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全州的傳統藝術有哪些

全州的傳統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15 00:34:49

㈠ 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二人轉.東北大秧歌.雜技.
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㈡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的簡單介紹

中國民間藝術有: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㈢ 全州的節日風俗作文

[導游詞]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文物苑導游詞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是一家省(自治區)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坐落在南寧市民族廣場東側。主體建築陳列大樓,是一座具有壯族干欄式建築特點的長方體大型建築,集陳列展覽和業務辦公於一體,一至三樓用於陳列展覽,四樓用於辦公。陳列大樓後面,是一塊24000平方米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物苑。整個博物館用地總面積為32757.8平方米。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寧創立的廣西省立博物館。當時已初具規模,有固定的館舍,文物藏品達2萬多件,還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種新舊圖書資料,並舉辦過各種展覽。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廣西省立博物館幾度搬遷,處於風雨飄搖、舉步維艱之中,文物損失嚴重,館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國成立,廣西的文博事業才得到復甦。經過多年籌備,1956年5月1日,廣西省博物館大樓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廣西省博物館遂改為現名。
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文物達50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52件,二級文物1791件。廣西是古代銅鼓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銅鼓遺存豐富,種類齊全,因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得以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銅鼓藏品達360多面。其中,一面北流型銅鼓面徑達165厘米,重299公斤,被譽為「銅鼓之王」。此外還有80萬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時代神秘的大石鏟,商代的獸面紋銅卣,漢代寫有370多字的《從器志》木牘,繪有神話故事的漆繪銅盆和漆繪銅筒,高115.5厘米的大銅馬,形神兼備的銅牛,能消煙塵的銅鳳燈以及富有特色的羊角鈕銅鍾、越式銅鼎、干欄式銅倉等大量出土文物藏品;館藏民族文物更是豐富多彩,爭奇斗艷;革.命文物、古舊字畫以及各種傳世文物等,也不乏珍品。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還收藏有大量的圖書資料,其中線裝古籍達3萬多冊,彌足珍貴。 
新的陳列大樓建成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先後舉辦了《廣西歷史文物陳列》、《廣西革.命文物陳列》、《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歷史陳列》、《古代銅鼓陳列》、《汶萊蘇丹龍輦陳列》等基本陳列。此外,還經常舉辦臨時性的專題展覽。民族文物苑作為民族民俗展覽向室外的延伸和擴展,建有銅鼓群雕,有壯、瑤、苗、侗等民族的民居和代表性建築,輔以生產、生活用品原狀陳列和民族風味小吃,節假日還組織傳統工藝和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除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外,還多次赴國外以及國內的一些城市舉辦專題展覽,或引進外地的展覽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展出,以此促進文化交流。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科學研究方面,有豐碩的成果。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銅鼓史話》、《銅鼓藝術研究》、《廣西銅鼓圖錄》、《古代銅鼓通論》、《廣西出土文物》(圖錄)、《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廣西左江岩畫》、《百色舊石器》、《廣西銅鏡》、《廣西博物館古陶瓷精粹》等。此外,發表的學術論文、考古調查報告等也很豐富,內容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等。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秘書處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因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銅鼓研究方面尤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曾多次組織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古代銅鼓和青銅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促進了該學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一體化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以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正在積極籌劃對陳列大樓進行改造和裝修,增加設施,更新陳列展覽,強化服務功能,力爭在不久的將來使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變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現代化的博物館。
銅鼓陳列館
請大家先隨我往右手邊走,我們來到了東面的展廳,這里了陳列的是廣西各地的出土文物及仿製品。它反映了桂林悠久的歷史與源遠流長的文化。(往左邊是銅鼓展廳,其實你自己隨便走就行了,裡面都是環形的陳列室,不會讓客人走回頭路的)
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礫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萬―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與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約6000―3000年前,廣西跨入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大家看到的這些就是廣西先民活動室;留下的遺物。請大家往裡面走,陳列物品的順序基本上是按照歷史順序排列的。
一千多年前的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它們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幾個是一萬年前原始石磨盤、石杵、石磨棒等稻穀的脫殼工具。這種帶肩石斧和有段石錛,是典型的越人產品。駱越人所鑄造的銅鉞類包括靴形鉞、扇面鉞、風字形鉞、鏟形鉞、圓頭形鉞等,形狀多變、精巧實用,表現了駱越人的聰明才智。其所製造的大石鏟為國內一絕,長舌形,束腰,邊沿加工精細圓潤,束把處有邊牙,以便綁牢。最大的長60多厘米,寬20多厘米。既是生產工具,也是一種藝術品,祭祀稻作神靈時又是神器。其設計獨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戰國銅棺,合浦鴨首流銅魁、鳳凰形銅燈、人足形銅盤等,都閃耀者駱越人智慧的光芒。(就講解幾個有代表性的好了,如果有對這個感興趣的朋友,請PM樓主或者直接去南寧看一下,記得帶上學生證,旅專的學生證在那裡也可以用,我07年去的時候,學生票三元,博物館文物苑通票,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漲價)
現在我們來到了西面的展廳,這里最主要的就是銅鼓陳列館了。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且有代表寢性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銅鼓文化,奇特而絢麗多彩,它集冶煉、鑄造、繪畫、音樂、舞蹈於一身.融政治、經濟、文化於一體.延緩兩千餘年而不絕·至今我們仍可在許多瑤村苗寨領略到它的風采.堪稱一部無字的民族網路全書,墨人類文明史上瑰麗非凡的文化奇觀。而廣西又是古代銅鼓的大本營.不僅有關銅鼓的歷史記載極為豐童,而且至今所發現的銅鼓以種類齊全、數量逾千而冠居全球。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是世界上收集銅鼓最多的博物館,銅鼓藏品達360多面。《古代銅鼓陳列》共展出銅鼓60面,涵蓋各個年代、各種類型的銅鼓。還有銅鼓伴出器物、模型、復原場景和大量的照片、拓片、臨摹圖等.從銅鼓的鑄造、起源、年代、分布、類型、族屬、紋飾和用途等解讀了它的內涵,內容豐童.形象生動。深受群眾喜愛。
大家請看這里,這是廣西北流出土的一面銅鼓,它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最大的銅鼓,堪稱銅鼓之王。目前呢,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
銅鼓製作工藝考究,用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銅、錫、鋁合金等鑄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渾然一體。鼓身上段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間有兩對鼓耳。銅鼓大小、輕重不一,鼓面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雲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按照名史家黃現璠所撰《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銅鼓的花紋,反映如下幾個意思:
(一)反映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壯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中,對於陰陽雨雪的變化,知道與太陽有密切關系,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象的發生原因,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太陽極為崇拜,壯族民間傳說中還有「太陽與月亮的傳說」。解放前有的壯鄉還掛著「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畫以太陽,反映了農業生產必需陽光。
(二)反映對雨水的渴望。銅鼓上的連續迴旋形構造.方形的叫雷紋,圓形的叫雲紋,這是壯族先民在農業耕種中對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變,商周時代把它加以發展.裝飾在銅器上,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反映了壯族先民一向從事農業生產,其中雷紋影響最大,為求雨多建雷廟,解放前南寧亭子立有雷廟,古時壯人還有定六月二十四日為雷公誕的。
(三)作為圖騰崇拜的反映,鼓面飾有四至八隻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銅鼓為壯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飾蛙就是圖騰崇拜的象徵。東蘭縣解放前每年還舉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至於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和生物有關。
(四)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如竹節紋,《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說:「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經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銅鼓面上刻有竹節紋,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還保存竹王的傳說和崇拜。
(五)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境。《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按溫水即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劃船紋跟濮族住於濮水有關。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系。
此外.鼓面中的立體騎馬紋,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之習慣。明稱廣西為陸梁之地,宜於騎馬,產馬也多。作為銅鼓花紋以反叫反映壯族人民戰斗的驍勇。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
廣西是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廣西民族民俗展覽薈莘了廣西壯、瑤、苗、侗、水、仫佬、毛南、京、回、仡佬、彝等11個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重點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織綿、蠟染、刺綉、挑花、建築和些一些重大節日的實物、照片、模型場景等。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絢麗多姿的壯錦,其中有壯錦被面、壯錦挎包、壯錦壁掛,還有壯族人使用的織錦機,壯族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的「三月三」歌圩場景,你還可以看到能工巧匠的侗人建造的「風雨橋」、「鼓樓」、侗族的「蘆笙踩堂舞」、「多耶」、「百鳥衣」以及「好五色衣裳」的瑤族五彩繽紛的服飾文化等。這個展覽對外開放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掀起了一股民族文化熱潮,曾先後到深圳、廣州、北京、美國等地做巡迴展出,讓國內外觀眾通過這個窗口了解廣西,認識廣西各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
汶萊蘇丹龍輦陳列館
(不記得在一樓還是二樓了,印象中是在二樓,可是我看到的資料上說是一樓,反正是在東邊展廳了。有知道的朋友請回帖告訴我啊)
汶萊蘇丹龍輦陳列館是在2006年1月26日建成對外開放的展示汶萊蘇丹龍輦模擬品的專題陳列館,2005年10月,汶萊蘇丹陛下應允並授權文中友好協會,將龍輦以1:1模擬復制後帶到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展示,並作為一份珍貴的禮物贈與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體現汶萊蘇丹陛下對博覽會的尊重與支持。博覽會結束後,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專題陳列館保存此龍輦,以此傳承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大家可以近距離地看一看,它象徵著汶萊國家的權利,雍容而華貴。
出了博物館我們就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苑了。
橋無風雨漾晴波,秀發榕絲賽裊娜。
盛世麗人閑日月,雲棋黔酒桂山河。
敢冒逆光留玉照,偏行竹徑聽瑤歌。
借得明眸裁錦綉,何須千里剪青羅!
這首詩是廣西著名作家王雲高所作,可以說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苑的最好寫照了。
廣西民族文物苑建於1988年底,佔地2.4萬平方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展覽、陳列的延伸和擴展。文物苑薈萃了廣西壯、瑤、苗、侗等主要少數民族文化之精華,是了解這些民族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請隨我一起走進富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大寨門,在我們面前是一座極為壯觀的由幾面典型的古代銅鼓組成的大型雕塑群。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古代銅鼓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歷史文物之一,故廣西素有「銅鼓之鄉」 的美稱。銅鼓有著幾千年歷史,它渾身獨特的圖案,凝聚著各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和各種神奇傳說,吸引人們去探索去尋味。設計者可謂匠 心獨運,把這座建築的外形設計成銅鼓形,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 「銅鼓樓」 。

請大家往這邊看,草坪上有一對躍躍欲跳的雙蛙雕塑,那叫「累蹲蛙」。它來源於廣西古代銅鼓上的立 體裝飾。據史載,青蛙是壯族先民崇拜的圖騰,它被當做預報風雨的神靈和吉祥物,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在廣西的東蘭、巴馬、鳳山一帶壯族地區,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十五,都舉辦熱鬧非凡的「螞拐節」。螞拐,是壯語對青蛙的稱呼。大年初一壯族人都上山找螞拐,人們唱著螞拐歌祈禱豐年,然後立幡送蛙上天。壯族人民對青蛙的保護,有很樸素的環保意識,值得發揚!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尊呈三面體的石雕,它由三隻張嘴朝上、形態奇異的怪獸組成。這就是「怪獸銅鎮」,也叫「漢銅鎮」,是根據在廣西合浦縣漢代墓葬中發掘出來的「銅鎮」放大製造的。民間普遍認為「銅鎮」有鎮邪、避邪的作用,除此之外,它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書畫之寶。
踏上青石小路,掩映在竹林深處的建築就是壯族民居點。我們都知道,壯族是廣西的主體民族,壯族先民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建造了一系列以干欄吊樓為主導的建築體系。「干欄」是壯語對房屋的稱呼。這座干欄是從龍勝壯族地區壯族民居原樣搬來的,連房屋周圍的菜園、禾坪、果樹、池塘、後山等都基本上是按原貌設置的。它使用南方民居中普通的穿木構架,高三層,小青瓦屋面。壯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近耕地而不佔農田,靠山不受水淹。嶺南地區炎熱多雨、地面潮濕、瘴氣彌漫和猛獸橫行,為適應這樣的自然環境而建成的這種堅固的干欄,樸素實用,美觀大方。房屋寬敞舒適,給人明快開朗的感覺。
房屋的底層,存放著雞籠、犁耙等。底層並不高,踞著腳就可以觸及上層木板,主要用來圈養牲畜,堆放雜物和農具,一架木梯與樓上相通。
第二層為居住層,有卧室、火塘、作坊和曬台,內部的擺設完全是按照壯家人的生活習慣而布置。居住層平面布置很講究,區域布局嚴格,從前廳進人堂屋,面對祖宗神位,上設神龕,神位後面安排居室,長輩住正中居室,灶塘在中堂右側,火塘邊伸出曬台。主人的卧室中,兩把太師椅靠窗而放,旁邊放著竹編的嬰兒車;左邊是一具古香古色的雕花大木床,床上的被蓋整齊地疊放在一起;床前擺著幾個裝衣服的竹箱子,卧室右邊是存放食的廂房。對面房間放置著一把椅子,一張矮木床,那是兒子居室或作客房用。神龕的左邊是織錦房,裡面擺著一架古老的豬籠式織錦機和紡紗機,這肯定是俏麗聰明的媳婦紡紗織布的地方。房子的板壁上掛著各種色彩艷麗、圖案優美的壯錦,那是她們的作品。
第三層是閣樓層,不住人,用來貯存穀物和存放不常用的生活、生產用具。壯樓的後門最有特色的是壯族的水動著米坊。「臼」是一個用石頭鑿成的石溝,「杵」用石頭或木頭做成。平時,壯家人在出工前把當大要吃的穀子放在「臼」里,用竹片從山上引來山泉,泉水帶動作上下運動著米脫粒,巧妙地利用了水力,可謂省時省力。
在壯族民居右側,有一尊大青銅馬塑像。這是根據1980年廣西考古工作者在貴港市風流嶺西漢墓中發掘出來的大銅馬的仿製品。整匹馬造型別致,體態勻稱,比例恰當,逼真傳神,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馬的肌肉豐滿,四肢剛健,昂著頭,豎著耳,張嘴掀鼻,右前腿提起,作賓士嘶鳴狀。原件是用青銅空心澆鑄的,全身由頭、耳、身軀、四肢、尾等九段裝配而成,各段之間用鉚釘固定。據史載,西漢時期,廣西的文化就較為發達,從全區各地先後發掘的多座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證實了這一點。
銅馬左側陳列著一座大鐵炮,簡稱「要塞大炮"。大炮由鐵環軌、鐵輪、炮筒和炮座組成,高3.37米,是1891年由德國製造的。清末光緒年間,為加強邊境的防護,清政府從德國購買了一批大炮,架設在各要塞炮台上。這門大炮是1958年從憑祥鎮 南關(今友誼關)的鎮北炮台搬遷回來的,1989年3月從博物館 搬遷到文物苑內。
沿著羊腸小道迂迴曲折來到苗寨。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苗寨口有蘆笙坪,坪上的柱子叫「圖騰柱」,柱上皤龍纏。繞,金雞立頂,腰伸牛角,每村豎一柱,它是苗族的吉祥物和象徵。苗寨的主體建築物是吊腳樓。這是根據融水苗族自治縣安泰料修建,底層敞開並設有圍邊,平時可作通道和堆放雜物用。吊腳樓的每個樁頭都雕刻有花果圖案,門窗上裝飾物圖案十分精美,槽頭上懸掛牛角,側廂凸出敞廳,跨在火塘上,柱腳有兩個牛頭頂著,非常獨特。苗族吊腳樓的修建風俗奇特而有趣,建房用的大梁由娘家大舅送,小梁由娘家小舅或女婿送。立排架時,先立中間兩排,再立左右排架,先放大梁後安小梁,秩序不能顛倒。屆時親戚朋友自會來幫忙,大、小梁安放完畢就宴請賓客,隆重慶賀。
吊腳樓的居住層呈曲尺形,採取中國民居的傳統布局,前伸部分為敞廳、前堂、後房,兩側室都有前廊,側室一邊是卧室,一邊是火塘。敞廳就在火塘間前部,是整個苗族吊腳樓最具特色的部分,與別的民族的吊腳樓區分開來。整座苗樓布局合理舒適,外形朴實通透,精巧美觀。
苗樓上有民族風味餐廳,在這里可以品嘗到壯族的五色糯米飯、侗族的打油茶、苗族的辣椒骨等。
走出風味廳,就來到了「毛南民居」。由於毛南族居民大多居住在小河邊,人們就地取材,用河邊的鵝卵石砌牆裙,上半牆用土製成,房子周圍的路面全是用大小不一的卵石鋪成,使建築色彩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卵石鋪成的庭院,卵石製成的石凳石桌,自然和諧,往庭院里一站,便會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在毛南民居前面不遠,是瑤族竹樓。廣西瑤族佔全國瑤族人口的60%,主要居住在金秀、巴馬、都安等幾個瑤族自治縣。瑤族人多住在深山密林中,建築多為土木結構,也有竹木結構的。這座竹樓是仿金秀瑤族自治縣18家瑤族民居建成的。瑤族民居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牆面上的竹編牆及樓面上的拼花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竹樓分兩層:第一層飼養牲畜,堆放雜物;第二層為住居,室內分三間,前面是廳堂兼客房,後面是卧室,兩邊有陽台,還附有衛生間。
竹樓在坡頂,有居高臨下之勢。坡下,可以看到一個干欄式的圓形建築物,那就是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的高腳谷倉。它與我們平時所見的谷倉有所不同。首先,它是建在火塘邊,小而不連,住所和谷倉之間有一定距離,可防止火災;其次,它離地面兩米左右,可以防潮;再次,四根柱子用陶罐罩住,陶罐光滑,老鼠爬不上去,可防鼠害。谷倉建在由四根木柱支撐的一塊方木塊上,屋頂用茅草覆蓋著,這與在廣西梧州漢墓出土的谷倉模型一模一樣。
走出瑤寨,穿過石林小徑,前面就到了侗族風雨橋。
侗族人熱心公益事業,他們在居住的村寨江溪上,修建了許多長短不一、樣式不同的橋梁。這些橋頂上蓋瓦,橋邊有長凳,集交通、休息等功能於一體,能避風擋雨,故稱風雨橋,又叫花橋和廊橋。它是侗族地區最具特色的建築物之一。在這里,您會想到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的詩情,在侗族山區中得到實現。眼前這座風雨橋的引橋和橋身分別參照三江巴團風雨橋和程陽風雨橋的精華部分建造而成。全橋均用杉木製成,分為墩台、橋梁和橋蓋三部分。墩台用料石鋪成,橋梁部分為伸臂式木製橋梁,橋蓋為三亭四廊,穿斗式木構架,屋頂有歇山重檐、攢尖重檐、懸山頂等三種形式。在橋上,可看到長廊的所有瓦檐、樁頭、欄桿都精心雕飾著許多色彩絢麗的圖案,整座橋不用一釘一鉚,都是用榫相連,堅固耐用,安全放心。屋頂懸掛著侗族樑上羽翎花,這是新橋落成時,侗家妹仔獻掛的吉祥物品,四周張貼著各種風情圖片。整座橋長40多米,寬4米,是苑內的主體建築之一,巨柱挺立,梁機正插斜交,錯綜復雜,顯示了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藝。風雨橋本身自成一景,又與田園風光、自然山水互為襯托,使美麗的侗寨更添姿色。
穿過風雨橋,走一段石板曲徑就來到了侗族寨門。按侗家習俗,有重要客人進寨,主人必須到寨門前迎候。相會時,常以唱歌迎賓,這叫「攔路歌」,歌詞一問一答,客人贏了便可以順利進寨;如果客人輸了必須受罰,喝了「牛角酒」後,方能進寨。「陽春歌罷邀同伴,吹徹蘆里坐鼓樓」,鼓樓是侗寨的公共建築,一般一寨一鼓樓。這就是鼓樓坪和鼓樓,設在寨子中央,是侗族人民政治文化和進行聚集活動的中心,踏進鼓樓門就意味著進了侗鄉。平時「月也」(村與村集體互訪)「多耶舞」、「琵琶歌」等民間節目及娛樂活動都在這里舉行。這座鼓樓是仿照三江馬胖鼓樓建成的,高12米,九層重檐,為塔型穿斗式結構,平面呈方形,中間的四根柱子組成井字構架,是鼓樓的主體,所有的木構件都用神鉚互相連接,聯成堅固的整體。鼓樓內部最上層懸有一個長筒形牛皮鼓,是用整段大樹挖空中心,兩頭蒙上鼓皮製成的。每逢寨內有事,看守鼓樓的「傳事」就登樓擊鼓,各家代表聞聲而至,由寨老主持議事。
走出侗寨,便來到了民間作坊區。作坊區陳列著從龍勝、三江交界處山上搬來的一套大型榨油工具。該工具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用水做動力,人們可以親眼看到這古老的榨油機,在水車的驅動下,吃力地推動石磙碾茶籽。作坊還展示了古老的石頭榨糖機和全套土法造紙工具。人們在這里將領略到現代社會難得一見的古老生產方式。
廣西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每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優秀作品。眼前的放生池是全州縣湘山寺內的一組動物石仿製品。據史載,「放牛池」雕於清朝光緒五年( 1879年),工匠們利用池中天然岩石雕刻動物10尊,是廣西最早、最大、最集中的雕刻群。放生池裡有麒麟、龍、仙鶴、龜、卧佛等雕像,活靈活現,栩栩如牛,給人安謐、慈善、吉祥之感。這些生動造型都是吉祥的象徵,本意是告誡人們不要殺生,放生修德,積善生財。如今,這一景觀被原樣復制,搬入了民族文物苑,使人們有機會目睹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跨過石拱橋,便可看到一座壯族戲台。這是仿照靖西縣的壯族戲台建成的。它由前後台兩部分組成,整座戲台使人感到小巧玲攏,富有藝術感染力。戲台是廣西壯、瑤、苗、侗等民族山村中常見的公共建築,是表演民間歌舞、戲劇的地方。每逢喜慶節日,各村寨就組織劇團走村串寨,給節日添色增輝。眼前的這座干欄式戲台,不但是建築藝術的陳列,還是文物苑表演文藝節目的好地方。每年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苑內歌聲飄盪,群情涌動,把大地飛歌唱徹神州大地。

㈣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有:

1、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

2、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3、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

4、中國民間藝人

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5、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

6、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7、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

8、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9、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10、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

11、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12、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

㈤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

剪紙,泥人,骨雕、瓷器、玉器、玻璃、火繪葫蘆、銅藝、京綉、壽山石、象牙、紫檀、中國紅瓷。紫砂壺、手工藝車、熔畫、玉雕、北京抽紗、毛綉坊、內畫、料器、漆藝、撕紙、泥人、面人、鈞瓷、景泰藍、交趾陶、翠玉。
骨雕作為用動物的骨製成的工具和飾品是人類最早的手工製品之一,古人早就用骨做成針、刀,並把圖案或文字刻在骨上。隨著歷史的變遷,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為裝飾品。我們現在看到的骨雕已經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骨上不僅刻有文字,還有用不同的刀法雕刻出來的栩栩如生的立體人物,花鳥及模擬建築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骨雕與牙雕是姊妹藝術,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特別是大象,中國也遵守國際上禁止象牙和象牙製品貿易的公約,曾經從事象牙雕刻的藝術大師已經轉產骨雕,大師們仍然在牛骨和駱駝骨上延續著牙雕藝術的故事。下面是骨雕作品的加工過程:1.進料:用牛、駱駝的大腿骨;2.選料:剔除骨兩頭關節疏鬆部位,只剩下中間的堅實骨料3.除脂漂白:高溫除脂,化學方法除脂漂白,抽出油脂,防止變色、發霉;4.開料:按照需要加工的作品類別將骨料切開。5.分工種加工:按照人物、上水、動物以及建築等類別分類分工種加工。

㈥ 民間藝術都有哪些

民間藝術: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㈦ 民間藝術都有哪些

我國民間表演藝術很多,主要是舞台戲劇類,如京劇、滬劇、黃梅戲、川劇、越劇、粵劇、崑曲、秦腔等。

還有一些其他表演形式,如武術、舞獅、舞龍、評彈、相聲、山歌、小品、二人轉、雜技、魔術等等。

㈧ 民間藝術都有哪些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中國有以下10大民間藝術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清代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桿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7、木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如今,木偶戲的類別也很豐富,有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8、雜技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漢代是中國雜技的形成和成長期,漢代角抵戲迅速充實內容,增加品種,提高技藝,終於在東漢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於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的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9、風箏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當今,我國的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山東濰坊每年都會舉辦風箏節。
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龍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龍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龍舞獅助慶。以上十大中國民間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藝術瑰寶。它們凸顯出「中國范兒」,不僅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也在中國人民的世代傳承之下,不斷發揮出新的光芒。

㈨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種類都有哪些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至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民間飾品。我中國民間藝術網展示了民間藝術飾品精品。許多人看了以後,都對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表示由衷的贊佩。————請看我中國民間藝術網!

㈩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有剪刻類、塑作類、織綉類(包括印染類)、編織類、繪畫類、雕鐫類、扎糊類、表演類、裝飾陳設類等。

壁畫:

拓展資料:

1、民間藝術是指由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但掌握了既定傳統風格和技藝的普通老百姓所製作 的藝術、手工藝和裝飾性裝飾物。一個國家或地區均可能產生出一種典型的民間藝術。

2、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 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刺綉則 包括了四大名綉、各地民間刺綉、少數民族刺綉等。四大名綉有湘綉、蘇綉、蜀綉、粵綉,各地 民族民間刺綉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綉、土族刺綉、滿族枕頂綉(綉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 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綉。

3、蜀錦產於四川,以成都為主,故成都又有錦城和錦官城之稱。此外,南充、閬中、樂山、綿陽、 新都等地也生產蜀錦。蜀錦仍然沿襲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五彩繽紛,富有獨特的地方風 格。宋錦因今之產地在蘇州,故又名「蘇州宋錦」,以古樸雅潔而著稱於世,現已面臨技藝中斷 的瀕危局面。

4、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麵塑、陶塑、 糖塑、米粉捏製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 工方法造型,由於採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 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後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徵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

閱讀全文

與全州的傳統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