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皮影戲起源於哪個地區
中國傳統的皮影藝術發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即陝西地區),興於漢朝,盛於宋期,元期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極盛於清期的河北。
皮影戲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
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1)皮影哪個省的民間藝術擴展閱讀: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
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❷ 皮影是哪裡的民俗文化啊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 陝西 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❸ 皮影戲是中國哪個地域的傳統文化
皮影戲是中國陝西西安的傳統文化,粗略地講,戲劇在中國傳統生活中無處不在,寺廟、街道、鄉村、市場和人的靈魂。樹木的陰影在月亮和太陽照亮的傳統房屋的蠟窗玻璃上播放。雷電被解釋為宇宙對話。在皮影戲被公認為表演藝術之前,它是一種富有想像力的娛樂形式,神與人交流,人偶與天交流,為被賦予藝術天賦的神表演。
皮影戲每逢節假日公演,老少皆宜。正如美國民俗中心的斯蒂芬妮·霍爾在她的博文《木偶:魔法演員的故事》中所寫的那樣,“即使在今天,木偶戲也常常被視為既神聖又神奇。在東南亞,由精心剪裁和裝飾的紙製成的木偶被用來在木偶劇中投下陰影,伴隨著音樂。這些是講述神靈和英雄故事的皮影,最常見的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當這些木偶被創造出來時,他們會被祈禱作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木偶被認為是“出生”而不是製造出來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 和格雷戈里·貝特森 (Gregory Bateson) 記錄了在巴厘島的一個實地項目中製作皮影的過程。
❹ 皮影戲的發源地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如陝西的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阿宮腔皮影戲、弦板腔皮影戲,甘肅的環縣道情皮影戲,山西的孝義碗碗腔皮影戲,河北的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浙江的海寧皮影戲,湖北的江漢平原皮影戲,廣東的陸豐皮影戲,遼寧的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有一幅《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西皮影演出的實況。經過宋、金、元、明四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於影人製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影人一般是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颳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狀後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緻,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著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四肢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還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一般高3尺,寬5尺,最高不過4尺,寬不過6尺,以白紙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一盞,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
皮影戲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近年來由於現代影視藝術的沖擊,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
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有班規、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於戰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因皮腔音樂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明清時為孝義皮影的鼎盛期,孝義境內皮影班社多達60多家,隨後逐漸衰落。1956年成立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文革」時期撤消。1978年恢復皮影戲演出,曾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演出,赴英國交流訪問演出。1995年,孝義皮影中的武將形象作為郵票圖案被全國人民認識。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餘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對孝義皮影戲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有助於探討中國戲曲發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了解皮腔原生態的唱腔結構。
❺ 雲夢皮影戲是哪裡的民間藝術形式
雲影是湖北省雲夢縣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自清中葉至今,仍有26個皮影戲。演出全年持續。1995年2月,被省文化廳授予「湖北皮影藝術之鄉」稱號。雲影戲輕巧簡單,兩個人一部戲。在前台演唱和操縱,在後台伴以打擊樂,俗稱敲鑼或對唱,被稱為戲劇輕騎。
❻ 皮影戲是哪個地方的民間藝術
皮影戲在全國流傳於多個地方,並不是一個地方的獨特藝術,現已成為中華民間文化的優秀傳承藝術。
一、皮影始於漢,興盛了千年。
在《漢書》中有一個李夫人和漢武帝的愛情故事,這也成為了皮影戲始於漢代的證據。在漢武帝在位期間,他心愛的李夫人因疾病離世,他也陷入了抑鬱之中。一國之君如此下去,怕是身體要拖垮,一位大臣就想要討漢武帝開始,於是給他呈上了一場「皮影戲」。
其中用薄如蟬翼的獸皮勾勒出了李夫人的身姿,這個李大人是在孩童游戲而投射的影子中獲得的靈感。在皮影戲被發明後,迅速受到眾人喜愛,一直到清末都是民間頂好的藝術。
二、現代社會擁有繽紛多彩的休閑活動,皮影戲在落寞中尋求自救。
皮影戲說到底還是一種消遣休閑方式,在夜生活別樣豐富的信息時代,它成了被擱置的藝術,幾乎很少有人能在生活中近距離接觸皮影戲。但是隨著相聲一類傳統藝術的流行,很多茶館等復古休閑場所都開始請皮影戲藝人到場演出,給消費者打造出一個古色古香的休憩場地,也是一種讓皮影戲自救的另類方法。
❼ 皮影戲的發源地是中國哪個省
皮影戲的發源地是陝西。
陝西是皮影藝術的發源地,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其現狀》中認為:「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陝西皮影主要分為以華縣皮影為代表的東路皮影和以鳳翔皮影為代表的西路皮影。與東路的華縣皮影相比,鳳翔皮影人物逼真傳神,造型大方舒展,配以鄉土氣息十足的秦腔,皮影戲很受西府群眾歡迎。
皮影戲的特點
皮影戲的道具主要為影窗,一般的高度是3尺,寬度為5尺,高度最高不會超過4尺,寬度不會超過6尺,主要是以白紙來進行作幕,這樣可以能夠方便一個人進行操作,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
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同時還會用到油燈一盞,從而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❽ 皮影是哪裡的傳統
皮影是哪裡的傳統?中國是皮影的故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皮影,是世代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它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台表演於一體,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以下幾點是關於皮影的發展:
第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
第二、皮影戲文字記載源自於《漢書》中的一個愛情故事,說的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
第三、到了唐朝之後,皮影戲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唐朝,佛教盛行,皮影戲則被唐代人用於佛教傳播,在佛教的流行之下,皮影戲的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就有唐高宗李治和太平公主在宮中演皮影戲的情節。
第四、到了南宋時期,皮影戲的流行范圍覆蓋更廣,南北方都十分流行。宋代史料中多處可見有關皮影演出的記載,對演出的方式、方法、內容以及觀眾喜愛程度等都有詳細描述。那時已經出現了專業演出團體,在小劇場、街頭或者入戶演出。
第五、而在元朝,中國的皮影戲隨著對外交流的加深,傳入了波斯、阿拉伯、日本、英國、法國等多個亞歐國家,皮影戲也借著對外交流的東風在國外逐漸流行起來,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第六、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
第七、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
第八、皮影起源地是我國陝西,後遍及陝南、陝北和關中等地區。家家戶戶每逢有婚喪嫁娶之事,總是要請上一個戲班子唱個幾天皮影戲。各地都不乏唱腔好的皮影戲演員,而製作皮影,中國皮影界唯一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當居首位。
綜上,皮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製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先將獸皮處理,使皮革呈半透明,畫上所需人物,經過雕刻、上色,便製成了生旦凈丑等戲曲角色。
❾ 皮影戲的產地
皮影戲的產地是陝西西安。根據《漢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去世後,他深切思念,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於是,李少翁靈機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恭請武帝端坐帳中觀看,看罷龍顏大悅。這個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的產地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❿ 皮影戲的發源地是中國哪個省
都知道,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所以在民間也出現了很多傳統藝術文化,如今依然有很多民間藝術得以保留,比如說剪紙,窗花,皮影戲,今天要說到的就是這個皮影戲,相信很多生活在北方一帶的人,小時候都會都會看到有民間藝人表演皮影戲,雖然現在看的人不多了,但是在以前看著還是挺好玩的。
要說皮影戲在哪裡起源,其實沒有固定的一個省份,總體而言我國的北方地區都有皮影戲這個民間藝術,比如陝西,山西,河北這些省份都可以看到民間有藝人表演皮影,皮影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最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真正的巔峰時期是在明清,皮影雖然做法不難,但是想要耍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藝人需要一邊學會操控戲劇裡面的人物,還要詠當地的方言曲調來講述故事,同時還要配上樂器,給人一種很接地氣的感覺,在以前還沒有出現電視機的時候,皮影的確就是民間娛樂活動當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是很喜歡看的。
在明清時期,北方的皮影戲也已經普及到了民間市井當中,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甚至宮廷,都對這一種民間藝術非常的欣賞,康熙時期,當時就有皮影班的人去宮殿裡面表演,而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皮影戲就開始漸漸少了,在我國各地,皮影戲的風格也都具有各地的特色,但是基本的製作工序都是差不多的,在我國有陝西皮影,四川皮影,北京皮影,寧夏皮影,山東皮影等很多種,大多數都在集中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