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慢慢理解藝術與金錢
最近讀傅雷家書,看到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一段話:「身在國外靠藝術謀生,而能不奔走於權貴之門,當然使我們安慰,我相信你一定會堅持下去,這一點傲氣,也是中國藝術家最優美的傳統之一,可是別忘了一句老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你還沒有經過歲寒的考驗,還得對自己提高警惕才好。一切鄭重千萬鄭重。」
可見像傅雷這樣嚴苛的藝術評論家也深知靠藝術謀生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一個電影。
在電影《莫迪里阿尼》里,有這樣一個情節:一位來自美國的富豪來畫廊買畫,看上了莫迪里阿尼的畫,然後約見莫迪里阿尼,一見到莫,說他的畫很有趣,然後莫迪里阿尼帶著輕視和嘲諷的態度,走到他面前,直接給說他畫有趣的購畫者潑了一身酒水,然後憤然離去,不顧畫廊老闆的阻擾,即使是被畫廊老闆開除也再所不惜!
這一段描寫了莫迪里阿尼對那些沒有品味的收藏家的一種憤世嫉俗,蔑視那些有錢卻沒有品味的人!但這種憤世嫉俗不和金錢妥協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他過早的隕落!
講到這里讓我想起了羅胖講過許多偉大畫家的生存之道。
羅胖曾講過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故事,說他有一部很著名的片子《教父》,就是拍黑手黨的那一部,弗朗西斯·科波拉就是導演,他就覺得拍出《教父》是他一生當中的,至少不是什麼光榮,反正跟污點也差不多,為什麼,掙錢了唄!
甚至《教父》這部電影得到了票房大火之後,他的朋友給他打電話,他只回答了一個字,哦,知道了,然後就把電話就給掛了。
而這個科波拉後半生是拍了大量的藝術片,但是所有這些藝術片只有兩個結果,第一是不掙錢,第二呢,是更加不掙錢,所以反過頭來又不得不去拍什麼《教父2》《教父3》,去掙一點錢,再來反哺他的藝術片創作。
然而這么久過去了,他的教父是越來越覺得經典,而藝術片卻還是鮮有人去問津。
羅胖還講了達芬奇的一個故事。
說達芬奇有一次他在一個公爵夫人家裡干裝修,因為對於藝術家來說,當然畫壁畫就是裝修,裝修公爵夫人的房間。
但是有一天鬧得特別不像話,把筆一扔就跑了。公爵的秘書就在自己的日記上記,說今天我們家裡那個畫家特別不像話,居然怠工跑掉了。
那達芬奇後來就給公爵寫了一封信,說我原來以為你是個聰明人,你應該看得出我缺錢啊,你怎麼能看不出來呢,所以我現在窮得叮當響,我沒錢了,沒錢怎麼辦呢,你這么重要的事我只好給撂下了,我得去干一件特別不重要的事,但是那邊給我錢,你最好把錢趕緊給我。
那達芬奇說的這個特別不重要的事是啥呢,就是去畫那幅名畫,叫《最後的晚餐》。你看,在他眼裡這都是生意,包括我們那個曠世名作《蒙娜麗莎》,也就是一個訂單的產物。
再說米開朗琪羅,藝術史學家給他算了一筆賬,說米開朗基羅這個人一輩子攢的錢,如果換算成今天的貨幣,那叫35億英鎊。
你想想那是多大一筆錢,這可是他一輩子一筆一筆一刀一刀地畫出來的和雕出來的,不是做理財產品搞出來的,那你說這個傢伙怎麼這么能掙錢呢,有幾個原因。
首先確實是技高一籌,比如說佛羅倫薩市政府委託他雕那個大衛像,雕出來之後所有人都傻了,雕得太好了,所以佛羅倫薩人手頭又寬,當時也確實是有錢,一把賞了他九百個金幣,什麼概念,那個時候達芬奇那一年58歲,而米開朗基羅只有29歲,而達芬奇一輩子也沒有掙到過這么多的錢,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米開朗基羅簡直就是用中國人的話說叫耗子給貓當三陪,真是要錢不要命。當然看羅胖的節目里講的米開朗基羅那真是活靈活現。
一個藝術家,一個匠人,一邊當著工匠,一邊搞著作品,一邊掙錢,一邊追債,一邊當吝嗇鬼,他的流芳百世和自己的財富積累完全不沖突,這就奇怪了,這么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演化到後來,在藝術界居然出現一個概念,說掙錢可恥呢,這為啥呢,你看在這個方面。
中國的藝術家陳丹青先生有一篇文章我覺得說得非常好。
他說,藝術家的財政來源其實在歷史上分成四代,也就是墳墓的藝術,帝王的藝術,宗教的藝術和資本的藝術,這前二種藝術我們都好理解。
第三代是宗教的藝術,西方的那些教堂里的繪畫,雕塑我們就不說了,中國的那個藝術珍品敦煌壁畫和敦煌的那個洞窟藝術,它也是這么出來的,因為當年的絲綢之路那麼多商人走來走去,總需要佛祖給保個平安,於是捐一點錢,在洞裡面刻一個小佛像,給自己保平安,而這些藝術都是現在藝術世界的瑰寶。
但是到現代化社會之後出現了一種新的藝術贊助形式,這就是畫廊,藝術館所代表的叫資本家的模式,就是現在的藝術家,在現代社會結構下生產藝術產品。
你可就不能指望再賣給一個單一的大金主了,就是原來的國家,帝王,貴族,寺廟,教堂,你現在應該反過來面對整個市場,面對陌生人,面對那些分散的一個一個的消費者來生產自己的藝術產品,只有你的藝術品賣掉了你才能夠獲得財政上的支持。
一個巨大的商業模式上的變化,翻譯成現在我們都聽得懂的詞,原來叫B2B,是賣給一個大金主,而現在是B2C。面對新的模式我們是不是能夠去轉變去贏得這次轉變的機會。
羅胖還講了,說他在北京的宋庄就見過一個畫家,很年輕,也沒啥名氣,在那兒畫畫,我就問他這幅畫多少錢,他說20萬,我說很貴呀,賣得掉嗎,他說不瞞你說,確實一年也未必開得了一次張。
我說那你何苦呢,他說你不懂我們這一行,我們這行是要靠時間熬出來的,你別看我年輕的時候20萬一幅賣不掉,將來我功成名就,進了拍賣行之後,一幅至少一千萬。
所以我現在不能賤賣自己的畫作,我年輕的時候吃點苦,老了就有錢了,我說你這個帳算得也對,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還有另外一條路呢,乾脆別干這一行了。
你把自己的藝術創作才能去設計一些日用品,然後把它賣掉,如果能賣得好的話,現在就能發財啊,他說那也是一條路,但是我覺得我能力不夠,可能轉型不過去。
所以你看,這就叫路徑依賴,所以很多人說我看不起錢,本質上是什麼,本質上是他路徑依賴之後,用自己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懶惰。
講到畫家不得不提倫勃朗。
倫勃朗的一生就像演戲一樣,甚至比演戲還要顛盪起伏,學畫五年就跑回自己的老家獨立開了一間畫室,古代一般是開一間畫室一邊畫畫一邊銷售,商人定製一幅畫放到家裡,一方面體現我有品味,一方面體現我有錢。
有錢了就會特意請一位大師來為自己畫像,比如為了自己的前程我會主動要求畫家畫一幅作品,比如聖母之類的。有錢人也會叫畫家把他自己的形象加到畫裡面。
到倫勃朗這個年代,定件也不是什麼唯一的銷售方式了,他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為了純粹的審美,買些風景等的作品掛到富人的牆上,也是通常。
但是為了區分垃圾和大師,一位購畫者來到阿姆斯特丹倫勃朗的畫室,首先就要被倫勃朗的家給震撼到,有一些收藏品,連商人們自己都買不起,看到這,他們肯定就是不好意思跟大師來討價還價。
看到畫室牆上掛的都是倫勃朗的自畫像,假如你想讓倫勃朗給你畫一張自畫像,倫勃朗一個人一定會滿足你所有的願望。就算是你求購,都不一定能買得到現貨。
倫勃朗的一張相對早起的畫,尼古拉斯魯茲,這裡面的這個主人公,趕上這個美好的年代,在當時的荷蘭出現了一大批白手起家靠自己的雙手富裕起來的一大批富一代。
因為大多是受苦受累出生,所以他們渴望畫家把他們畫起來像個知識分子和貴族一樣,倫勃朗可不是一般的畫家,這個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
從魯茲的穿戴上看,他現在是生活上已經過的很好的一個人了,他穿皮毛衣和戴著皮帽子,而且是俄羅斯最昂貴的黑貂皮,他脖子上帶的脖圈是貴族當時流行的一種服飾,拉夫領,又不同於一般的貴族,看起來有稍微的要低調一些,這些都是倫勃朗精心的設計。
他要一方面體現出成功人士的奢華,同時又要很低調的表現出來。尤其我們看畫上,對於毛皮的繪制,表達皮質感非常的簡單,只要提幾點高光就很像了。
但是真的要表達毛皮,確是另外一個難度。倫勃朗之所以會去那麼認真的去描繪那個毛皮,甚至把靜電引起的那種炸毛的感覺畫得栩栩如生。
他是要擺明了要炫耀自己那種無人能敵的技巧,當老魯茲這身行頭,被畫家畫出來的時候,比自己穿起來還要精神,那種享受可不是一般畫家能給他帶來的,不過這還不是全部。
倫勃朗利用這張臉,把一個商人的精明和嚴格非常充分的表現出來,老魯茲坐在那裡被畫,他眼神里充滿了不耐煩,對他來說一分鍾,損失是多少個銀幣,都能算得出來,這就是屬於商人,或屬於魯茲一個非常獨有的眼神,他不屬於任何人。
倫勃朗簡直是把這個人給畫活了,我們可以想一下啊,當魯茲把自己這張畫掛到家了,邀請那些朋友到他家裡來的時候,看到他這幅畫的時候,誰不想再讓倫勃朗再給他們來一幅呢。可能就是看到了他對商人的精確描繪,美國富豪摩根把他買了下來。
倫勃朗的人生前期可以說是看盡人間繁華,用自己的藝術創造力,換得了巨大的金錢財富。
當然講賣畫賣的好的畫家,畢加索也不得不提。
有一位青年畫家,在還沒成名前,住在一間狹隘的小房子里,靠畫人像維生。一天,一個富人經過,看他的畫工細致,很喜歡,便請他幫忙畫一幅人像。 雙方約好酬勞是一萬元。
一個星期後,人像完成了,富人依約前來拿畫。 這時富人心裡起了歹念,欺他年輕又未成名,不肯按照原先的約定付給酬勞金。
富人心中想著:「畫中的人是我,這幅畫如果我不買,那麼,絕沒有人會買。我又何必花那麼多錢來買呢?」於是富人賴賬,他說只願花三千元買這幅畫。
青年畫家傻住了,他從來沒碰到過這種事,心裡有點慌,費了許多唇舌,向富人據理力爭,希望富人能遵守約定,做個有信用的人。
「我只能花三千元買這幅畫,你別再羅唆了。」 富人認為他已居上風。 「最後,我問你一句,三千元,賣不賣?」
青年畫家知道富人故意賴賬,心中憤憤不平,他以堅定的語氣說:「不賣。我寧可不賣這幅畫,也不願受你的屈辱。今天你失信毀約,將來一定要你付出二十倍的代價。」
「笑話,二十倍,是二十萬耶!我才不會笨得花二十萬買這幅畫。」「那麼,我們等著瞧好了。」青年畫家對悻悻然離去的富人說。經過這一個事件的刺激,畫家搬離了這個傷心地,重新拜師學藝,日夜苦練。
皇天不負苦心人,十幾年以後,他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在藝術界成為了一位名知名的人物。
那個富人呢?自從離開畫室後,第二天就把畫家的畫和話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富人的好幾位朋友不約而同的來告訴他:「好友!有一件事好奇怪喔!這些天我們
去參觀一位成名藝術家的畫展,其中有一幅畫不二價,畫中的人物跟你長得一模一樣,標示價格二十萬。最好笑的是,這幅畫的標題竟然是——賊。」
富人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棍,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畫家的事。這件事對自己的傷害太大了,他立刻連夜趕去找青年畫家,向他道歉,並且花了二十萬買回那幅人像畫。
青年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志氣,讓富人低了頭。
這個年輕人名叫畢加索。
畢加索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會把自己的作品編成一個個故事,從而打動了不少人,前來購買他的畫作。現在經常在屏幕上的幾個大老闆,不都個個在講故事,聽得大家是不亦樂乎!這也是廣告的有效手段呀!
講西方的,不得不講東方的大家。
1861年,太平軍攻入浙江,與此同時,左宗棠率湘軍反撲,卻濫殺無辜百姓,任伯年的父親就在此時遇害身亡,憤怒的任伯年毅然投奔太平軍,也是想做就做的個性,一雙畫畫的手,竟舉起了太平軍隊的軍旗,成為一名「執掌軍旗的旗手」。
結果可想而知,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他不得不移居寧波,隱蔽下來,開始賣畫為生,後來前往上海,為了開拓書畫市場,他就開始學畫雙鉤,人物畫就學陳老蓮,思路快,構圖巧。
任伯年有位好友劉德齋,擅長夕陽素描,伯年也經常向他討教,因此學會西方素描與速寫,他還隨身帶一本摺子,速寫各階層人物、飛禽走獸,有一次在農村看到兩牛頭斗角,身邊無紙,就畫在長衫上,後題一絕,「丹青來自萬物中,指甲可以當筆用,若問此畫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
如此樂於嘗試,又聰明敏感,很快成為無所不能、無不精妙的全能畫家,不到十年時間就聲名大噪,在他的引領下,帶動了不少畫家,開創了有上海地區特色的「海上畫派」。
任伯年成名之後,訂單變得極多,加上有個精明嚴苛的太太,有時他停筆,一面剃頭,一面吃飯,他太太就抱怨,嫌他荒廢畫業,損失了潤筆,這期間,吳昌碩結識了任伯年,看到任的畫技,佩服得五體投地,想拜師學藝。
一天,吳昌碩畫了幅荷花上門請教,任伯年提筆,替他渲染,正在大筆淋漓之際,任太太突然一把笤帚掃扔出來,趕著吳昌碩叫:「走,走,走。我們的畫畫時間,被你耽擱了。」
任伯年每天手不停揮,連吃飯、剃頭、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也沒時間理發,所以每次理發都隆重其事,准備工作就大張旗鼓,煮一大鍋開水,磨刀霍霍,理發過程很長,「顧每剃必歷數小時之久」,理發難度也大。
因為長時間不理發,頭發虯結纏繞,鑒於此,任伯年給理發師的報酬也不低,有一位常年受雇的理發師說,每次理發時,「有青色、黃色、紅色和白色的顏料,從他的頭發裡面一簇一簇地落下來。」
大家猜測,任大畫家習慣一邊抓著頭發,一邊苦思,所以手指上的顏料滯留在頭發里,有人跟理發師開玩笑:「你為任先生理了好幾年發,挺賺的嘛,光是收集的顏料都夠你開一家顏料鋪了。」
聽到的人都笑倒了,也正因任伯年高頻度的畫畫,他的畫技越發熟練,練就他出筆很快,幾十個扇面,頃刻一揮而就的功力。如果說任伯年是平民畫家,真是在適合不過了,為了謀生而畫畫、而去不斷嘗試各種畫法,甚至為了賺多一些,不停筆地畫。
但他彷彿並不抗拒,而是滿懷熱情,他的成就,也在這不知不覺間累積起來,他擅長人物、花鳥、山水,又兼詩、書、畫、印,上承傳統,旁采新知,銳意革新,獨具個性,又將傳統文人畫向現代形態作了轉變。
19世紀末,中國畫歷經數變,向世俗和大眾的方向演化,這時,任伯年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畫壇的奇跡,徐悲鴻稱其為「仇十洲後中國畫家的第一人」。
這讓我想到了塞羅塔的話。
泰德美術館館長塞羅塔所言:英國的十大觀光景點中,公立美術館共佔七名,博物館和圖書館的總體經濟影響一年達2萬億英鎊。
更中肯的說法是:1996年之後,arts council 的募款成長了70%,2002年,英國輸出的文化產品,總值達85億美元,高於中國美國。藝術明顯地是一項高報酬的投資,塞羅塔也顯然是位優秀的商人,這是他成該行業巨頭的原因。
當然還有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藝術是沒有對錯的。」而今天藝術價格也沒有對錯。邁阿密藝術中心(Miami Art Central)創始人楓坦戴爾–西斯尼諾(Ella Fontantels-Cisneros)的話:「過去新藝術家起價在每幅2,000美元;現在的新藝術家都定價1萬、1.5萬、2萬美元不等。」也附和了藝術價格沒有對錯的情形。
講了那麼多,我認為藝術與金錢無關,你可以用金錢去衡量藝術,也可以不用金錢去衡量藝術。這跟藝術的好壞並沒有多大的關系,關鍵看藝術家這個人能不能真正創造出精品藝術!
『貳』 金融和藝術有什麼聯系為什麼
金融和藝術,一方面是對立的,因為藝術強調精神文明,人性、境界,藝術作品都建立在精神的、非物質的思想高空,鄙視金錢、世俗。
另一方面,金融對整個社會經濟包括每個人的吃喝拉撒都是源泉和生命劑。脫離了經濟的藝術是至高無上的,但正因為他的高的境界脫離了物質,往往只是思想上的產物,現實中實現不了。所以現實中所謂的藝術並不是真正的藝術,但是是接地氣的,我們認為的藝術。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金融是藝術的前提和後盾。
『叄』 什麼叫藝術,什麼叫金錢,藝術的價值等於金錢
1.所有的東西都或多或少的與金錢掛鉤,不單是藝術,比如,你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別跟我說是為了報效祖國,如果「祖國」不發給你工資,你靠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你買個饅頭也還得付一塊錢吧,基本的生活都解決不了,還談什麼知識應用於實踐,談什麼抱負理想。無非烏托邦。2.當一個物件被一個人一群人乃至一個市場接受時,它就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藝術由人創造,可藝術家也要靠錢吃飯,誰讓現在是個金錢的社會呢。當藝術家的作品被業內人士認可,被門外漢認可時,它的藝術價值就高些,除了可以滿足藝術家的基本生活外,也可以用多餘的閑錢提高生活質量,或者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取得藝術成就上更大的突破。3.藝術對藝術家而言是用以謀生的專業技能或者手段,是為人服務的工具,不具有任何情感,變質的不是藝術,而是人,(包括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等)某些人拜金主義,利慾熏心自然無法抵擋誘惑,想想錢學森的所為,才應被世人景仰。如果他當年抵擋不住美國的金錢誘惑和威脅恐嚇,那是不是他專業技能所創造的價值也隨之變異呢,說白了,只是個人的人品素質修養問題罷了。4.藝術的價值當然不等於金錢,按理說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可是你非要用金錢這些個數字來衡量的話,可以說這個人很俗而且不懂得到底什麼是藝術,但是也行得通。它的價值到底取決與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齊白石早年窘迫,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只能以自己的手藝謀生,而周維善通過王森然贈白石畫像,白石以一畫相報,白石他託人辦事,或受人以惠,大多以送畫為報,這個時候的畫的價值是不是作為了人情的回報呢,如何等於金錢,而白石早年的畫,2尺的扇面才賣2元,這種價值放到今天又如何說呢,恐怕不是這個價錢吧。梵高當年的畫沒人認可,最後窮死了,當年他畫的藝術價值到底在哪裡,時間流轉到現在,他的畫被現在的人所認可所追捧,甚至傾家盪產也要得到一幅,都是同樣的一幅畫啊,藝術價值都相同,難道他那個時代的人都是傻子,那是用錢衡量它現在的價值呢還是當年的價值呢?所以藝術的價值如何等於金錢,只能說當一個東西有市場,得到大家的認可時,它才具有一定的價值,人也是如此,當你做的工作被老闆否定了,當你被社會否定了,你活著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肆』 奇葩說導師蔡康永講藝術與金錢,小白也看得懂的藝術品投資
蔡康永在奇葩說中曾談到金錢觀,他認為,金錢是我們達到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在《藝術里的金錢游戲》這本書里,他也傳遞了同樣的觀念。我們投資藝術,一方面是為了獲得價值增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收獲知識積累和審美滿足。
作為了解藝術品投資的入門指南,這本書對藝術品欣賞和投資的小白非常友好,蔡康永用淺顯易懂的筆墨,從自己胡亂買的第一幅畫說起,把多年來對藝術品投資的心得娓娓道來,書中穿插藝術品的知識、藝術家的八卦和藝術界的潛規則。
最特別的是,這本書對如何進行藝術品投資進行了詳細介紹,而且告訴我們怎樣看待藝術與金錢的游戲,讀完這本書,可以了解自己適合進行藝術品投資嗎?藝術品投資從哪裡開始?以及藝術品投資怎麼賺錢。
一、要玩游戲,就要知道規則
既然稱之為藝術與金錢的游戲,那麼就要了解游戲規則。蔡康永書中有很多對規則的介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知識,作為一個藝術投資的游戲玩家,和其他投資一樣,需要掌握足夠的技術與智慧,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並獲得收益。
所以,當你想進行藝術品投資時,首要的是「要避免被信息誤導,知識很重要,知識讓你了解這個畫家,這種尺寸、這種品質,多少錢合理。」
怎麼確定一幅畫該不該買,能不能買,用什麼樣價格買合適。歸根結底,是你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要懂行。懂行意味著你要不斷學習,不斷了解市場,才不會被一些錯誤或落後的信息誤導。
干一行,學習一行,這是在哪裡都通用的方法。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今天看見炒房賺錢,就去炒房,明天看見炒股的賺錢了,就忙著炒股,忙來忙去,最後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錢。他們只看到別人賺錢,沒看別人賺錢背後的研究和學習。
二、除非你喜歡,否則別投資藝術
這本書還有一位作者,就是藝術經紀人陳冠宇。作為業內人士,陳冠宇特別指出,投資藝術品,最好要有長期投資的打算,讓藝術品隨著時間增值,享受藝術家愈來愈受重視、愈來愈紅、價格越來越高的快樂。
如果這位藝術家和藝術品,正是你的心頭好,你在擁有的這幾年或幾十年中,你也與喜愛的藝術品朝夕相處,這才是最合理、最舒服的投資心態。
但如果作為純粹的投資來說,其實藝術品投資和股票或者房產等,性質是相同的。陳冠宇提醒,除非你很喜歡,否則拿「藝術」來做買賣,成本和風險都挺大。
但如果自己本來就很喜愛藝術,又有閑錢可以投資,那麼投資藝術品的心態就沒有那麼急功近利,這樣的投資不但將帶來金錢的收益,還有心理上的滿足。
也就是說,做藝術品投資,不把藝術當買賣與把藝術純粹當買賣,都是不行的,這就是藝術里的金錢游戲。
三、藝術品投資的心法
日本現代藝術家村上隆曾直言:「藝術必須有放諸世界皆準的戰略,光是靠熬夜及努力是入不了門檻的。」
當你開始藝術品投資之路後,你會發現有很多坑,雖然你學習了很多,但是如果沒有內行人帶路的話,估計要交不少學費。
比如對於入門者來說,「應優先考慮首歡迎的畫家,想想你要脫手時,比較多人感興趣的,總是比較有把握能順利脫手的。」入門者要不太理想化要不就太理性,理想化的是喜歡誰就買誰的作品,太理性的是那幅賺錢就買那幅。
其實入門者在買畫時的心理模式應該是以終為始,先考慮好最後的脫手,再來考慮應不應該出手。這當然不能保證你買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但是能大概率保護你的錢袋子。作為新手,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
又比如「有深度」和「受歡迎」你會選擇哪一個?作為入門者,當然要選「受歡迎」的那個。兩張肖像畫都很喜歡,要買哪一張?要買人像凝視觀眾的那一張。買的藝術品已經漲了5倍,該不該賣?賺到理想差價就可以賣。多少錢才能進入藝術品投資?有三萬人民幣就夠入門了。
這些藝術投資的潛規則和小竅門,這本書說的明明白白,如果你藝術投資感興趣,但是投資小白一枚,或者你雖然懂得欣賞藝術,但沒有參與過藝術品投資,那麼這本書都很值得一看。
蔡康永在書中說,「即使在這么「酷」的當代藝術里,我還是在乎感動,珍惜感動的力量。你呢?你在藝術里,在乎的是什麼?你有多久沒有被藝術感動了?」
雖然是談藝術的金錢游戲,但藝術跟一般的產品還是不一樣,很多人購買藝術產品是因為它能提供審美價值和情感價值。所以面對一幅畫,買還是不買,價格多少,這里已經包含了情感的定價。對待藝術一方面我們有商品意識,一方面不要丟失了熱愛藝術的初心。
『伍』 藝術和金錢的關系是什麼
毫無疑問,賺錢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可當下的事實卻是,很多人為了金錢,失去了原本可以更好的生活,或者是乾脆毀掉了自己和別人的生活。比如說時下風頭正勁的食品安全問題,人們為了給食品賦予更好的色、香、味,便發明出了各式各樣的添加劑,既可以讓商家賺到錢,過得更好,也可以讓大家的生活因之而更加豐富多彩。這原本是好事,可添加劑被那些只顧自己賺錢、不顧食客安危的人利用,就變成了壞事,不僅大家的健康被毀了、生活被毀了,非法添加者也因此毀掉了自己的未來。這便是一種本末倒置。藝術也是一樣。
從前,藝術家即便以賣作品為生,也往往自標高格,俗人來求,不管出錢多少總是不給;今天,只要有錢,便可以買到任何你想要的藝術品,「同樣一張鈔票,你能分清哪張是高尚的、哪張是骯臟的?」從前,藝術家對自己的每件作品都視如己出,恨不得懷胎十月方才誕下;今天,藝術也能流水作業,一天幾十甚至上百張,只要銷量多,質的高下可以忽略。從前,藝術創作是一個人的事,偽作贗品只出現在作偽者手裡;今天,訂貨的客戶太多,便開個作坊,美其名日「工作室」,雇一幫子人幫忙「生產」……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若「藝術」有靈性,也當不齒於這種種勾當。
盡管金錢的作用歷來至高,但在藝術的眼裡,它卻只能是個屁顛屁顛的隨從,向來只有金錢向藝術俯首稱臣要多少給多少,而從未有過藝術對金錢俯首帖耳的要什麼給什麼。所以古人不叫買字畫,叫求字畫,彼此地位高下顯而易見;而賣字畫者索要的也不是簡單的貨資,而是潤筆,簡言之,即毛筆潤了一次,總得有點表示吧,你付的錢並非買字畫的錢,而是給毛筆的辛苦費。所謂金錢有價,藝術無價,再多的錢也總有個具體數值,但很多流芳千古的藝術珍品卻是無價之寶。—旦本末倒置,全然為了金錢去創作藝術,那麼毀掉的就不只是幾個人的生活,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未來。
『陸』 如何看待商業與藝術的關系
商業與藝術的關系:互惠互利。
藝術承載著人類文明最輝煌的一面,也是是時間賜予我們的靈魂禮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流意識認為,純粹的藝術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應該遠離金錢,遠離商業。
然而,實際上它們從來就是無法割裂的。向來,文藝興於盛世,發達的商業不僅是藝術成長的土壤,更是藝術落地的最佳途徑、最佳場景。有很多藝術家成為了商人,也有越來越多的商人在追求藝術審美。
好的藝術作品是出於無目的的創作和無目的的展示,任何人看都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一種鏈接。當這種連接能力賦予商業的時候,會引起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
藝術家追求每一個產品細節的極致,企業家追求的是制度、組織的極致,是真的讓身處一線的人去做決策,並讓這些人得到有效的激勵和支撐。
管理者的注意力不是在每一個產品的細節上,而是在組織和機制打造的細節上。原來是一個人活成一支團隊,現在是一個團隊活成一個人。這是非常復雜的工作。
『柒』 藝術與金錢是怎樣的關系
底層經濟 基礎決定上層文化物質。
在不成熟的文化產業環境里,藝術產業藝術產品在經濟上就顯得弱小,會被金錢操縱,限制。
人和物都有受限的可能,但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一種潛在的力量。當聚少成多或者上升到一定的能量爆發點,精神可以扭轉物質,改變物質形態。
『捌』 藝術是否會為金錢折了腰
會有這種情況,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藝術真的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真正的藝術,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有一種假藝術,這種藝術家只是為了金錢、利益等等,完全沒有仙骨風范。
當代藝術的首席藝術家們正忙於打造自己的品牌。通過與畫廊、經紀人、拍賣行、時尚奢侈品牌的合作,形成集群效應,最終形成類似於各種超級品牌的利益。然後他們收獲新的進入者。只要有新的參賽者,比賽就不會停止。
雖然金錢的功能一直是至高無上的,但在藝術的眼裡,它只能是底層的跟隨者。向藝術鞠躬總是需要多少錢,而不是向金錢鞠躬需要什麼藝術。所以古人不叫買書畫,叫求書畫。他們的地位明顯高於對方
『玖』 為什麼藝術被金錢化了
藝術本身沒有被金錢化,只是畫家的作品被金錢畫,當然是外力因素。一個畫家本身不能說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錢。