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什麼是天橋的藝術和精神

什麼是天橋的藝術和精神

發布時間:2022-09-14 07:40:50

㈠ 老北京的天橋都有哪些好的民間藝術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橋。「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顧順鼎在《天橋曲》寫下了如此膾炙人口的詩句。
天橋,准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名的地方。據資料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桿。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民國二十三年,展寬路時被夷為平地。至於它的名稱來源,有人說時因為天子常過此橋去祭天,所以命名為天橋。
天橋地區大致范圍是珠市口以南,永定河以北,東臨天壇,西瀕先農壇。
昔日的天橋熱鬧非凡,遊人如蚊。天橋是窮苦人的世界,天橋又是窮苦人的樂園,可以說:「滿眼哀鴻自歌舞,聽歌人亦是哀鴻。」
過去的天橋做買賣的攤販行商比比皆是。在天橋的各種商販中,賣估衣的可以說是最多的。估衣,就是舊衣服,大部分是來自當鋪。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橋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是平民的北京創造了皇家貴族的北京。
到天橋逛的人,一個是象買點日用百貨;一個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種民間藝術;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
在天橋的零星食物中,「豆汁兒」可算是個大買賣了。說起豆汁兒,可是咱北京的一個特產了。豆子上磨碾,隨碾隨兌水,碾完後,細的成了豆漿,粗的做麻豆腐。而稀的就是豆汁兒了。
汁兒之妙:一在酸,酸里有種餿豆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灌;三在鹹菜的辣,辣的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
雖說豆汁兒是極具北京特色的小吃,但現在絕大多數北京人是喝不慣它的了。而爆肚卻是深受歡迎的小吃之一。
天橋的爆肚攤子大致喝豆汁兒攤差不多。不過灶上不是煮豆汁的大沙鍋,而是小鐵鍋。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兒。有散蛋、麻肚、肚仁等區別。爆肚的作料有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等。把爆肚擱開水裡過一下馬上就撈出來,風味獨特。關鍵是火候,火大了再撈出來,就成猴皮筋兒了。
還有扒糕和涼粉,這兩種東西常在一起賣。扒糕是白薯面做的,涼粉是綠豆做的,把原料熬成液體,曬在碗里,那涼水一鎮就成坨了。涼粉是成塊的,扒糕是圓坨的,吃時打成碎塊,外加醋、青醬、椒油、咸胡蘿卜一拌,嘿,這味道就別提了。
天橋賣酸梅湯的可是一家挨一家,大約有幾十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家的酸梅湯。講究的做法是鍋里用開水泡酸梅,加黃冰糖渣,用大瓷罐盛上。放在冰桶里,罐外頭鎮著冰塊,早晨擺在攤子上,再加桂花。但是天橋的大部分賣酸梅湯的不這樣做,因為又費錢又費力。甚至有人就擔挑涼水泡酸梅,加點紅塘就買了,也十分不衛生。有時候喝一碗,能在家躺上半個月,怎麼了?——鬧肚子了。
天橋的糖攤是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糖攤包括吹糖人的和盤花糖的。吹糖人的是小吃和手藝相結合的行業,用的糖是麥芽糖,用銅鍋把糖加熱。兩種吹法:一是有模子,按模子吹;一種是邊吹邊捏,吹個小狗呀、大公雞呀什麽的。吹壞了不要緊,弄碎了放在鍋里化成糖再接著吹,糟蹋不了。別的行業不行,您多怎見過饅頭的鹼大了,杵碎了,重新蒸的?
盤花糖的主要工具是一個熬糖的鍋、一把勺子、一塊石板,石板上抹上油,用勺子舀上糖再石板上畫畫,然後沾在竹簽上,小孩兒們拿著玩兒。干這行得有美術的功底畫出來得象呀,外行可不行。
天橋的「蒸了炸」也是一種風味食品,據說是由一位姓李的人獨創的品種,把西葫蘆餡餃子蒸熟後晾涼後,放在油鍋里煎了,再蘸上醋蒜吃。味道與眾不同的原因是一:餡里有胡椒粉,二是餡里放的羊油。名字起的好,但如果反過來就壞了——「炸了蒸」。炸的是挺脆,再上鍋一蒸,嘿,好,全軟了,沒人吃了

㈡ 有關橋的知識與傳說

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踞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申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現代的橋又在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平地起橋(立交橋),貫通東西南北,不僅有助於緩解交通堵塞,還成為現代化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
特點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朴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聯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沖,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有著「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群眾公益性。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紙橋 獨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紙橋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現的。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取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斜拉橋 混凝土 斜拉橋 組合梁斜拉橋 鋼斜拉橋 其他造型: 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1)採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採用敝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的凈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台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敝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材料與構造
橋梁的構造,除較原始的獨木橋、汀步橋以及浮橋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構成,即橋墩與橋身組成。 (一) 梁橋,根據其所用材料和構造情況,可分為木樑橋和石樑橋。「木樑橋」包括木樑木柱橋、木樑石柱橋、木樑石墩橋、木撐架橋,其中「木樑石柱橋」是從木樑木柱這種原始的木橋發展而來的。 「石樑橋」包括石樑石柱橋、石樑石墩橋、石伸臂橋(類似木伸臂橋)、三邊石樑橋、漫水石樑橋、石板平橋(多見於園林「曲橋」和「纖道橋」)。其中以「石樑石墩橋」最為常見。這種橋比用石墩木樑又更進一步,避免了木樑橋面易於腐朽、常需維修的缺點。 橋梁中還有一種與浮橋相結合的橋式,即「開合式橋」。其中間浮橋可根據需要開合啟閉。如潮安縣的湘子橋。其東西兩端是石樑橋,中間則用十八隻木船搭成浮橋相連接,以利排宣洪水,及「通巨艦,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橋,根據其構造情況以及拱券的圓弧和排列形式可分為:陡徒和坦拱式拱橋、尖拱和圓拱式拱橋、連拱和固端式拱橋,單孔和多孔式拱橋、實腹和空腹式拱橋,以及虹橋等等。其拱券的圓弧則有半圓、馬蹄、全圓、鍋底、蛋圓、橢圓、拋物線圓及折邊等形式,排列形式則有並列和橫聯兩種,其中橫聯式應用最多,並派生出鑲邊橫聯券和框式橫聯券兩種。 (三)索橋,根據其採用不同質地的繩索及過度和構造形式,可分為竹索、鐵索、藤索和溜索橋、城防吊橋,以及單索、雙索、多索網狀橋、並列多索橋等。
功能分類
公路橋:如,福斯鐵路橋(世界上第一座鋼鐵橋) 鐵路橋:如,元江大橋(我國第一條水泥公路) 立交橋:如,北京的老西直門立交橋 公鐵兩用橋:如,哈爾濱新市區三棵樹松花江橋(我國境內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
相關藝術與文學
山水自然美,因為我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情有獨鍾。正如明代大藝術家董其昌所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大自然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梁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如橋梁的平直、索橋的凌空、浮橋的韻味、拱橋的涵影等,原來就搖曳著藝術的風采。故英國李約瑟先生說:「沒有中國橋欠美的,並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我國橋梁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想到「小橋 流水 人家」的詩情畫意。 橋梁裝飾,在我國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間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如河北趙縣永通橋山花牆上浮雕的河神頭像,趙州橋欄板上浮雕的螭龍和望柱上的獅首像, 北京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子等等。這些石雕,工藝精細,並往往還與民間風情、神話傳說有密切的聯系。如治水的蛟龍,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獸等,從而形成我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 此外,我國許多橋梁,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梁出入口的標志, 並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梁的作用。
橋的傳說及故事
彈琴橋——在南橋鎮北數百米,原有座小石橋,名彈琴橋。相傳很早以前地有個錢姓官宦,生養三女,小女彈得一手好琴。附近有個青年名韓重,也是彈琴高手。日子一久,兩人知音相愛,可錢老爺不允,小女只得勸韓重進京城修琴藝,求得功名,好讓父親答應他倆婚事。韓灑淚而別。但錢強逼小女嫁於權貴,小女思念韓重,含恨而死。不久,韓重歸來,得知情人已故,就盤坐於小石橋上,彈起傷心之曲,表達懷念。彈罷,抱琴投河而亡。 麻將橋——清道光年間,華治涇河上造了座橋,名麻將橋。此處以前沒有橋,行人十分不便。當地有個周姓老人,對民間賭博十分憎恨,邀集10多名有識之士,把賭場統統圍住,捉住賭徒,沒收財注,焚毀財具。把沒收所得的賭款,建造了此橋。今已圯毀。

㈢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怎麼樣

北京天橋曾是北京民間文化藝術的搖籃。曲藝、雜技中有些曲種和節目,如相聲、雙簧、快板、車技等,就是在天橋發展起來的。天橋培育了一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和著名的藝術家。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位於西城區南中軸路西側,佔地1.65公頃,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是一個現代化的劇場群,包括一個1600座的綜合性大劇場,一個1000座的中劇場,一個400座的小劇場和一個300座的多功能劇場。中心是以音樂劇、戲劇、家庭秀為主的「國際化演藝舞台」, 也是國際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創新平台。通過多元化的運營策略,開創全新的演藝產業模式,匯聚世界級經典劇目,打造國內舞台精品,促進首都演藝的國際化發展。
元朝時這一帶是元大都的南郊。明嘉靖年間增築外城,此地才成為外城內的中心。當時天壇、先農壇的北牆外,有東西走向的一條河,是皇帝從皇宮到兩壇祭祀必經之地。明朝在此建起頗為壯觀的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又稱為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
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擋,官民只能通行於兩側的木橋。清光緒卅二年(1906年)修建馬路,把它改為低拱石橋。1927年因鋪設電車路軌,又將其改為平橋。1934年展寬馬路時才把橋欄拆除,至此已無橋的蹤跡,空留了天橋的地名。外地遊客對此有句俏皮話:「天橋有天無橋。」
元、明兩代之際,天橋這一帶是河溝縱橫、港汊交錯的水鄉澤國。河溝兩旁,楊柳夾岸,水池相連,頗有江南水鄉的風韻。加之會館、旅店、商業大都在前三門以外,距離這一帶風景區最近,所以這里就成了最方便的游覽區。隨著遊人的增加,這里逐漸出現了為遊人服務的茶肆、酒樓、飯館等飲食攤點,為遊人助興的打拳、賣藝、說書、唱曲的娛樂場子。這就是天橋市場的雛形。
清宣統二年(1910年)為新即位的皇帝溥儀到天壇祭天,下令拆除天橋以南路旁的攤商棚戶。他們被驅趕到東龍須溝北岸金魚池一帶。但這里地勢偏僻,遊人稀少,營業簫條。1912年已改為共和,經商戶代表與官府議妥,又遷回天橋以南的大路兩側。後因修和平門外馬路,春節的廠甸廟會,暫時移到天橋的香廠一帶,與天橋市場連成一片,於是這個地區興旺了起來。1917年,位於香廠路西口的「新世界」游藝場建成開業,在四層的大樓里仿照上海「大世界」的做法,設有戲劇、曲藝、雜耍等游藝和酒館、茶館及小吃。
天壇演藝區北起兩廣路、南至南護城河、東至東護城河、西至天壇東側路,總用地面積約58.86萬平方米。區域包括一街(幸福大街)、二園(龍潭公園、北京游樂園)、三湖(龍潭東湖、中湖、西湖)、一廣場(幸福廣場),建有34座劇院,寫字樓、酒店、購物餐飲場所等,主要設施有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印象博物館、幸福大劇院等,演出內容以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引進突出東方色彩和現代元素的國際劇目,同時為世界提供優秀的中國原創作品。
更多關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b58c1161573135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㈣ 17.讀了短文,你對天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麼,你心目中的天橋是什麼樣子的有

天橋

天橋,是對各類天橋的統稱。其實,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劃分為「人行天橋」,「車行天橋」,人車混行的立交橋和構成城市高架路系統的「立體交叉高架橋」等等。

天橋的結構,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現已有梁式結構天橋,鋼架結構天橋,懸索結構天橋,斜拉結構天橋等等多種。它們有的結構簡單,便於建造;有的富於變化,形式多樣;有的凌空飛架,雄渾壯觀……構成了城市現代交通的一幅彩虹競渡的立體畫卷。

天橋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風格各異。人行天橋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S型、Y型、U型等多種,皆無定型,根據地形地貌靈活設計。車行天橋基本類型有菱型、苜蓿型、環型、喇叭型等。總之,只要把使用功能、結構和外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的藝術和技術效果。

城市裡的天橋,不僅是城市繁榮興旺的標志,更主要的是它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諸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以上海延安東路人行天橋為例,在天橋啟用後,天橋附近100米內的機動車速度較前提高了28%,而交通事故下降了80%,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十分明顯的。我國自1964年廣州建造第一座立交橋以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全國各大中城市目前所建各類立交橋已達數千座,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諸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天橋的發展前景廣闊。未來的天橋將是一種立體化的綜合結構,天橋將把整個地區的高層建築在不同層次上連接起來,人們可通過天橋從這個商店走到那個商店,從家裡走到醫院、學校、辦公樓,或者走親訪友,或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娛樂活動。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天橋,採用 順序,按照 式的說明文結構,依次說明了天橋的分類、 、 、 、 。

2、本文除第一段外,其它各段在表意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段首用 句概括文段的內容。

3、文中劃線句除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外,還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運用這種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4、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說說下邊句中加點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車行天橋基本類型有菱型、苜蓿型、環型、喇叭型等。

㈤ 天橋文化的天橋雜耍

天橋是舊時代老北京練把勢的地方,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因此成為數百年來最能體現京城民俗的地方。提起天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也許還記得摜跤耍幡的寶三兒,玩杠子的「雲里飛」,拉洋片的「大金牙」,說相聲的焦德海,還有各式各樣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舊貨玩意兒……即使你是一個年輕人,對老天橋的歷史知之甚少,起碼你也會說幾句關於天橋的俗語,像「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什麼的。
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相繼在這里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家喻戶曉。毫不誇張地說,北京的眾多民間藝術家是從天橋走出來的。如相聲大師侯寶林,評書演員連闊如,北京琴書演員關學曾,曲藝名人魏喜奎,評劇中的「劉巧兒」新鳳霞,相聲演員白全福,雙簧演員孫寶才以及許多雜技藝術家們。

㈥ 說說「天橋」 答案

天橋,是對各類天橋的通稱。其實,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劃分為專供行人通行的「人行天橋」,專供自行車通行的「自行車天橋」,專供機動車通行的「立體交叉橋」,也有自行車、汽車混行的立交橋和構成城市高架路系統的「立體交叉高架橋」,等等。
大橋的結構,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現已有梁式結構天橋、鋼架結構天橋、懸索結構天橋、桁架結構天橋、斜拉橋結構天橋等等多種。它們有的結構簡單,便於建造;有的富於變化,形式多樣;有的凌空飛架,雄渾壯觀……構成了城市現代交通的一幅彩虹競渡的立體畫卷。
天橋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風格各異。人行天橋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S型、Y型、U型等多種,皆無定型,根據地形地貌靈活設計。車行天橋基本類型有菱型、苜蓿葉型、環型、喇叭型等多層立體交叉或定向型及半定向型的立體交叉。總之,只要把使用功能、結構和外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的藝術和技術效果。天津的「蝶式立交橋」就被天津人引為自豪和驕傲。
城市裡的天橋,不僅是城市繁榮興旺的標志,更主要的是它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方面的巨大作用。以上海延安東路人行天橋為例,在天橋啟用後,天橋附近100米內的機動車速度較前提高了28%,而交通事故下降了80%,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十分明顯的。我國自1964年在廣州建造第一座立體交叉橋以來,現廣州已有各種立交橋9座,人行天橋、高架橋16座,目前已動工的廣州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路系統,長達7公里。北京現有立交橋20座,上海有人行天橋13座,跨鐵路人行天橋6座,連過去被人們稱為「地無三尺平」的貴陽,也於1986年10月1日建立了全省第一座人行橋,成為山城的一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橋的「樂章」還遠未結束。未來的天橋將是一種立體化的綜合結構,天橋將把整個地區的高層建築在不同層次上連接起來,人們可通過天橋從這個商店走到那個商店,從家裡走到醫院、學校、辦公樓,降低了高層建築之間的「相對高度」。將來的天橋還將由露天變成透明圓罩的封閉式,寬敞的天橋兩旁設有各種飲料店、小吃鋪、花壇、靠椅等設施。人們既不用擔心日曬雨淋,又不用擔心白天黑夜的差別,盡可在天橋這「空中長廊」中,自由、安全、舒暢地通行,去上學,去工作,或者去走親訪友,或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娛樂活動。問題補充:

1.文章說明的內容是天橋的( )( )、( )( )、( )( )、( )( )和天橋的( )( )。(每空只許填寫一個字)
2.按原文句寫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3.文章最後一段中「降低了高層建築之間的『相對高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4.文章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哪些?

5.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下列加粗詞表達作用。
(1)大橋的結構,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
(2)人行天橋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
。。

答案
1.分 類;結 構;形 狀;作 用;發 展
2.每一段的第一句話。
3.「相對高度」的意思是指由於天橋將各高層建築在不同層次上連接起來了,免去了上上下下的麻煩,雖然實際高度並沒有降低,但相對的高度降低了。
4.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
5.(1)說明大橋結構的發展是持續不斷的,不是一時的或階段性的發展。
(2)說明這些結構形式是人行天橋中最常見的結構形式。

㈦ 天橋的意思

天橋
天橋 tiānqiáo
(1) [platform bridge]∶火車站里為了旅客橫過鐵路而在鐵路上空架設的橋
(2) [overpass;overbridge]∶路口或交通繁忙路線的上跨橋
(3) [overline bridge]∶一種高而窄,形狀略像獨木橋,兩端有梯子的體育運動設備
(4) [monkey bridge]∶甲板上或機艙中,高懸的狹窄通道
(5) [Sky Bridge]∶地名。在我國北京市天壇附近

北京平民游藝場所聚集地和商品市場,內有眾多曲藝演出場所。位於前門外南緯路以北、永安路與曙光路西端以南、東經路以東、天壇西壇根以西廣大地區。元、明兩代及清前葉,為一片水鄉、沼澤,中有一建於元代的漢白玉單孔橋(位於今天橋南大街北口十字路口處),是明清帝王祭天時的必經之路,故名「天橋」,附近地區亦因此得名。

天橋兒在北京一直是藝人的代名詞。

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習稱"撂地"。相繼在這里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最著名的有"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得名。"八大怪"在不同時期各有所指,按時間先後,早期為窮不怕、醋溺高、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孫丑子、鼻嗡子、常傻子8人,活動於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中期有耍蛤蟆的老頭、老雲里飛、花狗熊、耍金鍾的、傻王、百鳥張、志真和尚、程傻子8人,活動於民國初年;晚期有小雲里飛、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黃、沈三、蹭油的崔巴兒、曹麻子、賽活驢8人,活動於20世紀30~40年代。名演員如京劇女須生孟小冬、李桂芬,"坤伶三傑"金少梅、碧雲霞、琴雪芬,久在天樂戲院演出的張寶華、梁益鳴及新鳳霞(評劇)、侯寶林(相聲)、寶善林(摔跤)等,都曾在天橋演出。

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天壇的西壇根、北壇根與先農壇的東壇根、北壇根涌現一批流動攤販,由於朝廷不向他們徵收捐稅,促進了這一地區商業及游藝業的發展,遂有各門藝人在此闢地獻藝,各類曲藝演出場所伴隨茶肆、酒樓、飯館、商攤、武術雜技場地蜂擁而起,成為北京人欣賞民間技藝及曲藝藝術的一個集中場地。

光緒年間(1875—1908)京漢鐵路建成,設車站於永定門外,往來客商必經天橋,自此,天橋更加繁榮,先後開辟了公平市場、三角市場、西市場、東市場、先農市場、城南市場、惠元商場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天橋調查》一文(見一九三○年二月十四日《北平日報》)對當時天橋的概況作了介紹:「佔地二十畝。共有各行各業的店鋪和攤販七百七十三戶,其中正式領有牌照者三百三十四戶,計……大小戲園九個,坤書館七個。臨時設攤四百三十九戶,計……游藝雜技攤六十二個。」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後,天橋市場范圍日逐縮小,至四十年代末,只剩下三角市場、公平市場、西市場、東市場幾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天橋進行了治理,填平了龍須溝,修築了馬路,翻建、新建了一批劇院、影院及醫院、博物館,組織曲藝、雜技等藝人成立了國營、集體的文藝團體,天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957年,天橋廣為活躍的各類演出大部分停歇。

天橋的曲藝場所,主要集中在位於西南的公平市場、三角市場一帶。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統計,各類曲藝演出場地有二十餘處。

天橋的曲藝演出,最初僅為明地,「畫鍋」、撂地、大棚三種類型齊全。清代末葉,福海居書茶館建立,一些技藝高超的說書藝人始入室演出。不久,一批書茶館及落子館、大鼓書館相繼建成,與明地一起,為曲藝藝人提供著獻藝謀生的場地。

清末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地處天橋的室內曲藝場所有:福海居、五斗居、同合軒、同樂軒、海順軒、西華軒、雅園、六合茶樓、長美軒、劈柴陳等書茶館,合意軒、樓外樓、天外天、藕香榭、德意軒、水心花亭、春園、德昌茶社、二友軒、環翠軒、綠香園等坤書館,爽心園、春華園、天華園等雜耍園子。

清代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在天橋獻藝的有:相聲藝人「窮不怕」(朱紹文)、韓麻子、「沙字顏」(一說「粉字顏」)、小范(范瑞亭)、「人人樂」(陳青山)等;單弦牌子曲藝人「隨緣樂」(司瑞軒)等;評書藝人黃誠志(說《彭公案》)、張泰然(說《濟公傳》)、潘青山、「猴兒安」(安太和)、恆永通、「老雲里飛」(白慶林)(以上四人皆說《西遊記》)、王一魁(說《五虎平西》)等;蓮花落藝人「抓髻趙」(趙星垣)、「徐狗子」(徐維亭)、「奎第老」等;時調小曲藝人「醋溺膏」、「盆禿子」等。

活躍於清末民初的藝人有:相聲藝人恩緒、數來寶藝人小海,竹板書藝人賈寶山,西河大鼓藝人史振林,單弦牌子曲藝人全月如、曾永元、「隨緣時話」(李燕賓)、德壽山、桂蘭友、曾振庭、群信臣等;評書藝人單長德、張智蘭、(以上二人皆說《聊齋》)、雙厚坪(說《水滸》、《隋唐》)、哈輔源、吳輔庭(二人皆說《永慶昇平》)、王致廉、王傑魁(二人皆說《包公案》)、田嵐雲(說《明英烈》、《東漢》)、楊雲清(說《水滸》)、群福慶(說《施公案》)等。

民國初年到二十年代初經常在天橋演出的有:相聲藝人「萬人迷」(李德鍚)、「張麻子」(張德泉)、焦德海、劉德智、於俊波、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郭啟儒、「瞪眼玉子」(玉德龍)等;雙簧藝人「大狗熊」(孫寶才)、錫闊亭、鞏成利等;數來寶藝人「曹麻子」(曹德奎),拉大片藝人「大金牙」(焦金池),竹板藝人張順明,西河大鼓藝人田福玉、張明和等;評書藝人張虛白(說《封神榜》)、小王一魁(說《盜馬金槍傳》);以及就演於坤書館的馮鳳喜、於瑞鳳、良小樓等。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演出於天橋的藝人有:相聲藝人張壽臣、白玉亭、「湯瞎子」(湯金城)等;竹板書藝人王德勝、關順鵬、關順貴等;西河大鼓藝人馬連登、「大娘兒們」、王雲起、焦秀蘭、焦秀雲等;滑稽大鼓藝人「老倭瓜」(崔子明),山東大鼓藝人李雪芳、李艷芳、李艷樓、段大桂、於寶林、劉大貴等;河南墜子藝人盧永愛、「大老黑」(任永泰)、姚俊英、周玉花、趙金蘭、趙勤堂、董桂芝、宗玉蘭等;梅花大鼓藝人金萬昌,評書藝人品正三(說《隋唐》)、高豫祝(說《東漢》)、連闊如(說《西漢》、《東漢》)、陶湘九(說《雍正劍俠圖》)、趙豪然(說《清宮秘史》)、陳榮啟(說《精忠傳》)、陳士和(說《聊齋》)、馬華鑫(說《濟公傳》)、郭品堯(說《粉妝樓》)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獻藝於天橋的有:相聲藝人侯寶林、羅榮壽等;單弦牌子曲藝人曹寶祿等;鐵片大鼓藝人王佩臣、郭筱霞等;數來寶藝人高鳳山、拉大片藝人「小金牙」(羅沛霖),竹板書藝人宋相臣,西河大鼓藝人王艷芳、蔡金波、劉田利、金福琴、彭素海、郝林集,北京琴書藝人關學曾,梅花大鼓藝人花蓮寶,滑稽大鼓藝人「架冬瓜」(葉德霖),京韻大鼓藝人方紅寶、孫書筠等;蓮花落藝人關德俊、關金鳳、全鳳池等,河南墜子藝人馬忠翠、李雪芳等,評書藝人陳蔭榮(說《隋唐》)、李鑫荃(說《雍正劍俠圖》)等。

㈧ 天橋文化的歷史名人

天橋在作為風景區時,就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這里游覽、聚會、飲酒賦詩。早在清代乾隆年間,詩人黃景仁所作的《元夜獨登酒樓醉歌》,就描繪了當時天橋和燈市的情景。清代詩人張向陶,嘉慶五年作《天橋春望詩》曰:「種柳開渠已十年,舊聞應補帝京篇。天橋南望風埃小,春水溶溶到酒邊……」描繪了天橋的幽靜風光。1914年詩人易哭奄作《天橋曲》,雖然字里行間,自寫騷憂,別有寄託,但他將天橋景物,寫得淋漓盡致。其中「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兩句描繪了天橋市場鑼鼓喧天、遊人樂而忘返的情景。另外,清代詩人孫爾准、邵葆祺等對天橋都作過精彩的描寫。近代有兩位名人與天橋的淵源就更深了: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江,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是一位多產的小說家。他能將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和驚險緊張的武俠傳奇熔於一爐;能將傳統章回體小說和西洋小說、電影、戲劇新技法融為一體,因而贏得眾多讀者。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緣》,主要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小說故事從主人公樊家樹乘車到天橋遊玩寫起,寫了先農壇、水心亭,寫了天橋的雜耍說唱、各種小吃,寫了樊家樹和沈鳳喜在先農壇柏樹林里相會。所以讀過《啼笑因緣》的人,都會對二十年代的天橋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家、戲劇家。他的作品語言通俗、精煉,被譽為語言大師。老舍喜歡乘「叮當兒車」(有軌電車)到天橋看戲,喜歡到小攤上吃各種小吃,喜歡坐在長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歡進農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鋪上跟底層老百姓聊大天。天橋給了他許多創作素材。1950年,他以天橋旁邊一條臭水溝為背景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榮獲了「人民藝術家」稱號。晚年,他曾有意寫一部以天橋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可惜未能如願。老捨生前最愛上天橋「萬盛軒」聽新鳳霞唱戲,並勸新鳳霞學文化,還介紹吳祖光和新鳳霞訂婚。吳、新結婚時,老舍自願當女方的主婚人。
從天橋的歷史演變中可以看出,天橋是從以風景為主、市場為輔的游覽區,發展到以文娛為主、飲食和其它行業為輔的市場區。北京市宣武區為重鑄具有天橋特色的新時代民俗文化,吸引天橋民俗文化傳人回歸獻藝,組建了天橋民俗藝術團,請健在的天橋老藝人出山,對天橋民俗文化進行發掘、收集、整理、演出等活動和傳徒教子的工作,以使這份具有濃郁京味的文化遺產,在增添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後得到保護和傳承。您以後就有機會看到精彩的表演。

㈨ 北京天橋的八大怪!

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商業市場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這里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有人統計,僅在清朝末看到地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說是在他們的行業中在當時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天橋就是他們施展技藝的地,是他們出賣血汗賴以生存的地方。他們繁榮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也造就養活限幾代民痩藝人。沒有這些民間藝人,也就沒有天橋社會的底層文化的發展歷史。

天橋八大怪產生於天橋。他們相貌奇特,言行怪異,身懷絕技,深為廣大群眾的喜愛。這「怪」字不可理解為「怪物」,而應理解為「怪才」或「怪傑」。至於為什麼以「八」字名之,這只是中國人的一個習慣而已。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歷來有用數字來表示人、物、景的習慣。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揚州八怪」、「唐宋八大家」、「天橋八大怪」。物的方面有「八旗」、「有鐵帽子五府」、北京商業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面更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過去全國的市縣差不多都有八景,即使沒有「八景」也要想法設計「湊」成八個。看來「八」字是大家喜歡用的吉祥的數字。其實「八」字在這里只是一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真正計算起來豈止「八」呢?以「八簱」為例,「八旗」有「正」和「鑲」之別,還有滿、漢、蒙等族八旗之別,遠不止「八」了。「天橋八大怪」也是如此,我們所說的幾代的「八大怪」只是數百名藝人中的幾個主要的代表而已,是不限於「八」的。

第一代「八大怪」,大約出現於清代咸豐、同治、光緒三朝。他們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丑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八痊民間藝人。此外,這一時期天橋著名的民間藝人還有十幾位,如河字顡、老萬為迷、隨緣樂、百鳥張、壇子五等人。其藝術形式包括說、拉、彈、唱、武術、雜技、寫字繪畫等,藝術風格與造詣,只有雅俗之分,而無高下而論,異彩分呈,各逞英雄。

(一)窮不怕

「窮不怕」真名叫朱紹文,是名沒有中舉的秀才。他大約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津賣藝說相聲。他祖籍北京,漢軍旗,原為京劇丑角兒,演架子花臉,相傳武劇《十八拿》出於他之手。後在天橋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門外氈子房。朱紹文先是唱京劇花臉,扮相念打有所創新而遭受嫉妒,於是改行說相聲,起名叫「窮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雖窮但做人的骨氣,不怕任何人的事。

「窮不怕」不僅精通文墨,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頗有研究。他表演時總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邊撒邊講字句中的道理,以此來招引觀眾看他表演,使人在笑聲中學到知識。所以朱紹文對相聲藝術最大的貢獻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進了相聲。朱紹文在說相聲前,總是帶著一小袋細細的白沙子,拿兩塊小竹板,夾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畫一個大圓圈兒,這叫「畫鍋」,也就是圍場表演的意思。然手他單腿跪在地上,一物以拇指和令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種字休或圖案,然後拿兩塊小竹板擊拍而唱,或引出各種趣活和笑料。一套節目表演完畢,用笤帚掃去地上的字,理寫新字,開始說新的節目。他能用白沙寫成一丈二尺的雙鉤大字,頗有形象,如「一筆虎」、「筆福」、「一筆壽」等大字。大字下往往還有小字,許多字組在一起,就成為一乎詩或對子。他經常撒和是一副對聯:「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這副對聯讀起像繞口令,巧妙而饒有風趣。還有「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翰林書」的對聯也是如此。「白沙撒字」這種新鮮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許多觀眾,大家都願意看,所以朱紹文的相聲列為當時「天橋八大怪」之首位。窮不怕朱紹文學最擅長撒前秦女詩人蘇若蘭的雜體迴文詩。據《晉書.列女傳》載:「滔被徒流水洗 ,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婉」。雙據唐《璇璣圖序》中說,是因家庭糾紛,竇滔與其妻斷絕音信,蘇氏自怨自艾,傷感至深,遂織錦文,五彩相彝,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約八百餘音,縱橫反復中皆可為章句。派人送到其夫留鎮的襄陽,竇滔看罷極受感到,遂將蘇氏接到身邊。

窮不怕朱紹文在表演時,他先講《蘇氏惠若蘭織錦迴文璇璣圖》本事,然後便抓起白沙,撒寫出一兩首詩,例如:

麟龍昭德懷聖皇,人賤為女有柔剛;

親所懷想思誰望,以貞志一吉所當。

若將此詩反過來讀,便成如下一首詩:

當所吉一志貞純,望誰思想懷所親;

剛柔有女為賤人,皇聖懷德昭龍麟。

「窮不怕」朱紹文講《璇璣圖》本事撒寫蘇氏的迴文詩,在中國的相聲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堪稱一絕。他憑借自身的深厚的文字功底,運用到通俗易懂的講解過程中,將一大批觀眾吸引到自己的周圍。

他還經常撒寫一些《名賢集》上的詞句,每條詞句撒出來後,他便闡發一番議論,如: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

猛虎常在當頭卧,困龍也有上天時。

這些名句,經過他淺近精闢的講,往往給觀眾一些生活哲理方面的啟迪,使觀眾在娛樂中接受了道理。

寓庄於諧,是「窮不所」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他常將部首偏旁相同的幾個漢字湊在一起構成合轍押韻的詞語、片語或短句。比如:「三個字同頭芙蓉花,三個字同旁姐妹媽。」又如「三個字同頭常當當,一三字同旁吃喝唱。」當他補充說:「皆因吃喝唱,才落得常當當。」「你們看,吃喝唱要不得呀!各位看看,從我這里,學到對聯,又學到立身處世之道,利莫大焉!各位願意賞幾個小錢,供我吃窩窩頭,那就感激了。話又說回來,我窮不怕,各位就是不給個小錢,我也不轉彎罵人。」他的話往往使人俊不禁,使人在輕鬆快的笑聲中,悟出了勤儉持家、孝順父母的道理。

「窮不怕」朱紹文所編的相聲段子有不少流傳至今。如巧妙諷刺當時官吏腐敗貪婪的《字象》,勸人行善的《大實話》、《寶玉自嘆》、《堆子兵做夢》等。在形式上有以說為主的單口相聲《老倭國鬥法》、《乾隆爺打江南圍》、《假斯文》,對口相聲《保鏢》、《黃鶴樓》,三人相聲《四字聯音》等。朱紹文有四個徒弟:貧有本、富有根、徐有祿、范有緣。現在說相聲的大鑫是繼承朱紹文這一派,而且不斷興旺發達。

「窮不怕」朱紹文是相聲藝術早期的代表人物。由於他說唱技藝均高超,而且創造了雙口相聲表演的新形式,開拓了新的領域,為相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他頗受同時代與後起相聲人的崇拜和尊敬。目前曲藝界傳世文物中,有「窮不怕」遺留下來的一副竹板,長約12.5厘米,寬4.9厘米,兩塊橢圓形竹板遙的非常光亮,竹板後刻著一首五言詩,每塊板後面刻兩名,其內容是:「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還有一副竹板無下落,據說上刻:「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有七言詩贊「窮不怕」:

信口詼諧一老翁,招財進寶寫尢工。

頻敲竹板蹲身唱,誰道斯人不怕窮?

日日街頭撒白沙,不需筆墨也塗鴉。

文章掃地尋常事,求得錢來為養家。

(二)醋溺膏

「醋溺膏」是綽號,又名「處妙高」,本人姓張,是清光緒年間出現在天橋的民間藝人。他以說笑話、相聲為主,同時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調、山歌、碼頭調等。

他平時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場時手拈草珠,身穿紗袍,連鬢鬍子老長,蓬頭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技」,其中以學鳥叫為他的絕活兒。他學的鳥叫,包括各種禽鳥鳴聲,婉轉修揚,惟妙惟肖,表演時如在鳥市上一般。《天橋雜詠》中有詩贊「醋溺膏」: 俚曲村歌興亦豪,鐺鐺韃韃韻嗷嘈。

而今尚有人傳說,處妙高訛醋溺膏。

草珠紗褂態婆娑,鼓板須敲又打鑼。

五十年來誰繼起,人間冷落鳳陽歌。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稱「山曲」,是晉西北河曲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小調。它的歌詞基本上為七字句,無嚴格約束,可自由伸縮。最出名的便是表現山西與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內蒙古一帶去謀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調分「征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以及「宮調式」,簡潔優美,節奏鮮明。

小調亦稱「小曲」。其特色為曲調柔婉流暢,抒情優美,歌詞通俗形象,內容以田間山野勞動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當年所唱的小調,有《孟姜女》調、《五更》調、《綉荷飠》調、《蘇武牧羊》調等。他擅長用不同的曲調,更換不同的歌詞,使之不斷變化,常唱常新,令聽眾不倒口味。

碼頭調亦稱「社火調」。「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內蒙古西部等地區,每逢節日到來之時,各處的村莊都要辦社火,如跑旱船、鬧秧歌、啃高踐等,所用曲調稱碼頭調。其音樂分為說唱性和抒情性兩類,前者以敘事為主,內容風趣生動,風格明快、朴實,但旋律不強;後者的歌唱性很強,曲調流暢豐富,歡快活潑,委婉柔和,亦兼有蒼涼凄切者。

「醋溺膏」賣藝時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濃郁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罵譏諷時弊的言詞,加上表演中服飾動作的異樣神態,使觀眾百看不厭,不想離去。

(三)韓麻子

過去老北京人口頭上流傳著一句歇後語:「韓麻子叉腰——要錢。」這句歇後語就是久逛老為早年天橋八大怪之一的韓麻子專門創作的。

韓麻子,顧名思義,一聽就知道此人性韓,臉上長著滿臉的大麻子,人們不叫他的名兒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橋早期最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此人專以詼諧逗笑或學市面兒上各種生意小販的叫賣聲融於所表演的節目中,甚有趣味。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極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長相也甚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間含有若干盪意,且將發盤於前面額角間,手執破扇一柄。每見其兩唇掀動,兩目亂轉時,不聞其作何言語,也不禁令人失笑。天橋藝術家大狗熊孫寶才曾回憶韓麻的音容笑貌說:「韓麻子有異相,大腦袋好似一隻廣梨一般,額前有紋交錯橫生,好似插花兒,滿臉一團喜氣。臉上地抺上白灰,腦後扎一尺把長的小辯兒,朝天撅著,為的是逗人笑。他經常穿一件右大襟的青襖兒,上面釘著五個布條盤成的疙瘩紐扣。他個兒大,是個胖子,長著一臉的麻子。」「韓麻子手裡提拎個畫眉籠子,走到哪兒,哪兒就熱鬧上了,他把鳥籠往地上一放,人們就圍上來。等民人逗得開心大笑冒,突然停住,兩手往腰裡一叉,就又要錢了」。孫寶才的嘴厲害,他會罵人,還讓你聽不出來。比如他說到某某小姐的象牙床,就說:『什麼象牙床?床上前後左右,狗骨頭、狼骨頭、豬骨頭、牛骨頭的,什麼走獸的骨頭都有。只有床正中間的那一塊才是象呢!』說這段時,他站在場中間,把前後左右的聽眾都罵了,只有他才是塊象牙,等到觀眾明白過來,已經挨了罵了。因為他愛罵人,所以不少人恨他,可又因為他罵得巧,罵得妙,所以觀眾挨了罵還是愛聽。每天演完了,韓麻子所得的錢,總比別的的相聲的要多一些。這主要是他相聲說得好,大夥兒都願意聽,都願意給。再就是大夥兒都怕他罵,不敢不給他錢。

據說當年著名大畫師沈容圑曾把韓麻子說相聲時的情態畫了像裝在鏡框中,掛在大柵欄更房窗隔上或掛於煤市街路東米鋪門口,藉以做清水傳真的招牌,招來不少人圍堵觀看。

韓麻子的「貫口」(曲藝術語。指快速歌唱,背誦唱詞或連續敘述許多事物)與「變口」(曲藝術語。指運用各地的方言)等基本功極為嫻熟,與他奇特的相貌相得益彰,同樣是《三近視》、《化蠟扦兒》等單口相聲傳統節目,經他一說,便有不同的韻致和引人發笑的魅力,乃至令人噴飯,捧腹大笑,所以每當他說完一段,叉腰站成丁字步時,大傢伙兒總是紛紛扔錢給他。

韓麻子說相聲和要錢的神態,給觀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四)盆禿子

大凡熟知天橋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禿子這個人。盆禿子是該藝人的綽號,其真名實姓已無從可考。只因他在天橋敲瓦盆兒兼唱小曲兒,加上他腦袋禿頂,故而大傢伙兒都叫他盆禿子。

盆禿子本人,有兩個明顯的外貌特徵,一是禿頂,只鬃角有些須發。二是走路時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一般。

敲著瓦盆唱小曲是有歷史典故的。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的故事,就是流傳至今廣為人知的。以缶為打擊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唐廾時代。據《文獻能考》中《樂考》記載:「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擊之。」通過查證有關史籍,可以看到,相傳關堯時,有老者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這段歌詞,後來成為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又從考證得知:擊壤,便是擊缶。唐堯以後的春秋、戰國、秦、漢諸朝代,都有關於擊缶以和樂曲的記載。如《漢書.揚惲傳》中就載有這樣的文字:「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盆禿子的表演與眾不同的是:他表演時拿著一隻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敲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不同的響聲,敲出的各種聲調,再加上口編出的詞曲,抓哏博人一笑。孫寶才這樣說過盆禿子:「盆禿子是個怪人。他頭上禿光光的,只兩鬃角倒有些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好像個鐵拐李。他拿著一個瓦盆,直徑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雙筷子敲來敲去,卻也能敲出五音十二律來。他一邊敲,一邊唱,隨口那興編詞逗人笑樂。」

盆禿子擊瓦盆兒,坎坎作聲,雖非八音克諧,但清越合於樂律,與他所唱的抑揚頓挫的小曲兒應和為一體,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貴,故清代詩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贊盆禿子:

曾見當年盆禿子,盆兒敲得韻錚錚。

而今市井會新調,豈識秦人善此聲?

擊缶唱歌形似丐,斯人今已不堪論。

笑他俗子無知識,妄擬莊周浪敲盆。

(五)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朝光緒年間在天橋的雜耍場上專練盤杠子的民間老藝人,其本名已不可考,因為他在天橋賣藝幾十年,從未向人透露過本人的身世名號,似有隱衷,別人也就不好再問。

此人幼年武藝極有功夫,因踢用力太猛遂致殘決。但也有人說,他當年與人爭斗,被對方打傷的,空間孰是孰非,誰也說不清。但以殘腿人能在杠上耍練各種技術動作,還是頗不簡單。他每天帶著一個徒弟來到天橋賣藝場地,先將杠架支好,而後讓他的徒弟先表演一二招小玩藝兒,作為引場,然後他一瘸一拐的走到場了上來。他就像《打瓜園》中的老漢陶洪一般,精神矍鑠,絲毫無龍鍾老態。他在杠子上騰來翻下,手肢靈活地做各種動作。如亂套 頂、噎脖子、左右順風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變幻無窮,不可名狀。觀眾看後無不喝彩稱贊。每表演一次能收得當十大錢三五千不等,一日下來,進錢也有三四十千之數,進項可謂不菲。

武術名家的「二指祥功」早就為人們所熟悉,田瘸子最拿手的功夫便是用兩個指頭支撐,在杠子上拿大頂、倒立,這在當時的天橋演藝圈內也是堪稱一絕的。

田瘸子的身體雖殘疾,卻有異乎尋常的力氣,虎一般的迅猛和猿猴般的靈巧。一逢演出時,總是先以幾個簡單動作吸引觀眾,等到觀眾圍攏後,才逐一拿出看家的本事。他的許多高難度的精彩絕妙的動作表演,其名堂都與歷史人物或神話故事有關。如白猿偷我、劉玉卧、黃香卧席等。此外就是模仿性的動作形態,如鴨子鳧水、鷂子翻身、倒掛金鍾等。

「白猿偷桃」是屈一膝夾杠,雙手抱膝作神話中白猿捧桃獻母樣子,然後繞杠倒轉七八圈兒,疾如風馳電掣,令人眼花繚亂。今天體操運動員在單杠上做的「單掛膝回環」動作,不敢當 年田瘸子的白猿偷桃頗相似。

「劉伶醉卧」是以單臂彎曲著杠,另以一手托頤作醉卧狀,全身重量支撐於一臂,其難度則更大。劉伶乃古代魏晉時期一大名人,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七賢」。又因他「常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鍤相隨」,「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斗解醒」,故以酒仙著稱,於是後人留下了「杜康酒劉伶醉」的佳話。劉伶與當時太子少傅張華是好朋友。他不遠千里到遂城(今河北徐水)訪張華,常以酒為樂,死後就葬在了徐水古遂城西的張華村。

「黃香卧席」是雙手握杠,兩臂彎曲,腰與兩腿懸空平挺,並倒手在杠上旋轉一周。黃香,東漢江夏人,字文強。他九歲喪母,侍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溫席。他博學經典,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尚書令。後來被人黃香的故事編入「二十四孝」中,在中國廣為流傳。因此將「黃香卧席」的典故作為盤杠子的名堂會更受廣大市民歡迎。

孫寶才曾這樣回憶過田瘸子,他說:「他的本領就是練把式。你看他,只一隻手落地,把整個身子都豎起來,這叫單拿大頂。他還會倒翻跟頭,身子向後一翻,倒過到又站在你跟前,這叫燕子翻 身。他還有個絕技,在單拿大頂時,把身子向左右傾斜,彷彿讓風吹人歪了一樣,這叫左右順風旗。田瘸了還有個特點,錢到手就花光了它。一個子兒也不剩,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由於江湖人成天東西去,並無定居,一般都不置恆產,不作長遠打算,過一天算一天,加之他們吃苦的時候多,一旦有錢了,就要盡情享受。第二天再說第二天的,勒緊褲帶再賣藝去。」

田瘸子最精彩的動作是「騎杠」和「二指倒立」。騎杠是兩腿前後分開騎於杠上,身前或身後連續旋轉數圈兒,其股骨夾杠大致相同。「二指倒立」是以食指和中指著杠,將身體體徐徐倒立起來,這是田瘸子「壓軸子」節目,驚險無比,每練時全場觀眾,也使他在天橋聲名大振。

(六)丑孫子

「丑孫子」姓孫,因長得醜陋,所以得了個「丑孫子」的諢名。他是清光緒年間著名的相聲藝人,以扮怪相為主。

孫才曾這樣描述過丑孫子。他說:「丑孫子生得極丑,簡直是個豬八戒,平常日子他說相聲,到了舊歷年大年祿一,他頭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執哭喪棒,右手打著幡兒,哭一聲爸爸,叫一聲冤,一路來到天橋熱鬧的地方。這時候好多人都圍著他,都知道這是他要錢的方法,所以大夥兒笑的時候也扔給他幾個錢。」

丑孫子最拿手的節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殯」。他一個人演出模仿整個出殯的場面,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先是在一帳里模仿許多人的聲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勸,五姨太太 說,吵吵鬧鬧亂做一團。然手是出了帳子,頭戴麻冠,身披重孝,左手持哭喪棒,右手打著紙幡兒,摔著喪盆子,大聲哭爸爸。哭一聲,叫一聲,以此逗觀眾捧腹大笑,以求大家扔錢給他。

丑孫子本來就已十分醜陋,再加以重孝纏身,干號不已,可謂出乖露醜之極。所以天橋市場上都知道丑孫子,一為其怪,二為其戲謔,被稱為天橋早期的「八大怪」之一。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其所作《天橋雜詠》中以七言絕句贊「丑孫子」道:

為謀生計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

莫道國人多忌諱,也知除假使真錢。

(七)鼻嗡子

歷史上關於鼻嗡子的資料較少。相傳鼻嗡子是一個怪里怪氣、窮相畢露的無名氏藝人。他的名字無人知曉,大夥兒都管他叫「打馬口鐵壺的」。有人說他原為山西某地的一名伙計,因好唱被辭退來京,遂在天橋自樹一幟,不知此信息是否准確。他以洋鐵筒塞入鼻孔中,復將洋鐵壺懸於腰間,兩手拉一梆子呼胡,一邊走一邊拉,一邊唱。有時兼打其腰間之破洋鐵壺聲,鼻中所塞鐵筒作唱後之尾音。每唱一句,其煞尾之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為可笑,他也被列為「八大怪」之一。

當他正式為觀眾表演時,還特意打扮一番,頭上戴著花,臉上抺著粉兒。當他在鼻孔里插上兩鐵筒嗡嗡發聲時,即用手拿一隻小棍敲擊著腰間掛的那隻馬口鐵壺,即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同時嘴裡和著的曲調、鐵壺的節拍唱小曲。大家看他那手腳忙活的可笑的滑稽動作也會大笑不止,留下較深因縣印象。清代《天橋雜口詠》曾以七言詩稱贊「鼻嗡子」: 麻鐵壺敲韻調揚,亦能隨手協宮商。

當時牛鬼蛇神樣,看到而今轉覺強。

鼻音一響上場來,抺粉簪花亦怪哉。

但練遊人能注目,今朝不負大煙灰。

(八)常傻子

常傻子也是天橋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頭」,帶有江湖藝人的色彩。老天橋的藝人們大都聽說他的表演。有人說他的「咂石頭」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說他「砸石頭」是為了兜售他治療跌打損傷的成葯服務的,帶有商業性質和江湖醫生的色彩。便無論怎麼說,都承認他是老天橋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麼,誰也說不清。

據說常傻子砸的石頭大多是鵝卵石。表演前,毛巾他的弟弟常老二拿兩塊石頭對碰數下,好讓觀眾聽到響聲,然後再遞給觀眾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這時候,常傻子在一旁運氣,把氣運到手上。然後接過石頭放在一條板凳邊上,找准位置後,只聽「嗨!」 「嗨!」兩聲,手掌澆下處,石塊已被砸碎。

常傻子還有絕個活兒,就是用手指將一塊石頭戳碎。他的表演會使人聯想到今天武警戰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脈相承之意。不過「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現在武警戰士的功夫表演要比當年傻子精深得多,所有用的氣功,也比先前有更廣泛的發展。

常傻子表演一陳「砸石頭」後,但要向觀眾推銷他的「百補增力丸」。他說他的「百補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強身壯骨,二能治療跌打損傷,三能治閃腰岔氣內外傷。還現身說法,說他自己就吃了這種葯才有這么大的力氣,才能練成真功夫。據說,他兜售的葯丸並無神效,但也不會把人吃壞,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葯丸,主要是為求生存而維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他是以賣葯的形式向觀眾「打錢」。郵此看來,有人說他賣藝帶有商業性質,還是不無道理的。

㈩ 天橋,是對各類天橋的通稱。

人行天橋,又稱人行立交橋。在北京一些車流量大、行人稠密的地段,或者交叉口、廣場及鐵路上面都可見到。人行天橋只允許行人通過,用於避免車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時的沖突,保障人們安全的穿越,提高速,減少交通事故,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

按照結構區分,常見的過街天橋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為懸掛式結構、承托式結構和混合式結構。

懸掛式結構的過街天橋以橋欄桿為主要承重部件,供行人通過的橋板本身並不承重,懸掛在作為承重梁的橋欄上,這種結構的過街天橋將結構性部件和實用型部件結合在了一起,可以減少建築材料的使用,相對降低工程造價,但是這種結構的過街天橋橋欄桿異常粗大結實,因而行人在橋上的視線會被欄桿遮擋,而且粗壯的橋欄桿很難給人以美的感受,因而在城市景觀功能方面有所欠缺。

承托式結構的過街天橋將承重的橋梁直接架設在橋墩上,供行人行走的橋鋪在橋梁之上,而橋欄桿僅僅起到保護行人的作用,並不承重,這一類的過街天橋造價相對較高,但是由於橋欄桿纖細優美,作為城市景觀的功能較好,因而目前各城市中這一類型的過街天橋數量最眾。

混合式結構的過街天橋是上述兩種結構的雜交體,橋欄和橋梁共同作為承重結構分擔橋的荷載。

除了上述三種主流結構,還有一些城市在某些街區將懸索橋、斜拉橋的結構用於過街天橋的建築,但這些特殊結構的過街天橋大多造價昂貴,之所以選擇這些特異的結構,大多是出於城市景觀的考慮,並非過街天橋的主流。

為了方便和吸引行人使用,一些地方的天橋裝設了電動扶梯,免除行人爬上梯級。亦有些天橋設有升降機,方便殘疾人士使用。部分天橋更設有自動行人道,減少人行的距離。此外,某些過街天橋是有蓋的,部分更是密封式,有空氣調節。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天橋的藝術和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