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哪個朝代繪畫成為一種藝術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但真正成為一種藝術門類則是在魏晉六朝時代,東漢造紙技術的改進為魏晉繪畫推波助瀾,誕生了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巨匠顧愷之和第一幅鴻篇巨構《洛神賦圖》。
『貳』 中國古代繪畫史的成熟和發展階段大概出現在哪一個朝代
中國繪畫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逐步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飛速發展,隋唐時期達到了極盛,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繪畫進一步成熟發展。
1、原始社會時期
岩畫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中國岩畫的記載最早見於五世紀北魏時的《水經注》,中國的岩畫大多存在於少數民族地區。漢族先民的繪畫足跡要到當時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裝飾品的刻畫中去尋找,而其燦爛地顯現是在彩陶紋飾中。
2、奴隸社會——人物肖像畫出現
進入奴隸社會後,繪畫的范圍日益擴大,西周時期甚至出現了專門掌管繪畫的官吏,同時,人物肖像畫出現。不過,夏商周的裝飾藝術主要表現於青銅紋飾。
3、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的藝術沖破濃厚神秘的氣氛而走向現實生活的新境界,到戰國厲期,這種表現現實生活,注重寫生的風格已胸然成風。戰國時期壁畫大盛,還出現了帛畫、漆畫,同時畫院萌芽。
4、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繪畫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具備了兩個特點,它是一個浪漫主義與理性精神並存;神話、歷史、現實同在;南北風俗混合一體。漢代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氣勢美。在漢代畫幅中,一個個具體形象都沒有細節,沒有修飾,沒有個性表達,也沒有主觀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是手舞足蹈的大動作,是異常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在這粗略輪廓的整體形象的飛揚流動中,表現力量、運動、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氣勢」美。這確實是繁榮強盛的漢帝國的寫照。
5、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大發展時期
魏晉南北朝形成新的美學思潮造就了五彩繽紛的繪畫高潮。這時期的繪畫處於獨往開來的地位,它有兩個新的特徵:一是佛教藝術的影響;二是知識分子專業畫家登上了畫壇。
6、隋唐時期——繪畫的極盛時期
隋統一中國,結束了魏晉以來近四百年的大動盪、大分裂的局面。經過唐帝國的勵精圖治,中國走向一統和繁榮,繪畫在唐代達到了極盛時期。唐代的繪畫成就空前,影響深遠,人物畫達到了頂峰時期,隋唐的壁畫也超越了前代,山水畫走向成熟,花鳥畫興起,繪畫理論也有重大發展。
7、兩宋、五代十國時期
這一時期繪畫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具有以詩入畫,追求細節的忠實描寫兩大特點。花鳥畫成熟並達到了高峰時期,水墨花鳥異軍突起,繪畫理論有巨大發展。五代開始正式設立畫院。兩宋時期繪畫職業化傾向表現得十分突出。
8、元明清時期
在歷代繪畫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元代是一個風尚驟轉的時期。原集中了很多畫家的御用創作機構——畫院,已不復存在,歸隱的文人畫家成了藝術創作的主要力量。因此,繪畫的商品性也有所減弱,專業畫家的創作便明顯蕭條下來。
明代畫壇,流派林立,紛繁雜沓,但是土大夫繪畫的思想內容和畫境、畫意,似乎總是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中發展,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明顯地反映出「萬事不關心」的冷漠態度,對現實生活沒有熱情。總的來看,明代的卷軸繪畫,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行家」或是「逸家」,在表現內容上大都遠離社會和時代,描寫現實生活的人物畫和社會風俗畫更加衰微。但是,反映生活的現實主義的文學插圖版畫卻在明代中葉興起,並隨著民間文學的空前繁榮而蓬勃發展,並為清代版畫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清代繪畫作品中融入金石的氣質,追求深沉、換漫、渾朴、自然的拙越,而力避繁妍,形成了晚清水墨寫意畫的新格局。
在清代,民間繪畫中極為興盛的是年畫。
『叄』 中國哪個朝代繪畫最為繁盛拜託各位了 3Q
三國兩晉南北朝,佛家派盛行時相關的繪畫也很盛行,比如吳道子的
『肆』 哪個朝代標志著中國繪畫的成熟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作為中國古代的繪畫水墨畫是非常具有特點和別具一格的那麼中國在至少是在兩晉時期就有了非常好的山水畫,而到了隋唐時期山水畫及人物畫就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到北宋時期,由於。幾位皇帝都都比較喜歡繪畫那麼將會畫的高度推打了最高的巔峰,比如宋徽宗的很多書畫作品是目前來說最好的藝術品之一。
『伍』 繪畫在什麼時候成為一門藝術
下商西周的時候就有了繪畫,跟多的體現是在青銅器上的花紋,主要的代表是司母戊鼎
真正正兒八經的還是史書上記載的為要: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史系編<<中國美術簡史>>43頁
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美術(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概述:
本章介紹秦漢美術的繁榮與發展,秦漢在雕塑藝術上的成就(介紹秦俑藝術和兩漢大型的紀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漢代繪畫在種類、題材、內容上的豐富和藝術上的新風格。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美術概況
一、歷史概況
歷時400餘年的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漢代宮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築物上多有壁畫,用以宣揚禮教,褒揚功臣。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畫像磚,特別是陸續出土的帛畫,對了解此一時期的繪畫面貌提供了豐富的形象資料。漢代繪畫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的風格,又有趨於細密臻麗的帛畫,生動地塑造了現實、歷史及神話人物形象。在表現人物、動物動態,揭示情節高潮,反映現實生活等方面,有著重要成就。
二、美術發展的概況
中國從秦朝建立經西漢,至東漢滅亡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在戰國繪畫發展的基礎上,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鞏固和上升,社會經濟趨於繁榮和發展,而展現出新的面貌,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它將戰國時期地域不同的繪畫風格融合起來,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由於社會風俗習慣的改變,戰國時期在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從遺存物看)青銅器、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讓位於純繪畫的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石、畫像磚等。作為用於喪葬的絲織帛畫繼續流行,漆器上的繪畫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在對外交流中,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呈現出一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繁榮景象,為以後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
一、秦俑藝術
1.製作手法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銅等作的象人的物件。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壓勝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模擬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資料。
2.不同職位佣的分類方法
跪射俑 將軍俑 軍吏俑 立射俑 騎兵鞍馬俑 武士俑)
3·秦桶的藝術特色
秦俑大,首先是場面大,3座兵馬俑坑布置在近2萬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觀地再現了秦國軍隊兵強馬壯的宏偉場面,如此巨大而又圍繞一個主題展現的藝術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是形體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馬身高1.7米身長2米,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比秦俑更為高大的陶俑。 秦俑多,是指數量多,三個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馬,這在世界雕塑史上可謂獨秀一枝 獨秀。 秦俑精,是指對每件陶俑大到身體結構,小到頭發、眉毛,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 秦俑美,是指這些不同的陶俑中間有高大魁梧、氣宇不凡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武官,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可謂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樂各有其情,完全是當年秦軍將士的真實寫照
二、漢代時期的主要美術表現在哪些方面:
漢代美術品,我們可以歸為墓室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漆畫、銅鏡裝飾、石雕與泥塑等五項,下面分別介紹。
1. 墓室壁畫:
這些壁畫全部都是描寫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特別是著重地描寫車隊和騎從行列。這些壁畫直接畫在石灰岩的壁面上,運用了赤、黃、青、綠、紫、白、黑等多種彩色,並沿著墨線輪廓加以色彩渲染,以追求立體效果。(見彩圖)
2..銅鏡裝飾
兩漢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它的紋飾圖案及裝飾藝術特色集中體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及當時人們的審美思想,滲透著我國古代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漢代工藝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
3.畫像石、畫像磚
畫像石、畫像磚在兩漢間極為興盛。所謂畫像石,是以石為地,用刀代筆的繪畫藝術。畫像磚從製作方法到藝術風格,不完全相同。由於人們感到壁畫不能長久保存,故興起了刻石、雕磚,以期永垂不朽。這種刻畫,漢代以前的遺存現在尚未發現。西漢昭帝元鳳年間的沂山鮑宅山鳳凰畫像,算是最早的刻石。畫象石大約廢止在漢未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不多見。兩漢厚葬之風盛行,富貴人家迷信神仙,做不成神仙,死後仍欲享樂,便「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
(一.)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紀念性石雕群
霍去病墓長93米,寬61米,高15.5米,輪廓在祁連山形狀,用以紀念其卓越戰功。墓上廣植樹木,綠蔭翳然。最值得稱道的墓前的石刻,雖然過去了兩千年,然而它們依然是那麼生動。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的主題石雕,高168厘米、長190厘米、寬68厘米,石馬昂首挺立,腹下仰卧一手持弓箭、作垂死掙扎的匈奴首領。霍去病曾對武帝說過「匈奴不滅,何以家為」,武帝以此石雕送霍將軍表明對將軍的敬重。我相信武帝心中還有另一層用意,匈奴未滅,霍將軍心能安嗎?馬踏匈奴的石雕,使匈奴永不能翻身,也使馬的主人霍將軍安心長眼於此。
(二).東漢時期的大型石刻造像
1·東漢時期的圓雕石刻
漢代雕塑作品,在一些大型石雕上,掌握了大面與大塊的表現手法,能夠充分表現出對象的統一的完整的形態;立雕和浮雕、線雕相結合;並利用石料的天然形態,都是以簡潔的方法突出主題為目的,因而也就創造了富有特點的表現手法。在小件泥塑中,尤其是一些陶俑的面部,呈現人的善良可愛的神情,在人物內心情感的刻劃上,比漢代繪畫藝術中表現得更具體泥條捏成的雜技人物,也看出對於動態結構的熟悉。動物中如馬的頭部的形態起伏的細致變化,被簡要地塑造出來,表現了馬的健勁有力和具有裝飾風發展了裝飾和表現相結合的古代雕塑的藝術傳統。而有一部分動物形象(如輝縣出土的狗),更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引起後人注重。我們認識到,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其獨特的鮮明的藝術風格,標志著藝術的創造力的提高。漢代美術創作的重點是在於題材意義,注重思想的表現。題材表現的范圍相當廣闊。作為藝術的內容則是漢代階級社會向上發展時期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其中一些較積極的成分,有鼓舞人們前進的力量。所以漢代美術不僅在美術傳統的形成上,也在古代社會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不斷發展中,起著一定的積極的作用。。
三、漢桶與明器:
漢朝的陶桶藝術
特別是歌舞俑,如那一鼓瑟高歌,表情快樂的人,最能收到純朴自然和真實的效果。四川發現的一些尺寸較大的陶俑,頭部戴了奇異的頭飾和耳飾,嘴角、眼角泛著輕微的笑容,在處理內心活動上獲得極大的成功。河南洛陽出土的一些雜技陶俑,形體很小,長只寸余,而動作活潑有力,古代藝術家掌握人體在運動中的規律是很成功的。漢代的動物俑中,馬、狗、豬都有一些很成功的作品。例如四川出土的昂頭、舉足、搖尾的活潑的馬駒。河南輝縣出土的陶犬等。都是在千百件出土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漢代陶馬的頭部,其形體起伏的細致變化都加以規范化,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處理方式,一向為美術界所矚目。漢代銅鑄鎏金的小熊,在漢代雕塑藝術中,也有獨特的地位。漢代銅器中作動物形的,如羊形燈。、虎形銅鎮等也都有助於了解漢代的雕塑藝術。
第三節 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
概述:
秦漢時期的繪畫形式多種多樣,本節就普遍盛行的主要繪畫形式進行闡述:帛畫、墓室壁畫、畫象石、磚藝術、漆器裝飾繪畫。秦漢繪畫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繪畫的表現題材和領域,發展了中國繪畫描繪現實生活及刻畫人物性格的能力,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通過對戰國繪畫的綜合與對外來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漢繪畫為形成中國繪畫的民族性特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秦漢繪畫具有空前規模
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傳統繪畫中以傳神論為美學核心、以顧愷之為代表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繪畫才得以發展起來,而燦爛的外來佛教繪畫藝術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開花的豐厚土壤。
一、帛畫:
一、1·以靈魂升天為題意的帛畫:
馬王堆M,出土的"T"形帛畫
此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用三幅棕色細絹拼合成「下」形,頂系有絲帶,在四角綴有青黑色的麻絛帶。出土時畫面向下,覆蓋於內棺上。根據記載,這種形式的帛畫在當時稱為「非衣」,是出殯時張舉的銘旌。帛畫的構圖分為天上、人間、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取「下」形的橫幅面來表現繪有金鳥、蟾蜍、蠍龍、翼龍和天堂的守門神「帝閽」等;人間部分則描繪了年邁的婦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個侍女陪同,在眾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別人間,緩緩升天;冥府部分則繪有巨人站在鯨鯢之上托舉著大地。整個畫面通過兩條穿璧的游龍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豐富的神話內容和瑰麗的浪漫色彩。帛畫的線條精細勁健,施以硃砂、石青、石綠、白粉等礦物顏料,濃淡相宜,鮮明富麗。
二、漢代漆畫藝術
l·長沙馬王堆漆繪棺
中國西漢漆器。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 1號漢墓出土。棺木為 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製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 2 層為黑地彩繪棺,在黑漆地上繪有仙人鳥獸及飛騰出沒於雲氣間的雲虡紋,構成神秘而生動的畫面;第 3層為朱地彩繪棺,色彩更加絢麗。蓋板繪二龍二虎相鬥的圖象,頭檔、足檔分別繪高山奔鹿及雙龍穿璧(見圖),左側面亦以龍虎為題材,右側面為勾連雲紋;第 4層為直接殮屍的錦飾內棺
2·長沙砂子塘西漢前期木停墓出土的彩繪漆棺
長沙砂子塘出土的車馬圖奩和舞女圖奩,前者描繪了貴族乘車出遊時的情景,在山丘、雲朵、飛鳥、垂柳等自然景色中,貴族坐在急馳的車上,御者雙手緊勒韁繩,似用全力來控制奔走如飛的駿馬,車後隨有兩個威武的騎士,其後有一人在亭中躬身相送。整個畫面在情節、構圖上顯得生動自如。
『陸』 中國畫起源於哪個朝代
最佳答案檢舉 這里所指的中國畫,就是卷軸畫。也就是在紙或絹製成的手卷或立軸上,用毛筆和水墨或水墨淡彩畫成的繪畫作品。中國畫發展史,在這里即卷軸畫的風格演變歷史。中國畫自戰國以來,發展到清朝鴉片戰爭之前,已經過約2000年的發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的,風格也經歷了多次的變化。
《人物御龍圖》和《龍鳳仕女圖》是出土的戰國楚國帛畫,筆墨簡潔,人物神情生動。雖然不能叫卷軸畫,但可以窺見當時的繪畫水平。隨後出土的漢代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初馱俁家族墓的帛畫和導引圖,構造復雜仍井然有序,造型更為完美。令人以想像當時繪畫水平達到如此高的藝術境地。
魏晉南北朝是卷軸畫的濫觴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此時人物肖像畫是主要的創作主題。顧愷之「傳神寫照」理論提出,要求繪畫作品應重表現人物的風貌、氣質。這和後來的繪畫理論家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對當時繪畫風格有很大的影響,也為中國畫重氣韻的特點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隋唐的中國畫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唐代在隋代承前啟後過渡的基礎上,獲得了全面的發展。一代巨匠吳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畫)畫和山水畫領域里都有重大貢獻。他的人物畫,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譽為「六法俱全」,人物衣帶如風吹波動,人稱「吳帶當風」。代表了人物畫發展的成熟。他和王維共創的「水墨山水」畫法和當時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的青綠山水畫風,分別被明文人畫「南北宗論」尊為南北二宗。唐代韓滉作《五牛圖》是傳世的最早作品,代表當時流行的牛馬畫的高超水平。
五代卷軸畫風格之變是由唐入宋的過渡。北方,荊浩和關仝開創了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南方則有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畫派,善於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景。董巨畫風在元後流行起來,對中國畫風格發展產生罕見的影響。花鳥畫壇上出現了黃荃的精工富麗畫風和徐熙的天然逸趣畫風的分野。這兩種畫風一直存在於以後幾個朝代的花鳥畫風格發展中。 在整個卷軸畫風格發展中,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就傳說的作品而言,宋代的遺存遠勝過以往任何時代。
宋代的人物畫創作成就,不及唐代的發展,但在山水和花鳥畫領域內,經過長期蘊釀,唐和五代的漸趨密切,逐漸興起的文人畫創作高潮,關鍵也在宋代形成。文人畫帶來的審美觀念變化是導致中國畫風格演變的重要原因。宋代山水創作一度繁榮。北宋崇「北宗」,上承唐之青綠山水和荊關的全景山水。
至南宋李劉馬夏②山水畫風為之一變。出現「一角半邊」式的構圖及所謂「院體」畫風。對後世山水創作有極為重要意義。黃荃與黃居寀父子的「黃家富貴」已經占據畫院主流並為宮庭所推崇。徐熙的「野逸」只好於民間發展,其孫徐宗嗣繼其祖業,創「沒骨法」③。別具一格,另外,徽宗趙佶的精筆水墨花鳥就是一種新的創造。宋代畫家不拘成法,以寫生為基礎,創造出大量生動多樣的藝術精品。 元代帶來的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給中國畫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地影響。元代卷軸畫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重視對古代傳統的繼承上,創新立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於表現文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墨筆花鳥大量涌現,人物故事畫的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遍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地體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
中國畫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環境中產生的,繪畫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人畫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紋繪是最古老的繪畫創造。
大千世界,芸芸叢生,唯獨人類這個擁有語言和思維靈性的「 動物」 才真正懂得美,並由此而產生對美的需求和創造。美是人類探索的永恆主題,就形成了中國畫。中國繪畫的萌芽、發展到成熟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起初表現的僅是原始樸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為上層社會政教服務,同時也反映各時代跌宕的社會風貌與世俗的生活圖景。在這漫長的歷程中,直到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實用器物和建築物,並在上面作裝飾布置的時候,才注意到對於畫面的利用,人們在上面所繪制的裝飾圖象,便開創了最初具有畫面構圖意識的先河。 這種以創造美為基本特徵和主要使命的藝術,它與人類的產生、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同步的。早在三黃五帝的時候,就流傳「 史皇作圖」 、「 髁手作畫」 的佳語,早將人類帶進了一個更加復雜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交融的世界,光輝燦爛的中國繪畫史就從這里濃墨重彩的寫下了閃爍光彩的第一章。
中國繪畫歷史源遠流長,見於史料上記載的以伏羲氏畫八卦、黃帝畫制服、舜妹螺氏繪影像為最早。早期的繪畫經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銅器上及繪在陶器上。直至漢代紙張發明後,畫家用毛筆在紙上繪畫,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中國畫。
中國繪畫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這樣的沿傳相續,嬗變演進,形成了它的傳統。這種傳統風格和民族的審美需求,又在時代的前進中不斷地得到充實、突破和創新,並又孕育和造就著新的風格的出現,成為華夏藝苑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花園中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世界級的繪畫大師畢加索說「 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中國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不僅形成了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且流派紛呈,高手林立,古老卓越、博大精深的中國繪畫成為世界藝術之林的一面旗幟,一枝獨秀。
三國時期(220-265)是中國畫歷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初期的繪畫題材以佛像畫和道教畫為主流。到了唐朝,漸漸地脫離了人物畫的山水畫,取代了釋道畫成為繪畫主要題材。由於唐詩的成就和影響,繪畫重情趣求意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空前突出,是文人畫興起的開端。五代的山水畫不但改變了晉唐時期空勾無皴的初級程式,並且有了皴染完備的山水派系。北宋的山水畫風沿波接,在五代的基礎上更趨成熟。南宋以後蓬勃發展的江南經濟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繁榮。「 南宋四家」 的崛起,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元代文人畫派生而來,水墨山水特別興盛。明代初期,宮「 院畫」 興盛,畫風繼承兩宋「 院體」 。明嘉靖至萬曆年以後,在江南出現了「 吳門畫派」 ,後期相繼出現了多種畫派。清代初期的畫壇,「 四王」 受到皇室的扶植。但在江南出現了「 清初四僧」 和「 金陵八家」 為代表的一批反正統派的畫家,他們在繪畫藝術上反「 四王」 的臨摹之風,提倡藝術的創造意義給後世繪畫發展帶來巨大影響。清代中期「 揚州畫派」 的形成和晚清「 海上畫壇」 ,風格紛呈,旗鼓稱雄的大家如俊彩星馳,濟濟畫壇。他們敢於標新立異的繪畫探索精神和追求令人尋味的筆墨情趣,被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等人所接受。
發展和演變分以下幾個時期::先秦兩漢時期民族繪畫風格的初步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發展階段;繪畫趨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時期; 蓬勃興盛的二宋時期繪畫;以筆墨情趣為主流的元代繪畫; 明、清時期繪畫流派的涌現;繼承與發揚並存的近現代繪畫。
中國畫的發展到今天,按照范圍來分;分為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筆墨紙硯是中國畫的工具,中國畫的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中國畫的線條美、構圖美、章法美,所表達出來的意境美、形式美、藝術美。
『柒』 中國古代繪畫哪個朝代最為興盛
隋唐兩代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運,中國隋唐時代的繪畫藝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之一。
五代兩宋後,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成為中古繪畫的鼎盛時期。由於唐末以來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繪畫藝術服務范圍有所擴展,一些畫家進入手工業行列,其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增強了藝術與社會的聯系。
『捌』 魏晉南北朝至---時期中國畫藝術逐漸成熟
五代時期山水畫是成熟時期
山水畫在中國五代時的變化是最大的,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山水被作為生息的環境加以描繪,創立了真實生動的北方峻嶺和秀麗婉約的江南山川兩大山水畫體系。"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大山大水的構圖,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則長於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體現風雨明晦的變化。
在意境和審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畫較之唐代更能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創造出富有個性的深妙的意境。如荊浩、關仝作品中出現的是「雲中山頂,四面峻厚」、 「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的作品中出現的是「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的典型的南方山水,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被稱為「百代標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畫,在表現領域中將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結合起來,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歷史話題,傳統山水畫對精神和意境方面的關注經此而轉向於技術層面。明代及唐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北宋時期畫家們才開始使用皴法,前人經過對自然界山石的長期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面關系的造型手段。這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五代時期山水畫的墨法也逐漸豐富,筆墨成了畫家們的自覺追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的山水畫已發展成熟。
五代時期山水畫成為時代的主流藝術,名家輩出,他們提出了獨特的藝術見解及審美情趣,在繪畫技巧上的探索和創新都使傳統美術得到豐富和發展。作品理法大備,對後世影響深遠,即所謂「成於宋」,並對元明以後的美術,特別是繪畫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
『玖』 文人畫藝術大致興起於哪個歷史時期其原因是什麼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菜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卧以游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 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使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範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南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他們在王維的文人畫派基礎上,以書法入畫,實踐並發展了其水墨技巧。鄧春的「畫者,文之極也」等理論已將「文」與「畫」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是系統的文人畫理論,對文人畫在以後的發展上啟到了深遠的影響。此時,蘇軾提出的「士人畫」概念又使文人畫向更成熟邁進了一步。
進入到元代,文人畫進入興盛時期。元統治者重武輕文,導致更多的文人從事繪畫。最著名的文人畫家有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即後世所說的"元四家"。他們的畫多表現"隱居""高隱""小隱""漁隱",以"出世成仙"的態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空虛的情感。藝術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等。這一時期詩文印信也逐步正式進入畫面。不但成為布局的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發作者的心聲。詩、書、畫、印始成一體,詩畫相聯,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貫注於畫意之中相輔相成,這也標志這文人畫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畫處在繼承發展時期 ,出現了"吳門畫派" 和"浙派",沈周、文徵明,戴進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後期身為理論家、畫家的董其昌根據蘇軾的"士人畫"理論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時,作為南宗的文人畫地位得到確立乃至成為中國繪畫觀念的最高認識。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形誇張,意境冷寂。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陳陳相因,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張對後世的"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興起原因:
首先,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文官,都能詩文、工書法。自隋創立科舉制,以文取士,歷代沿襲。因此,官僚、文人這二者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混然一體,難以分割,古稱為「士大夫」。「士大夫」們在一定的條件下以畫自娛或用以為封建統治服務是必然的,並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一種風氣和勢力。
其次,是由於中國的繪畫和書法的主要工具相同,遠古的畫工,早已創造了以線造型的技法。所以,長於書法的文人,進入繪畫創作的領域,有其有利的條件。在長期的,雖大多數是業余的藝術實踐中,文人的思想、感情、包括世界觀、政治觀及所謂「人品」、「風度」等必然滲入其創作活動中,在題材內容和技法要求上,也必然有新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典型的文人畫和聲勢浩大的文人畫派。
再就是文人士大夫能著書立說,歷代許多文人畫家,或總結了優秀畫工和他們自己的創作經驗,或評論了一些傑出大師及其作品的藝術成就,或輯錄了系統的史料,使文人畫家的創作思想能得以廣泛傳播和對後世產生持續的影響。
『拾』 繪畫的黃金時期是哪朝代﹖
唐宋
經濟最發達,國力最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