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十大網紅景點有哪些
【本回答共6248字,預計閱讀需要12-15分鍾】
其實去年北京公布過一個網紅景點名單,我再結合自身經驗為大家推薦下面10個:
1、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
2、銀河SOHO
3、羅紅攝影藝術館
4、紅磚美術館
5、中國油畫院
6、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館
7、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北大紅樓)
8、《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
9、北京環球度假區
10、美克洞學館
說到北京旅遊景點,不知道大家在網上有沒有搜索過北京十大網紅景點,很多人推薦的都有故宮、長城這類景點,其實我認為它們不能叫網紅景點,應該叫著名景點或熱門景點。所謂網紅景點,肯定是因為網路而走紅的,這些景點可能以前不是太出名,或者在當地非常出名,後來因為各種網路載體,特別是短視頻平台,逐漸被很多人知道了。
本人結合自身遊玩經驗,再結合北京公布的一些網紅景點,為大家推薦了上面十個,下面我來為大家作個詳細介紹,排名不分先後哦。
『推薦理由』
樟子松看著是真漂亮,跟著山巒長,山高的地方它高,山低的地方它低,非常有趣。而且這邊古跡很多,值得一游。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秋觀紅葉」,對就是現在的季節,秋天賞西山紅葉,可是北京市民的傳統習俗哦,這里的紅葉面積有一萬多畝,色澤艷麗,種類豐富,有黃櫨,也有元寶楓、火炬樹和橡樹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帶給大家無限的愜意。
『建議遊玩時間』
2-5小時
『門票價格』
成人票:10元/人
優惠票:5元/人
游覽建議:
1、在北京旅遊首選地鐵加公交,真的非常方便,應該是中國旅遊交通最方便的一個城市;
2、提前准備好72小時內核檢陰性證明,提前申請北京健康寶;
3、不要參加小廣告上的北京一日游,坑你沒商量;
4、門票從網上預約,不要找任何人預約;
5、北京胡同都是互通的,不用怕走丟;
6、可以帶一點吃的,畢竟景區的都比較貴,而且上面大部分景點游覽時間都不是太長;
7、不要在景區旁邊吃帶老北京字樣的美食,相信我,沒有一樣是北京的;
8、真空包裝的烤鴨和果脯看到就當自己眼瞎;
9、關於北京環球度假區,建議大家下載APP,所有信息在APP都能看到。
㈡ 北京798藝術區普通人能去嗎到底要不要門票啊裡面有什麼東西可以淘啊
北京798藝術區不要門票,普通人隨時都可以進,北京798藝術區裡面的每家展覽也不要門票,只有極個別的需要買票。
部分景點有:
798藝術工廠(中國):出租空間給新聞發布會和服裝發布會等活動,也有以裝置為主的展覽。這里的房頂為獨特的鋸齒弧形,是50年前東德人設計監制的包豪斯建築,這種風格在德國也已不多見了。
隋建國雕塑工作室(中國):中央美院的雕塑工廠,外面擺著各種各樣的雕塑。毛主席的一支手臂就是隋建國的雕塑作品。
感嘆號藝術空間(中國):藝術區最早向國際推廣中國當代水墨的畫廊。
現代書店(美國):中國當代藝術最全、最好的書店,引進很多外版書籍。
(2)聖地藝術空間裡面有什麼作品擴展閱讀
798藝術區(ArtDist)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如今798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
2019年11月,北京798藝術區,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法國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法國巴黎阿爾貝托與安妮特·賈科梅蒂基金會共同簽署的五年合作協議,由此開啟重量級中法文化交流項目——798文化公司與畢加索博物館、賈科梅蒂基金會共同開展798CUBE五年合作計劃項目正式啟動。
㈢ 2006藝術博覽會都展出了些什麼作品啊
皮艾爾得米歇 《陽光燦爛的日子》 (巴黎藝天畫廊提供)
皮艾爾·尼沃雷 《仲夏夜之夢》 油畫 (畢爾則-藝天畫廊提供)
弗郎西斯·亞伯拉罕 《探戈》 雕塑 (法國莫迪斯畫廊提供)
吉爾 法布樂 《童話天地》 油畫 (巴黎藝天畫廊提供)
張雷平 《林中閑步》 國畫 (上海大劇院畫廊提供)
凌啟寧 《盛夏》 油畫 (上海大劇院畫廊提供)
馬小娟 《侍女圖》 國畫 (半島藝術中心提供)
吳玉梅 《得豆》國畫 (香山畫院提供)
倫勃朗·范·萊恩 《拉撒路的復活》 銅版畫 (德國哈格曼藝價畫廊提供)
關良 《北海白塔》 油畫 (上海華氏畫廊提供)
俸正傑作品 布上油畫 (程昕東當代國際藝術空間提供)
李能迪 《新生》 雕塑 (上海大劇院畫廊提供)
《荷韻》 青花釉里紅瓷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秦錫麟
《大吉迎春》青花鬥彩瓷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恩懷
《驚艷、傳書》 釉上彩瓷板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
倫勃朗·范·萊恩的銅版畫《拉撒路的復活》(德國哈格曼藝價畫廊)
馬策爾 《果實》 銅雕 (法國克洛瑞得·馬丁畫廊提供)
達米恩赫斯特作品《蝴蝶》
《母與子,分離》鯊魚標本
彼得·布雷克 《愛我》 絲網 (英國保爾·斯托普畫廊提供)
黃偉明《未完成的白樺林》 油畫 (文新聯合報業集團提供)
張安朴 《寶光寺》 水彩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提供)
何高潮 《舍筏登岸·得意忘形》 書法 (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提供)
齊鐵偕 《雨點》 國畫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提供)
董之一 《鍾馗獻桃》 國畫 (文新聯合報業集團提供)
黃秀乾 《回歸寶鼎》 (德軒藝廊提供)
王華生 《深林春茂》 (德軒藝廊提供)
王強 《歸雁系列》 (德軒藝廊提供)
黃純堯 《銀線橫空譜新歌》 設色紙本 1973年作 (上海明久國畫館提供)
帕特立克·休斯《永恆的空間》板面油畫·結構
弗朗西斯科·薩拉斯《女人》布面油畫(智利當代藝術提供)
皮奧特·布雷默,《模特系列》布面油畫(德國舒伯畫廊提供)
路易斯*雷格 《黑鳳凰》 銅雕 (France A. de Forceville 畫廊提供)
馬塞爾 《辣椒》 雕塑(克洛瑞得·馬丁畫廊 )
胡坤榮 《非連續四方—粉紅》 丙烯 (中國台灣大趨勢畫廊提供)
胡善余 《冷凝大地》 油畫 (中國台灣傳承藝術中心提供)
許東榮 《梳妝》 油畫 (中國台灣八大畫廊提供)
羅貝絲奇瓦 《奇特花園 II》 油畫 (中國台灣現代畫廊提供)
梁奕焚 《裸女》 油畫 (中國台灣旻谷畫廊提供)
王劼音 《果和花》 油畫 (中國台灣威廉國際畫廊提供)
j.shim 《紅色狂想》 雕塑 (韓國se延濟動 《記憶》 玻璃 (韓國琴山畫廊提供)
jul畫廊提供)
崔素榮 《景色》 綜合材料 (韓國CAIS畫廊提供)李明一 《生存的延續》 丙烯 (韓國HAN畫廊提供)
王俊松 《黃河交響》 國畫 (上海明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明久國畫館提供
達米恩*赫斯特《天梯上的靈魂》 絲網 (英國保爾·斯托普畫廊提供)
哈澤爾 《女人的故事》布面丙烯 (MBANTUA畫廊提供)
阿曼 《時間的印跡》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提供)
㈣ 畢加索有什麼代表作
畢加索一生創作作品無數,是目前地球上畫畫數量最多的藝術家(畫動畫的當然除外),其最主要代表作有兩張:
《亞威農少女》(代表了其創立的立體派風格)
《拿煙斗的男孩》(目前全世界所有畫中,拍賣價最高的一幅作品,代表了畢加索的作品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畢加索的生活與藝術都離不開女人。代表作與女人題材相關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紅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雞》等。最著名的是《阿維農的少女》,從此與勃拉克開創了一個新的畫派--立體主義繪畫,後來形成分析立體主義和綜合立體主義兩個階段。還有1937年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作《格爾尼卡》一畫,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1944年他加入法國共產黨。1949年為世界和平大會作宣傳畫《和平鴿》。
另附畢加索各時期的代表作:
1881—1900年童年時期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藍色時期
1902年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玫瑰時期
1904年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古典時期
1917年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蛻變時期
1932年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田園時期
1947年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阿維尼翁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加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舍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加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這幅畫對藝術界的沖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瘋了。馬蒂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這位受到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誕生了。這種新創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後的現代繪畫所追求的對象。《阿維尼翁的少女》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
㈤ 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品有:
1、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代表,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
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2、米蘭主教教堂位於米蘭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杜奧莫廣場上,世界最華麗的教堂之一,規模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被馬克·吐溫稱贊為「大理石的詩」。
米蘭主教教堂是米蘭的象徵,正面融合了哥德、文藝復興、新古典等多種風格,青銅的大門極為氣派,雕刻的主題與宗教和米蘭的歷史息息相關,正面造型各異的雕像無不展現藝術之精粹。
3、科隆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築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
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建築代表中最完美的典範。它為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
4、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本篤會隱修院。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全長156米,寬22 米,大穹窿頂高31 米,鍾樓高68.5 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傑作。
宏偉壯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聖地,在英國眾多的教堂中地位顯赫,可以說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
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為之深深震動。他曾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5、巴黎凱旋門是歐洲紀念戰爭勝利的一種建築,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築之一。凱旋門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戰的軍隊凱旋的大門。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位於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
這座廣場也是配合雄獅凱旋門而修建的,因為凱旋門建成後,給交通帶來了不便,於是就在19世紀中葉,環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及12條道路,每條道路都有40~80米寬。
㈥ 安藤忠雄建築作品有哪些
安藤忠雄建築作品有如下:
1、Design Sight
該建築是安藤和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合作的作品。
㈦ 有去過北京798藝術區的嗎怎麼樣呀好玩么
798以前,地處荒涼,機器轟鳴,煙囪聳立,烏煙滾滾。後來城市擴建,為了保護環境,工廠廢棄,留下了布滿瘡痍,冰冷無聲,破爛不堪的舊廠區。許多年過去了,那裡依然冬天冷的沒有人氣,夏天熱的無處藏身!在改革大潮的推動下,經濟轉型的發展中,一股藝術氣候覆蓋798廠區,這里涌進了大批思想活躍、勇敢創新的藝術家們,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大膽設計,肆意發揮,帶動經濟,愉悅精神……讓這里變成了一個有文化、有色彩、有特點、有營養、有味道的藝術園區。
展廳里會有講解員,這是在其他場館里都沒有的!對於基本看不懂藝術品的人來說,這個簡直太重要了!你看不懂的作品都可以找他們問。
來798街區和朋友相約拍照,留下美好記憶是不錯的選擇。
ps:
推薦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佩斯北京、木木美術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長征空間、常青畫廊、偏鋒新藝術空間。
㈧ 敦煌莫高窟:充滿魔力的佛教藝術寶庫
攝影:孫志軍
莫高窟之最
本圖攝影:張慶民
《五台山圖》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跡畫,自古以來就是朝聖者夢寐以求的供奉聖品。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稱「 文殊堂」,作為文殊道場的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也是佛教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題材,莫高窟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其中的《五台山圖》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畫。
最神秘的3隻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眾多三兔聯耳的藻井圖案。第407窟的三兔聯耳圖,是莫高窟唯一的兔子逆時針方向奔跑的圖像(上)。三兔聯耳圖中,畫工利用兔耳借用與被借用的關系,三隻耳朵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以三耳表六耳,使觀賞者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一隻兔子都有兩只耳朵,感覺三兔於花環內相互奔跑追逐無始無終。
三兔圖究竟代表什麼至今成謎。 三隻兔子,耳朵連在一起,往同一個方向奔跑著。彼此接觸著對方,卻又永遠追不到對方。最靠譜的猜測是,這三隻兔子代表的分別是「前世」、「今生」與「來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畫中有眾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現在佛教經變畫、佛教故事畫、十二生肖圖中,有些狗的形象是作為背景裝飾出現,襯托主題畫面。敦煌莫高窟85窟《楞伽經變》,是為宣傳佛教禁斷食肉的思想而繪制。《楞伽經變》在古代印度、中亞以及我國新疆古龜茲地區石窟看不到,應是中原畫師首創,其中繪制屠宰房,表現屠宰賣肉情景,目的是勸誡善男信女不要殺生食肉。雖然畫面表現屠夫殺生賣肉的內容與佛教宣揚禁止殺生食肉大相徑庭,卻真實客觀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賣肉的景象,也能看到當時狗的形象。
八塔變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變》(宋代)圖像中佛塔塔龕兩側是童子騎獅羊立獸的形象,獅羊立獸出現於9世紀,羊下承象為「六拏具」(即佛教藏密中六種以動物象徵組成的法相裝飾)的早期樣式,具有典型的印度波羅王朝(8-12世紀)藝術風格。
刷牙的僧侶
這幅「刷牙圖」出現在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彌勒經變》中,(經變,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這幅圖位於經變下部,表現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宮娥彩女一同落發出家時,有人已經剃度完,先行清潔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
凈土祥瑞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中唐時代的壁畫《觀無量壽經變》中的一個法會場面小景,描繪了孔雀昂首回眸,挺胸鼓翅,彷彿在邊舞邊唱,目光專注於一旁的持琴的共命鳥,畫面烘託了凈土世界的祥瑞氣氛。
多元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畫中的兩尊供養 菩薩 手持的器皿上,可明顯看到多個圓圈有序排列,由此斷定其為薩珊玻璃。而由器皿造型可知,它們依據的實物或為羅馬式、或屬波斯薩珊式、或是伊斯蘭式,雖然圖像繪制時間與出土實物並非完全一致,但體現了敦煌壁畫上玻璃器皿形制來源的多元化。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東向面上部平頂的演奏排簫琵琶橫笛的天宮伎樂形象,可見希臘化圖像元素。敦煌石窟有諸多伎樂形象,其中伎樂天代表佛國的樂舞場景,伎樂人則描繪世俗的樂舞生活,主要為供養伎樂,規模相對伎樂天較小,卻直接反映各時代的世俗樂舞。敦煌壁畫中伎樂人形象,主要繪制於佛龕外或龕腳、龕下壺門處及室內壁腳處等不顯眼位置。
反彈琵琶
畫中樂隊出自中唐時期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為表現《觀無量壽經變》中的樂舞場景。平台上六身伎樂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右側伎樂持琵琶、阮咸、箜篌,左側的持雞婁鼓、橫笛和拍板。平台下方另有四身 菩薩 兩兩相背,也手持樂器演奏。在樂隊的中間,一伎樂合著音樂翩翩起舞。舞者屈身抬足,將琵琶舉至身後,左手上舉、右手彎曲作彈撥狀,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反彈琵琶」。
在敦煌壁畫上留存著大量關於古代樂器的圖像,其中大小型樂隊五百餘組,樂伎三千餘人,各種樂器四百餘件,共有樂器44種。這些圖像分布在200多個洞窟中,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延續近千年,集中反映出各個時期,各種樂器的形制和演變、演奏方法、組合形式,以及古代的 社會 音樂風尚圖景。
乘象入胎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畫中的《乘象入胎》圖,描述了在釋迦牟尼出生之前,凈飯王後夢見一位 菩薩 乘著一頭白色的大象,從空中而來,又從她的右肋進入了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畫的尊像畫中以三種形式出現,一種是普賢 菩薩 的坐騎;一種是象頭人身的毗那夜迦神造型,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降魔變」還出現了象頭人身的魔軍形象;另一種是帝釋天騎乘的六牙白象。白象是普賢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六牙則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的象徵。
沙漠之舟
從古到今,駱駝一直在絲綢之路上穿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9世紀紙本《馬與駱駝圖》出土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千年間,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無疑是絲綢之路上重要運輸者,所以作為藝術形象出現在多個文化帶,乃至於成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徵符號。
耕作圖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繪制於北周時的《耕作圖》,其中所描繪的直轅犁,在中國各地出圖的畫像石、壁畫上多有體現,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業技術水平。
那時的人穿條紋背帶褲?
絲路沿線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兒童服飾圖像,也出土了不少實物,既有襁褓、虎頭帽、肚兜、圍嘴等,還有通過絲綢之路遠來的波斯兒童裝。
半臂又稱半袖,在唐代極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繪制於初唐的阿彌陀經變畫中,三童子翩然起舞,其中兩童子上穿紅色半臂小衫,下穿綠色小袴。
雜技
圖為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時的壁畫上描繪的是《楞伽經變·橦伎》。雜技出現在佛教壁畫中,或為滿足佛傳故事的情景需要、或為表現佛國世界的美好場景、或為表現以雜技 娛樂 供養佛。莫高窟壁畫中有角抵、馬術表演、胡人倒立、百戲載竿等圖像。其中既有華夏本土的傳統因素,又有域外引進的新樣態,兩者因絲綢之路相互啟發、借鑒、吸收與融合,並最終作為大眾喜歡的民間綜合藝術,一直保留至今。
以棋度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東壁門北上部壁畫,圖中兩人在一棋桌兩側凝神對弈,右方是維摩詰居士在旁邊觀棋。這幅圖像雖然是為展現《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維摩詰涉足下棋場所,總是借觀賞、衡量他人下棋以說法度人),卻真實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圍棋的場景。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內四個石榴構成十字,四片葡萄葉與纏枝又構成十字,兩個十字相聯,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環繞石榴,組成方圓相套的形式,充滿異域風韻。以葡萄作裝飾紋樣最早是西亞細亞人。佛教視葡萄紋樣為吉祥,佛經《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裝點僧舍佛塔,可增庄嚴。
神獸「翼馬」
中原地區原發的翼馬,屬於神獸系列,其淵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及圖騰崇拜的象徵。在莫高窟發現最早的翼馬是第249窟(西魏)北披頂,這匹馬肩生雙翼,在虛空中與仙人、羽人一起飛行,姿態灑脫。翼馬形象從地中海邊到中亞粟特再到中國的西北地區,都曾發現過實物,說明它在絲綢之路上廣泛傳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中描繪的鸚鵡紅嘴、紅爪而綠身,張揚雙翅,似乎剛剛從天空降落下來,踏在一朵蓮花上。這一身唐代繪制的鸚鵡,應是先起底稿,染以綠色;再勾以淡墨線,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滯,染色也濃淡得宜。
你在哪個「宮」?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兩壁上的黃道十二宮形象,與十二 星座 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組圖像的繪制年代有西夏說,也有元代說,距今至少650多年。雖然是作為《熾盛光佛圖》的背景映襯,且因時間久遠,南壁缺少獅子宮、寶瓶宮、人馬宮,北壁缺少雙魚宮、巨蟹宮、雙子宮,不過十二個形象非常完整。
並非「四海龍王」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龍王禮佛圖》,其中第35窟五代時作品保存最好,此圖為前室西壁所描繪赴會龍王及眷屬。敦煌壁畫中龍的形象,或以神獸形象出現;或作為佛教神祀。相對於其它龍的形象,《龍王禮佛圖》可以說是莫高窟空前絕後的新穎題材。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與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記載,印度古代傳說中的「龍」住在地獄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長頸的半神,地位低於摩奴、大神等,並沒被特殊尊崇。佛教將古代印度傳說中的「天」、「龍」等都吸收進來,成為佛教的重要護法。《龍王禮佛圖》中以「大力龍王」「難陀龍王」等榜題
供養人像
這幅於闐國王李聖天供養像,是莫高窟中超過9000身的供養人畫像之一,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君王肖像畫。畫面右側是李聖天的夫人曹氏。於闐國(公元前232—1006年)神秘而又極具魅力。國內有和闐河,南部是昆侖山,北邊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接壤,是當時西域地區的絲綢之路南道中最大綠洲。
步搖曾經是古代女性鍾愛的一種裝飾。「步搖」之名最早見於中國文獻是戰國宋玉所著《風賦》,其雲:「主人之女,垂珠步搖」,可見這種裝飾品上有「垂珠」,隨著佩戴者的步履而顫動搖曳,因而稱為步搖。後來,工匠們將步搖與花釵的形式 結合 ,新創制出來一種步搖花釵:在花釵上吊墜步搖裝飾。這種步搖花釵的別簪方式有四種,以插在發髻的前面、側面、後面、頂端為區分標准。其中從側面叉簪的代表圖像,當屬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供養人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東壁甬道門上的這組圖像,畫的是晚唐時代的供養人索奉珍夫婦,女供養人身後侍婢所執扇是體現禮儀的儀仗扇。儀仗扇的起源可追溯到戰國,原本是以扇為屏障,出行時起遮擋作用,後來則發展成為體現帝王威嚴與禮儀的儀仗。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殿。據當地的 旅遊 專家說:石窟內空間狹小,每天遊客眾多,拍照停留可能會造成秩序混亂的狀況。同時,遊客長時間停留在洞窟內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濕度和溫度變化會加劇石窟「衰退」,顏料顆粒溶解致使壁畫畫面脫落,這才是不允許遊客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許拍照。
但你有沒有想過,
為了把神聖的地方永遠留在遠方,
除了不拍照,
我們乾脆就不去了?
《華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
㈨ 曲阜尼山聖境好玩嗎
1. 關川閣
尼山書院前崖東側有觀川閣,《論語·紫函》中有一句話,「江上子曰:死者如君子,不 放棄白天和黑夜」。 相傳孔子曾在此觀望五河匯合(五河:致遠河、附子河、張馬河、雁母河、田黃河)。 ,無斗拱,單檐灰瓦歇山峰。
2. 孔子洞
觀川閣東側的懸崖下是孔子洞,又稱「昆凌洞」。 相傳孔子出生後,父親認為他醜陋,將他遺棄在曠野。 酷暑中,孔子在洞里被老虎餵食,老鷹用翅膀扇動他。 孔洞為天然石室。
3. 孔子像
孔子像,高72米,由著名雕塑家吳賢林先生設計。 按照「可親、可敬」、「師長、智者」的形象定位塑造,引領尼山聖地文化空間的制高點。 2015年12月,孔子雕像正式落成。
4. 大學禮堂
大殿依山而建,整體呈退台形式。 它融合了儒家智慧與現代建築藝術。 大廳、禮堂和其他有序和儀式化的文化空間。 人民大會堂是文化的殿堂,是藝術的殿堂。 它通過東陽木雕、山西泥塑、蘇綉、福州漆畫、景德鎮陶瓷畫等中國經典傳統藝術作品表達不同的文化主題。
擴展信息:
尼山聖地知識
尼山聖地位於曲阜市東南25公里處,總規劃面積35.76平方公里。 「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題為「明麗生活方式」,是集文化體驗、學習啟蒙、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教育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
尼山聖地總體規劃分三期實施。 一期作為度假村的核心景區,規劃佔地8平方公里,包括孔子像、人民大會堂、鹿園村遊客集散中心、尼山書院酒店等。 它於2019年5月1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www.lianjie114.net/pic_42166d224f4a20a49b9c44b980529822730ed0c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㈩ 敦煌莫高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藝術特色分析
編輯本段【莫高之窟】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其寶藏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編輯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為人注意。近代,人們通常稱其為「千佛洞」。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編輯本段【風格演變】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朴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朴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凈,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艷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台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台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台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莫高窟現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個。西夏修窟77個,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元代洞窟只有8個,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制,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經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破壞情況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裡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籙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旅行時,沿著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了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他找到王圓籙,表示願意幫助興修道觀,取得了王的信任。於是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來由於該館對中國文物的保護不力甚至遭致失竊,因而受到不少指責。
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籙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對於流失在中國民間的敦煌文獻,有一部分後來被收藏者轉賣給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但更多的已難以查找。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除了賣給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經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畫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1923年到來的哈佛大學蘭登·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只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圖像,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王圓籙為打通部分洞窟也毀壞了不少壁畫。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沙皇軍隊士兵,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小。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發了爭議,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