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殤"的含義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殤
die young;
殤
(1)
殤
shāng
(2)
(形聲。從歺(è),傷省聲。「歺」是剔肉剩下的骨頭,與「死」有關。本義:未成年而死)
(3)
同本義。亦稱「殤折」、「殤夭」 [die young]
殤,不成人也。――《說文》
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為無服之殤。――《儀禮·喪服傳》
未家短折曰殤。――《周禮·謚法》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亡作。――晉·王羲之《蘭亭集序》
(4)
又如:殤折,殤夭(夭折)
(5)
橫死,非正常死亡 [die a violent death]。如:殤亡(橫死)
殤
(1)
殤
shāng
(2)
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稱「殤子」 [die-young person]
病變而葯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呂氏春秋·察今》
(3)
又如:殤服(古代為殤亡者居喪的服制);殤宮(殤者的靈魂)
(4)
死在外面的人;戰死者 [the dead in a battle]
無主之鬼謂之殤。――《小爾雅》
禁遷葬者與嫁殤者。――《周禮·媒氏》。注:「謂嫁死人也。今時娶會是也。」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5)
又如:國殤(為國犧牲死於戰場的人)
殤
(殤)
shāng ㄕㄤˉ
(1)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
(2)
為國戰死者:國~。~魂。
鄭碼:ARYO,U:6B87,GBK:E9E4
筆畫數:9,部首:歹,筆順編號:135431533
die young;
殤:
現意為悲傷,因人死或者大災難而感到的悲傷!
國殤:
現意為國家的悲傷,為2008年5.12的汶川大地震!
編輯本段同名咖啡
【中文名稱】:殤
【英文名稱】:Sentimental
【材 料】:熱咖啡100毫升、白葡萄酒30毫升、新鮮葡萄2—3顆
【制 法】:葡萄洗凈去皮,浸漬於白酒中,咖啡沖煮好後,將葡萄連同白酒一起加入咖啡中即可。
【詳細說明】
選用的葡萄以白葡萄優於紅葡萄,不甜的白酒更甚於甜白酒,大約浸漬一天有較均衡的效果,咖啡的熱度會將葡萄的酒香散發,葡萄的酸澀感也會因此釋放於咖啡中,飲用時也會有如Sentimental的傷感了。
同名音樂
『殤』大提琴曲
作者:杜.普雷
杜.普蕾,英國女大提琴家,1945年出生,1987年因患多重硬化病去世,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暫,才活了42歲。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好厲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語成讖啊!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嘆息。
殤詮釋了命運,演繹的卻是悲劇。
殤,一個不動聲色便足以傳達哀怨的字眼,一個令人慾哭無淚的字眼,它讓人嘆息生命的轉瞬即
⑵ 希利爾講藝術史怎麼樣
年紀大了,讀的書多了,尤其是,做了父親,慢慢地便關注起這樣的問題來:應該給孩子讀些什麼書?適合孩子讀的書,作者的眼光應當注視哪裡?社會在不斷發展前進,給孩子們的教材為何一直這般面目可憎?如果不是讀了《希利爾講世界地理》,我並不能知道確切的答案。 偶然的機會,在好網上看到許多媽媽這本書的評論,便買下了它。當我讀給孩子聽的時候,孩子一反常態,說要自己讀它(為了孩子增長識見,我常常給他讀一些好的作品,但他一般只是聽著,並不曾提出要自己讀,他還不認識幾個字呢!)。看孩子喜歡,我又買了希利爾的其他兩本(《希利爾講世界史》、《希利爾講藝術史》),這兩本孩子也很喜歡,只是愛《地理》尤甚。自己以前做過出版,偶爾也有些寫作的興趣,自從做了父親後,對少兒書的出版,對中小學生教材的關注比以前多了。所以我自己就把這三本書都讀了,從書本當中、在網上,對希利爾本人也做了一些了解。當第二次把《希利爾講世界地理》讀完,合上書頁的時候,一些想法在眼前變得清晰如繪。我想,我有必要把它寫下來,因為,這不僅僅關乎我個人。 從經歷、頭銜看,希利爾和我們周圍的許多「專家學者」並無不同(請原諒我對當下大多數「專家學者」的不甚尊敬,他們的表現實不亞於中國足球,作品和人品一樣流於淺薄。我想他們目前正在名利的道路上攻擊前進,如果不是這樣,便不能解釋我們的教材、我們的絕大多數少兒讀物是那樣的慘不忍睹,一如國足),而他們在博客當中的自述,大多比希利爾要來得光鮮得多。除開「美國傑出的教育家」讓人有點肅然外,希利爾的經歷平淡無奇:畢業於哈佛大學,卡爾維特學校第一任校長,卡爾維特教育體系的創建者,畢生從事中小學教育。他的願望也堪稱低調,只是立志編寫一套讓孩子們喜歡的歷史、地理和藝術讀物。只是和我們的專家學者忙於更新博客、出鏡不同的是,他真這樣做了,並且一生從事。更大的不同在於,他是如此重視孩子的見聞、意見、思考問題的方法,一生致力於研究他們,和他們對話。因此他熟知孩子們需要什麼,知道怎樣講孩子才願意聽。他的學識和他對孩子的理解,讓他在美國及全世界許多地區贏得了很大聲譽,他的書成為風行全美的教材,得到了孩子的喜愛。 在希利爾看來,孩子們應當接受歷史、地理、藝術和科學的系統教育。放開科學不論,歷史、地理和藝術實是孩子一生學識的基石:歷史是時間的縱深所在,地理是空間的廣博所在,藝術可以安放孩子純潔的心靈。很顯然,只有抓住了學識真精神的人,才能找到這樣的學識的真正基礎。 作為家長,我們大多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知識,我們曾和教師合力,在駱駝的背上加上了眾多的稻草。我們甚至忘記了「無中生有」的本原意義,當然還有孩子的訴求、學習本來的規律。而這一切,只有窮其一生和學問、孩子打交道的人才知道其分際所在。希利爾的傑出與此有關。希利爾這三部著作對知識的選擇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線,甚至對主題和內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顧。《世界史》中,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沒有入選,《地理》沒有告訴孩子們哪裡是世界上玉米、小麥最重要的產區,《藝術史》甚至沒有把雕塑和繪畫當成嚴肅的問題來看待。希利爾所說的「重要」在於:這個人,這件事,孩子能理解嗎?喜歡嗎?能通過它建立起歷史、地理、藝術的映象和整體框架嗎? 《世界史》是年代為經,地域為緯,把不同國家地區穿插著講,為孩子建立一個世界歷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將框架逐次填充。《地理》首先是和孩子們一起升到數百公里的高空,去看藍色星球和它的地平線。這樣,地理和地球就有了新的感覺。《藝術史》首先告訴孩子,他們從來就是藝術的參預者,他們漫不經心的紙上點畫、隨手捏成的鳥窩都是繪畫和雕塑的范疇。森嚴只是藝術的一面,藝術的大門本來寬敞無比。知識的多少,有意無意間,總是會多起來,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領下,知識才能到達它應該到達的位置,才能成為一個人的識見,而不是死的知識點。 希利爾給孩子的書,能夠風行美國諸州,是因為他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是用孩子喜歡看的文字在寫作。他的文字干凈、純潔、生意盎然,總能用很直接的語言,用孩子最感興趣的思路,把問題講得通通透透。這樣的文字才能深入他們的心。對此,家長需要悉心體會,學者需要畢生關注。 我們的教改總是不能成功,其中一個重大原因是我們的教材總是不容孩子靠近。好的教材應當是真正的教育家和真正的出版人的合作,但實際上,學者們在選篇時,只是在考慮,這篇文章政治正確嗎?合適出練習題嗎?方便教師把它大卸八塊嗎?而出版人,向來只關注一個問題:這個教材可以讓我來出版嗎?至於出版人應盡的責任,並不在考慮的范圍。文科教材尤其如此。希利爾的書,能讓孩子得到學識的真基礎、學科的真精神,如此地合孩子的脾胃,但要讓這種書,像在美國一樣,成為教材,成為孩子學習的主流讀物,在中國大陸,還得假以時日。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我想已不言自明。我們給孩子寫作的學者,應當把眼光投向三個方向:一是學問本身。沒有高的學識,不能站到高處,根本就看不清知識的來路和去路,就不能知道哪裡是知識真正的基礎所在,不曾上過高樓,何曾見萬家燈火?一是孩子本身。如果我們順著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用對待天上繁星的敬畏,來對待孩子們的意見和訴求,我們的寫作當有極大的修正空間。一是寫作技巧。這是一池很深的水,唐宋詩詞明清小說出沒其間。在寫作時,我們要反復詢問自己,文字是不是一流,構思是不是精巧,體人察物是不是妙到巔毫。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要急於發表文章或是出版書籍。「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寫給她的情人胡蘭成的話,卻應當成為教育人一生追求不止的標高。不懂得學問、孩子、文字,卻奢談對孩子的愛,奢談「為教育盡綿薄之力」,這是時下大多數專家學者的風景,但不是真教育家的風范。慈悲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情懷,而是一種真識見指導下的關懷。拿什麼讀物給我們的孩子?我想這些讀物,一定要能幫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學識的基礎,能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喜歡。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學了,但教材總是令人沮喪。我深切地希望,我能看到極其專業的出版人和極其專業的學者合力,出版真正專業的教材,這些教材能真正指引孩子,容許他們靠近。我還希望我能看到:利益集團走開,孩子走進來;意識形態走開,真知識、真精神走進來;《松樹的風格》走開,希利爾走進來。 大地空曠,回聲難至,放棄終非所願。
⑶ 意境之美莫過於落花流水之殤的意思
落花隨流水飄零,映襯著傷痛之心,此情此景十分凄美。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殤,原指沒有到成年就死去,也有傷心,傷痛的意思。
⑷ [專題]關於中國美術生的前途命運的大討論!
百萬美術考生現象及美術教育
美術高考的火爆景觀剛剛過去,回望百萬考生如潮水湧向各個院校情景,在這背後令人堪憂的是隨著高校美術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數以萬計的美術愛好者與青年紛紛進入大學深造早已成為現實,美術專業由過去少數人的貴族殿堂一下變成了當今平民大眾的庭院。然而,我們只要冷靜地觀察、思考與分析後就不難發現和看出,在似乎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美術高考熱」的背後,卻暴露出諸多不利於美術人才培養和美術事業發展的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美術高考的火爆現象
「美術高考」熱得不正常, 當前美術高考報名人數一年勝似一年。據了解,山東省2008年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美術招生的人數大約16萬,居全國之首。河南考生居第二。中央美院報考人數大約在兩萬多人,較為熱門的專業錄取比會達到40:1,甚至更高,競爭十分激烈。 中國美院考生露宿操場排隊報名,人數達幾萬人,實際招生人數才1000多人。僧多粥少。
由於時下高考招生人數逐年增多,很多高校都成立美術系、美術學院等。招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意味著培訓班生意興隆。速成現象多見,突擊學畫幾個月,竟然考上了大學 的情況已經不是奇跡。從生源情況看,一類是自己本身就比較喜歡繪畫,通過學習,既提高了專業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對他們一生都有幫助;另一類是完全迫於高考壓力來學習的,有應屆的,也有復讀的,也有少數高中低年級的。
美術,要求考生要有美術綜合能力,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美術不僅需要非常昂貴的資金投入,而且也需要天賦和靈氣。考生欲報考美術院校之前,不妨仔細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並對自身的藝術素質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
面對藝術類高校報考熱持續升溫,「藝考」熱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有專家認為,美術高考已經過熱,該「降溫」了。因為,錄取比例在十分之一左右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多年,足以說明美術高考不再是一個捷徑。而且,社會對於美術人才需求的增長是和經濟發展同步的,高校的擴招也不是無限制的,目前美術高考的「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實的需求。 如果真的有這么多具有藝術天賦的學子鍾情美術,那倒是國家和民族的一件幸事。遺憾的是,這支應試大軍中的大多數人,是由於文化成績較差,常規高考無望,在「提高高考錄取率」這根魔棒的驅使下,接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安排,走上這條「藝術人生」之路的。他們經過幾個月的美術常識「惡補」,就匆匆決定了自己的命運,直至被各個層次的美術院校錄取。
藝考熱讓很多的學生為了應對高考的優惠政策而「愛」上藝術,無疑這是藝術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當藝考降溫之後,資源將優化並集中於有潛質的受教育者,這也是藝術的福音。
二、學美術的出路在哪裡
「盲目的『藝考』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就業風險。」藝術專業就業率低是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實,除了一些知名的藝術院校外,一般學校的藝術專業畢業生實際就業率遠遠低於一些基礎學科的就業水平。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難,藝術生找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有關專家認為,一些文化課較差的學生轉考藝術院校,這樣的藝術教育已誤入歧途,不符合藝術教育的規律,短期雖能達到升學的目的,但抹殺了藝術教育的本質意義。
現在的問題是,今後若干年內,我們的社會究竟能容納多少美術專門人才?有多少畢業生能真正找到工作?結論顯然是不容樂觀的。假如我們能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理智地細分這一藝術教育市場,整合現有的藝術教育資源,除了辦好一批真正具有實力的美術院校以外,更多地組建一批美術技師學院、美術技工學校,為這支美術高考大軍分流,為社會培養大批實用型美術人才,可能將會使更多的人不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
三、 美術教育
信息時代的發展應樹立「大美術」的教學理念,應當充分認識到,美術教育已不再是單純的美術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綜合的美術文化教育,同時又是培養創造力、培養具有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的教育。
當前的美術高考加試,導致長期單一技法訓練現象,使考生視域變小、視覺遲鈍、思維麻木,對考生以後的深造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美術教育應重視審美教育,我們的美術教育特別重視美術技能的教學,教材的編寫以知識技能為體系,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其實縱觀人類的歷史,藝術的發展與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而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在一個有機的環境中完成的。傳統「文人畫」是中國畫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人畫家是先做文人,後做畫家。自古我們就有「繪畫,文之極也」的准則。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很多都在科學或文學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在民國期間,蔡元培的美育理論思想為大多數美術教育家所接受,當時藝術教育委員會就通過提案,明確提出:「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幹。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創造及鑒賞知識,而普及於社會」。現代美術教育不能違背藝術發展規律,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是現代教育的一個特點,而藝術教育最能體現出人的個性的發展。
美術教育的范疇包括一切與視覺有關的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種視覺影像,既包含傳統的繪畫、雕塑、工藝和建築的知識和技法,也包括新興的與在未來不斷興起的視覺藝術作品和現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建構並傳達個人的態度、信念以及價值觀的各種視覺影像,並主張通過美術學習,培養學生視覺閱讀、表達和交流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對其生活中各種視覺影像進行思考與解讀。
當代藝術的發展正呈現出與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的態勢,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創作能力,理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對學生發展來說是更重要的,當然,藝術創作與欣賞又是不可分的,從接受美學的觀點看,欣賞本身就是藝術創造的一部分,是觀者對藝術作品進行的再創造。藝術欣賞教育是培育藝術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所謂教育,「人」是第一位!
直擊08山東藝考:藝考大軍究竟造就了什麼?
上周末,在八大關小禮堂外面,參加藝考的學生排起了長隊,一張張稚嫩的臉上,有期待,也有焦慮、不安和茫然,甚或還有滿不在乎、不以為然。像這樣的場景,自藝考報名開始以來,在各個報名點、考點之外都似曾相識。孩子們拖著笨重的行李、背著琴盒、提著畫箱……從一個考點奔赴另一個考點,在火車站廣場上席地而坐,在10元一個鋪位的簡陋小旅館里蝸居,為的只是那個甚至有些渺茫的前程目標。
眾所周知,在這個浩浩盪盪的藝考大軍中,真正熱愛藝術者寥寥無幾。更多的考生,或者說是考生家長,為了讓文化成績不理想的孩子能擠進高校而選擇了這樣一條「捷徑」。據了解,許多學生文化課成績在班裡只處於中下等,而藝術類院校或名牌高校的藝術類專業收分很低,因此藝考就成為這些孩子的救命稻草。「半路出家」者大有人在,有人甚至到了高中階段才拿起了畫筆,此前連素描為何物都不知曉。
但這真的是一條捷徑嗎?事實上,眾多考生在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來買器具、上輔導班、四處撒網報名、輾轉各考點應試之後,高中榜首的命中率卻極低。盲目膨脹的藝考隊伍,使得藝考「獨木橋」比之高考形勢更嚴峻。而眾多考生此番折騰之後,既沒有提高藝術修養,又荒廢了原本就不扎實的文化課,可謂得不償失。
人說興趣是學習的老師,是學習的催化劑,而為了一定功利目的被迫加入藝考行列的學生,有何興趣可言?為藝考而學藝,除了刺激了小旅館、小飯店、交通以及藝術類工具的銷售等經濟增長點之外,恐怕更多地是帶來了一股盲目、浮躁、投機的社會風氣,如此這般誕生的「藝術人才」,既是藝術之殤,更是社會文化之殤。
中國的美術考生到底 有沒有前途可發展 我是一個高3的美術專業學生 參加了今年的美術專業考試 報了8個大學的美術專業 有7家是重點大學 我從小就愛畫畫 在北京進修過1年 在石家莊進修過2年 但是在這次考試中我竟然一家大學都沒考上 我心理很不平衡 為什麼呢? 因為我的同學的作品 跟 我的作品比起來很爛的 老師都評價我的作品很好 就在前幾天我的作品還讓北京畫家協會的 李貴君老師 和 楊飛雲老師評價過 雖然在他們眼裡我的畫不是很好 可好歹要比我的同學強多了 他們都有通過的學校 為什麼我就沒有 這些學校的老師也太差勁了 中國的教育也太差勁了 全都是商業化專科 全都以賺錢為目的 這樣的話 那些學美術的專業生還有前途可談嗎? 中國教育的特點就是死學死記 什麼時候才能象發達國家那樣活學活用 ? 我的心都碎了!
我給大家看下我在第一年高考失利時候寫的一篇文章,記得那時候,周邊的一切是那麼的荒誕:
雖然很早以前就知道,但是剛看了一篇文章之後,更讓我憤恨不平,忍不住要為藝術生鳴不平。
基本上,非本身喜愛藝術的人,所有的人,包括家長、包括老師、包括所有旁觀的人,都認為學藝術,是條捷徑,是上大學的捷徑,是從業的捷徑,是賺錢的捷徑。
通常,大家都認為學唱歌、表演需要漂亮的臉蛋、高挑的身材,當自身不具備的時候,很多人就把目光投向了美術,似乎凡是學美術的人都是學習成績很差,考大學無望之徒,不得已而為之的捷徑,只要學了美術,就可以輕松的考上大學。不否認,在我的同學當中,也有好多人是因為這個想法而改為學美術。甚至高中時期,不懂藝術的文化課領導,都鄙夷的說我們是成績太差,不得不學藝術,氣的我們全班很想抽他。這實在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想法,做為美術生出身,美術專業畢業,從業美術行業的人,我想讓大家看看真正的美術生是怎樣的生活,是不是通常所想的偷懶的捷徑。
對,現在半路出家學畫畫的很多,但是在半路出家到考進大學,收到通知書的那段歷程的苦辛並非部分家長和老師認為的那樣,初學時一門心思的想超越學時間比你久的人的專業,當你因專業遲遲不能進步而通夜思考的時候,甚至不願去理睬任何事物,當寒冬入境,手持畫筆蘸著冰水時,看著自己和同學門手上的凍瘡時,可能這是我應該付出的,可這種付出比其他任何考生少了嗎?
考試階段,所有的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藝術生考試只要有錢就一定能考上,根本就不需要這么努力。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想法。那個時候,我們班確實有家庭財力雄厚的學生,他們如何暗箱操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象我這種家庭財力一般的學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奮斗為自己的將來打開大門。
通常,從高三下半年的三月開始,我們便開始奔波於各地的考場之間,錢與身體都飽受著折磨。當孤身一人走進一個個陌生城市與一個個陌生面孔接觸時,身帶的行李和畫具,頓時會覺得很無助,而這只是第一輪,是我們能夠與其他文化課考生一樣,能夠參加全國統考的資格考試,如果專業拿不到通知書,文化課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而就算專業課拿到通知書,如果文化課不過,照樣哪也去不了,甚至很多學校對藝術生都有單課限分。
大家都認為,藝術生的文化課分數低,好考,不用學就能夠,那是否想過我們花出那麼大的心血用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呢?你們尚且能夠各學科分數互相幫襯一下,可以有偏科,但我們,作為必修的專業課,根本不允許有偏科。我們並不是文化課分數低,而只是把大學的大學的門檻用兩部分累起來,一部分是文化分,另一部分是專業分,缺一不可。如果真要用分來衡量,想如果把我們學習專業的時間與最後的分數相比對,恐怕我們錄取的分數將高於任何一所大學的文化生分數線。
所以,請不要再用有色眼鏡看待我們了,在你們看到我們的文化分數低的時候,也請看一下我們專業課分數要求,也請看一下,我們為了低那些分數,所付出的辛苦吧。我不能說,任何一個文化生所付出的心血都沒有我們多,但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們付出的心血絕對不少於任何一個文化生!
⑸ 國殤藝術上的獨特性表現在哪裡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此詩歌頌了楚國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全詩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追問追答
⑹ 藝術塗料怎麼樣,優缺點是什麼
藝術塗料因具有豐富的花紋、圖案和立體效果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幾乎具有乳膠漆、牆紙、牆布、瓷磚及硅藻泥的所有優點。未來,牆面裝修藝術塗料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藝術塗料缺點:
1)手工打造,工序復雜,施工工期較長;
2)總體造價會比乳膠漆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