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漢時期瓷器的特點有哪些
西漢時期原始瓷器還多仿銅制禮器,到東漢以後, 日常生活用的瓷器就急劇增加。東漢匠人所發明的青瓷更是一開始就以生產日常生活用瓷為主。
官窯青瓷瓶
鈞窯青釉紅斑紋瓶
東漢時期,浙江地區的越窯採用瓷石原料制胎,窯爐的燒成溫度提高,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青瓷,這可說是中國陶瓷藝術里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⑵ 漢代青瓷器有什麼特點
漢代青瓷器多胎質灰白,釉薄而勻,施釉常不到底,由於燒成溫度高,瓷化程度好,扣之清脆悅耳,有金石之聲。品種有瓿、罐、盂、缽、碗、壺、洗、杯、爐、燈等。釉色多為灰綠或綠中泛黃,紋飾依然簡朴,有弦紋、小波紋、圓珠紋等。
⑶ 西安發現20多件西漢時期原始瓷器,瓷器有何特點
中國瓷器是指中國製造的瓷器,“中國”在英語中與中國是同一個詞。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過渡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省東夏縣鳳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年。有鍋和碗。原始青瓷在我國分布廣泛,見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和我國南方。
瓷器特點:分為硬瓷、軟瓷、特種瓷三大類。中國生產的瓷器主要是硬質瓷器。硬質瓷,熔點低,燒成溫度高,1360以上白硬,半透明,強度好,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高,也是不良導電體,如電瓷、高檔餐具瓷、化學瓷、普通日用瓷等。也可稱為長石釉瓷器。軟瓷和硬瓷的區別在於體內熔劑較多,燒成溫度低於1300,所以其化學穩定性、機械強度和介電強度都較低。一般工業瓷不使用軟瓷,其特點是半透明性高,藝術瓷多,衛生瓷、瓷磚及各種裝飾瓷等。如骨灰瓷和熔塊瓷。特種瓷有很多種,多以各種氧化物為主,如高鋁瓷,主要是氧化鋁、氧化鎂瓷、氧化鎂;滑石瓷,以滑石為主;鈹瓷,主要是氧化鈹或綠柱石;鋯瓷,以氧化鋯為主;鈦瓷,以氧化鈦為主。
⑷ 常見的漢代陶瓷圖案風格有什麼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我國帶釉陶器早在商周時期即有發現,但生產少。西漢宣帝以後,在關中、河南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 700℃,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鉛釉陶器的特點是:釉的熔融溫度低,高溫下粘度小,流動性較大可以比較均勻地覆蓋在器物表面,冷卻後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質較強,指數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裝飾作用。由於燒成溫度低,胎體不結實,釉中鉛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裝飾器和明器,漢代幾乎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壺、倉、灶、井、水碓、磨、樓閣、池塘等等。漢代鉛陶的大量燒製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後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展而來。
望採納
⑸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5)漢代瓷藝術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⑹ 漢朝時期的瓷器是什麼樣的
到了西漢時期,青銅工藝日趨衰落,因其漆器的價格昂貴,不能普及使用,而飲茶風尚業已形成,青釉器物便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從浙江上虞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瓷片標本看,當時的瓷質已達到了現代瓷標准,從而結束了原始瓷階段。東漢的窯址,在浙江慈溪、寧波和永嘉等地均有發現,普遍採用依山坡地形而築的較大的龍窯,窯溫可提高到1300℃左右。同時,這一地區還發現了黑釉瓷,從而開辟了瓷器的新品種,改變了單一青色的局面。湖南長沙及安徽合肥等地的東漢墓中還發現白釉瓷器,盡管處於萌芽狀態,但說明中國在公元3世紀前已開始燒制白瓷,為後來的瓷業新發展奠定了基礎。漢初的瓷器造型,基本上仿青銅鼎、敦、盤、匜等類的禮器,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東漢以後,原始瓷鼎已經消失,罐、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燒造量增加。在裝飾風格上,主要為水波紋、弦紋和貼印鋪首等。罐、罍等器物的外壁往往拍印麻布紋、網紋、三角紋、方格紋等。另外,雲氣和狩獵紋也是裝飾的基本紋樣,浙江義烏發現一批西漢中期的原始瓷器,其中一件瓿的腹部有對稱的兩個半身人像,耳上印貼一手舉劍、一手持盾的武士形象,神態威武兇猛。蓋鈕堆成軀體蜷曲、長舌前伸的蟠蛇形,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
⑺ 漢代陶瓷的藝術特點有哪些
兩漢前後延續了近五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正是在兩漢期間中國完成了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過渡,同時也完成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最終過渡。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說,兩漢時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過渡的時期,至兩晉時,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歷史性的轉變。西周至漢早期制瓷業並無飛躍發展,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王公貴族風行使用精細的金銀器或青銅製品,而一般勞苦大眾則多用竹木器或陶器。到了漢代瓷業有很大的發展,當時東南一帶窯場密布,陶車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條盤築法,使瓷胚製做更加精細。釉料也有了大的改進,釉層明顯加厚,光澤強,玻化好,胎釉結合緊密。經對浙江出土漢代瓷器標本的科學測試分析表明,當時瓷器胎體緻密,透光性強,已呈完全燒結狀態,顯氣孔及吸水率較原始瓷明顯下降,抗彎曲強度已達710千克每平方厘米,接近或相當於現代瓷器的標准。現藏於浙江省上虞縣文管所的一件東漢越窯青釉四系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平底,胎質灰白細膩,釉色青綠澤潤,胎釉結合緻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徵了。
漢代陶塑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風行的美學思潮有關。漢代思想家認為「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人應該到廣闊的外部世界中去尋求美、佔有美。這種美學思潮,不僅突出地表現了處在上升時期的漢代統治階級力求佔有和支配廣大外部世界的熱切渴望、堅毅信心和強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內的整個漢代藝術都注目於廣闊的現實世界。因而從歷史到現實的各種對象、各種事物、各種場景、各種生活,都為漢代藝術家所關注、所表現。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漢代美學家蔑視「雕纖之文」,推崇一種博大崇高之美,用漢代思想家劉安的話講就是「畫者,謹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對象的本質特徵,作粗輪廓勾劃,才能體現和傳達對象的內在精神,表現作者對客觀生活的審美評價。這就是包括陶塑在內的漢代藝術,處處呈現出一種雄渾豪放氣勢的根本原因之一。
漢代陶塑既是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發展的結晶,又是處於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大氣磅礴的漢代文化的產物。漢代陶塑由於紮根於現實主義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在藝術風格上追求簡朴古拙、雄渾豪放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格調,使得它不僅在陶器工藝發展的長河中,而且在中國整個藝術發展的洪流中,都閃爍著不朽的光輝。它既為後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形象資料,又為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和其他工藝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代陶塑不愧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⑻ 漢代瓷器的特點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產的瓷器。漢代是瓷器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但在西漢初期,由於經過楚漢戰爭和與匈奴的長期戰爭,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包括瓷器生產在內的手工業發展緩慢。兩漢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銅禮器,如壺、 、罐、鼎、盒、鍾、敦等。 西漢中期,仿青銅禮器的青瓷日漸減少,實用器增多。西漢晚期的青銅器以壺、 、罐、鈁、樽、洗、盆、勺為主,已經不見仿青銅禮器。西漢青瓷原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比例提高,這就需要在較高溫度中燒成。然而當時的窯爐尚未改進,從而導致漢初青瓷比不上戰國青瓷,有的坯體沒有燒結,處在釉陶水平上。胎釉含鐵量高,瓷器顏色呈醬黃、醬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東漢發展起來的黑瓷。西漢瓷器成型用陶車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別製作,然後粘接而成。釉層普遍加厚,由於含鐵量增高,釉色大多呈褐綠色或醬褐色,器物內壁施一層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 瓷器裝飾主要在肩部刻劃的兩條陰弦紋構成的裝飾區間內刻劃水波紋、雲氣紋、卷草紋、人字紋等。有的粘貼細細的泥條,壓成凸弦紋,或在流動的雲氣之間刻劃神獸、飛鳥,動感強烈,很有氣勢。到了東漢,西漢常見的仿青銅器造型逐漸消失,日用器物罐、壺、瓶、碗、盆、盤、洗增多。新出現一些比較特殊的器形,如五聯罐。此類罐主體是一個侈口直頸罐,頸部較長, 在肩部四周粘接4個同樣的小罐。再如人形燈,高47.8厘米,燈碗成淺盤形,燈座塑成—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劃出來,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碩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許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樣」二字。東漢瓷器的裝飾,主要是一些工藝簡單的刻劃水波紋、弦紋,香熏上鏤刻三角紋,壺類器物的肩部粘貼鋪首,五聯罐上有的貼塑猴子和爬蟲等。東漢青瓷與春秋、戰國、秦、西漢原始青瓷相比,質量有很大提高。浙江出土標本胎體透光性增強,已完全燒結,顯氣孔率和吸水率降低,分別為0.62%和0。28%,燒成溫度已達到1260℃—1310℃,抗彎強度達每平方厘米710千克。通體施玻璃質釉,釉層明顯加厚,有較強的光澤,透明度增強,胎釉結合緊密牢固,胎釉交界處可看到相當多的斜長石晶體自胎向釉生成並形成一個密合層,使釉層不易剝落。但東漢青瓷畢竟還比較粗糙,泥料的選擇、坯泥的捏煉也都欠精,在顯微鏡下能看到層狀長方形小孔,氣泡明顯,還殘存少量的雲母殘骸和雜質。湖南地區東漢墓里出土一些青瓷、淺灰胎,釉層薄而均勻,釉色很淡,說明青釉如果減少含鐵量,以弱還原焰培燒,其釉色可以很淺淡,如果以氧化焰焙燒,即有燒出白瓷的可能性。
⑼ 漢代時期日用陶瓷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在陶瓷品種增多的同時,裝飾方法也豐富多彩起來,日用器有印紋、劃紋、堆貼等,明器有堆貼、彩繪、雕鏤等。總的看來,日用器簡朴,明器華麗。漢代時期取得突出成就的還有陶塑和建築用陶,建築陶器屬於陶瓷工藝,但它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建築工藝關系也相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