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怎麼解釋跨領域藝術

怎麼解釋跨領域藝術

發布時間:2022-09-11 16:18:15

⑴ 什麼是跨媒體藝術主要學習什麼

跨媒體藝術學院是中國美術學院最新銳的學科集群,由新媒體系、綜合藝術系、藝術策劃系整合而成也是中國第一所當代藝術學院。這是學術傳統淵深的中國美術學院在新的歷史境遇中,為應對世界視覺文化的發展態勢和創意文化日益增大的社會需求,為進一步推動當代藝術和創意媒體的發展而邁出的又一新的學術腳步。其宗旨在於:促進媒體技術開發,推動當代藝術實驗,力求從媒體中發掘創意,從技術中發顯人文;以媒體實驗、藝術創作、文化研究、策展實踐四維互動的跨學科教育格局,全面優化當代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推動當代藝術的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實踐。跨媒體藝術學院施行三段式教學,學制分為造型基礎訓練、專業基礎訓練、工作室研修三個階段;注重媒體手段與思想方法的綜合訓練,培養掌握新媒體技術、具有實驗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的當代藝術與創意人才。

⑵ 如何理解交互設計的跨學科特徵

交互設計是一個新興、跨學科、融合多專業領域知識的專業,主要是以人為設計中心,圍繞人的情感、生理、心理等因素來進行更合理的設計。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就是指設計人和產品或服務互動的一種機制 , 以用戶體驗為根基進行的人機交互設計是要考慮用戶的背景、應用經驗以及在操作歷程中的感受,從而設計符合最終用戶的產品,使得最終用戶在應用產品時愉悅、符合自己的邏輯、有效完成並且是高效應用產品。
作為一個新興專業,交互設計越來越受到相關領域專家以及許多對創意產業感興趣的學生的關注,成為眾多藝術留學生的重要選擇。
這個專業最大特點就是創新,需要科技創新、設計創新、創意創新。所以,學習這個專業的學生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學習多項新興技術,比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LED硬體技術、投影技術、全息技術、感測器技術、觸摸屏技術等等。
美國做為目前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擁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成熟的理論教育,先進的硬軟體設施,其開設的交互設計因為開設時間最早,也比其他國家發達很多,現目前開設的交互設計專業主要分為人機交互、界面交互、用戶體驗三個方向,每個院校的側重點不同,教學特點不同。

⑶ 學跨媒體藝術專業的優缺點是什麼呢女生適合選這個專業嗎

跨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它強調將現代化的媒介手段應用於藝術創作領域,在培養學生藝術能力的同時,也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跨媒體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在未來可以從事動畫創作影視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一些設計公司參與藝術設計。跨媒體藝術專業的優點是,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在現階段下還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在未來找工作時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這個專業的學費比較高昂,可能給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如果女生比較有藝術天賦,同時家庭條件不錯,學習這個專業還是非常不錯的。

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美術學科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學生除了要提升自己的成績之外,也要發展自己的審美觀,提升自己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學生即使未來不走專業的美術道路,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從各個方面去發現美,培養自己的審美觀。

⑷ 藝術是什麼設計是什麼藝術和設計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一、定義:

1、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藝術指的是能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將藝術定義為人類通過藉助特殊的物質材料與工具,運用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心靈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創造性勞動。我們可以形容它為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行為,是人的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的有機結合體。

2、設計是把一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劃、周密的計劃、通過各種感覺形式傳達出來的過程。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為設計。

設計指的是計劃,構思,設想,建立方案,並且繪制出效果圖,平面圖,再根據圖紙進行製作,達到完成設計的全過程。它是物質生產和文化製造的首要環節,它總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態為中介。

二、區別:

設計與藝術的差別,一直存在著爭論,因為設計師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都運用著類似的技巧和知識體系。比較一下兩者的核心原則,以下為搜集來的一些看法。

1、定義的區別:

設計: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主要採用標准化的創作手法,並且可以藉助電腦等機械工具來完成。 滿足 物質物質。

藝術:藝術創作是有一種精神活動,主 要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並通過一定 的物質手段加以實現的。滿足 精神需求。

2、 功利性的區別:

設計比藝術更具功利性。

3、 審美的區別:

設計是功能與審美的結合的產物,藝術追求情感與審美的統一。

4、內因與外因的區別:

藝術是個人情感的表達,藝術批評是一種情感評價;設計受諸多外因的影響,設計批評是一種科學性行為。

5、與傳統的關繫上的區別:

藝術具有極強的傳承性;設計要推陳出新。

6、創作手法的區別:

藝術採用個性化手法需手工完成;設計採用標 准化的創作 手法, 可藉助機械工具完成。

三、聯系:

既然它們是有區別的,那麼必定就會存在著聯系。

1、藝術與設計它們雖然本質不同,但卻又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只有懂了藝術,你才能作出最完美的設計。所以兩者是互補是不可分離的。我們去做任何設計的時候,總是離不開藝術的思維的,當你接觸了藝術,那麼便會有啟發和靈感,那麼才會去幫助你完成一項設計。

例如,現在越來越多的藝術繪畫大師他們開始更有興趣把自己的繪畫領域跨到藝術設計之中,將自身的藝術繪畫功底融入到設計表現之中去。所以說,現在慢慢的藝術與設計的關系會越來越近的,越來越相通了。

2、藝術與設計的聯系在於它們共享美的法則。節奏與韻律,制衡與張力,整體與細節,矛盾與沖突,各種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讓美充滿層次。交響樂就是這種美的絕妙例子。

其實,不管是藝術還是設計,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都是我們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所以學會欣賞它們。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更認真的去學習,去觀察,去欣賞吧。

⑸ 如何看北京電影學院跨媒體藝術專業

北京電影學院跨媒體藝術專業的看法:專業培養養掌握媒體技術、具有實驗精神和深厚造型基礎的當代藝術與新興媒體產業的創作型人才。跨媒體藝術強調打破媒介間的屏障,運用更靈活的媒介和手段進行藝術創作,涵蓋實驗影像、虛擬現實。

空間多媒體與社會學、圖像與視覺文化、現場藝術等多個專業領域,突破了既有的美術學學科格局,並旨在從媒體中發掘創意,從技術中發顯人文,致力於培養掌握媒體技術、具有實驗精神和深厚造型基礎的當代藝術與新興媒體產業的創作型人才。



北京電影學院辦學實力

截至2018年9月學校有教職工561人,其中專任教師336人,外聘教師85名。學校擁有萬人計劃入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宣部及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高創計劃領軍人才、全國及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先鋒、長城學者等人才百餘人次。此外學校有多位教授在國內外重要電影(電視)節擔任主席、評委,在國內專業學術團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的教師數量眾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電影學院

⑹ 跨學科研究的發展趨勢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這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基本觀點。事物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認識任何事物都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反對行而上學的孤立觀點。正如列寧所說:「真理只是在它們的總和中,以及在它們的關系中才會實現。」可見,只有堅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觀察問題,才能達到對事物真理性的認識,否則,就會陷入片面性。提倡跨學科研究,就是在學科研究方面促進人們貫徹與實施唯物辯證法關於普遍聯系觀點的重要實踐,是推動人們在科學研究領域更加逼近真理的正確方向。為此,必須突破現有以學科劃界的研究模式,走向更加符合客觀物質世界規律「普遍聯系」的研究模式。這是科學技術界的一場革命,由此必將會引發出我國的「新經濟」即「跨學科經濟」的出現。
跨學科領域簡稱跨學科,又稱交叉學科,多學科,綜合學科或復雜性學科,都是同一個內容,不同的稱謂。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科學家錢學森從系統科學理論提出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力相結合的半理論、半經濟方法來處理復雜性問題。
八十年代中,由諾貝爾獎獲得者葛爾曼為首的一批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美國組成了桑塔菲研究所,開展跨學科領域的研究,稱為復雜性研究(復雜性科學)。這里既有自然界的復雜性也有人類社會及人自身的復雜性。他們的研究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趨勢。葛爾曼說過:「研究已表明物理學、生物學、行為科學,甚至藝術與人類學都可以用一種新的途徑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這一領域曾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遺傳演算法、計算機網路、演化經濟和人工生命系統等。
隨著「人類基因計劃」的實施,生命科學進入「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涉及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採用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前些年,國際上出現過Bio-X一詞,認為生命科學要進一步深入發展,僅靠自身學科是不夠的,必須藉助於物理學、化學、數學、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非生命學科與生命科學相互交叉的力量,這似乎已形成多學科交叉的潮流。由此而出現一批新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機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Bio-X中心。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許多新的交叉學科:生物化學(Biochemistry)、生物物理學(Biophysics)、生物數學(Biomathematics)和生物工程學(Bioengineering)等。
這種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結出許多碩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爾布呂克的學生沃森(J.Watson)和英國晶體學家克里克(F.Crick)在1953年提出的DNA雙螺旋模型。從此生命科學由過去的描述性學科轉變成為實驗學科,並形成了許多新的交叉學科。
二十世紀末又一次興起了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多學科交叉的潮流。但這一次唱主角的不再是物理學和化學等,而是生物學,其命名由Bio-X發展到X-Biology。這個變化一方面強調生命是一個特定研究對象,不再是物理學和化學的附屬品,另一方面也強調了非生命學科對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例如,過去的遺傳學研究依賴於單個基因突變的分析,而今天的化學遺傳學,則試圖利用組合化學產生的巨量小分子化合物去研究基因的功能。正如這門學科的創始人斯耐伯(S.Schreiber)所說:「我們的目標是為每一個基因找到相應的小分子化合物,用它來分析細胞和有機體的功能。」
國內的物理學家中就有郝柏林、張春霆等院士和羅遼復教授等參與了生物信息學方面的研究。胚胎發育生物學家施履吉院士前些年提出:生物學面臨一個更基本的挑戰是如何讀懂那些30億個核苷酸構成的天書,應及早部署,聯合有關學科的專家,開展「遺傳語文」的研究。數學家王梓坤院士認為現在至少有兩門新學科正呼之欲出:一門是「計算生物學」主要從事非線性序列統計分析,如分維、神經網路、復雜性、數學建模、計算數學等;另一門是「生物信息學」,主要從事生物信息的獲取、處理、儲存、分析和解釋。可見我國的科學家已在著手從事跨學科方面的研究。
在技術開發上,有了好的創意,不一定能實現成功的技術革新;有了許多高水平的專家,不一定能形成很強的合力。這就是說需要不僅是發明之「母」,它還要有合作的「遠親」,即讓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在一起合作。位於美國北卡羅來那教堂山的「環保型溶劑和工藝科技中心」採用一種非傳統的方法,在該中心每個研究小組里增加一名社會學家,其目的在於分析成員之間的交流模式,從而提出改進方法,使其更為高效率地工作。理論專家與實驗專家之間有著一道傳統的鴻溝:一些研究人員往往不了解其它領域的行話,而又不去問一些過於淺顯的問題,或者不願意把那些重要的、難得的信息告訴關系疏遠的同事。社會學家索納沃德(D.Sonnenwald)恰恰解決這種溝通上的問題,從而使兩方面的專家能夠高效率地合作,幫助他們縮短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時間。
在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激光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努力下,一個新的多學科交叉領域誕生了。他們利用激光場所發現的與原子、分子、團簇、等離子體、核子及基本粒子有關的多種特有現象。現在他們正在努力把激光場的強度提高到比1028W/cm2更高的水平,激光可在真空中產生電子-正電子對。
R.W. Shorthill是天體物理學家。1976年,他為了測試地球大陸塊漂移、地球軸顫動和地球自轉等,與Vali合作利用廢棄涵洞建造一台大型干涉儀,這是一台長200M、寬200M的巨型感測裝置,還要求恆溫與真空條件。盡管他們已獲得資助,但總覺得困難很多。在他們為難時,聽說有光纖報告會,他倆對光纖都是外行,抱著聽了沒有害處的想法參加了報告會。在聽到中途時,兩人突然站起來,相互高興地說:「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了。」立即走出會場,商量半夜,決定把200M×200M的建造方案拋棄,採用多卷繞制的光纖組成閉合光迴路,其直徑約有磁水杯那麼大。用此完成了測試任務,進一步使用沿閉合光迴路里正反兩個方向傳播的激光諧振頻差來測定慣性空間的方位,這純粹是光學儀器,但在功能上與高速旋轉的陀螺儀一樣。這說明吸收其它學科的知識,豐富並加深了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創新產品——激光陀螺儀就產生了,這是不同學科滲透與結合的碩果。
中、西醫都經歷了長期發展,中醫立足於人體的整體辯證論治,而西醫著重於病變部位的微觀研究,兩者相互滲透與結合,創新出中西醫結合的體系。臨床證明,不少疾病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效果比單一治療為好。
我國經絡學說與現代物理學相結合,祝總驤教授採用三種生理、生物、物理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對人體客觀定位,展示出古代經絡圖譜。
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是對單一學科研究的挑戰與革命,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質性突破。這是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必將對未來科學與技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⑺ 虞書欣魔術穿幫,你怎麼看待跨領域表演

跨領域表演在娛樂圈應該是一件比較常見的事情,因為像虞書欣的話大家應該都知道,虞書欣是一個偶像,是一個演員,但是他現在又跨領域去當了一個魔術師,所以說像這種表演的話也確實是挺滑稽的,因為像虞書欣他並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只不過在幾天之內就快速的學了一下,所以說也是比較拙劣的,在舞台上面肯定也是會緊張的一位,像虞書欣他雖然舞台經驗比較豐富,但是那都是針對於跳舞唱歌之類的,對於魔術這種東西確實還是第1次嘗試,所以說會失手的話,也確實是比較的在我們的想像范圍了。

1、跨領域在演藝圈真的很常見嗎?

我覺得還是挺常見的吧,因為像他們娛樂圈的人其實都是多方面發展的,不可能說一個演員他只專注於演戲,也不可能說一個歌手,他只專注於唱歌,所以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一個人會變得非常的多才多藝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提升,因為像能夠進演藝圈的人可能都是藝術細胞比較好的人,所以說學起來的話也是特別的容易上手,對於我們觀眾來說看起來也是比較的好玩的。

⑻ 問問這方面的朋友,什麼叫藝術跨界......

藝術與非藝術聯姻,
天開地闊
藝術與非藝術的跨界,首要的亦是最普遍的,莫過於藝術與商業、時尚的跨界。眾所周知,當今社會是一個商品供應遠遠超出需求的消費型社會,其最顯在的表徵即是商品的符號價值或象徵價值超越其「自然」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上升為主導價值,消費者對商品的享用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物慾滿足,而是指向某種審美品位和生活方式。於是,商品的外在形式美感與內在文化品味訴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強調,為此,越來越多的商品生產,尤其是時尚品牌傾向於與藝術聯姻,藉助於藝術元素的植入而延續自身的品牌文化和提升自身的符號價值。與此同時,受消費文化邏輯的侵蝕,消費主義時代的藝術也已走出「象牙塔」而進入「尋常百姓家」,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逐漸被抹平。這表現在:一方面,藝術日趨商業化和產業化,包含消費、收藏與投資等環節的類似於商品市場的藝術品市場逐步完善,藝術品可以像商品一樣自由買賣。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現成事物、偶發事件等被移植於藝術創作之中,甚至被直接視為藝術作品。這無疑為藝術被納入工業設計、廣告和相關的符號與影像的商品生產提供了最直接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礎上,藝術與商業、時尚的跨界合作便應運而生。
藝術與商業、時尚跨界合作的形式頗為多元,無論是直接邀請藝術家參與品牌設計、形象改造和外在包裝,或是設置某項基金褒獎或贊助一個或多個與自身品牌精神氣質相契合的藝術家,以此來宣傳自身品牌文化,還是間接贊助藝術活動吸引藝術界消費群體,都成為當下熱門的跨界合作方式。其中的經典案例莫過於LV與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的合作。2000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設計總監馬克·雅克布邀請村上隆合作,村上隆將其鍾愛的顏色以及櫻花、蘑菇等多彩圖案用於LV的經典Monogram之上,頓時給LV穩重優雅的傳統形象注入了清新與活力,帶給人們極大的感官審美愉悅,銷售額提升了10%。盡管村上隆為此遭受了頗多非議,但巨大的有形或無形的收益更堅定了其尋求藝術與時尚、娛樂交集的信念。無疑,此次合作直接開啟和引領了藝術與時尚品牌的跨界合作潮流。
所以說,消費文化盛行的當下,藝術與商業、時尚的跨界是一種你情我願雙向選擇的結果,既可以叫做商業行為,亦能稱之為藝術實踐,其得益於後現代藝術與生活界限的消弭,印證著後現代文化的消費本質,無形中也強化了當下藝術的商品屬性,將商品生產和藝術創作皆推向更廣闊的天地。
藝術內部跨界,
求諸多可能
相比藝術與商業、時尚的跨界,藝術內部的跨界似乎更加純粹,也更具自主性。藝術家們往往依據自身創作訴求與審美喜好,藉助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激發藝術創作靈感,開拓新穎的藝術表達語言。當然,這種跨界嘗試,並非刻意地冷落或放棄自身所擅長的藝術領域,而是擇取一種全新的視角,置換一些固定的思維,藉助別樣的藝術媒介和不同的表現手段尋求一種藝術創新的可能性。
近年來,這種涉足不同藝術領域嘗試跨界的藝術家大有人在,而且涉及的領域幾乎囊括了繪畫、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在內的所有藝術門類,如曾經的Gucci設計總監Tom Ford從事設計之餘拍攝電影、西班牙電影大師卡洛斯·紹拉曾執導舞劇《莎樂美》、台灣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等,這些藝術跨界事件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推動了當下的藝術跨界熱潮。
相對純粹的藝術跨界不僅包括各藝術門類間的交叉合作,更體現於不同藝術風格之間借鑒融合。因仍屬同一藝術領域,藝術風格跨界可能不像藝術門類跨界那樣涉及不同材質、形式或媒介,而是在共同藝術本體的基礎上打破不同風格間的藩籬而嘗試進行有效的對話,盡管於內容可能不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卻意味著風格的轉變以及表達方式的創新,亦會為藝術的發展帶來諸多可能性。這種風格跨界廣泛存在於音樂、建築、繪畫等藝術領域。僅以音樂為例,英國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萊曼用古典音樂的演唱技法演繹流行,這種跨界演唱方式綜合了古典與流行的妙處,比起流行音樂更內斂,較之古典音樂又更為活潑,帶給聽眾一種似曾相識又別具風味的聆聽體驗,因此被廣為接受。中國的「女子十二樂坊」則開創了傳統民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她們藉助流行音樂的元素給予長期以來幾成固態的民樂表演以多媒體、多視角、立體化的新姿,追求在電聲幫襯的綜合聲音中盡量突顯民樂聲部,在逐步確立其別具一格演奏風格的同時,也極為有效的推廣了中國民族樂器,拓展了民族器樂的欣賞群體。這些因風格的糅合而產生的頗令人欣喜的藝術效果,無不昭示著藝術風格跨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閱讀全文

與怎麼解釋跨領域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