈便、精巧,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這個時期在這類青銅器中,也出現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早期的青銅器中生活實用器較少,進入漢代以後,青銅器中的生活實用器十分普遍。它們以實用和美觀的高度統一引人注目。
在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漢代雖然已處在衰退期,但漢代的銅器製造業規模依然很大,銅製品的數量和種類也非常多。器物特點是輕便、精巧、實用,但也有一些青銅器是素麵厚胎,特別是這一時期所留下的青銅精品,顯示了漢代在青銅鑄造方面卓越的藝術成就。
漢代青銅器的特徵:(1)西漢初期(高祖至景帝)的青銅器,基本為素麵。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壺有大小型並存,大型壺腹下部略呈收縮之狀,腹比秦壺要鼓;小型壺的腹部較瘦長,經常鑄出變形螭紋。鈁此時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講究,通腹有鑲嵌綠松石的三角雲紋。青銅兵器中,劍、戈、矛、鏃等仍存在。(2)西漢中期至東漢早期(西漢武帝至東漢章帝)是漢代青銅器最發達的時期,也是漢代青銅器新風格最終形成的時期。這時期最多見的青銅器是鼎、壺、鈁、鋗、鍪、洗、甗、尊、勺、耳杯、盤、焦斗、燈、奩、博山爐、熨斗、鎮、帶鉤、銅鏡等。(3)東漢中晚期(和帝至獻帝)青銅器又有了新的變化。此時使用較多的銅器日用品有:鍾、扁壺、盆、釜、甑、焦斗、燈、博山爐、爐、熨斗、尊、耳杯、虎子、車馬器、帶鉤、銅鏡、璽印等。此時青銅器的特點是器物比以前輕薄,錯金銀技術在裝飾中幾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也出現了細線陰刻雲紋。總之,兩漢時代青銅器的內容極其豐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在器物的特徵上強烈表現出時代風貌。
『柒』 藝術評論怎麼寫
參考《藝術概論》及《藝術評述》
『捌』 李亞的藝術評論
著名畫家周韶華在《李亞書畫集》這樣寫到:李亞先生是一位有自己的主義的畫家,他揭起的是寫意文化旗幟,堅持中國藝術以寫畫方式為本,理直氣壯地走寫意文化道路,努力呈現意象藝術的完整性,以「超寫意、狂寫意和純寫意」「書畫合二而一」為標榜。一切的一切,以「寫」為核心,以「寫」來實現,「寫」作為手段和審美對象,最終要看「寫」與「意」復合的質度。他的長篇大論可由一個「寫」字盡之。在創造中國畫的語言方面,他勤耕不息,苦心孤指幾十個春秋,追求「寫」這一有生命力的形式(這形式,不是通常所說的事物的好形式,而是意與象契合無間,渾然一體,是一種活生生的內形式,是藝術本體。)
李亞先生把「寫」視為發揮想像力和表達心靈之力的最佳手段,認定「寫」本身也是自由的意象藝術形式,從而傾其全力聚焦在一個「寫」字上,以「寫」來追逐東方藝術的動態生命力,以「寫」來建構自己的形式系統,他的「狂寫意」可視為這個形式系統的代表。
我國傑出國畫藝術大師錢松岩贊譽他:「筆墨蒼勁而又滋潤,千濕辯證地統一,使干而不枯,濕而不漫,臻入化境,令人有清新、明潔、深厚沉著的審美快感。」1981年,八十三歲的名畫家錢松岩看了李亞的畫展欣然題詩:「新意開生面,群芳競艷紅;羨君一枝筆,揮灑奪天工」。
著名書法家林散之看他畫展後,即興揮毫為他題詞;「李亞畫能用澀筆,熟中求生,生里求熟。熟難生更難,熟中求生尤難也。」紅學專家孔祥賢先生在觀李亞的畫展後,題詩以賀,詩曰:「濟濟華堂瑞氣融,李君際遇葉元戎。揮毫善頌風雲志,潑墨歡歌雨露功。亦濕亦乾乾濕貫,能生能熟熟生通。水渲揉紙添新法,喜見金陵樹一雄。」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理論家、評論家馬鴻增 1981年9月6日在《新華日報》寫到:人們最感興趣的是他的揉紙畫。那若即若離、時段時續的線條和墨色,給畫面增添了一種特殊的韻律感和生動感,加強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情趣,有時用來表現某種質感和迷濛感,也很巧妙。又由於李亞把揉紙與水色渲染相結合,使入畫的花鳥上水,更加別開生面,富有藝術感染力。
馬鴻增2010年11月21日在《新華日報》里刊登了一篇《李亞「寫意」:從傳統到現代》的文章里評論到: 李亞的這些見解,不論我們是否認同,但我們首肯老畫家勇於探索的創造精神,而且他從審美角度抓住了中國「寫畫」美學的特徵。我一向認為,中國「寫畫」美學包涵三大要素:傳寫性(寫神、寫真、寫生),傾瀉性(寫意、寫氣、寫心),書寫性(書法用筆)。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輔相成。三者結構方式的不同又可衍生出多種創作傾向。李亞前期作品,可以說是以前兩個要素為主的結構方式:後期作品則是以後兩個要素為主的結構方式。李亞追求的終結目標是「書畫合一」,創造「極美妙又獨特的東方藝術形式」。我理解,這是企求構建中國式「抽象」藝術的一種方式。「寫意」的極致,應是表現被教養、理性所濾化過的內心抒情願望,畫面富於詩意、神采風韻和書法趣味。它同西方以與傳統決裂為特徵的「抽象」藝術大相徑庭。
李亞以自己的理念和實踐,走出了一條從傳統寫意形態走向現代形態的、富於啟發性的藝術之路。
著名美術教育家、理論家左庄偉在李亞藝術研討會中談到:他的經歷實際上是我們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經歷,他個人的經歷和這個時代的經歷是一至的。就藝術的發展來看不僅跟的上時代,有時候他的想法還很超前,李亞老覺得德國表現主義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中國的文人畫就是相當於西方的表現主義,但是西方的有些做法和畫法又值得我們去探討,他對西方的現代派很關注,在半個多世紀來李亞先生在藝術的探索過程中即從善傳統,又不受傳統的約束,他能接受新事物,能夠在自己的繪畫發展過程中間不斷的吸取這些東西,我認為就這一點對李亞老的評價來講,他在藝術上是年輕的,跟的上時代的,所有對他的評價應該放在這個時代來看他。我認為李亞老的用筆、用墨他注重了一個是情的抒發,一個是用筆的節奏,用筆轉折、書寫節奏感很強,李亞老是從精神層面和語言層面繼承發展中國的大寫意,很難能可貴,我認為他的畫里充滿了詩意。藝術是人性的一種表現,人情的一種表現,我認為他的畫後期發展和他個性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對人生的感悟不一樣,頭腦里裝的都是童年的記憶,童年時代的東西佔據了老人的大部分記憶。現實的東西、繁瑣的東西很快被遺忘,我是從人的精神層面來講的,他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單純、越來越善良、越來越美好。
左庄偉還在一篇《忘形得意寫真情—評李亞先生的寫意畫》里寫到:李亞先生的寫意畫最體現中國文人畫抒情達意的表現性本質。傳統的文人畫表現有個度,就是「太似則俗,不似欺世,似與不似」。將「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形象視為審美評價的標准。但是文人的情感抒發到極致時,往往是綜合而激越奔放難以抑制的,莫明處甚多,唯有突破常規形似的局限才能痛快淋漓地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在畫法上必然要創造一種相適應的畫法,走向莫明的無形大象境界,就是李亞先生說的從具象到抽象,就是「狂寫意」和「心寫意」,「狂」是畫家的心靈表現形式,它是通過筆墨水的語言傳達的,這時畫面上就出現至情墨趣和水意,這正是李亞先生大寫意的審美追求。
可以見得李亞先生由情動而生法,法不盡情則變法、創法,由法而升華至理,如此反復,畫必生大象,大象至無形,用大意也。李亞先生的繪畫無論山水、人物和花鳥畫沿著他自創的超寫意、純寫意、狂寫意和心寫意的道路走,著成他的作品深情、厚意、大抒、大寫、大意、大氣的大畫家氣魄。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評論家丁濤在《獨執個見 得意忘形—李亞寫意中國畫掃描》一文中寫到:對於中國畫創作不事稍息、備求拓進的探索,已就耄耋之年的李亞先生,堪稱突出的一位。作為著名的書畫家,在丹青實踐中從不規行矩步,將自己的作品鉚釘於為大家所首肯的一格上(例如1965年所作的富於潤腑情韻的《油菜花》;1977年及此後的「揉紙畫」創作招數,等等),而是努力革故鼎新,去構築藝術表現的新天地。
面對李老筆墨闖盪的收獲,在其作品討論會上,我曾用十六個字來表達我的視覺審美感受,即:「獨執個見,得意忘形;擺脫庸常,唯情是求」。
再談「擺脫庸常,唯情是求」。在通常對畫家們的點評中,我們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議論:李老的作品很特別,很不一般。其實,李老在多年創作中,對於力求擺脫庸常後的改道易轍,也有過矛盾、痛苦的思緒。他曾記下自己的疑慮:「不欲寫真偏寫真,何時能脫自然(形象)身?手中束縛千千萬,思想難逃世俗人。」傳統的包袱,世俗的偏見,往往被人們不自覺地背負和浸染,反撥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李老善於思考,敢於思考,他曾從「裁萬象而為一象」的書藝理論中深受啟發,又一次讓自己的筆墨,在「書畫同源」的燭照下,邁上新的高度。我們看他的作品,在飽涵著「意象」的筆墨運作中,有著濃郁的書法意趣,他傍依「骨法用筆」之質,讓飄忽不定、組合成「意象」的點、線、面,在「情」字的統率下,被點化成神采煥然、發人翩翩聯想的富於生機的圖式。有人說,李老是典型的「性情中人」,確是如此。他作畫時的那種集注的精神,那種充沛的情意,難以言表。我們還是在作品中找印證吧:《墨梅》系1986年創作,作品引發於「古干橫斜意自奇」。尺幅上干與枝、枝與花的動情組合,使那種颯爽英姿而盈盈在目的態度,惟妙惟肖的傳達出來。1991年創作的《王牌》看後令人難忘。畫面寫來妙筆生花。民俗文化中「虎頭帽」、「虎頭鞋」、「虎虎有生氣」的大眾希冀和祝願,潛伏於墨色。有趣的是具有圖案裝飾意味的造型,加深了題旨的表達。題句為「隨意本無相,無相亦有相,相從意中來,何苦求真相。塗抹無心意,隨手當兒戲;若探墨中情,筆筆有生氣。」,詞語若禪若偈,緊緊纏繞在S形的動態圖式上,頗能令人懸相不己,謂之「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
江蘇省國畫院理論研究室主任、評論家黃鴻儀在《李亞藝術作品研討會》上說:我跟李亞老是在六十年代接觸的,也可以說是對他一生的藝術道路有點理解。在中國畫的領域里有一種畫家是學術性,他對藝術的發展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作品、一個就是理論。如果具備這兩樣發展的藝術家,才能成為美術史上應該有的地位。比如說傅抱石、潘天壽、 黃賓虹他們不僅是大畫家,也是大理論家,所以要看一個畫家一生的成就要從這兩方面來探討。比如說他對傳統的認識,以及傳統和現代的關系,這是中國畫家所必須解決的問題,李亞老師解決的非常好,因為他的一生處在一種推陳出新的變,不是那種脫離傳統的變,他是有基礎的變,這些可以從他的發展過程看出來,主要有幾個過程:
一、打破傳統程式化,因為花鳥畫的程式化是最容易涌進畫家的思路的,我們現在看這么多花鳥畫家,大部分都能看出他是從那個畫譜里來的,畫竹子是怎麼畫的,畫蘭花是怎麼畫的,畫菊花是怎麼畫的,梅蘭竹菊都有畫譜,所以必須打破程式化,不要去吃古人咬過的饃,要自己走自己的路,這點很難很難;現在花鳥畫裡面很多都是走這個程式化的道路,李亞老他就創新打破了程式化。
二、反映現實生活,因為他在文革的時候有一張畫當時非常突出,叫作「油菜花」,在當時全國的花鳥畫中,跟天津的孫其峰畫的「迎春花」幾乎都是同時出來的,當時應該是花鳥畫創新的一個比較好的典範。
三、他在形式探索上就是揉紙畫,用表現形式的不同來達到一種新的藝術的特色;
四、一筆畫,他從石濤的一筆論里領悟,這裡面有些畫是一筆畫,(指掛的畫)一筆形成,沒有斷續,線條從頭到尾,因為 宗白華講中國畫的一筆它打破了空濛創作了一個世界,把人心中最美好的寄託在這一筆上,這是他一個階段。
最後是禪畫階段,這里大家可以看出來,佛到他心中以後,他心理歸依了佛門,就是一顆平常心,作為一個畫家,他用自己對佛的理解來表現在他畫上,這個禪畫是中國畫裡面一個最高境界。
黃鴻儀在《新意開生面 狂寫抒豪情—賞著名花鳥畫家李亞書畫作品》一文章里最後一段里寫到:晚年的李亞精神境界進入更高層次,崇佛茹素,藝術追求進入禪境。佛門三大法門:即戒、定、慧。其中「定」指人心能靜、心能定住不向外跑,就是禪。此間其筆下書畫作品具有「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的一股靜氣、浩氣。他隨意任情揮寫的蘭花,題「幽蘭伴我念彌勒,滿是芬芳自在多,但願終年歸極樂,預知時至見彌勒。」寄託著他的理想與想往。他用暢快豪放的筆墨寫梅,題「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心無所往,法法證菩提。」表達他對佛的信仰與崇敬,佛家主張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他以佛為心,書畫依附佛心便升華為人生之道,以藝弘道便是藝術最高境界。此際李亞的筆墨步入完全脫俗的層次。長期以來,他那前瞻思維催生了許多具有開拓意義的畫卷,他還對自己藝術探索實踐作了總結,歸納為理論,如為抒寫對大自然激情釀出寫意畫提出「超寫意」、「狂寫意」、「純寫意」、「心寫意」的獨樹一幟論敘,大大豐富了中國寫意畫的內涵。他具有鮮明藝術個性的花鳥畫作品與真知灼見的理論為中國花鳥畫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其學術意義是值得人們學習與研究的。
江蘇省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波在《老乾復有新枝發—讀李亞先生作品有感》的文章里寫到:近日得有機緣觀賞了李亞先生大量畫作,這些作品實際上涵蓋了李亞先生的整個創作歷程,表現了他不同暑期的藝術探索和風格傾向。
從總體上看,李亞仍發球傳統型的畫家。他的花鳥和山水(主要成就還是體現於花鳥)顯然繼承了明清以來徐渭和任伯年一路的大寫意手法,其用筆縱橫、墨色淋漓、花鳥物象於主觀抒寫中一一畢呈。當然細究起來,李亞的花鳥寫意似不像徐渭那樣縱肆,而是更偏於任伯年的秀潤,且更融入了畫家本人的一份濃郁的情致,這種情致顯然是與時代精神和氣息相通的,所以盡管是傳統的手法,但李亞的花鳥卻能時時透出一脈新鮮的意趣,明艷而不失典雅,法度自存於寫意之中,大開大合而含精妙之諦。意境格調與四季風俗化合無間。可以說,在七八十年代那一批花鳥畫家當中,李亞的花鳥可謂別樹一幟,並顯出一種大家的風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與當時一些畫家不同,李亞先生總是力求在探索某種新的表現手法和方式,如他擅長的揉紙畫法,就使花鳥畫法的語言形態增添了一種別樣的趣味,斑駁而生辣的畫面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他還有一些山水、花鳥小品,用筆卻又呈樸拙簡逸的形態,極富內涵,十分耐看,別有一番意味,顯示了他風格手法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表現了老人一顆童心未泯的心靈。
『玖』 謝雲的藝術評論
書法創作:思慮通審變為用
柯文輝
謝雲少時隨父習書,臨顏、柳二家,父親要求孩子寫得正而不板,杜絕館閣媚氣。中年後廣臨隸、篆,在甲骨、金文、漢碑上下過苦功夫,存朴去華,不襲其貌。他說:「殷的文字,遠古的夢。多麼遙遠又那麼親近。」(謝雲《筆潮》)「生命微微地睜開眼睛,那眼前是多彩的虹。」(謝雲《古文字的夢》)詩的語言背後是沉思、汗雨,點燃起希望的金焰,探幽索隱,揮毫篩選。又回到螺旋上升後新的零點,再邁步苦旅。不斷求「變」,在多變中積淀個性的頑強,夢繞當代人風採的新境,流射出中華書藝之新光華。
我留心觀看謝雲書作,只要比較一下若干字的靈動與即興效果,跟昔年相對規整之作的差異,一目瞭然。他寫一兩個字,在布局運筆上,大都謀篇深慮,達意方罷。很少一揮而就。他從不拘泥古法,只信守方向對頭的「變通」。把自己放到書法長河裡思量,游心無垠,觀往察來,味究微玄。謝雲作書多變的核心是「道」——在揮毫中精神狀態的自在與忘我。「非道非極,自名自我」(清龔自珍)謝雲又善以詩度書。書家可以不是詩人,但生活與作品不可無詩味。悟得此點,動力便源源而生。風格是一條河流,水在更新。河水改道,貴乎天成。變中有不變,是性格加環境,機遇凝成的命運使之然。這「命運」無宿命唯心之意。
謝雲向古人書作學習,俯視仰觀,是幸福。童心出竅,天真爛漫處,以不經營為經營,脫掉借來的前賢衣冠,嚮往無態具眾美妙境,盡力躲開求態失態的泥坑。
畫意的介入是謝雲「變通」的又用。書畫同源,方塊字1500年來無大變,發展到極致。返書為畫,返祖實驗,少數人為之,是一條險道。群起而趨之便是災難。把字還原為畫是行不通的。但用畫的筆法與意境來豐富書法,謝雲的求索很有意義。他不是再現物象,在布白、結體、造型上求有畫意而不用繪畫手段,掌握主動,不走過頭(過猶不及),一到危崖即煞車。在干濕、濃淡、粗細、枯潤,行氣貫通,斜不失正。從讀畫中得意忘形,為東方審美重要特徵之一。謝雲對此三致意,去喧囂,入沉靜,風流韻發,寫字即寫人生修養,青燈映照苦心人。
在法度中灑脫,以行草為主幹(或稱筆格),打通諸體間的隔牆,篆情隸味滲入點畫。如有關篆書和駱公的幾首詩——行書之作均可見端倪。
最堪注目的是,謝雲在畫布上用丙烯顏料寫字,平面之揮,筆、力、韻、鋒、色渾然變通相融,點畫間真氣流衍,「眾妙攸歸,務存骨氣」(唐孫過庭),造型不與人同。真是書法創作「變新」之作,也對證了孫過庭書論的「思慮通審」之為用。中國書法的工具材料,除常見書寫於宣紙,刻骨、鑄銅、書帛、寫竹木簡,都是書法的造體。謝雲獨創試油布、油彩材料的新效果,有助於打開視野。(謝雲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作品有20幅寫於油布、油紙上。)
經過半個世紀的摸索,謝雲悟得不斷更新和藝外求藝,是東方文化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傳統。書家創作過程的勞動喜悅,即藝術對藝術家最豐厚的報答。他從不敢以學者自居,每對中青年論書,必以書家首先是學者相勉。沉思時如痴,揮毫時若狂,逐漸積累篩選出自己的面目。剛剛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謝雲書法》,是奉獻給讀者的新成果——心血凝成的蟠桃,也顯示謝雲的書法發展是乍入中年(雖然他已將近古稀之年),處於積累力量時期。工作、讀書、臨池,書內書外的藝術准備、推進,決定下一「象」飛躍的成果。澄懷味象,可塑性顯而易見。短文代酒,灑於鞍前:「上馬!」
『拾』 舞蹈作品賞析怎麼寫
舞蹈賞析論文主要是探討舞蹈的美和蘊涵於其中的豐富情感,研究舞蹈所表達的糞善美境界其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
舞蹈作品賞析範文:
舞蹈是一門極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門藝術,也是從古至今人們表達情感,追求藝術感的一門學問,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有本族最獨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種象徵一樣,充滿著獨特的民族韻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傳達了一種韻味尤存的熱情洋溢的之感。一種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生活的樂觀之態,都可以從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動作,熱情的感情色彩,結合藏族的濃厚風俗,塑造成了一種對生活充滿了無限憧憬,對愛情充滿了無限嚮往。
一門藝術源於古代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古代思想家周敦頤為後人留下的一巨作《愛蓮說》,後人結合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的聖潔高雅的個性,創造了一個極富有美感的舞蹈。
《愛蓮說》,舞者用柔傳達了蓮花所有剛強的一面。柔和的音樂節奏,舞台中央,用柔軟的動作詮釋蓮花,亦遠亦近,似柔實剛,恰似一朵池中蓮花,嬌羞典雅,高貴聖潔。
舞者運用一把恰似綠葉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轉時,將「落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內心凄涼,通過氣息的恰當運用,傳達給觀眾,是一種極致,藝術感油然而生。
總而言之,舞蹈是一門追求音樂節奏,感情積淀,身姿柔和,傳達感情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