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烏有什麼特點
全球最大的市場——義烏 許多人是從小商品開始了解義烏的,在中國凡是做小商品生意的人都知道在義烏能找到品種最全、價格最便宜的小商品。可以說是小商品讓義烏這個十年前還默默無聞的縣級市揚名海內外的。 比起10年前,義烏的變化非常大,十年前的那個全部是臨時攤位,像一個特大型的農村集貿市場的小商品集散地早就不見了,如今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市場;支撐義烏1/3貿易產品的地方民營企業正逐步走向現代化;過去破舊的老街、老巷、老房子也全部得到改造。義烏越來越重視貿易城市的特色,她正以嶄新的形象迎接世界各地的商業合作夥伴。 義烏的小商品 早在乾隆年間,義烏農民就開始了「雞毛換糖」的經商活動,那時侯的義烏人用紅糖換來的雞毛做雞毛撣子,每逢過年過節,便走街串巷地去賣。這便是義烏小商品經營的開始。 現在義烏的小商品聞名海內外,從針頭兒線腦兒、鞋帶兒、紐扣兒、拉鎖兒、牙簽兒到精緻的禮品、精美的飾物;從鞋襪、圍巾、帽子、服裝到毛紡織品;從各種玩具、打火機到電視機、紅木傢具、各種五金工具、和電子產品。凡是日用百貨中人們能想到的,沒有這兒不賣的。 現在,用小商品來定義義烏的商品范圍已經不全面了,應該說,在義烏能夠以低價位買到所有生活、生產用的商品。由於義烏的價格便宜,所以人們寧可用「小商品」作為義烏經營所有商品的總稱。 打造規范化市場 短短的十幾年,義烏就從做「雞毛換紅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發展到了目前的「華夏第一市」。據統計,2001年義烏商品市場成交額高達211.97億元,商品成交額已經連續11年位居全國十大集貿市場榜首。 2001年義烏成功舉辦了第七屆中國小商品博覽會。商博會規模空前,外向度明顯提高,26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占總展位的20%。國內30個省(市、區)和境外的共有1026家企業參展,成交額達43.7億元。比上屆增長13.3%。 目前,義烏「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工業產業發展格局初步構築形成。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就敢為人先,提出了允許長途販運和允許發展一些小商品市場等「四個允許」,冒著風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原始積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義烏人又一次抓住機遇,提出了「引工經商」這么一個重大戰略,把原始積累的商業資本迅速轉化為工業資本。當我國加入WTO以後,義烏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加快建設現代化的商貿名城,擴大經濟的外向度,在連續七年舉辦中國小商品博覽會的基礎上,今年他們又將舉辦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從而實現市場貿易與國際接軌。 義烏小商品市場有幾大優勢,一是規模優勢。義烏小商品市場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經營商位4.5萬個,經營人員10萬多人。全市還有各類專業市場10多個、專業街30多條。2002年10月,新建造的現代化的「福田市場」即將投入使用,使得小商品市場的規模擴大了一倍。二是商品優勢。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經營品種類齊全,匯集了2 8個大類近32萬種商品。這些商品價廉物美,90%以上外銷全國及世界各地。三是網路優勢。義烏在全國20多個省市建立了30多個分市場;在南非、烏克蘭等國家設立了5個分市場;12萬義烏經商大軍,其中5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全國經商者30000多人。四是管理優勢。經過20多年的實踐,市場形成了一套管理規范的管理體系,營造了公平競爭、守法經營、秩序井然的經商環境。 以商促工 工商聯動 義烏經濟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的重要原因是民營經濟。義烏企業99%為非公有制企業。義烏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立足於民,大力發展民本經濟,藏富於民間,為地方發展留足了後勁。 2001年,全市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226億元,其中居民存款108億元。義烏去年投入城市建設80多億元,政府投入僅為7億元,其餘都是民間投資。 十年前,義烏結合地方特點實施了「以商促工、工商聯動」策略,引導商業富餘資本投向工業領域,依託小商品市場,形成有特色的民營企業,大力發展小商品加工業。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初步形成了「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改善了義烏沒有地方工業的狀況。義烏在發展民營企業方面,走在了前面。 幾年來,義烏形成了「布局合理、梯度開發、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工業園區開發格局。全市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近60平方公里,已經和正在開發建設的20平方公里已初具規模。 目前,義烏已培育了襯衫、五金、飾品、工藝品、拉鏈、毛紡、針織襪業、彩印包裝等優勢行業和產品,涌現了「浪沙」襪業、「新光飾品」、「年年紅」紅木傢具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現在,義烏市場經營的商品中,地方產品已佔2/3。
B. 義烏有哪些民間藝術
義烏民間藝術
根藝是大自然在泥土底下創造出的美,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樣,本身就具有自然美的形態,蘊藏著生活的內在活力。它「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藝術形象,
一旦被藝術家發現,賦予其新生命,即能化腐朽為神奇。義烏的根雕藝術雖起步較晚,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人們日益提高的裝飾需求,根雕藝術不斷取得進步,
僅僅農貿城國際花市,就有多家根藝展覽館爭奇斗妍,後宅街道陳宅等村村民甚至利用根藝加工成工藝品,遠銷世界各地。其中,我市較為突出的根雕藝人又有吳廣茂、
樓賢泰等人,他們的作品通過展覽,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此且向您介紹一下吳廣茂的藝術之路,與大家一起分享根雕藝術的無限魅力。
收獲了一大堆獎章,吳廣茂笑稱「其實沒什麼意思」,藝術的生命力還是在於實力與不懈追求。
50歲那一年,他的生命經歷了一次美麗的邂逅,孔子雲,五十而知天命,彷彿是來自上天的靈感,從此,他開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十幾年來,他翻越了無數崇山峻嶺,遍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的深山幽谷、天塹險峰,也曾被猛獸追擊,也曾命懸半空,那些時刻,他總是發誓以後再也不上山了。然而,每次危險過後,誓言便拋到了九霄雲外,前進的步伐,卻從未停止。他說,他的每一件作品,可以說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在義烏廿三里,記者見到了吳廣茂老人,雙目炯炯,精神旺健,近日公布的首批「金華市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家」義烏有兩個,他就是其中之一。對他的介紹是:一直沉迷於根藝創作,至今已發現並修飾奇根百餘件,他的作品妙趣橫生,野味濃重,美輪美奐,意境萬千。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吳廣茂的生活本來是平靜寧和波瀾不驚的,50歲以前,他一直是廿三里中醫院的中葯葯劑師,日子過得紅火滋潤。一次,女婿陪他到廿三里華溪森林公園的溪溝溝邊抓魚,清澈透涼的溪水讓吳廣茂童心大發,不亦樂乎間,他看到了一個樹根,在溪水的折射下,幾乎和海獅一模一樣……現在回憶起來,吳廣茂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接下來的一個月,他把四周的山林都搜了一個遍,遍找有意思的樹根,一個月下來,居然收獲不小。那段時間,吳廣茂趁閑又走了幾座附近的名山大川,山裡清新的空氣、秀美的風景讓他留戀不已,從此對根藝一發而不可收拾。說起來,吳廣茂從小就對美術非常感興趣,具有較深的美術功底,他還愛看書,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再加上四五十年的人生閱歷,造就了他獨特的眼力和審美氣質。
奇根,根藝最純潔的一個分支
一直來,吳廣茂都只稱自己是奇根天然藝術的發現並修飾者,他說,奇根的真正作者是天地,是大自然,如果認為自己是奇根的創作者,那就是貪天之功,占為己有;其實,就連「奇根」這一概念也是由他首次提出。在吳廣茂的奇根藝術里,追求的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及天然造就的神秘原始,從自然美的奇根里發現並勾勒形象,揚其長,補其短,突出意趣。如他的作品《帶雨梨花舞春風》,那飄揚的水袖,婀娜的曲線,都是由樹根天生而成,經過修飾,幾乎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對根的要求太高,甚至達到了萬里也不能挑一的地步,他說,根之所以彎來彎去,就是因為碰到阻力,阻力是根美的源性,正如一個人,如果一直嬌生慣養,也便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平地上的根大多普通,於是,每一年,吳廣茂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高山深林里,遭遇各種險境也成了家常便飯。
在江西,他曾經一度與獵人走丟,在深山中迷失方向,四面突圍無果,最後,是山裡人點著燈籠找到了他;有一次,他的小狗調戲野豬,野豬發怒攻擊,無路可逃,他乾脆抱頭從山頭滾下,及至山腳,兩腿還不住顫抖;他曾抓著一把把草爬到峭壁的山腰,命懸半空,最後,是路過的人拔來的一棵樹藤救了他。每年,他的作品只有三四件,卻件件都是精品。
最大的收獲是健康
天道酬勤。十幾年來,吳廣茂的潛心付出讓他在藝術領域獲得了高度評價。2003年,他被名人世界之最授予「奇根天然藝術之最」稱號。在他家的箱子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獎杯、證書,有世界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金色勛章,還有世界名人藝術家協會頒發的博士勛章等等,獎項實在太多,連箱子里都放不下了。去年,他參加了杭州的根藝展覽,來自中國美院的評委忍不住感嘆,「如果不是評獎規則限制,吳廣茂不知要得多少個金獎啊」,這句話通過浙江電視直播,引起了一時轟動。
對於榮譽,吳廣茂卻看得很淡,他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還是健康,以前他一直體弱多病,因為看書太過,還把眼睛看壞了。十幾年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好,不由發出了「山水就是我的家」的感嘆,吳廣茂說,其實按現代人的眼光來說,上山是一種最高檔的享受。也正因這一點,一直提心吊膽的家裡人也就一直沒有過於反對,其實說起來,每年上山的開銷極大,若不是幾個兒女全力支持,生活早已捉襟見肘了。現在,吳廣茂還有一個設想,就是讓奇根藝術點綴商城的江濱綠廊,在義烏江兩岸熠熠生輝。
C. 義烏道情的介紹
義烏道情是浙江省古老的漢族說唱藝術之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與紹興蓮花落、溫州瑞安鼓子詞、杭州評彈都是為浙江省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義烏道情是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D. 民間藝術都有哪些
我國民間表演藝術很多,主要是舞台戲劇類,如京劇、滬劇、黃梅戲、川劇、越劇、粵劇、崑曲、秦腔等。
還有一些其他表演形式,如武術、舞獅、舞龍、評彈、相聲、山歌、小品、二人轉、雜技、魔術等等。
E. 浙江的民間藝術有那些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浦江縣
浦江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它以戲劇人物和神話人物為主要題材,人物多用陰鏤手法,既有南方剪紙細密秀麗善裝飾的特點,又有北方剪紙渾厚粗獷的造型,在中國剪紙中獨樹一幟。建國後,出版了許多浦江剪紙畫冊,1960年還出版了《浦江民間剪紙集》。浦江縣文化館在收集整理浦江剪紙的基礎上組織業余作者創作新剪紙,並在本地、杭州和日本展出。剪紙還作為中小學校教學內容。1988年,三幅傳統剪紙入選《中國美術全集》。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青田縣
青田有豐富的葉臘石礦產,石雕工藝起於六朝,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石雕業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飛躍發展,在國內外享有聲譽。聯合國大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工藝美術館、故宮博物館等都藏有精品。青田石雕利用石料的原始色澤和質地,依勢造型,因材施藝,雕刻以鏤刻見長,圓雕為主,精美華麗。青田縣擁有四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數十位高、中級工藝美術師。1996年,文化部命名青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諸暨市
諸暨曾為越國古都,是西施故里,廣闊的水鄉湖區為珍珠養殖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心靈手巧的西施後人得益於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積淀,開發了200多個系列品種的珍珠串綴造型藝術,獨樹一幟,因此被載入《中華之最》。改革開放後諸暨的珍珠加工形成藝術產業,珍珠年加工量達200多噸,從業藝人3.5萬,並形成全國最大的珍珠交易市場,產品銷往世界各地。1996年,文化部命名諸暨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象山縣
象山半島盛產毛竹,歷史上有竹雕工藝流傳,但始終未能發揚光大。改革開放後,一些山區美術愛好者研究傳統,利用豐富的資源,開始創作新竹根雕,培養了許多竹根雕新秀。短短的十幾年,象山竹根雕在全國獲得"劉開渠根藝獎"金獎2個,銀獎2個,在省級展賽上也獲得許多大獎。竹根雕藝術創作逐步走向產業化,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百餘件精品被國內外知名收藏家或機構收藏。1996年,文化部命名象山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奉化市
奉化布龍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從敬神、娛神活動發展而來,相傳已有二三百年歷史。龍身有九節、十二節、十八節、二十四節之分,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以條宅、周家兩村的九節布龍最為典型。新中國成立以來,奉化布龍先後五次赴京表演,1955年獲全國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優秀演出獎,1988年獲國際旅遊年中國龍舞大賽二等獎。1996年,文化部命名奉化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樂清市象陽鎮
樂清市象陽鎮有豐富的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其中以木雕、石雕和剪紙為最。樂清黃楊木雕是浙江三雕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樂清剪紙是南方細密風格的代表;樂清石雕品種繁多,創造性強。該鎮擁有工藝大師3人,工藝師20多人,從藝人員2000多,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頻繁。中共樂清市市委、市政府把工藝品和產品作為特色經濟大力發展。2000年,文化部命名象陽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長興縣天平村
長興縣天平村有個古老的民間舞蹈叫"百葉龍",演示了粉荷碧蓮瞬間化作烈性蛟龍的神奇故事。百葉龍龍頭象荷花,龍尾由蝴蝶飛化,龍身用900多荷花瓣綴連而成。1957年,百葉龍獲國務院頒發的特別獎,並參加世界青年聯節。1980年又獲全國一等獎,轟動京城。此後,全國大型活動盛邀頻繁,獲獎不斷,算上縣級重大慶典,足有百次之多。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長興縣天平村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仙居縣
仙居皤灘花燈源於唐代民間的鬧燈活動,也稱"唐燈"、"神燈"。全燈沒有骨架,由透刺有花紋的紙片(最多達58片)粘貼而成,花樣繁多。花燈曾為清代貢品,外國人稱它為"神奇的無骨花燈"。為搶救民間藝術遺產,研究和創作花燈,皤灘鎮於1985年成立了花燈協會。此後,新作品參加全國許多各類大型民間藝術展覽,獲得"96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金獎,電視台還播放了專題片。1998年,仙居縣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桐廬縣
民間剪紙在桐廬自古有之,廣大婦女施展手藝,樂在其中。1989年,被著名畫家直淺予先生推崇為"啟蒙老師"的胡家芝老太太在文化館展出剪紙作品後,愛好者紛紛前來交流。文化館趁勢舉辦各種展賽和培訓,有好幾百人參加活動,產生了大批作品。充滿江南內韻的作品到陝西、俄羅斯展出,在省級以上獲獎的有45件,其中全國金獎和銀獎各1件,一位作者還到西班牙參加民間藝術交流。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桐廬縣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鄞縣咸祥鎮
咸祥鎮位於東海之濱,自然形成綵船配樂踩街慶祝農漁業豐收的風氣,清光緒年間形成規模。新中國成立後每逢重大節慶活動,這種群眾性文藝樣式自然不會缺少。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參與活動的群眾日益增多,規模最大時可達12隻綵船,4200多人參加,幾十個曲目演奏。綵船製作也從過去的紙竹粘扎變成木雕彩漆,漸成奇觀。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鄞縣咸祥鎮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鄞縣東錢湖鎮
東錢湖集"西子風光,太湖氣魄"為一體,是浙江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晉代起,龍舟比賽漸成重要的民間藝術和民間體育活動項目,經歷代傳承創新,形成獨特的風格,規模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後,每逢傳統佳節和重大慶典都要舉行龍舟表演或比賽。全鎮擁有十支龍舟隊,隊員達500多人。龍舟的製作日益精到,與龍舟比賽同時舉辦的民間藝術活動更加豐富。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東錢湖鎮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舟山定海區紫薇鄉
定海流行兩種木偶戲,較大的稱"下弄上",較小的叫"布袋木偶"。1959年,40餘木偶藝人加入舟山地區曲藝隊,1963年成立木偶工作者協會,下屬許多木偶劇團。最為知名的就是紫薇的"東升木偶劇團"。1965年以來,他們大膽改革,豐富了演出內容,使原先單人用簡陋方法的表演變成了有舞台、燈光、布景,多人參與的表演。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定海區紫薇鄉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東陽
發源於一千多年前的東陽木雕、東陽竹編是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兩朵絢麗的奇葩。
東陽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自唐至今千餘載,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藝術之一。清朝乾隆年間,曾出現400多位藝人同時應招進京,為故宮建築雕刻和製作龍床、御座、宮燈等木雕作品的壯觀場面,一時盛名傳京城。
東陽竹編在殷商時代開始問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東陽竹編工藝歷經千餘年的洗煉,其作品已達美輪美奐的境地。早在1915年東陽竹紡工藝就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賽會上獲獎。1984年創作完成的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以其高超的編織技藝,獲得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並被列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編《漁翁》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金杯獎"。1995年,文化部命名東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F. 義烏市的民俗風情
[編輯本段]
義烏市認真貫徹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城鄉實處」和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至2004年6月,全市城市中心區共有公益性文化設施7.25萬平方米(不含各類公共文化廣場),鎮街道有文化設施1.78平方米。城區有「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三院(書法院、畫院、劇院)、一團一辦一公司(婺劇團、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電影公司),有13個鎮街道文化站,5家鎮街道文化中心(其中省級文化明珠3顆、金華市級明珠2顆),10個鎮街萬冊圖書館、5家國有影院、36家農村電影隊。其中市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義烏劇院3764平方米,義烏婺劇團2638平方米,義烏影都5000平方米,綉湖體育館2900平方米,座位1400個;梅湖體育場3.5萬座,體育館座位6000座。文化網路進一步健全,文化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地促進了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武術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等榮譽。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會展中心還被國際展覽聯盟(簡稱「UFI」)正式吸收為新成員。
義烏民族
義烏市目前實有人口已經達180萬。本地戶籍人口71.6萬,長住義烏的外來建設者100多萬。超過本地人口近30萬人,成為浙江省外來暫住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其中來自外省的佔83.86%,以江西、安徽、河南、貴州等地居多。漢族為主,有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土家族、佤族、畲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等23個少數民族。建國初義烏只有2名回族同胞,到目前我市有來自全國各地3萬多名少數民族同胞在義烏務工、經商。
義烏宗教
從八十年代只有佛教、基督教迅速擴展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並存,人員構成復雜,社會影響廣泛的局面。目前,有宗教團體3個,各類宗教場所80處,教職人員100餘人,信徒2萬餘人(不含佛教信徒)。我市民族宗教工作呈現的三大明顯特點是:人數快增長;涉外性成為特色;流動性大。因此,義烏不僅是浙江省民族宗教的重點縣(市)之一,更是全國民族宗教的重要窗口。做好我市民族宗教工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更有深刻的政治意義。
義烏方言
本縣方言是浙江南區吳語婺州片中的一個小分支。全縣均講吳語。但由於本縣位於浙江中部,交通方便,與外地交往頻繁。因此義烏話受鄰近方言的影響較大,內部差異也較明顯。故縣人常有「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的說法,說明義烏話的復雜性。如「雞蛋」一詞,稠城一帶叫[t],而隴頭朱、上滕、苦竹塘、蕭皇塘、葛仙等地叫[t曲9d],顯然受金華話的影響。又如「糖梗」一詞,稠城一帶叫ugl,而華溪、何宅,下灣等地則叫[dokus],是受東陽話的影響。又如「板」一詞,稠城一帶叫[ma],而東塘、大陳、後深塘等地則叫[pa],是受諸暨話的影響。據調查,靠近諸暨的紅峰、燕窩人講的就是諸暨話,而胡山、大陳、凰升塘人,他們既會講義烏話也會講諸暨話。與浦江交界的仙坪、鯉魚山、大方人,義烏話、浦江話並用。總之,本縣與鄰近縣的交界處都有這種情況。
義烏婺劇
婺劇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中、後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淳安,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弋陽、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婺劇有六種聲腔: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俗稱「金華戲」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義烏市婺劇團成立於1955年,前身為徐樂舞台,是我市唯一的全民所有制專業表演團體。每年演出在200場左右,並配合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編排節目宣傳演出和市裡重大活動演出。為宣傳義烏精神創作的劇目有《英雄淚》、《硬頭頸》、《朱一貼傳奇》、《雞毛換糖》、《義烏兵》,其中《義烏兵》、《雞毛換糖》在參加省調演中獲得優秀演出、優秀劇目等幾十個大獎、浙江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常演劇目有:《相國志》、《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戰雁州》、《雙鳳冤》、《紅絲錯》、《畫眉》、《安樂王》等20台大戲,《八仙過海》、《臨江會》、《勸妻》、《櫃中緣》等20台小戲。其中《義烏兵》、《臨江會》、《九件衣》、《拷打提牢》、《斬呂布》《八仙過海》等20本大小戲被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錄制播出。
義烏道情
2003年初夏時節,全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作出決定,授予義烏「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此前,全國還只有河南平頂山市、廣東順德市獲得過「中國曲藝之鄉」這一殊榮。義烏道情發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與紹興蓮花落、溫州瑞安鼓子詞、杭州評彈都是為我省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義烏道情與眾不同,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因此,義烏道情在很長時間內流派紛呈,在曲藝界獨樹一幟。 在解放初期,義烏操「道情」之藝的民間說唱人員多達200餘人。20世紀50年代,義烏道情在全國已很有名氣。義烏盲藝人葉英美先後多次上北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群英大會表演,把義烏曲藝唱進了人民大會堂,唱進了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歌唱總路線》、《虞小玉》等還由中唱公司灌製成唱片。
義烏武術
義烏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究其歷史,古代,三國時期有駱統,他厲威武,保邊疆,屢敗魏兵,吳王孫權封他為左將軍。唐朝有駱賓王,「一檄傳天下」,宋朝有抗金名將宗澤,明朝有抗倭將士陳大成、王如龍、朱文達等人,還有皇皇拳教師金台都是赫赫有名的義烏武術家、名人。因軍功被授予元帥、將軍、總兵、副總兵、參將、千總把總、千戶等武職的義烏人就有228人。現代,有吳山民的保鏢吳琅坤,他以辟斧滾刀聞名全國。有武術名家王伯雄,他在上海武術館深造,當過楊登浦的秘書。有講究武德的黃昌祿,有提倡「十教」、「十不教」武規的看山老人朱德德,還有「小年練武,長大將軍」的沈濱義。在民間流傳著「蘭溪埠頭,簫山哺頭,義烏拳頭」聞名避爾。義烏民間武術絢姿多彩,內容豐富,武術介的十八般武藝般般皆有。還有舉石墩,舞龍,舞獅,走馬,十字蓮花,高蹺,鬥牛,羅漢班,散撤等等。遍布城鄉,各有特色。東鄉廿三里一帶拳術剛勁有力;西鄉吳店,義亭一帶講求實用;北鄉蘇溪,新廳一帶剛柔兼顧;南鄉佛堂一帶架子好看。每逢節假日,一支支羅漢班、武術隊活躍在農村每個角落。義烏武術有其廣泛、濃厚的群眾基礎,營造出剛正勇為的義烏精神。義烏武術界很講義氣,主持正義,堅持公道,講求武德,以理服人,塑造了義烏人崇尚武術的美德。
義烏鬥牛
G. 浙江的民間藝術有什麼
滿意回答
甌塑、黃楊木雕、細紋刻紙、甌綉、木偶戲、米塑、石雕、溫州彩石鑲嵌、夾纈、甌瓷......
甌塑 溫州歷來以傳統手工業發達而著稱,被人們稱之為「百工之鄉」。溫州手工業很發達,僅民間工藝美術品種類就有七十種之多,浙江三雕溫州就佔了兩雕。其中一雕就是甌塑。甌塑俗稱油泥塑,它是在泥塑和漆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原來主要用於製作傢具,後來也用於製作屏風、壁畫等裝飾品。
細紋刻紙 細紋刻紙源於樂清的民間剪紙——龍船花。樂清的陳余華和林邦棟被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細紋刻紙的傳承人。
木偶戲 木偶戲在溫州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泰順縣被譽為「木偶之鄉」。溫州的木偶分葯發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三種。葯發木偶在2007年被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溫州石雕 溫州石雕是「浙江三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青田石雕)之一。溫州石雕是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青田石雕」支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從青田傳入。溫州石雕主要取材於青田的優質葉蠟石,葉臘石溫潤如玉,質地細膩,能工巧匠因材施藝,依色取巧,採用圓雕、浮雕、淺雕、鏤雕等技法、雕刻出山水花卉、五穀瓜果、神仙人物、禽獸魚蝦、寺院亭台及各種器皿等。名藝人潘雨辰,擅長青田石雕,所作《羅盛教》、《鐵騎奔騰》、《幸福時代兒童》由國內外有關部門收藏其中《羅盛教》,被北京軍事博物館收藏。
溫州彩石鑲嵌 溫州彩石鑲嵌,系石雕和木雕相結合的工藝美術。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緒八年(1882),永嘉老藝人潘阿明開始用青田彩石片鑲嵌在紅木和花梨木上。以後,藝人不斷革新創造,除做掛鏡、小屏工藝品外,還增加對聯、小屏工藝外,還增加對聯、掛屏等。其採用的石料,從單一到多種天然色彩的葉蠟石,發展到瑪瑙、牛角、人造或天然寶石;木料相繼開始用花梨木、樟木等高檔材種,創造了平嵌、高嵌、滿地嵌等多種技法,內容擴展到神話故事、民俗風情和現代生活;製作工序分稿、形、排、刻、砑、配、木、漆、嵌、粘、雕、蠟、理、描、裝15道。溫州藝雕廠老藝人王培珍、吳振德等人創作《中國古代八大發明家》被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
甌綉 甌綉是溫州地方傳統藝術,是中國六大名綉之一。它是在本地民間刺綉的基礎上,吸收了滬綉和蘇綉的技法發展而來的。甌綉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錦衣。興盛於明清時期,當時多用於廟宇中的刺綉花紋。清咸豐三年(1853年)溫州就開始設有專業綉鋪。早期工藝美術家蔡墨笑、金靜芝的刺綉作品,曾在巴拿馬、加拿大和美國展出。
夾纈 夾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印染藝術,是使用有花紋圖案的夾版入染的一種工藝。它和「扎染」、「蠟染」同屬我國古代三大織品印染方法。
上世紀末,夾纈尚存浙南山區的消息傳出後,很快引來國際印染界的關注,在溫州蒼南宜山鎮八岱村和樂清中雁村,至今仍保留這種古老的印染技術。「蒼南夾纈」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印染產品。用葯草藍靛在織物上印花染色,是當地具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
甌瓷 溫州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今已查明的古窯址達二百多處。晉杜毓《苑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品定茶器東甌瓷為最好,「東甌」指的就是浙江溫州一帶。甌瓷以其釉色淡雅, 製作精湛和造型裝飾豐富多變曾享譽國內外。由於溫州人善作陶器,喜歡製作一種盛器,狀似小盤,被稱之「甌」,甌字從「瓦」,因此而得名,被後人稱之「甌人」、「甌地」,溫州話也叫「甌語」,而後當地生產的瓷器也被稱作「甌瓷」
H. 義烏在歷史文化方面有什麼特色
1、義烏話是活化石
在北方話大行其道的當今,義烏話很好的繼承保存了下來,而在義烏話中就繼承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比如說「吃飯」是「食飯」,不管是吃還是喝,都用「食」來表達,食飯、食酒、食茶、食煙、食素、食肉、食菜。
又如,義烏話說「玩」不叫「玩」,叫「嬉」,讀音、詞義與古漢語驚人地一致。稱稱「瘋」為「癲」,稱「筷子」為「箸」,稱年老婦人為「老嬤」,「睡覺」不叫「睡覺」,稱之曰「眠」,過夜為「宿(音su)夜」,「造房」為「葺屋」,實在是活脫脫的古漢語用法。在義烏方言中,稱「辣」、「燙」、「冰」等感覺時,則會在這些詞語後面加一個「人」字,「辣人」、「燙人」、「冰人」,顯示以「人」為中心的用法。
由此可見,傳承方言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現在一些家長讓孩子講普通話,學外語,卻忽略了我們最寶貴的傳統文化,孩子連義烏話都不會說了,真是讓人感到悲哀、嘆惜。
2、義烏擁有豐富的習俗文化
在義烏,有著許許多多的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習俗、風情,還有像義烏道情、迎龍燈、小鑼書這樣的優秀民間表演藝術。
義烏道情就是義烏眾多傳統藝術硅寶之一,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因此,義烏道情在很長時間內流派紛呈,在曲藝界獨樹一幟。
義烏的紅白喜事也十分講究,舊時在義烏民間討老婆(娶親),是一件大喜事。一對夫妻的婚姻,從望儂、定親到迎娶,需要少則半年,多則三年的時間,讓女方制備妝奩。程序也較繁多:媒人做媒、望儂、定親、下禮(送聘禮)、送日子、挈果子(西鄉稱「擔拍粉」)、辭親、回贈、後代銀、起身酒、拜別祖先、迎娶、新娘上轎、拜天地、宴請、鬧新房(俗稱「討果子」)、拜見公婆、謝媒等,至今許多舊的禮俗仍在延續。
義烏民俗重骨肉情義,講敬老孝道。家人有病,全力請醫診治,晝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適時進葯。給病人洗身體,勤翻身,隨時處理排泄污物。勞不厭倦、苦不皺眉。百年之後,孝男孝女,孝兒孝媳,世代相傳,蔚然成風。20世紀末,義烏全面實行火葬,骨灰盒放於公墓。各地公墓多建於山區,喪葬禮儀,除不用棺木,一般都照舊俗。
3、義烏名人輩出,人傑地靈
在義烏的歷史上,真是名人輩出,數不甚數。
義烏四大家
佛學大家——傅大士,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首創轉輪藏以藏佛經,在佛學上多有建樹,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思想家
文學大家——駱賓王(619~約687),初唐四傑。7歲詠《鵝》,才名遠播;「帝京」長篇,譽為絕唱;討武傳檄,轟動朝野
兵學大家——宗澤(1060~1128),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韜武略
醫學大家——朱丹溪(1281~1358),元四大醫家之一。救死扶傷,醫德高尚;「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相火」之論,學說遠播
還有惠約(南朝,梁)、黃溍(元代)、王褘(明代)、吳百朋(明代)、倪仁吉(明末清初)、朱之錫(清代)、朱一新(清代)、陳望道(現代)、馮雪峰(現代)、吳晗(現代)等許許多多的文人志士,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4、義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義烏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人氣興旺,在秦朝建縣名烏傷(公元前222年),屬會稽郡,當時金華跟義烏是同一行政級別,說明義烏在秦時的規模已然不小,而且古時義烏擁有發達的水上交通網路,這也是促成義烏繁榮的必要地理條件之一。
有學者認為「烏傷」名字的由來並不像流行的烏鴉為孝子銜土築墳那麼簡單,一名孝子的傳說而成就了一個地名似乎有點牽強。他認為「烏」在古語里代表了「太陽」,也就是說義烏是一個以太陽來命名的地方,古代很可能是一個極為昌盛之地,由於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浩劫才命名為「傷」。當然,這些都只是推測,還有待考證。
5、義烏歷來興商重商,商業繁榮
義烏有很多以店命名的地方,每個街道、鎮都有,什麼王店、吳店、毛店、前店、後店,正是因為當地人都經商開店,才會有這樣的地方。
I.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有剪刻類、塑作類、織綉類(包括印染類)、編織類、繪畫類、雕鐫類、扎糊類、表演類、裝飾陳設類等。
壁畫:
拓展資料:
1、民間藝術是指由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但掌握了既定傳統風格和技藝的普通老百姓所製作 的藝術、手工藝和裝飾性裝飾物。一個國家或地區均可能產生出一種典型的民間藝術。
2、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 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刺綉則 包括了四大名綉、各地民間刺綉、少數民族刺綉等。四大名綉有湘綉、蘇綉、蜀綉、粵綉,各地 民族民間刺綉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綉、土族刺綉、滿族枕頂綉(綉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 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綉。
3、蜀錦產於四川,以成都為主,故成都又有錦城和錦官城之稱。此外,南充、閬中、樂山、綿陽、 新都等地也生產蜀錦。蜀錦仍然沿襲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五彩繽紛,富有獨特的地方風 格。宋錦因今之產地在蘇州,故又名「蘇州宋錦」,以古樸雅潔而著稱於世,現已面臨技藝中斷 的瀕危局面。
4、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麵塑、陶塑、 糖塑、米粉捏製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 工方法造型,由於採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 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後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徵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
J. 義烏傳統燈籠有哪些
義烏傳統燈籠有迎龍燈。
義烏的風俗文化
1、過生日、做壽
每年的出生日期,都作為一個人的喜慶,家人為他(她)慶祝,祝願健康長壽,吃象徵長壽的雞蛋索麵,全家共享歡樂。每增到十歲,慶賀規模比常年生日要大。60歲以上逢十為生日壽慶,尤其是百歲,古稱「人瑞」。
2、起新屋上桁
舊時建房,義烏人稱起新屋。需經選地基、破土定基等多個程序,還要選吉時,時辰要與房主的生辰屬相相生相合,不能相沖相剋。
3、迎龍燈
義烏民間目前有400多條龍燈,多為板凳龍,還有調龍燈(竹節龍和布龍)以及珠燈、人物燈(如迎胡公、陳佰廿五相公)等。傳統迎龍燈主要在鬧元宵和清明時節,活動中人們「擺香案」,點上一炷或三炷香,手持行燈,向龍王叩頭跪拜,祈禱龍王施福人間,以兆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
義烏市,浙江省轄縣級市,由金華市代管,古稱「烏傷」,金華-義烏(浙中)和杭州(浙北)、寧波(浙東)、溫州(浙南)並列浙江四大區域中心城市。
位於浙江省中部,地處金衢盆地東部,市境東、南、北三面群山環抱,南北長58.15公里,東西寬44.41公里,面積1105.46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義烏常住人口為1859390人。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義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