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牧歌有什麼藝術特徵

牧歌有什麼藝術特徵

發布時間:2022-09-19 04:58:31

㈠ 《牧歌》(內蒙古民歌)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首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昭烏達盟的「長調」民歌。歌詞以凝練、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草原放牧的典型畫面。曲調開闊悠長,節奏舒展自由。

此曲採用五聲宮調式,為上下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上句在高聲區圍繞著五度音「5」上下迴旋,悠揚飄逸,高遠開闊;下句轉入以「l」音為中心的進行,是上句的低五度變化模進,低回婉轉,整個歌曲形象地展示了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景象,抒發了草原牧民對家鄉由衷的贊美之情。

㈡ 牧歌的資料

牧歌願意牧人唱的歌謠。後經常用於在文學組品名或者人名。目錄牧歌詞語解釋 詞語簡介 詳細解釋名族牧歌 蒙古牧歌和新疆牧歌 新疆牧歌特點新聞人物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最新作品畫家 新疆山水畫研究會會長 金絲峽書畫院院長 西方音樂史上的牧歌 牧歌畫作 愛德維奇式 昆德拉式的牧歌詩歌作品欣賞 原文 注釋牧歌詞語解釋 詞語簡介 詳細解釋名族牧歌 蒙古牧歌和新疆牧歌 新疆牧歌特點新聞人物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最新作品畫家新疆山水畫研究會會長金絲峽書畫院院長西方音樂史上的牧歌牧歌畫作 愛德維奇式 昆德拉式的牧歌詩歌作品欣賞 原文 注釋展開編輯本段牧歌詞語解釋詞語簡介詞目:牧歌 拼音:mù gē 基本解釋 [pastoral song] 牧童、牧人唱的歌謠;以農村生活情趣為題材的詩歌和樂曲 詳細解釋1. 牧童、牧人唱的歌謠。 唐 元結 《五規·戲規》:「 元子 反倚於 雲丘 之顛,戲牧兒曰:『爾為牧歌,當不責爾暴。』」 王西彥 《古屋》第五部四:「那些赤背露腿的牧童們,應了邀請,給我唱了一個婉轉的牧歌。」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一章:「這是一首有情有景的牧歌,淳樸而又真實。」 2. 泛指田園生活。 阿英 《<流離>自序》:「在我,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年,也是最富有牧歌情趣的生活的一年。」 民歌類別是民歌的一個類別,流行於我國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內容多表現放牧生活、愛情生活、贊美家鄉、歌唱牛羊等。一般具有音調開闊悠長、節奏自由的特點。歌唱聲音也比較高亢,有的自彈樂器伴奏,有的無奏。 排簫曲《牧歌》來源於青藏高原上的民歌,特別是曲尾一連串的下音,使得曲子顯的纏綿並且憂傷。 編輯本段名族牧歌蒙古牧歌和新疆牧歌蒙古族草原牧歌 蒙古族草原 草原牧歌的獨特風格,往往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但卻又不能完整地表述出來。這正好說明,對於草原牧歌這個客觀事物,還缺乏清晰的認識。換言之,從認識論角度看,對蒙古族草原牧歌的音樂特點,在思想上還沒有完成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新疆牧歌特點(l)音階——有五聲、六聲、七聲及包含約1/4全音的多種音階形式。南疆以七聲音階及其變體為主,東疆以五 牧歌 聲音階及其變體為主,北疆則五聲、七聲及其變體皆較常見。 (2)調式——採用中國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多用宮調式,徵調式、商調式次之;採用歐洲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以自然小調為主;採用波斯一阿拉伯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調式較復雜。 (3)節奏、節拍——由於維吾爾語的重音總是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導致維族民歌多出現切分節奏和從弱拍起唱的現象。有些民歌有固定的節奏型。 (4)旋法——旋律的線條多呈鋸齒型,曲調的進行曲折、細膩,富於裝飾性 編輯本段新聞人物人物簡介女,1985年生於哈爾濱。高中就讀於哈爾濱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並於高一下學期通過托福考試,2004年5月赴美留學,現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數學系攻讀學士學位。 在美期間學習成績優異,獲得國際本科學生榮譽獎學金(International Undergraate Student Honor Scholarship);自2004年夏季學期開始,連續四個學期進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榮譽學院(LSU Honors College);2004年秋季學期入選全美大學校長名單(National Dean's List);同年入選全美大學生榮譽學生社團(National Honors Society--Phi Eta Sigma);並於2005年秋季學期始,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學業成就中心(LSU Center For Academic Success),擔任數學與物理學科學生輔導員工作。 人物生平自幼喜愛文學與藝術。6歲時參加全國部分省區朝鮮族少兒藝術節,獲手風琴獨奏三等獎;從小學三年級起發表第一首詩歌《別在乎》後,陸續有《小鳥的訴說》、《螢火蟲》、《風雨兼程》、《你離海更近了》等詩歌和散文作品發表。1997年被錄取為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少年作家班學員。小學五年級參加「雙龍杯」全國少年兒童書畫大賽獲銀杯獎,並授予書畫四段段位。英文能力尤為突出,中學時參加全國各類英文寫作,演講等競賽均有獲獎。高一下半學期通過托福考試後,申請美國大學,最終選擇就讀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最新作品《我在美國讀本科》是一部描述美留學生活的紀實文學,從如何申請美國大學到作者對美國留學生活趣味橫生的描寫,真實感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書! 編輯本段畫家 牧歌別名鴻魯(1938.6-),四川開江人。擅長繪畫、美學。1962年畢業於成都大學。歷任 牧歌藝術創作員、大學教師,國際發展中心理事長。論著有《靈魂的太陽》、《裝飾畫構成學》。作品有《圖畫之聲》等。出版專集有《牧歌的世界》、《走近牧歌》等。? 編輯本段新疆山水畫研究會會長(1929.12—)別名默也,甘肅天水人。擅長版畫、中國畫。1953年畢業於西北藝術學院美術系。曾在烏魯木齊市工會、市文化館、市文聯從事組織工作和創作。新疆畫院一級美術師。新疆山水畫研究會會長。作品有《秋波》、《隆冬行》、《朝霞》等。出版有《牧歌山水畫選集》等。? 編輯本段金絲峽書畫院院長 牧歌回民,1963年7月生於陝西省商南縣。自幼習畫,成長於隴西軍營,修道於西安美院,師承著名畫家陳國勇。金絲峽書畫院院長,商洛書畫名家。牧歌有著成熟的藝術思想,深知個人藝術與群體藝術的關系,在把握或選擇表現精確的藝術內容時,重視筆墨技術的改進。牧歌主張「筆追漢唐,意取當代」,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統一,注重「個性一→共性一→個性」的藝術發展規律。他不喜歡無主題繪畫,而將自己幾十年來所創作的山水畫,歸類為「兩山夾一江」(即金絲峽和玉皇山夾一條丹江河),用一批「真有那個地方」的國畫作品,表現了秀麗的「商南山水」。? 編輯本段西方音樂史上的牧歌14世紀初義大利重要的音樂體裁。多為二聲部,有時也有三聲部的形式。使用方言,而非拉丁文。內容上多以田園詩和愛情詩為主,也有涉及政治諷刺和道德寓意的揭示。在音樂形式上,採用模仿手法,高聲部旋律性較強,低聲部多為類似於和聲進行的長時值音符處理。 編輯本段牧歌畫作愛德維奇式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牧歌意識」。 其中表現的,是既控制了其生命,也控制了其想像力的某種個人的「神話」。 天真(或「愛德維奇式」)的牧歌,將另一個稱為經驗(或「揚式」)的牧歌。 一邊是愛德牧歌海灘式搖擺舞曲,一邊是共產主義圓舞曲,在這兩者之間,對立僅僅是表面的。 所謂天真之牧歌的這兩幅圖景確實具有同樣的基本特徵。且說其中的兩條,它們緊密相連:一是對個體的取締,二是對界限的拋棄。 不願做其中一個音符的人則成為一個無用且無意義的黑點。 沒有界限的世界,此牧歌處於任何界限之外,不管是個體性之界限,還是文化、道德或存在於本身之界限。它以完滿與偶數、軟弱、懷疑、苦澀,即與任何沖突動因作斗爭。歡樂之完滿,自由之完滿,存在之完滿。 允許我們將之界定為「大寫的牧歌」 一種超越、突破了某種界限的感覺,一種因此而達到新的存在狀態的感覺,這種新的存在狀態比他們脫離的那一種更為真實,更為純粹,更為美好。 昆德拉式的牧歌昆德拉的「撒旦主義」並不僅僅針對大寫的牧歌的這一或那一圖景,或針對牧歌所聲稱體現的這一或那一意識形態或政治。正是在其社會的和個體的層面上,對牧歌的嚮往和信念受到了質疑,這也就是重「彼世」輕「此生」,重「統一」輕「雜合」。 這一批評借用了多形式。 它徹底揭露了大寫的牧歌中的謊言與恐怖。 媚俗對糞便的普遍勝利 另一條途徑,也許是最富有意義的途徑,通過作品構成另一個圖景系統,構成另一個範式,可稱之為悖論式的「反牧歌之牧歌」的東西之上,這也就是我們在上文所稱的經驗之牧歌。 幸福產生於被拋棄,真可謂是一種悖論。 為愛情而設的寂靜。 這就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的最後幾頁文字。 經驗牧歌,「反牧歌之牧歌」 最驚人的特徵便是孤獨。 這些牧歌都產生於斷絕,這是些個人的牧歌。 經歷賦予的並非是一種征服,一種終身都有可能繼續的征服,恰恰相反,賦予他的,是處在其最深刻的失敗之處,墮落到最低層,被排斥到最底層的一種啟示。 私人的牧歌之英雄,都是一個逃逸者。 因為這一牧歌不可能上升到或進入到另一種生活。 托馬斯和特蕾莎在村子裡時,並非處於邊界的「另一端」,在那裡,生活變成了命運,一切都有著意義且 滿。他們倆的安寧恰恰相反,是一種逃逸,是隱身於邊界的這一端,隱身於「非命運」、非完滿、重復且意義不完全的世界。 如果說媚俗是天真的表現,那麼美便屬於經驗之牧歌。 這些因素將美也變成了一個「消極的」范疇,在被孤獨置於的某種遺棄狀態中發現被遮蔽的東西。 美並非人們所嚮往的,而是人們所回望的東西,人們為之而「重新墮落」的東西——一旦與大寫的牧歌決裂。 它是被侵犯所遺忘的東西,在其背後,在其領土之外,命定要消失。總而言之一句話,它就是被大寫的牧歌所侵犯的東西本身,也就是被大寫的牧歌所遺忘鄙視拋棄的東西本身。 大寫的牧歌意味著昆德拉所說的「生命的遺棄」 正因為如此,媚俗才對之表達得如此之恰當,媚俗以其對「生命的絕對認同」,不得不以一切代價無視糞便,也就是無視生命中矛盾和脆弱的一切;媚俗只能豎起「遮蓋死亡的一道屏風」才能勝利。而把大寫的生命縮減、替換為小寫的生命。 編輯本段詩歌作品欣賞原文牧歌 牧歌上牛坐,伏牛卧,牧童光陰牛背過。 牛尾禿速牛角彎,牛肥牛瘠心先關。 牧歌 母呼兒飯兒不飯,人餓須知飼牛晚。 放之平泉,以寬牛勞; 浴之清淺,以息牛喘。 牛能養人識人意,一牛全家命所寄。 阿牛牽牛去輸租,勸爺賣牛寧賣吾。 注釋這首詩寫一個牧童對所牧耕牛的愛護,側面反映了農民生活的艱困。 禿速:毛短而稀的樣子。 平泉:指平原有水草的地方。 清淺:不深的清水。

㈢ 說說草原地區音樂的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特點

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於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贊美家鄉,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燎亮、悠長、親切的曲調,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詞既擅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採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盪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斗爭的故事。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盪,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搖兒歌和兒歌等。

獵歌:來源於原始狩獵歌舞,內容大多直接模擬古代獵人們的勞動生活或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有時是寓言性的動物敘事歌。代表作有呼倫貝爾盟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隻黃羊》等。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贊美駿馬、贊美生活,充滿對自由幸福的嚮往和追求為其主要內容。牧歌的歌詞既善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草原牧歌這一獨特民歌體裁及其風格的形成,對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領域頌歌、宴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乃至器樂曲,均產生了巨大影響。所謂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就是指牧歌風格。牧歌的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節奏悠長、多採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而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盪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贊歌:其內容主要是歌頌蒙古族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贊美家鄉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集會、慶典等特定場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頌歌》、《遼闊清秀的故鄉》、《西遼河頌》等。贊歌的曲調簡潔有力,節奏規整鮮明,較少華彩性裝飾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重唱與合唱。有些古老的贊歌,還有簡單的和聲。這樣的民間合唱蒙古人稱之為「潮爾」,由兩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則演唱悠長的曲調。

思鄉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極為普遍的一種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蒙古族享有盛譽的《母子歌》、《阿萊欽伯之歌》等,便是寬闊台汗時期的思鄉曲。思鄉曲的內容有兩類,一類是武士思鄉曲,即指從軍出征,在外作戰的蒙古武士們所唱的懷念故鄉的歌曲。如錫林郭勒盟民歌《曠野中的蓮松樹》。另一種是婦女思鄉曲,即遠嫁他鄉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鄉親人之歌。如科爾沁民歌《諾恩吉亞》等。思鄉曲的藝術性較高,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而大膽,轉調離調手法很多。

禮俗歌:是在特定場合演唱,帶有生活風俗性、實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禮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於節日集會、招待賓客的飲宴場合。婚禮歌在婚慶上演唱,曲調熱烈、歡快。這類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主人們願意聘請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結婚儀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舉行葬禮時演唱。曲調悲切哀婉,莊重肅穆。多為齊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摔跤比賽時演唱。每當雙方摔跤手跳躍出場時,由男高音歌手領唱,其餘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聲予以伴唱。

短歌:也稱短調民歌,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體裁。主要在東部蒙古族中盛行。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佔有極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瑪》、《達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以及在革命斗爭中產生的革命民歌,如《獨貴龍》、《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都是這類短歌的代表作。

敘事歌:敘事歌的曲調簡短,結構方整,帶有濃厚的說唱性。其演唱形式均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馬頭琴等樂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據情節、刻劃人物的需要,隨時插入評述性的對白。產生和發展於內蒙古東部農業地區。反映的題材主要有歌頌人民起義斗爭和英雄人物的,如《嘎達梅林》、《英雄陶克圖之歌》等。表現愛情悲劇故事的,如《諾麗格爾瑪》、《達那巴拉》等。反對宗教束縛,嚮往世俗生活的,如《東克爾大喇嘛》、《寶音賀西格大喇嘛》等。

好來寶:又稱「好力寶」。蒙古族傳統的說唱藝術,從口頭文學發展而成。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相傳已有 700多年的歷史。多在節日、婚禮和喜慶場合演唱。「好力寶」是蒙古語音譯,是「聯結」的意思。有固定的曲調,演唱形式有單人、雙人和多人,但以單人演唱為多。內容一般有思鄉、贊馬、民間傳說、改編的古典章回小說外,還有即景生情,隨興口編的。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有贊頌,也有諷刺。曲目長篇短篇均有。唱詞為四句為一節,押頭韻。或四句一押韻,或兩句一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一韻到底的情形。伴奏樂器多為馬頭琴、四胡。曲調豪放、淳樸,有較多的朗誦成分,具有濃厚的草原風味。著名演唱曲目有《燕丹公主》、《富饒的查干湖》、《還是當藝人好》等等之外,還有漢族的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參考資料: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8/13/content_961155.htm

蒙古族長調是一種具有獨特演唱方式的歌種,它集中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徵,並與蒙古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相連。

繼我國的古箏、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項目後,蒙古族長調又被列為新的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代表作,被國家推薦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發展軌跡

中國文化部與蒙古教育、文化和科技部2004年6月7日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簽署了兩國《關於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協議書》。目前兩國正在准備申報材料,不久將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蒙古族長調民歌,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蒙古國境內,除聯合「申遺」外,中蒙兩國已經承諾將盡快作出蒙古族長調民歌十年行動計劃採取保護措施。
蒙古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表達了草原兒女獨有的深情。長調民歌由馬頭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發展軌跡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

★一代歌王哈扎布

談長調,不能不談一代歌王哈扎布,這在業界已成不爭的事實。

1922年,哈扎布出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自幼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12歲時,在旗里祭敖包之後的那達慕上,同時得了賽馬第一和歌唱第一,19歲時成了蒙古王爺的王府歌手。

我區著名音樂大師莫爾吉胡告訴記者,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在烏蘭夫同志的親自主持下,哈扎布參加了錫林郭勒盟文工團,在莫爾吉胡老師幫助下,調入內蒙古歌舞團,成為國家一級演員。

1996年,我國著名詩人席慕蓉在拜訪哈扎布後,為其演唱的蒙古族長調而深深傾倒,曾寫文如是贊美:他的歌聲橫過草原,天上的雲忘了移動,地上的風忘了呼吸;氈房裡火爐旁的老人忽然間想起過去的時光,草地上擠牛奶的少女忽然間忘記置身何處;所有的心,所有靈魂都隨著他的歌聲在曠野里上下迴旋飛翔,久久不肯回來……

對於長調,除了一代歌王哈扎布之外,在國際國內頗具影響力的還有很多。我區著名音樂人柯沁夫認為,草原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歌唱藝術早在18-20世紀初就開始呈現出高度發展的繁榮。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幾乎沒有不唱或不會唱長調的。他說,好的優秀歌手會受到尊重和禮遇,著名歌手會受到特別的尊重和禮遇。其中,著名歌手達木汀有幸於20世紀30年代錄下一首《聖主成吉思汗頌》,其高音假聲——舒日亥,能輕松自如唱出常人難以想像的高音。當代歌王哈扎布《小黃馬》的高音區演唱亦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一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一、著名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繼之,蒙古國女高音長調歌唱家諾日布班孜德連續兩次在亞洲和世界比賽中奪得桂冠,獲得「亞洲歌王」稱號。這表明,蒙古族長調牧歌已經達到了很高層次,是可以同義大利美聲唱法爭芳斗艷的一種聲樂藝術。

柯沁夫認為,高度的藝術性必須有高度的科學性相伴。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爾多斯長調民間歌手扎木蘇震驚了北京舞台,在音樂理論界、聲樂界、教育界引起轟動和驚嘆。許多專家高興地稱贊為「草原美聲唱法」,他被請到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講學。著名聲樂大師沈湘親臨現場聆聽他的演唱。90年代初,80多歲的扎木蘇歌喉依舊,充分顯示出堅實而科學的歌唱功底。這充分說明,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術。

★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這種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更為突出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高度的美學價值。

據了解,蒙古族復音音樂潮林哆,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庄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只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個美》,僅在一首單樂段淳樸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個美的事物。歌中列舉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駿馬、候鳥鴻雁、陽光雲靄、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風光、怒放的鮮花、清澈的流水、彈撥的琴弦、嘹亮的歌聲、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義、長者的訓導、天下的太平……這首歌簡直是一本絕妙的思想品德和美育的教科書,美學價值和教育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我區著名音樂人柯沁夫認為,正因如此,蒙古族音樂愈來愈受到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並以驚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各民族音樂學子、專家走進草原,走近蒙古族。辛滬光、杜兆植、呂宏久、那日松等,許多著名音樂家就是這樣,他們學會了蒙文蒙語,甚至起了蒙古人的名字,找到蒙古族生活伴侶,吃著蒙古奶食……全身心地融入蒙古族音樂文化乃至蒙古民族之中,把美麗青春、畢生精力、才智都無私地奉獻給草原,奉獻給蒙古族音樂事業。

★長調民歌的歷史淵源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產生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膾炙人口的敕勒歌,高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壯麗圖畫,在被這首詩中描繪的美景陶醉之時,我們自然會聯想起這「穹廬」之中與詩相伴的「歌」來。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淵源是什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李世相是我區第一位出版蒙古族長調專著的研究人員。對於長調民歌的歷史淵源,李世相認為,從目前掌握的史料及蒙古學研究成果來看,蒙古族音樂發展史可以宏觀角度劃分為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

李世相告訴記者,公元7世紀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興安嶺山脈與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息,生產方式以狩獵為主。在漫長的生活歲月里,蒙古人創造了自己富有狩獵特色的音樂文化,如狩獵歌舞、薩滿教歌舞等。一般來講,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了、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徵。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徵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公元7世紀起,生活在我國東北部額爾古納河沿岸以狩獵為生的蒙古族,開始走出山林逐漸西遷踏上了蒙古高原,在形成游牧生產方式的同時逐步強盛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族偉大的歷史人物成吉思汗統一北方草原蒙古各部之時,宣告了蒙古民族正式登上北方草原的歷史舞台,順歷史潮流自然成為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在接過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力棒後,以自己的方式為其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動力,使北方草原音樂文化迅猛發展。伴隨著狩獵生產方式向游牧生產方式的轉變,音樂風格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

李世相認為,草原游牧時期的音樂文化現象是極其復雜的,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發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展過程。因此,從公元7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千年歷史中,蒙古族民歌發展的總趨勢可概括為:以短調民歌為基礎,以長調民歌為創新,長調民歌逐漸佔主導地位的時期,也是蒙古族整體音樂文化風格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

李世相介紹說,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後期)起,隨著歷史變革及發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

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徵可概括為:短調民歌重獲新生快速發展,長調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長調情感內向抒情

蒙古族的長調,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不太熟悉的人,往往認為蒙古族音樂(民歌)也應像其外在性格那樣,總是鏗鏘有力充滿著驃悍氣息。對此,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李世相認為,這實在是一種誤解。

李世相告訴記者,蒙古族民間有許多這樣的諺語:「牙齒掉了咽到肚裡,胳膊斷了藏在袖裡。」這種內傾性格體現在蒙古族民歌乃至整個藝術審美觀念上。

「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驍勇善戰,粗獷豪放」的認識,卻很少了解其「情感細膩,善良多憂」的另一面。如果將粗獷豪放視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憂則是內在性格,這一陰一陽恰好形成互補。這種內在性格更多的是表現在蒙古民族的音樂藝術中,因此,就不難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憂多樂少」的表象,而長調歌種的內在抒情性表達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愛是長調根本主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愛就沒有人類世界,更不可能產生藝術。但因各民族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及生存環境的差異等,對愛的表達方式也自然不會一致。

李世相認為,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是地廣人稀,加之游牧的獨特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即是在這種愛的原動力作用之下產生與發展的。因此,長調民歌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這種愛的本質與內涵。

㈣ 求布格繆勒鋼琴曲集中《牧歌》的分析

《牧歌》是一首用單三部曲式寫成的作品,G大調,6/8拍。速度為Andantino(中文意思為「小行板」),是一首具有濃厚田園風格的抒情鋼琴小品。

全曲僅有29小節組成。其前2小節是一個「引子」,也就是一個前奏句。由右手在主調(G大調)上奏出,節奏舒緩,一開始就像人們展現出一副寧靜的「田園畫」般地景象。

從第3小節開始,音樂進入第一樂段(A段),這是一個規正樂段,共8小節,由兩個4小節的樂句組成(3—6小節為第一句,7—10小節為第二句),旋律建立在G自然大調上,以一個四個音組成的動機型作為貫穿全曲的動力因素。樸素清新、自然流暢的音調使人感受到田園的氣息,左手的伴奏部分以力度微弱的柱式和弦為主,僅起到強調調式和聲的作用,右手的裝飾音(倚音)使人聯想到古老的風笛樂器,使得這一段音樂格外的質朴、寧靜。這一樂段反復一次演奏。

第二樂段(B段),11—18小節,也是一個規正樂段,有兩個4小節的樂句組成,這一樂段是與第一樂段和第三樂段相對比的一個段落。首先,音樂的旋律中出現了變化音級(升IV級和降III級和降VI級),使音樂的調式出現了暫時的不穩定因素,在第15和16兩小節,其旋律相當於建立在G大調的降三音重屬導七和弦上(b3DDVII7),但馬上又在第17、18小節回到主三和弦。這種調式的偏離與回歸使人感受到田園景色一天之內的色彩變化,描繪的十分生動形象,增加了樂曲的動力感。中段的在織體方面也與前後兩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一樂句採用帶保持音的音型伴奏,第二樂句則是明顯的復調性質的樂句,把樂曲的民歌風格推向高潮。

第三樂段(A段),為第一樂段的再現,從第19小節開始,整個樂段變化再現了第一樂段,在第23小節時出現了附屬和弦(下屬和弦的屬二和弦),將和聲導向下屬功能組,增強了音樂的和聲動力。音樂進行到第26小節時,通過一個動機重復擴充出一個近4小節的樂句,作為樂曲的結束樂曲,在一個G大調主三和弦的琶音上結束了全曲。最後給人留下的仍然是那種悠遠寧靜的田園氣息,使整個樂曲渾然一體。

㈤ 牧歌的概述如何

歐洲文學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學體裁,一般表現牧人田園生活情趣。詩人往往借這種體裁將鄉村生活的恬靜與城市或宮廷生活的腐化墮落相對立。希臘的忒奧克里托斯是最早的牧歌作者之一,之後維吉爾的牧歌表現了理想化的庄園生活。作為一個文類,牧歌的高峰期在文藝復興時期,還出現了利用牧歌主題的田園小說和田園戲劇,如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等,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可以發現牧歌的影子,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它的含義也擴大了,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興起以後,它的一些藝術手法和主題不但保留了下來,還廣泛滲透到了歐洲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學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牧歌中表現的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二元對立的模式,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回到自然,回歸鄉土和單純生活狀態的願望。

㈥ 西方音樂史牧歌的名詞解釋

「牧歌」的名詞解釋如下:

「牧歌」是抒情詩的一種,源於古代希臘描寫牧人生活或農村生活的一類詩歌。篇幅短小,吟誦鄉村生活的寧靜、悠閑,以表達滿足於現世生活的感情。

最早的牧歌作者是希臘化時代的詩人忒俄克里托斯,他的詩作反映人們對城市生活的失望和厭惡,希望循跡於與世無爭的理想化的田園鄉村。流傳下來的有20多首,對後世歐洲詩歌創作產生過一定影響。

「牧歌」代表作品

公元前37年,田園詩集《牧歌》發表, 由10首短歌組成,採用對歌或獨歌的形式,其中有愛情詩、哀歌、哲理詩、酬友詩。

《牧歌》探究世界起源,涉及歷史、現實、未來,表現政治與農事、官吏和牧人,有較廣的藝術視野。它還受當時文風的影響,偶有雕琢矯飾的痕跡。但能夠把絢麗的神話、熱烈的抒情和朴實的風俗畫面融合在一起,詩句清新流暢,音韻優美,對後世詩作影響頗深。

文藝復興時代除傳統的牧歌創作外,還出現了與牧歌主題相似的田園小說和田園戲劇。後人把抒寫農村生活情景的抒情詩都稱為牧歌。

㈦ 蒙古族著名長調民歌《牧歌》曲式結構是什麼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斗爭的故事。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

㈧ 蒙古族民歌的藝術特色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斗爭的故事。

㈨ 義大利牧歌的基本簡介

義大利牧歌早期發展受義大利民間抒情歌弗羅托拉的影響,16世紀中葉以後,音樂與詩歌貼近,描繪性和情感表達有所發展,半音化的風格在傑蘇阿爾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的牧歌中達到頂點。 16世紀後期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創作使牧歌從多聲部模仿轉為獨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運用宣敘性的旋律,追求戲劇性的表現,為17世紀歌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十六世紀的義大利牧歌是一種通譜體歌曲,歌曲多為單段式,旋律自由,它的歌詞格調更為高雅嚴肅。牧歌的聲部數量不定,多為四聲部,作為供人聲演唱的室內樂曲,可以讓歌者演唱一個聲部,其他有器樂伴奏或全部由器樂演奏。
16世紀最代表義大利民族特徵的世俗音樂體裁就是牧歌。16世紀的牧歌已不同於14世紀新藝術時期的牧歌,二者除了在名稱上相同以外已沒有任何音樂風格上的聯系。14世紀的牧歌是分節歌形式,結尾帶有利都奈洛(原意為「回復」,這里指結束段,而在17、18世紀中指樂曲中樂隊全奏主題的反復器樂)段落作為疊歌,大部分為二聲部,偶爾也有三聲部,歌詞一般有二到四個詩節,內容簡單;而16世紀牧歌是通譜體形式,不使用疊歌,織體形式多樣,以四聲部和五聲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詩文寫成,有十四行詩,六行詩,或多詩節的詩文。詩文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如當時著名的詩人彼特拉克、本博、桑納扎羅、阿里奧斯托、塔索(李斯特以他為題材有一部交響詩作品)和瓜里尼的詩作都是牧歌經常採用的內容。

㈩ 牧歌的曲式結構是什麼

二句類的一段體曲式結構。《牧歌》是長調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它主要在放牧時演唱,具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牧歌》由一個兩樂句的樂段,反復一次構成。歌詞形象純朴,富有詩意,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風土人情。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和湖泊。

閱讀全文

與牧歌有什麼藝術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