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在哪裡

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2 22:08:08

1. 及象書畫院的陳墨簡介

摘要 陳玉賢,筆名 陳墨。國家一級美術師,1963 年出生於江蘇徐州。職業畫家。1987年畢業於無錫書法藝術專科。現任道德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自幼研習西畫,後拜肖龍士門下趙松原先生為師。其作品先後在國內外各大展賽中展出、獲獎;頗受贊。部分作品被收藏於韓國、新加坡、泰國和港澳台地區以及國內企事業、院校、美術單位。老師擅長國畫、書法;作品收錄於《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博覽》(1996 年版,第一冊);《世界書畫篆刻家通聯大全》(1994 年版),作品《靜思》獲得中國文聯美術類二級證書。中國蘇北文化城佛教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2. 求解:中國佛教美術的四大楷模是誰

中國佛教美術的四大楷模是:吳道子、周家樣、曹家樣、張僧繇。

早在梁代,張僧繇即以善畫佛像名世。他獨出心裁,創立了「張家樣」,佛像的中國化,從此有了很好的發展。其子善果和儒童也善畫,並擅佛畫,能傳其業。善果畫悉達太子納紀圖,靈嘉寺塔樣;儒童畫釋迦會圖,寶積經變圖。在南北朝後期,張僧繇的影響很大,有不少學習他的畫派。

(2)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在哪裡擴展閱讀:

因來自中亞的曹國,原來帶有西域的作風,在中原既久,畫藝漸染上中國民族風格,創立了「曹家樣」,為唐代盛行的四大式樣之一。它的樣點是衣服緊窄,大約與印度笈多王雕刻,有同樣的風格。後與吳道子結合中國傳統風格所創立的「吳家樣」並稱。所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就是對他們概括的評語。

曹畫雖失傳,但看到鹿野苑所藏釋迦立像,衣如濕沾體上,就可想見曹畫。吳畫衣帶寬博,飄飄欲仙,在敦煌壁畫中還可看到他的畫風。隋唐時期,佛畫已經中國化。

3. 號谷山的畫家是誰

王子光,1971年生,職業畫家,號,佛谷山人,書名思忠。自小酷愛書畫藝術,14歲函授天津市茂林書法學院,18歲師隨潮州李俊(潮州本土西泠印社第一人)多年,後期師隨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院長李忠信(清華美院畢業)。現為: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院士(北京總院)。        北京現代管理大學藝術研究員;        中國一級美術師;        廣東省一級美術師;        揭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市中國畫院畫師;        產業園區美協副秘書長。2019年作品入選中國當代藝術家東亞巡迴展,並在六國首都展出。作品多次在北京入展,獲獎,被眾多名人,名企,藝術館收臧。

4. 中國書畫院副院長梁鎮的簡歷

梁鎮,(法號,捨得)字,福庵。祖籍安徽阜陽,1965年生人,大學學歷。現任中國書畫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商務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安徽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易經協會理事,太和佛香閣佛教協會會長。梁鎮先生自幼習書,上溯秦篆、魏碑和漢隸,及至顏、柳、歐陽、趙、二王等字帖,他把古人的用筆、結字、章法等藝術特點熟記於心,運用自如,從而形成了他博大沉雄、氣勢恢宏、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

5. 中國國畫藝術書畫院是做什麼的

書畫院即從事書法和繪畫的一個組織或機構。
書畫院下設外聯接待部、學術理論部、展覽出版部、廣告傳媒部、餐飲客房部、裝裱收藏部等,是一所集筆會展覽、出版、學術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書畫院。書畫院樓高4層,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承辦各類書畫展覽,展示中國著名書畫家的藝術作品。畫院擁有寵大、穩定而高品位的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家、收藏家資源,為書畫界開展交流、理論研究、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台。

6. 佛教藝術石窟分別有哪些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穹隆頂窟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折疊樂尊僧人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折疊王道士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圓籙,人稱王道士,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其中大部分後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圖中用圓圈標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薩,被英國人盜走,現存波士頓博物館。現在還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個圓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圖,前來聽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畫了維摩詰這位佛家居士的生動形態

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折疊莫高窟被盜事項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中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綉、銅像等六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

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

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並搬走一尊菩薩像。

旅遊注意事項

為了保護壁畫,在莫高窟內參觀時,只能用手電筒觀看,每位導游帶一個手電筒,如果您為了更好地觀看,可以自備一個三節電池的手電筒。另外,請不要攜帶相機入內拍照。為了保護中華民族的智慧,敬請配合!

2010年是藏經洞發現110周年。

折疊編輯本段雲岡石窟

折疊遺產簡介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雲岡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折疊石窟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尊,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折疊石窟歷史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中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中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多次進行了大規模地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如今,雲岡石窟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游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折疊窟介紹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折疊總結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中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折疊編輯本段龍門石窟

折疊遺產簡介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折疊石窟概況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s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麥積山石窟、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在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麥積山石窟

地理位置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西秦嶺山脈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爾後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完整保留至今。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佔地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被稱為東方雕塑館。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申遺成功。

石窟概況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中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餘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於七十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交通:在麥積區火車站前每日有專線旅遊車34路發往麥積山,車程約1小時左右,每半小時一趟。

△門票:麥積山景區門票70元,包括景區和石窟票。60歲以上者、解放軍及學生半價,記得帶老人證、身份證、士兵證和學生證。

△開放時間:8:00~17:00

特別提醒:參觀石窟禁止帶包和相機,山下有寄存處。由於麥積山是人文景觀,建議請導游講解講解。

折疊地形地貌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共計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現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造像原作居多。

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7. 百度中國佛教協會書法家延藏法師的書法有收藏價值嗎

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准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再說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人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

8. 盧望明的個人介紹

盧望明 號:日月居士,「大隱隱於市」,他居在齊白石故鄉湘潭市城區一個不起眼的小區,隱居著一位深藏不露的七十畫叟,他在齊白石大寫意入手研究中國禪畫數十年,不僅博通書畫文章,而且所畫作品不僅自抒胸臆、創意迭出,而且意境卓然、妙趣天成,他因此成為湖南乃至中國禪畫藝術界屈指可數的大師級人物。
湖南省美協主席朱訓德拜訪欣賞到他的畫作後,不禁感慨道:這位名震國內的居士畫家是中國畫壇的風雲人物,後來因其不屑俗世之累,一心作畫,便絕塵棄世、潛心修煉,如今已將禪道與繪畫藝術融會貫通,其實力遠在一些名聲響亮的大畫家之上。
中國佛教雲門宗十四世本覺上人(李璜之) 與盧望明先生是忘年之交,曾經看到他的自題詩,更是悠然感佩:「天地大鏡子,照我本原真,渾身無媚骨,盈袖有清風,硯田耕福澤,筆底走煙雲,心純耳自順,終老一頑童。」此詩可謂將畫家特立獨行的處世哲學和神閑淡定的人生境界描繪得活靈活現、趣味盎然。
聯想到今天炒作之風盛行文藝娛樂各界,而偏有這樣的大宗師別開生面、不落俗套、磨礪畫藝、自成一派,這樣的真性情,非一流的大胸襟不能有;這樣的真通透,非一流的大智慧不能有;這樣的真自然,非一流的大勇氣不能有。
秋風總是能激發人內心的情感和詩意,所以,中國文人的詩意總與蕭瑟的秋風淵源頗深,這個秋夜,我和朋友偉林兄自然沒有放過古人的這番情懷與趣味,一同走入這位深藏不露的大師級藝術家盧望明的畫室。
世說新語有段話這樣描繪人物風貌: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本覺上人見到已七十有餘的盧望明先生,便有同感,覺其器宇軒昂、格局不凡。
二十年前,作為中國美協會員,他乾脆辭去一切世俗職務,專心入禪悟畫,涵詠其中,意味無窮,其所作雄渾大氣的禪畫長卷《五百羅漢圖》等作品影響國內外,八十年代,便有藏家以18萬元收購過一套,如今,所剩另一幅長卷由福建老闆欲以百萬元求購,被居士婉言謝絕。
盧老師以修禪入境,不拘一格,脫離俗套,盡得風流,真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氣象。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教授、政協委員,華夏禪畫院院長,世界禪畫協會副主席,白石畫院特聘一級美術師。湖南省工藝美術學院教師,世界禪佛書畫家協會副會長,世界禪文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佛教書畫院高級院士,齊白石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代表作品有《山村夜校紅燈明》、《公社理論班》、《五百羅漢圖》等。 日月居士的禪意畫在國內可謂首屈一指,畫中所有意境和人物均繫心中所悟,打破古今,穿越理想和現實,自成妙趣,直抒胸臆,直指人心。
日月居士雖已年入古稀,卻依然一派「清風朗月」的禪者氣度,怡然自得,安詳自在,將宇宙人生看個通透。於是,「道法自然」,將天地間最普通的鄉間風物化為靈動的佛法,譬如牛的千萬種形態,彌勒佛的無數變化,還有對書法的趣味變形,等等,無不滲透禪理,無不是解放心靈的八萬四千法門。
錢穆先生說:「中國藝術不僅在心情娛樂上,更要在德行修養上。藝術價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獲得,而更在其內心修養之深厚。」就是說,只有第一流的人格,才有第一流的藝術。這是成就一切藝術的大前提。
中國禪畫追求的也是不拘體裁,不拘形式,把握住生生不息的禪心。而禪心的根本正是悲天憫人的至情自性。
於是,日月居士盧望明在禪畫語錄中雲:「畫事正如修行。道由心悟,不可外求,認定靈光處,且走自家路,切勿左顧右盼,方能畫出自家面目。」
正是憑著這番正信,盧望明以「捨得了,放得下,看得破,此身即佛」的精神拋開一切世俗名利,清貧度日,安守本分,窮研佛理禪機,通過長期積累,修心養性,方得以開辟中國現代禪畫的新境界新天地。
宋代畫家郭寬說:「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自然布列於心中,不覺見之於筆下。」
正是有了這般無滯無礙、無欲無慮的胸懷,盧望明的生命精神和藝術世界才能一氣而生,一氣相連。天地自寬,豁然開朗,靜心養氣,圓融和合。藝術家最終獲得了心靈的徹底解放,釋放出生命的智慧、活力和歡喜。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藝術的大門和成佛的大門原來本就一體,一切具足,但只有返照自心者得之,無欲無求者得之,熱愛真理者得之,獻身藝術者得之,而日月居士將這諸多境界集於一身。
佛教大德慈雨法師在為日月居士盧望明灌頂皈依後,笑送禪語:「你心正而思,自然得法。」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在閱完盧望明《日月軒畫譜》時正顏禪示:「學佛畫佛,功德無量。」
而此次我們離開日月居士的畫室時,大歷史散文作家馮偉林先生興味盎然,心生感慨,稱贊日月居士是:「丹青妙筆,禪意人生」。
秋風愈寒,而我的心境確已是忘情自在,寥廓江天了。 沒有枯木瘦水,沒有深山飛瀑,沒有一縷煙嵐的幽遠,沒有一片蒼林的蕭疏,展開盧望明的畫冊,你看不到絲毫傳統中國文人畫自我傷懷的悲涼和滄桑,活潑潑跑出來的全是無盡的快樂、無限的生機和無言的禪意。
這是生命的本能使然,還是後天的感悟使然,盧望明自有一番獨特的藝術感悟。

他對禪畫的創作靈感源於在古開福寺四百多個日夜的居士生活,這些日子,他過著齋食羹湯的清貧生活,在晨鍾暮鼓中聞經聽偈,援筆遐思,寫下了這段明心見性的生命感悟:「我逐漸發現,佛教文化與中國的平民生活和民俗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用水墨畫來闡釋佛理並服務平民生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審美價值。從這個認知出發,我決心走一條與自己過去迥然不同的藝術道路,即以禪入畫,以畫悟禪,采素材於遠古,發聯想於當今。」
大道無言,大道至簡。我們看到,盧望明貫徹始終著手取材的就是最草根最樸素最通俗的人與物,而民間百姓最喜聞樂見的牛和彌勒佛成為他畫作的主要形象。
以畫牛而言,六十年來,盧望明從牧牛到畫牛,創作了大量有關牛的作品,如《百牛圖》《坦平大道直通天》等,既體現了牛的生命情趣,又致力於追求超越生活的哲理禪情。
他畫布袋和尚彌勒佛,那永恆的開懷大笑,那包容天下的大腹,處處體現的是盧望明對和諧人生的嚮往,對世間眾生的熱愛。
大徹大悟的創作激情一旦迸發就不可收拾,於是,盧望明從書畫進入禪境,以智慧解脫人生。在禪畫藝術的世界裡奉獻人生超越人生。
在《諸法無我》的禪畫里,盧望明寫了這樣一段文字:「無我,方能了之諸事始末;無我,方能不曲解人意;無我,方能擁有一個真實之自在。」
正是在無我的境界里,盧望明開辟了中國人物畫的嶄新局面,人為萬物靈秀,人物畫亦為中國畫最難一科。所以,顧愷之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唐代張彥遠列繪畫「六門」,人物居其首。直到晚唐時期,人物畫獨領風騷的局面才發生變化。
然而,對於盧望明來說,他需要的正是這種挑戰!在明心見性的禪境里,他擺脫了主客體之間的分別心,而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心來體會「萬物與我並生,天地與我同在」的藝境,他寫道:「畫為心聲,當以情入,方能於畫中見個性,一如參禪,以自見本性為上乘。」

9. 北京最大的書畫院在哪叫什麼

中國北京書畫院,
中國北京書畫院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東北角,位於北清路1號,佔地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書畫師創作室8間,並有100平方米的公共創作室。並有行政辦公、藏畫、裝裱、閱覽、會議、接待等功能。

10. 果光法師的人物成就

果光法師在大興土木擴建寺院的同時,矢志不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大願。寺院的興建,道場的興盛,是為了更好地行持佛陀弘法利生的事業,普度眾生。從1996年開始,法師先後依照經典啟建各種法會,並升座宣講了《金剛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彌陀經》、《心經》、《佛說八大人覺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等十多部經典。法師大力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破除迷信,樹立四眾弟子對佛法的正知正見。
為了推廣佛教文化,1997年,法師創刊《徐州佛教》雜志,專門負責對外結緣經書和佛教宣傳,目前已結緣經書數百萬冊,結緣地區遍及除西藏之外所有省市,對於弘揚佛法,引導信眾正信正行,愛國愛教,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與時俱進的果光法師,思想開明,尊重科學,他先後指導弟子開通了徐州佛教網站、興化禪寺網站。把科技為佛法所用,把網路轉化為上弘下化的重要平台。
法師天資聰穎,在大乘經典的浸潤中,更是開顯本具的般若智慧。十幾年來,法師筆耕不綴,寫下了百萬字的修習日記,並將心得體會集腋成裘,出版發行了格言式文集《大道無言》,《雲龍山僧十說》,詩集《西行漫吟》、《禪月無聲》等。
2000年以後,法師先後在《甘露》、《洛陽佛教》、《人海燈》、《普陀山佛教》、《中國佛教藝術》、《中國詩詞》、《江蘇民族宗教》等刊物上,發表了《論快樂》、《論宗教與科學》、《論佛教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等學術論文。從這些以佛教理論解讀人生與社會的文章中,不難看出,果光法師對佛法與生命的體悟,已經上升到更高更深廣的境界。
此外,法師還著有《論佛教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價值》、《論佛教的人間性》、《論佛教的科學精神》、《論佛教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現實選擇》、《論儒釋道三教的內在聯系及相互影響》等論作,這些極具創新性的探討文章,在省內外的大型學術會議上,都曾被選拔出來進行交流研討。其中《論佛教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現實選擇》一文,獲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二等獎,《論現代傳媒與當代佛教》一文,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中榮獲蓮花獎。在法師所著書論中,部分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格言式禪語,被收錄到《中華名人格言》、《八榮八恥箴言錄》、《中外哲理名言》等知名書籍中。
探尋文史,西天取經
2004年,在徐州修行研習十五年的果光法師,對徐州佛教的歷史有了較深的認知。法師認為,東晉時期的法顯大師,從印度取經回國後,在彭城(徐州)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築風格的佛寺——龍華寺。為了考證自己的見解,探尋徐州佛教寺廟、僧人的歷史文化,法師做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決定——重走法顯路,實踐當年法顯、玄奘西行取經的壯舉。當年8月,法師組建徐州佛教考察團從徐州出發,途經40多座中印城市,翻越了祁連山、天山、昆侖山、唐古拉山,淌過流沙河、塔里木河、通天河、沱沱河,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法師一行五人,歷經三十九天,行程四萬里,參訪了三十餘座古老寺廟,拜訪了眾多的專家學者,搜集了大量法顯大師的資料。完成了徐州佛教史上乃至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尋跡法顯」的重大佛事活動。在徐州百姓和國內外佛教界、學術界引發了熱烈關注和廣泛的稱許。在四萬里艱辛的跋涉中,法師與宇宙萬物、天地自然感應道交,對沿途佛教文化參悟深遠,一路且行且撰,遂成《西行漫吟》詩集。
2009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法師發表了《論徐州在中國佛教文化傳播中的歷史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從徐州開始》一文,從中國第一個信佛的政府官員是徐州人、中國第一個佛教團體誕生在徐州、中國佛教文化的正式傳播是從徐州等七個方面,進行了有理有據地陳述,並通過大量的史實論證,確立了徐州是中國佛教文化最早的傳播中心,為中國佛教史上最新理論研究和重大發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慈悲濟世,服務社會
法師自幼悲憫好施,出家後更是遵循佛陀慈悲喜舍,解行並進普度眾生的教誨,在江蘇率先成立了弘法的專門機構----弘法慈善功德會,為徐州的扶貧、救災、教育、醫療、環保等工作募集善款,開展社會救助活動。
自1996 年起,法師率領四眾弟子,先後到徐州市、縣各社會福利院、聾啞學校、貧困鄉鎮及學校進行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救助困難群眾、失學兒童7600多位,為各受災地區捐款百餘萬元。
十幾年來,在果光法師的帶動領導下,徐州佛教界開展各項愛心活動數百餘次,累計捐資約數百萬余元,救助范圍涉及扶貧、助殘、救災、助學、支教、義診等各個方面。徐州佛教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道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肯定和贊譽。
苦心孤詣,墨印禪心
法師資質脫俗,文思超凡,在少年時代即現端倪。在文化藝術很難涉及的鄉間,法師大器天成,在無人領教的狀態下,誦經禮佛之餘,尤喜臨池磨墨,常為鄉親書寫春聯挽帳。法師隨手塗抹的山水花鳥,也被鄉親驚為真物。出家後,更是利用點滴時間,遍臨百家,取法乎上,寓佛法於書法中。由於法師少欲無憂,在書藝上能更直接地轉向精神境界,因此信手寫來,皆能骨氣深穩,格調清雅,意境空靈,深得僧俗兩界所推崇,並爭相寶之。
2012年11月24日,徐州藝術館舉辦了「禪墨三昧——果光法師書畫展」,展出法師近年來五十多幅書法、繪畫等作品。
2014年1月4日,中國藝術之鄉青州萬荷藝術館舉辦了為期五天的「墨印禪心——果光法師書畫展」。共展出法師書畫作品八十餘幅,開創了青州佛教題材書畫展之先河,為在當今全國書畫界反響強烈的青州書畫領域注入了清涼之風、般若之智及純正的佛教文化元素。
法師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藝術與宗教有共同之處,都在探究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古往今來,很多僧侶藝術家在修行的道路上,通過書畫的研習,體驗人生與藝術的奧秘,同時開闊了禪門修行的路徑,打破了度化眾生的界限。
2012年1月,由果光法師擔任院長的江蘇省源緣書畫院,與中國第一書畫網、《中國佛教藝術》雜志社、五台山佛教藝術研究院共同在徐州興化寺發起「中國禪畫藝術論壇」。以書畫悟道、弘道已成為興化寺文化傳承的一大亮點。
青燈書案,悠悠十餘載,禪心、佛心、書心已在果光法師心中融為一體。法師的水墨畫《林深何處鍾》,被《中國宗教》雜志2011年第二期採用作封面,還有其他大量書畫作品,被編入幾十部書畫作品集及刊物。近年來,《書法報》、《民族美術》、《人民政協報》、《佛教文化》、《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美術報》等報刊及新聞媒體,紛紛對果光法師書畫藝術做了專題介紹。

閱讀全文

與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