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代隸書有哪些特點
導語:漢代碑刻以隸書為主,也有小量篆書。那漢代隸書有哪些特點呢?下面就由我來告訴大家吧!
漢代隸書有哪些特點
除少量一些標准小篆之外,還有一些介於篆書與隸書之間的書體,這使我們得以看到隸書在演變過程中真實面貌。東漢隸書已十分成熟流派紛呈,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達到繁盛的時期。由於當時統治階級的政策較為明智,使整個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藝術也隨著昌盛,樹碑立傳之風興起,社會涌現出大量技藝精湛,風格鮮明的優秀碑刻。使隸書迅速發展成為正規而富於藝術性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書體。
有文字記載的漢碑700餘種,流傳至今猶有五十餘種,這些不包括近世出土的大批東漢簡牘隸書。清王澍曾評:「隸書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不同者」。最能代表隸書成就的,則是東漢碑刻隸書。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革命的進化之一,無論是就其「內質」還是「外在」形式來說均如此。隸書是對篆書的變革中確立了自身的藝術特點和存在價值,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隸書的抽象性取代隸書所賴以立身的象形性,避免遭秦小篆因裝飾過分而有可能達致的凝固停滯,從而復興了書法內在的活力與生機,並使之得以健康繁衍與發展。
2、從外在形式看,隸書的橫向波磔取代了篆書的縱向舒展,其特點呈現蠶頭雁尾,筆勢擺布開張,字形扁方,每個字都有翩翩欲飛之態。用筆或方中帶圓,藏鋒、露鋒諸法具備。結構上下縝密,向背分明,筆畫向左右發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型」。根據其字型態,又被命名「八分」,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對其進行定義:「八分之義,『八』別也言其字左右分別若相背然。」由於隸書的橫向波磔從而帶來了章法的變化,隸書的欹側翻飛取代了篆書的對稱端莊,隸書的方折和提按頓挫,豐富了篆書的圓勢為主、起止無跡的用筆。
3、隸書的筆畫在發展中逐漸形成規律和體系。由隸書開端,到楷書階段,漢字的筆畫即形成了由基本筆畫、基本筆畫變勢和復合筆畫組成的筆畫體系,大大豐富了筆法。
參與隸書「創作」的,有上層文人,亦有下層卒吏醫匠、官方的典雅莊重、謹嚴整飭富有廟堂氣與庶民的質樸直率、靈動飄逸、自然隨意,共同構成了自由奔放、開放灑脫、輕松純朴、生趣盎然的書法藝術的精彩樂章。
漢隸名碑各具特色、富有極高的藝術水準,風格多樣,結體運筆極盡變化。較有代表性的有:方整雄偉的《西狹頌》,古氣磅礴的《景君碑》,意態逸宕的《石門頌》,雋利肅穆的《乙瑛碑》拙樸茂密的《張遷碑》,瘦勁奇絕的《禮器碑》,華麗俊美的《華山碑》,厚重古樸的《衡方碑》,清麗秀逸的《曹全碑》等等不勝枚舉。
東漢隸書碑刻是兩漢書法最優秀的代表,完美地體現了漢朝的時代精神。它以古樸、雄渾、敦厚、宏偉、勁健、豪放的陽剛之美,傳達了經濟發達,國力旺盛的社會普遍的人文心理。
② 隸書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體,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體。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西漢早期的隸書,跟秦代的隸書一樣,還不像東漢中葉以後的八分隸書那麼成熟。但它已拋棄圖畫線條形式,採用抽象符號,筆畫簡潔,以方折筆畫代替圓轉筆畫,顯示出古漢字向楷書過渡的趨勢。東漢中葉出現的八分隸書顯現出當時人們求美尚雅的趣味,書法作為一門精緻的藝術於此而生。八分隸書體有如下的特點:字體一般呈扁方形,捺筆大都在末尾有略向上挑的筆法,較長的橫畫在收筆時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尾巴。這就使波折多、字體美觀與書寫較方便結合起來了,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③ 清代是隸書的復興時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隸書是篆書簡化書寫而來的,隸書產生於秦朝,發展於東漢朝,在漢朝的時候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漢朝以後,因為各種書體的出現,也讓隸書最好的時代遠去,直到到了清代才是最初的復興時期。主要表現在學習隸書的人是非常多的,根據相關史書記載,清代擅長隸書的名家將近有幾百人,從皇帝權貴再到平民百姓哪一個層次的人都是有的,這些名家也將隸書運用的爐火純青。還有在清代隸書的發展也呈現出了很多創新,甚至將傳統的隸書進行了突破,有一些名家以傳統隸書為根底,同時將草書行書的融入於其中,形成了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也展現了隸書的風格多樣化。
最後隸書在清代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於書法的欣賞性價值越來越高,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書法也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所以清代是隸書的復興時期。
④ 隸書的成就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其代表作是:《石門頌》。
《石門頌》以瀟灑自如的波挑,體現著文人回歸大自然書寫的開放情懷,加上民間工匠的契刻,又為《石門頌》置入了民間的質朴意味,鑄就了《石門頌》既有原本隸書的質朴隨意,又有人文情懷流露的獨特藝術魅力,顯示出《石門頌》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闊大的自然氣象,是歷代書家關注和借鑒的經典範本。
其次是:《張遷碑》和《曹全碑》。
《張遷碑》的質朴奔放、渾厚博大,《曹全碑》典雅華美、俊秀溫潤,使我們看到了不同風格、不同結體和不同審美取向的經典刻石文本書法。
⑤ 隸書的特點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1],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蔡邕,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王次仲,東漢書法家.經典《書史會要》、《集古錄》。
徐浩,唐代隸書有《嵩陽觀聖德感應頌》.
鄭簠,清代書法家。鄭簠擅隸書,亦精行草書.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認識是繼承的前提。所以,發掘兩漢隸書的美學實質及其背後所含蓋的文化與精神內涵是我們持續關心的內容。同時,它也應該是我們完成隸書的時代性突破和發展的前提和理論支點。
我們沒必要談所謂的創新,深入的認識隸書傳統更有現實意義。只要我們認識並理解了一些隸書的傳統,並完成隸書的傳統和現代的紐帶式連接,那麼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既古典又現代的隸書作品。在這里所謂的古典就是隸書的發展延續形態,所謂的現代,就是隸書的現代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古典——現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內容,但還不完全是周俊傑先生所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因此,我所說的古典和現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時空匡架進行梳理歸類和時代詮釋的意識。它可能是反傳統的,因為我們是站在時代立場審視傳統。它也可能是繼承傳統的,因為傳統在影響著我們。
變體隸書,又叫隸變體。是當代書法流行的隸書風格,是針對傳統隸書而言的書寫注重變化,注重個性的書寫方式。筆畫不重規范,強調即興創作。 但隸書大家范笑歌認為變體隸書要變得美才是目的,而不是越變越丑。如果大家都追求寫變體隸書,那變體隸書也會出現程式化。他認為有的變體隸書只追求大感覺和大效果,在單個字和單個筆畫上無法經得起推敲。往往是用大氣勢掩蓋基本功的不足。
⑥ 簡述清代篆隸書成就
清代是隸書的復興時期,主要表現兩個方面:
第一,清代出現了大批擅長隸書的書家,這是繼漢魏以後,隸書書家空前繁榮的時期;
第二,清代隸書的發展呈現許多創新甚至突破。一些書家在以傳統隸書作為根底的同時將篆、北碑、行、草等諸體融於其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在這篆隸中興的書潮中,何紹基隸書的創造性與整個清代隸書發展有著緊密聯系。
⑦ 漢代隸書有什麼特點
書法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漢代隸書是我國古老的一種書法藝術字體。那麼,漢代隸書有什麼特點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漢代隸書的特點,希望能幫到你。
公元前221年,秦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長期分裂戰亂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的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同時,根據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規範文字,創造了小篆。至此,小篆書法以其曲線圓寫、筆畫勻稱、結構謹嚴、裝飾美的藝術風貌發展到了極致。-
隸書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
有著四百餘年歷史的王朝,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秦王朝的滅亡,篆書對書壇的絕對“統治”也戛然而止。漢代(前206—220)是我國封建社會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也是我國書法藝術及其重要的發展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由此隨代秦而起的漢代的建立開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隸書的出現。隸書是相對篆書而言的。隸書按其歷史發展分為古隸和今隸兩個重要時期。古隸又稱秦隸,是隸書的初創期,指秦和漢代初期的隸書,今隸又稱漢隸,是隸書的成熟和興盛期,指東漢時期的隸書,是隸書的主要代表。-
古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楚帛書、竹簡、璽印、貨幣、陶埴、銅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書用筆、寫法草率、字形扁平、體式簡略的字體,這是古隸的先導。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就是秦隸的代表,它雖已包含有大量篆書的體勢及筆意,但已沖破了秦隸的約束,寫來自然隨意。至西漢隸書,所含的篆意明顯減弱,逐步將圓轉改為方折,有的字體已呈方形並出現逆入平出蠶頭雁尾和上挑的筆勢,如《五鳳二年刻石》等。-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所創。程邈在獄中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畫,更便於書寫。衛恆《四體書勢》所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求人佐書,曰:隸書。隸者,篆之捷也。隸書在古代也稱“佐書”,它的出現,使中國書法藝術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開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為此時的中國文字已經過長期的發展探索,不斷經受各種各樣的檢驗。
漢代隸書的出現,體現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新藝術、新形式與構建、完善是建立在對此前藝術的某些反叛和破壞之上的。-
漢代是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隸書作為書法藝術的組成部分,更是一種重要書體。“隸變”的意義十分深遠,它使中國的象形文字進入由點畫組成的方塊字的抽象符號階段,篆書前後一點象形的痕跡被泯滅,把象形符號需要的曲線條統統變成規整的點畫,字形變成橫勢的扁方形。
隸體主要靠本身的質感、力度和結體的處理,產生隸書的藝術效果,成為書法中具有本身特點的一種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還留有許多篆意,此後,經過不斷發展,逐步完善。漢代是中國書法史的鼎盛時期,漢承秦制,朝官方文書以篆書為主,民間及官吏以隸書通用。因隸書省易,書寫較篆書快捷方便,富於旺盛生命力,最終打破了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下,使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主體。亦派生出草書、行書、楷書等各種書體。由於不斷的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狂草開辟了道路,也就是說隸書為中國書法藝術全面發展鋪下基石,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
西漢碑刻雖然如鳳毛麟角,傳世只有《五鳳二年刻石》《揚量買山刻石》《麃孝禹刻石》《魯孝王刻石》等少量刻石,大多質朴渾厚,反映出由篆至隸過渡時期的特徵。近代大量出土的西漢簡牘將隸書在這一階段的發展變化為我們勾勒出一段十分清晰可證的“軌跡”:橫勢結體,提按頓挫的用筆和波磔的誇張,變化更趨明顯並已成為主流性特徵,說明由篆書向隸書的蛻變已漸臻完成。
漢代碑刻以隸書為主,也有小量篆書。除少量一些標准小篆之外,還有一些介於篆書與隸書之間的書體,這使我們得以看到隸書在演變過程中真實面貌。東漢隸書已十分成熟流派紛呈,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達到繁盛的時期。由於當時統治階級的政策較為明智,使整個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藝術也隨著昌盛,樹碑立傳之風興起,社會涌現出大量技藝精湛,風格鮮明的優秀碑刻。使隸書迅速發展成為正規而富於藝術性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書體。
有文字記載的漢碑700餘種,流傳至今猶有五十餘種,這些不包括近世出土的大批東漢簡牘隸書。清王澍曾評:“隸書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不同者”。最能代表隸書成就的,則是東漢碑刻隸書。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革命的進化之一,無論是就其“內質”還是“外在”形式來說均如此。隸書是對篆書的變革中確立了自身的藝術特點和存在價值,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隸書的抽象性取代隸書所賴以立身的象形性,避免遭秦小篆因裝飾過分而有可能達致的凝固停滯,從而復興了書法內在的活力與生機,並使之得以健康繁衍與發展。-
2.從外在形式看,隸書的橫向波磔取代了篆書的縱向舒展,其特點呈現蠶頭雁尾,筆勢擺布開張,字形扁方,每個字都有翩翩欲飛之態。用筆或方中帶圓,藏鋒、露鋒諸法具備。結構上下縝密,向背分明,筆畫向左右發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型”。根據其字型態,又被命名“八分”,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對其進行定義:“八分之義,'八’別也;言其字左右分別若相背然。”由於隸書的橫向波磔從而帶來了章法的變化,隸書的欹側翻飛取代了篆書的對稱端莊,隸書的方折和提按頓挫,豐富了篆書的圓勢為主、起止無跡的用筆。
3.隸書的筆畫在發展中逐漸形成規律和體系。由隸書開端,到楷書階段,漢字的筆畫即形成了由基本筆畫、基本筆畫變勢和復合筆畫組成的筆畫體系,大大豐富了筆法。
參與隸書“創作”的,有上層文人,亦有下層卒吏醫匠、官方的典雅莊重、謹嚴整飭富有廟堂氣與庶民的質樸直率、靈動飄逸、自然隨意,共同構成了自由奔放、開放灑脫、輕松純朴、生趣盎然的書法藝術的精彩樂章。
漢隸名碑各具特色、富有極高的藝術水準,風格多樣,結體運筆極盡變化。較有代表性的有:方整雄偉的《西狹頌》;古氣磅礴的《景君碑》;意態逸宕的《石門頌》;雋利肅穆的《乙瑛碑》;拙樸茂密的《張遷碑》;瘦勁奇絕的《禮器碑》;華麗俊美的《華山碑》;厚重古樸的《衡方碑》;清麗秀逸的《曹全碑》等等不勝枚舉。
東漢隸書碑刻是兩漢書法最優秀的代表,完美地體現了漢朝的時代精神。它以古樸、雄渾、敦厚、宏偉、勁健、豪放的陽剛之美,傳達了經濟發達,國力旺盛的社會普遍的人文心理。
承先啟後影響深遠
歷史上的隸變經歷漫長時期,到東漢發展到極致,把隸書水平推向了高峰。然而,由於特殊的歷史和政治原因,從晉到清前期,隸書始終在八分的程式化圈子中徘徊,衰微已久。直至清代中後期,重視金石考據,篆隸中興,簡帛書大量出土。一些書法家取法漢簡,寫出新的面貌,此時的隸書才得以重放異彩。產生了一大批隸書名家。其中如伊秉綬、鄭谷口、何子貞、金農、鄧石如、桂馥等。或樸厚醇古;或妙合簡牘;或骨力洞達;或遒麗淳質,各領風騷。
至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更要紮根傳統,深入碑帖。從書法審美發展的角度出發需更進一步深入挖掘漢碑書法寶藏。這對解決好當代隸書的繼承和創新,仍具有重要的顯示意義和借鑒作用。
總之,古老的漢代隸書是一座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至今還在不斷地煥發出新的光彩,滋養著一批又一批的書法藝術追求者。漢隸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種書寫的形式,更多的是它超脫秀美的背後,那傳承千年的古老的漢代風骨、文化內蘊以及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曹全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碑文主敘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家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聲勢浩盪。
隸書者,篆之捷也。
這是西晉·衛恆《四體書勢》對隸書本體及其產生背景的經典敘述。事實上,篆之捷是指在 春秋戰國時期的篆書字體體系中發生結構和書寫性變化( 隸變),並經漫長的“隸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字體。也就是說,隸書是通過“隸變”從篆書字體中脫胎產生的。
隸變在 中國書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書法文化事件。發生隸變的內在動因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對文字應用的要求。“隸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字形結構的變化,既是對正體篆書字形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簡化;二是書寫方式的變化,既是改變原有正體篆書的書寫方式,這種改變的主要目的是簡捷流便”。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構成了隸變過程的核心內容。在這里,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不光為了書寫速度的提高,同時因其 蘊涵著內在的書寫運動態勢更加符合人的生理運動軌跡,才使隸書在秦漢之交隨著政治的更替最終徹底代替篆書而獲得普遍應用的。
就書法而言,隸變完成了以下篆隸轉換:
1、擺脫篆書字型結構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隸書線條時空運動的抽象化表現;
2、線條由篆書委婉的弧筆變為險峻的直筆,曲折處由篆書的聯綿圓轉變為轉折的方筆。 隸變標志著漢字相形性的破壞和抽象符號的確立,使漢字由古文字體系向今文字體系轉換;同時也標志著隸書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的最終形成。
另一方面,作為人的規范意識,又必須對這種新的字體和書體加以規范。於是,就有了漢末高度規范的八分書出現。所以我們說,所謂的隸變過程,就是篆之捷所產生的新的書體繼而對這種新的書體加以規范建構的過程。而作為書法,隸書的美就存在於這歷時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
解讀隸書的美學內涵和產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有助於我們對隸書本體的深層認知。通常,我們是從現存的漢碑和簡牘兩種載體來認識隸書的。但是,通過漢碑和簡牘兩種載體來認識隸書還遠遠不夠。因為這樣還無法認識隸書美學內涵的形成淵源。因此,我們要將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置放在 秦漢文化背景中去解讀,探求出隸書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淵源。也只有這樣,我們才算了解了一些隸書的傳統。
在兩漢,隸書不但通過隸變過程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同時還有著向草率和規范兩極方向發展的整體趨勢。一方面,隸書在過分強調書寫便利的極端中逐步脫離了隸書的原本實用立場,進而在持續草化過程中因書寫的運動態勢不同最終形成了我們所說的 章草和 今草;另一方面,則表現出對隸書原本書寫形態的規范建構,而且這種規范建構是以形式秩序確立為前提的。因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民族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社會進步。這是歷來被官方重視的重要環節。因此,隨著西、東漢王權的相繼確立,對現實生活中廣泛流通的隸書進行規范整理也就成為必然。八分書以規范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隸書的隨意性書寫傾向,使形式秩序趨向於穩固的位置選擇和有序的結構圖式。加上漢代官方文人審美觀念的不斷容入,最終形成了八分書規范、和諧、靜穆、左撇右挑的風格特徵。兩漢刻石存在的從西漢的質朴率真向東漢工穩規范化發展的整體趨勢,也從一方面印證了官方對篆之捷隸書進行規范建構的歷史進程。
然而,當今學界和書法界普遍把兩漢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穩規范的發展趨勢認定為隸書走向成熟的標志了。這樣做不但牽強,也為隸書的本體理論闡釋帶來困難。這是因為:一、八分書對隸書的改造是以美術規范化和線條裝飾化為前提的。不但不具備書寫的隨意性與合理性,反而增加書寫的難度,失去了隸書書寫簡捷流便的原本實用立場;二、從八分書的書寫主體來看,已經由隸書的原本社會公眾立場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我們從、《 乙瑛碑》、《 禮器碑》《 華山碑》、《 曹全碑》、《 張遷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書已經開始具有雅化、規范化和文人化的藝術特徵。這些書法文本有著一個大致相同的特徵,那就是波蹀。其實這種波蹀是對篆之捷原本隸書書寫的美化。飛動的線條和波蹀已經使刻石隸書脫離了隸書原本的簡單和質朴,而開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藝術特徵,是漢代文人那種浪漫、瀟灑的 藝術審美精神的體現。而正是這種雅化、規范化和文人化的藝術特徵,卻失去了隸書在社會廣泛流通的內在條件和社會基礎,因而也就不應該屬於原本意義上的隸書。事實上,隸書表現在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穩規范的發展趨勢,它的實質是八分書對篆之捷原本隸書實施規范和審美改造的雙重結果。《熹平石經》以其高度規范的形式秩序、以及構造的共同原則和形體的共同特點,體現出八分書最大程度的穩定性品格。如果從文字學角度講,八分書應該成為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字體的。所以我們說,隸書從西漢的質朴率真向東漢工穩規范化發展的整體趨勢並不完全是隸書走向成熟的標志,它更多的是孕育著一種新的字體的產生。八分書由於自身的本質特性和使用立場,脫離篆之捷原本隸書書寫主流向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也就成為必然。《 熹平石經》的書體特徵和內容也佐證了八分書作為東漢規範字體的使用局限性。
所以我們說,隸書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的形成,不是東漢的高度規范和成熟,而是存在於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在這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有著實在太多的書法文本需要我們加以解讀和認知。《 張遷碑》的質朴奔放、渾厚博大,《 曹全碑》典雅華美、俊秀溫潤,使我們看到了不同風格、不同結體和不同審美取向的東漢經典刻石文本書法。這是東漢正大的文化氣象和文人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書寫流露。特別是《石門頌》瀟灑自如的波挑,體現著文人回歸大自然書寫的開放情懷,加上民間工匠的契刻,又為《石門頌》置入了民間的質朴意味,鑄就了《石門頌》既有原本隸書的質朴隨意,又有人文情懷流露的獨特 藝術魅力,顯示出《 石門頌》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闊大的自然氣象,成為歷代書家關注和借鑒的經典範本。
然而,東漢刻石所表現出的典雅、華美、莊重、整飭只是一種完整的、華麗的美。如果沒有原始隸書的質朴和簡淡元素灌注其中,那麼這種美又是虛偽的、造作的、沒有感情的。如果東漢刻石典雅、華美、莊重、整飭的基礎上置入隸書原本的奔放、流暢、闊大的審美氣象,那麼書法就會有一種大自然的淳樸和廣闊氣象。而這種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因為隸變過程中的很多隨意性書寫看似很 樸拙、很簡淡、很平凡,而實際上卻蘊涵著無窮的 美學價值,是人的生命系統中的真實流露。
認識是繼承的前提。所以,發掘兩漢隸書的美學實質及其背後所含蓋的文化與精神內涵是我們持續關心的內容。同時,它也應該是我們完成隸書的時代性突破和發展的前提和理論支點。
我們沒必要談所謂的創新,深入的認識隸書傳統更有現實意義。只要我們認識並理解了一些隸書的傳統,並完成隸書的傳統和現代的紐帶式連接,那麼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既古典又現代的隸書作品。在這里所謂的古典就是隸書的發展延續形態,所謂的現代,就是隸書的現代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古典——現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內容,但還不完全是 周俊傑先生所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因此,我所說的古典和現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時空匡架進行梳理歸類和時代詮釋的意識。它可能是反傳統的,因為我們是站在時代立場審視傳統。它也可能是繼承傳統的,因為傳統在影響著我們。
變體隸書,又叫隸變體。是當代書法流行的隸書風格,是針對傳統隸書而言的書寫注重變化,注重個性的書寫方式。筆畫不重規范,強調即興創作。 但隸書大家范笑歌認為變體隸書要變得美才是目的,而不是越變越丑。如果大家都追求寫變體隸書,那變體隸書也會出現程式化。他認為有的變體隸書只追求大感覺和大效果,在單個字和單個筆畫上無法經得起推敲。往往是用大氣勢掩蓋基本功的不足。
⑧ 隸書特點主要有哪些
隸書是書法演變中的重要書體之一。
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以改變園勻為方折的筆法,改變修長為扁平結構的帶波捺的新書體。它是篆與楷之間承先啟後具有重要作用的書體。
隸書用筆首先應主意到隸字的基本書寫特點,這些特點一般歸納為: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蠶頭燕尾;曲折方園,點畫分明;提頓結合,粗細兼備。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這種書體流行於"徒隸"(下層辦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稱為隸書。到漢代這種書體開始盛於起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增強了書法造型藝術的美觀,風格也趨多樣化,藝術欣賞的價值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