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愛的藝術弗洛姆是什麼意思

愛的藝術弗洛姆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09 01:18:31

1. 愛的藝術弗洛姆經典語錄

1、愛,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享受到的一種生活情趣,也不是與一個人達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乾的身外之物。

2、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於是,愛的問題就被誤解為:如何能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3、人們常常把「墮入」愛網時的最初體驗和「置身」於愛之中的持久狀態混淆起來。他們並不懂得,他們所產生的迷戀,那種證明他們相愛之深的彼此「發痴」的狀態,實際上可能只是證明了他們先前的孤獨程度。

4、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個性條件下的融合。

5、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6、給予自己的生命力,給予自己的愛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愛的能力去引發另一個人的愛的能力。

7、愛還包含著關心、責任、尊重、認識。

8、愛就是對我們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主動關心。你愛你為之努力的東西,同樣你也為你所愛的東西而努力。

9、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尊重;沒有認識的引導,關心和責任將是盲目的;沒有關心的推動,認識也是空虛的。

10、如果我真的愛上一個人,那麼我也一定愛所有的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11、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12、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13、最後,一個成熟的人逐步達到這一點,他是他自己的母親,也是他自己的父親。

14、母愛不僅要保護孩子的生命和成長,還要給孩子逐漸灌輸對生命的熱愛: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美好的,做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而不僅僅希望活著就是了。

2. 《愛的藝術》中的這句話是什麼含義啊

1、因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這句「格言」好像流傳很久了,理論依據是「距離產生美」,所謂「遠看一朵花,近看一團麻」。2、我們分手是因為:有緣無分緣分是佛教概念,很深奧,是因果律的一種。現在拿來說愛情,其實借用的意思很淺薄,就是說在千人萬人中怎麼就遇見了一個你,相遇相知相愛,太不容易了。可惜,太多不可抗拒的因素讓我們不得不分離,這是宿命的結局,這不是我們的錯,這是命運的錯。看似是現代人說道理,其實和古代人排生辰八字沒什麼區別。愛得痛苦,愛得不順利,不反思自己的原因,倒去推咎於命運,說緣分不可捉摸。這就像小孩子被絆倒了,不說自己不當心,卻去打凳子,罵它擋道。不好的愛情都是有原因的,找出真正的原因才是正道,而不應怨天尤人,推說命運和緣分。3、找一個愛你的人,忘了你愛的人在這句話里,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肯定不是一個人。「情願找愛你的人」,倒是挺講究實惠的,只接受,不付出。只是沒聽說過分裂生活的人會得到幸福。而且,愛情好像還不完全是做生意,贏利大於成本,就賺了。恰恰相反,愛情就本身而言,愛人比被人愛更值得祝福。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名著《愛的藝術》中說:「好的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因為『給』比『得』更加快樂。」愛無能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如果你能真心愛上一個人,真實地在為愛受苦,那麼,恭喜你,你的身心是健全的,你的痛苦還不是滿世界無人可愛的絕望。被不被愛是無法強求的,但首先,擁有愛的能力就是值得祝福的。4、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第三者在剛成為第三者的時候經常這么說,但是後來大多哭著喊著要「天長地久」。自欺欺人,有什麼意思?愛情中的獨占欲是我們不可迴避的本能,當你是進攻者的時候你忙於准備炮彈;等到愛情變老,你想到防守的時候,你多麼渴望那座安全的「圍城」啊。5、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男人不是救世主,女人不是泥娃娃。在愛情中,包容、諒解是應該的;但是無限制的、絕對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只有「平等」,人之間才能產生健康、深沉的愛情。女人的感情較男人脆弱,男人則大大咧咧一些,要男人完全照顧女人的心思,巴爾扎克有一個比喻:「好像要大猩猩去拉小提琴。」小有磨擦,流點眼淚對女人來諳情感的宣洩。要一個女人不為愛情流淚,那會苦惱死她的。6、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難道女人都是受虐待嗎?其實,女人只是不喜歡那些刻板、笨拙、沒有情趣的傢伙。相對而言,「壞」的男人有意思一點。但這個「壞」應該是有特殊含義的,就是那種舊電影里的——女主角含羞轉身,拿手指戳了一下男主角的腦袋:「你這個人,真壞!」真正的壞男人是很可怕的,聰明的女人很快就會嗅出氣味,及時脫身。而那種假壞,俗稱「扮酷」的男人則很快會成為女人的「嘔像」。

3. 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是德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三十二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

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迦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無意識里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系。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論不服從》《存在的藝術》等。

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通過愛的理論、西方社會的愛及瓦解、愛的實踐向我們講清楚了人類社會愛的本質及實踐方法。

一、愛是一門藝術嗎?

愛是一門藝術。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一種長期修行的技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獲得的才藝。

愛作為一門藝術,是需要學習和努力的。

如果我們想知道如何愛,就必須遵循我們學習其他任何藝術的同樣方法,諸如學習音樂、繪畫、木工或醫學技藝及工程藝術的方法。

但多數人為什麼認為愛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能力?

首先,很多人把愛當成被愛和如何惹人愛的問題。前者去追求外在的聲名金錢地位,後者學著使自己富有魅力:減肥瘦身打扮時尚。"大多數人的可愛,不過意味著適於大眾的愛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其次,人們認為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正確的愛的對象,或者被愛。這種態度的部分原因在於現代社會的發展。

把愛當成選擇而不是能力,與時代有關。西方婚姻按照習俗締結,講究政治聯姻或者財產鞏固,東方也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愛情被降到了次要位置。自由戀愛還是近代的事,

再者,文化的影響,現代文化以購買慾望、消費主義和互利交換為基礎。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文化中,人類愛的關系也遵循商品交換的市場規律。

"吸引力"意味著在人格市場上被人愛慕和供不應求,是"緊俏貨"。但我們還要知道,一個人的魅力取決於時代在體魄和精神上的風尚。

正如,人們從愛慕有文化的人、詩人,到追逐國企私企老闆和一切形式的明星有錢人。西方也是如此,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喝酒吸煙、粗獷性感的姑娘是有吸引力的,今天的風尚是要她們懂得更多的家庭生活和嬌羞矜持(美國1950年代)。

同時,愛的匱乏,害怕寂寞導致人們把短暫愉悅的激情快感當作愛。

作者認為愛的學習要有理論和實踐。正如所有的藝術一樣。

因為藝術是一種技能,是復雜的學習。需要學習規范、需要專心、耐心、需要對所學藝術的最大關注。還需要能獨處耐得住寂寞,學會聆聽,保持敏感、需要機警的平靜心態,更需要學會與客體保持距離,克服自戀,學會客觀地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人和事物。

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既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但是現實情況是人們盡管對愛情如飢似渴,卻又緣木求魚,認為成就、名譽、金錢、權力比愛重要,幾乎所有人都在用全部精力追求這個,也難怪沒人來學習愛的藝術。

二、愛的理論

在愛的理論中作者循序漸進向我們講清楚了人們為什麼需要愛,愛的本質以及父母之愛,兄弟之愛、兩性之愛、自愛及上帝之愛。

愛產生的基礎在於人有分離焦慮的體驗,希望通過結合來克服分離焦慮。人----所有時代和文化中的人----面臨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如何克服分離,如何達到和諧,如何超出個人生活並發現一致。

人最大的天賦是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體。他懂得人與生俱來的孤獨。對自己短暫的生命歷程有所領悟,他對孤獨寂寞的認識,對在自然和社會面前無能為力的認識,這些都讓他感到生命的隔絕和孤獨,唯有與人溝通建立連接才能讓他擺脫這個囚籠。

與母體共生的階段是共生性結合,是一種不成熟的愛,與共生性結合相反,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種把他和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

愛的本質在於"給予"。給予是富有的表現,窮人也有給予之心,只是物質的有限最終阻礙了他給予之心的付出,讓他喪失了這份富有的感覺。

給予並不代表犧牲個人的生命,它是一種讓渡,是把自身的能量之火,自身的活力傳遞給另一個人,用來充實對方生命的活力。不是狹隘的金錢或者生命的付出。它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傳遞的是價值感,是關心,是責任,是尊重和了解,而這幾點就是愛的本質。

愛是關心。對愛的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你說你愛花,但是你卻不給花修枝澆水,那就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愛的本質是為某物而"勞作","促使某物成長',是一種主觀努力,是選擇,是態度,也是能力。

愛是責任,是出於一種完全自願的行動,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表達或未表達出來的要求的滿足。比如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的關懷,成人對一個人精神需求的關懷。

愛是尊重,沒有尊重的愛是支配和佔有,是控制。尊重就是按照其本來面目去發現一個人的個性。客觀理性,不參雜個人想像,不害怕不畏懼。尊重就是沒有剝削,不是對對方另有所圖。

愛是自由之子。沒有自由就沒有真正的愛。

愛代表著智慧和能力,亞當和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智慧之果,從那以後二人有了羞恥之心。"沒有被愛重新結合的分離意識是羞恥感的來源,同時,它也是有罪感和焦慮的來源"。

愛是對他人的主動的觀察力。在這種洞察之中,我們渴望了解自身和生命的秘密。我們渴望由結合而平息對獨孤的恐懼和痛苦。

為了達到愛的和諧,體驗生命的秘密,我們追求兄弟之愛,兩性之愛,上帝之愛。

愛是一種能力,一種精神力量。如果真正愛一個人,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他可以說,"我因為愛你而愛每個人,我通過愛你而愛這個世界,我由於你而愛我自己"。

人們對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的肯定來源於人們愛的能力,即來源於愛護、尊重、責任和了解。倘若一個人能夠卓有成效地愛,他也會愛自己;倘若他僅能愛其他人,他便根本不會愛。

自愛不是自私。自私者不能愛他人,所以也無法愛他們自己。

過分"無私"的愛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自私"的愛也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是為滿足個人私慾。

最後說到的上帝之愛雖然是宗教形式的愛,但本質也是為緩解分離焦慮,希望在信仰中達到和諧統一。

三、當代西方社會的愛及其瓦解

資本集中和現代工業化大生產讓人們失去個性,淪為生產工具,被支配被剝削。社會因而變得疏離、異化。人類已經遠離自然,淪為機器的附庸。盡管每個人似乎離得很近,卻陷入嚴重的不安、焦慮和內疚。

這是商品社會的弊端,嚴格的官僚主義化的機械的工作程序,使人們意識不到基本的慾望,意識不到對超越和統一和諧的渴望。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的精神,被用來克服人們的絕望。現代人已經進入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的那種景象:豐衣足食,但沒有自我。人們的聯系都是虛有其表。因為"個人有了感知,社會就會騷亂"。快樂在於消費的滿足,今朝有酒今朝醉。世界是一個供我們消費的龐大對象,我們是乳兒,永遠期待希望又永遠失望。這段描繪彷彿是全世界現代人的精神地圖描摹。

文章介紹了幾種非理性的愛,比如偶像崇拜的愛,傷感之愛,投射之愛,同時揭示了為什麼上帝已死,人類失去信仰與上帝之愛破裂。以及近代的宗教復興是如何把對上帝的信仰轉化成了讓人們更好地適應競爭的心理學手段。說來還真是諷刺啊。

四、愛的實踐

1、愛既然是一種藝術,它的藝術途徑是什麼?

藝術是一種技能,是復雜的學習規范、需要專心、耐心、需要對所學藝術的最大關注。這是討論愛的藝術的前提。

掌握一門藝術的前提是,在學這門藝術之前,必須學習大量其他東西----而且經常是看起來無關的東西。任何渴望成為藝術主人的人,都必須從其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由實現規范、專心、耐心開始做起。

要規范務必:早起,不沉溺於不必要的奢侈生活中,努力工作。這個有點死板,但一切有益身心的,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即使在開始時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專心最重要的是學會自處,能夠做到一個人什麼也不做時的怡然自得,且慎獨。這樣就需要用到冥想和調息。

同時人要學會沉浸當下專心致志。在自己所做每件事上都專心,此時此刻就把當下的活動視為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心無旁騖。只有如此方有愉悅感產生。愛也是如此,專心致志首先意味著要學會傾聽。

對自身不敏感的人無法學會專心,只有修煉做到機警的平靜狀態才可以。同時要向品格高尚的人看齊。

以上就是任何藝術實踐所需要的東西:專心耐心專注力,敏感平靜、身心合一。

2、通往愛的藝術的途徑:

愛的主要成功條件就是首先要克服自戀。不要有虛假自我,也不要用虛假眼光和想像去看到這個世界,要從事物的本來面目客觀去觀察。(關於自戀型人格可以參考上篇文章《母愛的羈絆》)

要理智而謙卑。

同時要有信仰,信仰在此指能區分理性和非理性的信仰。理想的信仰根植於有創造性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動。理性信念並不僅存在於思維和判斷,也存在於人際關系。

信念是任何一種深厚友誼和愛情所必不可少的品質。對另一個人的信心意味著肯定他的基本態度、他的人格核心、他的愛的可靠性和不變性。一個人對生活和人類尊嚴的尊重是自身的一部分,不會輕易改變。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信他,信任他人是信任的最高峰。為此我們要知道教育的潛能就是讓孩子相信自己有潛能,愛的潛能、幸福的潛能、運用理智和才能的潛能。相信他們並為之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

教育的對面是管制,它建立在缺乏對孩子的自身潛力發展的信念基礎上。認為只有成年人對孩子灌輸合理的東西,才能幫他抵制不合理,才能變成好孩子。

非理性信仰根植於權威,屈從於權力。理性信仰的基礎是創造性。真正的信仰需要勇氣和冒險,孩子的信心和勇氣是隨時可以培養的。只有當孩子得到足夠好的愛才能擁有生機活力和信心。

愛是一種精神活動,愛的能力需要強烈的情感、頭腦清醒、充滿活力的狀態,需要思維敏捷、感覺靈敏、活用眼和耳,避免思想上的懶惰。愛與生活和藝術創造是不可分割的,在其他領域沒有活力,在愛的領域也就沒有活力。

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合情合理的滿意的答案。為此相應的也要改造社會。這個答案可能會在《健全的社會》找到。

作為一個個體,最重要的愛的能力就是發展自己的個性,尤其父母要言傳身教,自己是否活得開心有活力,孩子是一眼就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的。其次要相信孩子,為他們創造適宜的成長條件。

最重要的就是覺知這一切。愛是自由之子,一切以控制佔有和剝削的愛都不會長久。

4. 如何理解和評價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心理學的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的文本是《愛的藝術》第二章第一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在弗洛姆看來,心理學這門學科存在的目的指向是什麼?我們能通過心理學來得到什麼?他認為,德爾菲「認識你自己」這句箴言揭示了心理學的全部淵源,正是出於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強烈願望,我們才會以人為對象展開研究。 但是心理學是有局限性的。在他看來,我們不可能僅僅通過心理學來實現對一個完整的人的認識。通過心理學獲得的知識是由思想傳導的知識,而「對生命的了解不是通過思想傳導的知識,而是通過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方式——通過人與人的結合」。而所謂人與人的結合也就是「愛」。「在愛情中,在獻身中,在深入對方中,我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發現了我們雙方,發現了人。」 所以,心理學的學科理想只有依託「愛」才能實現。這樣的話,心理學是不是完全沒有存在意義呢? 並不是。弗洛姆一開始就主張,愛並不排斥技藝(art)。愛情的積極性包含很多要素,比如給,比如關心,比如尊重,比如了解,等等等等。要想具備這些要素,則需要對人進行客觀的研究和理解,而這顯然是隸屬心理學的范疇。可以說,如果沒有心理學,我們是無法具備正確地去愛的相關要素的。所以,「心理學的知識是實現通過愛情達到全面了解的一個條件……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在愛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質」。 總結一下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來獲得「愛的技藝」,進而通過愛在人與人的結合中,實現對人的真正認識。而這種對人的認識,正是心理學所不倦追求的那條可望不可即的地平線,所以唯有將「愛」作為自己的歸宿,心理學自身的學科理想才能得以實現。

5.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過:「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這是什麼意思愛和人類生存有什麼關系呢

好的 我已發送 。 注意 查收。
《愛的藝術》 弗洛姆
作者簡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的最重要的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他1922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尋找自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使命》、《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對人的破壞性之研究》、《愛的藝術》等。
一切時代文化中的人,永遠面臨著一個如何消除孤獨、達到與他人結合的問題。「自戀」的方式不可取,惟一可行的辦法在於同他人建立起一種融洽的愛的關系,培育自己「愛的能力」。這種愛是「創發性的愛」,是一個人的潛力充分得到發展的結果,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流露,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他強調必須把培育創發性的愛同培育創發性的人格結合起來。這只有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要把培育愛的工作納入到改變現行社會制度的斗爭中去。
希望採納

6.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的個人的辯證法的愛情經歷是什麼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 關於愛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千萬不要誤以為看了這本書,就學會了愛,愛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冊——很多人因為報有這樣的誤解翻閱這本書後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同樣的誤解而錯過了這本書。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盪神怡的感受。墮入愛的情網,falling in love,並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真正持久的愛情(being in love)具有幾個必備的要素(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陷入愛情時那種失去自我的狂熱的愛戀在弗洛姆看來實際上是一種熱情的奴隸,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 愛是一種類似藝術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後天的學習與修煉,與人的精神修煉的成熟度有關。這種學習不是象掌握一門工具、或了解一門知識那樣學習,而是象禪宗的藝術一樣,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讀後感《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荒謬的是,保持孤獨的能力是具有愛的能力的條件。」 弗洛姆認為愛情的第一要素是「給」,而不是得。一個人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鍾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秘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7. 《愛的藝術》是誰的著作

艾·弗羅姆(1900~1980),美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學研究精神分析,並在柏林精神分析學院接受訓練。1929年在法蘭克福精神分析學院和法蘭克福大學任教。1934年移居美國。
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他撰寫了大量著作,闡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學。除《愛的藝術》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義的發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倫理學》(1954)、《讓人占優勢》(1960)、《為自己的人》(1961)、《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鎖鏈的彼岸》(1963)、《遺忘的語言》(1965)、《心理分析和宗教》(1967)、《革命和希望》(1968)、《分析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理論》(1970)、《對人的懷疑情緒的剖析》(1973)等。
在這些著作中,弗羅姆表現出他獨特的世界觀和思想,他把自己具體的世界觀稱為規范的人本主義。他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貢獻也就在於他對人的問題的研究,他論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 埃里希·弗羅姆所著的《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這部著作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僅英文版就發行一百五十萬冊以上,這在西方──就理論性專著而言──是罕見的。此書暢銷至今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據估計各種文字的讀者加在一起約數億人次。影響遍及世界各地。該書目錄如下:
前言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三)愛的對象
(1)博愛
(2)母愛
(3)性愛
(4)自愛
(5)神愛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第四章 愛的實踐
附錄
埃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愛
一回憶弗洛姆的一生

8. 弗洛姆的哲學觀點闡述愛的本質是什麼

弗洛姆的哲學觀點闡述愛的本質是給予。
只有把愛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可以擺脫孤獨感和恐懼感,達到人與自己,他人,社會的和諧相處。愛在本質上是給予,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了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在實踐上,除了具備一般藝術修養所需要的紀律,集中,耐心和興趣之外,還需要愛的藝術所獨有的擺脫自戀,擁有信仰和積極活動這三要素.雖然弗洛姆愛的哲學的初衷和構想都是美好的,但是他的理論還是存在局限性的,具有烏托邦的性質.

弗洛姆認為他論述了愛不僅是情感,也是一種能力和一門藝術的思想。通過與他人建立聯系來消除孤獨感的方式是很難經過時間考驗的,因為愛的本質是「給」而不是得,如果你想欣賞藝術,那你首先得有藝術修養,你具備了愛的能力才有了「給」的能力。「給」並不代表對方是你幫助的對象,而是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看待對方,保持謙卑的理智,尊重對方作為人的獨立性,客觀的認識、了解對方。

9. 弗洛姆愛的本質是什麼

愛的理論和實踐是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核心內容。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是具有創造傾向和成熟人格的人的一種能力 ;愛的本質是「給予」 ;愛包括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形式 ,但所有愛的形式都包含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掌握愛的藝術 ,既需掌握理論 ,又要親身實踐 ,並終身為之努力。研讀《愛的藝術》 ,對促進我國的道德建設、引導國人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大有裨益。

閱讀全文

與愛的藝術弗洛姆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