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思遠是怎樣煉成的
安思遠是一個牙醫和歌劇演員的兒子。他是如何成為一位能夠影響時代審美的古董商?當下中國媒體有關安思遠的報道零零碎碎,語焉不詳。由於安思遠在中國古董藝術品方面獨特的造詣而被譽為「中國古董教父」,又由於他是為數不多的最早研究中國古典傢具的西方人,也是第一個出版中國明式傢具書籍並在研究方面成果卓著,而被紐約時報冠以「明代之王」的稱號。於是有很多篇幅熱衷於梳理他在藏界的建樹,甚至有點神化的意味。其實安思遠就是一位古董商,只不過他在這方面做得很卓越。
2. 馬未都:外國老頭20萬買王羲之的碑帖,為什麼又賣給中國人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字是書壇一絕,但凡是愛好書法的人,對於王羲之的書法那是必臨之帖。馬未都之前說過一個非常讓人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一個外國老頭,20萬買下有著「叢帖始祖」的碑帖。看來這個外國老頭還是有一定的漢學素養,而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通。可見我國的書法,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然而讓人不解的事情是這幅「叢帖始祖」的碑帖,最後以450萬的價格賣給了中國人。馬未都先生說的這件事是怎麼樣的一個來頭呢?
馬未都指出,上海博物館還為此感謝安思遠所做義舉。不管怎麼說這位具有重要地位的碑帖,還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其實平心而論,上海博物館所做的努力,多多少少有點讓人感到酸楚和無奈。像這樣的文物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這更多的是歷史遺留問題,一時半會兒還無法解決。
3. 一美國人進觀復博物館,想買走全部藏品,馬未都是怎麼回應的
有一次,一個美國人對馬未都說,「我把你博物館的藏品都買下來,多少錢你給出個價!」博物館藏品估價78個億,但是馬未都卻搖頭說了一個理由,美國人聽了豎起了大拇指。
4. 安思遠的介紹
安思遠(Robert·Hatfield· Ellsworth),紐約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原蘇富比教育學院中國區首席代表、資深藝術品市場顧問。1929年7月13日出身於美國。從小就對收集物品感興趣,從收集中國郵票開始,逐漸進展到收藏鼻煙壺,1960年開辦安思遠高德畫廊經營古董生意,並逐漸成為成為最具權威的國際亞洲藝術古董商。他是美國及整個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
5. 安思遠的個人藏品
安思遠其所藏的古傢具、中國書畫、碑帖、文房等藝術品均屬館藏級文物,並先後出版有《中國古傢具》(1971年)、《中國近現代書畫1800-1950》(三卷本,1987年)等書。安思遠對中國近現代的書畫也情有獨鍾,1993年,紐約蘇富比就曾為他收藏的近現代書畫舉辦專場拍賣,其中不乏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等人之作。在碑帖藏品中有《宋拓晉唐小楷》十一種(傳「越州石氏本」)、《淳化閣帖》最善本四卷、宋拓《懷仁〈聖教序〉》、宋拓《懷素草書〈千字文〉》、水拓本《瘞鶴銘》、明拓《天發神讖碑》、明拓《禮器碑》、未斷本《曹全碑》、舊拓《石鼓文》等。文物出版社1996年曾出版過《安思遠藏善本碑帖選》,安氏一生收藏的碑帖精品多在其中。
6. 此人一副假字畫賣出300萬天價, 究竟為什麼
看過《鬼吹燈》的朋友都知道,大金牙在北京的潘家園做古玩生意。但是這潘家園買賣的古玩質量不高,很多是地攤貨,所以業內人士稱那些殘次品或者贗品叫做“潘貨”。咱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非常厲害,誰都知道他的東西是潘貨,卻仍賣出了300萬的天價。
此人叫做安思遠,乍一聽這個名字是個中國人。實則不然,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此人在古玩界的地位相當於籃球界的邁克爾喬丹,搞這一行的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他,尤其是在中國。他的啟蒙老師是齊白石的海外收藏家龐耐,此人對中國文化研究極為透徹,提高了中國文化在美國的認知地位。有這樣一個大咖做老師,安思遠的進步非常快。
現代社會講求名人效應,安思遠這個名字在行業內就是金字招牌,他死後,家裡的藏品進行拍賣,都比市面價格上漲了五倍。特別是一副米芾的“潘貨”,更是賣出了300萬的天價。最後拍下這個“潘貨”的人直言,僅安思遠這三個字就值這么多錢,無論是不是真品,過了他的手,價值翻幾番。
7. 安思遠藏品拍賣8.16億的錢和他最心愛的翡翠戒指都去了哪裡
於我來說,藝術收藏為世間最妙的事業,你永遠不會厭倦,也不會有終點??生活總是趣味盎然。
――安思遠
追憶
文/ 曹星原
歷史是個奇怪的現象和存在,有時候是以事傳人,有時候又託人傳事。換句話說,一件事情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可以使一個人本來不足為奇的人進入歷史,或者由於一個著名人物的介入使得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成為歷史事件。
海外的著名藏家幾十成百,獨獨安思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且被過譽為「亞洲藝術的教父」。這樣的體面和輝煌讓幾年前去世的大藏家王季千情以何堪?同住紐約的王季千出身蘇州豪門,20世紀初到了美國之後把著手教會了一批美國人如何鑒定、如何收藏、如何寫字、如何理解中國的筆墨。
安思遠在公寓中
在85歲高齡時,安思遠不小心摔倒在其紐約住宅而作古,於是所有留下來的私人收藏進行了拍賣,連著七天拍了六場,全部收藏散去、斬獲8.16億元人民幣,引起了正走入收藏和藝術品交易高潮的中國藏家、古董商以及許多人的關注。當然,不可避免的,有人對這六場拍賣也有一些微詞。
比如有人就認為那一對黃花梨的圈椅賣了900多萬美元有點超出椅子在當下所應有的價值。
藝術品的民間收藏在歐美已經形成了有規模的商業模式,而且也派生了一系列規范和做法。以我個人的看法,安思遠家裡留存的東西不是一個收藏家的格局而是一個著名的古董商的家底。
我唯一一次去他的家裡雖然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但是觀感仍然比較震撼。進門之後的第一感覺是小玩意太多,看不過來,覺得自己像是阿里巴巴走進了一個寶庫一樣。第二個感覺是收藏無序。這些藏品,與其說是為了某種收藏目的淘來的,不如說是因為作為古董商的他特別喜歡而不捨得出手,或者是其他原因沒能出手的結果。
一個藏家有自己的喜好與關注,從家裡的擺設基本可以看出來。
一般來說藏家可以分為如下幾類:專類收藏家只各處搜羅某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或者某一種題材的作品,甚至是含有某一種圖像的一切東西。比如我認識一對母女收藏家專門收藏含有蜻蜓的一切東西。另一類是縱向收藏。也就是以美術史發展為線索、收藏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再一類是橫向收藏,盡可能多地將同一時代的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在收藏中表現出來。還有一類是涵蓋性收藏;涵蓋性收藏比較宏大,其中包含了縱向收藏,在縱向收藏中對有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或畫家做了橫向收藏,甚至專類收藏。
一般來說,嚴肅的藏家身邊都有兩類人:一類是古董商,另一類就是美術史家。加拿大艾伯特大學的前校長,現任校董的三迪麥克泰格和夫人瑟利雅麥克泰格作為新入中國古董收藏的強手,周圍就有古董商安思遠、張宏、英國的美術史家韋馱,以及美國的一些美術史家。大概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麥克泰格夫婦進入了中國藝術品的收藏界,而且直接定位為以宮廷的作品和器物為主。
在1970年代,乾隆時期的東西並不值錢,但是作為新出道的藏家,這個定位含有深意:首先,宮廷的背景永遠帶有至高無上的色彩;其次,乾時期的東西雖然當時不值錢,但是畢竟乾隆帝是以收藏著稱並指導了清宮後期收藏的規范化。所以在這個定位之內,只要進了清宮的或者是出自清宮的藝術品都被納入麥克泰格的收藏體系。因此他們的收藏定位是涵蓋性的、同時把乾隆時期作為橫向關注。
到了20世紀80年代,麥克泰格家族的收藏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於是她和丈夫就請了一批她們一直依賴的古董商和藝術史家,包括我也在內,把她的東西全部鑒定評估一遍。我本人最喜歡的一件作品是那件應該算董其昌絕筆書法。無論是從筆墨的老辣遒勁還是從款識的時間上看,都是在董其昌最後的日子時寫的。
住在麥克泰格家的那幾天,我對安思遠的了解多了起來。安思遠本是美國人,年輕時,遇到在耶魯大學教中文的王方宇教授,王教授不但給他取了這個令人過目不忘的名字,而且也是領他進入中國收藏和中國文化的人。
安思遠的好學和聰慧使他逐步走入這一行當的中心並且慢慢地在紐約為自己做出了品牌。安思遠紐約的拍賣預展,拍賣前的預展我們都去看,好幾次就在拍賣公司的庫房裡跟安思遠站在那兒聊天。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他出手了一件大作品,心裡十分高興,揮著他那戴著巨大的鑲金翡翠戒指的手,叼著巨大的雪茄煙說,星原,我今年活兒全乾完了,可以休假了,跟我們一起出去玩兒。我說這才幾月啊!他說不光是今年,明年的活兒都做完了。
萬分得意自己的斬獲,他帶我去看那件天價古董。這就是古董商和收藏家的區別;藏家死也不肯出手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商人,雖然欣賞好東西,只要賣得出好價錢的東西,他都會出手賣了。
安思遠在紐約大道的家
所以他的日子是在一邊賣,一邊買的節奏中行進的。不過他仍然把他最喜歡的東西留在身邊,比如他從不離手的那個翡翠大戒指。現在這個戒指的去向是一個謎,有文章說拍賣七天之後,這個戒指也沒出現。
就在麥克泰格做全部收藏評估那次,每天吃飯時,我被安排坐他旁邊。他很會談話,飯桌上的聲音最有穿透力。
聊著聊著,他突然把手伸給我看,說:「星原,你見過這么漂亮的翡翠嗎?你覺得這個翡翠怎麼樣?」我說不錯,他對我的回答很不以為然,說:「只是不錯啊,你以前見過幾塊這么透明、這么漂亮、這么大的翡翠?你就說了個不錯!這是頂級的,再沒有這么大的了,我永遠不會讓它離身。我專門到香港請了金匠,讓他按我自己的設計做了個金戒指把這塊翡翠鑲在這兒。我戴在手上永遠不離身。」
他一邊說著話,一邊比劃,一不小心,他的戒指就碰上了鄰座的高腳酒杯,把那酒杯給打破了。三迪麥克泰格馬上說:「打個酒杯沒關系,戒指留給我們就行了。」安思遠馬上回答,這戒指我是到死都不離身的,我死了,戒指跟著我走。
瑟莉亞跟著就說:「這戒指你帶不走。你死了,我去給你送葬,順手把戒指脫下來我帶走,玩笑。」安思遠很認真地說,你帶不走,你拿不走,我知道快要死了,我就把它吞下去。
大家說到這種時候,已經不能再往下接了,喝酒喝酒,那時候家裡的傭人已經把酒杯換了,酒也換了,就接著喝酒,就過去了。
安思遠一生收藏在七天內散盡,但這個戒指沒出現。
8. 安思遠:明朝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明朝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文/陳桂湖
導語
一個連中文都不會說的美國人,緣何可以早於中國人出版傢具專著?他的「明朝之王」美譽因何而來?
核心提示
「沒有其他文化能像中國傢具這樣將造型和結構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並且每一個構件都結構合理,比例勻稱。」安思遠把製造中國傢具的工匠比作珠寶手工鍛造人,而西方傢具的製造人則類似鐵匠。
安思遠是學養和精明兼具的「學者藝術商」,他的收藏影響了美國亞洲藝術品收藏的每一個領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亞洲藝術品收藏家。中國傢具、文玩、書畫、瓷器、玉器、珍本書籍,日本、印度、喜馬拉雅、東南亞藝術收藏等,他均有涉獵,且各有建樹。
那麼,安思遠結緣中國傢具的過程是怎樣的?一個連中文都不會說的美國人,緣何可以早於中國人出版傢具專著?他的「明朝之王」美譽因何而來?本文帶著這些疑問深入探究安思遠與中國傢具的淵源,並嘗試尋找答案。
檀香山吹拂的「中國傢具風」
安思遠17歲開始接觸古董,師從龐耐女士和王方宇教授學習中國藝術知識。21歲那年,他告別親人,獨自一人到夏威夷州的檀香山服軍役。檀香山之行,似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為他日後成為中國傢具的「明朝之王」埋下伏筆。
檀香山是近代中國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地和中轉站,也是美國匯集中國傢具的一塊寶地。從1900年開始直至1950年,先是福恩公司 (Fonginn Company),然後是博溫女士(Alice Spalding Bowen)的工廠店,再到最著名的羅伯特·安斯泰斯 (Robert Ansteth)的中國傢具經銷公司,檀香山活躍著眾多從中國收購傢具的古董商,使這里成為中國藝術品的匯聚之地。
1949年,旅居中國26年的學者艾克來到檀香山,擔任東方藝術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彼時他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已出版5年,大大提高了明式傢具在美國藏家心中的地位,也成為他們「尋寶」的參考書。
次年(1950年),安思遠也來到檀香山。部隊從軍之餘,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中國藝術。在部隊中,他是射擊競賽的「神槍手」,在檀香山中國藝術的殿堂 里,他一樣眼光精準,彈無虛發,常與亨利·克拉瑪(Henry Kramer)等藏家出入安斯泰斯的傢具店裡,收購許多精美的黃花梨傢具。對於當時的安思 遠來說,中國傢具猶如一個優雅的難題,榫卯結構、流暢的線條以及古樸典雅的氣質都深深吸引著他。痴迷之下,他甚至買了一堆傢具在自己家裡觀摩鼓搗,拆開後 重新組裝。
拆拆合合之間,安思遠逐漸意識到中國傢具無與倫比的價值。「沒有其它文化能像中國傢具這樣將造型和結構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並且每一個構件都結構合理,比例勻稱。」他還把製造中國傢具的工匠比作珠寶手工鍛造人,而西方傢具的製造人則類似鐵匠。
當時世界上介紹中國傢具的著作除了早在18世紀歐洲人寫的幾本簡單的圖錄式的《中國傢具》外,就只有艾克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中國國內視傢具為使用器,連文物都算不上,傢具收藏市場尚一片空白。
安思遠舊藏 明 黃花梨官帽椅
「明朝之王」
安思遠服役結束回到紐約後在曼哈頓開起了畫廊,正式開始了職業古董商的生涯。當時中美關系雖然尚未破冰,但傢具的流通一向源源不斷,安思遠可以通過香港 的行家買到傢具。而此時國內對傢具的價值依然懵懂不知,王世襄先生的研究因文革被迫中斷,而大洋彼岸的安思遠正如飲甘露地領略古典傢具的美。
1971年,安思遠糅合其多年的傢具研究,厚積薄發,繼艾克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之後,出版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國傢具:明清硬木傢具實例 (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y)》 (簡稱《中國傢具》)。
與艾克的著作不同,安思遠的《中國傢具》斷代清晰,結構完整。他在書中從藝術的角度講述中國傢具的歷史發展,闡 述宋代文學與繪畫對明式傢具的影響,並指出中國傢具與十八世紀歐洲傢具設計的關系。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梳理了坐椅的流變,說明佛教中國化對中國椅子和床 造型演變的推動作用。
美國藏家柯惕思評價這本書:「是那個階段的一本代表作。從收藏的角度將中國硬木傢具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確鑿無疑的明代傢具;二是由明向清過渡時期的傢具;三是清中期至清晚期這一時間段的傢具。」
《中國傢具》第一次向世界詳細展示中國傢具,是安思遠的一部學術力作。他從美學和藝術發展的角度,從全新的視角把明式傢具像風景一樣勾勒,至今依然是鑒 賞和收藏傢具的必讀書之一。1977年5月17日,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安思遠先生的文章,詳述其在明代傢具研究上的造詣和貢獻,譽其為「明朝之 王」。
將中國傢具的美分享給世人
安思遠也樂於見到古典傢具的美能為世人所共享。 1977年,他捐贈一對黃花梨頂箱櫃,以及4隻帶有篆刻銘文的紫檀南官帽椅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幫助建設中式庭院。該館於1981年開幕,其中傢具的選 擇、風格與陳列方式至今依然啟迪無數訪客。除大都會博物館外,受惠於他捐贈和收藏的博物館比比皆是,如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美術館、哈佛大學 佛格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等。
從1950年的檀香山之旅,到2014年8月逝世,六十年的古董生涯中,安思遠以精品的收藏和勤於著 述,使中國傢具在全世界熠熠生輝,引起西方世界廣泛的追慕、探索和思考,將中國傢具推向藝術的高峰。佳士得高級副總裁、中國瓷器與藝術品部國際主管羅拉 (Geraldine Lenain)女士評價安思遠說:「是他在西方讓中國傢具戴上了光環,沒有他,中國傢具就不會那麼重要,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去關注、 研究、收藏。」
而另一位美國著名藏家柯惕思的總結或許更為貼切,他說:「安思遠的眼光、熱誠、不懈努力與大方貢獻,成為中國傢具鑒藏界 今後繼續發揚光大的基礎。」今天,古典傢具的收藏在國內外已蔚然成風,在熱熱鬧鬧的市場背後,我們更應該以安思遠做榜樣和自省,從中國哲學的源頭和靈性的 角度去尋找傢具之美,使傢具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附錄:
除了代表作《中國家 具》,1982年,安思遠又出版了《夏威夷的中國硬木傢具收藏 (Chinese Hardwood Furniture in Hawaiian Collection)》,這本書是檀香山藝術學院為紀念艾克舉辦中 國傢具展,安思遠應邀對其中傢具逐件解說點評,以紀念和感謝這位傢具研究的前輩。之後,安思遠出版有三本傢具著作,分別是1996年的《洪氏所藏木器百圖 (Mimi and Raymond Hung)》,1998年的《風格的實質:晚明與清早期中國傢具 (Essence of Style: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以及2005年的《洪氏收藏中國傢具》(Chinese Furniture: The Hung Collection)》。
9. 安思遠的人物生平
安思遠1929年7月13日出生於美國。1948年安思遠為一家經營陶瓷的古董店工作,在此得到經營亞洲藝術品的古董商貝尼的賞識,從中學習了中國陶瓷、傢具和繪畫等。 就讀耶魯大學時,指導晚清書畫研究的王方宇為他起了中文名「安思遠」。王方宇不僅教安思遠中國藝術知識,還教他為人為商之道。而龐耐則給予安思遠資金和渠道支持,讓安思遠有更多機會去了解中國陶瓷、傢具和繪畫等,以及日本、印度、泰國等亞洲藝術。
1960年,他和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夥在紐約開了安思遠高德畫廊,經營英國傢具、工藝品以及亞洲藝術。1981年安思遠大膽購藏了1500件印度藝術品,其中半數很快出售,他也成為最具權威的國際亞洲藝術古董商。 經過多年的鑽研和實際運作,他成為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泰斗,是美國及整個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安思遠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中最著名的是碑帖和明清傢具收藏,因其頗具建樹的明式傢具收藏被稱為「明朝之王」。而讓安思遠與中國產生淵源的還包括其收藏的北宋拓《淳化閣帖》六、七、八三卷及第四卷的轉手往事。
1996年9月,安思遠攜北宋拓四卷《淳化閣帖》來到北京,在故宮博物院進行了展覽。啟功和國內專家對這四卷法帖進行了鑒定,一致認為是宋刻宋拓無疑。故宮博物院通過王立梅女士溝通,希望能夠促成其他文物交換,未果。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館邀請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館和安思遠商談購買《淳化閣帖》一事,終以450萬美元成交。
2000年,安思遠發現自己在港澳地區購買的一尊五代王處直墓漢白玉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是被盜文物後,主動與中國政府取得聯系,並隨即無償捐贈中國政府。
2014年8月3日辭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