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舞蹈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什麼是舞蹈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
舞蹈藝術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來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可分為生活舞蹈與藝術舞蹈。
主要特徵有:
律動性
透入舞蹈有形的外殼,鑽進去,往裡又往裡,那裡許是綿長深邃的長階,當你覺得漸漸接近最底層時,你一定已然化為無。你亦無,長階亦無,而唯其無,似乎更是無所不在。找不到長階之底同時找不到你自己時,你們同成為了無所不在卻決不解說、不可解說、不存在解說、不解說的震顫,只源於人類生命靈性並與之同在的那種震顫。它有弱、有強、有柔、有剛、有弛、有張、有澀、有暢。它就是律動。
動態性
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動態性。所謂動態性,是指舞蹈以人體的軀乾的和四肢做。
主要工具,並通過各種動作姿態和造型來形象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這種人體的有節律和美化的動作,並不是一般的動作堆砌和羅列,而是作為一種形象化的舞蹈語言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舞蹈創作者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主要是通過這些動態性的語言來得到充分體現,並創造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因此,有人也稱它為動作的藝術。
強烈的抒情性
舞蹈是人類感情最集中、最激動時的表現形式。人的形體動作能抒發最激動時的心態,表達豐富的內在感情。詩人聞一多說過:「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我們從古代文物和歷史資料中得知,原始人的舞蹈狀態和形式,主要是抒發他們的內心激情,表現生命的無限活力。舞蹈的這種特點,充分體現出它的強烈抒情性。
虛擬、象徵性
舞蹈與其他表演藝術的又一不同之處是虛擬和象徵性。
從包容著我國漢族古典舞蹈的戲曲來說,它的舞蹈動作如騎馬、劃船、坐轎、刺綉、揚鞭等等,都是虛擬和象徵性的。事實上,舞蹈中的馬、船、轎、針等等都是虛擬的,只是用一根馬鞭、一支船槳等來作象徵性的示意,但這種假設性的舞蹈動作卻被觀眾承認和接受。在環境的表現上,既無山的模型,又無河的布景,但是雙手示意攀登,向高抬腿示意爬山,卻使人們相信這是在上山;觀眾確信一連串的大跳、旋轉和翻滾動作是在表現戰斗,深信這就是硝煙彌漫的戰場。
造型性
舞蹈動作不是對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模擬,而是遵循舞蹈藝術的規律進行提煉、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語言的基本單元。由舞蹈動作所組成的舞蹈組合——舞蹈語言在人們的眼前瞬間即逝,如果不能給觀眾留下印象,就不可能發揮舞蹈藝術的魅力和功能。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讓舞蹈動作在連續流動的過程中給人以明晰的美的感受,並且在片刻的停頓和靜止時呈現出舞蹈內在的含義和韻味。
造型性的特點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有序,二者皆美。它能充分展現人體線條和動作的美,集中反映內在的神情。
B. 政治對藝術的發展有何影響
關於政治在藝術發展中的作用,有兩種錯誤觀點:
第一,認為「政治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政治決定藝術」。首先,從理論分析上說,把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歸結為政治,也就是歸結為思想關系,從而否定「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經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陷入歷史唯心主義。其次,從實踐檢驗來看,政治不能決定藝術。被政治所貶斥的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未必短暫,被政治所推崇的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未必永恆。
第二,認為「政治不是藝術發展的任何動力,政治與藝術無關」。不管藝術家本人的主觀意願如何,「為藝術而藝術」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整個上層建築的核心,政治要求藝術為自己服務,用物質的、精神的力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政治對藝術的影響使重大的、直接的、深刻的。
政治對藝術的影響是直接的,因為在上層建築內部政治與藝術的聯系是直接的,藝術像晴雨表一樣靈敏地對政治做出反應。階級大搏鬥直接促進了藝術的繁榮,絢麗的藝術之花生長在用鮮血澆灌的苦難土壤之中。這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
政治對藝術的影響又是重大的,因為政治集中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它擁有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強大的物質力量。政治既可以成為強大的動力促進藝術的繁榮,也可以成為巨大的阻力導致藝術的衰敗。
C. 藝術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第一,藝術發生的動力是復雜的,勞動、情感、巫術、想像、幻想等等原始社會的一切,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了一個系統,組成一個合力,推動著藝術的發生。第二人類的生成勞動實踐決定著其他因素的產生和發展,成為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生產勞動實踐是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藝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創造的具有審美價值的、表現思想感情的精神產品。所以,人是藝術發生的前提,審美性、情感性是藝術發生的必要條件。當前提和條件具備之後,藝術的發生就是必然的了。)
(一)生產勞動實踐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前提
首先,勞動使猿爪變為人手,猿腦變為人腦,這是從猿到人轉化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其次,勞動推動了語言的產生,勞動與語言又進一步推動了意識的產生,「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後的本質區別」。
再次,勞動推動了工具的製造。
(二)生產勞動實踐推動著思想與感情的產生,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第一個必要的條件。勞動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活動。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三)生產勞動推動著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第二個必要的條件。審美的發生過程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僅僅具有實用性而沒有審美性——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審美性——僅僅具有審美性。審美是人類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產生的。生產勞動實踐是發展的、變動的,被生產勞動所決定的人們的觀念也是發展的,因而,人們的審美對象也是發展的、變動的。
(四)生產勞動實踐是原始藝術發生的直接動因。
D. 請你談談經濟基礎與藝術的關系
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藝術是屬於上層建築,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也在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則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即思想或意識形態上層建築,以及與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的復雜系統,即政治上層建築。毫無疑問,藝術屬於意識形態上層建築。 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因此,社會精神現象好政治現象及其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不言而喻,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基礎對藝術發展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經濟基礎的變更促進藝術或早或遲發生變革。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制約。經濟基礎的變更和發展,也必然導致藝術或遲或早地發生變革和發展。比如在歐洲,當奴隸主經濟基礎形成以後,就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古希臘、羅馬藝術。隨著奴隸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階級所有制建立,就產生了中世紀的封建主義藝術。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互相適應會促使藝術的繁榮發展。藝術的繁榮發展常常是經濟繁榮的結果,例如,我國唐代以杜甫、李白為代表的詩歌勝期以及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的繁榮,就是經歷了一段經濟繁榮而帶來的文藝繁榮。 (3)當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力,反映新興社會力量的進步就會為新的生產力製造輿論、吶喊助威,從而促進藝術的發展。如19世紀反對農奴制、要求改變落後狀態的俄國文學,我國「五四」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學等,都反映了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人民群眾變革現實的強烈願望,因而得到了巨大發展。 (4)雖然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都對藝術發展有著總要的影響,但這些中間環節自身也受經濟的制約和決定。它們影響藝術發展時,其背後還是經濟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經濟發展決定藝術的發展也不是絕對的。在社會發展歷史的某些階段,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發展得快些,有時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相反的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經濟與藝術或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 這種不平衡性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歷史發展不同時代作縱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現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肯定高於古希臘的經濟水平,但現代的藝術水平不一定高於古希臘藝術的水平。二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作橫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紀的俄國,經濟上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但藝術領域卻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局面。三是對藝術內部不同的藝術種類作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說,在同樣的經濟基礎上,有的藝術種類發展了,有的卻根本得不到發展。所以,那種認為「經濟繁榮,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但是,這不能否定經濟對藝術發展的決定作用。 更長的看下面鏈接:
參考資料: http://www.artsbj.com/Html/lilunjia/wz_2490_1339.html
E. 藝術在不斷發展的過程會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藝術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主要受種族,時代,環境三要素的影響。
種族,時代,環境三要素理論
此理論的提出者為:丹納。
丹納深受19世紀自然科學的影響,尤其對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推崇備至.在哲學
上,丹納受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和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的影響.在《藝術哲學》一書中,
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達爾文進化論和孔德實證主義的影響.丹納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發
展,演變和消亡,都有其內在的規律.精神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內在精神和研究方法上是一致
的,他們不同的僅僅是研究對象.因此,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應用於精神科學(包
括文學藝術)的領域之內.丹納認為文學研究應該從具體的文學史實出發,在分析大量的文
學史料的基礎之上,才能發現文學藝術的規律."我們的美學是現代的,和舊美學不同的地
方是從歷史出發,而不從主義出發,不提出一套法則叫人接受,只是證明一些規律"丹納《藝
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版,第10頁..在《藝術哲學》中,丹納分析
了大量史實,對一些典型的文學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書中列舉了古希臘以及歐洲中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16世紀的法國,17世紀荷蘭的藝術文藝史實,並加以分析比較,
科學地揭示了文學藝術與種族,環境,時代這三個要素的緊密關系.
(一) 種族
丹納的種族指的是種族特性,它來源於天生的遺傳性,是一個種族區別於其他種族的獨
有特性,這是一種不會隨著時代環境的發展變化而改變的原始印記."我們所謂的種族,是
1
指天生的和遺傳的那些傾向,人帶著它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且它們通常更和身體的氣質與
結構所含的明顯差別相結合.這些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
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頁.這種種族特性是一個民族的原
始模型的巨大標志,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量或原始沖動,是第一性的不變的印痕,它隱
藏在這個種族的變化著的語言,宗教,文學和哲學之中,隱藏在種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即
使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之後,地域,氣候,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時代所
給予這個種族的第二性的印痕,去發現種族自身的"血統和智力的共同點",正因如此,種
族才得以延續,文化傳統才得以保存.這是種族的天性,比如希臘人身上都具有水手的素質,
早在荷馬時代希臘人就能泛舟渡海,具有適於航海的天性,而且這種天性至今保持不變.希
臘1840年全國僅有90萬人,水手竟有3萬,海船4000艘,幾乎壟斷了地中海短程航運.
其他如某些人勇敢而聰明,某些人膽小而心存依賴,某些人有高級的概念和創造性等,都會
在種族的天性,即"永久的本能"上留有自己的烙印.這種"永久的本能"是一種"不受時
間影響,在一切形勢,一切氣候中始終存在的特徵"(書第147~148頁).他高度推崇希臘
人的藝術家才能,認為古希臘藝術之所以發達,與希臘人的種族天性是不可分的.希臘人有
著藝術家的天賦,有樂觀和活潑的天性,有精細敏銳的感官,而這正是一個藝術家的必備素
質.他認為是民族的性格和特性決定了藝術的某些特點,也構成了藝術發展的原始動力.對
於種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強調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他認為種族的特徵是由自然環境造
就起來的,而種族的特徵又體現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動力的一個部
分.
(二) 環境
丹納的所謂環境,既指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也指社會文化觀念,思潮制度等社會環
境.丹納堅持整體的聯系的觀念,反對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認為一件藝術作品是從屬
於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藝術家本身也是隸屬於某種藝術宗派或藝術家家族的.而藝術宗派則
屬於它周圍趣味和與它相一致的社會."因為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對於群眾和對於藝術家是
相同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書第6頁)同樣,種族個人也不是孤立的,也要受到自然
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環繞著他,人類環繞著他,偶然
性的和第二性的傾向掩蓋了他的原始的傾向,並且物質環境或社會環境在影響事物的本質
時,起了干擾或凝固的作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以下簡稱《西》,第152頁)民
族間的深刻差異往往源於所居的地理環境,氣候的不同,地域的差異將影響居於其上的種族
的性格.日耳曼民族和希臘拉丁民族之所以顯出巨大的差異,主要是由於他們所居住的國家
之間的差異:"有的住在寒冷潮濕的地帶,深入崎嶇卑濕的森林或瀕臨驚濤駭浪的海岸,為
憂郁或過激的感覺所纏繞,傾向於狂醉和貪食,喜歡戰斗流血的生活;其他的卻住在可愛的
風景區,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嚮往於航海或商業,並沒有強大的胃欲,一開始就傾向於
社會的事務,固定的國家組織,以及屬於感情和氣質方面的發展雄辯術,鑒賞力,科學發明,
文學,藝術等.有時,國家的政策也起著作用"(《西》第153頁).自然環境的優劣影響著
種族的性格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寒冷潮濕的氣候,驚濤駭浪的海岸會使人憂郁過激,傾向於
狂醉貪食,喜歡流血戰斗.光明愉快的風景區則使人活潑熱情,傾向於社會的事務,發展感
情和氣質方面的事業,如文學藝術等.
社會環境包括國家政策,政治斗爭,宗教信仰等.這些會影響人們的時代精神和風俗面
貌,從而引起文學藝術的變化和發展.丹納以希臘悲劇的消亡為例,來說明社會環境變化對
文學藝術發展所帶來的顯著影響.他說希臘悲劇的黃金時代,即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
歐里庇得斯的作品誕生的時代,正是希臘人戰勝波斯人的時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極大的努
力獲得獨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領袖地位.而到了民主風氣消亡與馬其頓的入侵使希臘
受到異族統治的時代,希臘的民族獨立和精神元氣一起喪失,悲劇也隨之衰弱.而法國古典
2
主義悲劇出現時,正好是路易十四統治下正統的君主政體時代,提倡宮廷生活,講究儀表的
優美和起居的優雅.悲劇則以討好皇帝和宮廷貴族為目的,劇中人物都是宮廷人物,講究庄
嚴高雅和詩句的工整.當君主政體和宮廷制度被法國大革命一掃而光之後,古典主義悲劇也
不復存在.人類精神文化的興盛與衰落,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找到原因和根據.
"每一個形勢產生一種精神狀態,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相適應的藝術……今日正在醞
釀的環境一定會產生它的作品,正如過去的環境產生了過去的作品."(書第66頁)
(三) 時代
丹納所謂的時代,內容較為廣泛,包括精神文化,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狀況等,這些因
素影響當時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形成一個時代獨有的"精神的氣候".丹納首先從生物
學的立場出發,認為氣候和自然條件影響著物種的繁衍和生長,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
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劣,只有堅韌的松樹可以生長.寒冷降臨時,
狂風不斷,在冰柱高崖間,惟有松樹這種堅強耐苦的樹木可以巍然獨存,"自然界的氣候起
著清算與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謂'自然淘汰'"(書第34頁).而在後天的精神生活中,也有
一種"精神的氣候",它與自然氣候對物種的生長起著大致相同的作用,"的確,有一種精神
的氣候,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氣候起著同樣的作用"(書第34頁).這種"同
樣的作用",就是和自然氣候相同的選擇和淘汰作用."必須有某種精神氣候,某種才幹才能
發展,否則就流產.因此,氣候改變,才乾的種類也隨之而變,倘若氣候變成相反,才乾的
種類也變成相反.精神氣候彷彿在各種才幹中作著'選擇',只允許某幾類才幹發展而多多
少少排斥別的."(書第35頁)這種精神氣候對藝術家的影響和制約的作用是巨大的,決定著
藝術類型的此起彼伏."時代的趨向始終占著統治地位.企圖向別方面發展的才幹會發覺此
路不通,群眾思想和社會風氣的壓力,給藝術家定下了一條發展的路,不是壓制藝術家,就
是逼他變弦易轍."(書第35頁)悲觀絕望的精神狀態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就會產生悲哀的藝
術.3世紀至10世紀時的歐洲,由於腐朽墮落,人口銳減,異族入侵,連年飢饉,疫癘較
多,人們喪失了勇氣和希望,悲觀絕望成為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精神氣候.苦難使群眾悲傷,
而藝術家既為群眾中的一分子,也必分擔群眾的苦難.在一個苦難的時代里,藝術家不可能
置身事外,他可能像別人一樣的破產和遭受苦難,他的妻子兒女,親朋好友也會領受同樣的
災難,這必定影響到藝術家的氣質,本性快活的人不會像以前那樣快活,本性抑鬱的人會更
加抑鬱.另一方面,藝術家在愁眉不展的人中間長大,從兒童起,日常看到的多是令人悲傷
的景象,必然會使他更加地憂郁和悲哀."藝術家從出生到死,心中都刻著這些印象,把他
因自己的苦難所受的悲傷不斷加深."(書第36頁)況且,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是因為他
比別人具有更敏銳的洞察力,更慣於辨別事物的本質.在悲傷的時代里,他在事物中看到的
只能是悲傷.再加上藝術家本有的誇張本能和過度的幻想,他還會把悲傷推向極端."特徵
印在藝術家心上,藝術家又把特徵印在作品上,以致他所看所描繪的事物,往往比當時別人
所看到所描繪的色調更陰暗."(書第37頁)況且,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也不是孤立的,受到同
時代人的影響和協助,在悲傷的時代里,人們只體驗到痛苦的感情,而他們所給藝術家的啟
示,也只能是這種悲傷和痛苦,藝術家要表現幸福,反映歡樂的感情,便會孤獨無助,也就
不可能產生好的作品.而且在一個悲傷的時代,藝術家的作品只表現悲傷的情感,才能引起
讀者的共鳴.所有這些都規定著作家的創作傾向,使之符合整個時代的"精神的氣候".
在種族,環境,時代三個因素中,種族因素是內部根源,環境是外部壓力,時代則是後
天的推動力量,正是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響和制約著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的發展
及其走向.丹納關於構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論明顯受到前人的諸多影響.18世紀前期啟
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主張以人類社會和客觀環境去探討決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世紀初法國
女作家史達爾夫人認為風俗環境,氣候等自然條件決定著文學藝術的發展,自然環境與時代
精神決定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方向,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產物.而在丹納這里,關於文學藝
3
術發展的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學說發展成為一個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他的劃分雖然有
些含糊不清,但基本覆蓋了影響文學藝術發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學藝術與外部世
界的復雜關系.
F. 急啊!!!急!急!急! 求大家幫幫幫忙!!!
藝術概論
一、研究對象及學科性質
1.研究對象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藝術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原理、范疇、原則和方法等。
2.學科性質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學科,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的科學體系。
二、學科任務
1.系統和全面地闡釋藝術活動的基本規律,確立進步的、科學的藝術觀。
2.了解藝術活動系統各個環節之間的本質聯系,以及藝術活動的規律與特點。
3.指導人們遵循審美規很和藝術規律進行能動的創造、接受和批評。
三、研究方法
1.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2.運用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研究藝術活動的實踐與發展。
3.運用藝術學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藝術領域的各種問題。
藝術活動
一、藝術活動的構成
根據藝術活動的發展及其當前狀況,可以將藝術活動視作一個系統,它由四個要素或環節構成。
1.客體世界
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2.藝術創作與製作
藝術創作指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經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製作指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製作活動。藝術製作體現為以物質性製作為主的特點。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中,藝術製作顯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3.藝術作品
即藝術創作放藝術製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4.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和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二、藝術活動的發生和發展
1.藝術活動的發生
關於藝術發生的幾種學說:
(1)摹仿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自然或現實生活的摹仿。這是一種有關藝術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論,它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比較流行,德謨克利特、亞理士多德等人均持這各觀點。
(2)游戲說。認為藝術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一方面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同時由於人類可以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功利性的活動中,於是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德國的席勒、英國學者斯賓塞、德國學者谷魯斯均持這樣的觀點。
(3)表現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持這一觀點的有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美國學者蘇珊·朗格等。
(4)巫術說。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儀式活動。這是在近代西方學術界最具影響的一種理論,這個學說最早由英國學者愛德佛·泰勒提出,英國學者詹姆斯·弗雷澤也持這一觀點。
(5)勞動說。認為藝術產生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在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佔主導地位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是藝術產生根本原因最具影響的揭示。俄國普列漢諾夫等人對此進行闡釋。
總之,藝術的發生經歷了一人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經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藝術的起源應當是多因的而並非是單因的,但歸根結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
2.藝術活動的發展
(1)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和政治制度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構成。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特性。
②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在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繼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③經濟對於藝術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種因素。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
④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缺乏根據的。
(2)藝術發展的繼承與創新
在藝術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繼承和創新是一對重要的范疇和基本的規律。
①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內在結構是有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於後來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後一的藝術註定要在前一時代的基礎上得以發展。
②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首先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
③藝術的歷史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均有實出的表現。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
④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守台灣省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於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三、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與性質
1.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因而它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1)藝術與哲學。哲學讓要從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和研究,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於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於哲不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
(2)藝術與宗教,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後的發展進和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所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區別。
(3)藝術與道德。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系,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同時,藝術通過其審美的表現,對道德觀念的評價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4)藝術與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產生影響,二者相互聯系和統一的關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5)藝術與科學,科學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它與藝術在本原上有許多一致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一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並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也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2.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
(1)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含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主體對於客體瞬間領悟司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重的作用。
(2)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知。
(3)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頌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3.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為旨歸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凝結為審美的意識形態。
四、藝術活動的功能
1.藝術活動的功能,主要有審美認知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娛樂功能等。
2.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題升。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作、藝術鑒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
藝術種類
一、藝術分類的方法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
2.以對作品的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禮堂藝術(繪畫、雕塑、小說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等)。
3.以藝術作品對客體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小說等)、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等)和再現表現藝術(戲劇、影視等)。
4.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和靜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
5.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工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按照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特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實用藝術、表情藝術、文學藝術、綜合藝術。
二、造型藝術
1.繪畫
(1)繪畫是一門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運用線條、色彩和塊面等語言,通過構圖、造型和調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間(平面)里創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或情境的藝術。繪畫在造型藝術中處於基礎地位。
G.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生產是什麼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作品生產是一種客觀生產,它決定著藝術消費(或叫文化消費),同時人的文化消費又對藝術生產起著導向作用和促進作用,與其它消費品一樣同樣符合生產和消費理論。可以把「生產決定消費」視為藝術生產發展的客觀的生產力,把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視為主觀生產力。
在這兩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體的人,藝術審美需要是從主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出發通過市場推動藝術生產的主觀動力。客觀的生產力主導了藝術生產能夠達到的水平和規模,而主觀的生產力則體現了人們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需要,主導著藝術生產的方向。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有多重意義。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第二種意義是指實際的創作過程;第三種意義專指在資本發展時期,一切藝術生產是為資本創造價值,一切藝術品都具有商品的屬性。
我們主要從第一種意義和第三種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也就是說:文學藝術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必須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從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的關系中,才可能獲得對文學藝術的最終解釋。
(7)什麼是藝術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擴展閱讀:
從作為生產的藝術的視角看,文藝的現實生產形態性是文藝的社會本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藝術生產,說到底也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作為生產的藝術,理應象馬克思所說的,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藝術本身的價值與其交換價值或其價格是否一致,文藝作品作為商品,在其交換行為或在其流通過程中,只遵守同一統一物(如貨幣)的規定,即按照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量來計算該商品的價值。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雖然煙草和哀歇的使用價值大大不同,在把一種使用價值作交換價值的時候,只要在正確的比例上,就和別種使用價值所值相等。」
「不管有用勞動或生產活動怎樣不同,它們都是人體的機能,而每一種這樣的機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質上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等的消耗。」理論上如此,文學藝術實踐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H. 藝術創造的源泉和動力是什麼
①表述錯誤,藝術作品源於社會實踐;
②③符合題意,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漫畫強調「藝術本身已經存在,我所做的只是把石頭多餘的部分去掉罷了」,而沒有脫離實際,說明創造性思維必須尊重客觀事實,也體現了實踐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
④不合題意,漫畫不體現意識與人腦的關系;
故本題選C
I. 為什麼說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勞動
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勞動的原因在於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生產勞動是生活的最真實的寫照,所以是藝術的根本動力。
藝術,是才藝和技術的統稱,詞義很廣,後慢慢加入各種優質思想而演化成一種對美,思想,境界的術語.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慾望的價值評判。
J. 什麼是舞蹈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消費時代,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動力成為推動舞蹈藝術發展的主導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