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書法藝術方面講究
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抽象的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漢字固有的「塊狀」形體內部(以點、線為造型因素)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匯成的整體樣式之中,蘊含著與自然界的秩理性、和合性、可變性相通的哲理性的朴質。這朴質,為人的創造性書寫行為及精神寄託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空間。這是漢字能從表意符號上升為具有深厚審美內涵的書法載體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書法家通過藝術構思,發揮毛筆的性能,施展藝術技法,注入心志情性,從而創作出既得造化之理又發靈台之意的書法藝術。這書法藝術中的諸多因素,在相互為用、彼此對轉的過程和關系中,以其極大的活潑性、能動性、抒情性,展現和諧美。和諧美是自然美的基本特徵和人文美的必然追求。中國書法所蘊含的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審美理想,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嚮往和追求。
書法的外在形式是點與線的組合,是點與線的變形與誇張,當然,在點與線的變化之中,還要講究布局、結構、墨色等等,這些都是書法藝術外在形式必不可少的東西。而在書法藝術的內在,無不表達了作者賦予的深刻的內涵,有著強烈的藝術審美傾向,彰顯出作者的心理、情感、素養和人生態度。在這里,可以看出書法藝術的情感與形式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形式很好的反映了情感,情感則決定了形式。
B. 藝術講究什麼
當代藝術不講究美。因為有人把大便裝進罐頭送進博物館。
沒有辦法用xx來定義藝術,當一個事物,被當前的藝術體系(創作者、收藏者、博物館、畫廊、藝術評論家等等)承認,它就是藝術了。
C. 畫畫講究什麼
一種精神!
通常的人看了畫都會說"畫得真像"或"畫的一點也不像",其實繪畫這種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就比如有些畫家畫國畫中的竹子,不用綠色反而用與綠色相反的硃砂.
請你參考豐子愷的<<竹影>>.
課文中說:「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如果是漫畫,就注重誇張,畫人物時,就把人物最突出的那一部分畫出來.如,畫豬八戒就突出耳朵、鼻子、嘴;畫周傑倫就突出他的小眼睛、長頭發;馮小剛就突出他那一口亂七八糟的牙……
參考《竹影》的教案節選:(有些偏離主題)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cūn>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修養基礎》一書,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滿意嗎?
D. 包裝設計中的藝術講究標準是什麼
包裝設計講究,一 「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 、三 「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符合藝術規律的理論體系,無論是畫家還是美術評論家,都以此作為藝術創作和衡量藝術作品的最高標准。化妝品的外包裝設計有什麼具體要求?如今的包裝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一種,首先也是藝術創作,應符合最普遍的審美規律和原則。
1.「氣韻生動」
「氣韻」中的「氣」最初是指自然之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氣」被認為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以來的審美性人物品藻則把「氣」視為一種與人的生命精神相關聯的氣質或神采之美,是一種對內在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的判斷。葉朗先生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總結出,魏晉南北朝美學的元氣論主要概括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概括了藝術本源的一個范疇;二是概括了藝術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個范疇;三是概括了藝術生命的一個范疇。「韻」既含有「音韻」的基本意義,又指人物具有的才情、智慧、風度等超凡脫俗的風雅之美。「韻」不能離「氣」,「氣」只有與「韻」結合才具有審美的品質。藝術設計作品只有氣韻並舉,才能生動,包裝設計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同樣也要表現出氣韻生動之美。任何包裝設計都要首先進行設計定位:品牌定位、產品定位、消費者定位。所謂品牌(商標)定位和產品定位,就是設計師要根據品牌(商標)的名稱或商家產品的特點進行定位。消費者定位是指設計師要針對消費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種族、國籍、宗教、風俗習慣等,根據不同消費者的喜好來確定商品包裝的風格與氣韻:或華麗或高貴,或甜美或冷峻,或成熟或活潑。只有準確定位,才能確定商品包裝的風格與氣韻,使包裝符合其應有的藝術性。同時,設計師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也體現在商品的包裝設計之中,其品位與氣韻也是商家的一種形象代言。
2.「骨法用筆」
人物畫中對「骨法用筆」的評論主要有以下幾種:骨與骨骼及骨相有關;骨法與用筆有關;提倡所謂「風骨」,風神氣質。 「骨法用筆」包含有關於繪畫對象的形體結構認識、用筆方法及畫面總體效果三方面的內容。包裝設計中也隱含著骨法的三層含義:一是形體結構。包裝設計要注重包裝的結構設計,也就是包裝的骨骼,既要注意包裝材料的特性,以保護好商品,也要便於生產、運輸,同時要充分考慮使用的便利性。二是用筆方法。國畫中講究用筆方法,雕塑中講究刀法,而包裝設計則講究對包裝材料的整體駕馭。三是畫面的總體效果。包裝設計屬於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畫面總體效果的好壞,既決定了商品信息的傳遞,更成為影響商品銷售的重要因素。
3.「應物象形」
「應」是指人對事物的感應,「物」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應物象形」是指造型要以客觀物象為依據,正確地、真實地、有感受地表現出其藝術形象。繪畫講求形神兼備,設計是以視覺形態呈現給人的,而包裝設計更需要用視覺形態准確無誤地傳達出所包裝商品的內容與信息,也就是要給消費者「表裡如一」的感覺。包裝設計中的圖形信息,如商標、紋樣、文字解說等,必須具備「商品訴求」統合性,即視覺圖形所傳達的信息必須像這個圖形式樣本身的特徵一樣顯得清晰可識別:(1)不同的產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包裝的圖形選用亦應不同。比如白酒的包裝與礦泉水的包裝,產品都具有透明的特點,那麼從包裝的形象上就要使兩種產品的特性准確地體現出來:礦泉水一般採用簡潔、單純、明快的形象體現其純凈與清涼的特點,而白酒的形象則要求表現出詩情畫意,體現出酒的濃香及其深厚的文化氣息。(2)不同的品牌、檔次,其圖形的選用應加以區分。同樣是白酒的包裝,不同的晶牌、不同的檔次,其包裝的形象設計也應有不同的個性,越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個性化、人性化的包裝產品,越具有競爭力。(3)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消費者對圖形有著不同的認識與喜好,包裝設計中應體現出來。老年人喜歡莊重、穩定的圖形,中青年喜歡大方、青春、流行、有活力的圖形,兒童則喜歡活潑的卡通圖形。(4)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包裝設計所選用的圖形也要考慮這些因素。日本人喜愛櫻花而忌諱荷花,義大利人忌用蘭花圖案,法國禁用核桃作圖案。這些特殊的民俗習慣及消費群體,要求包裝設計不可隨心所欲,應避其所忌,並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有關規定,否則會使商品銷售遇到麻煩。康德說過:「繪畫、雕塑,甚至還包括建築和園藝,只要是屬於美術類的視覺藝術,最主要的一環就是圖樣的造型,因為造型能夠以給人帶來愉快的形狀去奠定趣味的基礎。」在包裝的圖形設計中,無論是純象徵的圖形,還是具象圖形的運用,所傳達的語言都要引起意味的共通性,才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從而促進商品的銷售。如美國的可口可樂飲料,1999年在中國的市場綜合佔有率高達12%,其關鍵就在於它的包裝圖形設計具有全球認同性,其造型中的「波紋線」簡單、明快,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和現代美感,人們一般不會產生排斥心理。
4.「隨類賦彩」
「隨類賦彩」是指繪畫應根據不同的類型、對象,即根據不同的審美對象敷施色彩。包裝的色彩是設計中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因素,要用色彩准確地傳達商品的內容:(1)因不同對象而設計不同的色彩和色調。如兒童商品採用鮮艷的色彩,而老人商品採用穩重的色彩等。(2)因不同商品的特點、屬性而設計不同的色彩與色調。如冰箱和空調屬製冷家用電器,應以藍、綠色作為包裝設計的主色調,除表明製冷設備的特性外,更能令人產生寒意和涼爽的感覺;節日禮品包裝應以紅色來表達商品的喜慶用意;食品的包裝設計則宜運用紅、橙等暖色調,以刺激人們的食慾,取得良好的飲食文化效果。再如一般用白色或藍色來強化葯品的衛生潔凈形象,但醫葯用品又有中葯、西葯、治療葯、滋補葯、一般葯的不同,故色彩處理也要具體對待,以發揮色彩的感覺要素(物理、生理、心理),力求典型化、個性化。如用藍色、綠色作消炎、退熱、止痛、鎮靜類葯物的包裝色,用紅色、咖啡色作滋補葯物的包裝色等。包裝設計應巧妙地應用色彩的感情規律,通過色彩的情調顯示,使消費者受到一種特定的情緒感染,領悟到色彩所要傳達的深刻意圖。(3)因不同民族對色彩的偏愛或禁忌而運用不同的色彩。如在包裝設計中應注意日本人喜紅色而忌綠色,美國人喜歡鮮明的色彩而忌用紫色,伊斯蘭教徒喜歡綠色而特別討厭象徵死亡的黃色等。
5.「經營位置」
「經營位置」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構圖」,古人謂之「章法」,指構圖設計要有選擇、有取捨、有組織地縝密思考,在法則上強調主賓、顧盼、開合、聚散、虛實、藏露、繁簡、疏密、縱橫、參差、動靜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稱此法為「置陳布勢」,唐代張彥遠則稱之為「畫之總要」。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在包裝設計中,畫面上要出現的信息特別多,如品牌名、商標、實物形象、色塊分割、裝飾圖案、產品說明等。因而在構圖時要統籌安排,既要突出主題,又要主次分明、條理清晰,並且要符合構圖的基本法則,如賓主、均衡、對比、調和、統一等。
6.「傳移模寫」
現代美術理論家董欣賓、鄭奇認為,「傳移模寫」是中國繪畫的「創作論」,是通過傳(傳情、傳形、傳統、傳神、神思)、移(移情、移形、移畫、變移)、模(模仿、模擬、模式、模範),達到符合寫(繪畫)的創作心理特徵、基本法則及具體過程。不能把「傳移模寫」簡單理解為臨摹。這就將「傳移模寫」的內涵提高到一個新的「法」的理論高度。善於學習、吸收、借鑒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並運用到藝術創作的實踐中,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7.「氣韻生動」
是總的要求和最高目標,其他五法則是達到「氣韻生動」的必要條件和手段。大凡優秀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包裝設計,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他的理論原則。只有從本質上理解了他的深刻含義,並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的文藝評論、藝術創作、藝術設計才能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根基上煥發出新的光彩。
E. 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十分豐富,筆者主編的《中國藝術學》里,曾將其提煉為「道」「氣」「心」「舞」「悟」「和」六個字,這里簡述如下:
(1)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天人合一」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它不僅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而且也是一種關於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的學說。「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此外,「天人合一」還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當是天人協調,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前者強調「天人合一」,而後者強調「主客分立」。「道」體現了天、人的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儒家與道家對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莊道家學派注重於「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體,是宇宙天地萬事萬物存在的根據和本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
(2)氣——中國傳統藝術的說是中國「氣論」的本質特徵。「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醫講「氣」,氣功講「氣」,戲曲表演講「氣」,繪畫書法也要首先運「氣」。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一方面,中國美學十分重視養氣,主張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氣」是對藝術家生理心理因素與創造能力的總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將藝術家主觀之「氣」與客觀宇宙之「氣」結合起來,使「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范疇,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范疇,孕育於哲學中重視「氣」和音樂中講究「韻」的漢代,成熟於各門類藝術推崇生動表現事物氣韻之美的魏晉南北朝。「氣韻生動」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的總原則,相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
(3)心——中國傳統藝術的主體性。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認為藝為心之表、心為物之君,主張心樂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國古典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貫強調審美主客體的相融合一,一貫認為文學藝術之美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心與物的交融合一、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原始的圖騰歌舞與狂熱的巫術儀式曾經形成過龍飛鳳舞的壯觀場面。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詩、樂、舞最初是三位一體的,只是到後來才逐漸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門類。但是,這種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樂舞」精神,並沒有消失。恰恰相反,這種「樂舞」精神,後來逐漸滲透與融會道中國各個藝術門類中,體現出飛舞生動的形態和風貌。
(5)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重直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之一。而這種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思維和審美思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形成了以「悟」為核心的感性直覺的審美思維方式。「悟」,作為中國美學與藝術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創造與藝術鑒賞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衍生出「頓悟」「妙悟」等一系列相關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悟性。藝術家與藝術匠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以道馭技,而後者是有技無道。
(6)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與「中」這兩個概念,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和」是指事物的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是矛盾各方統一的現實;「中」則是指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正確原則和方法,是實現這種統一的途徑與標准。二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和」是指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從多樣統一來看,「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同」只是把同類的、沒有差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和」則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統一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追求多樣的統一。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種正確的道德,一種正確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極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在中國傳統審美思想中,一貫把正確的倫理、理性作為前提,把真與善作為前提,追求「質正得中」,中則必正,正則必中。在情與理的關繫上,強調「以中為節」,做到情與理的統一。因此,中國傳統藝術一方面強調表現情感,另一方面又強調以理節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強調藝術具有感官愉悅功能,另一方面又強調溫柔敦厚與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原則。「中」需要「權衡」。所謂「權衡」就是一種對「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這里對「度」的把握,是對矛盾雙方各個方面的內外因素的綜合考慮,從而找到「恰好」的正確之點。
總而言之,這種「和"的境界,在儒家來說更多的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在道家來說更多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在禪宗來說更多的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即心即佛「。這樣的「和」,從個人到社會,從人文到藝術,從天地萬物到整個宇宙,無不貫通。也就是說,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貫穿了「和」。從這個意義上講,「天人合一」的和諧美,顯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美學要求美與善的統一,而所謂善的最高境界,儒道兩家雖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到最後,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而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種審美的境界,一種真善美統一的境界。
F. 藝術講究什麼,科學追求什麼,
藝術講究的是「美」,科學追求的是「真理」。
G. 書法藝術要講究哪四法
中國書法藝術的用筆、結體、意態、風神之中,貫穿著內與外、心與物、主觀與客觀,空靈與充實的對立統一的大美之美。
書法藝術四要素:
其一:用筆
以單純的筆劃,以筆斷意不斷,連綿通貫的氣勢,一氣呵成,在書藝中稱「一筆書」,其構成的氣象萬千,灌注著一個整體的生命,它表現出生命機體的骨、筋、肉、血的感覺,和自然生命機體的骨、筋、肉、血,以隱形、暗合、潛在、抽象的方式同構。通過知覺的形象啟示宇宙人生的意義。大書法家用筆,凝聚著深沉豐富的感情。喜悅的笑容,哀痛的悲聲,種種內心感受和情緒,都可通過書法表現出來。所以說:「書,心畫也」。懷著不同的內心感情,用筆也就呈現出不同的胸臆氣象。
其二:結構
書法結體,近似繪畫構圖,每一個字,意匠經營,都是一個完美的構圖,貫穿著「一寸畫面一寸金」的法則。達到「增一分過長,減一分過短」的純化程度。結體是決定書法風神格調的基本間架,字由點畫穿插組合而成,點畫空白也是組成部分,就是通常說的「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像一座建築,要求「分寸」感極強的空間分布。結體的基本規律之一是「似奇反正」。「奇」就是變化,「正」就是統一,變化中求統一。一味求「奇」,失之詭譎,一味求「正」,失之呆板。奇與正,相反相成,是重要的藝術辯證法。
其三:意態
意態,是由書法家主觀意趣賦予字體的一種內涵的飛動之勢,主要是由字與字之間的對比、偃仰、應接、顧盼之間形成的情感運動,生命運動。意態美,正是人的心靈之美的體現,它流轉澎湃、自由自在、注入萬象韻律節奏、筆跡渾然、合乎大宇宙的一條貫通線,藉以產生有深度的美。
其四:風神
風神,是書法的神采、韻味、個性風格和書寫創作時精神狀態的總和。「尚韻」的晉人之風,多飄逸瀟灑,個性出乎自然。「尚法」的唐人之風,多嚴謹沉著,個性成於法度。而書法藝術及其風神的高境界是「自然」。「自然」的含義是多層次的,「自然」要求主體人格順應天性,猶如宇宙精神之闊達率真。「自然」要求書法同與自然造化,一個字若有同於山川日月江海星辰的存在價值。「自然」還要求創作者書寫時精神狀態的高度自由,要求作品完成後實現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如同自然萬象,無起止之跡,無雕鑿之痕,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風神,是主體人格、胸襟、氣度、文採在書藝中的完美實現。
四要素的構成,使書法藝術成為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綜合顯現的理想藝術形態之一。
H. 中國戲曲講究那四種藝術手段
中國戲曲講究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
戲曲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常用手眼身法步5種技術來表現人物。
手眼身法步,戲曲表演藝術的五種技法。亦稱五法。手指各種手勢動作,眼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指各種形式的台步。
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程硯秋所倡之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口指各種發聲的口法。余者與上述同。可與上說並存。
是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技藝和基本功。唱做念打四種表演要素與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合稱為「四功五法」,是戲曲演員的基本藝術修養。
(8)藝術講究什麼擴展閱讀:
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四項基本功,也是京劇演員在舞台上刻畫人物的基本手段,是每位京劇演員所必須掌握的。京
劇這一行標准很高,民國時期的富連成、榮春社、鳴春社,建國後的北京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一般都要學七年,學員從十歲或者十一二歲開始學。
七年之後僅僅是獲得了能成為京劇演員的可能性,要想有所作為還要拜師,繼續深造,在舞台實踐的同時還要請先生雕琢。
此外,個頭、嗓子、扮相等先天也是成為京劇演員的重要因素,即所謂三分勤奮、七分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